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的制作方法

电影的制作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的制作方法

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做法

一、引言

近几年来,城市加大对外开放、开发的力度,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涉及拆迁的区域突击违章建房现象日益严重,电力设施屡受外力破坏,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电力设施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出来,电力设施保护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的基础,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为了从源头上制止新增违章建筑,有效防范电力线路运行中的风险,确保电力线路通道安全,充分整合公司系统营销、农电和生产管理的资源,建立电力设施保护统一用电许可管理手段,有效遏制违章建房。

二、专业管理的目标(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根据《公司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开拓性的提出了将营销现场勘察工作归入电力设施保护范畴,来纳入电力设施保护网络的日常工作内容;开拓性的提出将电力设施保护的工作阵线前移至申请用电开始,从营销部的各个工作业务流程到具体项目的设施完成,每个工作节点都融入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内容,进一步达到保护已有电力设施的目的,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从“事后补救”走向“超前保护”,一举改变过去的“消防队员”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区周围线下违章建筑现象的滋生,实现了电力设施保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三、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是介绍专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及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支持保障系统等。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

电力线路产权单位(输、配电运检室、郊区阳光公司)发现线下在建违章建房收集相关资料报送至安质部、运检部由运检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营销部,由营销部高、低压客户业扩报装进行现场勘查由营销部组织大客户室、输电(配电)运检室现场勘查大客户室、阳光公司负责各类临时或长期用电申请勘查经现场勘查,确认施工现场有违章建筑,对电力设施不会构成安全隐患或没有妨碍时,应及时予以核准用电,如施工场所有违章建筑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应向建设方提出安全整改措施,有效送达《消除隐患通知书》,等整改结束并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核准用电,如在电力设施保护区施工还应向建筑方要求到经信委电力执法办办理安全施工许可手续。

经整改后仍无法消除隐患的拒绝审批和办理该项用电业务,并及时向公司营销部报告由营销部将相关资料报送至安质部由安质部向地方政府、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处理。

2.主要流程说明

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用电审核流程,是指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所有从事施工作业或其他需要用电的单位和个人向公司相关部门申请用电,业务部门受理后到现场进行勘查,对电力设施构成严重安全隐患和妨碍,并经整改后仍无法消除隐患的,应拒绝审批和办理该项用电业务,并及时向公司安监部、营销部报告,杜绝新的违章建筑的发生。现场勘察工作现场职责分工按以下执行:

(1)低压客户业扩报装:13.2kW及以下低压客户申请用电报装由客服中心勘查、答复客户;13.2kW以上低压客户用电报装由客服中心受理后在2个工作日内电工区审核附近配变容量,配电工区在3个工作日内核定附近配电变压器容量能否满足要求后反馈客服中心答复客户。

(2)10kV及以上高压客户:客户用电报装容量低于500kVA,由大客户室组织输电(配电)运检室、现场勘察初步确定供电方案报公司业务会审批。客户报装容量大于等于500kVA的,由营销部组织客服中心、配电(线路)工区现场勘察,初步确定供电方案报公司业务会审批。

(3)客服中心、阳光公司接到客户各类临时用电或长期用电申请时,3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进行勘查,确认申请用电单位是否属于违章施工、违法建设行为,施工场所是否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范围内。

经现场勘查,确认施工场所(建筑物、构筑物等)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范围内,对电力设施不会构成安全隐患或没有妨碍时,应及时予以核准用电,同时签订含有电力设施保护内容的营销服务协议。经现场勘查,确认施工场所(建筑物、构筑物等)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范围内,并且对电力设施可能构成隐患和妨碍时,应向建设单位提出书面安全整改措施,有效送达《消除隐患通知书》,等整改结束并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核准用电。

(4)经现场勘查,确认施工场所(建筑物、构筑物等)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范围内,对电力设施构成严重安全隐患和妨碍,并经整改后仍无法消除隐患的,应拒绝审批和办理该项用电业务,并及时向公司安监部、营销部报告。由安监部向地方政府、安监、国土部门反映协商处理。

