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问题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就是指为更好的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的要求企业从战略性角度出发,以全局观念为指导思想,针对市场营销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为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科学的策划。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营销木本结合有关战略目标,对整个企业内部资料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此明确市场目标,并选择与之相应的营销战略,从而对整个营销过程加以控制和分析。

1 我国市场在营销战略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使得我国多数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优势地位,树立带有本企业特色的品牌形象,销售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然而企业在实际的营销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多数企业的营销方法与观念相对落后。目前不少企业实施市场推广的时候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销售与销售方法,造成组织效率相对较低、营销成本较高。我国多数企业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营销管理手段,即依靠本企业的规章制度或硬性指标,加强对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就目前形势而言,多数企业在营销咨询以及市场调研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上并未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导致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效率偏低。此外,在选择市场营销方式时,多数企业采取的是订单营销以及随机直销等方式,并没有对采取网络营销、概念营销以及整合营销等创新型营销模式。在营销的时候并为提前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目标,唯一追求的就是销售产品。实际中这样的营销方法和观念,不仅造成营销资源的铝镍钴非,还导致业绩无法提升[1]。

(二)营销管理不到位。在市区、乡镇营销企业,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只是以市场作为导向,随意进行营销战略部署。此外,因为传统营销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在营销管理期间缺乏了必要的协调机制,未能够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营销与市场外部营销,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未能够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目标,无法从本企业的营销现象中看到营销活动的本质目标。某些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单纯地借助少数销售人员的力量、产品外包装、有限的资本投入以及营销部门制定的营销战略目标、营销准则等,将广告传媒等传统的宣传手段作为常用营销方式,在日常销售中以直销和代销为主。

(三)缺乏有效的销售模式。通常情况下,企业采取的是简单的营销模式,并没有对销售模式进行创新。企业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以降低该产品价格作为唯一的销售手段,营销模式比较简单,对整个企业的销售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随着市场营销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以往的产品营销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市场要求,也无法适应整个市场营销理念。此外,在营销活动中,诸多企业并未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营销模式,只是单纯得模仿某些较为成功的市场营销模式,而在本企业自身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下,该营销模式还是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营销发展要求,这对整个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我国企业营销战略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其中的问题也并不仅仅只有前文中论述的几种。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唯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解决其中的各项问题,并提高企业营销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1)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企业要想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制定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这也就是说,市场营销理念的树立,关乎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的主要战略,企业市场营销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整体营销力量,并从客户消费行动、客户消费情感以及客户消费感觉等诸多方面出发,制定详细的营销战略目标,促使客户能够长期购买并使用本企业的相关产品。

(2)建立健全吸引人才机制

企业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结合本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岗位需求等方面,部署人才招聘,并提出严格的招聘要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灵活多变的招聘制定,避免在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2]。

(3)建立个性化的市场营销模式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将个人元素融入于其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理念,而这种理念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在企业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辟独立的专业技术,这样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与个性化设计。根据市场营销的状况来看,个性化的营销应当属于需求量非常大、收益可观的市场,能够为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每个企业从成立至发展,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而企业的逐步发展就应当站在发展的角度,将企业文化渗透于其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长久的地位,在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应当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变化,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太阳能;墙体性能

中图分类号:TKOI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261-02

在当今,有不少关于太阳能技术的研究文献,同时也有很多人对可持续建筑节能技术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降低建筑能耗而展开的。但这些文献没有对特定的太阳能节能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本文主要就太阳能节能墙技术展开调查和研究,讨论这些太阳能节能墙是如何工作的。由于文章是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文献中的气象参数、模拟方法、墙体材料、外遮阳、结构、尺寸等因素都不尽相同。文中将进行墙体介绍和性能分析。

一、不同太阳能墙的介绍

Trombe墙。标准的太阳能墙和它的改易墙是用来收集太阳能的,这样可以减小在供热季节对房间的热输入。它主要由玻璃遮阳、通风空气层、混凝土墙、下风口、上风口以及反逆向热循环系统组成。在有太阳出现的白天,太阳能被吸收,?昆凝土墙在温室效应下温度上升,然后不断从底部上升,带着从混凝土中吸收的热能从上风口进入室内。高能量储存在混凝土墙中。同时空气从下风口进入通风空气层,被混凝土加热绝热Trombe墙。为了增加Trombe墙的热阻,在蓄热墙的热表面增加了一层热阻。热阻的增加使得对能量的控制更加简便,只需要调增空气循环就可以实现,因为此时通过传到传热量可以忽略不计。热阻不仅在夏季将热量阻隔在室外,减小夏季冷负荷,同时减少了蓄热材料的蓄热量供给。

