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一、成效显著,“四大亮点”

广州国有企业能够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突出体现为“四有”:

(一)“有优势”

一是金融资本市场优势。资本市场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广州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截至2010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54亿元,贷款余额16284亿元,资金实力继续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2010年广州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广州地区股票交易额4.14万亿元,期货交易额25.95万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金融证券机构数量优势。目前,广州拥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179家,金融机构网点近3000家,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广发证券、易方达基金、长城伟业期货等一批在穗法人金融企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三是上市公司规模优势。仅2010年广州就有12家企业上市,融资近100亿元。目前,广州境内外上市公司达70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940多亿元,其中首发融资455亿元。

(二)“有作为”

一是改制上市有突破。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国有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自1993年底珠江实业、广州浪奇、白云山A、东方宾馆在上海或深圳挂牌上市以来,目前广州国有上市公司已达21家,已实现融资200多亿元,总市值达2062亿元,分布在汽车、钢铁、医药、日化、能源、交通、商贸和建筑房地产等多个领域。2010年珠啤股份、广汽集团股份和海格通信股份3家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二是跨区并购有成效。广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和扩张,扩大了上市公司的规模,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广汽集团继与本田、丰田合作后,又携手日野、菲亚特,并购浙江吉奥,不断完善国内市场布局。广百集团采取自开门店、资本并购、商业地产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进军成都、武汉等地开设门店,努力打造百货零售业航母。

(三)“有影响”

广州国有上市公司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广汽工业集团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汽车行业排名第一,珠江钢琴产销量全球第一,广州无线电集团ATM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广州发展集团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综合能源供应商,广百集团、广州友谊集团成为区域性商业流通龙头企业。

(四)“有活力”

一是企业研发实力增强。目前,广州国资委监管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持有专利1,559件。二是企业品牌数量增多。广州拥有注册商标2,17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华老字号”13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25个、省名牌产品67个。三是多数企业资质良好。在加工制造、进出口贸易、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商品检测等领域广州国有企业拥有大量高等级资质和认证资格,掌握着大量稀缺的具有较高技术和资金壁垒的特许经营权。

二、存在问题,“四个不足”

广州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取得了成效,但广州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水平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不”:

(一)“不够强”

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是企业在金融要素市场强弱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本市企业的话语权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海集中了包括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所有种类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深圳有证券交易所,大连有期货交易所,而广州缺乏跨区域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甚至连排在全国同行10名内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也没有。

(二)“不够多”

积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可为之处。2009年底,广州在国内A股上市的公司有39家,比苏州多11家,比天津多9家,比重庆多8家,但比上海少118家、比北京少87家、比深圳少75家。广州上市企业无论从数量、融资规模到质量、市值都与北京、上海、深圳存在较大差距,与天津、南京、成都等城市相当,仅比江浙地区的一些中等城市略好一些。

(三)“不活跃”

广州39家国有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要低于同期上海、北京、深圳的平均水平。由于国有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造成国有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弱。目前广州国有上市公司再融资额仅有59.5亿元,而上海仅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实现再融资达793.4亿元。广州国有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整体表现不够活跃,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的力度不足,缺乏市场题材。企业虽然上了市,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市场化的金融平台去筹融资,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三甲,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不仅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总体经济实力极不相称,而且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尚不明显。

(四)“不均衡”

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上市公司成为行业龙头或形成支柱产业。除了刚刚在香港上市的广汽集团外,广州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进入行业前10名,没有一家的净资产收益率进入行业前5名。

三、 把握关键,“四个加强”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国有企业,要改变现状,发挥“长子”风范,必须着力打造一批能代表广州形象的上市公司群,这样才能跻身“国际巨星俱乐部”并有与“国际巨星”同台竞技的实力。通过努力,要在“四个加强”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四个一批”战略

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优势企业,实施“四个一批”战略。一是改造一批。全面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属国有企业(下称市属企业)所属各级企业,除待清理处置的企业外,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企业都要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通过增资扩股、存量转让、重组吸并、无偿划拨、债转股等方式,积极引入中央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培育一批。建立市属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大型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以及经营收益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对条件成熟的重点后备企业倾力扶持其改制上市。三是上市一批。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分别选择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及境外市场上市。积极推进各市属企业的主业核心企业改制上市,争取每家重点市属企业都拥有控股上市公司,并加大力度支持市属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形象好、影响大、产品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四是做强一批。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充分利用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再融资;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市属优势资源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中,促进上市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探索将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划拨等方式适当集中,搭建市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开展资本运作,为推动国资战略性重组、产业整合优化、重大项目启动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提供服务。

(二)加强考核激励

重点鼓励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在不影响上市进程的前提下,对于企业中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管理骨干,经批准可探索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增量资产奖股等多种方式取得企业股权,推进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积极试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科技骨干的积极性。对于市属企业通过首发、买壳等形式实现上市以及再融资等,视融资规模情况,给予专项奖励。

