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的概念

资本市场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市场的概念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第1篇

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更密切。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晴雨表。过去十几年,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我行我素”,与宏观经济没有相关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缺乏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因素。此前,对经济影响很大的企业大都不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对GDP贡献达65%以上的民营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或业绩预期影响资本市场。如果主体都不在资本市场上,这个“传导机制”便不存在,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也就无从谈起了。

缺乏规范的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以纯粹投机性股评为主的分析方式主导着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没有把宏观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表现联系起来,没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价值研究。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一些非常专业的宏观分析人士参与资本市场研究,特别是A+H同步发行的新模式加强两地市场互动,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财政和货币政策、汇率利率变化、“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经济数据,资本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一变化说明,资本市场开始与经济发展共进退,分享经济成长,也分享市场波动。虽然称之为“晴雨表”还为时过早,但密切相关已经名副其实。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强。自2006年5月恢复IPO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有近80家公司发行和上市。主板30多家,中小板40多家,融资超过1500亿元。不论是上市公司的家数还是融资水平,都超过历史纪录。特别是工行、中行这些创世界发行规模的超级大盘股,显现出巨大的调动资金的能力,冻结申购资金分别达7800亿元和6300亿元。最近中国人寿的发行,再次印证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潜力,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盘股“恐惧症”。

大型股票平稳上市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加强。资本市场将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改变中国不合理的融资结构(间接融资占95%),降低金融风险,改善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大盘蓝筹改变市场投资行为。蓝筹概念的启蒙应该归功于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QFII毫不犹豫地持有价格波动不大,甚至连中国机构投资者也不愿参与的大盘蓝筹股,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的崛起,再次使大盘蓝筹概念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思路,并真正开始迎接大盘股发行上市,奠定资本市场基础,着眼长期投资的时代。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 监管

一、资本市场概念与功能

(一)资本市场概念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和,包括期限在1年以上的证券市场以及期限在1年以上银行信贷市场,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

资本市场应涵盖:银行信贷市场(一般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长期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和私人权益资本市场4个子系统。

(二)资本市场功能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按照其发展逻辑而界定为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一)融资功能

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

(二)配置功能

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 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三)产权功能

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年,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后,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第二阶段:1993-1998年,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资本市

场纳入统一监管,由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

第三阶段:1999-2007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并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2005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

(1)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7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549家,已是1990年的175.8倍。据中国证监会统计,目前沪深两市仅发行同时发行A、B股的2549家,仅发行B股的104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199家。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261989.46亿元,流通市值为219015.74亿元。2013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0.62亿手,累计成交额为267.47万亿元,均创下1993年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成交量较上年增长42.15%,成交额较上年增长56.30%。

(2)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2013年市场融资6884亿元,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资本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共完成并购案例1,232起,同比涨幅为24.3%,其中披露金额的1,145起交易共涉及金额932.0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83.6%。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1)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有待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结构有待完善。中国债券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是目前体量依然较小,中国债券市场存量占GDP比例在50%以下,而该比例在发达国家占到200%以上;同样,中国A股市值占GDP的百分比也在50%以下,而其他的国家基本上在100%左右。

股票债券比例失调。2011年底,公司类信用债的余额不到股票市值的四分之一。债券市场仍以国债、金融债、政策性银行发的债为主,公司类信用债券仅占全部债券市场的五分之一左右。其次是股价结构不平衡。2011年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8倍,而沪深市场的全年平均市盈率只有17.76倍。“优质不优价”问题突出,股价不能客观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比如2012年7月12日,创业板股票的市盈率是34倍,中小板27.56倍,ST、*ST60倍,而代表质蓝筹股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只有11.28倍。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形理论;资本市场;有效市场;分形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认识的深入,传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其对事物客观特性与规律的探求,比如过去对整体与部分的思考,人们只是认为部分组成整体,通过部分认识整体,但实际上局部也可以反映整体的某些特性,子系统没有有效特定的结构也不能组成整体,可见部分与整体之间也不是线性相加与作用的,这就需要人们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考虑现实世界的非线性特质。在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分形理论正是非线性系统理论为研究市场特点与规律产生的新理论工具。

一、分形理论的概念阐述

传统几何学中分形是相对于整形而言,指具一个零碎的几何形状,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并且每一部分都是整体并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特征形态。其具有不可切性、不连续性与不可微性的基本特征。分形理念最早由芒德勃罗(B.B.Mandelbrot)提出,用以描述不规则、随机复杂的几何特征。它并非是数学概念上的抽象产物,而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复杂几何形态的总括概述,应用于广大研究与实践领域。

