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资本市场 市场结构 市场体制 对策
一、背景介绍
资本市场,也叫作长期金融市场或长期资金市场,主要指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借贷或证券交易,因为其资金投入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资,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融资期限长,少则一两年,也可长达几十年甚至没有期限。二是由于资本市场资金多用于长期融资,因此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三是由于其长期融资的特点,导致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也随之增大,相对的,收益也较高。四是融资量大,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需求方一般是大型企业、政府重大项目等等,而提供资金的主要是银行、保险、信贷公司、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因此,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借贷量较大。
自从19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促使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出现,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的资本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承载力,优化功能结构,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等。到今天,随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快速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交易规则、监管体系已经逐渐接近国际标准。我们建立了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股票交易市场,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债券市场,和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改革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政府应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中,履行好完善制度,合理监管和适当干预等职责,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摸索发展起来的,在建立初期留下了一些制度上的局限和政策上的不配套,同时资本市场存在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的问题,限制了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我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不合理
由于我国上交所、深交所本身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后由于种种体制的不完善,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频繁介入,基本是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后来经过多次改制,行政化特质仍然很浓。一方面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地方政府在选择上市公司时,一般只考虑保证地方财政收入而很少考虑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受此影响,企业为了上市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上市只为圈钱,而不是真正通过融资改进生产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导致资本二级市场经常存在“政策行情”的情况,导致市场优胜略汰的自我调节机制没有起到作用,股市阴晴受政府态度左右。
我国资本市场还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难题,《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其制定和实施迟缓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等,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而监管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没有科学严密的措施保证监管效果,导致大户利益输送,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行为大量存在,严重扰乱资本市场正常运作。
而由于资本市场体制不合理,导致竞争、约束、激励等机制也都比较滞后,市场竞争无序、约束无效的问题比较突出。
2.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首先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而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少,这导致大批资金充足,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的融资席位,而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型高新企业却无法上市融资,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其次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也不合理,国家股、法人股往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公众流通股的比重都很低,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股份企业,但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转换经营机制。同时,由于流通股规模小,机构大户很容易操纵市场,这也使我国股市投机盛行。第三是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虽然近些年来,基金、信贷等投资机构发展迅速,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仍以个人投资为主,而个人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往往存在投机心理,其投资偏好的随机性很强,非常不稳定。机构投资往往更注重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有合理科学的投资策略,理性的投资选择,投资机构对稳定市场有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投资机构的发展跟不上市场需要,难以发挥其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另外,金融产品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金融产品单一,期货市场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等。
三、政府健全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对策
健全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予以高度重视,承担起资本市场守护者的责任。
1.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完善制度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因此,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设计一套严谨科学、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则,并能高效、实时的加以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应当着力做好的关键。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化证券期货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将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问题交给市场自行解决,才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例如,证监会应以保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干预等等。
