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分析

人口老龄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口老龄化分析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保险 风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 60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 7%时,则称为老年型人口社会。1我国在 20 世纪末 60 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我国人口结构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从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政策的特殊性,国民财富的累积还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却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详见表 1。

表1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务院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的社会经济压力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的赡养率,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迅速膨胀。计入社会统筹账户的养老保险金采用现收现付制。显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制度内现有生产性劳动人口无法负担规模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的退休养老费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截至2011年,我国个人账户空帐规模已达到1.4万亿。这严重制约着制度转轨,使得个人账户只是作为计发养老保险金依据的名义账户。

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膨胀,因而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研究表明,2040年仅养老保障费用的比重将是1984年该比重的两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笔者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风险,有:

(1)基金运行和基金投资风险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有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双重特点,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管理和操作风险。我国缴费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主要限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然众所周知,国债的收益率和银行的存款利率是低于工资增长率的。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的保值增值并未得到实现。对于投资而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不稳定性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因而经济周期和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此外,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严格限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项目和比例。这造成过分追求风险相对较低而忽略了养老保险基金必须达到有效的保值增值的刚性的局面。

(2)通胀风险与贬值风险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风险,这是因为记账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同步变动的。通货膨胀使得养老金不能从价值上增值而只能从数量上增值,当通货膨胀率大于记账利率时,养老保险基金会贬值过高的通货膨胀使得即使优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也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甚至可能贬值。

综上所述,在目前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背景下,养老保险主要面对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基于对每种风险的特质的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外部政策风险是根源性风险,运行与管理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和通胀风险是最明显风险,贬值风险是最持久的风险。

注解:

①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在哪里[J].中国金融,2010(17)

[2]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第2篇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包括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上资料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方法

公式如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二、人口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按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得下表。

表1: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

可以看到,200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因此江苏省在2002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其增长速度分析看到2002年-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09年江苏省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11.9%。从少儿人口系数来看,这八年来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尤其2009年的降幅更是达到12.5%。以上说明江苏省的老年人口与少年人口的发展呈相反方向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在增加,同时少儿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观察2002年-2009年的老少比发现,江苏省的老少比已经严重超过联合国确立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国家的大于等于30%的标准。2002年江苏省的老少比为52.6%。而在这八年间老少比快速增长,仅2009年的增速就为28.42%。截止2009年老少比已经达到108.9%。

(二)江苏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对比

江苏省人口位于全国第五,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全国相比的情况,分析对比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表:

表2: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的对比

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老年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与1982年的5.5%相比上升了3.3%;少儿人口系数为19.6%,与1982年的29%相比下降了9.4%;老少比为45%,与1982年的19.1%上升了25%。从江苏省与全国对比来看,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少儿人口系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少比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老少比来看,1982年江苏省老少比为19.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少比为4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是远远大于全国总体水平的。

三、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老少比很大且仍保持每年增长

老少比是判断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合了老年人口比例与少儿人口比例的变化更能切实的反应人口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2年起江苏省老少比一直维持在50%以上,而且保持每年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年人口系数、少儿人口系数还是老少比,江苏省的比值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速度大于全国总体水平。198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第3篇

陈诗,(1990.-)女,贵州省遵义市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财。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贵州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9个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贵州省的省情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方式,得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灰色关联分析

第一章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人口总数约为3238.7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49.39万人,占总人口的4.61%;“五普”时人口总数约为3625.86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约为210.3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79%;“六普”结果显示,人口总数约为3474.6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97.72万人,占总人口的8.57%, 65岁及以上人口绝对数量持续增加,且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由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贵州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2.84%,老少比为34.02%,0-14岁人口比重为25.26%,年龄中位数为32.67,均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各项临界值,贵州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九个地级市的老龄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1-1.

