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第1篇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第2篇

一、考纲分析

第一,“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高考对这部分的要求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如逆温现象、全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等现实问题,对于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和风的受力分析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新课标修改说明已经有所删减。

二、学情分析

基于高三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有了一定掌握,所以高三复习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建立和重点、难点、疑点的突破及方法规律的总结。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受学习方式转变和课时缩减的影响,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在复习中对主干知识的回顾和梳理是很必要的,对重要的原理规律也要放慢节奏,不留疑点。

三、教学思路

步骤一,以现实的大气环境问题引入。

步骤二,针对每个主干知识,先带领学生简单梳理主干知识,再结合2-3个重点问题精练精讲,并总结规律和方法。

步骤三,理清考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知识体系。

步骤四,精选近年典型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针对训练。

四、复习目标

1.能运用图表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2.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熟练掌握风向的确定方法。

4.培养认识和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

导入 2010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了第16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共同商讨全球气候变暖!什么原因导致全球变暖?(CO2)实质上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导致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空气受热不均就会引起大气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复气专题的第一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师:这节内容是整个第二章的基础,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一共有三个主干问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上大气的水平运动(板书)。对每个问题我们先梳理知识点,再结合典型问题加深理解,然后找出知识联系,建立知识结构。最后结合典型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约4分钟)

学生:据图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我们通常用三句话概况这个热量传递过程?

生: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师:在整个过程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同时进行并相互转化,维持地表一定的温度。其中,大气发挥了两种作用。

1.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板书)。

2.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板书)。

生:说出右图中各环节辐射名称或热力作用?

①大气的削弱作用②太阳短波辐射③地面长波辐射④大气

逆辐射⑤大气长波辐射

【师生互动,突破重点】(约10分钟)

通过典型问题加深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分小组合作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例1.阴天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晴天小?

例2.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例3.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例4.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010天津高考)

生:……

师:通过分析这四个问题,得出气温的高低反映了大气吸收热量的多少。而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那么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呢?

小结: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大气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过渡 师:总之,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1分钟)

师:关于热力环流我们把握三点。(边板书边回顾主干知识)

1.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3.实例:小尺度(海陆风)中尺度(季风环流)大尺度(三圈环流)

【师生互动,突破重点】(14分钟)

例1.把右图中的热力环流图补画完整;

例2.按气压由大到小排列A、B、C、D、E、F六点;

(A>F>D>C>E>B)

生:板画并说明原因 师:点评并小结:

①近地面气压和气温呈负相关 ②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方向而言。

③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例3.城市规划的工业卫星城和绿地布局合理的是?(卫星城1;绿地A、B)

过渡 关于热力环流,热力是引起环流的根本动力,环流有垂直和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即风是怎么形成的。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知识梳理】(1分钟)

高考对风的考查主要是风力大小和风向判断,有三个主干知识。 1.直接原因: 2.作用力 3.类型 (板书)

【师生互动,突破重点】(8分钟)

例1.图为近地面风向及受力情况。判断A、B、C、D分别表示什么?

例2.在下右图中画出A、B、C、D四处风向,风力最大的是?

例3.南极洲“烈风”天气的成因?

①极地高气压势力强②冰雪覆盖,摩擦力小③地势高,冷空气顺势而下

小结 影响风速大小的因素: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摩擦力 ③地势 ④距离风源的远近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由于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下地面状况不同,大气状况不同以及人类活动差异导致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由于受热不均产生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的原因是热胀冷缩,包括上升和下沉,大气水平运动即风有三种作用力,在不同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特点的高空和近地面风。这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结构。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是基本原理的应用,特别是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如全球变暖,清洁能源开发,城市规划和治理等。

【典型考题练习】

(2007宁夏高考)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试题分析:略)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第3篇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借助科学手段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存有生命的天体,呼唤着宇宙中的人类的兄弟――外星人,但时至今日,人类一直未能如愿。莫非是人类所追寻的线索本身不够准确?

科学家认为,要想搞清楚寻找外星生命的准确线索,最好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唯有地球生机勃勃?

地球的陆地是“活的”?

通过与宇宙其他天体,特别是与类地行星进行对比,科学家们证实了地球的一个独有特点,那就是地球上的陆地会移动,它是“活的”。莫非是“活的”陆地创造了地球上的勃勃生机?

