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及对企业影响
公允价值在资本保全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获取得这些能力所需要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持,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由此可见回购能力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则计算出的余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了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状态下进行。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也饱受争议,原因在于有一些种类的资产已经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一些企业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价值”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另一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观性过强,再加上各种数据波动幅度大,市场也在频繁的变动,这就导致了一些数据不容易取得,并且统计口径也存在着差异,造成了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容易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控,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管理层的决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次,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公允价值变动较大将给企业当期的利润状况带来很大的波动,这对于资本市场还欠完善,利润操纵现象严重的企业来说,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另外,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将给评价经营人员当期的业绩带来困扰,因为,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不是本公司经营人员所能控制的,它往往受外部经济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二、建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全新会计计量模
式是趋利除弊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同时也会扰乱尚不成熟的市场体系,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还处于弱势,金融市场也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因此,即使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存在不一致,但会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公允价值及其他会计计量。至此就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全新会计计量模式。首先,历史成本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很大层面打破了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的局限性,使得资产的会计计量既有可靠的历史数据,又不脱离市场,真正做到了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其次,公允价值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获取性,以及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而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可验证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于一些缺乏完善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完备信息的困难,减少了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使得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稳定,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使得会计反映方式由原来的单账户反映方式转变成了现在的双账户放映方式,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反映资产的减值,而且可以反映资产的增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企业资产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也使得经营者从单纯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怪圈中跳出来,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种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潜在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本文作者:高蓉工作单位:巴陵石化公司物装部财务室
关键词:建设项目;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5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从无到有,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仅次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二的位置。这得益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政策,包括国家投资为主,地方融资为辅,贷款建设,建设完用收益还贷的融资策略等。但同时,过度依赖贷款的建设融资模式也限制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融资模式应运而生。
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概述
1.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
传统的高速公路项目融资模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公司债券、银行信贷等,这类融资方式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做出过贡献。然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完全依靠传统的融资模式难度较大,需要引进项目融资的模式,进行商业化的运作,用项目建成的收益作抵押进行融资,已成为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的重要手段。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有BOT、PPP、ABS等项目融资模式。
2.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结构现状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主要以传统的融资模式为主,其中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模式。但随着资金量的不断加大,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模式很难跟得上发展的要求,发行股票及公司债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然而,由于传统的融资模式审批程序复杂,企业债务压力较大,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回逐渐引进了项目融资的概念,采用BOT等项目融资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逐渐增多。
二、各融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BOT项目融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BOT项目融资模式英语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在特许经营期间内,把项目交给企业进行建设,融资,经营,在特许经营到期日,按协议向政府无偿移交项目的一种融资建设模式。BOT融资模式的优点:(1)有利于分散项目风险。BOT融资模式参与者主要有政府、私人企业、项目公司、投资人。这些参与主体按照各自的职责构成密切合作的整体。对于政府而言,由于BOT模式的建设资金由企业负责筹集,减轻了政府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对项目发起人来说,BOT模式可以把整个项目分为筹资、设计、建设等多个小项目,把这些项目分包给不同经营主体的各公司,从而分散了整个项目的风险。(2)BOT模式利用私营企业投资,减少政府借款,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使建设项目资金充裕,有利于项目尽快建成。(3)对于那些投资大,工期短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有投资企业的参与,可缩短工期,尽快建成受益。
BOT项目的缺点是:(1)谈判程序复杂,成本较高,谈判过程艰辛。由于BOT项目涉及金融、税收、法律、保险等各个行业,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复杂,需要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2)项目融资成本较高。BOT项目融资模式由于债权人仅有有限追索权,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要求较高的利率,以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所以项目的融资成本较高。
2.PPP项目融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PPP模式是一种完整的项目融资模式,它的主要原则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由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共同完成,民营企业参与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的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改进项目管理,达到双赢的目的。PPP项目融资模式的优点是:(1)缩短前期工作的进程,降低项目费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民营企业在项目的早期即参与论证,有利于尽早的确定融资方式,节省前期费用。(2)有利于通过融合相互取长补短。PPP模式由于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有利于引进市场机制,也有利于公共部门学习民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达到比各方单独合作更在有利的效果。PPP项目融资模式的缺点是:(1)确定参与项目的民营企业较为困难,缺少选择的标准。(2)由于组织形式上比较复杂,如何协调项目建设和收益分配对项目的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管理难度。
3.ABS项目融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ABS融资模式是一种间接的资产支持型证券融资模式,它以所建设的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信托公司进行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其优点有(1)有利于灵活、高效、大量的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由于ABS项目融资方式中不对原始权益人的自身条件加以限制,并通过托管银行进行管理,提高了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了持有人的风险,所以有利于筹集大量的资金。(2)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进行项目建设。ABS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使高速公路项目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可能。ABS项目融资模式的缺点是:(1)我国缺少这方面的制度及人才,使这种融资模式难以大量普极。由于ABS模式需要进行证券等级的评估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我国缺少相应的制度及专业人才,使得证券市场透明度低。(2)受到外汇平衡要求的限制。由于引进国际资本,高速公路项目的收益用本国货币反映,证券收益需要转化成投资国货币,因此会牵涉到外汇平衡的问题。
三、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的建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为繁重的国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必须克服项目融资渠道单一的缺点,充分利用ABS、BOT、PPP等项目融资新模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融资模式。这样,可以利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征,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在选择项目融资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设计、施工、经营过程,提高效率,积累经验。在进行大型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大型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小项目,小阶段,然后按照小项目的特点选择融资模式,以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缓解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沈晓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2.