四、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根据公司用电审批相关管理规定,客服中心负责业务的受理,客服中心、配电工区、阳光公司负责现场勘查,营销部负责用电申请的汇总审批、安质部负责整个工作的监督和上报地方政府。

五、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1)公司将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用电审核流程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对于违反规定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公司将予以月度绩效考核扣分处理。年底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进行总结点评,责成发生两次以上违反用电审核流程的部门写出具体书面报告并通报批评,具体责任人直接归D档,情节严重者作待岗处理。

(2)市公司把就地护线纳入县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市公司输电运检室每季度对就地护线供电所护线工作进行季度评价,市公司运检部根据护线工作季度评价结果,每季对县公司就地护线工作进行季度通报,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3)县公司把就地护线工作纳入对乡镇供电所安全管理考核,就地护线考核到位,做到奖惩分明,根据市公司考核结果及时发放护线补助费用。

(4)就地护线供电所把电力线路护线纳入日常考核管理,根据县(市)公司护线工作考核标准予以细化,加强对就地护线员的考核。

(5)对不能认真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安全生产有关规定给予考核记分;对护线员因责任心不强,未按规定巡视、未能及时发现和报告通道内隐患,造成线路跳闸、倒杆等重大事故的,将视情节进行责任追究;情节严重者,由就地护线管理单位与之解除劳动合同,予以辞退。

六、结论

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第2篇

从爱微传媒到爱微电影魔方

刚刚过去的一年,汪忠和他的创业伙伴卢建为、金东一直在忙的就是这件事情。

武汉爱微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他们设立在武汉市东湖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的“航空母舰”,并已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具备合法制作发行影视剧、动画片、广告片的从业资格。爱微传媒(AlwE Media)致力于打造以多样性个人影像消费为核心的全新互动性影视传媒平台,以提供大众影像、娱乐、视频、资讯等内容和服务为基础,涉足多种媒体形态文化产品输出。依托专业视频影音技术和研发团队,爱微传媒强调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使命胸怀,立足个人影像,引领大众体验全新的数字影像生活方式。

而爱微电影魔方是爱微传媒旗下重点项目,面向情侣和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用专业电影手法为客户定制自己的爱情影像,并提供多样性终端展示和应用方案,让消费者可随时随地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情大片”。爱微电影魔方座落于识口江滩二期,占地600平米,店内配置了高清影院、蓝箱演播室、专业录音室及高清摄录设备。爱微电影魔方融合时尚元素和现代简约化风格,将打造成江城影像文化坐标。在这里,新人们将参与剧本创作。在电影化拍摄流程中体验明星感觉,并参与专业配音、配乐等后期制作过程,并通过多样化展示与传播方案把自己的故事进行播出与分享。

微电影

根据新人的真实故事提炼升华定制剧本,以专业前期拍摄结合电影、广告等后期特效制作为客户呈现属于自己的“爱情大片”,并提供多样化终端展示和应用方案,使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分享和传播。

制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新人的真实爱情故事提炼定制剧本。

第二步,以电影、广告的流程标准拍摄制作。

第三步,将目前最新的电影、广告中应用的特效、拍摄等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提炼进行“爱微化”,并运用到微电影当中。

微静画

以新人的爱情剧本为主线,运用广告的拍摄手法,融入广告的设计理念,电影海报的表现形式,插画、手绘的个性体现,创意的文字排版设计,辅助元素的应用等,将完整的爱情故事定格于精美画册之上。

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研究

一、引言

影视作品是电影及其类似摄制方法所创作的作品统称。影视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推动社会变革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不断向影视作品的渗透,不仅给影视艺术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使观众获得了奇妙的视听奇观,也为影视作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重新审视电影与电视艺术发展动因,借鉴国外先进的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理念,摒弃传统影视作品创作观念和制作方法,对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丰富和拓宽影视理论及其创作领域,将数字制作技术崭新的表现方式融入现代影视作品,发挥数字技术神奇魔力,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让观众在令人惊叹的虚拟世界中,感受影视作品的奇幻场景,深化影视作品美学思想,进一步达到艺术审美和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技术溯源

