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政策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课堂实例展新篇
活动首先由潘云慧老师为大家带了一堂五年级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以食物为主题的读写课。课堂开始,潘老师通过欢快的歌曲和贴近同学的问答,很快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接着通过一系列紧扣文本的问题,借助信息表格的帮助,潘老师巧妙地将课堂引向了深入的阅读环节,在浓浓的阅读思索的氛围中,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对单元主题和课型的牢牢把握,对学生课堂的密切关注,整堂课最终呈现出了活学多思,清晰明快的学习趣味,同学们学得意犹未尽,在座的各位老师也不住地好评。
2. 课例研讨出真知
交流环节教研员姚彬老师各位老师针对潘老师的课各抒己见,大家不仅共同积极探讨了本课设计的优点,同时更群策群力一起探索本课优化的空间,在姚老师的引导下,在座的老师在研讨中慢慢地发现了教学设计为什么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注意学生的语言功底,新旧知识的区分,学生自我的经历等等,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如何使教学环节能够最大可能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各自的收获,使阅读能真正带给学生与自身关联的语篇体验。姚老师的点评紧扣着本堂课的设计,但在不经意间却又帮助老师们发现了优秀阅读课堂背后的规律,带给了老师们不一样的思考。
3. 作业创新促发展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作业分层,使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获益,磻溪教育集团的张咪老师和韩瑞珍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作业设计为大家分享了她们的创新思路,即从作业的实践性、拓展性、创造性维度来发现作业的不同类别,在保证基础内容的基础上,从能力发展层面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在仔细研讨了老师们的作业设计后,姚老师做出了肯定,并为大家指出,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分类分层,菜单式的作业,甚至是能够自主选择的作业都是可以存着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业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研究作业的意义和目的,使作业的设计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姚老师最后建议教研组老师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对此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碳金融;中介市场;机制创新
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产业与金融市场双向互动,产生了环境金融领域。环境金融已成为优化配置环保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
所谓碳金融,是指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资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强,碳金融市场也不断成熟。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内首个运行的强制碳市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愈发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开展碳金融的相关研究和探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
碳金融的兴起源自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国际公约框架下开展。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市场巨大。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自2010年起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最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的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CDM(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存在更多商机。
二是成本低廉。在发达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及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以上,而若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大大降低。由于巨大碳减排成本差异的存在,促使发达国家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三是前景广阔。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低投入、低能耗、高增长”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亟待建立。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碳减排责任与义务,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依照这一目标,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这也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同时,完善国内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碳金融发展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较多的现实约束,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中介市场不完善。碳金融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国内众多企业还未完全认识到其重要性以及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我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战略意义、交易规则等尚未深入了解;金融实体如投行、PE、交易所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因此,对于我国刚起步不久的中介机构而言,开发、消化能力不足,缺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的技术咨询体系。
二是交易风险因素较多。碳金融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当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政策、法律风险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这是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是由专门监管部门依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即使项目获得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更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了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将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带来了较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三是我国在碳交易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客观来看,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我国国内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同时,由于碳信用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长,涉及到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条款,国内企业大多不具有话语权,议价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在全球碳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只是CER(灰色核证减排量)现货交易的单纯卖方,未进入到国际碳金融体系的核心。
三、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建议
一是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模式。在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的今天,碳排放量不仅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碳交易机制,进一步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在中介市场上,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同时,除了已开展的CDM项目融资、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外,商业银行应探索更多的中介服务模式,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例如,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的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通过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项目资金管理人等等。通过中介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在创新碳金融模式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动政策研究。碳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以及广泛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并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中。在税收上,可适当降低CDM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也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开展碳金融业务收入进行税收优惠,来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在银行监管上,可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的要求,以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同时,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商业银行的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
三是提升碳交易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未来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碳金融主导权是低碳博弈的最终目标。因此,应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以提升我国的碳交易地位。当前,欧元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仍处于优势地位,美元、日元、英镑、澳元等货币都具备提升空间。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碳交易市场中参与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利用碳交易中的计价货币以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当前,我国应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二者绑定,推进碳交易中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在帮助国内CDM项目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提高我国在碳交易及新能源领域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壮大 2006年交易额达300亿》[N/OL].网易财经.http:///09/1210.2009-12-10.
