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1篇

农历二十八日(1月25日)下午16时后,北京空气污染指数开始超过220,并一路攀升,达到重度污染、严重污染。而此时,位于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也已连续多日深陷重度雾霾之下。伦敦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公开表示,“伦敦的毒空气达到了令人羞愧的程度。”

入冬以来,不只是中国,从印度、伊朗到韩国、英国、法国,都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焦]:雾霾还能治吗?以往的治理路径对不对?

在全球范围挥之不去的雾霾之中,一个重要的“元凶”就是机动车污染。而这在以往的污染防治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今年初,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源解析表明,机动车污染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细颗粒物的首要来源,分别占北京的31.3%,上海29.2%,杭州28%,广州21.7%。”“一辆老旧车相当于20-40辆国IV、国V小车排放。一辆重型柴油车相当于200辆小车排放,而且很多不达标。”

此次伦敦重度雾霾中,也有研究发现,“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无风、交通和燃烧木料锅炉的使用达到峰值。”

这天傍晚,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一间会客室里,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驾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颜梓清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山东的实践,如果政府采取措施限行约15%的高污染车,就能快速削减约70%的汽车污染总量,可降低大气污染总量30%以上,在短期内有望明显改善我国空气质量。”

机动车污染防治领域的“老人”

采访中,颜梓清的手机不时响起。她总是客气地回应说“我是小颜”。

其实,她在中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领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老人”。

早在1997年,颜梓清就开始从事机动车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广使用的机动车电控补气技术装置,促成了我国化油器车向电喷车的转变。

2001年,颜梓清作为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复的“汽车排放简易工况法检测技术国产化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机动车排放简易工况法检测装备”国产化项目的实施,2002年带领团队研发出适合中国的简易工况法系列技术。

这一研发团队共获得了17项专利和多项软件著作权,多项技术通过成果鉴定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简易工况法系列技术主要解决检测数据准确率低和人为作弊的问题,为我国推行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政策的实施攻克了技术难题。

从2002年起,颜梓清带领团队推动“机动车排放简易工况检测方法”在北京、上海、重庆、山东等地的市场应用,同时参与和推动了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在中国的启动和实施。

颜梓清是I/M制度的“拥趸”,她相信只有这套体系,才能改变中国目前不科学的汽车消费规则。“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她说。

颜梓清告诉记者,围绕汽车的规则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美国与欧洲已经斗争了几十年。欧洲汽车工业最为发达,既是其经济支柱,也是技术发源地,“但欧洲最大的问题是,至今为止没有汽车的评价体系。”颜梓清说,造成欧洲是以行驶公里数和年限来淘汰车辆,或者判断车辆状况,维修车辆。

她介绍,相反,美国是通过评价来判别车辆。“评价其实是依据检测的体系建设,如果没有评价体系,对消费者利益就是一种侵害。”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推行了严格“I/M制度”。

I/M制度中执行的“I”(检测制度)就是要找出“高污染车”。美国由各洲立法,要求采用“简易瞬态法检测技术”对车辆进行检测,对检测设备技术质量考核非常严格,目前只有3家公司经过技术质量考核。此外,美国政府对检测数据非常重视,为防止检测数据作假,政府会组织人到检测点监查,以防止检测数据虚假影响政府决策。

颜梓清介绍,美国从1984年到1993年执行了在用车I/M计划。根据美国环保署的分析,美国在用车的一氧化碳(CO)减少了40%,臭氧(O3)下降了21%,氮氧化合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形成的气态铅减少了86%,PM10颗粒物削减了20%,每天削减约110吨污染物。所以,美国在很短时间内控制了空气污染。

此后,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国、哥伦比亚、欧盟等也采用I/M制度,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0年,颜梓清带领团队研究出“柴油车排放微颗粒物重量检测方法”和“汽油车排放微颗粒物重量检测方法”,并取得发明专利;2011年起,她又带领团队开展了机动车排放综合防治体系研究,从2012年开始推出“机动车排放云检测综合技术”,目前己进入实质应用阶段,获得了20多项专利和10多项软件著作权。

在颜梓清看来,我国在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政策方向和实施措施上,“可能已经步入误区”“多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避实就虚,造成了大气污染无法控制。”

她解释说,“以北京为例,十几年前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大批淘汰黄面包高污染车。在2006年奥运会之前,北京以烟煤为主的工业比现在多但大气环境质量没有现在这么严重。这说明当时的治污方向是对的。”

颜梓清说,但这之后,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对象和措施变了,“对防控机动车污染重视不够,推行的政策和措施不利于污染总量控制和新技术的发展。”

她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刘昭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卢希果、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傅立新及颜梓清等专家就参加了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组织成立的“I/M机动车污染防控研究小组”。

专家们研究发现,一辆高排放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可以达到正常机动车的10倍以上。而检测出这些高排放车辆并有针对性地重点治理,是削减在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的最有效办法。

另一个让颜梓清坚信自己判断的例子,就是2015年8月20日~9月3日期间,大阅兵前夕,北京市城区PM2.5浓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北京市本地减排贡献为74.1%,河北和天津地区减排贡献为19.7%,其他地区减排贡献为6.2%,“由此确定北京市空气污染的主因是本地源。”她说。

北京工业大学一份学术报告也表明,在2014年APEC峰会和2015年“9・3”阅兵期间,京津冀PM2.5、PM10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日平均减排量分别为168吨、46吨、159吨。北京市在2015年12月8日和19日两次红色预警期间,机动车污染源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降低贡献最大,超过40%。因此,控制好机动车污染对空气质量改善非常重要。

污防“失控”首先出在检测上

问题到底出在哪?

颜梓清对记者说:“主要出在检测上。首先是检测标准与限值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车排放标准限值与在用车排放标准限值相差11倍以上。她介绍,新车国Ⅳ标准对规定,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的总量控制为每公里排放1.18克以下为合格,而在用车(上牌车)标准对该三项污染物的合格标准为每公里16.5克以下。

“由于新车标准与在用车标准不统一,实际上仅提高新车标准难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颜梓清说。

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的一项调查发现,新车与在用车污染排放的检测方法有多种,而各地实际执行的检测方法并不统一。

2011年,环境保护部通报对全国近千家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检查整治结果,排查出各类违法违规和不规范检测问题200余项。2015年9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曾报道,在山东、广东等五省的一些机动车检测站,只要黄牛疏通好关系,尾气不合格的车辆,不需要维修,通过调节检测设备采样管开关、检测设备软件可根据不同指令随意出具检测结果,高污染车不经维修就能检测合格拿到绿标上路行驶。

颜梓清说,这种造假行为导致机动车排污检测数据无效无用,检测无法达到区分车辆达标或不达标的目的,使我国政府控制大气污染失去了技术支撑和政策决策依据,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

对于提升油品质量来降低污染排放的做法,颜梓清也不认同。她解释说,“提高油品质量主要是控制硫、铅、笨、芳烃、稀烃、甲醇、锰、铁等比例,对控制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颗粒物的作用不大。”

研究显示,机动车排放污染主要是燃烧技术和后处理技术的不合格造成的。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颗粒物(PM)主要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而汽车燃烧技术和后处理技术产品是否合格对排污量高低影响非常大。

目前,我国对在用车上路执法管理主要是按车牌号和老旧车限行。“由于检测设备造假严重,检测数据无法分辨出真正合格或不合格的车辆,本应对超标车辆禁止上路行驶的执法政策也就无法实施。”颜梓清说。

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明确,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北京如果不更加严格地控制机动车污染,有可能达不到2017年的目标。”颜梓清有些担忧地说。

不喜欢“环保斗士”的说法

说起驾道科技有限公司名称的由来,颜梓清笑称:“‘驾道’这两个字是我起的,当然有寓意。”

她对记者说:“‘驾’有驾驶汽车的意思,也有管理、评价、控制的意思,目的是控制机动车污染。‘道’既有道路的意思,更有行道义的含义,有一种公益为主的色彩在里面,‘驾道’的宗旨是为健康、为绿色开道,为决策提供技术

支持。”

