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功能; 陷阱 ;法律规制;利益侵占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1-0005-05

一、引言

国外理论研究表明,由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兼容问题,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得到完全满足,内部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调配满足成员企业的融资需求,达到优化资本配置的目的。虽然中国理论界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实践中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却非常普遍。大量企业通过设立财务公司以及关联交易等渠道进行内部资本的配置。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异常活跃的兼并重组行为以及大量“系族公司”的涌现进一步扩大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形成中国比较典型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许多企业集团受益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灵活运作,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诸如三九系、德隆系、格林柯尔系、托普系等企业集团由于严重的资金危机而陷入困境,内部资本市场的不良运作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因此,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必要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其潜在陷阱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相关的法律规制问题。

二、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

国外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在于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这主要源自于: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完全;内部资本的配置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资本供给的可靠性;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治理及控制功能。Deloof(1998)及Islam and Mozumdar(2002)研究表明在外部资本市场落后的国家,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的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内部资本市场在此阶段具有如下特定的功能。

(一)融资渠道优化功能

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由于中国外部资本市场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因此其在中国现阶段的首要功能就是作为外部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替代渠道。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中国企业现阶段存在巨大的融资需求。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对于企业的直接拨款急剧收缩,企业的资金需求必须通过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解决。而目前市场规模发展迅猛,设备技术更新加快使得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张规模及技术创新。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外资本大量进入迫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各个行业原有的均衡被打破,行业内的兼并整合已是大势所趋,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2)相对落后的外部资本市场无法满足需要。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政策性因素及治理缺陷,存在大量的呆坏账,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严重及监管控制的加强,又普遍存在“惜贷”的困境。大量的储蓄存款无法转变为对企业的贷款,大量的资本闲置在银行账户上,无法投入到生产领域。而中国的证券市场首先是融资规模非常有限。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2003年非金融企业新增股票市场融资额为1 438亿元,仅占全部资金来源的4.6%①。其次是证券市场本身有先天缺陷。为国有企业脱困融通资金的初始定位以及保证国有控股权的要求造成股权分置,导致股票市场的畸形发展。另外,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的民营企业无论在银行贷款还是上市融资方面都要面临更大的阻力。

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作为现阶段企业的替代融资渠道功能已经初步显现。财务公司是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申请设立财务公司。截至2004年8月,中国共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74家,资产4 500亿左右②。中国资本市场上近期出现了大量的“系族”公司(比如远大系、三九系、德隆系,等等)。截至目前,被称为“系”的企业集团已达40多个,涉及200多家上市公司(朱武祥等,2005)。 “造系运动”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通过控制多级法人组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以满足系族公司整体的融资需求。而实质上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远不止这些,国内数千家企业集团正通过各种关联交易形式进行着内部资本市场运作。

(二) 产业整合催化功能

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有利于加速产业整合。Stein(1997)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剩余控制权的存在使得决策者可以通过“挑选优胜者”(Winner Picking)将内部资源配置给最有利可图的项目。中国目前企业均面临产业及产品结构的整合问题。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盘活国有资产为目的的兼并重组行为异常活跃。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集团通过内部的资本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重整的交易成本及信息成本远低于通过外部资本市场来运作。尤其是由于以往政府的“拉郎配”等行政干预行为造成企业内部产业结构混乱,更是迫切需要企业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重新配置已有资源,对非优势、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将内部的剩余资金投入到核心的优势产业上。

(三) 公司治理改进功能

众所周知,中国公司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正如外部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本配置的同时也起到了公司治理的作用, 内部资本市场同样具有优化企业治理及内部控制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环境下是对外部资本市场治理功能的有效替代。如果某个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公司存在,当信息不对称严重时,外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通常难以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控制。但如果其处于一个内部资本市场中(即集团的成员企业),高层经营者出于自利目的将利用其信息优势以及内部审计、绩效考核等多种内控工具对下属公司进行更有效的监控。另外,在中国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只有上市公司是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其公司治理状况也广受质疑,但至少代表了良好的发展方向。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非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构建出的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硬化被兼并企业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组织优势渗透到非上市企业,强化对其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

三、内部资本市场的潜在陷阱

虽然在中国外部市场不成熟的环境下,内部资本市场理应发挥重要功能,但由于中国治理环境存在重大缺陷,内部资本市场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极易发生功能异化,存在诸多的潜在陷阱。

