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第1篇

一、 上海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及趋势预测

(一)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老龄化程度急剧上升

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7.76万人,占总人口的24.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5.22万人,占总人口的16.6%。另外,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2.92万人;100岁及以上老年人1156人。

户籍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2011年,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人数较2010年增长3.9%;2001-2011年间,共增加42.70万人,增长22.2%,年均增长率为2.0%。如图1。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对上海市的老龄化起到了显著的稀释作用,使得2000-2010年间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升反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基本持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外来老年人口数量同样呈现出急剧增长态势。“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为11.36万人,较2000年“五普”增加7.26万人,增长177.1%,年均增长率达到10.7%,明显超过同期外来人口年均增长率(8.8%)。外来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对上海市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了新的需求,对于外来人口对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稀释作用也打了一个折扣,而这个折扣正成增长态势。

2.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从空间分布看,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郊区。如图2,2011年各区县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重静安、徐汇、虹口、黄浦、浦东新区等明显高于松江、金山、闵行、宝山等区,其中静安区高达19.2%。但是,远郊的崇明区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65岁及以上者比重高达19.2%,与静安相当。

3.“纯老家庭”老年人数和独居老年人数急剧增加

一方面,“纯老家庭”老年人数不断增加,郊区增长尤为明显。据历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2010年末上海市户籍“纯老家庭”老年人总数94.56万人,比2006年增加15.84万人,增长20.1%,年均增长率为4.7%。并且,郊区“纯老家庭”老年人数增长明显高于市区,如宝山区、青浦区、浦东新区在2006-2010年间,分别增长116.1%、79.5%、44.3%;而中心城区的原卢湾区、黄浦区、静安区等则增长缓慢,原卢湾区甚至呈现-11.6%的负增长。

另一方面,独居老人数量增长迅速。2011年末,户籍单身独居老人22.36万人,较2010年末增加3.04万人,增长15.7%;较2006年末增加5.12万人,增长29.7%。“纯老家庭”老年人数与独居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上海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巨大挑战,同时对于近年来构建的“9073”养老格局也提出质疑。

(二)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1.计生家庭老年人口将成为老年人口的主要构成

目前,第一批计生父母正处于准老年阶段。据预测,从2013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上海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新趋势。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结婚生子、人口流转和迁移加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居住条件改善,计生空巢老年家庭将大量增加。

2.未来若干年上海市老龄化系数将继续上升并达到高峰

未来若干年内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将继续快速加剧,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不同学者共同的认识。据相关预测研究,在一定的省际净迁移人数序列和生育率方案(2011-2014年、2015-2020年、2021-2024年、2025-2030年、2031-2034年、2035-2040年、2041-2050年生育率分别为1.00、1.05、1.10、1.15、1.20、1.25、1.25)约束下,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将在203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峰值为306.65万人。

二、 新形势下上海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突出

独生子女家庭一方面抗风险能力较低,独生子女方面一旦遭遇意外,其家庭往往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同时,“4-2-1”结构计生家庭劳动力缺乏,家庭养老能力较弱。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其养老问题将越发突出。一是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老年父母的养老问题突出。最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伴随着一组名为《活着》的图片在网络上掀起重重波浪。据传,目前全国有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而在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国水平的上海,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紧迫。二是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独生子女老年父母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享受型养老服务需求与“4-2-1”结构计生家庭养老能力缺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满足独生子女父母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成为目前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计生家庭尤其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非普惠性养老支持,目前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救助保障政策,总体来说雪中送炭的居多,锦上添花的偏少。

(二) 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计生家庭养老能力较弱、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依赖。由此,居家养老将成为有效的应对办法。

对此,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在基于对当时养老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在居家养老实践方面迈出了很大一步。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老年日间服务机构共计326家,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50个,老年活动室5912家。然而,与全市庞大的、并且仍在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目前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

一是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有待加强。从目前的养老服务供给看,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基本养老服务工作,市场的介入相对不多,即便从家政方面有所介入,也较为凌乱且存在较大问题。此外,志愿者、社工等社团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尚处于势单力薄的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力量。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养老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的局面,同时引入、激发并利用好市场、社工等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市场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数量有待加强。目前上海相当部分老年人口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对市场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但却苦于市场不成熟,有钱买不到理想的服务。据不少老年家庭反应,想从家政市场聘请一个能在服务上保质保量同时又能长期稳定的家政保姆或钟点工并不容易。不同的老年人群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其极为稳定的生活习惯,家政保姆的不稳定性对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往往会产生冲击;同时入户家政保姆需要直接介入老人家庭和生活,直接关系到老人的财产和个人安全,没有有效监管和标准的家政服务使得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安全感大打折扣。

三是养老服务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升。全市养老服务队伍状况,不论队伍数量还是质量,急需加强建设的压力很大。目前养老服务队伍大多为非正规就业,外来人员占绝大部分,流动性大,技能较低,年龄相对较大,从而薪酬水平也较低。在薪酬低、社会认同低等因素作用下,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均无意在此行业驻留,逆向选择下迫使行业进入门槛降低,导致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只能是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差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受近年来养老服务需求上升、外来人口返乡、部分服务人员因年龄增大而退出行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养老服务队伍甚至出现萎缩的现象,养老服务供给后继无力。

三、 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一) 对于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的解读

目前,我国政学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是独生子女父母最为主要的养老模式”的观点基本达到共识,但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解读目前尚未统一。本文认为,居家养老至少不能简单依照“9073”养老格局来理解。“9073”养老格局是“十一五”初期上海市基于相关调查数据提出的。当时的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能够实现居家自我照料,7%的老人因生活困难、无法自理,需要托底保障,还有3%的老人愿意进入养老机构,接受照顾。由此,这里的“7”所表示的居家养老人群主要指养老过程中获得了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群,其所提供的服务含有一定程度的兜底性质,而这也正是上海“9073”养老格局构建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办法。