[2]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3]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S1).
[4]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S1.
[5]翁清云.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经验借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关键词:转产转业 渔民 政策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在陆地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今天,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矛盾逐步激化,而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开发潜力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成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近海捕捞强度不断增加,海洋资源不断衰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稳定,尤其是中日、中韩和中越北部湾协定的相继实施,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局面雪上加霜。
为此,我国政府从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渔业管理经验与政策,我国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于2001年开始实行沿海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政策,至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90年以来,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渔业大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船和捕鱼技术的不断成熟,捕捞强度的加大使得海洋资源枯竭。现在一艘普通的钢质渔轮的生产水平相当于三艘中小型帆船,而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却比帆船节约了30%。
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化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大量沿海滩涂被占用,港口建设,海上漏油事件的频发,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对鱼类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类的繁殖能力下降,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特别是随着《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相继生效,我国传统的渔场面积被压缩,大批渔船被迫撤出,据统计,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我国东部各省(市)约有2.5万艘渔船从日韩的对马、济州、大小黑山岛等传统作业渔场撤出,据浙江省统计,仅中韩渔业协定就有超过一万余艘渔船转产,约3万捕捞劳动力下岗待业,波及近10万渔民的生活问题。
鉴于此,从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扶持渔民转产转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报废渔船补助,转产转业项目补助,转产转业渔民技能培训补贴等。
2.政策实施的困难
政策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具有统领的作用,所以对于渔业双转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渔业经济。尽管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努力对渔民实行转产转业,希望渔民提高收入、渔业走出困难, 然而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而且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如渔民转产后返流捕捞现象普遍;又如渔民退出捕捞而非渔劳力进入捕捞有逐年增加之势, 削弱双转成果;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海洋开发的推进,临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大量海域被征用、填没等, 对传统的沿岸渔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 渔民失业或潜在失业增加, 渔民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1]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双转政策实施的因素主要有:
2.1双转政策涉及的渔民规模大且素质不高
虽然随着捕捞强度和渔业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让大部分渔船和渔民从捕捞大军中退出是历史潮流,但是我国的转产转业政策是由于中日、中韩协定而被迫集体退出捕捞业的,我们把这种称为突发性转产,而发达国家是在市场机制下,受利益的驱动而进行的常规性转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渔民转产问题来得比较突然,突如其来的协定使我们措手不及,大量待转渔民使得我们不得不尽快制定政策,也使得双转工作一时难以开展。
从2002年起,我国对沿海渔民实行转产转业政策,力争5年内减船3万艘,约30万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此外,渔民相对来说,接受的教育比较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转业的职业技术,造成就业困难,渔区渔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滞后等等也给双转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2渔民转产转业的沉淀成本过高,政府扶持资金少
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所谓沉淀成本是指即使厂商不再进行生产也不能收回的成本。[2]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假定所有的固定成本都是沉淀成本。那么对于一个人是否要进入或退出某种行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沉淀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他就可以持续生产;另一种是当沉淀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他就会选择退出这一行业。
实际上确切的说当厂商的收益在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时,即使会出现一些损失,他也会继续生产,因为如果停止生产,他就蒙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渔民来说,渔船是渔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就是投入生产的固定成本,根据政治经济学知识我们得知固定成本是通过工人的劳动一部分一部分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再通过出售从而得到弥补,也就是回收成本,它不能一次性收回。对于渔船这样的高价值产品更是这样,动辄几十、上百万,回收周期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渔船的专用性很强,几乎不能用作别的用途,因此,它的二手市场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所以,淘汰旧渔船和转产转业对渔民来说成本比较高,难以承受。渔船越大,投资成本就越高。拥有大渔船的渔民一般靠借款,加上利息成本,退出捕捞业经济损失很大,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给一定补助,但是政府的资金补助对于已经债台高筑的渔民仍是杯水车薪。
