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0-02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 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

[3]张留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国企重组 对策

一、河南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资本市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今年(2008年)7月底,河南省共上市58家企业,发行59只股票,融资505.68亿元。其中:境内上市38家,融资294.75亿元;境外上市21家,融资210.72亿元。永煤集团和神马集团等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直接融资已成为国有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成为推动国企改组的主要途径,有力地支持了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原崛起提供了有效的资本支撑。

但是,就河南省资本市场整体现状而言,无论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先进省区,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起来相对较低。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间接融资的比例过大,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行业结构单一。二是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和规模偏小,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差。三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力量不强。四是投资者数量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数量偏少。

二、河南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河南省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上河南省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在证券市场实行按省(市)分配额度时,既影响了上市公司额度的分配,也妨碍了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和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同时,证券投资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反过来又阻碍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主观上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较缺。有关政府部门对当地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平衡。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三大部分的发育来看,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也存在发育不平衡的问题。适合不同层次企业证券融资和股票流动需要的多层次的交易体系有待形成。债券市场中国债发行和交易发展较快,而企业债券发展相对较慢。

三、完善河南资本市场的措施建议

1.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完善企业间接融资体系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缓解国有银行的负担。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不论所有制如何,只要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就及时依法惩处,保证地方银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上海浦东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银行的实践表明,从河南的实际出发,可以稳妥地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采取分步走的方法,先试点后推广。

2.培育和发展风险资本市场

培育风险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私人权益性资本的募集制度,培育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为促使河南省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对国有企业的改造,需要就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重新审定,尽早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河南省的工商、税务、银行和政府等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风险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鼓励创业的特殊政策,引进国内外著名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其他公司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

3.发展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为保证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顺利有效的进行,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要进一步规范各类产权交易行为,促进河南省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积极促进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重组,有效地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把河南产权交易市场建成对河南省国有资产流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资本市场。

4.做好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增强国有资本的扩张能力

上市公司地位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在河南省国企改革中应充分发挥已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优势,培养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已上市公司利用资金优势,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要充分利用已上市公司的配股权,发挥融资功能,有效地实现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对经营范围相近、经营业务相关、经营上互补性高、关联度强的上市公司,要采取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的方式进行股权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进行上市公司的股权回购和新股增发工作,做好上市公司的股权运作。

5.积极稳妥地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必须抓住国际资本越来越看好中国以及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海内外投资机构和财团关注河南,营造吸引国际资本的良好环境。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以“国际资本与河南国有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搭建与国际资本对话的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对河南省国有经济进行有效的战略整合。基于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强大的活力,国企改革也需要民营企业从观念、体制和资金等方面做有益的补充。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近日,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题为“经济转型中的资本市场使命”的主旨演讲中称,证监会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做一个课题――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蓝图和改革路径,其中之一就是“制定改革和发展的时间表,确定监管部门和市场发展主体的行动纲领”。

证监会还将结合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战略;与世界银行全面合作,借鉴国际标准的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效率、稳定性和监管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凝结全社会各方力量,帮助投资者明确预期,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向国际社会和全球投资者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改革方向,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等。

祁斌说,中国现阶段的转型是加速重工业和在抢占下一轮新兴战略行业的重叠,而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角色。从对十报告的解读中,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个是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型驱动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体现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两个方面。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多两难”问题(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他表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提升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推动新三板、四板的建设,改变我国股权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

在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方面,祁斌提到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推动“五个统一”,即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级要求、统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投资者保护制度;二是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三是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在风险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扩大私募债发行主体,以及扩大私募债投资人范围等;四是增加资产证券化等结构化产品,鼓励发展和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工具,包括高收益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等产品。

祁斌还谈及“中国版401K计划”。推动社会保险和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需要借鉴历史或国外经验,加快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采取延迟纳税、税收优惠、企业强制补充等相关措施;证监会提供投资的平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兼顾投资的安全性和成长性;以及提高财富管理的机构化、长期化、专业化程度。借助“中国版401K计划”,解决老龄化问题、财富管理、创新经济、和谐社会建设诸多问题。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 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 研究分析