第二章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的灰色关联分析

2.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简介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用灰色关联度提示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大小、强弱及次序,是一种多因素的统计分析方法,是灰色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灰色综合评价问题,是灰色系统分析、评价和决策的基础。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对系统动态过程中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实质是比较若干数列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数列构成的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间的关联度越大,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

2.2贵州人口老龄化区域差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本文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1,2,3,4],选择以下九个指标因素分析贵州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这九个因子即比较数列:X1-少年儿童比重(%),X2-出生率(‰),X3-死亡率(‰),X4-区域人口密度(人/km2),X5-城镇化率(%),X6-人均GDP(元),X7-人均消费水平(元),X8-文盲率(%),X9-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参考数列X0取老年人口比重(%),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关联度分析。初始数据见表2-1,求得的关联度系数见表2-2。

由表2-2,所选的9个影响因素与老年人口比重的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r2(0.8757)>r7(0.7907)>r1(0.7857)>r3(0.7769)>r6(0.7012)>r5(0.6932)>r9(0.6885)>r4(0.6804)>r8(0.5125)。所有关联度均大于0.5,可以认为所选9个因素均对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有影响,只是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且现实中,差异往往并不是来自一个因素的单独作用,通常情况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3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度,按影响力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出生率、人均消费水平、少年儿童比例、死亡率、人均GDP、城镇化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区域人口密度、文盲率,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区域人口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度中排在首位的是出生率,少年儿童比例和死亡率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可见区域的人口发展水平对区域的老龄化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出生率与少年儿童比重的变化是一致的,出生率高的地区少年儿童人口数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对降低。而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死亡率的下降从整体上增加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尤其是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这两个群体,使两个年龄组的人口比例都有所增长,但死亡率下降对老年人口比重的作用程度要大于对少儿比重的作用,且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变化影响正在减弱,而对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影响正一步步加大[1] ,因此死亡率低的地区其老龄化水平一般会较高。

比较贵州各地级市的相应数据,出生率最高的黔东南州其老年人口比重却也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较多的地区,而我国最初对少数民族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早期出生率高的一批人使这些地区如今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应较大。但从9个地州市的相应数据,死亡率高的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普遍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贵州省宜人的气候使整体人口寿命较全国平均水平长,高龄老年人口比重比较大,2010年“六普”时,贵州8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42.36万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9.49%,由于人口寿命的有限性,这些高龄老人的高死亡率使地区人口的总体死亡率增加幅度相对较大。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仅次于出生率与老年人口比重关联度最高,人均GDP排在第五位,这两个指标都直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老龄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首先,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通常相对较高,生活的环境及当地医疗设备相对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也较为健全,这些都有益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死亡率会有所下降,从而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加,在老年人口总数中的比重也增加,老龄化程度高一些;其次,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通常会吸引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迁入,这使得迁入地的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从而该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降低,与此同时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会相对提高。贵州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指标与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并未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这是由于人口迁移带来的不同地区两方面作用的程度差异,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地区老龄化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三,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城镇化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区域人口密度。镇化率与老年人口比重的关联通常主要是考虑农村与城镇生育率的差别。农村的生育率要大于城镇,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村人口越少,总和生育率也就越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低,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对越高。但从表2-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贵州各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反而相对较高,这与贵州落后的经济水平相关,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吸引了较多的劳动力人口迁入,而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更多的是劳动力人口的迁出,这使的这些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对增加较大。

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医疗条件。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增加,则每个人在需要就医时得到及时专业护理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从而可以从一定水平上降低死亡率,尤其是老年人口,因为这个群体得病或是需要照顾的机率更大一些,所以卫生技术人员较多的地区,其老年人口的比例较大。贵州省只有毕节地区的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少于2,其老年人口比重也最小。

人口密度表示了一个地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基数,一般情况下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处于同一年龄组的人口相对密度小的地区要多,从而增加了竞争压力,社会整体生育水平会相对低一些,从而老年人口比重会高些。但贵州有其特殊性,由于经济欠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较低仍是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经济水平低与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仍是当前贵州各个地州市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为了更好的生活水平有不少劳动年龄人口外出打工,有些连少年儿童一起带入打工的城市生活,空巢老人数量增加,这使得老人居住地的人口密度很低,但老年人口比重却偏高。