2.完善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要逐步减少非市场化成分,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首先要健全约束机制,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部门、监督机构、经营者、投资者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约束机制,规范大股东的行为,强化上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其次,应大力发展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与个人相比,行为比较规范,对市场有全面的分析把握,市场影响力较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稳定性,规范性。例如应当加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种基金的入市步伐,进一步拓宽合法合规资金的入市渠道,进一步引入境外投资机构等,促进投资金钩发展。三是应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资本市场的市场层次和品种,如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各类债券、权证、基金等投资产品和期货市场等。推动银行、基金等机构根据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创新,开发差异化、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丰富市场交易品种和避险产品。满足不同种类企业融资需求,在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上市限,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形成上交所、深交所的有序互补。
3.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营造有序投资环境
高效的监管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应该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督体系,及时有效的查处资本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规成本,维护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应当把中小投资者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维护诚信的市场秩序,对严重违规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市场禁入措施。
4.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首先要强调的是,正常情况下,政府应当尽量不干预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让市场机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当特殊情况如经济危机时,政府干预作为凯恩斯所推崇的市场运行中“另一只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盲目性,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西方国家由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经济早已司空见惯,如次贷危机时,美国就使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干预,最终促成了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当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适时适度,只有当市场失灵和不稳定时,政府才应该科学准确的适度干预市场,恢复市场功能。
四、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处在“新兴、转型”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最应该做的仍然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致力于营造完善科学的资本市场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促使资本市场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盈余管理 内部交易
现代经济中,多样复杂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却也为其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温床。本文从盈余管理这个角度来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在对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赋予定义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其为何会出现、以何种形式出现、出现的负面影响及消除影响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
1.概念
所谓盈余管理, Schipper认为它是“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层为获取私利,对外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Healy和 Wahlen则认为它是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进行交易时,有意选择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会计估计等来对会计报告进行修饰,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影响有赖于会计数据的合同执行结果。本文结合两者的观点,在“披露管理”的基础上,强调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将“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集团内部的控股股东、管理者为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内部资本市场为平台,在内部资本市场交易中利用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公共领域的机会主义行为。
2.主要特点
相对于单一企业而言,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存在基础的特殊性。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依附的组织载体主要是H型(控股公司制)组织机构。这种特有的组织机构为盈余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基础。
(2)涵盖内容的特殊性。广义上,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将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各分部相互配合,通过构造或改变内部交易等方式来管理盈余。第二层是各分部为了从内部资本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财务资源,运用职业判断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狭义上,则仅包括第一层。但对于单一企业,通常指企业为了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而管理盈余。这与上述的第二层类似。因此,本文仅对第一层的内容进行分析。
(3)实施方式的特殊性。单一企业通常利用会计方法和政策的选择、虚拟资产挂账等手段来调节盈余。但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此,还可通过改变或构造各种内部交易并对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达到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
(4)实施动机的特殊性。在内部资本市场特有的组织环境下,盈余管理的缓解融资约束、避税等动机在程度、方式上都与单一企业不同。内部资本市场中,总部因具有信息优势,将一些被外部投资者低估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加剧了企业资金供需的不平衡,进而使其缓解融资约束的动机更为强烈。而为实现避税,单一企业仅能利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但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则可利用各分部执行税率的差异,通过调节内部转移定价,降低集团总体税负。