(一)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内部资本市场的最大潜在危害之一③。在美国之外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普遍存在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索取权相分离。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控股股东具有潜在动机将利益从其拥有现金流量索取权较小的部门转移至索取权较高的部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益输送(Tunneling,Johnson-et al., 2000)。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为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这种较为隐秘的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可能(Khanna,2000)。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利益输送的案例已经是屡见不鲜。许多公司由于大股东的机会主义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而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最为典型的有“三九医药”(000999)、“ST重实”(000736)、“湘火炬”(000549),等等。例如“三九医药”2003年年报显示:“三九医药”向控股股东“三九药业”拆借资金余额为162 794.34万元,向最终控股公司拆借资金23 273.98万元,向同属最终控股公司的关联公司借款12 291.55万元,最终导致“三九医药”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万良勇、魏明海,2006)。而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存在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中国民营集团及地方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并不能有效地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反而使其加重(万良勇,2006)。导致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运作的潜在原因是复杂的,既可能是由于管理者企图将利益转移至自己的名下,也有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等公共治理的需要将上市公司资金转移至其他非上市国有企业。

(二)过度投资与多元化

内部资本市场的另一个潜在陷阱是增加了过度投资的可能。由于内部资本市场有利于实现资金的自由调配以及整体上融资能力的增强,因此企业的投资更容易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④。这对于存在过度投资倾向的企业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度投资与过度多元化是中国目前最为常见的企业病症之一。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市场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较快以及不同行业间利润相差悬殊,资本逐利的本质往往诱使经营者尚未来得及制定一个完善的发展战略便仓促上马,当然也部分地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理所造成。

曾经风光一时的“德隆集团”通过高度控制金融机构的方式构筑起一个巨大的内部资本市场,利用内部的资金往来(包括合法与非法的方式)支持高速扩张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在东窗事发之前,“德隆集团”涉及的行业包括金融、建材、食品、汽车等诸多毫不相关的产业。虽然表面上资产规模迅速增大,但其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是一种资金推动型的低效增长。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并非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反而加速了其死亡,成为“德隆神话”破灭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德隆”类似的还有格林柯尔系,其采用“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和“收购目标”共同构成“收购三角”模式构筑起巨大的内部资本市场,帮助其完成企业高速扩张战略,但也同样难以逃脱土崩瓦解的噩运。

(三)风险扩散效应

企业经营存在风险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在有限责任的法人制度下,独立企业的风险通常不会或很少会波及到其他企业。然而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集团内部单个成员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很容易扩散至整个企业集团,导致整个集团陷入危机,企业法人制度的天然风险屏障荡然无存。目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只关注了银行、证券市场及其他金融市场在商业周期上的传导作用,而事实上内部资本市场同样可能成为经济波动在产业部门间传导的渠道。Lamont(1997)研究表明在1986年石油价格下跌时期,石油公司明显减少了下属非石油分部的项目投资,石油行业的危机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传导致使其他行业受到影响。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盛行的环境下,单个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多级法人架构控制巨大的经济资源,单个成员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社会的危害被无限放大。尤其是现今出现的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交融的产融结合集团逐渐盛行,实业资本的经营风险很容易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传导至金融部门,引发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或者反过来,金融部门的困境也可能将实业资本拖入泥沼。

我们再以“德隆”为例:“德隆集团”拥有庞大的产业群,而且包含有银行、租赁公司及证券公司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为“德隆”的发展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其中存在大量的违法操作)。然而过快的扩张速度以及巨额的二级市场护盘成本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德隆系”全面陷入危机,下属几家金融机构也由此陷入困境,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积聚。

(四)低效率补贴

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的二级模型证明分部经理寻租行为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集体主义”,业绩差的分部从业绩好的分部获得资助而无视效率的高低,即低效补贴现象。成员企业如果存在对这种低效补贴的预期将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而中国的市场制度环境则更为特殊,低效率补贴不仅可能由于二级人的寻租行为引发,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补贴一定会广泛存在。地方政府出于减少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公共治理目标具有对亏损低效的国有企业进行救助的动机。大量国有企业先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以及关联担保等手段融得大量资金,再通过资金拆借、关联收购等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完成对其他非上市国有企业的补助。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逐渐硬化了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的同时,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低效补贴却再次将国有企业往预算软约束的泥潭里推,而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以及国有银行成为最大的利益牺牲者。