但是,近年来上海市养老需求不断变化,最初设计“9073”养老格局的基础已经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纯老家庭、独居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其中绝大部分虽然能够实现居家自我照料,但是对于自费性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正迅速膨胀。因此,本文认为,对于“居家养老”概念的解读有待更新,将其理解为目前“9073”格局中的家庭养老(“90”)与居家养老(“7”)的有机融合更为恰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满足面向市场的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高效应对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浪潮。

基于此,本文所指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是以政府、市场和社团组织等为服务供给主体,政府提供托底性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养老服务,社团组织提供补充性养老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支持体系。政府在其中并不再纯粹充当直接或主要提供服务的角色,而更多的是发挥托底、桥梁和监管的作用。

(二) 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构建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需要建立并推进以老年人群养老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供给为托底、市场供给为主体、家庭供给为支撑,志愿者和社工等社团组织供给为补充的全方位、全标准、全人群,且向计生家庭逐步倾斜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如图所示。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并健康运行的关键角色。在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中,政府、市场、社团组织都是重要的供给主体,但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托底与掌舵的角色。首先,需要对老年人群的最基本的养老需求托底,保证养老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养老服务供给,这需要有良好的财政保障,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稳定、完整、连续。其次,考虑到计生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点,需要设立面向全老年人口的应急养老基金,以备为遭遇风险的家庭设定保障,令即将步入老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定心。第三,需要在老年人群与市场之间搭建桥梁与平台,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对市场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价格、市场秩序,以及双方的权益维护等加以监管,促使养老服务市场真正往个性化服务、体系化供给方向健康发展。第四,需要支持和培育有关养老服务的社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并且确保此类团体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尽可能减少其行政性质。

(三) 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的试点与推进

目前上海市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尚且缺乏系统性的试点与推广。为从容应对未来若干年后上海市的老龄化与高龄化,本文所指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亟待科学合理的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而推广到全市范围。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镇养老服务业 指数平滑法 GDP支出核算法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在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目前,我国处于加速老龄化阶段。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资源由丰富走向短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等。养老服务业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个人等服务主体围绕老年人所开展的各类服务的集合。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养老服务业包括围绕老年人的吃、穿、住、医、行、娱乐、保险等所有相关产业,具体来讲有:老年用品制造零售业、养老房地产业、居家养老服务业、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业、养老保险理财业、养老教育服务业、养老精神文化娱乐业、养老人员培训业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养老产业;狭义养老服务业专指为老年人生活保障和生活照料所开展的服务业,通常指民政部门所开办或监督管理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其中包括一部分由政府主办,专门为“三无”、五保老年人服务的纯福利性质的养老事业(徐铁南,2010)。本文所指的养老服务业是指广义养老服务业。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建立一种GDP支出核算法和指数平滑法的组合方法来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测算,探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的影响。

研究现状

养老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我国学者对养老服务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龙书芹、风笑天(2007)、焦亚波(2010)和周宇(2010)等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唐咏(2010)、王婷等(2007)、曹煌玲(2011)、王佳(2011)、刘珍益(2012)等对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性建议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如顾国爱等(2010)研究表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投资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辛本禄、高和荣(2012)研究表明要大力发展以物质和服务消费为导向的老龄消费产业,从扩大消费内需入手,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重要增长极。

当前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集中研究我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集中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性建议。而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着眼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创新方法或建立模型进行测算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则更为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GDP支出核算法和指数平滑模型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实证测算,在建立一种综合预测方法的同时,分析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及全社会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一)GDP支出核算法

GDP支出核算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用C表示)、资本形成总额(用I表示)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用NX表示)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GDP=C+I+NX

本文选取GDP支出核算法对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实证测算,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涉及进出口业务,所以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可简化为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之和。而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则需要指数平滑法进行测算。

(二)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又称指数加权平均法,是由美国学者布朗(R·G·Brown)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加权的移动平均法,它是选取各时期权重数值为递减指数数列的均值方法,克服了移动平均预测法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序列的全部数据的信息和对参与运算的N个数据等权看待的缺点(吴小华,2007)。指数平滑法通过某种平均方式,消除历史统计序列中的随机波动,找出其中主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且过程清晰、计算便捷,在工程、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预测中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指数平滑法包括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和三次指数平滑。本文根据数据特点选取二次指数平滑法,用S表示指数平滑值,第t期一次指数平滑值记作St(1),二次指数平滑值记作St(2),计算平滑值的递推公式如(1)式所示。

(1)

其中,Yt是第t期指标实际值,α是平滑系数(0

在第t期的一次、二次指数平滑值都计算出来之后,要计算二次指数平滑的预测值,则还需要算出两个参数at和bt,其计算方法如(2)式所示。

(2)

于是,便可利用线性预测模型计算出第(t+T)期的预测值Yt+T,如(3)式所示。

Yt+T=at+btT (3)

指数平滑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数据特征选取指数平滑法。一般可根据原数列散点图呈现的趋势来确定。如呈现直线趋势,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如呈现抛物线趋势或经二次指数平滑处理后仍有曲率时,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

其次,确定初始平滑值。时间序列的观察期大于15时,初始值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第一期观测值作为初始值;若观察期小于15,初始值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可以取最初几期的观测值的平均数作为初始值,通常取前3个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再次,确定指数平滑系数α。平滑系数α介于0到1之间,当时间序列呈现较稳定的水平趋势时,应选较小的α值,一般可在0.05-0.20之间取值;当时间序列有波动,但长期趋势变化不大时,可选稍大的α值,常在0.1-0.4之间取值;当时间序列波动很大,长期趋势变化幅度较大,呈现明显且迅速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宜选择较大的α值,如可在0.6-0.8间选值,以使预测模型灵敏度高些,能迅速跟上数据的变化;当时间序列数据是上升(或下降)的发展趋势类型,α应取较大的值,在0.6-1之间。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时间序列情况,在大致确定额定的取值范围后,取几个α值进行试算,比较不同α值下的预测标准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选取预测误差最小的α。

最后,预测计算。根据确定的初始平滑值和平滑系数,应用选取的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计算。

