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的价值

资本市场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市场的价值

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公允价值 股权分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可靠性转向了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的相关性。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转为通过提供企业客观的价值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投资决策的需要。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核心内容的会计计量模式,遭受了变革的洗礼。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和国际通行的做法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即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定义中暗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大大地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公允价值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建议企业资产使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记账。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

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直接使用可获得的市场价格;第二层,如不能获得市场价格,则应使用公认的模型估算市场价格;第三层是实际支付价格;第四层允许使用企业特定数据,该数据应能被合理估算,并且与市场预期不冲突。

二、不健全的资本市场经济特点和表现形式

1.股权分置问题严重。股权分置是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现象,股权分置的直接后果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这种制度结构最终造成了我国股市先天性制度缺陷,给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造成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2.金融创新滞后,制约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一是券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我国的券商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发起成立的,券商的运作机制、治理机制、商业文化的变革和建设滞后,内部人控制、管理不善、缺乏透明度、公信力不足、裙带关系、官商不分、财务作假、不当行为以及风险管理薄弱,在一些券商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二是资本市场结构和品种结构单一、缺乏作空机制、盈利模式单一等,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特别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在市场波动时,券商、投资者缺少足够的分散风险、抵御风险能力,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

3.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券商退出机制缺失,经营损失由央行理单,易引发道德风险。在证券市场低迷阶段,一些券商在自营或委托理财业务上大量挪用客户保证金与市场进行“豪赌”,结果损失惨重,出现了不少问题券商,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极大风险。二是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公司法》制订了严格的退出机制,但监管.者对市场退出一直持一种非常仁慈的态度。比如按《公司法》规定,对连续2年亏损的企业应考虑市场退出,然而在我国的实践中却变通ST处理,经特别处理的公司丧失的仅仅是配股.权,这反映了我国法律在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方面的操作问题。

4.资本市场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微观市场主体投融资需求。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其次,与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第四,从中国资本市场融资情况看,股票和债券的发展也不均衡,体现出大股市小债市的特征。

5.中小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根本保护,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活力。中小投资者权益在中国证券市场最易受到损害,已成为学术界、证券界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及法制不完善等方面。一是制度害。使得一个个公司途穷路末或外强中干,一批批投资者身陷其中。二是重融资轻回报,甚至不回报,是中国股市人为垢病的重要方面。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完善的股利分配制度,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面存在不少“怪现象”:有利润不分配;把未分配的利润用来委托理财,或投资于与业主无关的产业;恶意分红,把上市以前的利润私自分掉;分配方案成为大股东变现或者操纵股价的工具,抑或成为配合公司再融资的要求而玩的数字游戏……偏离投资功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吸引QFll、社保基金及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法律实现机制不到位,中小投资者投诉无门。

6.监管效能较低,不利于证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定位于为国企解困、脱困服务,导致证券监管机构上市把关不严,审核、审批不慎,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以圈钱为第一目的,第一年盈、第二年平、第三年亏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法违规者处罚手段仅限于罚款、通报、谴责,并不能形成有效惩诫作用,致使我国证券市场违法违规的事例屡见不鲜,花样翻新。

以上从六个方面讨论了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原因。由于市场存在种种缺陷和市场失灵现象,所以政府有出面干预的必要。达到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原则为附。伴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三、我国企业实现公允价值的作用、应如何实现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用的展望

1.推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其一,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将使其能在表内反映,这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也容易评价企业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二,根据现行会计计量模式,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仅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这样,企业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以此掩盖了核心业务的不良业绩。用公允价值计量,可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其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可以使金融工具计价模式更加一致,金融工具将在相同的时点、根据相同的原则进行计量。

2.我们认为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公允价值:

(1)政府的职责在从会计准则角度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以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①协调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这一情况为我国股市所独有。

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抓紧完善和落实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公众股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机制,为市场化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落实保持市场稳定的相关措施,增强市场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在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力求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加快市场产品和制度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

②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利用中介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公允价值信息,避免公允价值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手段,从而减少企业或个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2)从中介角度看做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担起相应的责任。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很好地运用。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运用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时,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用于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3)从企业的层面看。首先,从技术方面看,企业要提高对公允价值正确计量的技术。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订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