[2王娟.基于BOT模式的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组合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08).
关键词: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硬约束?债券市场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因而融资成为保证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及其优缺点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内源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由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是在公司内部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现金和通过留用利润等而增加公司资本。由于在公司内部进行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公司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使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内源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市公司应充分挖掘内部资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潜力,如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降低存货,压缩流动资本,合理运作公司内部资本,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互相提供资本,以及公司闲置资产变卖的筹集资金等。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扩充生产能力,都需要大量资金给予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内源资本外,相当多的部分要依靠外源融资来解决。上市公司外源融资又可分为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债权融资方式;配股及增发新股的股权方式;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半股权半债权的方式。
银行贷款是目前债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优点在于程序比较简单,融资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只要企业效益良好、融资较容易,缺点是一般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筹资数额有限,还款付息压力大,财务风险较高。
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行为。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关系,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进行交易。而贷款除非债券化,否则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融资规模有限。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相似的特点,一般把二者统称为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对上市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公司的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有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债权融资在法律上对公司经营者构成了一种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必须自担风险,似乎并不存在这种硬约束。但实际上在一个价值投资型资本市场上,资本成本对管理者融资行为同样会构成一种硬约束,使得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经营者都能明显感到股权融资的压力。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过于追逐资本利得而忽视了现金回报,无意中放弃了自己的投资回报权利,以致于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形同虚设,公司管理者可以以远低于市场利率(也同时是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的融资成本(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零融资成本)进行股权融资,而投资者却仍趋之若鹜,从而在长期资本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的公司融资偏好。
二、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如上所述,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它是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该制度下,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所以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即公司融资将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简而言之,公司筹资先依靠内部融资,再求助于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公司一般优先选择债权融资――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资金仍不足时再发行股票筹资。
上述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1970~1985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占据第一位的融资方式均是公司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66.9%、72%、55.2%、54.2%。居第二位的均是对外负债,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41.2%、25%、24%、27.5%。整个西方7国,股票融资均居末位。美、英、德、加、日、法、意股票融资分别只占本国融资总额的0.8%、4.9%、2.1%、11.9%、3.5%、10.6%、10.8%。股票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股票融资比例最低。到1984~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司已基本停止股票融资,甚至通过发行债券来回购自己的股份,使得股票融资对新投资来源的贡献成为负值。公司中只有约5%的公司发售新股,平均每20年才配售一次新股。
反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极为强烈,表现在公司融资首选配股或发行;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性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促使投资者转换,从而最终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是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这种偏好由于体制导致的成本畸低,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有些公司并无好项目需要投资,却本着“不融白不融”的观念在股市圈钱,资金到手后,因无处可用,又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将资金重新投向股市。
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不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低于25%,而且长期债务少甚至没有长期负债。表1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从表1可以看出,1993~1999年期间,权益性融资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1997~1999年出现了73%的高权益融资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直接导致了股市畸强债市畸弱,发展比例极不协调。?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