驾道公司是中关村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软件企业的认定和软件产品的登记)企业,也是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放监测领域的技术依托单位,拥有车辆排放云检测等相关专利技术45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还有10余项)、软件著作权22项,以及5项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

颜梓清介B,由驾道公司独家推出的机动车尾气云检测综合技术,实现了从“检测装备制造商向互联网+检测智能装备运营服务”(工业4.0版)的成功转型,智能化的云检测环检点实现了快速、公开、透明的检测环境,自动对检测数据误差高于10%的检测设备禁止入网,通过实时远程数据质量(克/秒)监管和溯源,按车辆排污量进行分级管理,能科学防控机动车污染总量。

颜梓清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起,驾道公司在北京、山东推出市场化的“ClC驾道车体检”服务,鼓励车主自觉控制尾气,车主通过检测可全面了解车辆健康状况。驾道公司还设立了“新蓝天贡献奖”,对检测后的超低排放车辆和维修后减排量大的车辆进行奖励。

今年1月8日,记者在颁奖现场看到,一辆车牌号为鲁P1**7M、排放标准为国Ⅳ的马自达家用轿车,因排污量只有0.0094克/公里,相当于每百公里排污量仅0.94克,获得了低排放特等奖;另一辆车牌号为鲁AM**96的二手捷达车,排污量从原来的61.24克/公里下降到维修后的52.49克/公里,也获得了维修减排特等奖。

颜梓清表示,目前排污量大于10克/公里的机动车占总量的15.93%,占污染总量的68.95%。通过检测和维修,可以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平均每年以2000万辆的数量增长,年检测费用预计约40亿元。此外,2015年底我国在用车总量已达到1.7亿辆,每辆车平均每年检测2次,检测总费用预计达到680亿元;二手车检测平均每年按1000万辆计算,每年检测的总费用也高达2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按照驾道公司的业务拓展计划,2017年在北京各个区都将建立两条以上检测线,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完成布点。年内建立起300条检测线,并完成600万辆车的体检。到2018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都将建立机动车检测线。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颜梓清等专家一直呼吁政府放开对检测机构的行政许可管理,采用检测机构备案制,鼓励检测机构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对检测数据的管理。

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国务院认可。今年1月21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其中第24项规定,取消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批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并规定,取消审批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强化“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严格把关,采用监督检查、能力验证、投放处理、信息公开等多种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该消息传出后,颜梓清在微信群里称,“机动车检测机构认证被取消了,这是重大利好!良性的竞争下,我们一定能赢!收到了大礼,我们会回馈政府和社会更大的礼。”

采访末了,记者给颜梓清出了一道选择题:你认为自己是学者、企业家,还是环保斗士,三选一。

“我觉得还是选‘学者’比较合适。”她对记者说:“我目前还是以研究为主,谈不上是企业家。企业家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而学者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正是我的工作方式。我强调社会利益最大化,其次是保证投资者不亏本。”

在颜梓清的个人博客中,她会因对于机动车遥感检测的不同看法而公开质疑某位院士,也会对涉嫌非法经营计量器具产品的某些企业表达不满,更会对某些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公权力保护车辆尾气检测造假的行为表示愤慨。她甚至被环保业内人士贴上“不识趣”“太强势”和“环保斗士”的标签。

“我不喜欢‘环保斗士’的说法。但是,我们研究的好技术被假冒技术企业黑白倒了,研究团队和专家队伍被居心不良的人抹黑,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不得不站出来说话。这只是一种澄清。为人处事还是要走正道、行善事、宽容人为主,与强势和‘斗士’挂不上钩。因为我不会做心狠手辣的事,也不会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

(责编:张志国)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2篇

一、草原沙化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在利益的趋使下对草原资源实施了过度的利用

早在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就出版了《山羊》一书,该书针对委内瑞拉部分地区所存在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草原植被破坏问题,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为山羊“澄清了事实”,并反复强调指出,山羊作为地球上的最优秀的和最有益的家畜之一,并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元凶。我国宁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龚伟宏同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较全面地透视了山羊和绵羊的生活习性,指出“山羊嘴部不像绵羊那样有较深的二裂唇,不能紧靠地面采食牧草。而且,山羊喜食草尖嫩叶,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仅为14.6%,而绵羊则高达25.19%。此外,山羊喜攀崖、善游走、耐旱耐粗饲,适应性和生活力比绵羊及牛群更强,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悬崖上的牧草,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荆棘蔓延,并且往往能在人为砍伐的林区、挖垦过的草原和其他动物掠食过的退化草地上,继续生存并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实际上正是山羊具有上述众多可贵的特点,加之人类的趋利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用,才使人们忽视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开垦者和破坏者,进而产生了“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都有大群的山羊”、“山羊破坏草原生态”等片面看法。

诚然,山羊确有喜食幼树嫩枝的特点,对幼树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人类管理不当或管理失控的条件下,任何家畜的放牧,都会破坏幼树的生长、妨碍草地的恢复。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所存在的人为开荒种地、挖甘草、挖黄鼠、抓发菜和铲草皮以及对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无不“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将山羊视为我国草原沙化的根源,实在是一种“歪理邪说”;而对山羊实施“制裁”或者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在消灭山羊的数量方面,无疑是让没有思维能力、没有环保意识、不懂政策的山羊充当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替罪羊”。

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草原虽然从上讲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草原实际上已成为该地区每一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免费利用的“公共资源”。在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组织所拥有;二是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共有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所谓“竞争性”是指在提供给羊群生长的草原面积为既定时,当一个牧民所放养的羊群数量增加时,那么留给其他牧民使用的草原面积就自然减少。“竞争性”特征“迫使”每个牧民不得不增加自己的养羊只数。所谓不具备“排他性”(或简称为“非排他性”)是指几乎不可能对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征收费用,或者说很难用收费的办法来阻止人们过度放牧。

早在18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家和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便认识到在人们完全从“私人动机”出发而自由地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将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甚至浪费;并且过度利用还会达到使任何利用它的人都无法得到多少实际好处的程度。公共资源的利用之所以存在“悲剧”,直接原因在于,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面临着一道类似于“囚犯难题”那样的困境:当总体上大家都有增加利用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时,自己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而其他人不加大利用时,则自己的利益将增加;至于在其他人也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时,自己若不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则自己显然“吃亏”,而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就会“避免损失”。最终后果是每一个能够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将会毫不留情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直至草地上不能再养羊时为止,即出现“纳什均衡”。

运用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可以证明上述推论。设某牧区有X户牧民(下文令X=3),由于草地面积一定,则该草地上可养羊的最佳数量就为一个确定的数字(这一最佳量将在下文给予推导),如果羊的数量过多,养羊者所养的每只羊的收益将会因为草地的有限而降低。用数学语言来说即单位羊的收益是养羊数量的减函数。若用R代表一只羊的产出(或毛收益),Q表示三户牧民的总养羊量,q1、q2、q3分别代表三户牧民的个别养羊量,则有:R=f(Q)=f(q1+q2+q3)。再设一只羊的具体收益函数形式是:R=100-Q;单位羊的成本函数是:C=4元;三户牧民的养羊利润分别用P1、P2、P3表示,则由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以,每户牧民的利润函数便分别为:

P1=q1R-q1C=q1[100-(q1+q2+q3]-4 q1

P2=q2R-q2C=q2[100-(q1+q2+q3]-4 q2

P3=q3R-q3C=q3[100-(q1+q2+q3]-4 q3

由上式可以求出三户牧民各自对另两户牧民养羊数量的反应函数,这即:

q1=48-0.5(q2+q3);

q2=48-0.5(q1+q3);

q3=48-0.5(q1+q2)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设分别为q1*、q2*、q3*)即纳什均衡。将q1*、q2*、q3*代入上述反应函数中,可得知:q1*=q2*=q3*=24(只),再代入利润函数则可求得三户牧民的均衡利润:P1*=P2*=P3*=576(元)

这表明,当不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每户牧民都从自身利益极大化这一目标出发,那么每户的均衡养羊只数将是24只,均衡利润量是576元。三户牧民的总养羊只数和总利润量则分别为72只和1728元。