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然后,要在法律层面上重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用而又弃”,原因是一些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进行利润操纵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是利润操纵者根据其主观意志进行的选择,利润操纵所采用的并不是真正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当然也是不公允的。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平市价还需要公平交易才能产生。交易是人的活动,是否公平取决于人。我国的利润操纵采用的多是不公平交易的方式。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借公允价值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

(4)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粉饰业绩案件,日本雪印食品公司的舞弊案件及中国上市公司中名目繁多的关联方交易、“掏空”等案件的相继曝光,围绕着“公司的社会责任”、“企业信用”以及“董事会的战略参与”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反思。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只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能不能推广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公司治理简单地说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内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内部信息而会采取对自身有利却不惜伤害外部人利益的决策。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一些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的“抽血工具”。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在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公允价值则成了一个“法宝”。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行为调节利润,使一些上市公司一夜之间扭亏为盈。满足了个别利益主体利用上市公司“圈钱”的目的,对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却无异于恶意欺骗。这些行为极大的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因此,关键的措施是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的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只有这样,才是公允价值能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根本保证。

3.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公允价值计量在大多数准则中并非强制的。是否运用这一计量方法,即使是满足有关条件的企业也会仔细掂量掂量。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带来企业账面收益的增加和计税基数的提高,而企业并没有实际现金流入,选用公允价值计量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4.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展望。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实质已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如收入要素(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等项目)就是按现行市价来进行计量的。对于负债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条规定“各项流动负责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第37条规定“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都应当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由于负债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需偿还的金额,而货币又有时间价值,企业未来需偿还的金额一般都大于其负债实际发生时的数额,也就是说负债实际发生的数额,实质是未来需偿还金额(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利率折算成的现在价值。所以说负债要素的一些项目实际上也已经是按本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又如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进行计价、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肯定。此外对无形资产中的专有技术、商誉等项目,不管是采用超额利润法还是余值法来评估其价值,其实质也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原理来进行计量的。

四、结语

公允价值应用问题是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新领域的会计计量问题。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式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己加入WTO,市场将会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会计有关规定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认真学习、借鉴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积极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利益,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4

[2]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05.6

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债券市场 估值

一、引言

1952年,马柯维茨在《投资组合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的发展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满足下述假设:首先,投资者均追求当期收益最大化,各组合的期望收益和标准差作为基础对投资组合选择类型进行选择;其次,市场控制完全有效,投资者均拥有相同预期(即:投资者对全部资产的预期收益、方差和协方差等均持一致的估计);再次,全部投资者均能够无风险无限制的借款和贷款,且没有交易成本;最后,全部的投资者均是价格接受者,任一投资行为都不会对股票价格造成影响;此外,资产数量固定不变,所有资产均可被充分使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Rp=Rf+β×(Rm-Rf)。其中:Rp代表Y产或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f代表无风险回报率;β是既定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RM代表组合市场的收益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三个因素:无风险回报率Rf,即国库券回报率;风险系数β,即为组合投资的风险程度与市场证券组合风险程度之比;风险补偿RM-Rf,即市场组合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存在的缺陷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的假设存在缺陷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诸多相关假设提出的,而相关假设的提出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1.有效市场的假设,不成立。有效市场默认在市场环境中全部的信息都是流通于整体市场中的,并且市场参与者能够对信息快速整理反映到价格变动上,市场中不存在壁垒和税收,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没有交易成本。该情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假设不成立。

2.全部投资人借款和贷款均不受限制这一假设,不成立。考虑风险控制的问题,投资人不会采取无限制从市场中借入资金,也不会选择将个人资产无限制的贷出,并且借贷时不会采取无风险利率进行资金的借入和贷出,故而该假设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

3.市场交易无成本无税金这一假设,不成立。资金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时均会产生交易的手续费,并且会按成交金额的比例上缴交易税金,该假设不符合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

4.资产总数固定不变这一假设,不成立。资金在证券市场上流通时,资产总量是时时变化的,因为交易是随时发生的,因此这一假设不符合证券市场资金的流通规律。

(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缺陷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与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有诸多缺陷,其表现如下:

1.市场信息选择性公开,信息披露不全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有效的市场要满足信息公开全面化的要求,全部的投资人均可无成本的获取市场交易信息,此外市场信息的变化会即刻反馈到证券市场的价格浮动。但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市场信息选择性公开、信息披露不全面等现象,导致广大的投资人信息获取时间不同步甚至出现消息闭塞的情况。不仅如此,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缺失造成漏报、隐瞒、谎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2.股权结构死板缺乏灵活性。据悉,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有将近60%的股票属于国有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国有股在证券市场上的流通有诸多限制,诸如发起人持有的股份在一年之内不得转让活减持;企业的董事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期间严格限制股份的转让和减持比例。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中国有股占比较大,其股权结构的死板带动我国整体市场缺乏灵活性。

3.证券市场交易后续费过高。我国证券交易中产生的费用主要有过户费、委托费、佣金、印花税等,相关费用的成本是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数倍。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性建议

(一)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强制性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不全面使我国证券市场始终处于非有效状态下,这样的市场状态制约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各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强制性披露相关市场信息,在信息披露制度中进一步明确披露内容、披露时间等,并做到依法严格执行。

(二)调整股权结构

我国的股权结构以国有股一家独大,但对国有股的上市流通严格限制,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供求矛盾,合理的优化股权结构能够改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适应性,从而促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

(三)创建证券交易中介服务平台

大多数投资人采用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方式进行投资,很少人尝试通过中介服务平台进行投资,这种现状不能有效分散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投资人在市场交易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创建证券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就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牵制上市公司,有利于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促使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的稳步发展。

四、结语

目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虽存在诸多缺陷,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较差,但该模型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决策,鉴于其实用性价值,我们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促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金,李湛.上海股票市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证检验[J].预测,2000,19(5):75-77,68.

[2]周清,吴卫星.从动态线性定价法则到动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5):48-54.

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第3篇

一、热门争议

争议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确实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并通过它进行投融资活动,然而内部资本市场是存在于企业内部还是可以延伸到企业边界之外,至今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其与企业边界大小的问题就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能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早期,很多学者从内部资本市场边界出发来研究企业边界问题。Alchian和Williamson在研究M型企业组织及内部管理过程中最早提出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在企业内部拥有剩余控制权的总部会对集团内的各分部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地降低了各种交易活动的成本,并逐渐取代外部资本市场而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内。然而,随着企业集团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各经济组织之间交易的错综复杂化,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边界并不仅仅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内,而是由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作用范围所决定,该范围内资本运作的所有主体形成的整体就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企业边界本质上取决于其生产活动的范围,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依附于企业组织,但当剩余控制权突破了单个企业范围之后,内部资本市场也可以衍生到企业之外。企业边界与内部资本市场边界概念相似,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而言的,它存在于集团内部并通过总部对企业内部资本的统一调配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弥补外部资本市场不足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争议二: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是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效率,它不像外部资本市场可以利用特定的指标来测量效率,所以由于运用的分析方法、测量模型的差别,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有效论和无效论两种结果,到目前为止学者们采用最主要的测量模型发展过程包括:

一是相对价值增加法。Scharfstein(1997)提出运用企业相对价值增加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用Q反映投资机会,用市场价值的大小反映投资者对该行业的预期。

BA表示资产的账目价值;(qj-q)表示部门j的投资机会与企业平均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用来鉴别投资机会高于平均水平的分部; 专业化企业的资产加权平均支出与资产的比率;ωj表示部门j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率。当分部j的投资机会多,被给予较多的资金支持时,RVA为正值,则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二是Q敏感性法。通过对相对价值增加法的改进,用内部标准计算资金流向,用收入作为计算Q敏感系数的权数,Peyer和Shivdasani(2001)提出运用部门Q值的敏感性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Sj表示分部j的销售收入;FS是企业的销售总收入;FCE是企业的资本支出;( )j-( )表示企业的资金流向,当其与(qj-q)符号相同时,QS为正值,表示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有效。