的确,地球上的陆地每年都会略微移动几毫米,如果偶遇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啸,那移动的距离就更远了。这样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出现了板块漂移。而每隔5亿~7亿年,板块运动都会使大陆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大陆。

那么是先有地球生命,还是先有地球陆地的移动呢?目前地球上的蛇绿岩带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蛇绿岩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个狭长条带,它在向地幔内俯冲的过程中,不会进入地幔内部,反会被推覆到地壳上方,这样它就躲过了俯冲进地幔的命运而保留下来。最近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在格陵兰岛的一个蛇绿岩带出现在38亿年之前。因为蛇绿岩带的产生是地球板块发生大的运动之后产生的结果,按照地球每隔5亿至7亿年产生一次大汇聚的周期来算,地球陆地的移动最初应该在43亿至45亿年前,这样才会有5亿至7亿年后的蛇绿岩带出现。这一现象表明,45亿岁的地球在诞生之初,它承载的陆地就会移动了!

那么地球最早的生命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澳大利亚哥廷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有42亿年历史的钻石中包括着地球最早期生命的烙印。这个事实表明,地球生命是在地球板块发生大运动之后出现的,很可能是地球陆地移动的产物。但情况真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用反证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假如地球大陆运动停止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很显然,如果没有了陆地的运动,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震以及造山运动几乎不会发生。这样,地球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形会因为上亿年的风吹雨打,将变成没有任何起伏的大平原,不会有高山物种存在,也不会有深海生物繁衍;地球也将异常冰冷,即便有幸存的生命也因没有养料供给而消亡……

金星的“死”陆地与地球的“烹饪效应”

既然是“活的”陆地让地球变得生机勃勃,那么为什么唯有地球的陆地是“活的”,而其他的星球陆地是“死的”呢?

美国耶鲁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模拟了岩石在地球上地幔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地球上地幔的熔岩热流让岩石内部微粒缩小了一些,一些岩石因此受损并变得相对脆弱了许多。随着时间推移,受损岩石在上地幔中不断累积,最终被推升起来形成新的大陆板块。由于这些新板块部分是由脆弱岩石构成的,因此它们的边缘更易碎,使得一个板块更容易被压到另一个板块的下面――地球陆地的运动变由此产生。这说明是地球内的熔岩流动,让陆地“活”起来了。

不过这个答案好像说服力还不够,因为内部有熔岩的星球还不止地球一个。例如质量和体积等多方面与地球类似的地球的“姐妹星”――金星,其内部就有熔岩。那么作为“姐妹星”,为什么金星的陆地是“死的”呢?日本广岛大学的科学家根据金星观测数据,在实验室内模拟了金星高温高压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岩石变形实验和计算,发现在金星地壳与地幔交界处两侧的岩石的黏性和强度与地球相同位置的岩石不同。在地球上,由于没有这种结构,地壳板块才会下沉到地幔中,而金星上由于存在这种结构,地壳就不会下沉,相应就无法产生板块运动,因此金星陆地是“死的”。

据此,科学家认为,是地球特殊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的陆地是“活的”,而活的陆地不断震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爆发,以及海啸,整个过程非常类似我们日常烹饪,岩石像肉,土壤像作料,海水像油、像汤,陆地激烈运动就像用铲子炒菜,煲汤,几番之后,地球的陆地的土壤和岩石成分就发生了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烹饪效应”: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肥沃的土壤开始滋养生命,陆地和海洋生物日渐增多和繁荣,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造福现代人类……

“活的”陆地与“温室效应”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水,没有太阳,地球仅仅有板块运动,恐怕也难以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并不准确。

早些时候,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几颗锆石,其形成年代被确定为44亿年前,其中包含的氧同位素表明,它们是在富水的环境中形成的。这表明地球诞生后不久就有水了。但仅仅有水还不意味着一定会有生命,因为目前人类在太空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地表或地内有水的星球,但那里并没有任何生命存在。

星球有水不一定有生命,那么有水又有太阳呢?以火星为例,火星也有水,也同样沐浴阳光,但却没有生命。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看阳光和水的作用,地球之所以生机勃勃,肯定另有原因。那是因为地球自身的磁场发挥了神奇作用吗?最新的研究证实,太阳系内的许多星球都有磁场,就连早期的月球都有磁场。可见有阳光、水加上星球磁场,也不能保证让生命出现并生机勃勃。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关键原因在地球的气候和温度,因为地球能够生机勃勃,关键是靠着这适宜的温度。而适宜温度的出现,是地球上第一批光合细菌发挥了神奇作用。这些细菌释放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层,而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又进入了土壤,腐蚀已有的岩石并生成含碳矿物,最终通过陆地运动被深埋进地层深处。数千万年之后,火山运动又将这些岩石分解,将二氧化碳作为喷发物的一部分,重新释放进大气层,于是产生了温室效应,出现了适宜生命诞生和生长的温度。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地球氧气可能是在27亿年前成功地成为了地球大气中的“大成员”,而此后,陆续生命才走向繁荣。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第4篇

