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发展

引言

传统发展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破坏已经引起我国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走科学发展道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破坏,还可以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寻找作出积极贡献。近几年,受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还对全球生态环境现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势在必行了。

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我国公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也没有引起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为数不多的人甚至还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其无关,认为没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这些消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束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同时,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相关常识也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一大重要原因,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部分地方官员为了在脱贫工作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地方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上。(2)很多人觉得生态环境保护不在他应尽的责任范围内,因此认为没有必要为生态环境保护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生态环境保护隐患不断累积下来,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

1.2缺乏合理开发资源意识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被早期经济发展模式所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制约,尽管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锁具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不合理开采的事情经常发生。例如在有“工业元素”之称的稀土开采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前几年,部分企业由于稀土的价值较高便大量开发此类资源并出口国外,严重缺乏合理开发资源意识。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此同时,还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在资源紧缺的市场迫使下,部分稀有金属的价格成倍增长,部分商家被其丰厚的利润所吸引,从而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这些都是我国不合理发展的最好体现。

1.3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的重视来源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给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对劣势,投入根本不够从本质上解决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做好全方位的投入也显得特别重要。领导层对环境保护这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投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挪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也有发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进行合理规划,导致后续的保护工作无法开展,生态环境所受到了严重污染将会是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必须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2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我国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施科学治理

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俗话说得好“治标先治本”,必须从根源下手才能过好的解决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明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递进关系。合理规划工业、农业等产业并加大对其管理制度,多方面采取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以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性,这在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要做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使居民或法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科学合理化,对违法此法规的法人给予一定的处罚。

2.2科学治理

我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来减少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对于很多人来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定义,其主要提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合理化”等先进环境保护理念,也就是循环利用资源进行高效生产,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来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在循环经济的研究、资源再利用技术、利用程度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因此,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概念,争取能够早日实现资源的高利用和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让我国能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还可以以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思想对久产业进行整改或创办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新产业,促进我国可持续道理发展。

2.3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国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便是旅游热,在我国现在的发展形式看旅游业可谓非常好。不少的旅游景点都是由原始森林开发而来,这些旅游景点尽管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基本风貌但是被开发过后存在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原始植被被砍伐、河流上飘满“白色垃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旅游景点开发阶段,大量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施工方案缺乏科学性。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所发出的噪音严重影响周围动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生物链不平衡,原始森林内食肉动物的减少致使食草动物数量急速增加,对景点内的植物进行啃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对于旅游开发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合理开发旅游业有助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应该合理开发旅游项目,与旅游业有关的部门要严格监督旅游公司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协助资源部监管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治理环境污染、加大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等都是比较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晓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性的策略分析[J].地球,2016(2)

2宋艳玲.浅析发展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

3汪芳琳.皖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生态补偿策略———以安徽池州市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5(1)

4王彬,孙克园.探索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在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新时期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12%,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众多发展国家中也处于末端。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就我国而言,森林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东北11省平均覆盖率为31%,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41%。二是: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站在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大都不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部分实际建设务工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是林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碍物。在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破坏,大部分植被、林产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环境,而林业发展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加上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大量珍贵树木被砍伐,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健全相关政策与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林业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政策、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各项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多角度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管理制度等,导致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无法有效指导林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整体建设步伐。

二、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管理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必须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尤其是长江流域。对于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长江流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其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目标,比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新时期林业建设有序进行,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的林业建设方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想要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投资比例,确保林业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来说,政府要重新综合规划生态建设项目,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工作布局中,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资金投入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多鼓励工业企业、社会产业在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的分级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在林业发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扩大投资规模,设立专门的林业发展资金管理部门,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此外,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下新农村林业的持续发展。

(三)健全相关政策、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健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林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角度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会大众必须重视的方面。政府部门要优化利用社会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林区附近的群众参与积极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解决林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

三、结语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第3篇

1.1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期,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但是与之相对的,这种环境的快速恶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反而使得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薄弱了,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很匮乏,具体来看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领导层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领导过于追求政绩,一心发展经济从而完全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是在意识到的情况下也不进行任何保护措施;

(2)大部分的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身利益的关系,都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和自身无关,只在乎自己的利益问题。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足,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良发展。

1.2资源不合理开发,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开发方式的不合理现象也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所说的资源开发方式的不合理性不仅仅是指我国以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涵盖的资源开发方式还包括当前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虽然当前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已经能够进行很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其开发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甚至是越先进的开发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越严重。不仅仅如此,开发方式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治理也是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一大因素,虽然当前一些部门和企业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和治理,但是这种治理方式并非是全面的,只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小部分,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贡献极小。

