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防治 森林病虫害 措施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7-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阶段,为了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
二、河南省林州市的基本情况概述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 、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三、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森林病虫害号称“森林的三大灾害”之一,在民间更是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森林林木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这一过程中,林木随时都可能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森林病虫害爆发之后,会使林木生长减缓,森林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树木枯死,导致森林大面积受损。我国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十分繁多,加上复杂的环境条件,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1.森林害虫害的传播能力极强,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病虫害很难被消灭干净。
2.人工林面积大幅上升。
3.现代林业的发展,树苗、木材的频繁运输,导致不少病虫害在大面积内传播。
4.随着防治工作的推进,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在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人工造林的面积在大幅提升,人工造林往往种植单一树种,这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2.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造成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病虫害种类被发现,极大地危害着森林。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各地之间运输林木,传播了大量的病虫害,其中有一些十分危险,对森林的危害极大。
4.森林病虫害顽固,难以根治。很多病虫害都是突然暴发的,危害较大,形成灾害,有时候现实的监测不到位,很难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就及时发现,以至于到发现时已对森林造成极大危害。
五、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治理和预防相结合,防治与营林相结合,全面防治森林病虫害。
1.积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报告情况,进行必要预测
采用各种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结合林地的气候及树木发育状况,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作出决策,采取必要措施,根除害虫,避免造成损失。
2.重视营林防治,全面防治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尽量控制纯种树林的面积,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在重视营林防治的同时,也要采用其他的防治方法,不可偏废。以护为主,保护与繁殖相结合,全面防治病虫害。
这两者各有优点,协调好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化学防治可以迅速高效地消灭病虫害,能够弥补其他手段速度不行的缺点。另外,要建设防疫站,专门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有时候会使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埋下隐患,在应用时还可能会误杀天敌生物,给环境造成危害,而生物防治可以改善这一缺点,神武防止也有缺点,现实中往往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总之,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要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和协调,已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
4.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的作用,严格防范人为破坏;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治理害虫,加强技术投入,积极进行监测,提高防治的效果;积极宣传,加强防治意识,引导广大人民进行群防群冶,可以积极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保护森林资源。
六、结束语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每一个地区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就会有所区别,病虫害种类不同,也要采取类别相应的对策。总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总原则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在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监测,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协调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辉.叶加惠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
[2]唐晓琴.卢杰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其控制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
[3]王蓬. WANG PENG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Abstract: The wide variety of garden plant disease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eases have different causes, the occurrence of conditions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thods are not the same. Therefore,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disease is a disease of garden plants for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premise, if the diagnostic error occurs, control measure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deviation, not only does not work, but there may be delays and aggravate the condition, resulting in greater losses.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disease; prevention
TU986.3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1.现场观察法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场观察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地形、地势、土壤、气象、栽培、农药、以及附近的废气、废水、废渣、烟尘等关系。观察病害的分布情况,是大面积均匀分布还是小面积点片分散分布,是否有发病中心等。一般来说,非侵染性病害为大面积均匀分布,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为点片的分散分布,有发病中心。根据现场的观察情况,初步判定是非侵染性病变还是侵染性病变。若是非侵染性病变,再用化学诊断法,做进一步确诊;若是侵染性病害仍需用症状鉴别、病原鉴定等方法再做进一步的确诊。
2.症状鉴别法
一般来说每种植物病害都有特异的症状。因此,通过症状可以鉴别植物的病害。这是一种简单常用的病害鉴定方法。症状鉴别法可用肉眼和显微镜进行观察病变的病症和病状。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病害和病症都明显。但是病毒病害也无病症,易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因此,尚需做嫁接传毒和昆虫传播等试验,加以诊断区别。
3.病原鉴定法
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同症异原”和“同原异症”的现象。例如丛枝病症状可由真菌引起,也可由类菌质体引起。黄单杆菌能引起植物叶斑病,也能引起萎蔫病。因此,病状鉴别不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有的还需做病原鉴定。病原鉴定的方法一般挑取病组织或做徒手切片进行显微镜检查病原物种类。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侵染性病害可检查到病原物。真菌病害可检查出真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细菌性病害可检查出菌脓;线虫病害可看见其形态;病毒病害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有的病毒病害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内含体。
4.柯氏证病律
通常用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往往混杂有许多腐生性杂菌,影响了镜检的准确性。为此,有的尚需做人工诱发试验。首先将病原部的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并接种于同种健康的植物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症状。然后,再从发病部位分离出相同的病原物,这样就证明了引起病害发生的真实病原物。这种检验方法成为柯氏证病律。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此法得到结果,但有时即使是该病原,也可能接种不成功,因此,还涉及到其它一些因素,如复合侵染问题等。
