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1篇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温室效应;碳汇;草地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92-03

1 引言

近些年来,大气中CO2浓度上升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解决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气候变暖,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就气候变化问题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FCCC)》,公约确定的“最终目标”是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水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后,截至2001年12月,共有186个国家和欧盟成为《公约》缔约方。根据公平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12月11日,国际社会又通过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41个发达国家对控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定义务。《京都议定书》第12条还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通过该机制,有减排义务的工业化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项目来实现其所承诺的减限排目标。这些都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利用这一机遇发展碳汇贸易不仅可以得到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草地是陆地上除森林之外的第二大碳库,其总碳贮量约为9216 PgC,仅低于森林的422 PgC[1],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草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2],草地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大气中的CO2的含量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草地质量的改善可以提高草地生产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草地对CO2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草地退化,不仅降低草地吸收CO2的能力,还会释放储存在草地土壤中的有机碳,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草场质量,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价值,同时,还能够改善大气质量,缓解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但是,目前国内有关草地退化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鉴国外经验,以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PES(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理论,对草地治理的实际成本以及改善环境等方面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忽视草地的碳汇功能,使得草地治理后所带来的巨大的固碳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本文将通过我国现有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分析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将碳汇纳入草地生态补偿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我国草地生态补偿的现状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达4亿hm2。由于气候的变化再加上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大规模、无节制的超载放牧、乱挖滥采等行为使得草地生态系统大面积受损,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严重。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地近1.8亿hm2,并且以每年200万hm2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地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hm2,同时草地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约占草地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地已达草地总面积的75%以上,尤其以沙化为主。

国家和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了退牧还草、飞播牧草、封育禁牧、划区轮牧等退化草地恢复和利用的政策。农业部新近的《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草地生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区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得以开展,使得草原家庭承包、基本草原保护和草畜平衡三项基本制度得到建立与完善,同时拉动内需和就业,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008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地的牲畜超载率为32%。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仍有176个县(旗)。尽管草地超载率继续下降,但广大草地超载放牧现象依然严重,开垦、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地行为仍有发生,鼠虫灾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前我国草地的生态补偿主要思路是对既是治理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又是将草地治理后引起收益减少的利益受损者――农牧民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补偿。其中直接损失包括:

(1)草地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如退耕还草工程中,将原来的耕地改为草地,所需的草子购买费用,退牧还草工程中草场围栏所需的围栏材料等;

(2)草地生态建设中的劳动投入,包括种植植被的人工投入以及草原的日常管护等;

(3)土地用途改变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如耕地变成草地后农民减少了粮食收益,草地禁牧后牧民养殖增加购买饲料的支出等。

间接损失包括:

(1)土地用途改变后的间接经济损失,如禁牧地区,由于可放牧草场的数量减少,依托草场的牲畜养殖业、肉产品加工业、奶制品产业普遍萎缩,产值下降;

(2)生态工程实施地区有关劳动力转产转业的技能培训费用以及所需的资金支持。

另外,目前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很低。以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为例,从2002年退牧还草项目实施后,该旗农牧局年均支出工作经费仅在60万元左右,这显然不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3]。

3 存在的问题

3.1 补偿标准偏低且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差异性

从现行补偿标准来看, 存在农户成本与收益的严重背离,影响草地退化治理的持续性。

(1)由于草地退化治理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从而大大影响了农牧民治理的积极性。

(2)不同地区的草地存在产量高低的差别。农民最先倾向于将退化严重的地块采取草场改良等方式予以治理, 随着治理面积的扩大, 最后才向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发展, 因而,农牧民在治理土地沙漠化上的边际机会成本是在不断增加的,如果一味地使用固定的补偿标准,必然无法调动广大农牧民治理退化草地的主动性。同时,在生态补偿标准设计中,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差异性。比如,在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中,尽管在实施补偿时,根据大区域的不同从粮食补助数量上做了微小的区分,但总体上看仍属于“一刀切”的补偿标准。

3.2 政府承担过多补偿责任,在生态补偿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实施的生态补偿,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买单,这种体制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还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客观上也导致了补偿标准偏低的问题。例如,仅1998~2001年,中央财政投入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大重点生态工程的资金就达417.0亿元[4],2008年中央政府共投资20.5亿元用于各类草原保护建设,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防灾减灾等重大工程项目。生态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仅依靠政府出资支持,不但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持续性。