四、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法律规制

法律规制的目的在于弥补自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规制的目的也在于减少自发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负面效应,防止对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侵害。现实中并不存在专门针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法规,而是散见于一系列相关法律之中,从中国法律规范体系看,主要包括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司法》与《证券法》

前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的潜在陷阱中核心症结就是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害。中国《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并实施以后,在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健全、完善的中小投资者保护体系。比如《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司对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必须经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表决,并且关联人不得参与表决;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否则将负有赔偿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除此之外,修订后的两部法律对股东的信息权、表决权、诉讼权等进行了重新界定,比如股东有权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股东会;股东可以提出议案,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质询;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侵害公司合法权益的人;股东也可以直接相关责任人,等等。此两部法律为遏制内部资本市场的机会主义运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二)关联交易的禁止性法规

2003年8月,中国证监会与国资委联合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纠正与防范利益侵占行为的具体措施(俗称“56号文”)。2003年9月证监会与国资委联合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对大股东占款清欠作出了规定。这类规则实际上是对集团母公司与下属上市公司间的部分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进行了禁止性的规定,使其运作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些规则出台的直接目的是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将一些本来具有效率性的正当的内部资本配置行为也一并禁止了。基于此,理论界及实务界对该等禁止性规则存在一定的争议。杨如彦和孟辉(2004)对关联交易的研究表明:无论何种情况下,促进讨价还价机制的完善和机会增加都占优于禁止性法律规则。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有赖于两个基本前提假设:信息披露充分以及契约各方拥有对等的契约权力,即订立契约的渠道以及保证契约执行的强制力。而现实中两个条件都不充分。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至今仍然属于机密,不对外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质量也不容乐观,比如“三九医药”就曾先后三次被证监会及深交所批评未及时披露资金往来的相关信息。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中小股东只占很小比例,而且出于执行成本的考虑,很多人选择不参加股东大会参与决议,这就意味着期望通过公司章程以及股东大会决议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起到实质性规范作用在短时期内是不现实的。保护契约权力的另一重要机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尽管中国上市公司也建立了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等,但是由于产权及股权结构等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被严重削弱。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单纯依靠内部契约制约不当的内部资本市场行为。据此笔者认为局部的禁止性规则至少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于应当在多长的时期延续则要视公司治理改进与产权改革的速度进程而定(魏明海、万良勇,2006)。

(三)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规则

这主要包括由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以及证监会和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规范中涉及到关联交易的规定,比如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这些法规并不直接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禁止性的规定,而是借助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对其进行间接的管制。这对于降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但正是由于其属于非禁止性规则,因此其监管效力非常有限,比如在证监会公布对“三九医药”公司及主要责任人未披露“三九医药”公司与其关联公司间巨额的资金往来事项进行处罚的决定后,“三九集团”仍然从“三九医药”转移资金。虽然中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准则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真实性与完备性仍然有待提高。

(四)财务公司的监管法规

财务公司是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载体之一。财务公司的建立有利于使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更加透明化、规范化。而对财务公司的规范则直接影响到财务公司运作的业务空间与风险控制。中国财政部于1991年颁布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财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财务公司是办理集团内部成员单位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04年银监会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设立条件及从业范围等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允许财务公司办理对成员单位的贷款、融资租赁以及内部的咨询、服务等11项业务。该办法规定的较高的进入门槛以及对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禁止性规定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及金融风险。随着整体上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以及风险监控能力的增强,财务公司的进入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同时业务范围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注释]

①温娇月,阮健弘:《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分析报告》,《中国金融》,2005年第2期。

②“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答记者问”,http://cbrc.省略/mod_cn00/jsp/cn004002.

jsp?infoID=809&type=1。

③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内部资本市场中的成员企业都是全资子公司,则不会存在这一问题。

④有两种情况可能导致过度投资问题:一种是由于经营者与股东间存在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希望通过过度投资构建自己的企业帝国(Empire building);另一种是决策者由于过于急切地希望壮大规模或涉足其他高利润行业而导致过度投资或过度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

[2]魏明海,万良勇.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边界确定[J]. 中山大学学报,2006,(1).