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贡献的指数平滑预测

(一)指标选取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人均资本形成额、人均最终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人口三个指标,根据2003-2010年的数据,通过指数平滑法测算出其在“十二五”期间的数值以及我国GDP的预测值。然后,算出我国城镇老年资本形成总额和城镇老年最终消费支出,并进一步根据GDP支出核算法,求出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值及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各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含义,如表1所示。

其中,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最终消费支出是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二)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

1.指数平滑法的选取。对2003-2010年我国GDP数据画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GDP有着明显且稳定的上升趋势,所以对于“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选取二次指数平滑法。

2.指数平滑系数α的确定。由于我国GDP呈现上升趋势,根据指数平滑系数的选择方法,选取0.6、0.7、0.8和0.9进行二次平滑预测,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α取值经平滑预测所得的结果精度相差很大。随着平滑系数α取值的增大,平滑结果越来越趋近于实际值,即误差越来越小。即随着α的增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取α=0.9对“十二五”期间我国GDP进行二次指数平滑测算。

3.“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测算。按照(1)式的指数平滑递推公式,对我国GDP进行二次指数平滑测算,其计算结果及误差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以算出,当α=0.9时,时间序列预测的误差百分率平均值为4.68%,预测效果可以满足要求。根据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3)式,可以得到我国GDP的预测公式:Y2010+T= 400910.0+54539.8T,如2011年的预测值为Y2010+1= 400910.0 +54539.8×1=455449.8。因此,可算出“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预测值,分别为455449.8、509989.6、564529.4、619069.2、673609.0亿元。

(三)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的贡献预测

参照我国GDP的指数平滑测算步骤,分别求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老年人口,根据GDP支出核算法对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值及其对GDP的贡献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分别为30966.71、37603.47、44883.37、52806.39、61372.53亿元,占当年GDP的比率为6.80%、7.37%、7.95%、8.53%、9.11%。可见我国养老服务业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有明显的递增趋势。随着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养老服务业产值也必将快速增加,逐步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应对老龄化的同时也在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及建议

综合运用指数平滑法与GDP支出核算法预测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在我国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并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以及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呈现递增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因此,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重视,养老服务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实证结果也表明,发展养老服务业不应是被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之视为国家发展的负担。相反,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以社会化方式推进,以产业化模式来实现,能够在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增加就业,并形成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与投资养老服务业,无论对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还是家庭、个人等是一个挑战的同时,无疑也是一个不错的机遇,需要整个社会的协作。

另外,本文是通过间接的指标数据进行测算研究的,无论是研究指标、数据的获取还是测算模型的选择均有较大限制。而随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养老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制定专门的统计指标与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学者对其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引导发展,这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徐铁南.城镇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分析[N].2010年民政论坛—论坛报告,2010-11-19

2.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1)

3.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9)

4.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5)

5.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6.王婷,李珏玮,张英.公办养老院存在的必要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2)

7.曹煌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王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武汉科技大学,2011

9.刘珍益.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和产业化[D].浙江财经学院,2012

10.辛本禄,高和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消费产业研究—以老龄产业为例[J].西北人口,2012,33(4)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第3篇

中国的高增长阶段不会滞留在一定的时期,这是有关专家和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已经非常快了,但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有关的要求,也就是说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2014年的到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已经达到了一个“新常态”的模型。也就是说经济调控的出发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慢慢变成了决策者口中的经济常态。

二、现状

中国当前的经济常态的主要特点包括主要有5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的模式比较缓慢了,以前程下降趋势的经济模式得到了改善。第二,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重要的动力作为扩大内需的条件就是调整需求的结构。第四,效率驱动的动力以及投资驱动转变逐渐变得产业的结构升级。第五,环境的成本在逐渐上升,同时劳动的成本也在上升,常态就是通货膨胀一种以成本推动为主要类型的。

阐述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其实中国的人口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阶段。第一,较低水平的人口增长率,以至于出现了一种负增长的状态,尤其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第二,由于致力于劳动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整个的劳动比例在呈一种上升的趋势。第三,全世界的人口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趋势就是平均寿命都在增长,那么整个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就会明显加块。第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素质已经有所提升了。第五,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发展比较快,人口城乡的分布格局有了一定的变化。上述的种种特点和原因也是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一种原因。

三、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关系及影响路径

1.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济增长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被提出来的,主要阐述这个观点的就是马尔萨斯,外生变量在那个时候还是被当做是人口因素的长理论之一,这样一来,人口的增长也就是劳动力的增长就与经济的增长新常态之间有了非常微妙的联系。伴随着社会的人口研究和经济研究的专家长时间的研究,得出了更多的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那时候的认识就是经济增长研究的事业可以被分为两个方向,一种是年龄结构,另一种是劳动力素质因素。这都是一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变量。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还包括人口的变量。但是需求的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供给需求都是受到各个要素影响的,分析的方向可以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另外,这种内生性的因素还是属于经济增长的方向的。将要素市场细分,有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服务和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我国新经济常态的决定因素不仅仅包括人口的新常态,还有就是文章提到的各种影响要素。保证新常态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就是保证经济的基础影响条件能够正常运行。这主要就是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之间关系的基本逻辑。

2.从理论上分析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之间的关系

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是比较复杂的,而且这个关系结构比较多在分析时是从多个途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人口新常态影响经济还是有自己独特的途径的,影响经济从需求上分析是其中之一,因为消费的结构和水平都是受城镇化、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直接影响的。另一方面是从影响经济的运行供给方面,因为劳动力这个影响因素一直都比较紧张,也就是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比协调,有时储蓄率和抚养率都会下降。为了保证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之间的合理关系,就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均衡的。中国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是会直接影响到人口的新常态发展的,同时影响经济的一个直接途径就是人口的新常态变化。新常态经济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推动民主和民生制度实现的,第二??人口红利关系到了养老金制度能够合理的安排,劳动的供给问题是受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直接影响的。