第四,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来说,文化教育水平高或是文盲率低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一方面,文化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的生育观念及养老观念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诸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样的想法会使该地区的出生率较高,从而少年儿童比重较高,则老年人口的比重就会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谋生技能及生活方式,接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通常眼界比较开阔,思想相对进步,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也更愿意寻找除土地外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最终带动生育率的下降。同时,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当她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或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娱乐或文化事业上时,生育率会有所下降,这样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比较贵州各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与文盲率,文盲率较高的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低。

第三章结论

通过以上对影响贵州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人口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教育水平共同对区域的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起作用,但相对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因素是造成贵州各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与所选部分因素变化趋势与一般意义下的走向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平衡各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重点在于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作者单位:1. 贵州财经大学;2. 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 口科学,2007,3:41-47.

[2]张纯,曹广忠.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 (2) :56-61.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应对这一新兴挑战——实现人口老龄化时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本文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分析推迟退休年龄这一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一定成效的举措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就其在我国的推行阻碍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挑战;退休年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41-02

引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2000年伴随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6.96%,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口年龄结构,还将通过消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及家庭养老保障对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1]。近几年来,主张效仿发达国家推迟退休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激起各阶层民众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因此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分析推迟退休年龄在我国的可行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号称世界老年人口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和预测,19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161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3.40%;1990年为993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1%;预计2030年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2]。形象的说,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是中国老年人;2030年将是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的特点不言而喻。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

虽然中国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都晚了许多,但却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发展势头不可小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高达3.03%,大大超过世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1.68%。

(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前提下进入老龄社会的,或者说其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属于先富后老或是富老同步,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准备和适应。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也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的,但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然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780美元,远低于人口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比重相近国家的水平,造成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面,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如此脆弱的物质基础难以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平衡

我国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社会人口流入量相对较大,人口总量的增加使得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显著特点,并呈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步递减的特征。事实上,东南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过国际标准规定的7%,2000年已高达11.46%;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仅停留在5%以下[3]。

(五)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态势并存

显著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我国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5–59岁人口数为93961641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0.14%,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3.36个百分点,其中劳动人口数量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于缓解日益庞大的养老金压力

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即从“多收少支”两条渠道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均衡。据辽宁大学人口所课题组预测:社会统筹资金在2001–2008年实现基金积累3.3万亿元,若依然维持现期退休年龄不变,将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赤字,2019–2050年净债务将达到15.3亿元,占2050年GDP的17%,经济压力巨大[4]。同时,普遍化的提前退休问题更是加剧了养老金负担,形成隐形负债,据统计:1999–2002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提前退休人数分别为:26.2万人、34.2万人、47.5万人和55.9万人,提前退休人员占当年退休总人数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分别为:15%、16%、21%和23%[5]。

因此,选择合适的推迟退休年龄方案,使得推迟退休前的养老金积累与推迟退休后的总债务逐步实现相互抵消,并且此后一直保持年度盈余,才能缓解日益庞大的养老金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二)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低龄退休是对经验丰富和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无谓浪费,尤其是对受教育年限较长的高学历脑力工作者来讲,五六十岁正当年富力强,既有工作经验,又没有家庭拖累,更有利于为社会发挥才智;而且退休者腾出的空缺岗位时常面临着年轻人因缺乏工作经验或较长时间技能训练顶不上去的局面,从而影响经济产出,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及需要劳动力接受特殊训练或是经验优先的领域尤为如此。从现实情况看,低龄退休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退而不“休”,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又重新就业,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面对这种状况,国家理应建立新的机制让日益增多的有能力并乐于工作的退休者参与经济建设[6]。当然,对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作者来讲,现阶段法定退休年龄还是合理的,可以实现劳动人员的及时更替,有效保证工作队伍的活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劳动者自身身体健康状况。