5.化学诊断法
化学诊断法一般用于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过症状和病原的诊断,初步确诊为非侵染性病害后,再经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以确定缺素病的性质,然后,用所缺的元素盐类进行喷洒、注射和灌根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病株是否恢复健康,以验证诊断的正确与否。此外,物理和血清等方法也可以用来做某些植物病害的诊断。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2.园艺技术
园艺措施是防治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不同树种间、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均有差异。一个品种如果仅具备速生、丰产特性,而不抗病虫害,则很难在生产中得以推广。
(2)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
(3)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
(4)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
(5)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
(6)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
(7)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园艺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具有节省能源、防治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可以持久发挥控制效果等优点。近十年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
(2)天敌昆虫。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3)益鸟。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雀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hm2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性外激素的应用。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4.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国化学防治面积占整个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近年来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中还开发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便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由于药价偏高,飞机防治费用不断上涨,地面喷雾防治喷雾器射程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长期单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影响了化学防治工作的进展。
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
5.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如47~51℃温水浸泡桐种根1小时,可防治泡桐丛枝病。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松毛虫春季上树前在树干上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关键词] 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进行植物保护,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无农药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是今后农业生产上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度飞速增加,国内外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保护生态和农产品安全,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堡垒,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搞好新形势下的植物保护对实际这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涵义
我国从2006年11月1日起执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其中明确定义,农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生物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还明确规定含有国家禁止使用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农药、兽药的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的有毒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也不得销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二、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
1.植物保护的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植物产品(即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过程中不受有害生物如病原菌、虫害等的侵害,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作为其主要技术难以避免。植物产品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除工业污染外,多数污染物直接或间接与农药这种植物保护的重要生产资料有关。
2.植物保护宗旨之一是保护植物产品安全
植物保护技术和措施作为农业产品基本保障,平均每年挽回大量的粮食损失,在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上,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8亿人还没有足够的粮食保障。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土地使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全世界为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0000多种,病原菌有8000多种,线虫1500多种,杂草2000多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不进行植物保护,即不进行病虫草鼠害的整治,产量损失可达70%,农作物仅有30%的收成。据统计,在植物保护的贡献中,化学防治可挽回产量损失28%以上,其中除草剂挽回16.4%,杀虫剂挽回7.1%,杀菌剂挽回4.2%。由此可见,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三、植物保护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测管理
1.植物保护的技术
包括法规防治(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贯穿于套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生物防治以安全、有效、持效、无污染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型安全且高效低毒的农药开发和科学使用,大幅度降低了对非靶性生物和环境的危害,又为化学防治展示了乐观的前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
2.植物保护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都强调防患于未然
植物的保护技术着眼着生态系统,管理对象为有害生物,注重减小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安全管理进行全程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也包括农产品销售环节即市场流通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全程监控,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责任追究,区别不同主体,实行分类指导。
四、植物保护面临的新形势
关键词: 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防治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或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是花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花生感病后,根的吸收功能被破坏,植株矮小发黄,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根系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在根茎、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由于根部组织受到破坏,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叶片早期脱落,病株开花迟,结果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1)从茎叶上看,植株矮小,茎叶发黄,叶片变小,生长缓慢,底部叶片焦灼,早期脱落,开花推迟,与健株相比,出现成片高低不齐的病窝。
