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全民健身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大,联合国的人口数据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得我国消费机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是现在很多国家将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全民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体能、身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社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主要的特征是认知、情感状态、躯体健康程度,健康老龄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退休制度以及养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龄化实现的过程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

从科学定义来说,其实人口老龄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或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时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老化,主要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依据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或者是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二、理论支撑

(一)去标签化理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一个人贴上一“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指一个人被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定义。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标签,就是弱势群体,觉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伤害,会让老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已经老朽、无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赘一样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衰退,社交功能的减退等等,所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结合老年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要凭借社会参与程度和老年人对老化抵制的因素来定。在遵循老年群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和老人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体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类的项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为基础来衡量。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中主要讲的是,他人将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说,在生活中样样替老年人做决定。这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使老人有了依赖性。这一行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有时候老年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没有能力。在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中主要讲述了如何改变老年人现存的客观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本身了解到这个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及对老年人的错误偏见。其次是通过政府资源来改变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问题。最后是激励老年人拥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提升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各国政策措施

每个国家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都依据自己本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闪亮点,是可以结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的。

(一)日本

日本是众所周知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便很重视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个计划就是国民健康运动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普及人们重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黄金计划21,主要为了延长本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在2000年推出《护理保险制度》,在日后的年间不断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务。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进法》,为推动国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中的退休员工的年龄标准,将原来的60岁改为了65岁,但也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依据个人的意愿而执行的。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公开了《老龄化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将老年人视为有长期经验的老年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还提出完善已经运行已久的养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联邦卫生与老龄部和卫生与福利研究所联合了《澳大利亚老龄化研究议程框架》,这一框架确定了老龄化应该优先研究的六大领域。

(三)美国

美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开端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发展得缓慢。最早出台的相关政策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针对老年人的,真正对健康老龄化有所推进的是1965年出台的《美国老年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得美国老龄行政机构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又出台了《医疗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顾计划》两部法律。至此,美国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准备。1973年公布了《老年营养项目》,此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务。2000年开启了《国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项目》,这一项目由老龄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拨款支持,鼓励家庭照料者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并只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飞快来说,其实我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庞大,我国目前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计算,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 0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再次,我国同时也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像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是国家的经济先富裕起来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我国需要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来面对老龄化这一问题。最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相对快的地区老龄化发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快于内陆地区等。这一老龄化的趋势是极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来说,现在人口结构还是青年型人口结构。这样的地区差异也使得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了多重挑战。

五、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路径,虽然现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识相比以前要强了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健身意识还不够强。政府在这一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会组合和地方单位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计划必定要长期执行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最终使得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也要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有了这种呼应和支持,这一计划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龄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模式,毕竟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要晚,因此这些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问题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许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确定养老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再次,是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内部决定,最后是个人的养老保险遵从自愿的原则。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合理的。

(三)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

在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来相互照顾的,但是,这种照顾毕竟还是缺乏一些专业性的。一方面机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家庭照顾这一方面。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用户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时间。另外一方面,从社区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和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合理运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不断推动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进。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的基础卫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更多的存储及卫生保健服务,大的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小的方面以家庭为单位。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变,例如在护理、医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机构来宣传,使得老年人从自身方面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因素。

六、结语

实现我国的健康老龄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了更多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体育体制,充实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使大众体育的普及率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时还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汤哲.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J].世界医学杂志,2003(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税收;多元回归;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28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1982-2010 year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s and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of Stata12.0 and using the model ordinary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OLS). The study found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per capita tax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Regression analyzed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82-1993, 1989-2000,1999-2010,it found that the aging of 1999-2010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ize of the tax and the aging of 1982-1993 and 1989-2000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advocat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velop the pension industry and raise the level of security to protect the government pension tax treatment at a reasonable level.