数字影视艺术是将电脑图像生成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应用于影视,以拓展影视表现力、提升视听效果的数字化制作艺术。美国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大国,最先开始数字影视研究,早期数字技术的采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大规模采用数字技术的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它所代表的现代影视发展新思路、新手法和新样式以及对影视艺术发展产生的变革,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它是继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此后,数字技术的运用日臻完美并逐渐成为现代影视作品主流趋势之一。《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光彩夺目的作品的问世,铸就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蓬勃发展的里程碑。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技术研究较晚,国内观众在感受引进的国外数字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的同时,对数字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被广泛地用于我国影视作品,我国不仅在北京建立了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数字影视技术体系。特别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组织制定的《数字电影技术要求》、《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正式出台、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Y/T 183-2002《数字立体声影院的技术标准》、GY/T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等一系列行业标准的实施,不仅对数字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等技术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在加快全国数字影视作品的研发、推进《数字电影管理规定》的立法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呈现

(一)丰富了创作手段

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数字化制作改变了传统电影记实性的、仅仅对真实事物变形或移位等简单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灾难、人类经典的爱情故事还有奇思妙想的科幻故事等,通过数字技术在电脑机房制作与合成。为此,我们看到了《星球大战》中星空浩淼的美轮美奂、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侏罗纪时代活灵活现的恐龙;科幻史诗式电影《阿凡达》那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外星人的轻舞飞扬、《唐山大地震》所再现的震撼人心的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的场景。还有作者本人参与拍摄的浪漫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宝莲灯》,其中数字技术为电视剧场景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其强大的虚构与仿真能力成功地扩大了视觉效果,观众在这部大型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各种电脑合成数字化的场景和特效。这部戏里创作者自觉地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美学观念中吸取养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传统美学服务于现代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思想和空间。

(二)增强了感观效果

当影视作品徘徊于框架、内容、叙事风格的时候,好莱坞就率先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大胆向影视文本以外的领域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尝试着丰富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创造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栩栩如生人物特点、足以乱真自然景观以及唯真奇观画面的大片。如1958年上映的英国电影灾难片《冰海沉船》与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所讲述的是1912年,号称世界工业史上奇迹的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驶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因撞冰山,造成1500多人死亡,最终沉没的历史事件。卡梅隆采用高特技手法,动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艺术手段,探索用计算机制造了平静的海面、甲板上三三两两漫步的人群以及坐在椅子上、站在栏杆边远眺的游客,甚至冰山的山尖。数字技术的加盟,使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叙事、情感表达和事态发展等方面所呈现的与《冰海沉船》迥然不同的风格,以及所赋予的超越传统影片的非凡创造力,极大地震撼了世界影坛。

(三)拓展了想象空间

数字技术既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也可以制造异乎寻常的科幻世界。灾难现场巨大的危险性、不可重复性使得影视作品难以表现。借助数字技术神奇魅力,所有人类的奇思妙想、真实世界无法到达或很难实地拍摄的画面,如海啸、空难、火山爆发、天崩地裂、洪水猛兽、梦境等扣人心弦、惊人心魂的恐怖画面,都可以通过屏幕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与观众的真情实感产生共鸣,焕发影视作品无穷的魅力。数字合成技术的介入,有助于将科幻题材栩栩如生地予以呈现,也因此而树立了其科幻电影类型中的牢固地位。卓越的数字仿真技术向观众展现了跨越时空的奇妙世界,人们在奥妙、耐人寻味的超现实梦境里畅想遨游,启迪思维,迸发智慧火花。

四、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及创新对策

(一)存在问题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数字技术增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它高超的表情达意,实现了传统影视作品无法呈现的场面,给观众带来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华丽精美的影像享受。但与此同时,人们过于被动地接收新文化、新技术,追求和迷恋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忽视了影视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蕴。数字化时代的困境已然凸显,虚拟景象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受到了挑战;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电影以朴素、真挚情感交流为核心的亲缘关系,观众真实情感在脑海中变得模糊。