一、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又一轮。股票市场的发展刺激了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又一轮春天。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汇总显示,2007年底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会员总资产1731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836亿元、净资产3343亿元、净资本额2964亿元、利润总额1306亿元,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7.95%,比上一个年度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行业分布上,有48家证券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国泰君安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中信证券等7家机构净资产总额超过 100亿元,净资本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7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证券公司有39家。在净资产收益率上,37家证券公司超过了50%,其中湘财证券收益率更是高达88.93%。虽然国内证券公司在短短十多年间实现了超常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速成式”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证券公司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市场结构的完善、融资渠道的畅通、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的科学有效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完善。

1.适时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指通过授信机构对缺乏资金或需要证券的投资人给予资金或证券的融通。该业务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满足不同市场主体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缓解中央结算系统流动性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需要市场在各方面进行配套调整和改革,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市场主体自律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体系等方面。

2.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真正连通。货币市场是短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资本市场是长期信用工具发行和交易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市场连通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传统货币市场的资金存量和资金流量较大,急需分散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正常资金流入渠道,呈现出被边缘化状态,两个市场连通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通过证券投资与证券信贷,负债业务通过证券交易信用账户、共同基金渗入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通过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和向银行借用短期贷款筹集流动资金,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来补充长期资金缺口:另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资金向货币市场资金转化的代表性产品,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和评价体系。净资本是在充分考虑了证券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和变现损失基础上,对证券公司净资产进行风险调整的综合性监管指标,用于衡量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风险衡量是风险监管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要准确地把握证券公司的风险,使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近年来,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公司严重违规经营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为了防范证券公司经营失败所引致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应进一步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并依此作为对证券公司市场准入和持续监管的主要依据。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证券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证券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各种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是证券公司业务运营的核心。

同时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证券公司面临的一项紧要任务。证券公司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也才能实现做大做强。我们主要是从证券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研究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

一是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要对研究部门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力量对一个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要把研究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不是把研究部门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只有证券公司高管人员意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并将研究部门的地位提升时,研究力量对证券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才会体现。此外,应该考虑适当提高研究人员的薪酬水平,同时,证券公司研究人员也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针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站在公司发展的高度上,对公司的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二是强化危机意识,增加证券公司的创新力。证券公司从高管到员工都要意识到,要想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增强这种危机意识,把创新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随着外资券商的进入,中国券商传统的业务收入将出现逐渐减少的态势,这就需要开拓新的业务范围,利用目前管理层对券商创新业务的支持,在创新业务上多下功夫,这样才可能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像QDII之类的业务,中国部分券商已经拿出自己成熟的投资方案,这就需要证券公司的员工不要将目光仅局限于当前的国内市场,还要重视对国际证券市场的研究,学会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资本市场。

三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明确证券公司的服务特点,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确立自己的品牌。其次,要尽快完成理念确定、理念渗透到理念外化为品牌的过程。其次,建立长期导向的公司文化,使公司能够在一个共同思想平台上发展。第三要通过制度与规则的执行,强化内部人力资源团队的行为规范,让这种规范逐步变成员工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公司理念和精神通过公司员工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鑫. WTO后过渡期: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维[J].商业经济,2007,(5).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板;外资圈钱;投资者保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自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以来,国际板行将推出的各种消息愈加频繁现身于各类公开渠道中。不论是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还是2011年5月的"2011陆家嘴论坛",证监会及上交所相关人员均表示国际板即将推出。就在近日的采访中,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亦明确表示筹备国际板是上交所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从官方的种种迹象表明,国际板的推出似乎一触即发。而与实务界所宣称的国际板呼之欲出的架势相比,理论界的质疑声则不绝于耳,包括郎咸平、谢百三、吕随启等一大批学者纷纷表示国际板之推出切忌操之过急。相关政府部门级上交所不遗余力地力推国际板与业内专家的强烈质疑形成鲜明对比。总体来看,前者没有提出足够令人信服的论据,更像是空洞的说教;后者质疑的声音虽然很强烈,却缺乏足够充分和系统的论证。

一、概念剖析

之所以在资本市场中形成国际板这样一种板块模式,是因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深的过程中,各国为挣脱国内优质上市资源趋于饱和之困扰,吸引境外上市资源而特设国际板。设置国际板的国家或地区证券交易所在上市规则中通常根据证券发行人的"国籍",对外国上市公司作出有别于本土公司的管理标准:例如纽约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则专门制定针对外国公司的上市标准,而香港联交所则对外国公司适用不同的后续监管规则。