二、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在内部资本市场中,集团总部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其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交易重新配置集团的资源。总部凭借其“权威”性质的控制地位,在运用行政机制干预或撮合集团内部交易的同时,还可根据自身需要,适时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实现盈余管理。具体而言,常用于调节盈余的方式有:
1.利用内部产品或服务往来
集团内部交易通常采取协商定价,总部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实现盈余管理。如当集团内某分部上市后,为充分利用其筹资优势,分部间交易时,上市分部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从其它分部购入原材料,再以较高的价格将产品销售给其它分部。前后两个转移价差使利润在分部间转移,提高了上市分部的利润水平。
2.利用内部资产或股权转让
资产转让是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如当某分部进行债务融资时,为符合债务条款对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指标的要求,融资分部可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其他分部,以满足相关的融资条件,并同时避免经营不良资产的风险。而集团内部股权转让,可通过转让前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来调节盈余。
3.利用内部资产租赁
因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成为分部间转移利润的重要方式。如土地使用费,地区地段不同,同等使用面积土地价格可能有天壤之别,即使相关信息披露完全,投资者仍无法对租赁价格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固定资产也因新旧程度、折旧率等不同使租赁费差异明显,租赁费的确定更为模糊。
4.利用内部委托或合作投资
委托投资是指当某分部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将部分投资资金转移给总部,以总部的名义进行投资。在协议中,可约定委托分部获得大部分投资收益。此时,分部的投资风险全部转嫁给总部,却获得大部分投资收益,提高了盈余水平。合作投资主要用于当上市分部增发股票时,一旦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要求时,通过倒算利润缺口,再与其它分部签订合作合同,投资回报即为测算的缺口。此方式下,上市分部通过内部交易,在短期内获得了高回报,使盈余水平符合规定。
三、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机与外部条件
1.内在动机
(1)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中,总部利用各分部资金需求的时间差进行资源配置,而集团的资金往往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当外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现有资产价值及项目预期收益的信息不对称时,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可能因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完全而被放弃。但总部却因拥有信息优势,将这些项目也考虑在投资规划内,这使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瓶颈现象更为突出,必然要从外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而为满足外部融资条件的相关约束,管理当局易对盈余进行调节。
(2)避税动机。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完善,优惠政策较多,且公司在会计政策的选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较为明显。如某些以生产应税消费品为主的集团,因税法规定,除少数情形外,消费税的征税环节在生产环节,对销售环节不征税。为实现避税,集团可设立销售公司,先低价卖给销售公司,再由其高价销售。此外,为促进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税法对其执行优惠税率,这使不同地区的税负不同。在集团内,各分部可能因位于不同的地区而执行不同的所得税率。此时,通过调节内部交易时的转移定价,使利润从高税率分部流向低税率分部,进而实现集团总体税负水平最低。
2.外部条件
(1)金字塔结构为管理盈余提供便利。我国企业集团经历了由“合作契约式”到“资本控制式”两个发展阶段。随着“资本控制式”集团规模的壮大,现实中,以金字塔结构的控股公司为最常见的形式。该结构下,母公司控制一家或多家子公司,子公司又控制一家或多家孙公司,以此类推,以系列控制链的形式达到“一控多”的结构体系。这条控制链中,内部交易不仅可同级发生,还可跨级发生。这使内部资本市场交易的形式更为复杂,进而更易管理盈余。同时,假设各级控制链的持股比例为Si,则最终所有者的控制权为min( S1,S2,…Sn),现金流分配权为S1×S2×…×Sn。随着控制链的增长,现金流分配权相对于控制权趋于减小,控股权将远大于现金流分配权,此时就会出现两者相分离。控制权与现金流分配权的分离是大股东掠夺的制度基础,两者差异越大,大股东就越有欲望实施掠夺行为。
(2)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缺陷。①上市分部对外筹资的独立性较差。在我国,集团总部往往选择内部优质分部上市,以其为中心进行股权资本筹集。优质分部虽在经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不一定符合上市条件。此时,总部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将利润转移至优质分部,使其达到要求。优质分部上市后,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但因其从集团中剥离而来,不完全具备独立的销能力,在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对集团存在依赖。因此,上市分部与集团间更易产生盈余管理行为。②委托、合作投资不符合“风险报酬权衡原则”。在委托或合作投资方式下,需调节盈余的分部通过协议,将大部分投资风险转嫁给总部或其他分部,自身仅承担了较小的风险,却获得了大部分的投资收益。显然,这与高风险高报酬,低风险低报酬的“风险报酬权衡原则”相悖。但低风险高报酬状态却是企业风险投资时追求的理想状态,当分部片面追求该状态时,必将促使其采用此方式调节盈余。
3.会计制度不完善
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缩小了集团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管理盈余的空间。如取消“后进先出法”,长期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等规定。且关联方披露准则的完善,也对集团通过构造内部交易管理盈余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仍激发了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如非货币易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此模式下,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等,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从而易促使集团内偏好于使用资产交换的方式进行结算以调节盈余。此外,新准则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这使集团在灵活安排资产交易方式的基础上,同时利用摊销方法的选择,共同调节盈余。
四、规范内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集团的融资成本,但最终是通过改变对外报表的披露以误导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这必将损害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需对其予以规范。
1.限制金字塔多层持股结构
