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互动式语言教学;交际法

【abstract】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using 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one of language methods that offer a?new view and strategy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e emphasis is on?how students must be able to communicate and?express messages orally well.

【key words】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creative role-plays/ simulations/ surveys/ projects/ playlets - all produce spontaneity and improvisation - not just repetition and drills. classroom activities will emphasis more on active modes of learning, including pair work and group-work - often not exploited enough by teachers fearful of noisy class. in elt class oral work is more important,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oral and listening skills in the classroom. learners will not just hearing teacher, but having personal contact with language, practicing sounds themselves, rearranging sentence patterns and getting chance to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doing so.

3.3 communicative approach seeks to use authentic resources.

the materials teachers use in elt class is more interesting and motiva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uthentic texts serve as partial substitute for community of native speaker.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poems, manuals, recipes, telephone directories, videos, news bulletins, discussion programs - all can be exploited in variety of ways.

3.4 roles teacher and students change in clt.

“teachers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will find themselves talking less and listening more, becoming active facilitators of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 the teacher sets up the exercise, but becaus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the goal, the teacher must step back and observe, sometimes acting as referee or monitor.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s far from quiet, however. the students do most of the speaking, and frequently the scene of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exercise is active, with students leaving their seats to complete a task.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to participate, students may find they gain confidence i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general. students are more responsible managers of their own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

4 conclusion

to sum u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classroom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feasible to apply such kind of method in elt classroom. i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should be applied effectively in elt classroom, teachers must consciously seek appropriate ways to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tep by step. but there still some problems exist in apply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classroom. one of the problems with teaching by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s that if students’ level of knowledge is not high enough,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discuss even the most interesting topics. as a teacher i found this quite difficult to practice in a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an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i have observed teachers following the oral-aural method and making students go through repetition saying that was clt but that is absolutely?the opposite of what clt is about. so there is still long way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go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in our country.

references:

[1]george yule (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larsen-freeman, d.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 b. pride and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c].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4]li xiaoju. in def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j]. elt, 1990, (2).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9-02

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更是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本文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出发,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以作初步思考。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

道德形成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初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柯尔伯格通过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种族等因素各不相同,但文化和环境只能影响发展速度,或改变其内容,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不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进度发展着,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差异存在。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习俗水平,少数青少年尚未达到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根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虽然不能完全决定道德行为的选择,但对道德行为选择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即一般说来道德判断水平愈低,选择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愈大;道德判断水平愈高,选择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愈小。同时,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儿童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1]。

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平行的

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主体同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同化与自身的结构相适应的信息并不断改组而实现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就是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其发展遵循与思维发展相同的规律。因此学校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样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教育实践中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尝试,或者另辟蹊径,脱离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而寻找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捷径,都是有悖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

(二)学校德育应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实证,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在学校的德育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品德,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从这一角度上说,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告知”的,而非“自知”的;是外化或外铄的,而非内化或内发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必要的。等到儿童认知发展接近成熟程度(到达具体或形式运算时期)之后,他将会因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形成其是非判断的自律性道德认知。根据这一原则,家庭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这些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念,继而表现出道德行为。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最初的“告知”,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学生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非道德行为。这不是学生本身的错,即所谓“不知者不为过”。同样,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三)学校德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柯尔伯格研究认为,一般人的道德认知发展都是处于前两级水平(1~4阶段),少部分人达到后习俗水平(5~6阶段),且阶段与阶段之间只能渐进,而不能跳跃,只能顺进,却不能逆转。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学校德育工作给学生“晓之以理”时,此时的“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第二阶段,教育者不顾其发展现状提前给他讲解第四阶段或第五阶段的大道理,学生可以将这些大道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而付诸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不合一”。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柯尔伯格曾建议采用“加一”原则,即在提出两难或道德情境时,在六阶段中提升一段让学生去思考判断,但如提升一段以上,问题的难度往往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学习不利。例如,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第三阶段,我们则向他们讲属于第四阶段的道理,这样以促进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2]。

(四)学校德育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同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可能会有不同年龄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和确定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在现有班组教学的条件下,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个别谈心交流、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学校德育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生活德育,反对知识德育,反对以简单的道德说教来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强调要让儿童主动参与。他们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皮亚杰就是通过观察儿童的弹珠和雪球游戏及讨论对偶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柯尔伯格则是通过与儿童讨论两难情境的故事(如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通过对我们的学校德育实践的反思,就会发现我们的德育太重形式而欠缺实际;重视道德的教条,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想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有效,我们必须:

第一,提倡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也就是说,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理论说教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二,反对知识德育。所谓知识德育就是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人类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的学习三种类型。相应地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三种不同方式的教育,即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道德的学习分为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个层次。相应地,道德教育也有道德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价值和信念教育三个层次。不幸的是,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大潮冲击下,由于道德知识教育与知识和技能教育都具有“知识性”这一“近亲性格”而获得了广泛认可,代替了道德教育另外两个更为重要的层次,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知识教育。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表现为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等方面。德育课程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如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将所有重要的教育主题都课程化知识化、体系化,如心理教育重要就开设心理教育课等。德育课程与灌输式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将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科目,也就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教师也只能将这些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教师的权力来进行强制性学习。