究其概念,国内通说认为国际板是指注册地在境外的公司制企业,在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国际板公开上市,以人民币标值和单独交易结算,境内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交易的专门板块。[1]国际板是与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相互独立的板块。国际板的独立性是相对于A股与B股市场上市的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而言,是已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以人民币计价交易,这些公司包括主要资产、业务和人员均在境内的红筹股公司和外国上市公司。[2]

二、国际板推出之必要性论证

尽管有人视国际板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灵丹妙药,呼吁尽早推出;也有人担心其最终沦为国际提款机,主张继续观望。尽管双方对国际板推出时机上仍存在着争议。但对于国际板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业内外几乎达成共识:

1、国际板的创建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国际板设立的初衷之一便是吸引优秀的国外企业到我国境内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挂牌交易,促进一个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形成。而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健全,不论是对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对投资结构的完善,甚至是对人民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所以,国际板对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国际板的创建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即为满足规模、质量、盈利状况、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多层次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体系。[3]就目前而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不论是在金融产品、避险工具的研发,金融创新的进展还是在法律机制、会计标准、信息披露标准、自律机构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距。而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改进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之不足,有利于我国造势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

3、国际板的创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在已经成为境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未来上海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推动各种国际金融资源在上海的集聚。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上海若欲实现国际金融中心之畅想应当着力打造国际板。

4、国际板的创建长远看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和拓宽投资者投资途径

对中国的发展而言,国际板无论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拓宽投资者投资渠道,完善显存投资结构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就上述分析而言,国际板的建立健全乃势在必行之举。

三、现时推出国际板之障碍分析

现在围绕着"国际板"所展开的争论无非是推出时机的问题。为数不少的业内专家和学者之所以反对当即推出国际板无非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考量与判断。

1、人民币大量流出之风险担忧

如果国际板推出之际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未能建立健全,那么国际板极有可能沦为一个资本自由进出的"老鼠洞",导致人民币大量流出。推出国际板相当于在资本项目下开辟了一个通道,给人民币自由流出和外国热钱进入开了一个新渠道,若未能监管到位,那么这种资金流动可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

尽管我国股市市值排名全球第二,大型外企若欲在国际板上市,其预期募集资金可能到达数百亿,而我国国际板市场又无法限制如此规模巨大的资金自由流动,变相的造成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必将促使人民币升值。另外,在相应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前提下,这数百亿的资金也可能随时流出境外。因此,国际板很可能成为"外资提款机"。所以,在推出国际板时我们应当保持谨慎态度。

2、国内中小上市公司及国内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无论资本市场多大,投资欲望多强烈,资金的总额总是有限的。大批量优质外企在国际板上市交易,无形中对我国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挤压。国际板推出无疑让原本就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甚至会造成许多优质中小型企业推迟甚至无法上市。因此,在推出国际板时我们也应当考虑为本国优质成长型企业预留做强做大的融资空间。同时,外企一旦出现席卷大量资金仓皇出境,那么最终受害的仍是广大投资者。所以,投资者保护也是我们国际板推出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法律规定及制度框架之构建进程问题

尽管证监会及上交所均为国际板的推出摇旗呐喊,主管部门的领导们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达国际板即将推出的信息。但是对于何时推出,推出后将采用何种运行模式,相关的制度建设又是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均未作出正面回答。而这一切问题既是国际板推出的前提,又是国际板顺畅运行的保障,因此目前状态仍处于国际板推出的"条件即将成熟阶段",而非"条件已经成熟阶段"。换句话说,在国际板从"快要成熟"走向"已经成熟"的过程中,各方仍要不遗余力地作前提和保障工作。

四、总结

从2009年4月至今,国际板一直处于"呼之欲出"而迟迟未推出的状态。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股市国际板的建立健全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且,国际板的推出事关国家经济稳健运行,国内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广大股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需慎重为之。且就目前形势来看,国际板推出的外部环境尚未具备,我们应当徐徐图之。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高攀.国际板市场发展的境内外经验借鉴及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6).

[2]蒋健蓉,于旭辉.设立国际版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J].中国金融,2010,(13).

[3]陈岱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建构--基国际比较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