三是现金流敏感性法。Masksimovic和Phillips(2002)提出用部门的现金流敏感性法来计算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与上一种方法类似,仅用()代替了(qj-q)来表示分部j的现金流比率与企业平均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二者符号相同时,CSI结果为正,则表示内部资本市场有效。

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系数法。王峰娟和谢志华(2010)通过已有的测量模型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引入时间滞后因子,用资产回报率代替收入回报率,提出了用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系数(CSFa)来测量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第4篇

2001年,《减持国有股募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一时间,国有股减持问题成为理论界和金融业界讨论的焦点。回顾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似乎有几点已经达成倾向性的一致意见:(1)国有股减持办法的出台,是资本市场震荡的主因,或者说至少是股票价格下跌的直接导火线。(2)减持办法所确定的定价方式成为实质性利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减持价格的确定,市场各方和理论界都给予了较多的批评,其主要理由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减持定价过高,使减持的国有股从市场上套取过多的资金,造成市场严重“失血”,这种突然性的强烈冲击迫使股票市场的价值中枢下移,以求在低位寻求新的供求均衡(陈久红,2002);二是由于在改制评估和上市两个阶段,国有股已经升水两次,如果再按市场原则进行减持定价,同IPO和增发的股票进行捆绑销售,则明显有违公平原则(见王珠林、杨如彦等,2002)。这些讨论大多过度地关注市场反应本身,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国有股减持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都因未揭示国有股减持对市场影响的本质而缺少说服力。本文不打算全面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而只是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

二、q比率与资本市场均衡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都不会否认资本市场是一个相对高效率的市场。这种高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信息流量较多,信息流转速度较快,而且公开性原则执行得较好;二是因为资本市场的供求力量较为透明,市场重建均衡的速度较快。而资本市场快速重建均衡的特征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套利机制(宋逢明,1999)。易于达成共识的还有,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载体,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最直接地体现在对投资的引导作用上。托宾的“q比率”(Tobin's q Ratio)就有效地刻画了资本市场的这种作用(托宾和戈卢布,2000)。q比率和无套利均衡正是本文分析资本市场均衡的两大工具。

托宾q比率的标准定义是:按照金融市场估价的企业的价值对企业现有资本的税后重置成本的比率(奇林科,2000)。如果用MV代表市场价值,RC代表重置成本,则q可表述为:q=MV/RC。q比率的重要性在于,对每一项资本资产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存量市场估价与重置成本的对比度,从而对该资本资产的后续增量投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住宅建设成本的增加会提高存量房屋的价值,而存量住宅的价格上涨也会直接促进对新住宅的投资。这一机制同样适用于对企业的投资。所不同的是,资本市场为企业(从而也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提供了一种连续而易变的市场估价,使这个市场变得更加难以把握,但其作用机制并无二致。

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是,对于任何事实上正在被生产的可再生性资产来说,q的正常均衡值为1。如果q值大于1,则会刺激投资,从而使其投资超过重置和正常增长的需要;如果q值小于1,则会抑制投资(托宾和戈卢布,2000)。q在1处获得均衡,正是无套利原则的要求。q值大于1时,意味着市场对公司的估价超过其重置成本,从而使企业投资后进入资本市场变现成为一种套利机会;反之,q值小于1则意味着市场估价低于其重置成本,从而使市场并购行为较之于直接设立企业更为合算,而这显然不符合资本市场“无免费午餐”的假设(No-free-lunch Assumption)。笔者将资本市场存在的这种套利机制称之为“q比率套利机制”。

一个简单的托宾模型就可以形式化地说明这种基于q比率套利机制的市场均衡(托宾和戈卢布,2000)。用K表示资本存量,I表示总投资,δ表示折旧率,则总投资I和资本存量K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表述为:

附图

图1 q比率套利均衡机制

K[,t]=K[,t-1]+I[,t]-δK[,t-1]=(1-δ)K[,t-1]+I[,t]