金字塔结构下,控制链级越长,控制权与现金分配权的差异水平越高,大股东越有动机管理盈余。因此,进行股权改革时,不能一味降低股权集中度,减少大股东持股比例,而应限制集团内的金字塔多层持股,以降低控制权和现金分配权的分离程度。美国现代的大公司没有形成金字塔控股结构的企业集团,这与其他国家的集团拥有多层持股结构的情况不同。Morck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美国对公司间红利进行了双重或多重征税。在我国,母公司从子公司获得的红利是按两者所得税率的差异纳税。当母公司的税率低于子公司或相同时,母公司所获红利不再交税。与公司间红利政策相比,我国红利收入的税负水平明显偏低。我们可尝试将母公司的红利收入与其他收入分开,依据控股比例的不同,单独设置多档税率,计算出红利所得税额后,再并入母公司所得税额。通过加大税收成本,达到限制金字塔多层持股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1)报表列报中增加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表中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对未发生的资本利得与损失进行确认。新准则虽明确了利得损失的概念与公允价值的披露,但仅将“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与“资产减值损失”两项纳入利润表,对全面收益的其他项目并未涉及。若企业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投资者可通过对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两者比较并结合现金流量,更深入了解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质。
实际上,策略分析师在分析资本市场时,一般需要回答投资者两个问题。问题一是股票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结合股票运行的阶段进行有效的定位,如果策略分析师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那么未来行业轮换的时间和空间又会如何?问题二则是在于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可以试图在哪些板块中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审视全球经济在2010年的发展变化。众所周知,2008年,全球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从时间上看,中国股市早于全球主要市场率先见底反弹,于2008年10月末就开始返身向上,而美国股指作为全球经济见底的风向标,最晚也于2009年3月后逐渐回升。这个时间点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之后,从2009年3月到2010年7月,一般可以看作经济修复的第一期,美国量化宽松一期政策是主要的特征,中间夹杂的反复拉锯走势不过是修复行情中的小波浪。但在2010年7月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地分化,由于受到巨大流动性的推动,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V型复苏后,已经重新进入到经济危机之前的增长轨道中,不过这一轨道和危机前的模式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资本流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而成熟经济体,尤其美国和欧盟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在2010年中期后开始放缓,美联储不得已再次祭出量化宽松的法宝,希望借助更加宽松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值得重视的是,令新兴经济体头痛的事情是通胀趋势显著地变化,将主要的压力传导到这些国家的食品、住宅、资产价格上,从而对本国经济产生干扰。
主流券商的核心观点
正是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胀形势,国内策略分析师的观点也大相迥异,业内人士既没有2007年年底的狂热与烦躁,也没有2008年底的悲观与谨慎,更多地表现为“涨固可喜,跌亦无悲”式的淡定。或许,2011年复杂多变的市场趋势将再度成为真正“阿波罗”神的专利。
在行业排名中,2010年新财富前三的位置分别属于申银万国策略团队、中信证券策略团队和安信证券策略团队。对于2011年资本市场,他们的主要观点也多有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乐观、谨慎乐观和谨慎悲观三类。
申银万国策略团队作为蝉联新财富排名第一的佼佼者,他们对于2011年的市场走势谨慎乐观,强调市场趋势从防御到进攻,并预计未来一年上证指数的核心波动区间为2600~3800点。其核心逻辑在于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阶段,但政策面会倾向于紧缩。由于政府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涉及民生的产品均处于大幅度上涨阶段,尤其是房价还在上涨,这必然给监管层带来更多的舆论压力,因此紧缩风险在2011年一季度将显得尤为突出。
中信证券属于传统的乐观派。他们认为全球经济转型期中中国的发展形势好坏并存,关键要看宏观调控部门的应对能力。如果把分析视角划分为两个维度,维度一是国内政策,维度二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据此,策略选择应该通过2011年的事件发生顺序进行相机选择。这样的分析框架非常值得推崇,但关键点在于市场一致预期对于市场点位的共识是什么?他们认为,上证指数的估值中枢在3500点,具体到2011年四个季度的表现,可以判断为“上涨―下跌―修复―上涨”。
相比较而言,安信证券可谓悲观派的代表。“上上下下的享受”基本上代表了他们的态度,在所有的宏观指标中,通货膨胀问题已经被其视为影响2011年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的关键问题。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的趋势上看,未来一年最大的变数是投资。其实在2011年一季度,由于全国拉闸限电等扰动因素的消失,经济增速可能短暂回升,但在高通胀、紧货币以及地产投资下滑的制约下,二季度和三季度经济可能在低位徘徊,只有到2011年年底,这一态势才有转好的迹象。实际上,他们并不看好上半年,乃至第三季度的市场走势,而将希望寄予年底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上。
除了上述三家的观点,其他券商也根据不同的分析逻辑,加入了不同的阵营,当然其中也不乏极度乐观和极度悲观派。任何分析师都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诠释市场,因为市场是如此的变化莫测,既不能使用吉普赛人的水晶球,也不可以使用蓍草和大龟壳配合起来占卜,那么必须从核心问题的变化来找寻线索。
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有人说,2010年市场的投资很简单,虽然从指数的角度看,2010年全年下跌了8%左右,但只要在该年抓住“转型”这两个字,基本上就可以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更何况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不仅仅涌现了一批远超大盘的个股,而且还创出了历史的新高。对于2011年,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支撑市场的核心逻辑,中金公司将2011年资本市场的变化归结为三大核心问题,分别是“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向何处去?”、“中国经济转型是必然还是臆断?”、“A股现在究竟贵不贵?”。
实际上,在后危机时代,原先的经济结构格局已经被打破,但新的格局尚未建立。2011年10月后,全球经济就已经进入了经济复苏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在为经济发展开方抓药。选择什么样的解决路径已经成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另外鉴于2011年各国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加剧已经成为常态,那么相信市场的不稳定性会日益加剧,进而在中国A股市场波动中产生持续干扰。
在封闭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资本类别的偏好一般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借鉴美国股市的历史,债券、股票和商品会出现一些规律性的变化特征(见图1)。
往往在经济恢复的第一阶段,央行对于信贷开始放松,但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此时的资金主要进入债券市场,而股票表现比较差;而第二阶段,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市场对于经济预期有所改善,股票资产开始有了良好的表现;进入第三阶段后,债券、股票和商品这些市场都处于牛市之中,投资者也能获得比较好的回报;但在第四阶段,债券开始下跌,而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场继续保持牛市;进入第五阶段,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只有商品市场还处于牛市,股票市场难言乐观;最后是第六阶段,主要特点为信贷紧缩、需求下降、通胀回落,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市场处于牛市,现金为王成为投资者最为推崇的投资格言。