Key words: Jiangsu; population aging; tax; multiple regress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老龄化程度仍在加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为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必须依靠自身的财政税收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作为最具生产力的因素,社会领域中的生产、收入及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都由人口来参与和完成。因此,人口与税收的关系是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人口老龄化虽然有可能增加政府的支出负担,但对政府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1]。作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大省与人口大省,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政府税收规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导向。

国内方面鲜有研究探讨人口老龄化对政府整体财政运行状况的影响[1]。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都集中在税收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这一视角上。李晶[2]指出财税杠杆是政府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主张采取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进而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应有的调节和导向作用。UNDP《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3]建议加强对老年人和养老服务的税收政策和采取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杨伟民等[4]基于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机构需求明显增加的客观现实,提出可以根据养老机构及其所收养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在不同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方面体现区别。杨默如等[5]提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采取完善老年产业、提高自我养老能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中税收政策统一规划和配套步伐等税收政策取向。杨燕英[6]基于中国养老服务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现状,提出通过扩大养老服务的税收优惠范围、系统制定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多样化的税收优惠方式来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本研究利用江苏省1982-2010年税收、经济和人口年龄结构等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税收规模的具体影响情况。

1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及税收收入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老龄化现状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江苏省也领先全国10年于198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9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13%,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江苏省老龄化程度加快,尤其是2003年以后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S持在10%以上。根据相关学者的预测,江苏省老龄化水平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呈现上升趋势,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预计在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1.57%[7]。

1.2 江苏省税收收入现状

江苏省税收收入从1982年的49.8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 312.6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17%;人均税收从82元增长到4 210元,年均增长率为15.1%。2004年以后,人均税收增长率达到24.92%。人均税收的快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税收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人均税收的增长从侧面说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和财产的富足。另一方面,人均税收的不断增加说明居民的税负没有得到减轻,进而压制了居民的进一步消费,不利于内需的扩大。

2 税收规模与有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2.1 模型构建

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收规模水平,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物价水平等因素。本研究选取以下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人均GDP记为X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记为X2;人均消费记为X3;人均收入记为X4;物价指数记为X5。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均税收进行实证分析。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

式中,Y为人均税收水平,X1、X2、X3、X4、X5为影响人均税收水平的各种因素,μ为随机扰动项。由于本研究所利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不需要考虑异方差问题。因而利用Stata12.0统计分析软件对式(1)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

2.2 回归分析

将1982-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代入式(1),采取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Y=224.69+0.06X1-30.21X2+0.06X3+0.08X4-0.40X5(2)

(2.59)(-2.81)(0.69)(0.88)(-4.52)

式中,修正Q定系数R2为0.993,F值为841.25,通过1%显著水平的联合检验,说明模型解释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各解释变量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解释变量X2、X5的回归系数的t值很低,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处理,经过筛选得到如下结果和优选模型:

Y=382.09+0.11X1-60.74X2(3)

(29.25) (-10.95)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987,F值为1 042.37,可以通过1%显著水平的联合检验,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值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此外对回归结果进行多元共线性和遗漏变量检验。由表1可知,就人均税收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系数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并且遗漏变量检验的P值大于0.05,说明优选模型并未遗漏任何重要变量。因此将式(3)作为研究1982-2010年江苏省税收规模水平的优选模型。因此,研究江苏省的人均税收水平时,应主要考虑人均GDP以及老龄化的重要指标,即老年人口比重。优选模型式(3)中X2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口老龄化对人均税收水平存在着负面影响。

3 不同时间段老龄化影响税收规模的差异分析

从式(3)可以看出,1982-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水平对人均税收规模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对税收水平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水平是否不同。为了研究不同时间段内老龄化对税收水平的影响差异,取1982-2013年间的3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长度相等,分别为1982-1993、1989-2000、1999-2010年。更为重要的是,1982-1993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5.55%缓慢上升到7.55%,江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989-2000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05%上升到9.11%,这一阶段江苏省一直处于老龄化阶段;1999-2010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9.07%上升到11.33%,这一阶段江苏省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而且多数年份的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10%以上。为了比较3个阶段内老龄化影响税收规模的差异,特应用OLS方法对这3个时间段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考虑的指标依旧为人均GDP(元)、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消费(元)、人均收入(元)以及物价指数,被解释变量为人均税收水平(元)。