(二)创新对策

1.更新影视作品创作思想。技术与艺术不是矛盾的双方,而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只有把数字化制作技术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高度融合,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影视作品创作,才能切实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数字技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影视艺术的多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营造丰富奇幻的影视时空,创新和开拓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空前提高,对影视创造者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把握创作原则。中国电影走过了风风雨雨百年历程,数字技术的诞生,引发了影视作品艺术形式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对现代影视作品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即欣赏影视作品震撼人心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同时,领略前所未有的惊奇和视听享受。因此,影视创作应把握艺术为本科技为用原则,摒弃盲目和过度追求数字技术错误思潮,摆脱艺术创造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的视听特效,而将艺术作品简单化、肤浅化的怪圈,强调作品的真实情感,明确数字技术为影视叙事服务创作思想,将人文科学的灵性和直指心灵深处的感动,通过数字技术予以全面、生动地展现。

3.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影视制作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艺术和技术,在影视界分属二个专业,二个行业,认知和体制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影视作品的发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人文艺术与制作技术的精彩结合,艺术主导着技术,而技术决定了艺术呈现水平和影视趣味,它需要从业人员既具备数字影视制造专业知识,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效果思考以及驾驭的能力。如美国2001年发行的《最终幻想之灵魂深处》,作为纯粹的数字化电影,其特效是无可挑剔的,但该片过分追求视听效果而致使影片情节、内容甚至感情的展现几乎接近于零,令人看过之后大脑一片空白。而《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科幻片创作团队,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入人类幻想艺术,其作品一上市就轰动全球,几十年来依然称雄世界。

4.拓展数字技术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影视提供了无限遐想的可能,可根据艺术作品叙事需要,把抽象变得具体,让意念成为真实,使艺术片、纪录片等多种影视作品形式在多维时空自由发展、尽情绽放。可借鉴国内外影视作品数字技术成功的经验,大胆向更多的领域拓宽和延伸。如大型记录片《故宫》很多场景都是用数字技术进行的真实的还原,其惟妙惟肖的视觉空间感受效果,就是来自数字三维技术;再如入围第84届奥斯卡最佳艺术片奖初选名单的3D纪录片《皮娜》,无论在叙事方法、表现多元种族舞姿还是接近皮娜作品核心要素等诸多方面,都真正履行了皮娜对她作品的诠释:“既然作品不是以文字完成的,为什么要用文字来解释它呢?”也是数字技术向艺术片转化的成功典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理论是在影视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并完善,它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实践,必将对现代影视艺术理论的创新产生积极的意义。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它不是单纯由数字技术堆砌而成的奇观异像,更不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展示台。只有对将科学创造与艺术天才想象完美结合,并为现代影视作品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数字技术制作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把握对全方位、多元化现代影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创作理念,加快全球背景下中国影视业的转型,才能在数字技术为艺术服务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前进,开创现代影视作品数字化制作艺术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①崔文B.数字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第4篇

克拉考尔在谈到纪录电影时提出了"生活流"这个概念[1],但没有作深入阐述,让人感觉其语焉不详。生活流实际上也就是真实生活的庞杂信息集合,里面的东西包罗万象又混沌不清,各种意义指向在里面同时并存,相互缠绕,而又各自独立,所以我们对它所蕴含的东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认识清楚,而纪录片正是由于记录了生活流也才从根本上拥有了不同于故事片而为自己所独有的美学品格。早期纪录片受照相术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纪实摄影作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纪录片的雏形。后来声势浩大的美国60年代直接电影运动就起源于新闻纪实摄影。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纪录片的单格画面也就是一幅纪实摄影照片。通常所说的一幅照片抵上万字文章,是指照片记录下来的影像里蕴含有丰富的细节。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民族风俗、文明嬗变都可以从这些细节里折射出来。例如,被拍摄者不经意之间掏出的一个铝皮汽油打火机或者微笑时露出的积满菌垢的牙齿就暗示了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而纪录片则是把这些丰富的细节形成流动的画面,来完整地复现某个过去时态人类社会的全真图景。这些流动的细节也就是生活流。