灌输式的教学是知识化德育课程实施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人类认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也可从本文中略见一斑。但我们知道,道德不仅包括道德认知,还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可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切入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从道德认知入手,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而已。本文讨论的正是如此。因此,我们绝不能只采用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的唯一根据,否则,就会窄化甚至误解学校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材设计与开发;职业岗位;教学资源;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04-02

一、背景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明确提出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等五个方面的对接,要求高职教育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

二、学材的特点

本文作者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不同,“学材”是指“学习所用的材料”,一门课程的学材广义上可认为是该课程全部教学资源的集合,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专业课程的典型学材应主要包括与职业岗位相同或高度接近的专业工具、应用软件、专业设备、耗材等,行动导向教学中必需的项目化教材、引导课文等,延展性学习所需的视频资料、行业网站等辅助资料。总体来看,高职专业课程的学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一大部分高职专业课程已经进行了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并分析专业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学材不提供全部的专业信息和完成的工作计划,而是通过提供相关工具和材料,设置一系列引导问题,引领学生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制订工作计划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历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3.能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教材抽象的描述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材的开发必须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生产现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模拟的职业活动来获取职业能力。

4.学材中的核心材料应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或生产过程高度贴近。例如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引导课文(又称工作页)等,遵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阶段,即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三、学材使用环境

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下,学材应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再运用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当中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1.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整套学材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高度仿真的专业学习环境。目前比较合适的方案是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中,教师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科学、有效地设计“学习岗位”,让学生利用学材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学材的使用需要配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即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3.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在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从外部评价转向教学者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

四、学材开发与设计过程

学材的开发者是教师,而使用者是课程的学习者。教师应基于专业对接岗位,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学材开发。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而言,为一门专业课程规划和设计出一套好的学材,既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随时更新和掌握第一手的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包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岗位工作过程、岗位工作材料等。学材的设计与开发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1.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与分析。主要明确以下问题:行业发展现状、人才层次需求、职业发展前景、岗位对工作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对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等,并对岗位能力进行描述和解析,找准本门课程应训练学生具备的能力条目,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或更新课程标准。

2.召开或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明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过程要素,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步骤、组织方式、工作要求、设备与工具等,还应包括在工作中所用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参会的实践专家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优秀技师、班组长、车间主任或基层部门负责人等,他们工作的领域应与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专业对口,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和足够的重要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

3.教学项目的确定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和秩序化,尽可能选择与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载体,确定课程教学项目和子任务,并依照企业岗位实际过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设计。

4.学材的设计与准备。根据上述三个过程的结论设计学材。学材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学材的准备,硬件学材是学习过程实施的必须支撑,主要指实际岗位工作中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工具、设备和耗材等;二是文本资料设计与准备,主要包括项目化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各任务对应引导课文的(其中必须包括任务单和任务评价表)设计与编写等;三是辅助学材的准备,根据课程特点,准备课程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视频、相关案例、网络资源库、行业技术论坛网址、在线试题库等。

5.学材的发放。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将准备好的学材发放给学习者。学材发放途径要根据学材特点和学习者特征来决定。例如硬件学材必须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材可以采用开放式、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发放,并由学习者自由选择。

6.学材使用、反馈及调整。在一体化教室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开展教学实施,进行学材使用。搜集使用中的学生反馈,结合过程评价结果和课程校内外评价意见进行学材的修改与调整。

五、学材开发实例

2010年,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单片机课程组即开始着手对《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课程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至今已满四年。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反馈、调整,目前已形成教学做一体、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和一套软硬件结合、文本资料和信息化材料融合的学材。

1.开发过程。课程组在赴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工业园、中兴通信公司、武汉盛帆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子类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每年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动向和职业岗位能力更新情况,随后更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程项目设置,最后对学材进行设计与调整。

2.学材内容。本套学材目前主要由硬件设备、通用软件、仿真平台、文本资料和信息化资料等构成。硬件设备由微机原理实训室、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实训室、电子竞赛训练实训室共同提供支撑,主要包含单片机最小系统板、常用模块电路、面包板、万用表、常见元器件、预装仿真平台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讨论拼桌等。文本资料包含各任务的任务单、资讯表等各种引导课文、教材、教案和各类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和通用软件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碎片资源、各种视频学习材料、Office软件等。仿真平台选择电子企业在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时普遍采用的Proteus&Keil平台。在每学期伊始,教师将引导课文、电子教案、仿真平台安装文件、多媒体资料等上传到个人网盘,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下载使用。

3.学生反馈。为了客观反映学材使用效果,以便进行下一轮次的设计调整,课程组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二下学生进行了学材使用情况反馈调查。课程组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在专业调查网站上设计并制作调查问卷,令学生采用在线作答的方式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数及调查在专业的覆盖率见表1。