一天,树木与鸟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现在自然环境以及怎么对付人们的计策……首先树木的统领菲克发话了:“大家听我说,人类现在乱砍伐树木,残害我们的同胞,害得鸟儿也不能和我们共同居住,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他们显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害人终害己,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地球,我们还是要尽力阻止这场悲剧的到来,不让情况恶化,下面请鸟的统领文迪说话。”“大家好,我是鸟的统领,我叫文迪,人类固然可恶,不仅残害树木朋友,还经常把我们关起来放到市场上去卖,但人类中也有好人,我们和树木朋友们商量好,一起拯救人们,下面我们一起商量计策。”文迪认真说道。之后,他们商量了一个下午……“下面有请树木首领为我们讲拯救人类三大计策。”菲克曰:“第一计策:人类在砍伐树木时,先跟他们讲道理,行得通最好,行不通实行第二方案。第二方案为:鸟儿向人们发动假攻,对其进行恐吓,行不通实行最后方案!第三方案:伪造温室效应或自然灾害。但这种方法十分消耗人力物力,更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到一定程度不使用这招。我讲完了,大家同意吗!”“同意!”大家异口同声道。好,那下面开始试行方案!

第一方案计划开始……

一天人们正在砍树,鸟儿和周围的树劝说道:“人们啊,请停止砍伐树木吧,别再残害我们了,这样也会造成许多自然灾害,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就算不为我们着想,也算为自己着想,停手吧。”但似乎人们丝毫不领情。继续砍伐树木,还驱赶鸟儿。”第一计划宣告失败。

第二方案开始……

这次人们比上次多了,但是鸟儿们依旧不退缩,带着军队上前琢人们的头,“啊!啊!”人们疼的哇哇直叫。有一些人终于忍不住了,拿着猎枪朝着天上乱打,那声音犹如五雷轰顶轰轰直响,许多鸟儿受伤甚至死亡,鸟儿们只好撤退。第二计划宣告失败。

这天鸟儿与树在晚上又召开了一次会议,菲克曰:“唉,看来只能启用第三方案了,为了开导人们,大家今晚跟动物们商量好,明天制造地震的自然现象,由文迪带着鸟儿跟人类说明原因,让他们以后不再伐树。”

第三方案开始……

“这次,一大堆人群涌上森林伐树,看来人们这次打算大量伐树,我们一定要尽力阻止他们!”

“好!”于是鸟儿以及其他动物一下冲出去,大地在颤动,如闷雷滚动般作响。“嗯?怎么回事,怎么动物们一下子都全部冲出来?难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吗?那谁,去问问鸟儿们怎么回事。”于是,那个人找到文迪问道:“麻烦打扰一下,你们这是干嘛?难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吗?”“唉!你OUT了!竟然不知道百年一度的大地震要来了,动物们都逃走了,听说是因为人们乱砍伐树木造成的,叫你们不要乱砍伐树木,我们鸟儿和树木几次相劝都不听,现在地震来了吧?我先走了,你们好好想想把。”那个人把鸟儿的话一字不漏的传给了人们。“啊?不会吧?这可怎么办啊。赶快逃命去吧,早知道不砍树了啊!”下面吵闹声不断,这时,一个人发话了。“大家静一静静一静,这鸟儿说的话我们能相信吗,而且国家防震局都没通知怎么可能地震呢?这肯定是鸟儿与其他动物串通起来想让我们不赚钱的方法,大家千万不能上当啊”人们想了想也有道理,于是接着砍树了。鸟儿们与其他动物看无计可施,也不管人们,只能看着人们破坏这一日比一日差的生存环境了。

一天,人们依旧在砍树,忽然天一下暗了下来,动物们又大迁移,与上次骗人们的情景十分相似,这些砍树的人怀疑又是鸟儿搞的鬼,于是并没在意,但是忽然天边被一大巨浪遮住,人们回头一看,吓得魂不守舍,四处逃窜,可惜一个人也没逃过,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大量伐树,造成“温室效应”海平面逐渐上升,所以造成了现在情景。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范文第5篇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