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是当今活跃应用在多个领域的新学科理论,也是非线性理论的重要学科分支,给人们认识与研究世界事物提供了新概念和方法。该理论强调用分数维度的视角与数学方法分析与刻画被研究事物,以分形几何的数学原理描述事物的真实属性与状态,摆脱了过去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标度不变性与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两大核心,标度不变性指客观事物虽整体与局部虽各有不同。其特性体现事物中每一个部分都反映出整体的元素或特性,从而以局部来认识研究整体;自相似性则指事物某种结构或特性在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尺度的角度看都是相似与整体一致的,这种相似性体现在无穷嵌套或统计上的自相似性。

分形理论的诞生给与了人们认识和研究世界事物新的理论与方法,深刻人们对于局部与整体的认识。分形理论的出现同时弥补了还原论的缺陷与不足,还原论对于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局部转化为整体的过程认识过于机械与线性,分形理论在还原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认为部分是以与整体相似的方式存在并构成了整体,它反映整体的特征与信息,给研究事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非线性方法。

二、分形理论在当下资本市场研究中的作用

(一)在原有的传统有效市场理论上进行发展

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00年,源于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并在股票收益上呈随机波动。1964年奥斯本提出的随机漫步理论,即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总是以无秩序不可预期的特性随机游走,该理论为有效市场假说铺垫了理论基础。于是在1970年尤金・法玛(EugeneFama)依据前人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与自身的总结,推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一书,正式确立了有效市场理论即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后文均简称为EMH)的概念与思想。对于有效市场,法玛认为是指在一个证皇谐≈校已有的信息若能完全反映与体现在价格上,这样的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对未来的价值变动作出判断与行动,从而保证自身利益的市场。EMH实际上是研究证皇谐±锛鄹裼肓鞫信息的关系与相应的反应速度。它认为市场中每个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平等的,并且每个投资者都能依据所掌握信息进行及时合理的决策措施。即认为市场没有摩擦与交易成本、没有信息费用与获取难度、投资者均是理性一致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线性均衡的研究系统。

然而考虑到实际资本市场的复杂、信息不对称性、投资交易者数量众多且想法各异,它并不如假设中的有效市场那样均衡有序,而是呈现不可预测的随机波动即非线性。市场中对于信息的反应实质上并非以因果关系呈现,信息的分布具有狭峰态,因而价格的变动也相应具有狭峰态,人们总是以一种非线性信息反应方式决策应对,在信息水平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对以往所有信息做出超越峰值的反应影响价格,这意味着价格的波动并不总是遵循因果关系做信息反应。用EMH研究资本市场的规律还有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使用非线性研究法的分形理论才能更好地应对资本市场的非线性波动与非均衡系统,分析并研究市场问题。

(二)是当下定量分析资本市场的新方式

基于EMH难以研究资本市场中无序随机的信息与价格波动,分形理论基于非线性理论系统,就研究资本市场整合出针对性的分形市场假说即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后文简称FMH),该假说认为市场是内在波动且非均衡的,但它同时又为投资者提供了充满稳定性与流动性的资本环境即分形市场。这一理论认同投资者对信息的评估判断是不同的,信息的传播也是速度不一的,价格不会总是反映市场所有信息,可能只是强调出投资者在意的某类讯息。因此市场会因此呈现相对稳定性与信息流动性的特征。它解释了资本市场许多复杂随机的现象与问题,给人们研究市场本质与特质带来了新的研究思想与途径。

该假说相比EMH将有效市场中的线性市场拓展为非线性的分形市场,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形与特性。前者研究的是市场中更普遍存在的非均衡、混沌、复杂的波动形态。它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资本市场特征的认识,了解到以往市场理论中所没有提及的市场非线性结构、波动的非均衡性与收益相似性,为全面研究并定量分析资本市场的情形与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式。

(三)是当下资本市场调控和监管的依据

过去EMH的理论认为价格波动取决于随机游走的标准研究与验证,缺乏对复杂非线性市场本质波动的认识,而非线性系统理论及其FMH则为资本市场结构与价格的变动观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FMH抛去线性市场的观点,将其看作一个复杂交互的非线性流动系统,市场中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者同时存在,大量不同偏好的投资保证的是市场的稳定而不是收益的稳定,比如信息显示出短期投资不利则会造成价格下跌,相应地长期投资者就会乘机进购证谎沟统杀荆又保证了市场的稳定。人们基于分形理论对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市场运作并给自己带来收益。而对于市场监管者而言,以FMH对资本市场做一个非线性结构研究框架,将市场中该信息的反应、价格的波动等一系列问题在框架之下予以分析,深入了解投资者与市场的行为动向,基于此制定相应的市场政策与监管手段,有效调控价格波动,实现对资本市场的有序监管,保障市场稳定繁荣。