3.1 1982-1993年的回归分析

将1982-199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Y=313.51-0.07X1-94.44X2+0.56X3+0.36X4+0.38X5(4)

(-1.82)(-4.71)(2.91) (3.76) (2.01)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920,F值为27.68,通过1%显著水平的联合检验。说明模型解释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各解释变量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解释变量X1、X2的回归系数的t值很低,并且X1的系数为负数,失去经济意义,这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处理,经过筛选得到如下优选模型:

Y=-11.24+0.39X3-0.34X5 (5)

(5.16) (-3.96)

式中,决定系数R2为0.715,F值为14.82,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t检验。此外对回归结果进行多重共线性和遗漏变量检验。由表1可知,就人均税收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系数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并且遗漏变量检验的P值大于0.05,说明优选模型并未遗漏任何重要变量。因此将式(5)选为优选模型。

在筛选解释变量的过程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这一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并未通过5%显著水平的t检验,人均消费和物价指数通过5%的显著水平t检验。这说明,在1982-1993年这段时间内,影响江苏省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人均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从式(5)可以看出,在不考虑人均GDP水平、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情况下,人均税收收入与人均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当物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人均消费每增长1%时,人均税收可以提高0.39元;当人均消费水平不变时,物价指数每增长1%时,人均税收收入降低0.34元。因此,人均消费水平对人均税收存在着积极影响,物价指数对人均税收有消极影响。

3.2 1989-2000年的回归分析

将1989-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Y=144.08+0.08X1-9.70X2+0.78X3-0.39X4-1.05X5(6)

(1.29)(-0.14)(0.91)(-0.83)(-2.56)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660,F值为5.34,通过5%显著水平的联合检验,说明模型解释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各解释变量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解释变量X4的系数为负,失去经济意义,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处理,经过筛选得到如下优选模型:

Y=111.79+0.11X1-0.75X5(7)

(5.68) (-5.74)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741,F值为16.77,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t检验,此外对回归结果进行多重共线性和遗漏变量检验。由表1可知,就人均税收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系数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遗漏变量检验的P值大于0.05,说明优选模型并未遗漏任何重要变量。最终优选模型的解释变量为人均GDP和物价指数。与1982-1993年时间段不同,影人均税收水平的是人均GDP水平和物价指数。

在筛选解释变量的过程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这一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并未通过5%显著水平的t检验,人均GDP和物价指数通过5%的显著水平t检验。这说明,在1989-2000年这段时间内,影响江苏省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人均GDP和物价指数。虽然这一阶段江苏省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人均税收水平呈现弱负相关关系,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从式(7)可以看出,在不考虑人均消费水平、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情况下,人均税收收入、人均GDP水平和物价指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当人均GDP水平保持不变时,物价指数每增长1%,人均税收降低0.75元;当物价指数不变时,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税收收入增长0.11元。因此,人均GDP水平对人均税收存在着积极影响,物价指数对人均税收有消极影响。

3.3 1999-2010年的回归分析

将199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Y=-376.66-0.13X1-50.33X2-0.06X3+0.80X4+1.07X5(8)

(-1.38)(-5.13)(-0.36)(2.16)(1.44)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990,F值为888.21,通过1%显著水平的联合检验,说明模型解释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各解释变量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解释变量X1和X3的系数为负,失去经济意义,这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处理,经过筛选得到如下优选模型:

Y=145.21-47.85X2+0.35X4(9)

(-5.31) (34.37)

式中,修正决定系数R2为0.990,F值为 2 124.33,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t检验,此外对回归结果进行多重共线性和遗漏变量检验。由表1可知,就人均税收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系数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并且遗漏变量检验的P值大于0.05,说明优选模型并未遗漏任何重要变量。最终优选模型的解释变量为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

在筛选解释变量的过程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通过5%显著水平的t检验。这说明在1999-2010年这段时间内,影响江苏省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为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从式(9)可以看出,在不考虑人均GDP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情况下,人均税收收入与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当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时,老年人口比重每增长1%,人均税收降低47.85元;当老年人口比重不变,人均收入水平每增长1%时,人均税收收入增长0.35元。因此,老年人口比重对人均税收存在着消极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对人均税收有积极影响。