因此,对智力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应当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方面,维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不变,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适当推迟智力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或只是规定一个合理的范围(比如:男性:65±5岁;女性:60±5岁),鼓励他们依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工作需要,自行选择退休年龄,尽可能为社会发挥才智,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三)维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推迟退休年龄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可以扩大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力成本,保持我国劳动力的规模优势。虽然当前我国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上述分析的: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据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2022年以后,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递减的趋势,2022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递减为占总人口比重的64.5%、59.2%、57.0%和55.1%,若不加以调整和扭转,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当然,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还不是劳动力稀缺问题,而是劳动力过剩和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来看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具体情况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应当适时推迟退休年龄(比如:从2020年开始试行推迟退休年龄,既能弥补上述第一点中2019年预计出现的社会统筹资金年度赤字,缓解2022年预计会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递减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当前的就业形势)。当然,具体实施年份应当通过科学的预测和精算得出,以保证政策的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虽然现行的退休政策在短期内或许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对一部分社会群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将对未来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鼓励退休者和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等方面起到负面作用,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弊端的。所以,不管是从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中国都必须适当适时的推迟退休年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何时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到多大;怎样制定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龄整体策略,又怎样分步骤具体实施。

就现阶段我国具体情况来说,即刻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显然是不合适宜的,既不能立刻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同时又会进一步恶化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目前只是研究部门策划、制定合理推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准备阶段,同时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宣传工作以减少政策施行的社会阻力,为今后推迟退休年龄道路做好前期的铺垫。

在制定政策方面,既要做长远的考虑统筹全局,又要分步骤、分阶段具体策划,以保证政策的秩序性。在设计具体推迟退休年龄方案时,也应重点考虑上述分析的“养老金压力”和“未来劳动年龄人口递减”两个因素,例如:2021—2040年男、女同时每5年推迟1岁,2041—2050年男女同时推迟1岁使得2050年达到男性工作者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或者2016—2025年女性工作者每2年推迟1岁,2026—2050年男、女同时每5年推迟1岁使得2050年达到男性和女性工作者退休年龄均为65岁。总之,推迟退休年龄幅度不宜过大,稳步推行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王海燚(1992— ),甘肃省定西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60.

[3]郭晖艳,韩俊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劳动保障世界,2012,02:35.

[4]王利军.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支付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80.

[5]邓大松,刘昌平.2006–2007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

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 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 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68%,维持现有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将在2014 年达到峰值,总抚养比将从2014 年之后开始趋势性上升,“未富先老”的问题已经到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如何影响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VAR 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索洛模型;VAR 模型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跌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的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等有关机构近来公布的数字:从2005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92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增加到22%;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8%增加到16%,80岁以上的老人在2050年将超过4亿。

我国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已实施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已提前带进了老龄社会。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5.15%上升至2012年的8.68%,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总人口31.2%,老年人口总数将达4 亿。而2012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老年人口比重才达到6.48%。我国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且未来老龄化的速度持续加快的局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对此,本文通过引入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

长影响的索洛模型动态分析

索洛增长模型说明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资本会有直接的影响,但这一因素并未在模型中得到体现,本文在原有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加入老龄化因素,用以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⑴生产函数的假设。假设产量取决于三个变量:资本存量K、劳动力L和技术水平A,其中劳动力和技术水平以乘积的形式(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影响总产量。

Y(t)=F[K(t),A(t)L(t)]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可得人均产量y只与人均资本k相关。

F(cK,cAL)=cF(K,AL)令c=,则F(,1)=F(K,AL)=y,即y=f(k),y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k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量。

进一步假设人均资本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f′(k)>0,f″(k)<0,且满足稻田条件。

⑵生产要素的假设。假设时间t是连续的,且人口增长率n、技术进步率g、储蓄率s、资本折旧率δ均为外生变量,其中其中YL为扣除老年消费后用于劳动者消费和储蓄的收入。⑶人口因素的假设。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模型假设老年人只进行纯消费活动,不再有储蓄行为,少年儿童的消费由劳动力负担,劳动参与率为100%。