(2)从根上看,根部尖端出现大小不规则的小疙瘩及虫瘿,虫瘿上又生出许多幼嫩毛根,经多次重复侵染,根部形成乱麻状须根团。根瘤与虫瘿的区别在于:根瘤生长在侧根一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毛根,剖开可见褐色汁液,虫瘿则生长在根端,使整个根端膨大,表面粗糙,并生出许多不定根,剖开可见乳白色粒状线虫。有无虫瘿是与病毒病的主要区别。
(3)从果上看,初期在幼果上形成乳白色的小瘤,后形成褐色疮痂状虫瘿,造成果小而少。
2病原形态及其特性
该病由植株寄生线虫引起。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科,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特点:雌雄虫体异型。一般认为,侵染花生的根结线虫有3种: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爪蛙根结线虫(M.javanica)。国内主要是前2种,主要从雌虫形态上区分。
2.1形态和发育特征
线虫的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卵肾脏形,黄褐色,刚产的卵是包在卵囊内的,卵囊胶质,不规则,具有保护作用。幼虫期发育蜕4次皮,5个龄期成为成虫,1~2龄都是线形,1龄幼虫在卵内,出卵壳后为2龄幼虫,2 龄幼虫开始侵染。3~4龄雌雄虫体体形分化,雄虫仍是线形,雌虫由辣椒形逐渐发育成洋梨形。雌虫侵染后在寄主组织中定居、取食、发育、成熟产卵。雄虫后到土壤中不久即死亡。目前研究,雌成虫可不经而进行孤雌生殖。因此,根部组织中有大量线虫交替危害(在组织解剖及土壤分离时,一般很少见到雄虫,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
2.2寄主范围
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35科130余种植物,包括16科80余种栽培植物和19科50余种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中主要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的常规作物。另外,甘薯虽然是寄主,但线虫在甘薯上不能正常发育成成虫,禾本科作物也可受侵染,但发病轻。
2.3生理特性
耐水淹,据试验,虫瘿浸水135d仍具侵染力。不耐干燥,带有虫瘿的荚果、根系等含水量降至26.1%以下时线虫全部死亡。利用这一特点,生产上采用充分晒干果壳、田间曝晒病残土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病害。
3发生规律
线虫以卵在卵囊内和幼虫在根结内、果皮上随病根和病果壳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春季平均气温10~12℃,卵开始发育为1龄幼虫,2龄期开始侵入花生幼根,共脱4次皮,变为5龄幼虫,后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1年发生3~4代,条件适宜20~30d可完成1代,线虫侵入的土壤温度为11.3~34.0℃,最适温度为20~26℃,最适土壤湿度为70%,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不利于侵入。
花生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有明显的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花生出苗后的21~31d,第1个高峰期正值花生大量新根增长期,第2个高峰期正值第2代幼虫在土壤中口密度增长期。线虫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在沙土地平均每天移动1cm。
病原线虫可借病果及混有病株残体的粪肥作近距离传播,也可借农具、人畜、地面流水作近距离扩散。一般重茬田、肥力低的沙土地发生严重;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砂壤土病重,黏壤土病轻;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春播病重,夏播病轻;干旱年份发病重,多雨年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治线虫病应先做调查,然后进行防治。调查时间宜在收获前后。因为此时植株上部症状明显,易于识别。
4.1加强检疫工作
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4.2加强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明显。
(2)清除侵染源。收获时清除病根,并将病土犁翻、曝晒,可减少线虫数量,病株、病根、病果要集中处理,清除田内外杂草寄主。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4)改善灌溉条件,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浇传播。
4.3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色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对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根系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在根茎、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由于根部组织受到破坏,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叶片早期脱落,病株开花迟,结果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1)从茎叶上看,植株矮小,茎叶发黄,叶片变小,生长缓慢,底部叶片焦灼,早期脱落,开花推迟,与健株相比,出现成片高低不齐的病窝。
(2)从根上看,根部尖端出现大小不规则的小疙瘩及虫瘿,虫瘿上又生出许多幼嫩毛根,经多次重复侵染,根部形成乱麻状须根团。根瘤与虫瘿的区别在于:根瘤生长在侧根一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毛根,剖开可见褐色汁液,虫瘿则生长在根端,使整个根端膨大,表面粗糙,并生出许多不定根,剖开可见乳白色粒状线虫。有无虫瘿是与病毒病的主要区别。
(3)从果上看,初期在幼果上形成乳白色的小瘤,后形成褐色疮痂状虫瘿,造成果小而少。
2病原形态及其特性
该病由植株寄生线虫引起。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科,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特点:雌雄虫体异型。一般认为,侵染花生的根结线虫有3种: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aren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爪蛙根结线虫(M.javanica)。国内主要是前2种,主要从雌虫形态上区分。
2.1形态和发育特征
线虫的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卵肾脏形,黄褐色,刚产的卵是包在卵囊内的,卵囊胶质,不规则,具有保护作用。幼虫期发育蜕4次皮,5个龄期成为成虫,1~2龄都是线形,1龄幼虫在卵内,出卵壳后为2龄幼虫,2龄幼虫开始侵染。3~4龄雌雄虫体体形分化,雄虫仍是线形,雌虫由辣椒形逐渐发育成洋梨形。雌虫侵染后在寄主组织中定居、取食、发育、成熟产卵。雄虫后到土壤中不久即死亡。目前研究,雌成虫可不经而进行孤雌生殖。因此,根部组织中有大量线虫交替危害(在组织解剖及土壤分离时,一般很少见到雄虫,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
2.2寄主范围
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35科130余种植物,包括16科80余种栽培植物和19科50余种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中主要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的常规作物。另外,甘薯虽然是寄主,但线虫在甘薯上不能正常发育成成虫,禾本科作物也可受侵染,但发病轻。
2.3生理特性
耐水淹,据试验,虫瘿浸水135d仍具侵染力。不耐干燥,带有虫瘿的荚果、根系等含水量降至26.1%以下时线虫全部死亡。利用这一特点,生产上采用充分晒干果壳、田间曝晒病残土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病害。
3发生规律
线虫以卵在卵囊内和幼虫在根结内、果皮上随病根和病果壳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春季平均气温10~12℃,卵开始发育为1龄幼虫,2龄期开始侵入花生幼根,共脱4次皮,变为5龄幼虫,后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1年发生3~4代,条件适宜20~30d可完成1代,线虫侵入的土壤温度为11.3~34.0℃,最适温度为20~26℃,最适土壤湿度为70%,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不利于侵入。
花生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有明显的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花生出苗后的21~31d,第1个高峰期正值花生大量新根增长期,第2个高峰期正值第2代幼虫在土壤中口密度增长期。线虫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在沙土地平均每天移动1cm。
病原线虫可借病果及混有病株残体的粪肥作近距离传播,也可借农具、人畜、地面流水作近距离扩散。一般重茬田、肥力低的沙土地发生严重;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砂壤土病重,黏壤土病轻;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春播病重,夏播病轻;干旱年份发病重,多雨年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治线虫病应先做调查,然后进行防治。调查时间宜在收获前后。因为此时植株上部症状明显,易于识别。
4.1加强检疫工作
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4.2加强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明显。
(2)清除侵染源。收获时清除病根,并将病土犁翻、曝晒,可减少线虫数量,病株、病根、病果要集中处理,清除田内外杂草寄主。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4)改善灌溉条件,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浇传播。
4.3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色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对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