非通气太阳能墙。非通气太阳能墙是一种简单的较为经典的老式布局。它是由玻璃遮阳、非通气空气间层和重材组成。它的工作过程是遮阳的:重材墙体吸收太阳能,然后由温室效应而加热,通过导热蓄热并且通过墙体内表面对流换热将热量传出到室内。

组合太阳能墙。组合太阳能墙将蓄热墙与隔热材料分开了一段距离,与标准的Trombe墙比较起来。这样的修改消除了逆向热循环并克服了冬天隔热的现象,同时使得夏季更加凉快。它的工作过程如下:蓄热墙吸收太阳能,通过温室效应加热,通过导热蓄热并加热内表面,从低风口进入的热量被内蓄热墙壁加热循环后进入室内。

动态缓冲区。动态缓冲区系统的外墙体或者建筑的屋顶附带有空气处理设备,设备的安置使得预先加热的干空气能够强有力的进行循环,以便可以阻止和控制洞腔内的冷凝。拱肩腔洞(见图2)传统的拱肩腔洞与非通风太阳能墙相似,都是用来减小热量传输的,而不是用来收集太阳能墙体。

太阳能动态缓冲区。太阳能动态缓冲区的工作过程如下:重型墙体吸收太阳能,通过温室效应加热,新鲜的空气从下风口吸入并且被重型墙体加热然后从上风口流人室内。太阳能动态缓冲区是用来利用太阳能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的,最好是加入一套压力调整系统来控制湿度并防止空气倒流,通过与太阳能动态缓冲区的机械系统耦合,能形成对自然通风屏障,减小室外风对室内热舒适的影响。

垂直多空通道。垂直多空通道中填充了多空材料,在太阳天气,多空材料吸收太阳能然后加热,空气通过风机流过多空材料然后将热量从多空材料带走,最后流进室内。带PV点阵的Trombe墙。它与通过的Trombe墙的区别就在于在玻璃后方安装有PV点阵,此外还可以在风口处安装DC风机可以增加PV点阵对太阳能内的利用。

二、性能

Zalewki做了很多关于Trombe的研究,并对Trombe墙体进行了修改,比如隔热Trombe墙体、非通风Trombe墙和组合Trombe墙体,他与其他研究者在法国东南部建立了组合太阳能墙体。相关信息如下:

存在问题:由于热力虹吸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太阳能墙体的热损失增加,在夏季导致更多的冷负荷需要输入到室内。解决方法:通过在下风口安装塑料膜片或者安装自动阀片。塑料膜片的角度在不同情况下会改变。当热虹吸发生时,室内空气的压力比被重型墙体加热的通风空气层的大,塑料膜片和隔热墙体之间的角度就被空气压差会加大,此时允许空气进入。同样的道理,塑料膜片和隔热墙体的角度将减小或者关闭,加大对逆流空气的阻力。

在夏季和加热季节太阳能的收集效率最高,混合墙在收集太阳能的能力上要差一些,非通风太阳能墙和隔热墙相对来说收集效率较为居中。

值得提出的是,尽管trombe墙有相对较高的33.2%捕捉效率,但是相比较组合墙和隔热墙来说,它的释放能量很难以控制,这会导致在加热季节的过热现象并且在冬季导致更多冷负荷;非通风墙体也是一样的。此外,带PV阵列的Trombe墙效率并不高,只有23%。新鲜空气的预热特征,太阳能动态缓冲区和多空通道可以预热新鲜空气。此外,湿度控制可以通过引入室外空气来进行控制。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方法;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accelerate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还提供了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这在很多方面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困难,工业废料的排放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于是,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一些主要问题加以讨论。

一、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生态规划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减轻水环境恶化、水资源耗竭、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型景观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学方面的和谐度等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从景观大道到城市的广场、从五一花坛到十一花坛,从自然公园到小区园林,都是非生态型的规划设计,并且都是不可持续的景观。