4 原因分析

我国草地生态补偿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定的生态补偿标准不够全面,没有涵盖所有需要补偿的成本,才会导致补偿不能弥补农牧民的实际损失,同时,补偿标准中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具有区分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仍实行统一的补助标准,没有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内部机会成本的实际差异和具体水平,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导致了生态补偿效率的低下,生态补偿的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另外,现有的草地生态补偿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财政,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导致了部分受益者不付费 [5],产生“搭便车”现象,违背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也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无法满足生态补偿后续的资金需求,不利于治理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5 碳汇在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研究表明,草地固碳能力是1650kgCO2/hm2,而且面积广大。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为例,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每提高0.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碳汇6亿t,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24亿t[6]。以宁夏盐津县为例,禁牧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碳蓄积与碳汇价值增幅均在27%以上[7],具有明显的生态改善成效,因此,碳汇应被纳入到生态补偿机制中,给予补偿。同时,草地的碳蓄积量可以计量,可以仿照森林碳汇能力的测量方法,结合草地自身的特点,然后再按照国际公认的换算公式计算相应的补偿标准[8]。这样一来,不仅使草地的碳汇功能得到了应有的补偿,而且使得补偿的标准具有区别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草地治理前后增加的碳蓄积量的不同,来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偿,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治理的实际成本,使补偿的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草地碳汇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入其中,扩宽融资渠道,也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6 结语

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中引入碳汇,可以更好地估算和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治理以及改善的成本,使得草地的治理更有针对性和区分性,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治理的成果,另外,草地碳汇市场的建立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有利于为草地的治理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资金,为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4):297~306.

[2] 徐 柱.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草地资源[J].中国草地,1998,20(5):1~8.

[3] 王 欧.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35~36.

[4] 任 勇,冯东方,俞 海,等.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36~354.

[5] 成 平,干友民,张文秀,等.川西北草地退化现状、驱动力及对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2):56~58.

[6] 陈佐忠,汪诗平.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草地学报,2006(1):34~36.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大气污染的教学

①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②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③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④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①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②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③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结合社会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2月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温室气体排放,新能源

我国近几年气象问题频发,如:酸雨,雾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是什么导致全球变暖呢?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出现在我们眼前,而能源消费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息息相关。因此,基于能源消费结构的我国温室气排放问题的统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能源消费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也为我国调整能源战略,引导我国国民经济朝着新的能源消费结构方向理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2010年至今,我国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电基地建设,并着重推进大型核电、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

如表1所示,2010-2012年, 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均占66%以上, 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但是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 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这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有着必然的关系。随着中国天然气工业和水电、核电、风电事业的发展, 煤炭消费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全国能源消费总量都超过32000亿吨, 逐年增长, 从能源消费总量环比增长速度来看,增长趋势不明显,但仍应引起重视,一个事实即是:能源消费总量在持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三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下面分别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与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一)能源消费结构与二氧化碳

如表2所示,2011-2012年,随着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新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我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有所改善。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占全部温室气体的67%,目前在大气中浓度已达389.6ppm,比工业革命前的浓度(278ppm)高41%,在2011年至2012年间,二氧化碳浓度约390ppm,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全球最关注的温室气体。现在普遍认为,人类活动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快速增长,其中一次能源燃料是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多来源,一次能源燃烧中以含碳量最多的煤炭燃烧贡献最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由此而产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这些国家,但单位能源所创造的产值也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的原因。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甲烷

如表3所示,2011-2012年随着天然气消费比重的增加,我国甲烷平均浓度增加,说明甲烷的排放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有关,随着天然气消费比重的增加而上升。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浓度达到1809ppb,目前大气甲烷浓度已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并且仍在继续增加。现在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26%仅次于二氧化碳,且相对增温潜力却为二氧化碳的21倍。在甲烷气体的各种排放源中,一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为源约占总释放量的58%~79%,而其中的21%左右又与一次能源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有关。总体来说全球能源方面,甲烷在空气中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矿、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的泄漏。,生物质燃烧排放是中国能源领域的第二大甲烷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甲烷主要来自于生物体的不完全燃烧过程。甲烷排放到空气中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控制其源头,防止其排放超标。

(三)能源消费结构与氧化亚氮

如表4所示,2011-2012年,随着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石油消费比重大致不变,我国氧化亚氮平均浓度下降,说明氧化亚氮的排放会随着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下降而减少。氧化亚氮也是大气的微量气体成分,其平均浓度有所下降。且氧化亚氮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同样有所下降。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但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不可小视。因此,应高度重视氧化亚氮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氧化亚氮排放同样来自一次能源。虽远小于自然土壤、水体等天然排放源,但它也是主要排放源,并且进行氧化亚氮减排较调控天然源见效更快。中国对一次能源燃烧和生物质燃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量约占全国氧化亚氮排放量的12.4%和1.9%。总的来说,中国对能源领域氧化亚氮排放量研究较其他两种气体要薄弱得多,目前关注较多的是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氧化亚氮的排放研究,对于其它氧化亚氮排放源则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利用有限数据进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估算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一方面与要需要精确氧化亚氮排放量,一方面要减少及控制氧化亚氮排放量。