四、人口新常态的经济后果

1.极低的人口增长或者负增长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人口状态在1939和1937年之间被认为是不利的,这种观点的主要提出方就是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另外在全球的一份题目为《全球增长:劳动生产率可以拯救老龄化的世界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告。报告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说劳动力还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提高的方式是年均的1.8%,还是按照五十年前的标准来说。另外因为劳动力和人口可能会降低就会导致GDP的增长率下降。经济结构整体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增加的,另外人口增长的速度近几年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了,这种弹性的变化规律能够使人们的GDP得到缓解。但是这只是从短期来看,如果是从长期来看,还是具备一些风险的,文章对于长期的风险主要是从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1)经济下滑

首先是经济的下滑,会以比较快的速度下降;其次是经济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萧条的状态,就会导致通缩的危险性增加,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会因为人口的负增长变得越来越紧张。另外,一些不利影响包括储蓄率被降低,市场的预期效果达不到等。

(2)降低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是需要一定的拉动力的,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是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的。另外,如果经济被削弱就会导致企业的内需达不到要求,从而变成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

(3)社会资产和个人资产的贬值

中国有关规定死人资产的重要形式就是房产,房产的贬值几乎都是因为人口减少造成的,还有与人口数量相关联比较紧密的就是基础公共设施,如果人口减少的速度太快,会产生很多的缺点,比如增加成本,或者是降低生产规模的效益,最严重的的就是规模被弃用。

2.劳动力减少将给经济带来多重影响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人员和经济活动就降低了很多,然后到了2005年,就降低到了0.3%~0.5%,然后到了2012年以后,劳动力还是持续在一个不增反?p的趋势,中国的劳动力据预测会持续减少的,因为生育率比较低的原因,所以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计划,否则中国的劳动力将一直持续在降低的趋势。但是根据有关的专家预测,中国的生产力在2014年会重现达到一个顶峰的状态,因此就需要将人口和生产的负增长转变成一个增长的动力。

(1)从消极层面来分析

经济受劳动规模的缩减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劳动力成本一定会随着劳动力规模的缩减变得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劳动力的供给趋势,另外就是劳动力地大幅度缩减一定会造成经济的迅速下滑,也就是说生产的劳动力一定要尽可能的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其实在2000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逐渐呈一种上升的态势,知识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整。中国城镇单位的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在2013年已经超过了5万元,也就是说13年的时间内,翻了3倍。但是劳动力的成本虽然增加了,但是不意味着劳动力的生产规模增加了,这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早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劳动力的规模减小的更是非常严重,直到2014年,劳动力才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因此,劳动力的生产水平如果非常低就会导致劳动力生产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率会降低,经济的增长是很难实现,以上的几种情况如果同时发生在一个时期,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2)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规模的缩减,其实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思考的角度应该建立在微观的角度。一方面激励作用就是帮助技术来取代劳动力,另外就是帮助企业改进自己的发展策略,所以说不仅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不仅能够优化升级产业的结构,还能够帮助增长的模式转变成效率和创新驱动的模式,当然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也是会被提升的。

3.老龄化和抚养比提高的经济后果

中国的老年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速度都处于一个加速时期,据有关统计在2014年的时候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15%,并且这个比例在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的科学家估计过中国的发展水平,他们估测在203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会赶上发达国家,再过20年,也许就超过了发达国家。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年龄机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样一来社会上的青年人就会赡养更多的老人,整个社会的抚养比会大幅度上升,这种情况反映了人口红利的枯竭和中国经济模式的高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上的抚养比升高对于经济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据有关数据分析可知,消费需求结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劳动生产效率、储蓄、劳动力的供给都是会影响经济的,而且影响的方式使经济得到提高。但是即使经过很多的数据调查和实例分析,但是有时候得出来的结论还是比较有争议,因为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分析结论很多时候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很多的研究者就转换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和模式,然后得出来的结论就与之前非常不同,老龄化会通过共公共财政来加剧负担,还会使消费需求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储蓄率不增反而减少,劳动力了的供给减少等,这些现象都是使中国的经济被削减的,因此这就是所谓的两种不同效应。比较常见的效应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其中包括“抚养比效应”,还有就是“资本累计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净结果会影响到老龄化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如果从比较积极、乐观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经济的繁荣状态和技术的进步速度不一定会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老年生活能够被储蓄也是老年寿命普遍延长和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结构,虽然第一个人口红利有可能得不到,但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第二个人口红利。

五、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口及相关社会政策的讨论

人口新常态的那种影响经济的消极模式并不能够避免,一定程度上说也不是能够控制的,但是经济的结构不是说自动就能够变成那个样子,政策的合理性和安排的制度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中国经济的第一个繁荣时代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目前中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状态可以说被划分为了中等的收入国家,改变了以前贫穷国家的状态,但是社会政策和人口政策对于社会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文章在阐述这方面的政策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叙述。一方面是人口政策方面的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政策方面的议题。前者能够帮助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制度环境,并且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后者能够帮助建立比较完整和统一的社会政策体系,保证深化改革涉及到公共服务、家庭支持、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人口问题涉及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稳定的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数量上准确的预测人口数量以及各种人口指标,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健康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鉴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方法和年龄移算理论,基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人口系统发展机理上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2007年初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1.2 背景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人口数量、质量和年龄分布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活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对此,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如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不能体现人口规划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更详细、更系统的人口分析技术,为人口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长期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仅限于粗线条的定性分析,只能预测年龄结构分布的大致范围,无法用于分析年龄结构的具体形态。随着对人口规划精准度要求的提高,通过数学方法来定量计算各种人口指数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人口控制和预测。

二、问题分析

2.1 整体分析

人口增长模型是由生育、死亡、疾病、灾害、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如此众多的因素不可能通过几个指标就能表达清楚,他们对人口增长的潜在而复杂的影响更是无法精确计算。这反映出人口系统具有明显的灰色性,适宜采用灰色模型去发掘和认识原始时间序列综合灰色量所包含的内在规律。

灰色预测模型属于全因素的非线性拟合外推类法,其特点是单数列预测,在形式上只用 被预测对象的自身序列建立模型,根据其自身数列本身的特性进行建模、预测,与其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将众多直接的明显的和间接的隐藏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因素包含在其中,看成是灰色信息即灰色量,对灰色量进行预测,不必拼凑数据不准、关系不清、变化不明的参数,而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发现和认识内在规律进行预测。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