然而,若在其它条件(即单位羊的收益函数与成本函数等)不变时,我们放弃该草原为三户牧民所共同拥有的假定,而设其为一户牧民所拥有(或存在一个集体协调机制),且设该草原的养羊总只数为Q,则显然有:总利润函数P=QR-QC=Q(100-Q)-4Q=96Q-Q2

设:使总利润极大的最佳养羊数为Q*,那么该最佳养羊量必会使总利润函数的导数为0,即:96-2 Q*=0,解得Q*=48(只),代入总利润函数得:P*=2304(元)。

比较两种情况不难发现:既定的草原面积下,三户牧民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独立决定的养羊总量(72只)是大于一户牧民(或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所决策的养羊量(48只)的。而实际上,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或一户牧民所决策的养羊量显然是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众所周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的突破(即草原的过度放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地资源得不到有效恢复,直至出现地表植被消失和草地沙化等问题,从而最终造成草原的实际可能载畜量下降、牧民养羊收益减少。

我国的有关资料充分证实了上述与数量推导。例如,我国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7.2%,更为严重的是,新疆全境草地现在仍以每年29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至于青海省,退化的草场面积也达到117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2.3%;沙化草地193万公顷;草原植被消亡、土地裸露的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宁夏则有97%的天然草原在退化、裸露和沙化。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产草量和载畜量已经严重下降,在新疆,平均需要1.49公顷(22.35亩)的草地才能承载一只牲畜。二、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比较

针对我国西部草原地区的过度放牧现象,一些学家提出了如下治理方案:

第一,政府干预或者说政府向牧民征收牛羊税。例如,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一次名为“走经济全球化道路: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学术会议上,华裔加拿大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便呼吁,中国政府应征收牛羊消费税。据他认为,把从牛羊肉消费中征集来的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农牧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另一部分则可用于解决政府帮助农牧民转向其它产业所需要的财政经费来源。不过在我认为,对牛羊征税虽有或依据(即便国家是向牧民征税,也有依据。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中,草原资源的产权被界定为属于国家所有,作为产权主体,国家显然有权力向牧民征收牧羊税),但是,在我国真正实施征税政策还是存在很大的。对牛羊课税的经济学含义即移动牛羊产品的供给曲线,税收的增加将促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均衡点的移动以及牛羊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均衡产量的减少。即使是对牛羊征收消费税,最终后果也可能会加重牧区人民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是将可能导致牧民失去生活的来源。特别是在牧民没有其它就业渠道的前提下,税负的加重无疑会使牧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速度减慢,甚至还会使牧区人民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之中。

具体说,如果消费牛羊产品的消费者是不受宗教和习俗制约的非少数民族人口,那么,牛羊消费税的征收以及客观存在的替代效应将可能改变其对牛羊肉产品的需求,即需求曲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需求曲线将可能变得较为平缓一些或更富有价格弹性这一结果将是:因供给减少所导致的价格上升不仅不能增加牛羊产品提供者的收入,反而会导致牛羊产品提供者(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牛羊肉的消费者是那些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那么,受消费习俗或宗教因素,他们对牛羊征税的反应将是不会明显改变其需求曲线斜率,这时,西部少数民族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将是不得不分担更多的税收。至于西部地区牛羊产品的生产者则会因均衡产量的减少而使实际总收益下降。尽管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但是“双退双还”措施在近期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收入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征税不仅会通过加大牛羊生产者的成本、削弱牧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而降低牧民的收入;而且会增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生活费支出;此外,还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此,在不能给牧民提供其它有效的生活来源渠道之前,加征牛羊税对原来就贫困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是不可取的(至于以行政手段禁止牧民养羊更没有道理可言)。

第二,重新界定草原的产权。即明确草原的产权主体,或者允许土地(草原)自由贸易。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2000年参观江苏改制时,曾建议通过“进一步明确土地的产权”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张改革土地(或草原)资源产权的经济学家依据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安排,具有节约费用的作用,它能以低费用的方式解决人们在使用稀缺资源(如草地)中的冲突。换言之,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将草地分给牧民私人所有,将会促使牧民充分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过度放牧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然而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均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重大障碍。

既然“禁止牧民养羊”的行政干预办法、“征收牛羊税”办法以及“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在解决西部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或不可取,或在近期内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我们提出“人口迁移或减少牧区人口数量”的对策主张。

实际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口过多。按联合国沙漠会议规定,干旱区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人口的临界指标为7人,半干旱区为20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诸省区的情况如何呢?大多数地区的人口都超过了此临界指标。以宁夏为例,,其山区人口较1950年代初期增长了250万,人口超过临界指标2.3—2.4倍。必须看到的是,在化与现代化没有完成的传统社会或落后地区,过多的人口数量或过快的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草地的过度放牧,因为,在工业化不发达的前提下,草原地区的人民只有依靠增加牛羊放牧数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目前宁夏山区的牛羊数量较1950年代初便增长了274%,牲畜超载2.3倍。(9)可见,草原牲畜放牧的超载,首要原因是草原上人口数量的超载。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考虑的对策就应该是设法减少西部牧区的人口总量,而不能象现在一些地区那样简单地“消灭山羊或不允许牧民养羊”。而且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牧民的减少或牧区人口的转移其实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必然,人口的转移不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三、牧区人口转移或城市化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进

人口迁移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制下进行:一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移民”。 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落后地区的农牧民向发达地区或城市流动。

从我国实践来看,政府组织的“移民”具体包括两种移法,(1)政府象转移三峡库区移民那样转移西部牧区的牧民;(2)政府出面(或组织农牧民)建立小城镇来实现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很显然,由政府出面组织象三峡移民那样的西部人口大转移是不切实际的或难以进行的;至于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的方式来“小城镇”进而实现人口的转移,虽然愿望非常美好,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城镇建设与繁荣的前提是化的发展,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陷入“有城无市”或城镇“人气不足”窘境之中。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已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又返回的现象明显表明,进入“人为造就出来的小城镇”的农民若不能享受到工业化所带来的较为稳定的就业、收入、保障、舒适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实际收益或好处”,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安心于小城镇生活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空间转移”应主要市场机制来进行,而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当然,让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表示政府在人口迁移上的完全“不作为”,以市场的力量来转移人口要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上应该贯彻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具体说来,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不应该放在动员或组织农牧民“建造小城镇”上,而应该放在改革农牧民进“城”所客观存在的“门槛”限制问题上(如消除户籍管制等)。

不过,消除过高的进城门槛、让农牧民自主选择迁移方向或目标,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安与顾虑,其中,最大的担忧是农牧民将因此大量涌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的拥挤、就业的紧张、社会治安的混乱、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所谓的“城市病”问题。诚然,农牧民进城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上述诸多“城市病”,但是我们认为,不允许农牧民进城所导致的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均衡发展(或城市化滞后)所引起的种种“农村病”问题则更为严重。笔者在“慎对广义小城镇”和“不允许农民进城的负效应不容忽视”等文中,将只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而不允许农民进入“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农村病”问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1)在行政手段推动下加速进行的小城镇(尤其是乡村集镇)建设,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粗放式利用;(2)小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甚至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3)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仅依赖小城镇的发展而没有现代城市供给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既不可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可能使城市的规模效应或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4)小城镇建设在扩大国内最终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上没有明显的效果;(5)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农民改变其传统的行为方式、实现其个人角色转换乃至个人现代化等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农民进城后所可能造成的“城市病”问题,从根本上讲只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城市政府:第一,切实通过深化自身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来提高政府的运营效率;第二,将工作重心由现在的“管理国有”转移到“管理城市”方面来,那么,所谓的“城市病”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众多人口超百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有效管理下,不是都没有出现灾难性后果吗?甚至连规模不经济现象也没有出现;而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不是也没有出现规模负效应问题吗?王小鲁、夏小林对城市的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的计量模型表明,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明显上升,在150万-200万人之间,城市的净收益规模达到最大。因此,以为降低农牧民进入中小城市的门槛后就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城市病”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是没有依据的。(至于一些发展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病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城市政府管理不力或者说官僚主义严重与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而不在于放松人口进城限制本身上。)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3篇

事实上,上半年行业运行的种种迹象已经显示,企稳回暖的势头正在显现。但由于金融危机的余惊尚未尽除,再加上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回振乏力的现实,以及-一些长久以来根存的结构性痼疾,人们似乎更愿意放大“危”的元素,而把今天的企稳回暖之“机”,理解成底部盘整下的震荡上行。

尽管针对当前的时局,多空双方还处在胶着状态,但两点认识在今天已成共识:其一,此次危机不可能绵延不绝,即使悲观者,也初步认定至少明年定有转机。其二,尽管当前局势复杂程度不可小觑,但最糟糕的阶段已过,逐步向好已成趋势。

由金融危机骤来之际时,人们对触底与否的惊慌失描,到今天抗击危机纲举目张,以及对复苏回暖的深度理性思考,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态之变,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行业在成熟,企业在成长。

由此看来,无论是企稳势成必然的乐观论断,还是回暖尚需时日的审慎思考,都是一种特定时期下的成长经历,不跟风盲从,不刚愎白用,在判断中成长,在交锋中成熟,这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行业:大局企稳?