[3]杨如彦,孟辉.关联交易监管和行为主体的规避:一个分析范式和描述性检验[J].管理评论,2004,(2).

[4]朱武祥,蒋殿春,张新.中国公司金融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Deloof,Marc.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Bank Borrowing, and Financing Constrains: Evidence From Belgian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8: 945-968.

[6]Islam, Saiyid S.,and Abon Mozumdar.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Working Paper,2002.

[7]Johnson Simon,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Tunnel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 22-27.

[8]Khanna,T.Business Groups and Social Welfare in Emerging Market: Existing Evidence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 748-761.

[9]Lamont, Owen. Cash Flow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83-109.

[10]Scharfstein, David S. and Jeremy C. Stein. The Dark Sid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Divisional Rent-seeking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 2000,(55):2537-2564.

[11]Stein, Jeremy C.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11-133.

The Functions and Pitfalls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Legal Regulations

WAN Liang-yong

(School of Busines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第2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IPO 正能量 诚信体系 改革

很快2012年即将过去,2013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看到金融行业正走在转型的拐角。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上证指数创出三年新低,三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换届,中小企业私募债正式发行,温州金融改革试点,IPO发行制度改革,各市场退市制度完善,转融通试点的启动等等,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了前所未见的改革浪潮。整个金融市场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犹如凛冽的寒风中孕育着青春的希望,本文将对市场的基石——IPO环节如何给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献言建策。

一、指数回到十年前,IPO扩容领冠全球

IPO停发与否在股市“跌跌不休”的背景下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面对颓势的股市,无数次喋血市场的投资者要求呼吁停发新股并重启发行制度改革,但证监会回应表示,新股停发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且停发新股属行政管制行为,是改革当尽量避免的措施。自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任以来,渐次还权市场的思路是清晰的,凸显了管理层趋向尊重市场,着眼于长期对市场基础性和制度性问题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这样的大视野有助于股市的市场化改革,也相信中国股市一定会有光明的明天。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IPO本该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为投资者提供分享优质公司成长的机会,但近些年以来新股业绩变脸严重,这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一是对拟上市新股的业绩增长缺乏信心,二是对拟上市新股数量之多存在顾虑。

客观冷静的分析,IPO从目前来看带给投资人的负面感受似乎更大一些,正视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股市涨跌本不该看IPO的脸色,A股应该张开怀抱欢迎优质的上市公司到A股来上市,但在当前A股市场投资者可能心里认同这个道理,但估计能有张开怀抱迎接IPO心态的投资者寥寥无几。A股市场的制度设计长期以来“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形象使投资人信心丧失。对于熊市中是否有必要暂停IPO,市场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股发行节奏与股市涨跌没有必然联系。但短期而言,投资者看到的是史上最严重的IPO“堰塞湖”, IPO储备企业屡创新高对投资人的信心形成很大压制。

二、IPO——如何找回迷失的正能量

股市的基石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和价值的增长,决定了股市的根本。而融资与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二大基本功能,按理IPO是源头,是正能源的能量最大的地方。资本市场在“十二五”期间被赋予了更大的希望,IPO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资本市场的正能量。

IPO如何才能给市场带来正能量?笔者非常认同管理层尊重市场、还权市场的总体思路,但是IPO的改革问题应该说刻不容缓且任道重远,着眼于长远对市场基础性和制度性问题进行改革的思路下,笔者认为IPO改革如果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的话,那么IPO将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一)大力推进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

IPO本该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为投资者提供分享优质公司成长的机会,投资者本应该对优质上市公司持欢迎态度,为何市场反馈和我们想象想去甚远呢?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财务造假等一系列的行为挫伤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在当前市场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诚信体系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诚信建设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立市之本、治市之基、强市之基。只有大力推进上市公司诚信体系的建设,IPO的正能量才会更大的发挥出来。

(二)提升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的科学化水平,并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各环节的违规成本

IPO改革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改革,近3年来,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三轮改革,从IPO的市场改革来看,三轮改革对现行发行制度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修补,尤其郭主席的一系列改革应该说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但是这些改革的成效为什么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法制环境的制约。IPO到二级市场,是一个复杂、冗长的生态链,从长远来看,没有有效法制的体系,是不可能支持我们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