2.2 局部分析

在灰色预测模型中,与起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但如果考虑到直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例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人口数等,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计算,则可以根据年龄移算理论,从某一时点的某年龄组人数推算一年或多年后年龄相应增长一岁或增长多岁的人口数。在这个人口数的基础上减去相应年龄的死亡人数,就可以得到未来某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对于0岁的新生人口,则需要通过生育率作重新计算。

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不大时,各年龄组死亡率比较稳定,相应活到下一年龄组的比例即存活率也基本上稳定不变。因而可以根据现有的分性别年龄组存活率推算未来各相应年龄组的人数。

即,若某t年年初有i岁人口数 人,次年即(t+1)年年初这些人长了一岁为(r+1)岁。若 为这批人在一年内的死亡率,则(t+1)年年初(i+1)岁的人口数为 。0岁人口数需要通过妇女生育情况另行计算。

因此可以建立人口发展矩阵方程模型这一主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建立生育率模型和死亡率模型。

三、模型假设

1. 假设附件中所给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预测性。

2. 不考虑国内外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3. 不考虑香港、台湾以及澳门人口。

4. 假设影响中国总人口数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出生率。

5. 假设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生育和死亡率都比较稳定。

6. 由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知,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假设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为1.8。

四、名词解释

1. 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2. 出生率: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

3. 生育率:某年每1000名15-49岁妇女的活产婴儿数。又称一般生育率。该指标比出生率要精确一些,因为它将同可能生育的特定性别年龄的人口联系起来(通常是15-49岁的妇女),排除了年龄性别结构不同引起的偏差。生育率比出生率更能揭示生育水平的变化。

4. 总和生育率:指假定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5.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6.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即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百分数表示。

7. 人口年龄结构:某一年某一地区按年龄划分的人口数。

8. 老龄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对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数值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

9. 平均寿命:0岁时的期望寿命,用以反映同时出生的一群人预期可能存活的岁数。

10.灰生成:将原来数据通过某种运算交换为新数据,成为灰生成,新数据称为变换数据。

11.累加生成:将同一序列中数据逐次相加以生成新的数据。

五、模型的建立

模型一 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是指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或非确知信息的系统,也称为贫信息系统。灰色模型是根据关联度、生成数灰导数、灰微分等观点和一系列数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连续性的微分方程。灰色预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利用这些信息,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从而确定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灰色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推测。

灰色建模的思路是:从序列角度剖析微分方程,是了解其构成的主要条件,然后对近似满足这些条件的序列建立近似的微分方程模型。而对序列而言(一般指有限序列)只能获得有限差异信息,因此,用序列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实质上是用有限差异信息建立一个无限差异信息模型。

设原始序列为

这是一组信息不完全的灰色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将其进行生成处理,以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下面选用累加生成,则m次累加生成的结果为

式中

(k=1,2,…,n)

一般通过一次累加生成就能使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若规律不够,可增加累加生成的次数。同理一次累加序列为

在数据生成的基础上,用线性动态模型对生成数据拟合和逼近。对 建立模型

白化形式微分方程的离散解为

(k=0,1,2,…,n-1)

按累减生成还原,计算后得到预测数据。显然这里只需一次累减。

利用1999年-2005年的中国人口数据,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程序见附录)对参数求解可以得到: ,初始序列的第一个元素为0.0975。

因此可得白化形式微分方程的离散解为

通过上述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可知,模型的解是一个指数函数,实际上对于任意非负离散点序列,其一次累加序列呈现指数规律,因此,用指数函数来拟合是可以的。

模型二 模型组

下面以人口发展矩阵方程为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不建立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的子模型。

主模型:改进的莱斯利模型

以年为组划分年龄组,令最长寿命为m,设第t年满i足岁不到i+1足岁的人数为 ,t=0,1,2…,i=0,1,2,…,m.其中表示符合条件的全部人口。记 为第t年i年龄组的死亡率,因此有

i=0,1,2,…,m-1,t=0,1,2….

(式一)

令为i组妇女在t年的生育率, 为妇女的育龄期, 为i组中t年时的女性的人口比率,则第t年出生的人口为

其中 是生育模式,成立 ,而

Ⅱ 年龄移算原理求解

年份

由上表数据,可用EXCEL画出平均年龄图,平均寿命图,老龄化指数图(参见附表1-3).

其中

通过这些公式不难得出如下表二:

表二

通常 、 、C值越小,p值越大,则模型的精度越好。若

Ⅱ 模型二的结果的分析:

在附件一(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这与我们得到的在2010年人口为13.51058亿人和2020年达到14.38295亿人以及2030年的14.78661亿人很接近,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由结果知,我国人口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达到了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指标,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2010-2030年我国人口指数数据预测表(5年为一阶段)表数据和附表中的条形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大,而且市、镇、乡依次成递减规律;平均寿命存在同样的规律,老龄化指数随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增大,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而且市、镇、乡的老龄化指数成增加的趋势与国家发展人口战略报告的结果一致。

八、模型评价及推广

Ⅰ 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本文建立了两个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改进莱斯利模型,其中灰色预测模型用于对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做出短期预测,而离散控制模型是做长期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发现和认识内在规律进行预测,而将影响目标的因素看成是灰色量,因而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推测。

所以只需少量数据就可以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因而该模型有较强的移植性。在对该模型进行大量的试验之后,可知它在做短期预测时精度是非常高的。

离散控制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模型中则需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他们是怎样影响人口变化的,将定性的转化为的定量的。该模型考虑了各发面的因素,因而所的结果更贴近实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缺点:由于数据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因此所建模型不全面,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

Ⅱ 模型的改进:

对死亡模型的改进,对连续的按年龄死亡率函数可用多元样条,即曲面拟合来进行构造。

死亡率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统计,不是受人为影响的量,一般受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一些已知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受一些间接的、未知因素的影响,要把影响死亡率的各因素都包含在内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以往的客观数据来对人群死亡率函数进行离散行式的拟合和预测,可用再次采用灰色预测。也可以建立一般的人群死亡率预测方法,要假定人群期望寿命有上限,或者采用控制人群期望寿命增长速度的方法,使得预测结果趋于合理,如最佳寿命表,模型寿命表等方法。

Ⅲ.模型的推广:

由于灰色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预测,因而除了在人口方面适用,也在经济、生态、医学、工程技术、气象、水文及减灾等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改进的莱斯利模型主要通过迭代的方法预测未来长期人数,由于精度高,事业它可以应用于一些预测问题中,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防止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

九、做题感受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暑假一个月的数模培训,使我们得到较满意的结果:虽然觉得具体学到的知识不是太多,但它让我们认识到,数模不是让我们去解决理论上的难题,而是重在培养一种思维,一种对身边任何事物数学化的思维。这不但是数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更是对数学本身的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思维转变。在思考问题时会考虑的更全面,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我们变的更加严谨。

一个小组由三个队员组成,所以它决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就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思维或知识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某些大问题给出全面的、完美的结果。因此,注重集体的力量,协作搞好工作不容忽视。

数模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总的来说,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许多。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十、参考文献

[1] 熊和金,徐华中,灰色控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9。

[2] 谭永基,蔡志杰,数学模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3] 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 陈强,人口系统模型及人口状况分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9。

[5] 虞丽萍,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十一、附录

Ⅰ程序

1.1 模型一的程序:

灰色预测模型

a=[12.5768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05 13.0756];

%1999年至2005年的统计人口数 ,t=1时映射的增长年份为94-95

for i=1:6

c(i)=a(i+1)-a(i); %年净增长人数

end

c

for i=1:6

b(i)=a(i+1)-a(1); %年净增长人数的1-AGO

end

b

B=zeros(2,5);

for i=1:5

B(1,i)=-0.5*(b(i)+b(i+1));

end

B(2,:)=[1 1 1 1 1];

C=B';

%矩阵转置

r=zeros(1,5);

for i=1:5

r(i)=c(i+1);

end

r=r';

s1=B*C;

s2=inv(s1);

s3=s2*B;

s=s3*r

%结果系数为0.0281,0.0888;且序列c的第一个元素是0.0975

2.2 模型二的程序:

2.2.1年龄移算法的程序

for i=1:91

B(i+1)= A(i)*(1-d(i));

end

sum1=0;

for i=16:50

sum1=b(i-15)*k(i-15)*A(i)+sum1;

end

B(1)=(1-d(1))*(1-d(1))*sum1;

sum2=0;

for i=1:92

sum2=sum2+B(i);

end

B=zeros(1,92);

for i=1:91

B(i+1)=A(i)*(1-d(i));

End

2.2.2改进莱斯利模型的程序

注:下面只是举一例-2030年乡村人口预测及其人口特征程序,其余依次类推由于其中具体数据过于庞大,故不一一将其列出,只是将最近2005年的数据列出,请参见附表1.

子程序:

A11 %生成矩阵A的M文件,其维数为(90,90),表示各年龄段的死亡率.

B2 %生成矩阵B的M文件,其维数为(90,90),表示各年龄段的生育率.

x1 %生成矩阵X的文件,其维书为(90,1),表示各年龄段的抽样人数.

y=increase(x,A,B,25); %调用自定义的改进莱斯利模型函数

sum=0;

for i=1:90

sum=sum+y(i);

end

sum1=111489.7196*25;

sum=sum+sum1 %抽样的总人口数

s2=0;s3=0;s4=0;

for i=1:90

s2=s2+i*y(i);%求平均年龄中的

for j=0:i-1

if i

s3=a1(j+1)+s3;

else

s3=s3+29.6185*10^(-5);%对于查

end

s3=s3+19.0975*10^(-5);

end

s4=s4+exp(-s3);

end

r=s2/sum %平均年龄

s4

%平均寿命

w=r/s4

%老龄化指数

以下是改进莱斯利模型函数的程序

function y=increase(x,A,B,n)

for i=1:n

x=A*x+1.8*B*x;

end

y=x;

Ⅱ 图形及图表

附表1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平均年龄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平均年龄;

系列2表示镇人口平均年龄;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平均年龄.

附表2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平均寿命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平均寿命;

系列2表示镇人口平均寿命;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平均寿命.

附表3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老龄化指数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老龄化指数;

系列2表示镇人口老龄化指数;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指数.

附表4

注:此图为2005年城市人口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

附表5

注:此图为2005年镇人口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区经济;外交政策;城市外交

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在严峻的形势之下,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给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断加强政策引导:连续11年由国家统一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并持续按10%的增幅调整,21个市(区、州)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中国未来,既不能完全走家庭养老的传统道路、忽视社会养老,也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全走社会养老之路、忽视家庭养老,而必须走二者相结合的路。[1]与此同时,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社区养老理念,并对其现有模式进行增删减改以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社区本是社会学的名词,意为“聚居在确定地域内的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现行的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社区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更为独立新颖的,指的是老年人既可以住在自己或亲属的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关怀的同时,又可以居住在社区敬老院或社区托老所。老年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养老为养老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现况及问题