三、结语

人们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的过程,过去盛行的EMH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资本市场的研究与分析需要,而分形理论与FMH考虑到了分形市场中不均衡随机的变动,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与对信息的非线性反映,为市场研究提供了崭新而深入的视角,帮助人们分析市场本质与变动,有效监管资本市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民营经济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因此,我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但中国民营企业在迎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特别是资本社会化问题始终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本社会化是资本聚合过程,将分散化、多元化的不同资本集合成统一的社会资本,进而实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资本社会化是打破资本壁垒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运动的产物,也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显示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社会化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以资本社会化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具体实际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存在主要问题,结合企业内部还外部双重考虑,从制度层面提出制度改善建议,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资本社会化概述

( 一 )资本社会化概念演进 随着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逐渐走社会化道路,股份资本、股价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的资本也日益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社会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然而,资本社会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资本社会化这一名词,但是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和社会资本的阐述是资本社会化理念的最早预期。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化为前提产生的资本”。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一个相对概念,是个人资本的直接集中,这种股份资本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资本社会化思想提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社会化,也没有形成唯一的明确定义。国外学者多从股权分配等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资本社会化的内涵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观点。目前,国内学者田广研的对资本社会化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指出,资本社会化产生于发展中的社会。以往的资本以分散、独立的方式存在,多以个人所有和经营,随着社会化发展资本逐渐向集中、联合方式发挥作用,资本所有权也从个人占有向共同占有和使用转变。因此,资本社会化是资本形式和所有权的转变过程,是资本从私人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

( 二 )资本社会化实现条件 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蓬勃发展,资本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多元化和国际化。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资本社会化的实现生产社会化、股份经济、信用保障制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前提。狭义上,生产社会化是通过将社会生产资源集中到社会生产中,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成为一种多人共同参与,资源共同使用的社会化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发展也向社会化转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下发展企业来的私人资本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私人资本的获取途径和积累规模有限。因此,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础前提。(2)股份制经济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形式。股份制的出现丰富了资本组织形式,也推进了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进程。根据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的论述,资本社会化过程就是创造并运营股份资本的过程,同时股份资本又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实现途径。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股份资本来源于集中发行的股票和不断发展的股票市场,通过股份资本的积累,私人资本实现了规模上的联合和性质上的社会属性。同时,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衍生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基金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资本形态,大为扩展了资本社会化的模式。由此可见,股份制经济的形成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推动力,股份制和股份资本的出现为资本多元化创造了条件。(3)信用保障制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制度保障。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还必须依赖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私人资本的独立运营向社会资本的集中运作这一过程对资本所有者、运营者、参与机构的信用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社会融资与其信用资质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的资本信用程度是融资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的信用保障制度机制的完备性是社会资本实现集中化的制度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中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信用水平已经成为了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必备保障。

三、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关系

( 一 )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资本社会化进程 企业发展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个体的资金力量不足,阻碍了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长期要求。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汇集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同时,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效益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资本市场为资本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资本市场作为资本运作舞台,为多元化的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促进差异化的资本实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市场交易,创造了多样的融资途径,比如债券融资、股权募资等,实现市场交易的多元股权。同时,资本市场带来了广泛的产权融合,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并购等方式搭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组合桥梁。另外,资本市场为多元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门槛,鼓励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投资方式,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大量的资金加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资本组合的多元化,进而推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进程。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资本社会化质量。资本社会化是企业实体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基于市场规律的资源配置行为。投资活动伴随着相应的项目风险,需要参与者对投资行为保持相当的理性。有效的资本市场存在总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具有 专业的投资人员,通过良好的职业判断来识别市场中存在的投资结汇,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以指引,有利于整个资本社会化活动的稳步开展。

( 二 )企业资本社会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社会化发展为企业资本组成形式的变迁提供推动力量。股份公司作为企业资本组成的主要形式,使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实现了资本的集中。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一投资活动的参与者雨来越多,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而产生的。资本社会化是实现企业独立化的重要途径,意味着企业确立了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性。首先,现代资本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具体的资本结构、证券产品类型都呈现出多元特征,资本市场扩展为社会资本和经营资本的综合载体,个人储蓄和机构投资以基金、股票、证券等形式进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投资工具及其组合。其次,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特征越加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传统的证券交易被信息化方式取代,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司带来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化机会。最后,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畅通的资本转化渠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投资的机会。这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多远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增加了融资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资本社会化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及实现路径