项目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上市公司数183291323530745851949
募集资金额(亿元)315.58138.4119.92350.5958.86746.38856.64
募集资金占筹资比例(%)72.862.343.563.972.572.672.3
借款占比(%)24.236.943.828.517.824.925.1
其他(%)4.90.712.67.59.61.91.6
资料来源:据巨灵证券信息系统及历年《中国证券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显然,我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相悖,这种畸形的股权融资偏好只能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方面寻找原因。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公司资本成本的软约束性。其深层原因一是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不过这一点会随着我国投资者的成熟而得到改善;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出不自由,特别是缺乏退市机制。
在成熟的价值投资型市场中,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融资成本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级别的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因不满而抛出股票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俗称用脚投票),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有效的约束(硬约束)。投资股权比投资债权的风险要大,因而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也相对较高。而这一约束是建立在公司原有股东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收益(现金分红权利)和资本市场具备有效的退市机制的基础之上的。恰恰这两点目前在我国都不具备,从而形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有缺陷:
1.资本成本难成硬约束
首先,流通股股东整体缺乏投资意识,重投机轻投资。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不坚持自己的投资权益,只是一味追逐股票差价而忽视现金回报,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无法对公司管理者进行有效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缺陷使得中国公司缺乏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资本成本硬约束,从而可以在股东权益不断稀释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增资扩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公司能够上市,股权融资便大开方便之门,即使公司业绩滑坡,甚至巨额亏损,也不会马上破产,从而威胁不到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若是经过一番资产重组,亏损公司再融资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如果是通过债权融资,由于债权资本成本的硬约束,由此带来的损失和破产风险往往是十分直接的,很有可能直接影响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可以说,中国公司管理者热衷于股权融资,一方面体现了他们钻机制不完善空子的投机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管好用好资金的信心不足。
2.股权分裂也强化了股权融资的偏好
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裂问题也是影响市场机制完善的一大隐患。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是一种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法人股股东也往往是国有公司或国家控股公司。这样的股权结构下,流通股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就难以落到实处。股权分裂,除了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管外,还强化了股权投资的偏好。因为在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股东往往为控股股东,并且股票认购价格远远低于流通股股东的购买价格,在增发时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放弃认购不但不受损失,还会“搭便车”享受每股净资产的增值。而流通股股东在再融资时若放弃,往往会因除权形成损失。所以,由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不会轻易作出放弃股权再融资的安排的。换言之,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使得公司筹资计划完全能按照内部控制人的意愿得以执行。这是公司恶意圈钱行为的内在根源。
3.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的退市机制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融资主体进出不自由,许多有实力的公司暂时不能直接上市。经营失败的公司只要不退出市场,因市场进入门槛高,其“壳资源”仍具有经济价值,从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热情经久不衰,而投资理念迟迟难以建立,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也就无从谈起。
三、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趋势
长期以来,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普遍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公司股权再融资以增发为主,配股较为少见,仅在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无法吸引新投资者认购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法。
增发新股自1999年7月由上菱电器股份公司成功实施以来,在发行数量、规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融资渠道已经大大拓宽,而上市公司的盈利和分红压力日益巨大,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再低廉,从长期看,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在市场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可转换债券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上市公司在制定融资方案时,根据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以及发展需要量体裁衣,在一次融资或在一段时期内的融资中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由于有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限制较严,满足条件可以采用该融资方式的公司只是少数,从理论上分析,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应该符合增发和配股的条件,可以把增发和配股作为备选方案,融资方式的选择余地较大;但符合增发或配股条件的公司则不一定能符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而且,一些公司即使满足条件,也因为受资产负债水平的限制而发行总额有限。