IPO要给市场带来正能量少不了IPO改革,而IPO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上市公司造假上市、粉饰报表、业绩变脸等违规行为出现后,投资者没有地方打官司,也没有严厉的法律制度来威慑这样的行为,这些行为的高发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了信心。所以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各环节的违规成本势在必行。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银行 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当今已经无可替代,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投资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枢纽、资本市场的骨干力量,参与并影响着各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投资银行的基本认识

投资银行是最典型的投资性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

美国著名金融专家罗伯特·库恩(Robert Kuhun)依照业务经营范围大小,对投资银行给出了四个层次的不同定义:

广义投资银行:指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业务包括证券、国际海上保险以及不动产投资等几乎全部金融活动。

较广义投资银行: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经纪、企业融资、兼并收购、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创业资本等,与第一个定义相比,不包括不动产经纪、保险和抵押业务。

较狭义投资银行:指经营部分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经纪、企业融资、兼并收购等,与第二个定义相比,不包括创业资本、基金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等创新业务。

狭义投资银行:仅限于从事一级市场证券承销和资本筹措、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和经纪业务的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国际上,投资银行的界定存在地域差别,美国称之为投资银行,英国称为商人银行,在我国和日本称之为证券公司,其在各国的业务范围也不尽相同。

二、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资本市场是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资本资源配置功能、对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以及提供资本资产流动。而投资银行无可争议地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投资银行执行着资本市场的资本资源配置功能。由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日益专业化和社会化,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资金所有者(投资者)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到投资于何种产业或哪个企业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增值;同时也使得资金需求者(筹资者)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者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声誉和能力来筹得所需的大量资金。投资银行作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的中间人,利用其信用、信息、业务技术和经验,可以快速地把投资者的资金转移到筹资者的手中,形成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投资银行起着资本形成作用。在一级市场上,投资银行是证券发行的主角和关键环节,没有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就不可能顺利或根本就不能实现。投资银行对发行人的责任是提供咨询、协助筹资和制定稳定的融资对策;对投资客户的责任则是为它们提供发行人及其证券的全面调查资料,选择可靠的证券,形成投资判断。大多数证券是通过投资银行对外公开发行的。投资银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信誉使得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达成有效的沟通,维持资本市场的有效稳定。

第三,投资银行为资本资产提供风险定价。投资银行在发行新证券中,要根据新证券的内在价值、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或价值水平以及对市场风险的预测来对新发行证券定价,使得新证券能被市场接受。

第四,投资银行对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发挥推动作用。投资银行不断将新的证券引入流通市场。扩大了市场的容量,市场的交易品种不断更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正如美国金融专家罗伯特·索贝尔曾说:“投资银行是华尔街的心脏,确实也是华尔街之所以存在的最重要原因。”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

三、投资银行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投资银行在伴随证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我国投资银行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在业务范围、资产规模、风险防范能力等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证券市场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投资银行迫切需要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以应对国际竞争、谋求效益,推动自身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投资银行的功能是积极发掘潜质企业,通过自身服务增加企业价值,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大发展。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类重要金融中介机构,它的直接融资功能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投资银行通过资产管理、衍生产品交易,可以帮助企业对冲金融风险和增加收益;通过兼并重组和风险投资服务,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机制合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它的发展必将对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有重要推动作用。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第5篇

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

融资声声急

创业板渐行渐近,国际板若隐若现,个股增发公告层出不穷,而红筹回归也是呼声四起,一系列的迹象已经明确地显示:IPO重启的窗口将要打开!

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得失的缘故,所以,对于IPO,市场上从来都不乏吹捧与棒打之争,无论是在股市尴尬裸泳的998点洼地还是流金岁月的6124点高原。

那么,如果IPO真的要重启的话,投资者应该如何对待?当前的市场,又能否承受得住融资之重?