1.3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一直是处理所有问题的最本质的需求,这一点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也不例外,我们进行任何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一些植树造林、三废处理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这些资金的需求往往都得不到满足,这就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亟待改善。

2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治理措施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2.1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加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必不可少。首先从各级政府入手,让相关领导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然后逐层深入在各个基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此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宣传,使得人们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出现危害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

上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发展经济,而是应该进行合理的发展,也就是当前我们常提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到经济上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中最为环保的一种,它主要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要减少对于生态环境有害的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说要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的产物进行综合的治理,进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3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快速发展旅游经济也是当前某些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在进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仅仅因为旅游环境的开发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得不偿失的,最终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更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结语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第4篇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生态环境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Abstract: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 imperativ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 how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biology teaching process,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 think in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biological material as the foun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iltration in the teaching method, in whic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basic knowledge organically penetrate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in the process, is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Keywords: biology teaching; infiltr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人类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等。一方面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资源迅速的减少、枯竭;而另一方面公众的环境意识却相对薄弱,仍在继续破坏着环境。环境危机现状与公众环境意识淡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开展环境教育刻不容缓。而国民的环境教育主要由学校来承担,生物教学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一些措施:

一、教师本人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之一就是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中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认为环境教育为“份外事”可有可无的思想,增强对生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将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就会在备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并有计划地开设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去,更好地完成生物学科内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作为教师自身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并通过科技期刊、电视、网络资源等渠道,收集资料,并作好整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

二、深入提炼拓展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环保知识点较多集中在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两章中,这两章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章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知识,归类整理,拓展延伸,形成知识体系,课本直接涉及到的环境知识要讲深讲透,教好教活。如讲森林生态系统时,介绍森林的作用、毁林的后果、《森林法》、我国目前的森林现况、水土流失等等。在讲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先利用本章题图“我国云南山区林木环绕的一个村落和一片梯田”,展示了哈尼族人民与大自然相处的旖旎风光,给学生一个深刻的体会:人类应当而且可以生活在得到了很好保护的生态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在其他章节也有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抓住一切机会实施渗透措略。凡与环境有关的内容,要分析这种联系,使学生善于联想到环境问题,并作适当的延伸,补充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与衰老的知识时,应该将环境破坏与细胞的癌变联系起来。例如:给学生介绍大气污染增加了呼吸道癌症的发病率,臭氧层被破坏增加了患皮肤癌的发病率,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再如在讲人类的遗传病这知识点也能很好地渗透环保的意识,一些多基因遗传病如:唇裂、无脑儿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都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教材中类似这些可通过知识延伸来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关键是教师要注意挖掘,只能充分挖掘并实施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像绵绵细雨滋润万物一样,渗入学生的心房,让环境保护的意识牢牢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这些对学生的终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环保热点,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热点的动态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简单问题:谁能说出今天海南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我国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哪个城市?最高的又是哪个城市?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电视上每天必播的内容,但未必有学生或市民会自觉地看,通过提问,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问题时刻伴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与环境相关的热点报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国发生的“沙尘暴”、印尼发生的“海啸”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适时地向学生宣讲我国的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法》等,同时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例如,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一些案例,让学生讨论,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对生态环境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要注意渗透介绍大自然的奇丽多姿,令学生产生无尽向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无穷的爱意,如给学生介绍洲草原的狮豹专题、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专题、亚洲的大象专题等,还有可以根据课标具体强调: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和地位,介绍我国一些特有的珍惜的动、植物,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一些某些环境因人类的破坏而变得满目疮痍的现状,这些内容则会让学生为我们人类的行为而产生愧疚感,进而激发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沙尘暴专题、拯救我们的母亲河专题……总之,令我深有感触的环境内容要给学生描述,让学生感触,使学生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既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又对生态环境的前途充满信心。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渗透环境教育

自觉参与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得真切,更不及亲手所为来得真实,要让环境教育深入学生的心,只在课堂讲理论、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通常最有效的教育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当地的行为是如何引发、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外,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贴近现实,增强生态意识。”

1、开展“环保从身边做起”活动

顺手关水龙头,少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拒食野生动物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教育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里都挂着由全班学生签名的一张锦旗,锦旗内容为“人格、人品是做人的根本,我以我的人格保证,以后不乱画、乱仍!”利用学生自己的签名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教育。

2、开展“公益性活动”

结合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爱鸟周”等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活动,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环保热情。

3、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