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得益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和部署推动国内需求持续回升,以及对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调整等政策的积极效果逐步显现,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已经从今年1-2月的低谷逐步恢复,二季度以来多项指标表明开始企稳回升。

生产增速持续回升。2009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5.17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496.65亿元,同比增长5.21%,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2.06个百分点,但较2月末已经提高了一倍。全行业大类产品产量增速较2月末普遍回升,其中化纤产量增幅已经超过上年同期水平。

出口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在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1~5月,由于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604.2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1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6.44个百分点,累计降幅较1-4月扩大了0.97个百分点。但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在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今年1~5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个百分点;行业贸易顺差同比扩大11.58%,出口竞争力系数比上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

内销增长成为全行业企稳回升的主要支撑。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内销产值10532.47亿元,同比增长9.42%,较2月底增速回升了2.79个百分点,行业内销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77.07%提高到了80.03%,内需对行业稳定回升的第一拉动作用不断加强。

运行质效有所改善。1~5月,规模以上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8.86%,比全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高2.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32.48亿元,同比下降了0.14%,较今年1~2月的降幅收窄10.87个百分点,其中3-5月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提高5.06%。

投资扭转负增长局面。1~5月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9.29亿元,同比增长5.7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1.12个百分点,但较1~4月加快了4.09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者预期有所好转。根据对全国173户企业的跟踪调查,8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产品订单(内外销)与年初相比持平或增长。33%的企业经营状况预期趋好,样本企业总体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

目前纺织行业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行业出现的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必须看到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平衡,风险依然存在。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尚未走出谷底,外需前景并不乐观;二是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明显;三是行业内企业两级分化状况依然严重;四是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仍然较大;五是各种资源价格上行和最终市场降价的压力仍在加大。

今天,全行业还要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把保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以赴巩固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与消费,加快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结构的步伐,争取全年行业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良好局面。

棉纺:回升基础不稳固

国家鼓励政策带来的投资大幅回升,产量增幅也略有增长,出口仍然在萎缩,国内市场原料大幅上涨,但纱布市场表现的传导作用未显现,利润持续下降,但降幅趋缓,利润率上升,全部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逐步增大。

投资大幅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棉纺织业1~5月累计完成投资248.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3%。

纱布生产平稳,同比增速略有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为1096.22万吨,同比增长9.40%;累计布产量为258.00亿米,同比增长0.16%。去年以来纱布月产量逐布降低,且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今年1月开始生产再无法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同比双双降为负数,纱的单月产量也降至最低。3月开始,纱布生产趋于平稳,月产量没有较大波动,同比增速亦开始小幅回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布产量于6月恢复增长。

棉纺织品出口持续下降,五大市场皆为负增长。2009年1~5月我国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累计出口23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2.51%,其中棉纺织品累计出口69.32亿美元,同比下降17.33%,棉制服装累计出日167.7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4%。去年6月我国棉制服装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且月出口量一路下滑,尽管在元旦左右略有好转,但春节后的5个月月出口量都明显低于历史水平,增长速度也一路下滑,受此影响,虽然去年下半年棉纺织品的出口仍有小幅增长,但是1月开始,棉纺织品出口连续5个月为负增长,且同比下降速度都远远高于棉制服装出口的下降速度,接近-20%。据海关统计,1-5月我国棉纱线累计出口20.22万吨,同比下降21.2%;棉织物累计出口24.03亿米,同比下降11.72%。我国棉纺织品5个主要贸易市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今年以来五大市场皆出现了负增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春天依然遥远。

国内市场原料价格上涨,纱布市场传导效应未显现。原料市场上,国内棉花价格的快速上涨与国际市场的价差逐步拉大,2009年1-5月我国共计进口了56.67万吨原棉,同比下降45.03%,进口的均价为10041元/吨(含关税、增值税和港杂费);根据1-6月份CoflookA指数的平均值折合人民币为10071元/吨,低于上半年329级棉花2314元/吨,

低于国内抛储平均价格2883元/吨。纱布市场上,因下游外销单子不多,支持不大,而内销面料厂家库存压力增加导致上游量价下跌,进入4月初纱线价格趋稳,而坯布市场小幅回落再趋稳,之后都是平稳下跌的趋势。

利润仍然在下降,降幅趋缓,全部从业人员进一步减少。2009年1-5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1438户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为35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35%,利润总额为11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5%,主营业务利润为3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59%。08/09的利润率较07/08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年的2月份基本属于全年的最低期,但2009年2月较上年同期减少的幅度较大,减少了0.47个百分点,到了2009年5月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上升,又开始重新回到以3%开头的时代。

从2008年5月开始,行业全部从业人数就处于逐步下降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企业不断地挖潜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有些企业关停限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化纤:复苏有望

作为国际关联度较高的中国化纤行业,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3项工业制造产品中,化纤产品利润降幅位居第二。然而在今年3月中旬后,化纤行业的运行情况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成为全纺织服装领域最为关注的焦点。

反弹迅速

2009年上半年,化纤行业运行情况较去年下半年明显好转,其中部分指标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企业开工在春节后逐渐恢复,特别是二季度,各行业开工率已达较高水平;大部分产品3月中旬后出现明显上涨行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虽同比仍继续下降,但降幅比1-2月份快速收窄,3-5月份全行业共盈利26.7亿元。

据了解,1―5月份,化纤行业总产量1041万吨,同比增加7.83%,超过去年同期增速(7.4%)。其中涤纶834万吨,增长9.13%;锦纶48.05万吨,增长9.62%;腈纶增速达到7.81%;粘胶纤维7.33%,均比去年全年的增速有所提高。即使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情况下,化纤产品仍净出口19.75万吨。化纤行业的平均产销率超过100%,为100.27%,同比提高2.08个百分点。

虽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化纤行业陷入了困难局面,投资者在当前形势下对行业发展也失去热情。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纺织需求的逐渐恢复,特别是3月份以来化纤的强劲反弹,人们对化纤行业的率先回暖,充满信心,毕竟这些数据都是行业好转的积极信号。

理性看待“回暖”

“目前,化纤行业的确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这不意味着化纤行业就已经开始回暖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表示,化纤行业80%以上的需求是纺织的需求,季节性比较明显。3、4月份是纺织季节性的反弹时期,此次反弹力度虽大,但也不足以说明行业已经走出危机。

对于反弹,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原料价格平稳上涨的推动,作为化工料的源头,棉花、国际原油价格的稳步走高给化纤产品价格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粘胶纤维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对改善粘胶纤维出口局面起到很大作用;二、下游市场需求有所恢复,1~5月纺织行业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13497亿元,同比增长5.21%。化纤下游相关9大品种,除毛机织物外,其他7大品种1~5月份产量增速比1~2月增速均有明显提高;三、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国际原油价格由333.87美元/桶一路攀升至近70美元/桶,用6个月完成了历史上此区间28个月的变化(2004-2006年4月),而同期涤纶产品价格下降25~30%。这说明在涤纶产品成本结构中,除原料成本外,加工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大幅下降,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给行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

