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现代物流业推进工作会”。首先,我谨代表*市政府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企业界的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物流推进会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紧密的政企联系,把发展物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从而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项目的加快实施。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充分运用先进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运输技术对社会化分工形成的各个独立环节进行系统化、集成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满足集约、畅达、高效要求的综合性流通管理系统,它在内容上涵盖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业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地处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圈”腹地,位于“*—*—*”经济轴线的中点,是连接珠三角东、西两翼的结合部,特别是与广东未来的物流中心——南沙开发区一衣带水,显著的区位优势加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广阔前景正吸引着国内外业界涉足。如日本本田捆包公司决定在*火炬区建设大型现代化仓储设施,英国百安居公司、德国物流业巨子林德公司都正围绕着物流业在与我市进行洽谈当中,以消费品配送为特征的万佳、普尔斯马特、吉之岛等多家连锁企业亦纷纷在*开设商店。本土方面,超市连锁企业壹加壹公司成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中国外运集团*公司准备在*港建立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邮政物流*分公司配送服务亦已具备相当实力。

在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在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生产服务业的龙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市三产办对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配套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今年3月中旬举办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以现代交通、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企业为载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装备现代化为手段,构造多层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体系,形成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以火炬商贸中转物流园区、西北部工业组团产业物流园区和城市配送物流园区为重要结点,沿中江高速公路向粤西地区辐射,并向*东西两翼扩散的现代物流集聚带,努力把*建设成为珠三角西翼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为了给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市现代流通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现代流通业及旅游业鼓励发展项目用地办证费用优惠暂行办法》等多项优惠政策,在宏观指导上,在贴息资金、用地优惠政策等方面重点支持市级物流园区和物流项目的建设。希望与会企业界嘉宾及相关镇区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共同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作出努力;同时,各部门、各镇区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要安排专门机构为物流企业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08-05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和流通的综合物流过程,到90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过程。

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创造的价值领域不断丰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的振兴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状况

1、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升。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27309亿元,年均增长15.8%,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903亿元,年均增长18.5%,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09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8.27亿吨,年均增长16.1%,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22亿吨公里增加到2808.4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7.5%。2009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7%,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此外,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重要行业。2010年,我国物流就业人数已达2000万。据有关资料表明,欧洲物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如果物流业就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能为我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数千万。

2、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依托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布局,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物流圈一物流节点城市一物流基地(园区)一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共有141个。其中全省已营运的物流园区33个,占23%:在建物流园区58个,占4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50个,占36%。武汉阳逻物流园区、武汉舵落口物流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营运并取得初步成效。

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改造国企、发展民企、引进外企以及推进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我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类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运作,形成特色物流和专业物流快速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不够、优势不优”是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综合运输枢纽和交通物流工程的投资偏少,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投资只有22亿元。在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方面,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村物流运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多式联运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无缝连接实现难度大。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总体水平不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类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物流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一是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目前,我省从事物流服务的多数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二是物流企业经营范围比较传统和单一。目前,我省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三是物流服务水平低,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在服务理念、营销、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四是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高能耗。如目前我省物流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行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高达25%,物流业在我省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扮演着高碳排放者的角色。

3、物流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推进物流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而现行的分行业管理体制与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既影响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又影响物流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发改委、商务厅、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及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

门,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现行物流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对物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引导。四是物流标准化制定和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

4、物流业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湖北是科教大省,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我省物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2009年,我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集团超过五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研发机构不健全。目前,我省的物流研究机构基本上设立在高校,企业设立物流科研机构的比较少。近四成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超过三成企业没有研发人员:人才流失严重。我省大部分物流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或者京津唐等发达城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湖北在鄂高校应届毕业生中,仅有20%的本科生和4%的硕士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而在博士毕业生中这个比例要更低。

三、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一)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成果,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和步骤,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或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和效益的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越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科技、管理和体制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单纯地加速。

从理论上说,跨越式的发展是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概括,是一种反梯度推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也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世界最新的文明成果,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成本低得多;即使在同样资金、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只要能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赶上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范围广、资源需求量巨大。但我省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不能依靠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我省应抓住当前产业转移与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产业及资源优势,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方向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中应当予以优先支持。

2、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现代制造业无论是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的配送,从区域、时间、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而且可以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要支柱。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省制造业的现状与特征,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3、注重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中部崛起是我国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北省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市自身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和区域共同发展。而金融危机后,我省经济提前整体回暖,物流业逐渐复苏,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加快了进驻的步伐,这些大型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或收购本地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网点的布局。

4、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行业能够持续稳定成长的必要条件。我省现代物流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主要包括网络化创新、服务性创新、集成化创新、信息化创新及装备技术创新等。