1.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施概述

自1979年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强,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的趋势。无论是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老龄化水平和人口老化速度都是位居前列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上海是最先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从老龄化的程度来看,上海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先于全国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为27.1%,远远高于15%的全国平均水平,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近5年来,各年龄阶段老年人口增速加快总体上来讲,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且纯老家庭及独居老人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快、幅度大。1851年,法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10.1%,率先步入老年型人口国家,19世纪末的瑞典以及1920年代后的英国和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1940年代,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苏联和日本也先后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相比以上国家,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发达国家至少晚半个世纪。但从人口老龄化 发 展的速度看,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 14%,法国用了114年,德国、英国、美国等用了50年左右,日本为24年,而上海只用了21年。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缩短了近一倍的时间。[2]诚然,上海人口转变的过程带有一定的政策作用,和欧洲发达国家纯粹由经济力量推动人口转变不同,上海在未富先老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前提下,人口结构迅速老化的现状对上海老龄人口的服务与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由于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上海的养老服务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起步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制度构建与转型发展阶段。老年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个体和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3]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不断强化政府责任,逐步扩大社会参与,先后制定了发展养老服务的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贫困、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的老年父母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推动了上海市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之一,上海面临的养老服务压力是空前巨大的,因此在2000年,上海市就提出依托社区的社区养老模式并开始试点实施。首先上海在静安、嘉定、黄浦等六个区进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养老服务覆盖到社区,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社会保障的建设工作。从2001,年提出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始,不断完善政策制度。随后,2005年,政府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推动社区养老发展,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1.2 上海F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上海现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包括了维护传统观念、保持现有环境、加强资源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首先社区养老与传统养老模式有重大区别、表现在帮助老年人实现他们心中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体现了积极的老化观和主动的应对方式[4]。第二,老年人平日居住以及活动的场所以社区为主,因此所在社区是被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无论在物质还是感情方面,都是满足老年人内心的根源所在。第三,社区养老在深层探寻和灵活运用养老资源更具优势与竞争力。第四,社区养老提供了社区街道部门中更多的岗位,能够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处于社区养老服务这一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占有很大比重。在众多发达国家,老年人已将社区养老视为养老方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提供食物以及食助、打扫家庭卫生、简单辅助治疗、基础安全保障等享受社区养老的老年人需要的各种照顾全部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承担保质保量地提供的责任。

1.3 上海现行社区养老实施中的问题与局限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改革进程不同等因素,我国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5]上海市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服务主要为上门、日托、助餐服务等。据了解,即便服务具体形式与内容有别,但大体上仍只是集中囊括日常生活和老年人的起居照料。康复和护理、精神方面的关怀这部分,很少有区县相关部门能够考虑到,到了这一层面,能够任职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则大幅度地下降,形成了相当的缺口。同时社区内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缺乏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也由于许多人不能适应伺候老人的工作,致使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例如,在一些社区内,常常是社区管理者临时组织居民为老人提供服务,一些小型的托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有的干不了一个月便自行离开。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为老服务的质量。[6]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公益保障类型的服务不能够很好地提供除基本“托底”以外的其他生活保障。因故目前老年人社区养老的市场化服务一直未能达到应有的与老龄化程度相匹配的水平,使得社区养老总体的服务仍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面上,深度与广度都差强人意。

2 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养老模式、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2.1 内外因分析法

经过内外因分析法的总体评价,大学生志愿参加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成需要政府、社区、高校有机联动,通过政策上保障,措施上推进,形式上革新,使得大学生的老年人两大特殊的群体能各取所需,促进社会的多元化螺旋上升,节省资源同时提高效率效果

2.2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法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得出老年人拥有多种需求,从生理需求至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着手,有针对性的制定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

2.3 问卷调查法

2.3.1调查问卷设置

研究范围的确定:

上海市目前主要活跃在社区养老产业的是各社区扶老助老部门、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大中小学志愿服务社团、服务队。由于时间调配更有弹性灵活性,学习能力较强,心智和观念也更为成熟稳定,同时相对年轻有活力,素|较高,与老年人的孙辈年龄相仿,更易与老年人深入交流,所以大学生是社会参与社区养老环节中最具潜力最具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研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问卷获得,问卷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调查,例如所就读专业大类、受调查者性别、对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和组织的了解程度等,针对参与过养老公益服务的群体询问其体验、感受、对现今养老服务模式有无建议等等,对于未参加过相关服务的学生则侧重于他们作为相对的局外人对于养老模式的意见和是否有意愿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参与养老。问卷的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对于不同受众的问题设置也略有不同。问题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在社区养老服务总体系中的定位。

调查过程:

问卷通过“腾讯问卷”网站,共最终回收364份问卷,经审核后去除2份无效问卷,得到362份有效的问卷。此外,团队成员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多次举行讨论,以深入了解不同调查对象并验证问卷的分析结果。

2.3.2问卷统计分析

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

一、填写者的性别区分:女性占大部分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共有男性109人,占总比29.9%,女性255人,占总比70.1%。填写者就读专业大类区分:主要为攻读经管类专业学生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攻读理工类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科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共100人占总比27.5%,攻读文史类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工作等)共82人占总比22.5%,攻读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共182人占总比50%。

二、填写者对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组织的了解程度:大多填写者已有所了解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192名填写者占总比52.7%的人数表示有所了解,有128名填写者占总比35.2%的人数表示听说过,有20名填写者占总比5.5%的人数表示非常了解,有24名填写者占总比6.6%的人数表示非常了解。

填写人对老年人的大致看法:大多数认为有些老年人生活很可怜,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112名填写者占总比30.8%的人数表示老年人和蔼可亲,很愿意帮助他们,有215名填写者占总比59.1%%的人数表示有些老年人生活很可怜,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有33名填写者占总比9.1%的人数表示一般,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仅有4名填写者占总比1.1%的人数表示老年人说话嗦,不令人喜欢。这项数据是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所在。

填写人对老年人的划分定义:基本为60岁以上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38名填写者占总比10.4%的人数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50岁及以上,有198名填写者占总比54.4%%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60岁及以上,有100名填写者占总比27.5%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65岁及以上,有28填写者占总比7.7%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70岁及以上。

2.3.3问卷统计结果交叉分析及模型建立:

一、最受到问卷填写者接受的服务模式与培训机制: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训后一对一服务以及在学校经社区工作人员教学后多对一为老人服务