不过,在进入开放式的资本环境后,大类资产类别的轮动规律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美国股市而言,汇率因子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变量,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却必须重视汇率因素的变化。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对资金流动方向提出了很多新的模式,例如利率、汇率、商品、通胀等,这些因子最终改变了资产周期的游戏规则。如果说,美元指数的变化贯穿2010年资本市场始终的话,那么展望2011年市场趋势,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将继续对中国的汇率、商品价格、资金流动构成重要影响。
关键变量的预测
所有的分析人士都将通货膨胀因素作为考量2011年市场变化的核心变量。从央行的政策取向上看,紧缩已经代替了适度宽松,至于央行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收紧货币,机构的态度也仅仅存在轻微的差异,市场的普遍预期是2011年的CPI高点在二季度。中信证券预测2011年全年CPI大致在3.8%左右,但就走势看,表现为前高后低的特点(见图2)。
由于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包括流动性规模与政策预期,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将直接抬高周小川行长关于“池子”的水位,从而改变投资者对于政策的预期。另外,影响通胀的因素还要看输入性通胀风险,这主要看原油价格的变化,以及非食品价格能否保持稳定。
另外,资本市场还需要评估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虽然各家对于2011年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多有不同,但增长的预期还是值得期待的。例如中信证券预测2011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为22.14%,波动幅度在14%~27%之间,其中银行业绩波动为15%~25%,而地产仍有望获得较好的收益,大致业绩波动为40%~60%。申银万国证券在乐观看待2010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30%的基础上,对于2011年的业绩也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根据GDP增长9.6%,预测沪深300的利润增速为20%。无论上市公司最终的业绩变化如何,增长的相对确定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由此也说明,A股的估值也仍属于合理。
有没有超越宏观调控的行业?
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不同的行业往往成为阶段性的领涨力量,并能帮助投资者获得不菲的收益。通俗地说,就是轻大盘重个股,通过自下而上选择优质的公司来获得良好的回报。
理想经济复苏模式下,行业轮动大致次序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制成品-工业中间品-能源与大宗商品(见图3)。该次序取决于不同行业对经济复苏的敏感程度差异。不过,这样一种变化特征仍属于理论性的,在结合现有中国经济的特点后,各大券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申银万国证券在策略报告中开宗明义,直接将制造业升级作为2011年投资的重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步入转型的中期,在此阶段,制造业升级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那些能实现“传统+新兴”完美结合的企业,即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提升的上市公司将2011年的最大受益者。
中信证券更侧重于寻找成长股和转型股,其认为由于市场的四大盈利模式中“传统仓位调节、行业轮换”的投资模式将让渡于投资者是否具备穿越宏观调控周期寻获的能力,因此,2011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深度挖掘那些成长股、转型股,十二五规划已经全面开始弥补传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之处,这也为此类个股的投资提供了绚丽的舞台。
关键词:信贷运行;储蓄资金分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19-03
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近五年来的首次大幅下跌,2006年全年,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少增484亿元,而2007年仅第1季度,储蓄存款同比就少增417亿元,储蓄资金分流呈现加剧态势,从宏观现实背景看,储蓄存款不断分流将成定局。
一、近期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
近一年来,上海市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快速分流,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1、储蓄存款增速回落较快(图1)。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储蓄存款增长7.8%,涨幅较年初和同比分别下降6个和17.7个百分点,主要是定期储蓄增幅下降较快,分别下降9.1个和27个百分点。
图1 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幅走势图
2、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增强。如图2所示,近年来活期储蓄占储蓄存款规模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占比较1998年末上升14.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活期储蓄存款增幅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储蓄存款增幅12.4个百分点。在近11个月的储蓄存款增量中有约3/4为新增的活期存款,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活期存款累计增量占比不足1/4,表明目前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明显增强。
图2 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存款规模占比走势图
3、储蓄增长动力下降,存款波动性加剧。由于受投资领域拓宽的影响,居民储蓄偏好有所减弱,储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据调查,2007年1季度上海市居民选择储蓄的占比仅为16.3%,比年初下降14.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3月末储蓄存款增速的同比降幅比各项存款多降11.5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回落明显快于各项存款,储蓄资金的快速分流进一步加剧存款整体的波动性。
二、储蓄存款分流原因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合理解释近年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具体原因,本文选取了一些与影响居民储蓄变化相关的经济金融变量,包括实际利率水平(以1年期存款利率扣除上海市CPI后的利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个人消费贷款、商品房销售额、上证综合指数、上交所市盈率、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等指标,通过研究这些指标在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的月度同比增幅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通过利用SPSS软件对实际利率水平等指标与储蓄存款增幅之间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如下相关系数表(表1)。
表1 2000年1月-2007年3月上海市部分经济金融指标与储蓄存款变化的相关系数表
根据上述计量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经济金融指标对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