( 一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入股份制改造,许多经过股份制改革的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有的还稳步迈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涌现出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急先锋。尽管民营企业在持续朝着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我国股份制的体制问题始终阻碍着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的缺陷使得资本社会化进程有所滞后。(1)资本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首先显示出的是以融资为目的的特征,但我国融资体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信誉不高、产权不清、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很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选择地下金融或非正常渠道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行业垄断也是民营企业遇到的重要阻碍。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社会投资的范围,试图保证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仍然存在,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道路上的硬性障碍。(2)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低。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固有限制外,民营企业内部的治理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组在资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属于根本性的内因。很多民营企业未能全面的认识资本社会化概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坚持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和运作模式,而资本社会强调的是融资来获得资本支持,两者在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差别。资本社会化应当是一种革命性的融资方式转变,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仅仅资本社会化当成简单的资本扩展来为IPO开辟道路或者只是单纯的吸收资本,未能充分发挥资本社会化的全面效应。甚至有些企业不当的运用资本社会化,毫无原则的“圈钱”,对投资者和企业信用都带来了严重损害。(3)家族企业经营不合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历史性的制度缺陷。家族经营制带在治理上的最为关键的就是产权问题:一方面,产权分配不清晰。一般来说,大多数家族企业只重视家族整体占有股权,导致企业决策的责、权、利分配含混不清,管理决策效率及质量很难保证,难以对家族成员的带来激励效果。另一方面,产权分配不合理,“一股独大”司空见惯,家族领导对企业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家族成员既不欢迎外部资本的进入,又不愿意放弃绝对的控制权,家族的封闭性和独断性阻隔了外部资本的融入。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其结果是企业决策实际是非民主的个人决策,人治色彩浓厚,优秀管理人员选聘范围有限,其他外部优秀管理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有缺陷的决策听之任之,最终形成了畸形的公司治理架构。(4)诚信制度和法律不完善。我国从1995年颁布担保法以来,连续出台各种信用规范和法律,但是资本市场上由于诚信问题带来的各类纠纷和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制度体系始终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我国目前的现在企业制度尚未成型和成熟,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存在许多缺陷,经验不稳定,资产流动性差,资产质量不高,信用评级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预算、民间筹资为生存来源,在信用管理方面难以实现独立性,难以为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保驾护航。因此,资本市场和资本社会化迫切需要完备、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 二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实现路径 (1)积极促进民营企业上市。IPO是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成熟发展企业的目标之一,因此民营企业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可以依靠上市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融资。从上市时机来看,上市一般发生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初期,来自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上市流程来看,民营企业需要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实现产权明晰化,这是上市的基本条件;而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并选择性的引入未来潜力广阔的优质股东;完成对资本吸引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集中化的股权进行分散流通,吸引包括机个人投资者、企业法人和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的投资者来购买股权,将股权变现或者置换;最后,初步融资后,配股、增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也是可供考虑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上市对企 业来说,不仅仅增加流通资本,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促进长期的投资吸引力。(2)加大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发展规模的限制,还没有达到上市的的要求,难以通过上述分析的多元化渠道来融资,对这些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私募股权融资是重要的选择。私募融资采用的是非公开方式,融资活动并不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投资者也不是多元化的,多局限在资金富足的机构投资着和个人投资者。尽管私募融资没有上市带来的融资效果强大,它仍然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我国数不胜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私募融资来获取资金支持,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完善。可以说,私募融资是中下民营企业走向强大的垫脚石。(3)大力推行内部职工控股制。前面分析的是外部融资环境的完善,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来看,职工控股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也是实现股权多远化、优化治理结构的诉求。当外部融资障碍难以克服时,内部员工持股方式成为另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内部员工持股,将公司的股份分散到员工中,避免了股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借力内部员工来开拓融资渠道,可靠性更强。而且,依靠内部成员融资能够减少委托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员工来说也更具有激励性,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一致性将加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第一,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强调独立董事的地位。一方面,股东大会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应当对董事、监视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大股东的管理,避免大股东垄断,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保证其在重大决策中的决定作用。第二,构建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依靠激励制度来实现,而激励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将绩效管理和奖惩联系起来。多样的激励途径还表现在薪酬体系上,常规的年薪为主体的报酬体系还不够,应当适当引入期权和股权,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者的自身利益相结合,增大经营者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外部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董事会监督的局限性,可以一定程度的使用外部监督机制。一般来讲,外部监管主体由政府、投资者、股东等。其中,政府是各项监管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如信息披露制度等,而投资者和股东也可以通过监管监督机制来对企业来进行实时监管。(5)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鼓励民营企业的民间投资。近几年,政府持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进程,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之一。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应该继续发挥作用。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法律法规上的平等性,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产权保护;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合法的融资制度来减少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条件,减低门槛,帮助民营企业扩宽融资渠道。

五、结语

资本社会化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多元产权主体取代了单一的产权主体。在资本社会化进程中股权相对变得分散的情况下,董事会能否真正反映股东意愿、维护公众利益,监事会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经理能否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追求,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来说,依赖于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在资本社会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在于自身治理结构问题。大到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组织产权分配完善,小到董事会管理、员工激励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任务。企业的诚信管理也是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政府和市场两个外部主题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推动资本市场的社会进程,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开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山:《资本社会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亚、刘磊:《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3]田广研:《对资本社会化作用的再认识》,《商业研究》2005年第14期。

资本市场的概念范文第5篇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