(三)加强降低上市成本

后备企业以上市为目的,进行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以及由此形成的收益所涉及的其他各种税赋,符合减免规定的,予以减免。加大力度利用国资收益支持上市后备企业的项目启动和涉及的职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上市后备企业在缴纳行政事业性收费时,有关征收部门应在规定范围内依法按最低收费标准征收,或予以免缴。支持上市后备企业将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支持整体改制的市属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将其离休人员移交市离休老干部管理机构管理,并按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三)加强项目扶持

在安排技术改造、研发与创新、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时,要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后备企业倾斜。上市后备企业投资新建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再融资建设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项目,依法优先作为市重大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使用指标,优先办理立项预审、转报或核准手续。鼓励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项目建设。

四、措施保障,“四个强化”

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必须把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着力破解难题,做到“四个加强”,切实加大对国企改制上市工作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国企改制融资上市工作,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迅速组织协调市属国企上市、再融资等工作,并研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市国资委的职能,建立领导挂钩、服务挂牌制度,为国有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已上市公司积极谋划整体上市,拟上市公司加快推进上市步伐,其它企业稳妥推进股份制改造,明确时间表,形成“梯次推进”、“千帆竞发”的局面。

三是强化指导服务。认真做好市属国企改制上市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提高为国企改制上市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联合开通“绿色服务通道”,保证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审计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3-0077-02

一、江苏审计市场的供需现状

(一)江苏会计师事务所在本省资本市场的占有份额

从2000至2005年,江苏本地事务所审计客户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审计客户资产总额占江苏市场资产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这表明江苏审计市场一半以上为本地事务所占有。这和余玉苗(2001)研究的结果一样,有证券审计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本地客户所占的比重平均达79.6%,非“十大”事务所的客户本地化比例更是高达82.0%,这种趋势也进一步说明了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股票发行制度从原来的计划额度发行改为核准制,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取得IPO或再融资的成功,对品牌和声誉较高的会计事务所有了更大的需求。从实际分析来看,一些公司开始以“四大”或其它国内大所取代了江苏本地所。江苏本地所的本省市场份额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各家事务所2003―2005年市场份额的比例

1.目前,江苏只有五家事务所具有审计发行证券许可证的权利,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自2003―2005年,从审计客户数量和审计客户资产总额来看,江苏天衡都排名第一,其审计客户和客户资产总额随着江苏上市公司的增加而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始终在三分之一左右,表明本地所江苏天衡在对江苏上市公司的审计中处于牢固的龙头老大地位。

2.2000年后,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由以前的“额度管理”到现在的“核准制”,即由市场来选择能上市的公司,政府不再包办。这导致了企业股票发行及定价基于投资者对其内在价值的判断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上市价格不确定的风险,因此,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保证,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是上市公司的发展之路,尤其以一些大的上市公司更为明显。

3.除了江苏公证事务所年收入与全国十大事务所较接近外,其他江苏事务所与全国十大相比,年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国百家事务所中,能进入前50名的江苏事务所只有3―4家,说明江苏事务所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

4.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对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审计一直位居第一,但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年收入每年都高于天衡事务所,这说明江苏公证较江苏天衡而言采取了差异化竞争战略,江苏公证除了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以外在其他非审计领域中也占有了较多的审计份额。

二、与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因为浙江和江苏同处于长三角地区,存在地域上的相似处,经济上也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将江苏的事务所和浙江的事务所进行比较。

1.浙江省本地事务所在本省内的市场占有份额大于江苏所在省内审计市场的占有份额,浙江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浙江本地所占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份额远大于江苏天衡在江苏本地所占的市场份额。在浙江只有两家所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即浙江天健和东方中汇,而在江苏有五家所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但浙江两家的本地市场占有率却大大高于江苏的五家。

2.从2002年到2004年事务所百家排名中可以看出,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呈现上升趋势,而江苏本地所的龙头老大江苏天衡却从32到39再到51,一度跌出了前50,江苏的审计行业已经面临很严峻的形势。

3.江苏省本地事务所,除了江苏公证与全国十大收入接近外,其他事务所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本地所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而浙江天健、东方中汇两家所则保持着很好的市场收入,与十大之间的差距比较差距也很小,实现了均衡发展。

三、审计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

从市场对审计服务需求角度来看,一般对审计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第三个层次是资本市场中资金提供者的需求,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从第一个层次来看,江苏本地所完全能满足本地资本市场的需要,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完善,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出面筹建,政府进行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很强的政府痕迹,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的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只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符合他们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效益,如避免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审计只是一种取悦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工具,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没有改革以前,在计划额度发行制度下,股票发行公司只要能获得行政主管部门所给的发行额度,它就能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只是一种例行程序,没有人去关心它的质量,所以上市公司对事务所的品牌和声誉也就没有要求。相对于这样一种需要,江苏本地所对本地的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很容易便能取得很大的市场份额。针对第二和第三两个层次,江苏审计市场正面临一种威胁,审计服务难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要。

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本地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活跃,江苏上市公司数量也逐年增加,但是江苏本地事务所所占的本省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份额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5年本地市场占有额从67.5%一直下降到59.89%。审计市场份额的一再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股票发行制度从“额度管理”改革为“核准制”,由资本市场来选择上市公司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地事务所自身的原因,包括事务所的声誉,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会计师的业务能力等。