基于无套利原则的要求,总投资是q的增函数。在图1中,左边象限的横轴表示在某个时点上的资本存量,右边则表示在一个规定时段内的资本流量。投资者对股权的需求即为存量需求。假设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由于受到外部冲击(如贴现率下降),投资者对股本的需求增加,这时,K[d]会立即升至K[d']。由于短期资本的存量供给是既定的,新的均衡点将位于B点。与此同时,提高了的q水平会使新的投资流量增加到I'。由于此时总投资超过折旧(I>δK[s]),因此净投资额为正。正的净投资意味着资本存量在逐渐增加,经济将趋于新的稳态均衡点C。在点C,q恢复到1的水平,但此时,资本存量已增至K[s'],净投资重新归零。这就解释了高的q比率刺激投资的机制。反之则反是。

凯恩斯在《通论》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按照凯恩斯的逻辑推理,如果建设一家新企业的成本高于购买一家类似企业的成本,资本家就没有理由建造新的企业;而另一方面,如果一项新工程虽然造价很高,但只要能让其股票在交易所顺利上市并有利可图,则人们未尝不可进行该项投资。世纪之交的网络泡沫是这种逻辑的典型例证:在网站赚钱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如果让这些CEO们烧自己的钱,则多半CEO会宁愿让才华消耗在实验室里;正是资本市场对网络股票的疯狂追捧才造就了轰轰烈烈的网络投资。

三、中国资本市场:q比率角度的经验观察

q比率已成为经济学家观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关于这一指标的经验结果一般却是令人失望的(奇林科,2000)。尽管如此,由于q比率背后无可辩驳的逻辑,经济学家们通常并不怀疑这一指标的有效性。关于q比率的经济结果问题,至少有以下三个客观的理由:一是可能涉及错误的衡量和测算,尤其是对重置成本的衡量。因为企业的重置与一项资产具有明显的区别,完全有可能因为企业家能力供给不足而导致这一市场的套利行为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二是因为资本市场具有精良的组织和很高的技术效率,从而使得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价灵敏又易变,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市场估价与资产重置成本之间的差异及其持续时间有可能大于或长于普通的资产市场。三是涉及市场的调整成本问题。从理论上说,市场可以进行快速调整,甚至可以设想瞬时调整,但现实中,对企业重置的调整成本显然是偏高的,因而也是缓慢的。而由于调整周期较长,相对于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通常会出现轿枉过正的现象,这也正是资本市场波动性的一个来源。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相信q比率背后的逻辑,并以此作为基本的工具来分析中国的资本市场。同样由于这些因素,我们要对该指标作出一些必要的假设和修正:(1)由于重置成本估计的难度往往会影响到经验结果的可靠性,市场分析人士通常使用股票市值与公司净值的比率作为q比率的近似替代物(史密瑟斯和赖特,2001)。鉴于这种近似并不具有明显的非合理性,本文也采用这种近似方法来计算q比率。(2)由于调整周期和市场价格易变性的关系,我们难以要求q的平均值稳定在1的理论均衡值上,应该允许将在1附近合理范围内的均值认可为合理值,但q值必须具有均值回复特征。

鉴于美国资本市场在成熟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我们不妨将我国的托宾q值与美国进行一个对比。

从史密瑟斯和赖特(2001)提供的数据来看,美国股票市场的q值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q值的总体波动幅度较小,绝对值范围大致处于0.4到1.6的区域内波动;(2)q值大多数年份在1以下的区域运行;(3)q值的均值估计在0.7左右,并且呈现明显的均值回复特征。这些特点表明,在大多数年份,美国股票市场的泡沫较少,q值总体在企业真实价值附近波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方便的q比率套利机制,另一方面也是美国经济制度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结果。

反观我国股票市场即可看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历史较短,所取样本数量明显不足,但近十年的发展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观察,我们得出两点初步的结论:(1)q值水平总体较高,自1992年以来,q值没有一个年份在1以下运行,最低的一年(1995年)也达到1.48,大大高于美国的q值,甚至相当于美国少有的牛市高峰时的q值;(2)q的均值为3.29,q值的均值回复特征初步显现。