2、解决方法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在生态方面要引入天人合一的观念,将经济和以人为本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具体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空间的需求提升到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要单纯的考虑污染治理,而是首要考虑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把城市生态服务作为设计的宗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绿化;

在注重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景观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景观设计问题

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景观设计主要体现为绿化环境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不能合理结合,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有很多时候会影响到居住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的物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香樟和法国梧桐是主要绿化树种,也有个别的城市为了美化环境从山区购进一些已经成型的老树或者大树。但是设计人员忽略了植物之间生存依附的关系,导致一些树种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发育不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2)盲目引用稀有树种

一些设计人员对植物的特性不熟悉,为了突出设计成果的艺术性,盲目的引用外地的一些珍稀树种,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使城市失去了本来的特色,而且我国也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引进的树种经常因为不适合本地的气候和环境而枯萎甚至死亡,这都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没有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良生长的树木还会使城市看起来更加沉闷,同时还浪费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成本。

2、解决方法

(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以当地环境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保留原有环境以及文化特点,大量采用本地资源,对一些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减少成本。

(2)要考虑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生长环境的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并配合周围建筑物的整体建筑特征,使城市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看,又体现出同一个主题。

三、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扩大,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的速度也在迅速增长。过度的城市扩张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直接威胁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所以解决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1、环境保护问题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臭氧等。一旦这些有害物质被排入到空气中,空气的质量就会严重恶化。甚至会让整个城市烟雾缭绕,而居民呼吸着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之后,也会影响健康。而硫化物以及氮氧化物在下雨时,和雨水一起降临到地面,还会腐蚀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建筑物、桥梁、铁路起到腐蚀和破损作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废水污染

根据我国环境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每天大概有l亿吨污水在没有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出。我国的七大水系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合鱼类生存,四分之一的水体不能用于灌溉,城市中90%的水域污染比较严重,以上数据明显说明,解决废水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还对水污染的发生不够关注,那么水资源就会越来越短缺,尤其是2011年我国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3)固体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按照来源可分三种: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另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建筑废料和弃土以及农业固体废物。对于这些固体废物,如果不及时妥善收集、处理就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危害人体的健康。

解决方法

(1)工业合理布局

工厂不能过分集中设置,控制一个地区的污染排放量。把可以供应原料的化工厂建设在一起,这样可以对废气加以利用,减少排放量。

绿化造林

茂密的林丛可以降低风速,控制空气携带的大粒灰尘四处飘荡污染。树叶表面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粘液以及油脂,能够吸附大量的飘尘。蒙尘的叶子经过雨水的冲洗之后,能够继续吸附空气中的飘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减少交通废气的排放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并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进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4)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废水利用

在城市的各个重点区域建设相应的废水处理厂,使用新的科技净化污水,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同时积极推广中水利用,节约城市用水。

(6)填埋和焚烧垃圾

现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有效节约国家土地资源、尽量降低填埋场的污染、大力加强填埋气体的回收再利用。对于垃圾的焚烧处理方式,只针对可燃垃圾适用,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宝贵的东部沿海地区,垃圾的焚烧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措施。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这都给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端的要求。而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城市的规划不仅没有美化环境,相反的,还危害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本文从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创造出宜居、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李丰春,浅析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5期;

孙伟,浅析现代城市新区建设中景观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2011年14期;

周颖,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中外建筑,2009年11期,

朱海东,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33期,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第4篇

有媒体报道:6月6日,在央行举办的“气候变化与配额交易研讨会”上,央行有关方面提出,为缓解压力,建议探索实行土地配额交易机制。

所谓土地配额交易机制,是指借鉴国际碳配额交易机制,通过引入土地生产当量(单位土地标准产出)的概念,界定和分配土地生产当量配额,允许配额在不同地区间进行买卖,形成全国性土地生产当量交易市场,在保持总量平衡前提下,使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耕地生产当量挂钩,实现耕地占用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既保障粮食生产总量,又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这种建议为土地的“市场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在土地招拍挂之外,土地市场可以是一个包括各种土地权能交易在内的、更广泛的制度安排。

源于碳交易机制的灵感

显然,央行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土地管理思维、以金融市场为切入点解决供地矛盾和保护耕地的思路。这个建议与当前国际流行的碳交易机制(CDM)思路一致。

20世纪末,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现象,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的“温室效应”所致。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的,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加拿大、日本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机制上,这个减排目标是通过向各国分配减排配额来实现的。