1、股市财富效应凸显是引发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储蓄存款与上证指数和股市市盈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达到O.59和O.62,表明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个人投资意识强烈,储蓄资金对股市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同样,从储蓄存款变化轨迹看(图3),凡股市异常活跃期都会引发储蓄存款大幅波动,促使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分流;而股市低靡期则储蓄存款增长平稳,一般不会出现剧烈波动现象。因此,2006年以来股市回报率的大幅提高,居民储蓄偏好减弱,是近期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持续减缓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股市交易量和开户数的持续火爆,商业银行银证转账交易量与日俱增导致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的不断增强,是近期储蓄存款活期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几大国有银行银证转账交易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银证转账交易量同比上升了11倍,有些银行一周的银证转账规模就会翻番,储蓄存款通过银证转账流向股市的路径日渐清晰。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还将持续,储蓄资金分流已成定局。
图3 上海市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月环比增量和上证综合月度指数走势图
2、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对当前储蓄分流作用有限。根据计量结果,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房交易的相关性程度较弱,但与个人消费贷款增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3,而两者余额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O.8。这一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行为对当前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上海市居民个人收入稳步增长,恩格尔系数和实物消费占比下降明显,消费结构虽有改善,但由于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近两年呈平稳回落态势,使得个人消费总支出对消化储蓄增量的作用不明显;二是目前房地产仍是个人最主要的实体投资对象,而个人投资房地产大都通过银行负债即个人住房贷款融通资金。因此,无论是支付贷款首付款还是分期付款,都需要个人通过储蓄积累资金,这就造成了消费信贷(95%为住房贷款)与储蓄存款强相关且呈同向变化的局面,尤其是近两年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上海市消费贷款出现负增长的同时,储蓄存款增幅也呈放缓态势。
(三)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影响减弱
经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虽然与实际存款利率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极低,相关系数只有O.18,表明储蓄存款变化对实际存款利率的弹性很小,实际利率变化不足以影响居民储蓄偏好的改变。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相对于名义利率和物价水平而言,汇率、本外币利差和市场投资收益率已成为影响个人财富预期和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与以往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稀缺,个人资金大量集中于银行储蓄不同的是,随着投资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股市和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企削弱了实际利率弹性,降低了储蓄存款对实际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由于消费和实物投资对储蓄分流作用有限,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弹性随着个人投资结构的多样化而迅速减弱,因此从近期来看,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和波动主要受制于股市等投融资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即直接融资和投资市场活跃,投资收益预期上升,则储蓄存款分流加快,存款波动性加大;反之储蓄存款变化不大。投融资市场收益率、个人投资偏好与银行储蓄存款三者间的互动性与日俱增。
三、储蓄存款分流效应分析
总体上看,中资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分流利大于弊。
有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储蓄存款分流缓解了资金大量沉淀于信用中介机构,造成社会稀缺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储蓄存款资金向股市适度分流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信号,推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扭转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提高资本流动速度,满足企业低成本融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储蓄资金分流还有利于通过投资、消费等渠道疏通和吸收金融体系过剩的流动性,消减潜在的通胀压力。
二是减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水平。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过于单一,过多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单一的资产运作模式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经营压力,而直接融资发展对高收益中长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盈利空间。近6年来上海市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年均增幅高出贷款利息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因此,储蓄资金分流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减轻存款利息支出的成本负担,更好地适应资产负债业务对称性变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开展主动负债管理,降低整体负债率,增强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意识,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不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在目前居民储蓄资金仍是中小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的前提下,储蓄存款分流和存款活期化加剧会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是储蓄存款分流渠道单一,容易助长投机行为。根据计量结果,储蓄存款变化与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这表明分流到资本市场的资金并未全部流入经济实体,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长期驻留在证券一级市场,这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改善货币供给结构,而且容易助长股市投机活动和短期行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相关对策建议
1、加快利率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增强货币市场利率的标杆作用,帮助投资者熟悉市场化利率发现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存贷款利率结构,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档次,扩大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权,提高商业银行开展主动负债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引导个人形成合理的收益预期,防止资金无效沉淀。