四、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评价标准

(一)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定位

1、量的跨越――实现总量跨越。根据我省“两圈一带”及“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围绕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创新驱动、产业互动、高端带动、区域联动、低碳推动,保持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实现总量跨越目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及整体竞争力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2、质的跨越――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省物流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我省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8%,而美国、日本少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低碳物流这一目标,这其中主要包括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倡导实现低碳公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推广绿色包装及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二)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评价标准

1、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的内涵。根据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以我省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全省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省市、地区的物流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政策环境和物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具有高度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也反映出

了我省对物流市场的争夺能力和对外界物流资源的吸引能力。

2、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而这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需求规模、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及物流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物流需求规模。物流需求规模主要指物流服务的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数量和规模。它综合反映了我省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程度和规模、物流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物流市场容量的大小,是湖北省物流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2)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供给状况指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各种物流技术装备、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等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地区的交通能力状况。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是指我省物流主体提供物流服务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小,主要包括我省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服务绩效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4)信息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主要是指我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及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由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已把建立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的发展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水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5)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主要指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体现了外界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持。

五、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选择交通便利。具备大规模物流组织条件,设施布局空间大,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布局若干个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将武汉建成具有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已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基础上,以黄石港及黄石开发区为依托,以采矿、建材、冶金及制造业为支撑,以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将黄石建成覆盖鄂东并辐射皖赣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充分依托三峡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以港站枢纽为依托,以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化工、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将宜昌建成服务于鄂西南、湘西并向三峡库区以及重庆、四川地区辐射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现有的水陆交通体系,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以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产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将荆州建成服务于鄂中南地区,辐射湘北、川东地区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已形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汽车产业和火力发电厂建设为依托,将襄阳建成服务于鄂西北及鄂、豫、陕、渝四省边区的货物转运及相关物流服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以襄渝铁路及在建的汉十和武汉至银川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将十堰建成辐射川、陕、甘、宁等西北省区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二)整合重组社会物流资源,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等各种资本进入我省物流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省建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构建企业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提高企业统一配送率,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引导本省物流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扶持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走出去”,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

(三)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创新投资回报机制,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水电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强企业自用物流设施建设。

引进国际先进投融资机制。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资金可以从资本市场中取得。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有很多,如BOT方式、ABS方式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物流设施建设聚集更多的资本。

(四)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保障物流产业发展规范有序

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充分发挥湖北省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和湖北省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督促落实物流发展的相关规划。

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协调、咨询、服务与沟通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

继续深化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促进仓储设施从原有行业和企业分离出来,统一向社会租赁或出让,推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仓储设施的利用效率。尽快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统计口径,建立健全省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规范物流企业注册审批,为物流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参加各类高等级评级评信活动。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解决仓储、配送、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

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的,可以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年度农转用指标可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统筹安排;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时,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夜间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进行配送货物,以减少白天货运车辆进城对交通的影响。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简化通关程序。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积极推动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

加快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数字证书认证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积极推动湖北省电子商务认证的技术标准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延伸,为企业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和企业信用提升。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业推行标准化。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已颁布实施的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形码标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同时,积极支持省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物流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加快提高我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做好物流园区的统筹与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人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建立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园区建设。如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限期淘汰老旧汽车,优化运输组织,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积极推广甩挂运输等;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依托我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粮食、棉花、果蔬、水产品及畜禽等五类农产品物流的建设与发展;突破性发展汽车、钢铁、煤炭、化工及建材等工业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力支持中百、武商、中商、汉商等四大商业集团加快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和委托专业配送。大力发展农资、种子和农村主要生活消费品等直接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重要商品的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服务。

(八)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物流人才梯队

做好全省物流人才需求、分类、结构等调查和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步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明确物流各类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建立各类物流人才评价考核的标准。

充分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的合作,鼓励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建立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并加强对于物流师等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快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内外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梯队。

(九)建立物流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促进物流业健康成长

建立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的队伍,从组织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把维护产业安全纳入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物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检测系统,防止产生低端产业建设过度集中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闲置,投资方向不当的恶性循环。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现代物流业的特征范文第5篇

现代物流席卷全球,在我国虽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物流热,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挑战和途径。

西部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自从1999年6月17日,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拉开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后,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物流方面集中表现为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空港、出海口岸等)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高架公路、现代通讯、仓库等)建设。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吸引的国外资金在现代物流方面的投入,使得西部发展现代物流的硬件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并将继续得到改善。

WTO的加入

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加快,这无疑会给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代物流建设,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由于地缘和外资物流的带动被普遍重视起来,并率先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如广东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深圳明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原规划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后又加上了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即国际物流中心,并提出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和五个物流园区;天津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物流及信息枢纽;青岛则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以港兴市”及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切入点。

西部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发展现代物流,必然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带动投资需求,增加就业;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电子商务真正变成现实;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因此它已摆了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制定各种扶持其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各地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尽管受区位劣势等因素的影响,但热情不减。如西安市副市长李雪梅于2002年6月21日主持召开的西安市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强调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城市行列,努力使西安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随后,市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又拿出了从2003年到2010年的物流产业规划,即建设一个物流园区,六个物流中心,十个配送中心。