2.3政策宣传不到位,完善政策实施的手段
任何一项政策要想达到良好的政策实施效果,除了科学的制定政策目标,进行可行性的政策分析,监督政策实施的过程外,还要有良好的政策宣传手段。渔例如一些基层的工作人员对工作并不负责,仅仅下发给各渔村干部,也不深入渔民做思想工作,使得政策流于形式,渔民们也只知道有此政策,对其内容却知之甚少,甚至曲解政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此,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希望能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①宣传教育
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渔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加强对渔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现在的形式。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取得他们对政策的拥护;
②强制手段
执法机关作为国家的强制机关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在利益的诱惑下要分清是非,对于一些年老失修的渔船和无证船舶要坚决的查处,依法办理,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杜绝寻租行为,认真履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
③利益诱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今天,双转政策的实施除了国家要进行干预与指导外,更要利用好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在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时候要配置以其他的辅助措施,引导渔民自己退出海洋捕捞业,例如建立渔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就业指导,对转产转业的渔民给以生活部贴等等;同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使渔民自主择业,自己选择退出方式,从而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双转政策的补助对象不明确
国家实施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对象是渔民,所以对于渔民这个概念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虽然任何公民,商业机构以及外国人和公司都可以在我国从事渔业捕捞,但我国的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对象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渔民。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所谓的专业渔民是世代生活在渔村且一直以捕鱼为生的才是渔民,至于原“非专业渔民”的人员成为渔民家庭的成员(入赘女婿等)而下海捕鱼的,这些可以由当地渔民协会视具体情况, 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渔民入会条件来确定。[3]另外,对于“船老大”和“渔工”也要区别对待,都要顾及,例如在渔船报废项目上,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的文件规定,渔船报废专项补助的对象是渔船的所有人,即该船的股东,而没有考虑在渔船上的雇工,可见,现行的渔船报废补助政策仅仅注重渔船的产权,却忽视了渔民的渔业权。[4]
3.完善我国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建议
任何一项政策从它的提出、实施到产出,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其中的不足之处,随着时间的发展来不断修改、完善它。
3.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办法
渔民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和农民还不一样,农民还有土地可耕种,而渔民只能依靠海洋生活,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更何况在渔业资源日渐衰竭的今天,渔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予以重视。同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要根据沿海各地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刀切,忽视现实的因素,做到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做到减船、转产转业、保护恢复资源并重。
3.2加大对转产转业渔民的政策扶持力度
①要落实转产转业的各项补助资金,例如对渔船的报废拆解的补助,对渔业税费减免的资金
②加强对渔民培训补助政策。通过农业部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专项资金及地方培训补助政策的实施,帮助受训渔民掌握一技之长和提高就业能力
③实行渔民税费减免政策。在沿海各地取缔违规涉鱼收费,在办证、纳税方便,给予优惠和减免;四是对从事海水养殖的渔民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
3.3积极发展旅游业和休闲渔业
现代渔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海洋资源的衰竭,必须调整渔业发展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海产品,同时加大滨海资源的开发,促进渔民的增收、转型,从传统的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变成真正的“上班族”,这样才能更好的吸纳更多的转业渔民,促进可持续发展。
3.4完善法律制度,创造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坚决依法办案,处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同时针对我国渔业资源的特点,进行渔业权的法律制度的研究,建立一项符合我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权制度。
3.5落实渔业权保障渔民权益,建立渔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在城市已经有了医疗、养老、就业等保险制度,农村也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作,渔民,特别是老年渔民,病残渔民等弱势群体还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广大渔民最迫切的要求。只有渔民的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等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才会得到根本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舜斌.制度、国情、政策与渔业问题[J].海洋渔业.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6:161
[3]刘舜斌.渔业权研究II[J].中国渔业经济,2009,1(27).
[4]韩立民.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海洋出版社[M].2007:143.