设儿童抚养比为α,老年抚养比为β,总人口为N,劳动人口为L,则αL+L+βL=N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儿童抚养比为α,老年抚养比为β和老年消费比例λ均为正,所以加入老龄化因素的产出曲线与持平投资曲线的斜率均减小,均衡点k2、k3与原均衡点k1相比,均衡人均产出都出现了下降,至于人均资本上升或下降则取决于产出曲线与持平投资曲线的相对位置,这受到政策、技术、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但是老龄化带来的人均产出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老年人较高的消费倾向和较低的储蓄倾向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储蓄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降低,从而削弱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经济增长有着负面的影响。具体到我国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下面将给予实证研究。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实证方法与数据选取

为了定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本文通过EVIEWS计量软件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选取了1991—2012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人均GDP指标(PGDP)衡量经济增长,人口方面重点测度老龄化因素,用老年抚养比指标(ODR)衡量我国老龄化程度,同时增加了人口自然增长率(PGR)和人力资本(HC)的指标,前者能更加精准地反映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后者则反映了人口质量的变化,三个指标共同反映了经济增长中人口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可得性,老年抚养比采用我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与同期劳动力数量之比,而人力资本的度量则采用年度教育经费合计与当年GDP之比。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为消除源数据的异方差性,所有数据均取自然对数后再建立模型。

2.实证分析

⑴平稳性检验。数据变量平稳是计量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所以本文首先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这里取对数后的变量数据及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5%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1所示。

从EVIEWS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G?DP、ODR、PGR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为一阶单整序列,但是HC的原数据和一阶差分均是非平稳,继续对这几个变量的二阶差分进行ADF检验(5%显著性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变量均拒绝了原假设,即存在二阶单整关系,为同阶平稳序列,接下来验证他们的协整性。

⑵协整检验。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系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趋势,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由于现实经济中的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即便对变量进行差分使其平稳,但这样会让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所以用协整来解决此问题。

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可综合运用LR、FPE、AIC、SC和HQ的标准来确定,由下面的分析结果可知最优的滞后期为2,并且AR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所以该模型是稳定的。(如表3所示)。

由于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那么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1,运用Johansen检验对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根统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PGDP、ODR、PGR和H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表4所示)。

标准化协整方程:

PGDP=-6.520141ODR+2.098707PGR+2.824500HC+μ

由上式可知,人口老龄化反向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力资本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老年抚养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能造成人均GDP下降6.52%,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这对经济是个不利的影响,而要想抵消老龄化加剧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提高人力资本是个可期的途径。

⑶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来分析PGDP、ODR、PGR和HC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选择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GDP与ODR、PGR、HC互为格兰杰原因,其因果关系是双向存在的,他们都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人口变量(老年抚养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均GDP)相互影响。⑷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IRF)是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下面分别对PGDP 给予ODR、PGR、HC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脉冲响应分析图能直观地表现出冲击的作用。

从脉冲响应分析图来看,在第0年时给予PGDP一个ODR的脉冲,前5年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从第6年开始,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并且有扩大的趋势,表面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长期的负面效应,而且随着时间的累计,负效应逐渐增加。对PGDP给予一个PGR的脉冲,出现负面影响,影响程度在第5年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虽然脉冲响应图只显示了10 年的冲击效果,但可以预期收敛的趋势不会改变,最终回回归到零,也就是说人口增长率的影响是有时效性的。HC对PGDP的冲击也值得思考,冲击后的一开始是呈现负面影响的,逐渐加深至第3年达到最大然后负面影响减小,到第6年为零,接着开始出现正面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逐年扩大。这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前几年不仅看不到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反而有损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包玉香.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2(1).

[2]袁蓓,郭熙保.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11).

[3]徐达.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财经科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