因此,同时采用可转换债券、增发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组合融资对于资金需求规模大的公司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精心设计组合融资方案,将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结合起来,运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增强融资的灵活性,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使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相配合,在控制融资风险、成本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今后上市公司融资的趋势是:从实际出发,更注重融资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和优化,将种种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再融资方案,以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四、解决我国上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措施与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决我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针对性措施是:1.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早日实现股票全流通,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2.建立强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机制,早日形成资本成本的硬约束机制。不过,根据最近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才是促进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理性回归、改善公司资金结构的根本方法。而且,目前的市场状况正给有关各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去年上半年以来,由于股市低迷和公司债券收益上升,公司债开始热起来。从财务上分析,其原因首先与其不菲的收益有关。如2002年7月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发行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3.51%,扣税后的收益水平为2.808%,高于同期限的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1.936%,也高于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水平2.016%。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定该债券信用级别为AAA级。福建兴业银行以无条件不可撤消连带责任保证方式为该债券提供全额担保。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公司债发行已供不应求,完全转变为卖方市场:6月19日国家电力公司发行的40亿电网债中,15年期债券固定利率达到4.86%,三年期债券固定利率为3.5%,而同日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9%,因此在电网债在发行之前就有机构纷纷预定,第一天就基本卖完,连保险公司这样的机构大户都抢不到足够的订单。
【关键词】IPO;基础理论;选择标准
一、买壳上市与IPO的比较
IPO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证券管理部门经过审查,符合发行条件,同意公司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社会公众股的方式直接在证券市场上市。
IPO上市的优点:企业可以迅速募集资金,增加现金流入;可以规范企业行业、财务体制,完善内部管理,让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运行;使企业的股权、业务、资产、人员、业绩稳定,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IPO上市虽然成本较买壳上市要略高,但企业运营环境可以预见,风险可控。IPO上市的缺点:中国境内IPO上市准备时间和审批流程过长,手续繁杂,有额度限制;中国境内IPO对央企业开绿灯,而民营是受“法规歧视”,上市要求较高,国家还对于某行业进行控制。
买壳上市指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入一个已经合法上市的公司的控股比例的股份,掌握该公司的控股权后,通过资产的重组把自己公司的资产与业务注入壳公司。买壳上市的优点:上市时间快,节约时间成本;通过对资产与业务的重组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保持良好的融资渠道;买壳企业不会出身是“民企”而受法规歧视,避开IPO对产业政策的苛刻要求。缺点:买壳上市所采用的方案技术性更强,通过买壳成为上市公司买到的壳中可能隐藏着财务黑洞、隐含债务和法律诉讼;买壳上市企业除非壳公司本身有资金并且同意以股份置换的方式完成交易,企业在买壳的过程中是无法获得新资金的;通过买壳成为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有限。
二、买壳上市的基础理论
信息信号理论,企业一旦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并购行为被收购,其企业价值就会被资本市场重新开始评判。会传达出以下信息:该公司的价值已经被低估,即使它什么也不做都会有市值被重估的可能,继而成为等待着被重新定价的一方。也传达这样的讯号:被收购公司正在全方位地进行资源重组,努力升华公司经营水平,未来发展十分可观。
市场势力理论,企业为了获取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并购。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多样化的并购使得它在某市场范围内获取的利润可以弥补它在其他方面的损失,把竞争企业逐出市场;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于是该企业就能绝对控制制定价格和增加企业的技术职能,改善企业各种业务之间的紧密程度。
成本理论,效率合理的的组织设计原则可以解决公司的矛盾,当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互相分离后,所有者的责任是评价和掌握管理决策;而经营者则负责制定、贯彻决策,该种互不影响的组织机制能够削弱一些成本。企业并购能够减少管理者“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几率,进而达到削弱代里成本的效果。
并购的协同理论,它不仅能给市场整体带来未来可观的价值提升,更能提升并购行为中多个参与方的活跃程度。协同理论提出依靠并购重组这种方式,管理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以及业务成绩水平,其次,并购重组能够形成不同形式的协同效应。
三、壳公司的选择标准
(一)股本结构与股本规模
不同的股本结构将制约着买壳交易成功与,一般来说,股权结构分散的上市公司易成为壳公司目标。对于流通股在总股本中不占有绝对比例的上市公司,若国家股或法人股相对集中的话,股权的大宗转让较容易实现。因此,在绝对控股方愿意出让的前提下,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易成为壳公司目标。
(二)股票市场价格
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买壳方收购成本大小。对于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壳公司一定比例流通股,从而达到对壳公司收购的操作,股票价格越低其成本就越小。对于通过对壳公司的国家股或法人股股权协议转让方式进行收购的,协议转让价格确定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也是上市公司股票目前的市场价格情况,股票市场价格低对收购方越有利。
(三)经营业务
一般经营业务比较单一、产品重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上市公司、夕阳产业、根据规划将列入淘汰压缩行业的上市公司较易成为壳公司目标。通过壳的转让,实现壳公司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经营业绩
经营业绩比较差,在同行业中缺乏竞争能力,位于中下游水平的上市公司,往往成为上市公司买壳的目标。但是若该公司属于政府重点保护扶持对象的话,在收购中可能享受税收、融资及债务处理的优惠,则应另当别论。
财务结构。一般来说,财务结构状况好的上市公司不易成为买壳的对象,而财务结构状况过份差的上市公司对于买壳方来说,可能因收购后资产重组所需代价过大而失去收购意义。因此,财务结构状况一般的上市公司成为壳公司目标的可能性最大,两头可能性较小。
(五)资产质量
企业资产质量包括企业知名度、人力资源、技术含量以及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买壳上市更看重的是“壳”公司的上市公司资格,而非壳公司有形资产,收购方在对收购目标公司收购后,一般会出售变现原有公司资产。因此资产质量一般和专化业程度不高的公司,易成为壳公司目标。
(六)公司成长性