3.4 不同时期回归模型的比较

1)不同时间段内,人口老龄化水平对税收水平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在3个时间段内,虽然1982-1993、1989-2010年期间老年人口比重对人均税收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其相伴概率P值未通过5%显著水平的t值检验;1999-2010年期间内,老年人口比重对人均税收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这是因为1999-2013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尤其是2003年以后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10%以上,这导致人口老龄化对税收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加大。

2)不同时间段内,影响人均税收水平的变量存在差异。在1982-1993年期间内,人均消费水平对人均税收有积极影响,物价指数对人均税收有消极影响;在1999-2000年期间内,人均GDP水平对人均税收有积极影响,物价指数对人均税收有消极影响;在1999-2010年期间内,老年人口比重对人均税收有消极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对人均税收有积极影响。

3)在1989-2010年整个时间段内,老年人口比重对人均税收水平起到消极作用,其影响程度要大于1999-2010年时间段内人口老龄化对人均税收水平的影响程度,式(3)中的系数-60.74的绝对值大于式(9)中的系数-47.85的绝对值。

4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江苏省1982-2010年有关经济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尝试分析了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税收水平之间的关系。经过筛选得到了能够解释江苏省人均税收水平的优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水平对税收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江苏省的老年人口比重与人均税收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税收水平存在着消极的作用。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均收将减少。通过分别对1982-1993、1989-2000、1999-2010年3个时间段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999-2010年期间老年人口比重对税收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1982-1993年和1989-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对税收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分时间段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税收水平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水平而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化对江苏省税收规模的影响程度将日趋显著。

基于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江苏省税收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有效发挥政府职能,提出以下优化税收意见。

1)扶持、培育老龄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给税收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构建全面覆盖、长期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扶持老龄产业以应对老龄化,同时老龄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政府税收的增长也是一大助力。

2)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刺激老年消费需求。政府税收的多少取决于地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府的税收结构。经过上述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整个时间段的分析还是分阶段的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对税收都存在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背景下,通过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免除其后顾之忧,进而刺激其消费欲望,对政府税收有着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 锋,余锦亮.人口老龄化、税收负担与财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5(8):16-30.

[2] 李 晶.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7-26.

[3] UNDP《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2(4):10-13.

[4] 杨伟民,李冰段,林 燕.对我国养老机构税收政策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0(5):33-37.

[5] 杨默如,李 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8(5):84-86.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均消费;老龄人口抚养比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26-02

收稿日期:2013-07-18

作者简介:刘源(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刘壮(1989-),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引言

老龄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诸多社会经济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显示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1]。目前国际上界定老龄社会的通行标准是,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时,即可认为是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数量以及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增加。截至2000年,中国的65岁人口比重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程度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消费的主题是人,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由于老年人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偏好变化,对于所需求的产品的特殊要求,必将引起居民消费的需求的一定程度的变化。

对于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凯恩斯(1936)提出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1949)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1954)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霍尔(1978)提出了理想预期生命周期理论,这些对于消费的函数的研究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与消费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宏观经济研究最热点的领域之一。在中国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对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研究。其中厉以宁、李子奈等学者用回归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分布滞后变量模型等数学计量方法对于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之后众多中国的经济学家(臧旭恒,1994;于永定、李军,2000;孙凤,2002;秦朵,1990;韩立岩,1998;等)都对中国的消费进行过实证分析,但从来没有经济学家将人口因素纳入到消费函数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原因是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综合的变量来衡量人口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存在多重共线性,对于拟合出的消费函数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变量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也存在不能通过的问题。本文利用1982—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并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建议。