2011年,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62.6%的学生认为,在一体化教学环境中使用课程的整套学材能够提高专业技能,有20.3%的学生建议适度增加信息化手段,对学材达到“基本满意”程度的学生占76.1%。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在学材中加入Proteus&Keil仿真平台,2012年和2013年分别有86.6%和90.7%的学生对学材使用效果达到“基本满意”程度,有70.8%和72.5%的学生认为学材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5-91.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对于法理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常规护理方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在1969年发现的一种具有传播性的疾病[1],已成为人类眼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肠道70 型病毒感染所引起[2],在传染病中属于丙类。该病的潜伏期较短,起病很急,有严重眼刺激、结膜充血、甚至角膜溃疡等症状。该病夏秋季好发,传播性强且人群易感,危害极大。本研究对本院20例采取常规护理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共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25.4岁;病程5~19h,平均11h。女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比男性少,小儿比成人少见。一般双眼患病,在就诊时,单眼不适的患者有8例,而双眼不适的患者有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眼痛、眼红、有异物感、眼磨痛并有刺激感、畏光、流泪等,常伴有眼睑红肿、结膜下的片状出血、结膜充血、耳前淋巴结出现肿大、粘性的分泌物等。偶有角膜上皮的多发剥脱,甚至形成假膜,角膜上皮出现点状的脱落,上皮细胞下混浊,有视力下降的情况出现。

1.2 方法 包括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是滴眼液进行治疗。患眼使用诺氟沙星等抗生素眼液,阿糖胞昔液或利巴韦林滴眼液等抗病毒眼液。开始时,使用1次/h,使用3d以后次数逐渐较少,夜间使用人工泪液进行治疗以帮助修复上皮。眼分泌物若非常多,可使用3%的硼酸水或生理盐水进行洗眼。全身治疗主要是指应用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对症的治疗。

2 常规护理

2.1心理及情感护理 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患者进行病因的解释,说明正在采取的治疗方法,给患者讲解相应的注意事项。通过情感沟通,使得患者了解病情,消除恐惧不安,以便治疗更加顺畅。

2.2 冲洗结膜囊的护理 患者的一般是坐位或仰卧位,嘱患者头偏向需冲洗的一侧,受水器紧紧贴在患者需冲洗侧的面颊。护理人员首先对角膜的情况进行观察,后按照从右到左、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仔细的冲洗,在冲洗完以后,注意擦干眼睛周围(无菌棉签)。

2.3去除假膜的护理 若患者出现了假膜,应该进行去假膜的处理。使用表面麻醉剂(倍诺喜液)滴眼,滴入1~2滴/次,间隔5min再滴1次。使用无菌的棉签按照内毗到外毗的顺序进行假膜的剥离,注意要动作轻柔,剥离彻底。剥离后,用生理盐水对结膜囊进行冲洗。

2.4消毒护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染性很强,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染。因此,对于接触患者的人员应该进行隔离,患者的药品等应该单独的使用,绝不可共用。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前后必须严格进行消毒,也可选择使用乳胶手套以及保护镜进行防护。

2.5教育与宣传 对患者及患者的家属进行此疾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告知他们此疾病的主要症状、传播的途径、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此病的主要症状,应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属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感染所致,症状主要表现是眼发红以及过多分泌物,疼痛也是其一般症状。患者可有流泪、怕光、有明显的异物感,有五成的患者出现球结膜下的出血,因此又称为红眼病。通过告知症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感减轻。对于此病的传播途径,应告知此病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注意不要接触患者的眼睛、滴眼药物、洗脸的用具,以防感染。对于此病的预防措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个人卫生,分巾分盆以防交叉感染。注意加强相应的消毒工作。因肠道病毒对干燥和热很敏感,加热可灭活,也可以用酒精、石炭酸等消毒。

3 结果

对所有被研究对象(20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与护理都很有效,没有在患者周围人群中流行。

4 讨论

在我国的传染病法,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丙类的传染病[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可以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眼-手-眼进行传播[4],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患者分泌物等污染的水或物品、器械等传播。生活环境若不卫生也对疾病传播有推动作用[5],潮湿温暖的气候对疾病的流行有利。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常在人口比较稠密且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常呈爆发式或广泛的发病。因此应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在于预防以及合理的治疗和常规有效地护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人群中出现广泛的流行时诊断比较简单,但流行初起时不易被注意到,散发病例容易被忽略或与其他病毒等引发的结膜炎混淆。本病的潜伏期短,最长的潜伏期小于3d。本病起病急,可以是单眼或双眼起病,但是一般都会双眼受累,异物感明显,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眼痛畏光症状。对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护理的重点主要是常规护理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交叉感染进行控制,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的疗效得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可以得到提高,治疗时间缩短。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常规护理方法对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康复与预防传播意义重大,能够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东方,曾冰英.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护理指导和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 107-108.

[2]毕树萍.不同时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0):791-793.

[3]林巧玲,王咏针,屈婉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8):6167-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