三、结论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不暇顾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问题,导致能源消费结构未能适应当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开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从而使得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综合上述研究,得出结论: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有关,2012年与2011年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二氧化碳平均浓度(ppm)、甲烷平均浓度(ppb)上升, 氧化亚氮平均浓度(ppb)有所下降。

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措施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主要在于能源系统的优化,能源系统优化是一个长久工程,也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琐的工作。

大力开发和完善风电、水电、核电技术,进一步发展风电、水电和核电工程。我国这方面的经验丰富,且具有丰富的资源。现在我国各方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虽然有泄漏的危险。但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并有效的利用,都是利国利民的。水电是我国长久以来比较关注,我国水电工程日趋完善。大力发展这三种能源,提高其消费比重,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着重研究和推广煤清洁技术。我国煤炭消费比例常年高居不下,那么我们可以从降低污染的角度出发,降低其对空气的污染。煤炭的清洁处理主要是煤净化。煤净化后,温室气体排放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能够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定义。气候变化一般是指长期气候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重大变化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变动,它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而且也包括变化率的变动。通常是由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重要因素来统计对比而得出的结论,对比的离差值越大,就表明近些年气候变化幅度越大,气候就越不稳定。而气候变化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今日的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

(一)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

全球科学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人类的责任,人类今日对大自然的改造已经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这些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虽然渐渐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为人类提供了破坏自然的工具,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所产生的影响。燃烧化石燃料、毁林造田、砍伐植被等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的浓度大量上升,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自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已经达到一万多亿吨,其中的百分是八十都是来自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大量开荒造田,建设房屋,这样就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固定转化成有机物的机会。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应用,地面水资源面积逐渐减小,降雨量大大降低,也会减少了溶解二氧化碳的机会,打破了大自然二氧化碳转化的动态平衡,消耗小于产生,这样进一步让温室气体增加,最终二氧化碳在大气层内形成温室效应,阻止热量反射回去,造成气候变暖。

(二)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万物发展自有其规律。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球构造、大气环流、气候自身系统震荡、火山爆发等,这些因素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不管人类是否影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气候变化与水保生态建设

(一)水保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在我国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制约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给我国的水资源、自然环境、粮食安全等方面产生很多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生灵之本。有了水土就有了植被,植被对碳有固定作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因此为了积极应对气候的进一步恶略变化,就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一历史任务。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

1、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和法律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空白,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护机制,我们还要采取跟多的生态建设计划和规定。加大政府对水土保护的重视程度,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并协调各方面水利工作,以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进一步严峻。

2、引用先进技术改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能力,而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适时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例如先进的耕种技术、生物工程,提高植被的生长速度,改善耕地条件,逐渐的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固土能力,提高土地的含水量。从而减少水土的流失,逐渐恢复生态稳定。

3、建设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土模式

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需要构建一个应对水土流失的联合体,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等的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有效循环模式。在不同地区还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在缺水地区要限制高水耗产业,并压缩水稻面积,扩大蓄水面积,修建水坝,保障上下游水资源平衡、山前山后地下水供给,鼓励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和转化应用。在水充足地区积极地保护绿洲采取有利措施减少生态水流失,建设经济调水工程均衡供水平衡。此外采用更高的技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把每一滴水都充分应用起来。还要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力度,报地下水位的提升速度与人类开采速度基本平衡。

4、增强水土保护意识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却反过来让自然伤痕累累。要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资源是整个生态圈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它养育人类为花草植被的生长提供养分,并发挥着吸碳固碳的重要作用。所以应对气候的变化,首先每个人都要树立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二要树立“低碳减排,人人有责”的观念,三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护的过程和日常简单的措施。这些任务艰巨而又长期,所以一定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成效。

结语

气候变化引起了气温变暖、降水量忽高忽低波动较大等问题已经给全球的生态建设和全球的生态安全带来影响。然而气候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具有宏观可调控的规律。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对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要充分考虑到气象的因素,提高对气象因素的重视程度。同时积极的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家园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杜春利.河北将水土保持宣传列入远程教育内容[J].中国水土保持.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