然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要完成这样的减排目标,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京都议定书》允许无法完成本国减排的缔约国,向指标有余的国家购买指标,或投资由发展中国家联合完成减排,因为无论在全球任何地方减排,都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从而,一项以碳排放配额为标的的交易在全球展开来。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相继开展碳交易业务。2006年欧洲碳权市场交易额突破300亿美元,年增率达300%。2007年上半年已达230亿美元。据预测,未来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当然,碳交易的背后,是全球参与对抗温室效应的积极态度和责任心。

既然碳排放都可以换算成一定的标准,通过金融交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那么,我国的耕地保护可否换算成一定的标准,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来实现?正如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我们的思路是想用金融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耕地保护以及粮食安全问题。”

央行描绘的蓝图是:既然中央确定的“18亿亩”红线,实质是要保证粮食安全。那么,如果将18亿亩所产出各种农作物的量换算成一定的“单元”,如“当量”,保护18亿亩耕地变成保护18亿亩所生产的“当量”,并允许生产当量像碳交易一样在交易所交易。

具体安排是,将18亿亩所生产的 “当量”总额,按一定的标准配额由国家分配到各省区市,各省区市在逐级下分,成为各地必须完成的耕地产出当量额,且允许通过交易所像碳交易一样进行当量交易:不能通过本地的耕地完成产出当量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当量;而通过本地耕地完成当量额且有富裕的,可在金融市场上卖出当量,从而在总量上保证了总产出当量的平衡。

最值得期待的成效:破解土地矛盾“死结”?

如果说,碳交易机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市场实现了在全世界的减排,带来了“低碳经济时代”,那么,将这个机制用于耕地保护,则能通过金融交易保证耕地产出总量的动态平衡,既能达到保护粮食安全的目的,也能解决经济发展用地问题。

在这个机制下,各地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上面临几种选择。人均耕地少、用地矛盾突出、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择是,第一,牺牲发展,保证实现本地耕地产出配额指标――这当然是发达地区不愿意选择的,否则也不会出现用地矛盾;二是靠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单位生产当量,将腾出的土地搞建设;三是通过市场购买当量配额或联合实现生产当量提高。

耕地相对充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选择则是,提高单位耕地生产当量,既可将节余的配额投入交易市场换取更多的发展资金,也可以实现低污染经济增长。

就全国而言,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不论配额如何交易,18亿亩的产出当量得以保证、粮食安全问题得以保证,同时又能腾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

显然这是一个不同于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思路。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下,我们能够采取的措施包括用途管制、划定基本农田并规定保护率、建设用地与农地占补平衡、违法占地问责制等,处罚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并不理想。

就用途管制而言,只要在规划上将农地区划为建设区,农用地就可通过征用变为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只能监督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法定用途,不能保证耕地不减少。

划定基本农田,实质只是划定了农地的数量,但却难以保证耕地应有的产出量。没有足够的市场刺激,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增加农地投入,以致于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发生,即使保证18亿亩又能如何?

占补平衡虽然不失为一项动态保护耕地的措施,但现实操作却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大多数情况是为平衡而平衡,建设用地占去了好地,补充的土地大都撂荒或无法耕种的废地,即使占一亩补10亩,对粮食安全而言,已经失去意义,也许,若干年后这18亿亩已经不再是当初的18亿亩,而是没有多少产出效果的18亿亩,这无疑将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经济要发展,大国要崛起,占用土地无法避免。2007年末,我国的耕地保有量已不足18.20亿亩。要保护18亿亩红线,也就意味着今后全国的新增建设用地只有不足2000万亩可用,这对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的我国经济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耕地减少一时恐难遏制,保护与发展在现行制度下或渐成“死结”。

反过来,如果将保护耕地变成保护耕地生产当量,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总量控制,则避免了现行措施的弊端。

相关的数学计算并不复杂。例如,东部某地区配额为500万当量,是该地区必须完成的耕地生产单位。但在该地区,每亩农地若用于非农用途,其收益是农地收益的20倍,且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该地区就可以不一定在自己的耕地上完成农地当量配额,而是将自己的土地一部分用于非农用途,而配额的缺口则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解决。