经处理后的数据显示:问卷填写者最能够接受的服务模式为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训后一对一的服务以及在学校经社区工作人员教学后多对一为老人服务,分别占比55.17%及45.21%,经过对数据分析和对部分受访者(本校大学生)的问询后得出,大学生希望服务前培训的环节能够在校园内进行,多数学生表示这种情况下能大致对服务内容以及所尽职责有所了解,方便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进入社区实地开展助老服务,节约了各方的时间成本,便于机制的健康运行。在校园内由于时间调控较为灵活、地点场所问题较易解决,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培训场所。培训方式上,意愿主要集中在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可以以建立选修课“校外课堂”给予人文社科类学分奖励的方式或者与现有公益类社团合作,将重点放在无偿公益方面。在调研工作中,上海海洋大学校级社团“微爱公益社”给予大力帮助,提供了历来活动的相关详细记录,由记录资料我们总结出现有社团的利弊:其优点在于组织者和参与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协调和交流沟通较为便利,同时无需固定场所、主要通过微信、qq方式线上组织活动;缺点则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工作范围划分不明确、信息对称程度差,这也为建立更完备的可复制运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填写者对老年人的看法以及自身定位:大多认为老年人易于亲近,将自身定位于解决其他社区养老服务形式的辅助补充

经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填写者多数将大学生定位为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辅助,所能提供的是必要的基本帮助以及协助解决老年人心理方面孤独的问题。这与目前养老市场上的现况也大致吻合,现有家政服务机构、社区相关部门只能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层面,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现有人员的范围主要是下岗再就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的大龄女性,普遍素质较低,造成了老年人缺乏心理关怀,物质与精神的受关怀程度严重不匹配,甚至出现部分职员耐心与职业素养,对其所服务的老年人言行不够尊重。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则恰好能够解决这一痛点,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更好的耐心,同时大学生所具有的技能如歌咏、舞蹈、各类乐器等,都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大学生也会为所行的善举感到满足,从而实现双赢。

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问卷填写者的参加原因及与之的具体收获:主要旨在体验生活,最直观明显收获为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参与问卷填写的大学生群体中,共有202人表示参加过养老相关的志愿服务,占总人数的55.6%,其余填写者表示尚未参加过。大学生中约有占一半的人参与过社区养老服务,在实地采访归纳之后,大部分参与者是初高中时期学校组织的节日、假日敬老服务,此种情况下,学生密集扎堆为老人服务,不仅有缺乏管理组织疏松会导致的隐患,在节假日浪潮之后,老年人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因此这种模式会对有效的长期机制建设产生负面效应。而实际上大学生有相当的意愿参与到类似社区养老模式的尊老敬老服务中去,可以体验生活增添阅历,社会责任感与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眼界与见识可以拓宽。而对于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类的学生,也为他们提前熟悉未来工作模式与环境,兼顾生理与心理上的锻炼,具有重大意义。这于社会于学生本身都是节约人力资源、提升效率效果的良好方式。

3 未来可行模式及保障机制的具体构成

3.1 模式构成

3.1.1高校层面的模式建立

高校在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该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高校应设置关于社区服务的实践课程,教授关于养老服务的有关知识,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将课程有关学分以及志愿者活动纳入社会实践相关课程的学分中,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老年人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附近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为老服务实践搭建良好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同r,学校可为参与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从而更利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一些所学习专业与老人需求密切的学生,在实践性为老服务中表现得更为良好,如医护、美发、烹饪等专业,较为易于开展为老服务,同时收获更好的服务效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所学专业与老人需求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学生不适合参与为老服务,实际状况显示,只要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以及服务热情的大学生,在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都可发挥重要作用。[7]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时,可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对每位志愿者参与活动进行登记注册,发放志愿者证,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志愿者组织应定期上门评估学生的志愿者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并可做到以老人为本,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不定期创新、改变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使志愿者活动能够切实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

3.1.2推广“虚拟货币”的制度

大学生可建立“虚拟货币”的账户,用于存储志愿者服务所得的“虚拟货币”,通过计算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来决定对志愿者个人发放“虚拟货币”的数量。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所得的“虚拟货币”自己的账户中。“虚拟货币”主要有两个用途:(1)志愿者可以将自己的货币用于换取不在自己身边的长辈由当地大学生或者其他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时间,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2)大学生也可以将“虚拟货币”用于货币的投资理财,通过获得的固定收益赚取生活费,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发展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3.2 机制建立

完善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只是短期集中的活动,而是形成一个能够一直循环往复的体系,在大学生结束学业成为社会人之后,仍有便利条件助力,将参与尊老敬老的习惯延续下去,进一步上升至社会层面,则能够培养尊老敬老的大环境,也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以便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差异化供给和实现各类服务设施的科学配置提供依据。这样方能够促进一个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后续发展。

3.2.1政府政策的保障

在多数发达国家,养老制度较为完善,政府基本上选择以宏观角度对于养老服务法规体系进行建设,推进整体养老保障事业更为法制、规范化。目前社区养老的政策方向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用地的拓宽、社会资源的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补贴监管和从业资格审核方面,适用于各级党委、团中央组织敬老活动进行养老培训的政策性文件的下达也应紧跟社区、大学校方需求。

3.2.2推行服务认证制

认证制不仅仅面向基本的服务者,而是包括对被服务的老年人在内的双向认证机制,大学生需提供在读证明及有关证件的复印件或照片以及填写基本信息,而对于老人,则分为是否购买保险,所需要的差异化服务类型,同时推行身体状况评级制度,免去大学生志愿参与服务的后顾之忧。

3.2.3其他机构的保障

其他社会公益性养老组织例如各区县敬老爱老服务队、各类NGO组织等,大学生与这些富有经验的组织对接并接受培训,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并在进入脱离大学环境转而进入社会后也能够继续投身于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邢学亮,汪莹. 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1): p. 60-63.

[2]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人口研究, 2013(01): p. 66-77.

[3]李春玉,刘姝,陈宏吉. 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 护理学杂志, 2014(03): p. 1-3.

[4]李海峰,陈天勇. 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p. 759-765.

[5]王亚柯,王宾,韩冰洁,高云. 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 管理世界, 2013(08): p. 109-117.

[6]陈友华,吴凯. 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 人口学刊, 2008(01): p. 42-48.

[7]魏彤儒,郭牧琦. 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2): p. 59-64.

作者简介

文泓翔(1995-),男,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李明见(1995-),男,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龚雪玲(1996-),女,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