一、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引入与来源

由凯恩斯(Keynes)的消费函数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因此有理由把收入看作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引入变量ay。商品的价格水平是居民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引用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变量cpi。有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会增加储蓄,从而抑制消费。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储蓄增加,这主要体现了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但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会使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是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2]。所以,将利率也可以认为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引入变量ir。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引入老龄人口抚养比r(老龄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对于收入分配、城乡人口流动趋势、人口素质的变化等显著性不高的因素归入随即干扰项。被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支出用ac表示。其中,ac、ay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cpi、ir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r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及数据,构造计量模型,为降低多重共线性、自相关等因素,压缩数据等考虑,采取对数模型:

lnact=β0+β1lnayt+β2lnrt+β3lnirt+β4lncpit+εt

“在宏观经济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包括总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在内的许多变量都遵循随机游走,突发性的振荡是永久性的”(平迪克,1999)[3]。为避免“伪回归”的出现,对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是必须的,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单位根检验。本文通过Eviews5进行计量分析。其中t是趋势变量,本文中时间为(1982—2010年);原假设为H0:非平稳,即存在一个单位根。具体计量结果(见表1)。

表1 ADF的检验的结果

注:D(lnac)为lnac的一阶差分形式,其余变量同。

由表1可以看出,变量lnac、lnay、lncpi、lnir、lnr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相应的一阶差分形式D(lnac)、D(lnay)、D(lncpi)、D(lnir)、D(lnr)均为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后五个变量通过都为一阶单整I(1)。可以看出通过OSL回归的残差的t值为-4.219438,P值为0.0028,所以拒绝H0,即残差为平稳序列。因此以上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协整方程可以描述为:

lnact=2.066+1.035lnayt-1.108lnrt-0.064lnirt+0.018lncpit+εt

t 值 (4.56) (38.55) (-3.91) (-2.66) (2.30)

p值 (0.000) (0.0001) (0.0007) (0.0136)(0.0305)

其中,Adjusted R2=0.999;D.W=1.631;F=12093.58,P(F)=

0.000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结构均显著,R2和F统计量均显著,D.W统计量也现实出显著,可以说,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可以对经济问题作出解释。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三者之间存在着协整且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进一步对结果进行解读。

lnr前的系数为-1.108,其经济学意义代表,人口的消费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与老龄化的程度呈现反比例关系。这说明,伴随着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升,即老龄人口得不断增加,对于人口的消费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然而,这一结论与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出的结果恰恰相反,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储蓄率就会上升,老年人只消费过去积累的储蓄,如果社会上的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国内外大多数文献都支持生命周期假说,但我们的结论为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呈负相关,这与中国国情相符。

首先,中国的老年人对于子女的生活水平十分关注,为自己的子孙节衣缩食,是中国老年人的普遍观念,大多数老人会选择为子女留下更多财产。其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并不完善,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可能性,理性的老年人通常会选择节约开支,以防储蓄不足难以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最后,中国社会上普遍的抚养老人的方式还是家庭抚养,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因此,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下一代预计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加重,即将赡养老人的理性的中年人会倾向于缩减开支,增加储蓄。

二、政策建议

消费行为受到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将在整个生命周期理性的分配自己的消费,加上中国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居民的消费必将趋于保守,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萎缩。面对该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居民的消费带来信心,充分发挥边际消费倾向的正效应,从而有效彻底地促进内需的增长。第二,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降低居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所带来的负效应。第三,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倾向,积极调整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消费结构,消除由于年龄结构造成的消费死角。第四,还应注意老龄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形成老年人自己的消费渠道,保证老年人的消费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状况[R].北京: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10.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现状 必要性 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OECD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其程度更多体现在“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状态。有学者指出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的特点,包括速度快、来势猛,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地区间老龄化差异大,未富先老这6个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与保障制度却无法及时跟上,“老有所养”目标未能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作为五大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该政策与旧农保相比在于筹资方式不同,旧农保以居民自我储蓄为主,新农保以三方筹资的模式为主。并且新农保中农民账户包含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该项制度在2009年开始试点,于2012年实现了全国基本全面覆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新农保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依附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其施行年份也并不久远,尽管是基本覆盖各地区,但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