而此时,中部某地的农地产出当

量配额为800万,而其现有的土地资源可以完成1200万个农地产出当量,如果增加农地投资,还会完成更多。但由于投资环境等因素,该地区农地与非农地的收益差率并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大。那么,该地区就可以在交易市场出卖当量配额,交易价格就是东部单位土地农转用的收益和中部保留农地的机会成本之间、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区间。从而,通过配额交易机制,既保证了国家要控制的农地产出总量,同时又满足了经济建设用地的需要。

市场化应是主方向

国土资源部一位副司长表示,央行建议基于市场化解决土地矛盾的思路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管理部门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大量农地被占用,用地矛盾、粮食安全等问题就已经凸显。保护耕地,控制增量建设用地,是这个时期政策目标的中心议题。然而,如何控制,各方面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人主张实行更多的行政干预,严格规划和用地审批制度。

而另一些同志则提出让市场解决问题。具体设想是: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用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结合土地差别、市场状况等因素,综合设置土地产量指标落实到耕地面积上。国家控制一定的总产量,而将产量指标分配到个省区市,成为各地必须完成的数额。同时,设定交易市场,建设用地增长快、无法完成指标的地方,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农地产量指标,经济增长慢、耕地保有量多的地方,可以在交易市场上出售指标。通过交易,经济发达的地区每亩土地发挥更高的效益,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保有耕地提升经济水平,保有耕地并不吃亏。这个设想与现在央行的设想几乎一样,只是没有提升到金融工具的高度。

另外一种设想是,设置全国统一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省的耕地保护面积,然后通过市场交易,无法完成保护面积的,可以向其他省份购买。

类似的原理,不但可以用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土地管理的其他方面也可以使用,如建设用地指标。现在新增建设用地都是由土地规划部门审批,其实这不一定合理,因为这种审批并不能符合地方发展与保护的实际情况,地方为了加快建设速度。总是多报用地计划,最后造成博弈与寻租,既不能真正实现保护,也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但如果换一个思路,先确定人均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的可以到交易市场上购买,富裕的可以到市场上出售,建设用地指标的使用也就活了。

再如,容积率也可以进入交易市场。首先,国家可以规定统一的建设用地容积率标准,低于规定容积率的项目,可以将多余的容积率到市场交易,而想超过容积率的项目,则可以到市场购买,从而减少规划的阻力。公园就可以将容积率卖给建高楼的。

这位副司长不无遗憾地说:“这些提议,尽管引起了当时国家土地局有关领导的重视,甚至已经形成了文件,但最终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作罢。现在,一说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些人首先想到宏观调控。其实,调控是对市场而言的,市场是机制,调控是手段,市场是常态运行的,调控则是阶段性的。没有市场,调控什么?什么都管,就成了行政管制,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现在,谁都认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个‘死结’,其实这个死结不是天然的,而是现行制度造成的,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解决。尽管央行的思路还只是初步,还有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但从土地管理系统外部提出,可能比系统内提出更有突破性。”

这位副司长认为,当前首先要通过市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行政强制的占补平衡带来的假平衡、重数量不重质量等问题,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同时资金短缺、投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土地的开发整理。应通过市场让土地开发成为产业,鼓励社会投资将生地、废弃地或荒地开发成有种植价值的耕地,土地部门对符合开发标准的发给证书,开发者可将证书上市交易。对需要占补平衡的地方而言,不需要再搞假占补平衡,只要在交易市场上购买到同等土地数量的证书,就实现了真实的占补平衡。如此,既能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又能解决占补平衡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上为了应对气候变暖,设定了碳交易机制(CDM),将经济学产权交易原理运用到控制气候变化这样一个特殊领域。这是经济学家、环境专家以及国际法专家联合起来创造的机制。这个机制有没有可能运用到中国环境控制方面?有没有可能借鉴用来寻求土地这个各种矛盾交汇点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土地生产不同产品,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个当量?这完全有可能。

卢锋认为,具体实现机制可以考虑确定一个能满足两方面目标的总量控制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交易方式来降低总量控制的成本。至于怎样达到总量控制,央行提出的土地当量设计可以视为一种途径。这个概念是考虑不同地区农地生产率存在差异,设定某种当量指标,把不同区域农地粮食等农产品产能折算为一个标准衡量单位,将有助于在农地控制总量与保障粮食安全功能目标之间建立起更严谨的逻辑联系。这一概念实质含义并不在于一定要找到与不同能源当量完全可比的技术度量指标,而是要在界定农地生产能力问题上找到比较客观的衡量标准。