生活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素朴平淡甚至乏味的风格,但它和饱含各种情节冲突的戏剧性场景是不矛盾的。生活流在纪录片中是核心,是灵魂。戏剧性场景在纪录片中是表达手段,是结构方式。纪录片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也就是每个纪录片制作者都能从生活流中发现和他个人观念相呼应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是真实生活的影像),然后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现场拍摄的个人选择和后期剪辑的各种组接),来形成个人观点。这之中,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就是真实生活影像的戏剧化,也就是通过戏剧性场景来表达制作者的个人思想。美国纪录片制作者怀斯曼说:"我们拍纪录片和小说家创作不一样,作家是在进行一种新的发明创造(invent),而纪录片工作者是在生活中分辨出(recognize)什么是真正有趣的东西,并使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2]关键是分辨和表现,纪录片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才得以确立。

"如何分辨"与制作者的个人素质有关;而对于"如何表现",绝大多数制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纪录片中戏剧性场景如何产生的问题。克拉考尔说:"一方面,纪录片导演为求表现世界而取消了情节,另一方面,他又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而感到有必要恢复戏剧性动作。"[3]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是纪录片内在意蕴的一个主要表达方式,而它在影片中的存在方式则是戏剧性场景。纪录片中的戏剧性场景主要由下面两种情况产生:一是单独的长镜头内部所形成的戏剧性场景;二是群组镜头之间形成的戏剧性场景。前者是现场形成的;而后者则是通过作者的主观选择(后期剪辑)加以实现的。纪录片中的戏剧性场景如果在单独的长镜头内部形成,就直接关涉到它是自发的,原生的,还是人为促成的、外界激发的这个问题。如果长镜头里的戏剧性场景是人为诱发促成的,那么又涉及到拍摄者的介入是否伤害到作为纪录片核心灵魂的生活流这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实际上也就体现了纪录片制作者不同的美学观点和价值取向。

在各种纪录运动中,针对这些问题所持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时产生于60年代的法国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直接电影运动。关于纪录片中的戏剧性场景,真实电影制作者认为可以采取访问或者其他方法诱发戏剧性冲突,促成戏剧性场景,从而使得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以及做出他们在平时不太轻易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他们认为只有人为的特定环境才能使隐蔽的真实更好地浮现出来,纯粹的观察只能得到表面的真实。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而起源于新闻纪实摄影的直接电影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人为介入去诱发戏剧性场景,他们和维尔托夫一样主张摄影机要像墙壁上的苍蝇默默观察,以等待"容宠时刻"(privilegedmoment)的到来[4]。这里的"容宠时刻"也就是戏剧性场景。他们严格要求摄影机和摄制人员不与被拍摄者发生任何瓜葛,以便能拍出即使摄影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其代表人物是德鲁小组的利科克,虽然怀斯曼也曾被列入直接电影的流派,但怀斯曼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他和直接电影没有关系。