最近五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界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中,这个问题更具有特殊意义。在2005年之前,中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多是从对外经贸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直到2006年,当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以及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国际收支失衡基本内容并且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性问题之后,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认真对待和多角度思考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汇率政策调整问题的声音才多了起来。
由于汇率决定模型复杂多样而且还因为汇率理论的假说及其政策引申意义,至今难以找到一个可被广泛应用且能够被当成“主流认识”的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一致说法。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时,也自然要从多角度出发不受限制地进行思索,才有可能从中发掘更深刻些的理论内涵和更有利于中国长远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前形势下谈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应当考虑以下问题:(1)怎样看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动机?(2)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严重低估?低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3)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能否做出更好的策略性选择?本文就上述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愿望为何如此强烈
在众多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经济体中,美国无疑是愿望最强烈的一个。据我观察,在美国大致有四类人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示了强烈关注:一是劳工组织,他们认为从中国大量进口工业制品影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二是制造业资方代表,他们亲身感受了中国低价产品的竞争性威胁;三是一些代表前两类人的政治家,他们往往出于政治考虑以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身份发表施加压力迫人民币升值一类的意见;四是一些从一定的经济学理念和全球货币结构经济结构失衡角度思考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人民币币值的确存在严重低估倾向,如果人民币通过增加汇率弹性等手段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结果将有助于业已出现明显倾斜的全球货币结构和经济结构,当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压力。
200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为7636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为2325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中占比大约为30%,这一高比例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最为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只不过许多呼吁人民币升值并指责中国汇率政策人士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在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3000多亿美元产品中,有2/3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美国公司;二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增速较高,与美国沃尔玛等大公司的低价采购行为推动有很强的关联度。2000年时,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零售总额只有1913亿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已飙升至3500亿美元左右,沃尔玛公司多年来就一直把中国当成其最重要的商品采购市场,而美国市场在沃尔玛公司销售总额中的贡献率达80%以上,这说明,美国消费者也是便宜中国商品的最大受惠群体。尽管如此,要求人民币汇率扩大波动控制区间并允许人民币提高升值速度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见。其中,许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币值确实存在严重低估现象及中国政府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也能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积极影响等意见,也的确值得重视。
二、人民币币值低估及其形成原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它力图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非自由放任的汇率制度,就必然会面临一个如何确定汇率的问题。确定汇率实际上确定本国商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价格。假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即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这个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相对价格”较低即本币币值采取低定价策略能够刺激出口并改善经常项目收支的状况,“相对价格”较高即本币汇率高估则会出现相反情况。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总是用一价定律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思考和解释长期的汇率决定问题。按照一价定律,同样的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费和贸易管制成本,它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价格相等。由于一价定律考虑的不是单项商品,如果将两国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就生成了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逻辑上之所以能够成立,它背后的前提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即在贸易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因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价格会逐渐趋同。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因此,本币币值的确定并不能简单地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主流汇率决定理论进行解释。通常,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常常取决于它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及由国内货币市场、宏观经济运行及国际收支调节策略等多项因素决定。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均衡汇率模型,但对市场参与者和调节者有影响意义的永远是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形成机制或如何确定一定时期的名义汇率。
中国多年来的汇率制度名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以美元为钉住目标的固定汇率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将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关系确定在1:8.28左右。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才宣布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改为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允许人民币汇率每日在3‰的区间中浮动的新汇率制度,20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7.76%。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市场仍抱有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国的外贸出口势头仍然有增无减,国际上一些热钱仍然在想方设法钻进中国市场,在难以抑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资产(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出现一路飙升的景象。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到目前为止,被低估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就简单说清的问题。在一国实际汇率的分析中,现在理论界较普遍的看法是用实际有效汇率这一综合汇率指数方法判断一国的币值更有说服力。在这一方法的应用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都以消费物价指数为测算基础,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还采取以单位劳动力成本来替换消费物价指数指标,其所得测算结果,同样能反映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专家的计算,中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即(1)1980~198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均呈现大幅同步贬值势头;(2)1989~199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大幅下降;(3)1994年至今,人民币名义汇率仅经历了相对较短时间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出现了明显的升值。我们都知道,一国的名义汇率如果未发生变化,但实际有效汇率出现明显升值,就说明该国的货币币值存在低估倾向。