一切,还是让我们从股票市场的最基本功能说起吧。

融资与投资相辅相成

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通常包括融资功能,投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投资功能,晴雨表功能,分散风险功能等等,而当中最主要也是市场最关心的,也就是融资与投资功能。

融资功能:筹集资金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功能。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评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投资功能:回报是投资者永恒的权利和追求,是股市长期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保障回报是股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股市长期的任务和监管部门的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股市是一个买方市场,投资功能在股市的各大基本功能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各国股市把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放在重中之重。投资功能是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是股票市场其他功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两大功能可谓相辅相成,融资只有在投资功能较好体现时,方可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必须通过投姿收益率来实现;没有足够的新股发行,没有足够的融资能力,资本市场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资本市场使资金短缺的需求方和资金充足的投资方发生联系和互动,最有效地达到资金供求平衡。因此,资本市场必须有投资者也有融资者的参与才成其为资本市场,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同台共舞的平台,缺一不可。

辩证看待牛市与扩容的关系

由于股票市场投资与融资功能的相辅相成,因此,重启IPO是必然之事,投资者对此不必过于恐慌。问题是,重启IPO,或者说大扩容,将会对市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大扩容将带来大牛市?

对于融资功能恢复带来的扩容压力是否会打压指数的问题,乐观派人士认为,当前投资者的主力是机构,结构已与之前发生变化,因此股市走势主要取决于对盈利的预期,如果预期良好,市场肯定会涨。因此,把新股、大盘股的上市看成是洪水猛兽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这个市场来说,通过资金调控或控制融资的速度和规模,效果并不见得大。

新股发行虽然会使资金流向一级市场,从而加刷二级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程度,但是新股发行上市尤其是优质大盘蓝筹公司的发行上市可以带来新的资金,为市场带来新血液与活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而使大盘进入长线向好的发展趋势中。此外,新股的发行对提高市场的整体业绩水平、进一步活跃市场、提供新的投资机会等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正是市场上部分人士认为大扩容将带来大牛市的理论基础。

沪深股市自创建至今19年以来,每一轮大牛市,都伴随着大扩容,但都从未阻碍过牛市的前进步伐。始自于2005年那场经典的大牛市,中行、工行、国航和中石油等等一大批巨无霸相继发行上市,堪称是前无来人甚至后无来者的大扩容!

因此,市场上便无形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大牛市带来大扩容,而大扩容也必将伴随着大的牛市行情!

事实果真如此吗?

IPO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诚然,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在二级市场中的交易及并购,是一条完整、健康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链条。其中各个环节相扣,互相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整条产业链时效性的影响。新股发行作为整条资源配置链首的“资源供应者”,既推动了资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进程,又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帮助股指上行。而从长期来看,任何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起伏都是由其上市公司的自身价值决定的,而这些价值是来自于企业通过经营获得资产增值,为股东带来回报的能力。虽然短期内,二级市场价格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但对市场起到的负面作用是非常短暂的,更不会使市场投资信心受到打击。因此,市场扩容、增加资源供应并不是市场下跌的真正原因。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中国股市的扩容速度一直要明显高于欧美和香港等成熟市场,美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只;中国股市用14年的时间上市了1380只股票,平均每年100只,大扩容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扩容速率的过快将造成市场资金供给的紧张从而对大盘形成压力,对市场资金形成实实在在的“抽血”。

值得注意的是,新股发行的高溢价现象引起了大量机构资金前来“打新”,致使整个市场形成了“打新必赚”的预期,这个预期又吸引更多资金加入到“打新”队伍中,进一步推高市盈率。一级市场的高市盈率挤压了二级市场的赢利空间,导致新上市的大盘股普遍高开低走,从而拉得股指随之下滑,市场信心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部分投资者就把引起股指下跌的导火索牵到了市场扩容速度过快的身上,甚至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需要扩容,更多的新股发行只会导致市场的连续下跌。

因此,IPO对大盘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正面作用。

牛市不需要IPO

另外,所谓的大扩容将带来大牛市亦是一厢情愿的假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在1991至2009的19年中,中国股市实际上有四个明显的扩容高峰期:(1)1993、1994年的大扩容,事实上大牛市已经在三年前开始。(2)1996、1997年是市场的第二个扩容高峰期,但大行情早已在1994年的7月的325点启动!(3)第三扩容高峰则始于2000年,但大盘早在1年前的1999年的“5.19”吹响了进攻的号角!(4)最近一次扩容高峰则2006、2007年,但市场公认的牛市开端却是2005年的998点!