世界上著名的纪录片制作者对于是否人为介入纪录片拍摄,从而诱发戏剧性冲突、促成戏剧性场景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大体上都可以归入这两个类别。弗拉哈迪,伊文思,苏克斯多夫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纪录片拍摄中采取的方法大体上和真实电影的差不多。苏克斯多夫的第一部长片《巨大的冒险》(1953年)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停在树上的猫头鹰突然扎到地面上,抓住一只睡鼠贪婪地把它吃掉,原来这只睡鼠是从苏克斯多夫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苏克斯多夫为这类镜头遭到了攻讦。批评者说影片中的残酷场面多半是他诱导出来的。但苏辩解说动物的行动是出于自然,它只是为动物布置了舞台,而绝没有做导演。弗拉哈迪也在影片《纳鲁克》种拍下了海象,在《亚兰岛人》中拍下了鲨鱼。这些也都是布置了战斗舞台,而后听其自然的。[5]并且在《纳鲁克》的拍摄中,弗拉哈迪对拍摄现场的介入很深,他甚至对纳鲁克说,为了阿基(电影)生动好看,紧张激烈,你有时候要放弃已经捕获到的猎物。杰出的荷兰电影工作者伊文思一次在北京发表演讲,当他被问及非虚构电影中是否允许安排事件时(makethingsup),伊文思回答说,"如果观众没有注意到就是允许的。"他把这种重构(reconstruction)比作"善意的偷窃"(theftforagoodcause)。[6]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波兰国家纪录片工作室(WFD)工作期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纪录片《初恋》。针对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些人为介入拍摄,他这样说到,"拍摄这部影片时我们做了许多安排(manipulation),甚至故意挑起一些事端,……你不可能让摄制组一天24小时呆在拍摄对象身边而无所事事,--我不得不为这对夫妇安排一些他们迟早都会遇到的情景,尽管这些情景不一定非得在我们拍摄的时候发生。"[7]

在上面例举的三位纪录片制作者的拍摄实例中,按照他们的意图分析,画面里记录下的那些情况在拍摄前都是可能存在的,在实拍中通过人为的努力也确实实现了。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话说,他只不过是人为地加速了戏剧性场景的发生而已。那么,纪录片拍摄者在多大程度上介入拍摄现场才不会伤害到影片记录的生活流呢?通常情况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使其背离日常生活的逻辑。伊文思所说的"如果观众没有注意到"也是指的这个意思。因此,伊文思和斯托克用布鲁塞尔一个"银幕俱乐部"提供的资金拍摄的《博里那杰》(1933)中的"驱逐工人,示威游行以及和警察的冲突等场景都是在矿工的协助下补拍的。"[8]所以,至少拍摄者不能促成在当时历史背景,社会道德制约下不可能发生的戏剧性场景。那么,可不可以有限度地采取一定手段促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发生的戏剧性场景呢?当然,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伊文思的事后补拍,从严格意义上说已经违背了纪录片的基本精神。而那些即使是没有事后补拍,但在拍摄现场有主观人为介入的纪录片,其影像中记录的生活流中潜隐的其他意义指向将会因此被削弱,减少乃至消失,从而最后的成片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种单一明显的意义指向。凡是有拍摄提纲的制作者谁能够保证如果不按提纲进行拍摄,就不会出现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场景呢?而又有哪一个制作者在拍摄现场能够迅速地判断出那些他认为可拍可不拍的细小生活场景(隐藏在生活流中)以后会在他的成片中衍生出他根本就始料未及的能够反映社会本质的重大意义指向呢?因此,凡是有人为介入的情况,都是观念先行,都会或多或少地伤害到记录在影像中的生活流。当然,在实际拍摄中,完全没有人为介入的情况也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在认识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之后,才会尽量去避免主观人为介入的情况发生。

维尔托夫,小川绅介,怀斯曼等人的纪录作品则是大体上体现或印证了直接电影的纪录观念。他们都反对在实拍中任何形式的主观人为介入。维尔托夫是一个特例,实际上,真实电影的制作者正是为了向他致敬才提出真实电影的口号的,只不过真实电影的制作方法和维尔托夫的有很大出入,而直接电影的制作方法倒是和他得很接近,所以把他列入直接电影这一类进行讨论。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强调"摄影机在不为被拍摄者所察觉的情况下去抢拍正在进行着的事物,从不请求被拍摄者的许可,拍摄中也绝无表演摆布,自认是"墙壁上的苍蝇,是隐形人,永远是目击者和旁观者,不会参与或影响事件的进程"。[9]而日本纪录片工作者小川绅介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镜头在场。完美的镜头在场即意味着生活流的完整记录。因此,小川可以花几年的时间去拍摄三里?V农民联合起来阻止修建成田机场的情况。其拍摄内容有很多明显的原生性的戏剧性场景,但是,在这些场景到来之前都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小川不是把这些空白放弃了,而是默默地守在那里,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他不会去挑动,也不会去参与,只是确保镜头在场,并且完全依靠同期录音,降低任何干预。小川反对人为地促成戏剧性场景的发生。