“这种季节性反弹,从本质上讲,是化纤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必然。这是本轮化纤运行周期触底后的反弹,还是行业回暖,需要进一步观察,必须理性看待。”郑植艺强调。

谨慎乐观下半年

“从上半年行情分析,3月份的季节性反弹仍然存在,受原料价格上涨及需求有所恢复的拉动,化纤市场基本呈振荡上行走势。但下半年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原油走势是否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在行业坚持采取自律措施的情况下,化纤市场应该已经渡过危机。”郑植艺表示,下半年化纤行业总体仍是振荡上行的走势,关键要看6、7月份下跌多少,8、9月份能涨多少。

在纺织行业总体形势有所回暖的大前提之下,化纤行业必将率先回暖。按照纺织行业“金九银十”的规律,8月底之前,化纤市场下游的订单将会逐步增加,对化纤的需求会再次增加,这对化纤的价格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预计今年全年化纤产量将达2500-2600万吨,有望增长4―8%;全年经济效益利润达40~50亿元,增长18-47%;全年运行质量至少与去年持平,有可能明显好转。

服装:转型发展

2009年,我国服装行业在内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生产的小幅增长。尽管行业效益水平远远没有恢复到最好水平,但相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迹象。行业出口则令人堪忧,出口数量发生了15%以上的大幅度下降。

2009年一季度,我国服装生产大幅下降,二季度开始回升,国内消费需求逐步稳定且呈现回暖迹象,刺激了内销型企业的补库和投放新产品的热情。这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生产规模已近饱和,缺乏持续发展的余地,同时,江西、湖北、河北等内陆省份的生产增长则比较可观,大宗产品加工转移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中部地区各省成为我国新的服装加工基地迈出了第一步,中部省份服装生产量同比增加23.53%,占比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9年1~5月,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较2008年同期有所上升,行业处于恢复和转型阶段。二季度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成本费用率和利润率两项指标增长明显。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继续以两位增幅提高,单位生产用工量同比减少了5.8%。

2009年二季度,行业整体营运能力较2008年同期略有下降,营业周期较2008年同期增加了2.07天,产成品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增加了2.78天和1.51天。在市场疲软的环境下,产品和资金的流通速度都略显动力不足,但仍能与2007年同期水平持平。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与2008年同期相比,行业发展能力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一定下降,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同时,利润增速却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正说明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扩张转变。

在投资上,行业投资建厂降温,投资技术改造和投资渠道建设升温。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资投资下降速度可观,

外商在我国服装产业链中的角色和作用面临转型。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活跃,梯度转移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消费市场上,2009年,国内市场服装销售开局形势不甚乐观,二季度开始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1-5月,服装类消费增长22.1%,增幅略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

2009年上半年,再造终端优势、价格之战、处理库存、占领二三线城市是服装市场关键词。市场需求低迷致使价格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打折促销成为市场常态。价格低迷大大增加了新货投放的机会成本,很多企业选择以库存货支撑处于低位的价格体系。2009年上半年似乎成了服装行业处理库存之年。2009年的服装市场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成熟且饱和,品牌企业在稳定一线市场的基础上,开始发起了对二三线市场的猛攻纷纷布点开店。这同时,清理渠道,理顺关系成为品牌企业2009年关注的问题,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大力拓展自有渠道建设,或新建店面甚至分公司,分销仓库口,或将一些地区的销售收归自有。

针对市场下半年的展望,上半年压抑的消费意愿将在节假日得到一定的释放,市场需求实质回暖有望。同时,下半年面临秋季换季和新年消费两大促销季,下半年企业新款投放量将会增大,经过半年的准备,下半年的市场商品从款式、设计到加工质量都会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但是总量控制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企业不会盲目增加商品投放总量,而是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向市场定量提供优质商品。

在出口上,根据海关统计,2009年1~5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数量同比减少了17.19亿件,同比下降了15.22%,继2月出口数量负增长41.37%之后,3月出口数量微增0.91%,4月、5月份单月出口数量分别负增长16.24%和16.71%,2009年,我国服装出口创2006年以来单月出口最低值,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家纺:有待回暖

今年1-5月,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家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幅回落,出口持续下滑,行业运营受到影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企业产销利等指标保持增长,利润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但协会选择调查72家行业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可以看出,家纺行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到明显回暖起色。虽然出口受阻的趋势未减,但以内销为主的企业仍表现正常,总产值、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也让我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希望。

各项指标回落

2009年1-5月,统计中心提供的2439家家纺企业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中,工业总产值为642.84亿元,同比增长7.52%;销售产值630.96亿元,同比增长7.31%;主营业务收入617.42亿元,同比增长7.40%;出货值188.28亿元,同比增长-8.21%;利润总额24.86亿元,同比增长15.66%;应交增值税13.81亿元,同比增长4.11%;利润率4.03%。

但根据协会自行综合调查江苏通州市、海门工业园区、山东高密市等13个家纺产业集群,产、销增幅明显放缓。调查的72家行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03.7亿元,同比增长-1.6%;主营业务收入205.89亿元,同比增长-2.45%;出货值62.45亿元,同比增长-9.60%;利润总额9.19亿元,同比增长-0.55%;应交增值税5.53亿元,同比增长-1.69%;利润率4.46%。

出口持续下滑

据海关统计,2009年1-5月家纺产品出口7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5%,比2008年下降了26.26%;进口4.0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1%。

出口金额前十个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香港、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对这十个国家地区的出口金额55.44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3.67%。其中美国市场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7.44%、欧盟市场这一数字则下降了8.72%。值得关注的是吉尔吉斯坦的出口,今年1-5月出口金额同比增幅达50.96%,是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的第六大市场。

出口金额排名在前五位的地区为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2009年1-5月前五个省(市)的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8.65%,达59.18亿美元。排名前五名的省份中,平均出口增幅比整个家纺行业出口增幅下降多达1.13个百分点。

家纺行业1―5月运行特点和问题

从1-5月统计数据来看,国际市场仍然萎靡不振。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消费市场萎缩,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相继出现需求下降,外销订单减少且周期变短,市场预期难度增加,结汇风险加大,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国内市场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面临新的调整。

出口进一步萎缩,同比增幅创新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439家企业前5个月累计出口188.28亿元,同比下降8.21%;其中,5月份单月的出货值较上年下降了12.8%,较4月份多下降了6个多百分点。协会调查的13个产业集群出货值同比下降了8.15%,72家企业出货值同比下降了9.69%。

国际市场不景气范围扩大。受金融危机冲击,美欧市场继续疲软;日本市场最近订单减少,特别是单价较高的品种订单减少更明显,一些大型品牌营销机构受影响较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由于受金融危机和汇率不稳定的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对这部分市场的出口出现大幅下滑。

产业集群产销同比略有增长,出口下滑,利润出现负增长。13个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了1.89%和O.71%;出货值同比下降了8.15%;利润总额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05%;利润率为4.6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和统计企业的平均值。

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协会自行统计的72家企业中,有3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占48.61%;有30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占41.67%;有40家企业职工人数同比下降,占55.56%;有68家企业报了工业总产值,其中34家为负增长,占50%;有62家企业报了工业增加值,其中30家为负增长,占48.39%;有65家报了出货值,其中45家为负增长,占69.23%。

统计数据表现内销为主的企业表现好于外销比例大的企业。在自行统计的72家企业中,出口占20%以下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24%。其中,出口占10%以下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74%。

毛纺:回升缓慢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毛纺行业至今未见明显回暖迹象。特别是主要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仍无增长,内销市场疲软,导致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下半年是毛纺产品的销售

旺季,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显现,以及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预计下半年毛纺行业不会再有太大的下滑,将比较平稳。”近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形势不容乐观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份主要毛纺产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61%,高于纺织业出口总额11.13%的下降幅度,毛纺产品出口总额折人民币有效汇率计同比实际下跌16.79%。多数毛纺产品出现出口量和单价的较大下滑。1-5月份累计毛纺织、毛纺制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货值同比分别下降17.44%和15.81%,均高于同期纺织业平均下滑12.62%的水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相应调整了政策,特别是三次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使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利好,但这些对企业来说并不是很解渴。尤其是在企业的传统产业改造、节能减排、项目审批上,各地政府落实不一致,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受惠有限。”彭燕丽指出,在出口下滑严峻的同时,内销市场的拉动作用虽然有所显现,但回升速度较为缓慢,企业发展异常艰难。