主营业务利润或利润总额增长率、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成长性高低。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轻易成为购买对象,只有那些增长率较长时期徘徊不前(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或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在±5%左右)的上市公司,易成为壳公司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在买壳上市时应做一个全面的考量,首要目标是找准壳公司这样才能提高曲线上市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赵昌文,壳资源研究一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理论与案例[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近年来,在证券市场上不断有人提出证券交收制度的改革,最热门的方案是建议把我国A股现行的“T+1”交易制度改为“T+0”交易制度。所谓“T+1” 交易制度是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T+0”交易制度是股票成交当天办理好股票和价款清算交割手续的交易制度。在我国,“T+0”交易制度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1992年5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实行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在1993年11月22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也实行过。因为当时监管部门、市场参与者及投资者等认为它的投机性太强,故自1995年1月1日起,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定,防止过度投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海和深圳A股市场均改为实行“T+1”交易制度,该交易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A股恢复T+0交易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认为。 从1995年至今,我国股市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股市的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股市投资者不断成熟,近些年又推行客户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融资融券业务及股指期货的启动。从结算制度到交易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适应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拉近了同国际资本市场的距离。
交易制度对于市场的活跃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T+0”的交易制度下,一笔资金可以多次交易、反复买卖,在不增加市场资金存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市场的流通性、活跃程度和交易量,可以产生明显的资金放大效应。
“T+0”交易制度的有如下特点:1、“T+0”交易制度使交易的投机性增强,投机机会增多,是非常适合短线投机者的操作方式。 在市况较弱的情况下,“T+0”交易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短线交易机会,有助于投资者提高其盈利水平。2、“T+0”交易制度使得散户船小好掉头,容易及时跟进或出逃。由于散户资金量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交易方向明确时,可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防止更大的风险出现。3、推行“T+0”交易制度会使散户买卖次数的增多,交易费用会大幅度增加,对于券商来说,是一大利好。在当前管理层已经实施“证券交易佣金浮动制”、投资者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也为实施“T+0”回转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实施“T+0”交易制度,可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印花税收入、为市场带来更多的短线机会、为券商带来更多的佣金收入,有利于“多赢”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当前交投清淡的弱市格局。
“T+0”交易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如下缺点:1、投资者不能有效控制交易频率,过高的换手率会导致过度投机和市场的虚假繁荣,买空、卖空也难以控制,因此风险较大。 2、由于主力可以随意买卖进出,会造成对敲盛行,主力利用虚假成交量引诱散户改变操作方向。3、散户交易次数和交易费用的增加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引起投机风险的增大。除了券商收取更多的佣金,其他毫无益处。
相对于“T+0”交易制度,当前的交易模式还是“T+1”。“T+1”交易制度自1995年实行至今,已有17年的历程。对我国的证券市场长足稳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T+1”交易制度有它积极的一面, T+1交易制度的清算体系,是指投资者在交易日当天买卖的股票成交后,不允许在当天进行反向操作,必须于次日清算交割后,才允许进行反向交易操作。这种清算体系使得股票交易速度减慢,投机性减弱。但在当前“T+1”交易制度下,庄家由于资金量大,可以随时买进卖出,实际上相当于“T+0”操作。许多庄家正是利用“T+1”交易制度把散户关在里面任意宰割,即使散户在今天的操作盈利,也无办法兑现出局,明天开盘一个低开,就让散户在短线操作中一败涂地。
拿“T+1”与“T+0”这两种交易制度相比,首先,从境外证券市场的情况来看,一些成熟资本市场并没有涨跌幅限制;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T+0”的交易方式,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市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就采用“T+0”及无涨跌停板的制度,可是2001年以来香港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却比数年大跌后的沪深两市还要低,这应该能从另一个角度排除“T+0”制度与过度投机之间的关联关系。T+0制度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一项通行制度,主要优点在于有助于活跃市场,改善券商经营业绩,也有助于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并可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投资手段。其次,T+1制度和涨跌幅限制并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主要表现在,当天买入的股票不能卖出,而在一个单边市中,涨跌幅限制所产生的助涨与助跌惯性无疑将放大风险。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港股市场采用T+0交易,同时还具备股指期货、股票权证等金融衍生工具,但是港股市场的交易振幅与沪深A股市场的交易振幅相比,T+1的A股市场并不比T+0的港股市场来得稳定。可见T+1交易制度是一种落后的资金结算交割方式,市场效率低下,市场周转性、流动性都较差。T+1交易制度并不能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对中小投资者尤其不利。
在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中对于机构投资者和大资金的持有者可以通过交易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进行买入和卖出两个方向的交易,而作为个人投资来说,收益由股票的涨跌来决定,所以,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重启“T+0”交易制度是活跃其交易热情、规避过高风险的有利措施。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多年以来逐渐规范发展,交易规则已经日趋完善,法制法规也在逐渐健全,违法违规的代价将会更加沉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财富储备功能日益提高,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期待越来越高,我们应与时俱进的进行证券制度的改革,同我国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
参考文献: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 吴晓求 投资与证券 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