上面论述的主要是发生在拍摄现场的戏剧性场景的形成和处理问题,接下来谈到的是在现场拍摄完成后,后期剪辑时如何形成和处理戏剧性场景的问题。

真实电影在后期剪辑时,因为它前期拍摄是人为诱发戏剧性场景的,并且通常有大量的访谈,所以它在后期通过剪辑而形成的戏剧性场景很少,因此编辑比例比较低,而直接电影因为在前期拍摄中是等待戏剧性场景的出现,所以影片中大量的戏剧性场景要通过后期剪辑来形成或者强调,所以在后期制作时有很高的编辑比例。

维尔托夫认为:"戏剧性的事件就出现在平常的生活中--题材可能是平凡的,但是处理得生动活泼,有时是很巧妙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在后期剪辑时如何形成戏剧性场景的问题。维尔托夫宣称:"我就是要通过运用摄影和剪辑操纵能力(themanipulativepower),将大量来自于日常现实的微小场景,打造成具有高度个性,甚至试验性的影片。"然后他又说:"电影应当出其不意地抓取生活,然后运用蒙太奇在意识形态指导下重新组合。"[10]对此怀斯曼也说过:"我在拍片的过程中,很多精力都花在正确设计电影的结构上。从理论上说,平常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有悲有喜,有各种有趣的事情发生。"意思和维尔托夫的差不多。前文提到的怀斯曼说的"纪录片工作者是在生活中分辨出(recognize)什么是真正有趣的东西,并使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句话中,其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指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形成戏剧性场景的问题。拍摄者通过后期剪辑可以使原本没有任何趣味的画面变得意蕴丰富。针对纪录片来说,画面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在剪辑的过程中产生的。怀斯曼在会议上专门论述了这种"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我的剪辑过程,是先把相关的镜头整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sequence),然后把素材剪成一个一个的单独段落(individualsequence),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内部剪辑(internalediting),然后再按照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剪成群岛似的段落群(assemble),把段落群连接起来的过程我称之为外部剪辑(externalediting),然后调整整个影片的节奏,尤其是段落之间的过渡(transition)---------最后形成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accumulativeimpressionisticsubjectiveaccount)"。[11]

怀斯曼先把素材带整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再把一个一个的段落联接成一个一个的群岛,最后再把群岛组接成影片,这之中,起到逻辑连接纽带的则是怀斯曼在素材带中发现的体现了他个人价值取向的一部分生活流,所以说,影片最后表达的东西虽说是个人的,但这个个人的东西是建立在编辑比例高达50:1甚至100:1的完全真实的日常生活影像上的。怀斯曼虽然在影片里通过剪辑凸显了他个人所强调的价值取向,但因为其拍摄的素材带上包含有丰富的具有多种意义取向的潜隐的生活流,同时这些潜隐的生活流并没有因为后期剪辑而完全破碎,所以说,观众完全可以从他的影片中读出完全不同于怀斯曼本意的东西。如怀斯曼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一件事情:"-----在我第一次拍摄《高中》这部电影时,我的电影对这所学校的观点是持非常尖锐的批判的,我不喜欢这样一所学校,都是费城的白人,而且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是非常空泛的,另外,教师都在教导学生一切要随大流。我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但乏味而且对学生有害。当我这部电影在波士顿放映时,有一个女政治家来看这部电影,她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政治家,她当时跟我谈的一段对话简直可以当作一段情景喜剧。她在我面前说,祝贺你,怀斯曼先生,你拍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你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学到这个学校一些好的东西和经验吗?"[12]因此,怀斯曼的影片可以说是很典型的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纪录片发展到这样的水平,是经过了历史上无数纪录影人的艰苦摸索才实现的,从弗拉哈迪、英国的纪录学派、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以及让?鲁什的真实电影中,怀斯曼都吸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针对后期剪辑中戏剧性场景的形成问题,怀斯曼的处理办法可以概述为:纪录片的素材(真实的生活片断)用故事片的方法(戏剧性的表现手段)来组接,从而形成戏剧性场景,表达个人观点。因此他的影片带有更多的实证主义的味道,诉诸理性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影响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力。