而且,每一次大牛市都是在大扩容下倒下的!1994年的犬扩容导致了中国股市最大的熊市!1997年的十二道金牌令牛市提前结束,始于2000年的扩容高峰则诱发了将近4年的大调整!中石油的回归以及平安、浦发的疯狂圈钱无疑更是6124点以来最为投资者唾弃的黑点!

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实际上那种认为“牛市需要IPO”的人,显然是对中国股市的历史缺少最起码的了解。翻开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然至今只有短短的15年时间。但在这短短的15年间,“暂停新股发行”就曾多次作为一种政策利好拿来救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994年8月1日的“三大救市政策”的出台,当时就引发股市暴涨200%,掀起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而当时这“三大救市政策”之首就是“暂停各种新股的发行与上市”。因此,那些鼓吹“牛市需要IPO”的人,显然是对中国股市的历史一无所知,或者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说,故意胡说八道,在股市里制造是非。

江恩的观点

由此可见,大扩容对市场的危害不容忽视,但股票市场的本身却注定了融资功能的存在,两者该如何解决?

江恩说过,市场是由其内在推动力决定其涨跌的,外界的作用力若和市场本身内在推动力方向吻合,就会产生叠加的冲击作用;若外界的作用力和市场本身内在推动力方向相反,外界作用力的影响将会被市场冲淡。

而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来看,事实也是如此!熊市里的每一次融资消息,都对大盘构成致命一击;因外界的作用力和市场本身内在推动力方向吻合叠加从而产生极强的杀伤力!牛市里的每一次扩容都能轻易化解是因为外界的作用力和市场本身内在推动力方向相反,扩容压力的影响将会被市场冲淡!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每一次大牛市伴随着大扩容,其实质是由于牛市里,市场人气旺盛,市场资金充足,投机性较强,因此,适度的新股发行市场是可以接受的,新股甚至因此而成了市场炒作的一大题材,甚至因此而成为股指走高的推动力量。

但是,这有一个度,如果大扩容的压力盖过了牛市自身向上的动力,那就促使市场由牛转熊!中国股市上的每一次牛熊更替,莫不如此。

因此,要想重启IPO又不影响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行情,就必须取决于三个前提:一是先让股票市场牛起来,二是改变新股发行制度,三是适当控制新股发行节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大盘怎样才能承受融资之重

当前股票市场是不是牛市?指数突破年线,大盘整体涨幅超过60%,翻倍个股比比皆是,就算不是大牛,最少也称得上是“MIMI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市场就能承受住融资的压力?

非也!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始自于1664点的牛市行情是建立在从6124高空猛挫至1664点的废墟上的,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能以过往的牛市眼光看待!打一个比方,一个30岁的壮年当然能适应重压的工作,但一个刚刚从鬼门关回来的大病初愈30岁壮年,就不能适应重压下的工作!要想让他负担起工作,就必须先让他养好身体,而且工作量应该由小到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在的大盘就是这个大病初愈30岁壮年!要想它承受住融资的压力,就必须想尽办法让让它继续牛下去,就一定要控制好扩容的节奏!

扩容节奏的快慢向来就是敏感的话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人士分析后市运行的重要依据。扩容节奏的快慢影响二级市场资金供给状况并从而导致股指的涨跌。当然,市场越强,扩容节奏对市场的影响力越小;市场越弱,扩容节奏对市场的影响力越大。虽然说融资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新股发行必须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而如果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即便是再坚强的股市也会被打得趴下,何况中国股市本来就是大病未愈呢?

最后是IPO前一定要改善好发行制度。当前新股发行政策问题甚多,一是损害最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利益,让中小投资者对新股发行表示绝望,对中国股市失去信心;二是“打新”政策将大量的资金引诱到一级市场,从而使二级市场资金形成“空城计”局面。三是“打新”政策造成了资金申购成本的抬高,加之新股份额大量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手中,并且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筹码需要锁定三个月之后才能流通,这就造成了新股上市首日的高开甚至疯狂炒作,从而将大量的新股泡沫抛向二级市场。

包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等众多著名学者近期也纷纷指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重启IPO的必要前提。

如果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顺利实施,重启IPO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如果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没有完成,贸然重启IPO绝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主要解决的是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问题,那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则是主要解决利益不公问题。因此,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需要遵循五个重要原则:除了要坚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新股改革还需要有利于股市的稳定运行,并把股市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