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要求

中国经济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之所以依然是吸引外资最活跃的国家,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据计算,中国比日本的人力成本低30倍,而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则更低,但中国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2-3倍。因此西部地区如果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同时,加大建设现代物流,不仅能够开辟社会就业门路,对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地位和经济竞争力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市场需求加速放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中国市场的更加开放,西部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特色化、定单生产、定单采购、电子商务的发展,内外资及本地区连锁经营的不断成长,大卖场、大型批发市场、仓储超市的发展,一定会对低成本、快捷、方便、准确、安全、周到的高质量客户服务的现代物流产生强劲需求。

西部发展现代物流的挑战

现代物流意识淡薄

在我国,物流,尽管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讨,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被人们所熟悉,但现代物流观念还远未被业界所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很多人对物流还停留在运输、仓储的传统物流的低层次认识上,处在被动的服务地位。

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现在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被一抢而光,供不应求。据估算,到2010年,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约是五万人左右。但西部地区的诸多不足和种种劣势使得毕业生不愿来,高级人才难以引进、留不住。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导致管理太粗放,物品破损率、车辆空载率、到货误期严重。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摆在了西部地区社会各界的面前。

管理体制因素

我国现在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市场。因为所有的物流资源都分散在各个部,有许多资源都是政府直接管理的,这种垄断局面以及纵向的管理体制切割了物流业本应有的横向联系。而西部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及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又很严重。显然,这是制约发展现代物流的又一障碍。

市场竞争的压力

西部地区不仅受到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竞争压力,而且受到东部地区逐步化了的现代物流业的竞争的压力。加入WTO后,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将逐步取消管制的状态。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相对于采掘业、制造业,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收益高、灵活性强、受地理环境影响小、经营范围广的特点,大型跨国公司会迅速进入中国的物流业,抢占物流这个市场。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物流企业也积极西进,如上海大型物流企业、中海物流有限公司,与陕西汽车集团正式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由中海物流为陕汽所需原料和配套件提供采购供应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同时中海物流在西安的子公司也宣告成立。

物流技术普遍落后

开展现代物流经营所需的技术包括:管理技术、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西部地区因历史的、经济的、地理等原因,物流技术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很大。据了解,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尚可维持外,地市、县原有的物流设施很多挪做它用,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技术的水平低,导致服务质量差造成的。同时西部地区的商贸企业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东部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又是一个例证。现在西部地区正在搞现代物流建设的企业,其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普及率很低。

西部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

发展现代物流,政府积极引导是关键

现代物流是一门新兴产业,经过培育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政府应对现行规定进行必要清理,研究制订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按照“大物流”思路,制定现代物流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防止和避免物流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以实现“大物流”、“绿色物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有物流为主导,民营物流为主体

西部现代物流建设中一些重大的项目、基础性建设,物流园区,大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在开始时只能主要由国家来办,或由国家出面,制定方案、规划,组织社会力量来办,才能办得起来。事实上只有政府先投资或参与投资,才能带动和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或参与投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特色决定的。然而西部现代物流建设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实质性进展,必须吸引和带动大量的民间投资进入,包括外资和东、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并使民营物流成为主体,并发挥作用。民营物流产权关系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又彻底面向国内外市场,关心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创新。其经营管理搞得好与不好,同当事人的利益、社会地位、名誉关系最直接,即具有很强的自我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而不像国有物流那样,要靠外力的推动才能搞好。推动和支持民营现代物流的发展,既是促进西部地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能锻炼出真正的企业家。

加强物流的教育培训工作,树立现代物流观

发展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首先要在业界大力开展现代物流教育与培训,树立业内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可聘请物流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家、业务骨干赴沿海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企业考察学习,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组织内部职工的现代物流知识、技术的培训工作,真正建立起学习型企业。

发展第三方物流,做大、做强一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物流专业化的集中表现,使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建立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在特定时间段内按照特定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系列化物流服务的企业。由于第三方物流巨大的成本价值、服务价值、风险分散价值、竟争力提升价值以及社会效益,在国外发展迅速,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据专家预测,2000年至2005年,我国物流业其年增长率将达到25%,2010年中国的物流市场容量将达到1.2万亿元,这不啻是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巨大商机。做大、做强一批物流企业,主要应是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可以说是西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突破口、切入点、样板工程,应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先行搞好。

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

如前所述,因各种原因,西部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为了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物业的差距,迎接入世后跨国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西部物流业一定要有超前意识,通过各种融资渠道,集中财力,对物流的硬件支持系统如:自动化设施、网络化设施、信息化技术、柔性化工艺,和软件支持系统如: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及营销策略适宜化、物流管理人才高级化、第四方物流支持形成化等物流装备、物流技术,进行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物流业水平的现代化的改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