【注释】

[1]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347页。"摄影机能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的生活流,生活流同时也就成为跟它有联系的其它主题的母体--促成其它主题的根源。它既是一个主题,又是真正电影的材料或内容,凡是通过这种内容来暗示其主题的影片,由于这种内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都一定是真正的电影。"

[2]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269-271页。

[4]任远,彭国利编著《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5]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82-183页。

[6]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7]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的独特角色》,皇甫一川译。

[8]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9页。

[9]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1929年。

[10]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1929年。

电影的制作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视觉效果;经济效益

一、引言

在早些年间,影视作品中很少应用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其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达效果。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影视作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影视后期制作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什么是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后期制作,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已经拍摄好的影视资料进行特效加工和剪辑处理后,做成一段完整影视作品的技术方式。一般情况下,影视后期制作分别由特效合成、镜头剪辑和声音剪辑三个方面组成。

(一)特效合成

特效合成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特效合成技术仅仅是镜头的转换等,近几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提升,特效合成技术也随之提高,合成效果更加优质,这对提升影视作品的水平大有裨益。

(二)镜头剪辑

影视作品的拍摄完成后,一般都是一段一段的镜头,没有连贯性,我们需要通过镜头剪辑将每一个拍摄的片段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镜头剪辑对影视作品的水平有着直接影响。

(三)声音剪辑

影视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由于拍摄镜头均是片段式的,所以在最终形成电影作品后也需要重新加工剪辑声音,尤其要注意的是声音的前后连接是否流畅以及声音与电影场景是否匹配等。其中,有部分镜头可能会有加入声音特效的需要,以使电影情节更加完善。

三、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影视后期制作的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在早期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存在一些影视特效等,虽然在现在看来其画面相对比较粗糙,但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已经足以很好地展现影视作品了。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等因素,一些场景无法完成预期的拍摄,通过后期制作可以弥补拍摄中的不足,对已经拍摄好的画面也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使其视觉效果更加突出,画面质量和画面效果都能变得更加优质。

(一)完善影视画面

对影视作品的画面进行调色或者调光等,使得画面达到最佳效果,使得影视作品的场景和人物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将影视作品的观赏者带到影视作品中去,这对提升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大有帮助。

(二)影视特效融入影视作品

由于电影题材不同,其需要的场景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虚拟科幻电影中许多画面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就需要影视特效来完成。还有一些动作电影里的打斗场面也需要在拍摄之后加入特效,使得画面更加精彩,使作品更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完善影视场景

在现实中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可能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就要通过影视后期制作来完善场景的塑造。例如,在经典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中有一幕沉船的场景。如果要真实地再现这一场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实现这一场景的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导演就通过特效处理将特效镜头及后期处理共同结合拍摄这一场景,完美展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画面,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同时还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对提高影视作品的经济收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确保影片构成严谨合理

在影视作品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修改和调整影片结构,由于拍摄的影视资料比较多,所以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出严谨合理的故事情节,确保影片结构及人物的完整性及故事的连贯性。

(二)保证影片的连贯流畅

影视作品初期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所以在后期制作中要尤其注意各个镜头的衔接是否合理流畅,尤其是动作电影对于流畅的动作画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影片连贯合理才能符合大众的思维逻辑方式,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三)在恰当的时机插入背景音乐

影视作品不能缺少背景音乐,然而插入背景音乐也要根据故事发生的背景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好背景音乐插入的时间,才能将电影画面和背景音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电影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五、结语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对当今的影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我国的影视作品质量也会不断提升,这将极大地带动影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芳辰.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2(16):5.

[2]范芳辰.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3(02):182.

[3]江泽.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