2、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实际投资比率。要继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经营业绩,加快股市扩容速度,扩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疏通资金跨市场流动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为利率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市场收益曲线创造条件。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还可以考虑建立医疗、教育合作基金产品,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丰富金融市场投资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双顺差;经常账户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从1994年至今,除了1998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虽然国际收支顺差表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却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2001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出现了加快的趋势,收支失衡情况日益明显。根据外汇管理局2012年3月的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11年国际收支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22%,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顺差额分别为2017亿美元、2211亿美元。经常项目的大规模顺差构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部分。2003年―2012年,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货物项目的顺差经常占到经常项目的80% 以上。
一、中国现阶段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
从外汇局查到的资料显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出现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规模出现了激增的趋势,这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双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也迅速增加,至今已累积了3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资产持有国。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由表可见,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相比前几年的情况来说,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2004年到2008年,经常账户的差额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689亿美元涨到2008年的4206亿美元。国家外汇局的《中国外汇管理年报》说,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经常账户顺差243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1%。2010年,“双顺差”局势继续存在,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2012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772亿美元,同比下降12%。经过计算发现,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在经常账户差额中所占的比例在90% 左右,成为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首要因素。而且,每一年的服务贸易差额均为负值,说明我国的服务行业还不发达,还是进口占主导。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强了;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即内需不足,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依靠出口,越来越倾向于外向型贸易。
二、中国现阶段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倾向
我国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过分强调对外贸易,还部分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忽视对外平衡。王晓雷分析表明,贸易逆差其实并没有恶化美国经济和就业,贸易保护主义是可以治理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国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是它的储蓄―投资缺口,与美国贸易货币的贸易政策无关。有数据表示,美国失业率的波动与贸易逆差的大小成反比,在美国的贸易收支“改善”阶段,美国的失业率上升,而在贸易收支“恶化”阶段,美国工人的失业率下降。
(二)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为寻求更优资源配置,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技术的制造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在国际生产力布局变化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方式,使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转移顺差。
(三)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而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足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进而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是预防性储蓄动机导致的结果。
三、调节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平衡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方面,限制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限制低附加值、“三高企业”产品的出口,继续发挥出口退税在调节出口产品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优化贸易结构,对这类商品降低、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甚至向其征收出口税。另一方面,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出口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
(二)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让居民的储蓄在国内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防止流到国外。
第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内上市融资,使一部分储蓄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长线投资,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
第三,政府应营造健康、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注意健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和预警体系,保障各市场交易的正常和完整的进行。
(三)积极实行企业“走出去”战略
一方面,向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低息外汇贷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海外投资,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有选择、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放开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购汇额度和种种政策限制,提高企业使用外汇的主动权,鼓励企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进行长期投资,从而增强国内企业实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寻觅并开拓拓新的目标市场,市场多元化可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