如果准确定义耕地产能“当量”存在技术性困难,卢锋建议,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比如可以考虑以最近一段时期(如10年)不同省区或地区单位粮食亩产相对同期全国亩产偏离比率值,作为不同地区农地生产能力的折算系数,在定义农地控制总量指标时,适当考虑不同地区农地产能折换率指数。假设全国单位亩产量平均值为100,也许甘肃亩产仅是全国均值的70%,苏南亩产是140%,苏南对甘肃比率等于140除70即2,因而在设计农地产能总量时,苏南一亩农地相当于两亩甘肃农地,或甘肃一亩农地仅相当于半亩苏南农地。

卢锋说,以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为目标设计的碳交易方法,其前提在于假设在世界不同地区或国家减少一吨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相同的。比如说在英国减少与在中国减少效果相同,由于中国减少一吨碳排放经济成本较低,可能只有英国减少同量排放成本的五分之一,因而在中国边际减少一吨排放对实现控制气候变化目标而言效率较高。怎样鼓励中国减少碳排放呢?《京都议定书》试图通过引入市场交易方法加以鼓励,为此设计CDM机制:中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可以把经过一定程序确定的“国际交易减排量”(CER:certifiedemission reduction)指标出售给有减排义务的英国企业或机构,通过在中英两国相差五倍减排成本之间某个价位上交易,让双方都能接受并有利可图。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第5篇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来看, 中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形成能力的来源是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核与基础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基础知识的强化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深入理解基本化学概念和实验现象方面,突破重点,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不要专做难题、偏题和怪题,急于求成。鉴此,我认为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应重视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上下功夫。

一、 复习知识要“全”而“细”

课本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点都是中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出题。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全”,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按照章节与学生总结出考点,逐点复习,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酸碱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化学用语的记忆地应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实验设计和探究等,在复习时要作为重点,要认真解释分析,突出一个“细”字。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化学实验现象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实验推断法”。近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除了考核“实验推断法”,也考核了“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

2 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 各个化学实验的原理、方法、现象及注意事项。

4 相关的化学发展史

二、 复习方法要“活”而“串”

复习课难上,难就难在怎样把众多的问题转化成系统的知识来使学生掌握。不能使学生有上二次课、读课本的感觉,而是要使学生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上复习课要有一定的策略,对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其知识结构用相应的方法,重在一个“活”字。学生要对每章的知识内容,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串”。如复习H2、C、CO的化学性质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记忆则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等。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前后知识的综合,以达到灵活运用和形成知识链的目的。

三、 解题技巧和方法要“练”而“验”

考试就是通过解题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等于会解题、考试成绩好。考试中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练。练,不仅练知识,而且练能力,通过练才能快速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复习时,教师要精选习题,善于分析解题思路。与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技巧,如解释自然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路为“外因――内因――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思路是“方法――结果――原因”;做信息题的思路是“熟悉题意――信息分析――概括分析”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套用模式――体会模式――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复习思路,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触类旁通。其实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各类题型的方法。在第一轮的复习中除进行必要的知识归纳外,还要结合各知识版块的特点,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归纳解析,探究规律。例如,信息给予题、开放性试题、评价型试题、规律型试题、数据分析题。归纳分析各类题型的特点、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并围绕各种题型,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从而达到开拓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只有掌握了各类题型的解决方法,才能对各种题型应付自如,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专题要有阶段性的达标题,及时“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四、 对实验现象要“察”而“探”

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训练、研究化学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中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分值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学生却都惧怕做实验题,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训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典型的实验安排给学生重做一次,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还有没有其它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实验仪器可以被其它实验仪器替换。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实验读透、研究透,明确每个实验的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并勇于探索和思考,大胆提出一些问题,由自己研究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向老师请教,逐步提高自己对实验题型的解决能力。

五、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化学问题,学会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相关现象。 特别是诸如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像可燃冰的开发和

利用,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研制可降解塑料的目的。还有,通过燃烧条件,分析火灾事故中的失火原因,从而找出消除火灾隐患的方法。通过研究灭火原理,学会一些简单的灭火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安全自救常识。

六、 复习要把握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1 命题将更趋向科学素养的全面检测,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2 命题将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但不拘泥于一种单一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