汇率决定理论极为精巧复杂,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直接用任何一种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恐怕都难以获得对人民币币值现状及走向问题的圆满解释,但现有经济理论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简明的思考路径,这就是在不考虑决策当局偏好的情况下,从一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分析现行汇率是否已出现失调,然后从失调的矫正措施中去选取政策调节方法。
一般地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币值的提升总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状况良好及由此产生的投资者预期改善等因素相联系。而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又主要取决于在一定的开放度条件下该国的储蓄投资循环状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社会总需求和就业水准、贸易条件、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的健全和效率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如果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就会对经济成长产生合成推动作用,而中国在改革近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记录也就是这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原来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大大放慢了增长速度,美国自2001年以来也结束了持续近十年的强劲增长势头,欧洲经济虽然未出现美国经济那种戏剧性的涨跌变化但始终未出现过高成长奇迹,日本则刚刚走出经济不景气泥沼呈现低速增长势头,印度和俄罗斯虽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上亦有不俗表现但眼下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还无法同中国抗衡。在相互发生作用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不仅速度领先,而且在国民储蓄率、外汇储备增长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绝对额方面都名列前茅,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至少在今后十年中也许还能继续保持增长领先地位。按照一般规律,一个政治安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能维持10年以上的经济高增长预期的经济体,其货币就必须坚挺并出现明显的相对升值,从上世纪70、80年代德国马克、日本日元到90年代的美元币值变动史中都可以看出这个规律。同样,中国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是这个规律在强制地发挥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循环经济 节能降耗 煤化工
煤化工一直是我国的基础工业之一。煤化工产业和产品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可以说,离开了煤化工行业,我国的发展简直就无法想象,甚至会瞬间陷于停顿。在我国的发展任务中,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的指导性思想。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监察力度的不断扩大,以及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传统煤化工企业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向现代化转型,降低能耗,实现循环发展。
一、我国传统煤化工企业当前存在的环保与能耗问题
1.耗能巨大,利用率低下
传统的煤化工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益。从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煤化工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能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属于粗放式的发展。
2.运输等非生产过程中污染和浪费严重
我国的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这也就导致了产业发展在各地的极其不均衡性。而煤化工产品作为一种基础产品,往往从原料开采到最后的使用终端需要经过多种方式的、多次的长距离运输。而在装卸等作业过程中,浪费和损耗的总量也十分让人吃惊。
3.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燃烧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是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污染物,导致了诸如酸雨等等各种环境问题。燃煤导致的汞污染,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大气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煤化工行业的高排放,正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1,4]。
二、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意义
现代煤化工企业,致力于不断减少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并且积极开发产品的附加价值,争取集约式的发展。由于传统煤化工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发展现代化工企业,对于企业本身,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1.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企业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能够让资源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而受到处罚。企业一旦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必要依赖于他人,为他人的知识产权付出高昂的成本。在开发出新产品的同时,能够实现低耗能高回报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技术实力,做大做强,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煤化工行业整体形象
由于行业中现存的企业大多数仍然属于传统的煤化工企业,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寻求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困难,拖累了整个行业前进的步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煤炭原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依赖进口。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对外程度不断扩大,我国煤化工整体行业也在遭受外来挑战。
3.顺应国家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年一度的全国环保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在10月20日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行业等。其别针对煤化工行业提出要强化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的治理,发展环保节能项目,降低能耗,促进循环经济。这也是对于我国的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正是不断的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2,3]。
三、建议与对策
1.树立目标,明确责任
国家和企业自身要树立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目标。将这一目标编制进入企业的发展计划中去,并且针对这一目标,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财政上加大对于开展集约发展的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支持,并且有扶持性的政策。具体方法上可以让这些企业获得专门的优惠资金或者减免税的权利,减少其在转型的过程中资金上的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松政策,让他们做大做强,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以点带面,从而对于其他企业形成刺激和鼓励作用。
3.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在地域上,尽量鼓励其集群化发展,以减少物流等周边费用,形成集群效应。同时,不断的开发产业链的新的延伸方向和价值。同一种资源,在煤化工行业开发完其利用价值之后,可以尽快的交付另外一种行业进行再利用,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其次,开发煤炭行业多种附加价值,比如将特殊功能煤炭等等,形成产品的分类式发展。
4.不断鼓励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要积极研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新对策,就要不断的关注技术提高。要成立专项基金,建立行业自己的科研机构,同时以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前来或者回流。在企业和行业内部为人才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宽松的、良好的条件,促进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人才的交流,以便于利用知识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形成企业和整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3,5]。
参考文献:
[1]王素珍 高兴宏,深吸煤炭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对策探讨,中国煤炭,2009(5).
[2]周 刘伟,煤化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对策探讨,煤化工,2008(10).
[3]国务院研究开征环保税,节能环保业迎大红包,上海证券报,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