据了解,今年1~5月份,毛纺行业规模以上的3836户企业共实现利润24.74亿元,同比下降14.32%,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9.41亿元,同比增长了16.09%,接近2008全年10.70亿元的亏损额,亏损面达到31%。总体来说,上半年全毛纺行业产销下滑严重,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下滑趋向减缓

“从3月份开始,毛纺内销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对行业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出口利润下滑的速度也开始有所减缓,可以说,进入二季度后,行业运行质量有所好转。”彭燕丽表示。

全球经济衰退还在继续,上半年毛纺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需求也尚无增长,而1~5月份,规模以上毛纺织、毛纺制品、毛针织企业内销产值却同比分别增长了6.21%、14.66%和11.33%,内销形势初见好转,比重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5月份毛纺织行业和毛制品制造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均有较快增长,毛针织业投资由负增长也转向持平。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可见,毛纺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依旧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1-5月份3836家规模以上毛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7.73亿元,同比增长4.97%。1-5月份全行业完成销售产值909.65亿元,同比增加4.13%。总产值与销售产值增速比1-2月份分别增加了4.28和5.40个百分点。

“虽然毛纺行业里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但还是有不少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内销市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如鄂尔多斯、如意集团以及浙江湖州织里镇羊绒产业集群等。”彭燕丽介绍说。

触底反弹还是局部调整

从上半年的数据分析来看,二季度毛纺行业形势比较一季度有所好转,生产与销售的下跌情况有所减缓。但好转迹象究竟是行业触底反弹,还是局部调整尚不得而知。上半年国际形势仍未见好,特别是国际市场无转好迹象,行业是否真正回升仍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见证。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短期内国家出台的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尤其是在汇率相对平稳、原材料价格下降、优惠政策逐渐显现的情况下,企业也在加快着调整的步伐,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竞争力日益强大。”彭燕丽指出,下半年是毛纺产品的主要销售季节,而且国内市场现阶段仍较平稳,对企业开发国内市场很有利。

最后,她强调,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毛纺企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密切关注两个市场的变化,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才能促进内需,保证行业平稳渡过难关。

针织:稳步前行

“今年出口情况总体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对于下半年的运行情况也抱有信心。”中国针织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道。随着1-5月份行业运行情况的统计表出炉,从统计中,我们也看到各项指标也在稳步回升中。

三大特点

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今年1-5月,针织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明显加快。其中河北、河南、江西、安徽、鲁南、四川、重庆等地区,在承接订单转移方面有着较大优势。2009年1-5月,针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针织服装48.33亿件,同比增长3.48%,增速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同比增长幅度最大,为82.50%,江西、河南同比增幅也达到了35.35%和11.11%,而这三个省份同时也挤进了针织服装产量前10名省份。“这些省份产量的上升。同时也传达给我们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加快。”杨世滨表示。

除江西外,出口前十名省份中都为边疆或沿海省市。1-5月经济运行情况统计中,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前10名分别为,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江苏、上海、江西、黑龙江、新疆、广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出口数量同比增速最大,出口数量、金额、单价同比增长分别为9.43%、102.1%、84.57%,更难得的是这三项指标增幅均为各省市之首。杨世滨分析,广西呈现快速发展局面,与加强和东盟合作有着密切关系。

对美出口数量大增,出口数量与金额同比上升了55.21%和28.58%。“这给了我们很好的信号与很大信心,说明美国经济在好转,美国市场也在逐步回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在数量与金额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单价同比却下降了17.29%,这说明美国进口商在跟我们讲价,谈价钱我们不怕,怕的是没有生意的刚性下降,而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杨世滨分析道。

宁让价格,不丢市场

在对当前针织行业经济做了解读后,杨理事长还对今后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分析。在统计中,我们看到像江苏、浙江等地区虽然订单量及出口量有了明显上升,但单价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此杨世滨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经济危机的困难时期,我们宁让价格,不丢市场。虽然让价后,短期内我们的企业的压力势必会加大,但我们手中的市场却没丢,而一旦经济好转后,复苏的脚步也会更快。”“1-5月份,针织服装出口第一、二大市场日本与美国在数量、金额同比中均出现了增长,尤其美国在这两项指标增长中分别达到55.21%和28.58%。除此之外,各主要出口市场单价同比也在增长(美国除外),其中日本增长了6.25%、香港和吉尔吉斯坦甚至达到了33.77%和81.46%,这些都给了我们出口很大的信心,我预测,今年出口量与去年将基本持平,增长幅度大概在-1%到3%之间。”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在当前情况下,虽然国家频频投资

用于基础建设等领域,到民间资本仍然脆弱;出口虽在好转,但还在下降。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担就压到消费的头上,在刺激消费层面,人口城市化无疑备受关注。“全国有1.4亿介于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与限制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有关,所以首先要解决这部分农民工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N--问题,杨世滨也表达相同的看法“全国1.4亿农民工,加上家属可能有3亿人,如果这部分人口有条件在城市定居下来买房、租房,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有着巨大推动力,可以说人口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亮点。”

丝绸:未出困境

当前,丝绸行业总体形势依然是比较困难,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全球经济走势疲软,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导致长期以出口为主导的蚕丝绸行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回落,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丝绸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

目前,丝绸行业继续在低位徘徊,仍未走出困境。

产量总体下降

在丝绸行业中,企业由于出口不畅导致的产品库存增加,流动资金不足等现象还比较普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亏损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在内销市场,丝绸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对内销市场的拓展进行缓慢,品牌建设滞后,抗风险能力较弱。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经协会校正),1~5月份丝产量65723吨,同比下降6%,其中生丝产量50233吨,同比下降10.51%;情况稍好的是绸缎产量同比增加了21.94%,达到37588万米。

经济效益小幅下滑

2009年1~5月份丝绸行业亏损面达24.06%,高于全国纺织行业23.46%的平均水平。其中丝绸印染和缫丝行业亏损面分别达到34.38%、33.09%,是丝绸工业亏损最严重的两个行业。

全行业除丝制品制造和丝针织行业利润略有增长,丝织加工行业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缫丝、丝织和丝印染行业的利润均有18%左右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3520家丝绸工业企业统计,2009年1~5月,丝绸工业实现总产值608.46亿元,同比增长5.04%;主营业务收入562.38亿元,同比增长2.72%;利润13.77亿元,同比减少2.5%。其中缫丝加工实现利润2.1亿元,同比减少1820%;丝绸加工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减少0.59%,丝印染实现利润3009万元,同比减少18.06%,;丝制品制造实现利润1.79亿元,同比增加1.33%。与多数效益下滑的产品相比,丝针织制品情况较好,实现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了7.38%。

出口大幅下滑

丝绸行业是较为典型的外向型行业,丝绸产品的出口比例高达80%,丝绸企业也多以外贸加工型企业为主,因此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下滑,导致包括丝绸商品在内的消费需求萎缩,今年1-5月丝绸商品出口下降势头仍在延续,丝绸出口大幅下滑。在几个主销市场中,除了印度、巴基斯坦有一定涨幅,分别为10.8%、40.9%。美国作为我国丝绸商品传统主销市场,依然持续低迷,对美出口同比降幅达29.36%,对日本市场出口下降25.53%,意大利、香港和韩国的出口降幅也分别达到30%以上。整个丝绸商品出口呈普降格局,丝绸出口仍未走出困境。