在资本市场上,与高企的q值相对应的现象是高企的市盈率和低廉的融资成本。事实上,这两点也正是前几年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以笔者的观点来看,q比率高企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破坏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助长市场投机行为。(2)低廉的融资成本导致融资主体的“圈钱”现象严重,造成资本市场严重的价值扭曲,形成资本市场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资本市场高企的市盈率和q比率视为供求失衡的结果。而依照本文观察问题的视角,将其归因于供求问题显然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因为只要q比率套利机制存在,人们在高企的q比率的推动下,必然会释放出无限的创业热情,从而使q比率向其均值迅速回复。因此,从根本上看,q比率高企的深层原因在于q比率套利机制的缺乏。

如果进一步挖掘套利机制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很快可以找到这一问题中存在的制度性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是基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姑且不论及一股独大对公司经营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仅是其不可流通性就注定了q比率套利机制不可形成。国有股的不可流通刚性就意味着它不仅对市场价格不敏感,缺乏套利动机,而且从根本上截断了它退出市场的渠道,从而意味着真正的套利均衡不可能实现。其二,一级市场的审批制或准审批制也制约了套利机制的形成。审批制意味着在q比率高企的情况下,创业者无法将其投入的创业资本在资本市场上以高的q比率及时兑现,从而也就使资本市场缺少了对创业投资家的那一份刺激,市场也就不能及时吸纳形成套利均衡的那只“无形之手”所给予的力量。目前,主管部门虽然用核准制替代了审批制,但核准制离真正的注册制还有相当的距离,单是主管部门制定的“排队系统”就完全有可能使创业者贻误最佳的市场套利时机,而上市门槛的问题也会阻碍不少创业资本找到合适的退出渠道。不过,从长期来看,核准制已基本提供了q比率套利机制生存的土壤,而关键因素当然在于一股独大的问题,也就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权问题。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q比率套利机制的视角来分析资本市场的价值均衡,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首先,q比率是衡量股票市场投资价值的一个基本指标,它起作用的基本机制是本文所论及的q比率套利机制。

其次,在核准制框架下,q比率套利机制的长期体制性障碍主要在于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若能允许所有股权全面流通,将有效遏止一股独大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q比率套利机制,从而形成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回复系统。

第三,在消除制度性障碍、引入q比率套利机制后,市场将会形成自动稳定机制,q值将会自动向其均衡值回复。在我国q比率高企的年代,它意味着q值将会自动下降,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空信号。

第四,股票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强烈反应主要应该归因于市场对q比率套利机制的一种合理预期。减持价格虽然在短期内对市场的供求格局存在一定影响,但显然不是价格大幅下跌的主因,这从原拟实施的"10%"方案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减持的10%仅看作是一种市场扩容,这种扩容规模在高市值的今天显然不会构成一种压力,其关键在于扩容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此即为本文所称的“减持价格无关论”。当然,这并不是说减持价格不重要,实际上,由于减持价格与国有资产及其形成历史具有不可切断的联系,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问题。

如果q比率套利均衡机制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有股减持价格无关论能够成立,我们考虑资本市场的政策视角也许应该有所变化。首先,资本市场的治理应该抓住大是大非的问题;其次,要理解并理顺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则。如果承认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我们就应该重视建立市场自身的均衡机制。而要消除阻碍套利均衡的因素,关键在于一方面给予现有投资主体(包括作为国有股持股主体的政府)以同等的退出机制(当务之急是国有股减持和新股全流通),另一方面在鼓励创业的同时,通过降低上市门槛、强化信息披露和弱化审批意识等手段来促进新兴创业公司成为公众公司,从而形成市场本身的q比率套利均衡机制。

对于国有股减持价格决定,应该尽量避免从市场冲击的角度来考虑减持定价问题,而将减持定价作为一个纯粹的利益分配和价值判断问题来进行讨论,以此为基点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客观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久红:《重塑市场供求平衡——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2002年,202.84.17.28/csnews/20020116/180482.asp。

[2] 马歇尔 班赛尔:《金融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3] 奇林科:《在金融理论中缩写Q的各种含义》,载《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 史密瑟斯和赖特:《华尔街价值投资》,海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 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1版。

资本市场的价值范文第5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