1、三大筹资模式不平衡

前文已提及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这三个资金来源比例却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出现困难。王旭东指出,我国农民过于依赖政府补贴,使得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李海东也指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筹集模式问题,并提出渠道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观点。王云璐指出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乡镇政府担负农村治安、医疗教育、保险等各方面的支出,其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三方集资方式,其不平衡模式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已经实现基本养老目标,却日益加重政府负担,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潜在问题。

另外田文军认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农民得不到该方补贴,该制度实际上成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2、实施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东西部的差别还是城乡差别,最终皆导致了各种制度措施的施行不平衡,新农保也不例外。比起城镇养老保险,农民在个人账户中的投入不足,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农民个体上也存在着差别。农村中有以土地为主的耕地农民,也有其他身份的农民,比如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所以身份的极大差异性导致经济收入不同,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的缴费能力和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换言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在地区上、在个体上均存在着实施不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信奉养儿防老观念,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后代身上而不是制度保障方面。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更难深入实施。相对于城镇而已,这在公平上是一个问题,但更多体现了制度的不足,无法使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得到好的养老保险保障。

3、其他问题

制度本身即存在集资与实施具有矛盾,而针对农村地区其他情况,也是问题重重。张峰指出,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及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负担养老缴费是一个大问题。从张洋的调查中可知,参保人员多是年老、收入较低的人群,收入较高的青年却极少参加,使得制度呈现逆选择典型现象。在笔者看来,因有钱的中年不参保,这更容易造成穷人更穷、政府负担更大的恶性循环。而学者万婕深刻指出,新农保忽略了养老金待遇与时间、物价、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的长远问题,将会导致农民的实际保障水平过低。安燕指出,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长效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资金来源、制度本身、实施过程、经济水平、管理体制等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且短时间内无法逆转,解决新农保出现的问题具有紧迫性与重大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慢于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使得农村养老负担大,从而又加大城乡差别。因而加大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协调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成就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当务之急即是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解决其问题,才能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农村消费,拉动农村内需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之一,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黄勇平指出,只有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区域、城乡、个体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平衡,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个体差异及收入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缺陷而使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而关于“稳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极速发展的状态下,很多家庭陷入未富先来、未备先老的状态,这对家庭、社会的安稳产生极大的挑战。只有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才能缓和家庭矛盾实现社会稳定,达到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三、建议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制度(新农保)在方方面面都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各种资金、实施、长效机制问题接踵而来;同时,解决其问题又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政府、集体、个人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政府方面,其解决措施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经济乃第一要义。政府只有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从而降低农民支出压力,促使农民有更多余钱用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投资。而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政府的投资引导,提供税收、土地优先供给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环境,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也是举措之一,这样国家将有更多收入可以用于地方财政拨款、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一举多得,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建立长效机制

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而政策方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长久有效机制,提高政策吸引力,号召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村养老保险行列当中。凯恩斯在《就业、信息、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需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对生活贫困的公民进行救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拨款,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专款专项补助,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而不至于财政赤字。同时,应不可忽视随时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降低的问题,政府承诺或以文件出台形式对一定时间后领取养老金有一定的补贴,以此使养老保险机制长久有效。

(三)加大宣传,提高参保人数

农村地处相对偏僻,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家庭养老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在某些程度上会有思想落后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忽略与不理睬、不信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地区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机构,进行制度宣传,让更多地农民了解养老保险并参与进来。虽然我国实现全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但在农场中依靠家庭养老的人数绝对值不小。提高参保人数仍是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开放二胎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方面结果显著,但同时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进度与深度却跟不上因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进程,国家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行开放二胎政策。这从长远上,为缓解以后的人口老龄化路程铺上了基石。同时,政府要切实推行“开放二胎”政策的逐渐试点与实施,真正做到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压力。

四 结束语

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城镇的养老保险,而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提出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但由于笔者受限于理论知识,且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深刻,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需今后通过更多地文献及实地考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殷晨昕.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最优延迟退休率及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蔚志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田文军.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陈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李海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旭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4

[7]王云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

[9]张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11]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