蚕丝价格稳步攀升

尽管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蚕丝价格的回升,对于市场各方恢复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蚕丝绸行业逐步回暖。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秋蚕收购价格大幅下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冬季桑园弃管,春季蚕茧发种量大幅减少,据苏浙皖粤等地区初步统计,发种量降幅基本在20%-30%左右,生丝原料供应相对偏紧。2009年以来,受各方综合因素影响,蚕丝原料价格终于突破2008年的低谷阴霾逐步回升,截止到6月底国内干蚕和生丝(3A级)每吨平均价格较年初分别上涨31.18%和21.38%,较2008年10月蚕丝最低价时分别上涨68.29%和40.91%。当时秋茧价格降至500元一担,达到历史最低点。目前干蚕价格在每吨6万元左右,生丝(3A级)价格每吨接近19万元,如果丝价能维持在每吨20-24万将是一个更为合理的区间。企业仍然面对各项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蚕丝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亟待解决。

同时,也有一批支撑行业的民营丝绸企业在危机面前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由于产品附加值高,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抗风险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还有一批支撑行业的丝绸产品,如家纺产品、蚕丝被、丝针织等产品,在金融危机期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在风险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麻纺:仍在探底

2009年上半年麻纺织经济继续回落,主要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全部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开拓尚未显效,麻纺织企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5月我国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440户,同比下降1.79%,亏损户数达96户,亏损面达21.82%,同比增长0.77%其中,麻纺织企业345户,同比下降3.36%,麻制品制造企业95户,同比增加4.40%。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02亿元,同比增长7.59%。其中,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7.26亿元,同比增长8.00%;麻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6亿元,同比增长5.49%。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26亿元,同比减少28.36%;其中麻纺织企业实现利润1.99亿元,同比增加5.43%;麻制品制造企业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减少52.20%。全行业负债合计124.56亿元,同比增加0.76%;其中麻纺织企业负债合计113.10亿元,同比增加2.38%;麻制品制造企业负债合计11.46亿元,同比减少12.84%。全行业出货值8.45亿元,同比减少14.46%;其中麻纺织企业出货值7.92亿元,同比减少9.68%;麻制品制造企业出货值0.52亿元,同比减少52.6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5月份,麻纺织业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82008万元,同比减少1.83%;麻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11206万元,同比减少3.25%。

主要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09年1~5月我国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总额为4.28亿美元,同比减少15.75%;其中出口2.89亿美元,同比减少7.44%;进口金额1.39亿美元,同比下降29.04%。

从整体形势上看,麻纺织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麻纺织品出口需求持续

大幅减少,内需拉动的措施短期内尚未显效,2009年上半年麻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力度加大,麻纺织企业废水排放治理成本加重,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推广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负担;麻纺织企业用工多。劳动力成本压力明显高于相关纺织行业;中西部麻纺织中小企业融资难;苎麻纺织急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缺少纺织机械制造业支撑,需要产业政策扶扶持。

针对当前的困难形势,行业将采取以下措施:麻纺织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内需适销产品开发,促进向下游产品产业链衔接,提高服用、家用和产业用麻纺织品的比重;继续巩固和发展麻纺织品出口市场,培育和拓展麻纺织品内销市场,推动麻纺织品牌战略;苎麻资源主产区加大政策扶持,稳定苎麻种植面积和原料价格,保护麻农种麻积极性;建议国家调整亚麻纤维进口关税税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亚麻纺织企业走出困境;推动苎麻纺织先进技术装备开发项目工作。

纺机:底部徘徊

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国纺织产业困境给纺机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根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对全国1020家生产纺织机械、器材企业的综合统计,纺机行业生产销售出现好转现象,但是乐观断定已经回暖恐怕还为时尚早。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5月底,纺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销售小幅下降,经济效益下降明显。1-5月,纺机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出货值、进口同比都呈现下降趋势,产成品存货增加,亏损额激增。

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218.67亿元,同比下降640万;产品销售收入为218.28亿元,同比下降5.20%,销售利润仅为2.45%。全行业应收账款为72.56亿元,同比下降11.38%,行业销售中的33.24%愿与赊销,而5月份以后的应收账款减少则源于市场萎缩状况有所改善。

纺机行业产成品为46.19亿元,同比下降0.20%,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13.78%,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在1~5月产成品分省占比中,江苏省占到27%,浙江为13%,上海12%。

在这1020家企业中,1~5月出货值为14.53亿元,同比下降47.70%,今年5月份出口假货之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历史低点。据统计,22个生产纺织机械的省市中有14个省市有产品出口。从产品出口总量上看,江苏省排在第一位。纺织机械产品出货总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6.75%。从分省市情况看,出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最高的是广东省,为24.63%,依次是上海市(20.40%),重庆市(16.15%)。出货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五省市出货值合计占全部出货值总额的88.94%。

1-5月,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明显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山西省、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同比下降都在40%以上。涨幅前四位的省市自治区为安徽省、江西省、新疆和甘肃省,同比增长在40%以上。从产品销售收入总量方面看,江苏省为73.02%亿元,占全部主营收入的33.45%,排在第一位。5月份纺机全行业产品销售率为99.86%,同比增长3.21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2009年1~5月,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累计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51.36%,其中出口4.52亿美元,同比下降34.55%,进口8.44亿美元,同比下降57.24%。从产品类别上看,针织机械出口占首位,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20%,占出口总额的44.11%。织机一枝独秀,出口同比增长16.25%。从出口企业类型看,私营企业出口总额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7%,占出口总额的49.62%。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以一般贸易为主,贸易总额为3.80亿美元,同比下降30.22%,占出口总额的83.95%。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看,1-5月,对印度出口仍然排在第一位,出口金额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12%。

在进口方面,从进口产品类别看,针织机械进口排在首位,进口总额为3.34亿美元,同比下降27.54%,占进口总额的39.59%。从进口企业看,独子企业进口总额为2.65亿美元,同比下降45.15%,占进口总额的51.15%,排在首位。从进口贸易方式看,仍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口总额4.19亿美元,同比下降64.18%,占进口总额的49.62%。

纺织机械进出口同比依然为双负,但负增长的速度趋缓,依然在底部徘徊。

产业用:步伐加快

近年来一直保持热度的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行业整体不景气之时,依然保持了较为快速得增长,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机一定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由于产业用纺织品对外的依赖程度较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要小一些,出口型企业及时调整了产品方向,再加之终端产品在国内的消费还有一定空间,自今年3月份以来,部分企业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相比纺织产业其他分行业,产业用纺织品回暖步伐似乎更快一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5月我国规模以上非织造布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同比增加7.66%;资产合计307亿元,同比增加11.83%;实现主营收入159亿元,同比增加16.03%;完成出货值25亿元,同比减少8.74%。

1-5月份,全国非织造布产量合计为48.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83%,产量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辽宁省。

非织造布产业的投资也停止了下滑趋势。1~5月份,非织造布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26亿元,同比增加47.54%。尽管投资有所回升,但是企业反映,融资依然是难题。银行一直从严控制,贷款规模压缩、利率提高、到期不转贷,企业希望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包括减税、贴息、注资、融资等。

从进出口情况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所受影响比2008年更为明显,国际市场情况更为严峻。1~5月,海关56、59章中所有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的产品除絮胎、传动带外,进出口全部实现了负增长,其中进口减少27.74%,出口减少3.14%。非织造布进出口继年初首次出现负增长之后,继续呈现减少态势,出口数量减少4.03%,减少幅度有所缩小,行业出现回暖迹象,涂层布的出口量有所回升,帘子布和专门技术用途的纺织品出口数量继续大幅减少。

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和部分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显示,“回暖”趋势是清晰的,然而,“还寒”的现实状况也十分严峻。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订单不足、减停产甚至关闭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国家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尚需时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仍未见底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减负”措施,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有效地解

决行业所面临的根本性矛盾。

目前有几种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一是原来企业的产业链比较完整,比如福建鑫华,该公司具有聚酯瓶回收的涤纶短丝生产、非织造布生产以及后处理能力,且当地的箱包、制鞋行业发达,销售渠道畅通、稳定,因此,该公司在2009年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二是产品有较高技术含量企业,比如厦门三维丝,所生产的除尘过滤袋,原料全部是P84(聚酰亚胺)、芳纶、PPS(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企业解决了这些纤维加工中的技术难题,产品质量良好,目前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三是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如湖北环福,该公司用纺粘一复膜法生产的防护衣、保暖毯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畅销,2009年有望达到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