另外,江苏资本市场在发展的时候,海外业务的拓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家事务所能为其出具海外资本市场认可的审计报告,但是江苏至今尚无一家事务所具有这种资格,所以这一市场必然会被“四大”或其他具有海外资本市场从业资格的事务所独占。这几方面的原因致使江苏审计市场提供的审计服务难以满足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供求关系难以平衡。

参考文献:

[1]顾奋玲.我国审计市场供求关系现状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

[2]耿建新,房巧玲.国际四大所与我国本土十所审计收费比较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初步证据[J].当代财经,2006;1

[3]郝玉贵,任中普,杨雪,尹联.审计市场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王静,刘敏.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4;9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融资顺序选择,顺序为内源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公司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公司融资风险大小,相比较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税盾作用、风险性比较和成本收益明显占据优势,因此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更倾向于债券融资,而非股权融资。但国内随着上市公司规模和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选择。(1)成本分析。股权融资方式主要成本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司需对外分配利润,国内原先对于上市公司分红并无硬性规定,按照新公布的分红要求,可分配利润的三分之一,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分配利润需扣除10%法定公积金和5%~10%的公益金,故股利最多只能是每股收益的85%,按照当前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30倍测算,股权融资仅需付出成本为每股收益的2.8%,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经营效益并无负担。另一方面是股票发行费用,约为筹集资金的3%左右甚至更低,而债权融资类需付出的利率则最少在3.78%(三年期企业债券),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成本测算和未来风险因素考虑上,上市公司自然出于理性选择股权融资。(2)收益分析。债权融资方式,可因利息抵减带来税收节约收益,单纯考虑税盾因素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负债可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股权融资方式,会因消极信号导致公司价值低估,降低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或当企业的所得税率较低,债权融资的税收收益很小时才选股权融资。第一,股权融资方式带来高溢价资本收益。国内资本市场股权融资采取市盈率法、市价折扣法等,均会给发行人带来高溢价资本收益。第二,股权控制权带来的隐性收益。国内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情况,导致大股东在融资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自行确立对自己有利的融资方式,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大股东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多种方式为侵占上市公司权益,获取控制权隐性收益。(3)资本市场外部环境不够规范成熟。我国资本市场是尚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投机性因素居多,政府审批制度对资本市场发展行政化因素影响,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主体和各种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同时债券市场的不成熟,政府股权融资的政策引导,导致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普遍首选股权融资,而较少采用债务融资,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偏好虽然是企业融资行为的一种,但却是一种极端的融资行为,而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对其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思路

(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融资结构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股权结构的问题,只要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不改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问题就不能完全解决。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实施多元化引导,彻底改变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带来的内部人控制影响,真正使得上市公司融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对于国内债券市场发展,要采取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发展考虑,抛却审批制度真正从市场化出发,让符合条件有意愿的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债券发行选择机会。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加快债券市场软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债券市场。(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监管,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完整性,深化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证券媒介和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积极监督作用,保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4)完善决策与监督职能。探索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及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突出中小股东参与的积极作用,推广实施累计投票制和网络投票制度,建立上市公司良好内部治理结构,有效约束和制约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行为。(5)提高投资者素质。一是加强中小投资者素质教育,提高投资水平。二是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抑制市场投机冲动,减少股权融资市场基础。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Abstract:Openinganddevelopingthefinancialmarket,especiallythestockmarketwillplayaveryimportantroleinthereformofthecityeconomicsystemand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Inthepastfewyears,stockmarkethasbeendevelopingvigorouslyinChina,butmanyproblemsareexposed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becauseoflatestarting.Thispaperlaysaspecialemphasis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sandmainproblemsofstockmarket,onthebasisofwhichthispapersuggeststhedevelopingpatternsofstockmarketinChina.

Keywords:stockmarket;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developingpattern

1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而1997年已达到2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取消额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管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特别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特殊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如果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常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来回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2)国有股与A股个股合并流通。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额来对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进行缩股,从而大大缩小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规模,以便在缩股后分阶段上市,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对个股的冲击,同时也不会对新股发行造成过大压力。否则按现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亿新股,市场的总面值就会增加400亿,这样,矛盾的累积会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股市就会有崩盘的危险。

2.5加快立法进度,规范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高度信用化的市场,只有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各交易环节严格按法规操作,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安全和可靠,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证券交易风险,使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尽快制定《证券法》及与其相配套的法规制度,使证券交易活动的各环节有法可依。同时在法规制定后,严格贯彻执行,加大监管力度,对在证券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活动,一定要严肃查处,对那些置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从事严重证券交易违法活动的当事人要给予坚决打击,使我国证券市场尽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险降.资本市场:概念、主体与基本功能[J].当代经济科学,1997(3):27~30

[2]赵海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A].见:励以宁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0~124

[3]杨建荣等.国际资本条件下的上海企业重组研究[J].财经研究,1997(3):45~48

[4]张志元.关于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1997(1):23~26

[5]石建新.培育产权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J].经济体制改革,1998(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