与这些企业相反,那些产品比较单一、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则陷入了发展困境,这样的企业在广东较多,约有10%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而这10%的企业产能只占总产能的5%左右。一般企业的利润率都明显下降。在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企业几乎在零利润的情况下运行。

印染:低谷盘整

2009年1-5月,印染行业运行增速下滑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经济指标趋稳回升,但整体仍处于低谷调整阶段,特别是在国际需求萎缩的影响下,出口持续缩减、价格下降,经济回升还不稳固。

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1-5月累计产量、产值、利润、投资等指标与1-2月环比有所回升,运行曲线出现了翘尾,表明行业运行出现转暖迹象,但是增速同比仍有较大幅度的减缓,仍在低谷调整阶段。

产量走出负增长。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经过2月、3月两个月的同比负增长,1-4月同比增长0.65%,1-5月增长1.41%,增速逐月提高。

产值增速小幅回升。工业总产值1~2月同比增长2.65%,1~5月增长5.12%;销售产值1~2月同比增长2.63%,1~5月增长5.11%。

利润小幅增长,利润率提高。利润1~2月同比减少14.19%,1~5月同比增长0.44%;利润率1~2月同比减少0.38个百分点,1~5月同比增加0.24个百分点。

亏损情况有所缓解。亏损面1~2月同比增加2.34个百分点,1~5月同比减少0.4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2月同比增加12.34%,1~5月同比减少0.42%。

投资增速小幅回升。实际完成投资1~2月同比减少11.70%,1~5月同比增加2.06%。

库存减少。产成品1~2月同比增加4,72%、占应收账款比重53.99%,1~5月同比减少2.67%、占应收账款比重52.57%。

出口量价双降

印染布出口数量1~2月同比减少23,81%,1~3月同比减少14.65%,1~4月同比减少13.01%,1~5月同比减少12.35%,虽然降幅逐月收窄,1~5月出口增速较1~2月份提高11.46个百分点,但是还是负增长超过10%,除美国外,对其他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印染布内销比例达83.5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

需要重视的是,出口单价延续1~2月份的下降趋势,同比减少幅度达到5.10%,表明不但出口订单减少,而且产品价格普遍下跌,除附加值较高的棉混纺印染布外,其他四大类产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由于经济下行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多数企业为争取订单保住生产,只得降低产品价格,使企业利润下滑,出口仍面临严重困境。

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企业争取到一定的利润空间,对行业经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际完成投资1~2月减少11.70%,1~5月增加2.06%。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国家多次调整纺织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缓解了外贸企业压力;连续下调整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利息支出1-2月减少6.40%,1-5月减少13.02%;财务费用1-2月减少2,65%,1-5月减少10.07%。

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以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三费比例1-2月为6.44%,1-5月为5,34%,企业管理效率提高,降低了企业运营费用,有利于提高利润水平。

但在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行业还将面临困难局面。预计2009年1~11月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492亿米,同比增长2%工业总产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2%;出口98亿美元,同比减少10%。

样本调查

多重博弈下的企业心态

运行状况趋好,景气度上升,信心逐渐恢复,一份来自基层企业的调查样本,也正在印证人们对行业宏观形势的判断。

为了及时跟踪纺织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时刻了解企业经营者对行业和本企业发展的信心,继2008年底首次开展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9年6月再次组织实施了企业经营者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专业协会、企业家联合会会员企业为主,调查累计发出问卷700多分,截至7月13日'收回有效问卷173份。调查涉及纺织工业各个子行业,173家调查样本中,棉、化纤纺织企业最多,占29.5%,其次是纺织服装企业,占11%。从样本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9.9%、51.4%和8.7%,分布地区上,东部地区企业占71.7%,中部占19.7%,西部占8.6%。

调查结果表明,今年以来国内纺织企业继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订单减少现象普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本上升、售价下降等等问题仍然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但是,从整体上看,企业的经济运行和景气状况与上次调查相比已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的信心正在恢复。

颓势扭转

综合各项调查指标来看,企业今天的运行态势相比去年底已有明显好转,企业的经营活动显著回升,利润止跌回稳。

从样本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数据上看,除了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并低于纺织工业总体水平外,其它指标反映出积极变化,企业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呈现企稳和好转趋势。本期企业经营型业务现金流同比增长19.83%,而上次调查时同比下降26.36%,这说明今年上半年企业经营活动显著回升,本期利润同比增长0.32%,主营业务利润增长

0.1%,而上次调查时分别下降87.14%和92.35%,企业经济效益出现止跌回稳趋势。

调查的企业当中,绝大多数企业产销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平稳回升的趋势明显,但部分地区和行业企业困难,外销疲软。173家样本企业中,停产的1家,半停产的有11家,半停产的11家当中,有9家来自中、西部地区,10家是中小型企业,显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依然未能很好地扭转困局,当前压力依旧较大。

在生产量上,本期同比增加的企业占42%,略低于2008年底调查数据。库存量上,同比增加的企业占30.8%,持平的占36.7%,下降的占32.5%,库存情况相对平稳。从本期企业产品订货上看,订货增加的企业占34.1%,持平的占47.9%,减少的占18.0%。订货增加的企业比重比2008年底调查时的25.5%显著提高,东部地区企业本期订货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本期企业国外订货情况相比较差,与2008年底调查时比还有所恶化。只有19%的企业国外订货增加,而有39.5的企业国外订货减少。对于下期产品订货情况预计,有4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将比本期增加,只有13.3%的认为将减少。显示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市场销售前景相对乐观。

在生产成本上,超过半数的企业本期企业生产成本同比上升,但远低于2008年底调查时的73.6%,表明今年上半年生产成本上升隋况有所缓解。本期原材料采购价格方面,3L9%的企业同比上升,人工成本同比上升的企业占比达到65.5%。产品价格方面,本期企业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明显多于价格上涨的企业,预计下期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比例显著减少。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供应紧张的企业占比仅为9.5%,总体上看原材料供应比较充足。能源供应方面,只有2.4%的企业供应紧张,表明能源供应更加充足。

针对企业流动资金充足程度的调查,30%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关于企业融资难易程度的调查,24.9%的企业融资困难,而中西部企业、小企业融资难的比重相对较高,国有企业融资情况也不乐观。这表明,虽然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还有不少企业仍然受困于这一层面。

信心增强

随着企业运行态势的逐步向好,企业经营者压力与之前相比有所减轻,对本企业的经营保持着充足的信心。调查显示,对于本年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看法,认为良好的经营者比重从上次调查时的27.9%上升为本次调查的33.3%,认为不好的比重从27.9%下降到16.7%,这表明企业经营者的压力比年初时有所减轻。针对下期本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57.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将好转,远高于2008年底调查时的32.7%。只有16.7%的认为经营状况将下滑,这也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下半年经营状况好转有一定的信心。

对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选择不乐观的企业经营者占45.6%,选择乐观的占16.6%,而上次调查时数据分别为64.0%和3.6%,这反映出经营者对行业总体经济运行信心不足的问题已有所改观。

企业经营者对行业何时企稳回升的预测,有54%的认为在明年,另有21.7%的企业家认为将在后年及以后。

这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行业在本年内还不能实现全面好转。

未来投资方面,有49.4%的企业经营者将增加明年投资,远高于上次调查的29.6%,显示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信心有所恢复。其中,来自家用纺织品制造和棉、化纤印染精加工行业的企业经营者中,有超过70%的将增加投资,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增加投资的比重远高于来自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

理性应对

对于当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的调查,有38,4的企业经营者首选“出口需求不足,订单减少”,这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外销下降是困扰企业的最突出问题;首选“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占15.8%,说明这仍然是困扰企业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首选“销售价格下降”的占11.6%,表明外需不足造成内需竞争加剧,使国内外销售价格下降。大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销售价格下降的相对较多。

对今年上半年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政策对企业的作用的问题,有30.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作用较大”,56.8%的选择“作用一般”。

对今年以来成品油、电价等价格因素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幅度的问题,选择“增加10%~20%的”企业占17.6%,“增加10%以内”的占70.6%,“降低10%以内”的占9.8%,这表明今年上半年油价和电价上涨幅度不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