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水平 定量分析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构成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原动力。只有消费水平提高了,国民经济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本研究对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由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利用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分析,构建计量模型,为建立合理的农村消费水平增长模式提供参考。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1元上升至2010年的5919元。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560元上升至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约6.9倍。经过仔细分析,自1990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5年农村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中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在此期间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加至1995年的1577.7元,增长了12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560元增至1313元,增长134.5%。

第二阶段:1996—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放缓。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放慢,消费支出也出现明显的放缓趋势,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14.39%。此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三阶段:2001—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恢复稳定增长态势。这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4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长了150.1%。同期居民消费支出由2001年的1969元增加到2010年的4455元,增长了126.2%。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由6859.6元上升至19109.4元,增加了178.5%;同期居民消费水平由7161元增至15907元,增加了122%。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态势更加强劲,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见图1所示。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定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选取因变量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Y),自变量X1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X2为人口自然增率,X3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国内生产总值。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

(二)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自由度,P=0.000

(三)异方差的检验及修正

1、用等级相关系数法检验异方差

计算得:等级相关系数, P值=0.016,认为残差的绝对值abs()与自变量显著相关,所以存在异方差。

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

用一元加权最小二乘估计计算的回归方程为: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这说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拟合效果略好于普通最小二乘的效果,选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是正确的。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

经过模型的建立及修正,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与他们的纯收入有较强的关系,由建立的模型可知,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会增加0.778元,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最好办法是提升收入。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分析

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预测2015年和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判断未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GM(1,1)模型(Gray Model)来进行定量分析。

收集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原始数据列。采用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构造数据矩阵和数据向量,得出预测模型。

灰色模型预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见表3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灰色预测可以不断地对预测做出调整,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如表3所示。因此,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灰色预测结果可知,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5064.897元;2015年的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为6685.966元。可以看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支出依然可以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四、结论与建议

消费水平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回归模型、灰色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总体上表现出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由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相关密切,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相应的就增加0.778元。因此,要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好方法是提高收入。

灰色预测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2012—2015年期间,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有望超过6000元。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议: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的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等。

参考文献:

[1]马立平.居民消费行为的定量研究[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08-122

[2]牛树海. 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2):155-161

[3庞皓. 计量经济学[M]. 科学出版社,2007.

[4]焦爱英. 农村住宅市场组合预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4):186-187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第2篇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2005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2006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2003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2004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第3篇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居民消费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水平(元/人)=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本文将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天津市居民消费的指标。

 

2.经济发展指标。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它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已被广泛认可。鉴于此,本文采用天津市GDP指标作为衡量天津市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对居民消费水平(X)和地方生产总值(GDP)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Xt和LNGDP。变换后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实证分析

 

1.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确定VAR模型的结构,一般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达到最小。适当加大k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滞后期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稳定性。经过比较,本文最后选择滞后2期,即k取2。经检验,所建模型除LR和SC外,最终预测差(FPE)、赤池信息准则和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annan-Quinn)最小,三个检验准则同时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和LNXt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该检验能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即协整秩。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变量含截距项并有确定趋势。Johansen协整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和时间序列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和LNXt的协整关系,但没有表明这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Granger(1980)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从前面确立的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由于二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他们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见下表),在95%的置信度下,天津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关系则在统计意义不成立。

 

3.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基于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中个别方程中的新息(innovation,即随机误差项)产生变动时,由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而对系统中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冲击强度和影响时滞。由于研究冲击响应时采用的是Cholesky分解技术,该方法的一个技巧是使误差项正交化。所以Cholesky分解的结果依赖于系统内变量的排序。 Koop,Pesaran和Potter(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Generalized ImpulseResponse)和广义方差分解(GeneralizedVariance Decomposition),以避免正交化对变量排序的依赖性。故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方法进行响应分析。

 

图1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居民消费水平一个正冲击后,天津GDP在第5期达到最低点,第5期以后呈现缓慢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外部冲击以后,给本市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反向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不大,并且对第5期以后缓慢回落有一定拉动作用,不具有显著作用,这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不是促进GDP增长的Granger成因的结论相一致。

 

图2中,LNXt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GDP一个正冲击后,居民消费水平在第7期会达到最高点,从第7期开始保持平稳下降,而且作用效果明显。这表明GDP的某一冲击会给居民消费水平带来同向冲击,且从第七年后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它也印证了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视角相反,方差分解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判断各新息对内生变量的相互重要性。方差分析图说明,是LNXt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10期,其贡献率从42.38%上升为 82.23%;LNXt对的影响较弱,其贡献率最高仅为15.64%。

 

4.VAR模型预测。基于VAR(3)模型,可以对天津市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做出样本内预测和样本外短期动态预测。从样本内预测序列图可以看到,因为静态预测是使用样本实际观测值进行预测,所以静态预测的效果要好于动态预测,但是,样本内动态预测可以预测出序列的变化趋势。VAR模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做样本外近期预测非常准确。本文结果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 15726.53亿元和 28492元,取对数后分别为 9.6631亿元和 10.2574元,而该VAR(3)模型对2007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值分别是9.7425亿元和10.2547元,模型预测误差分别为 0.008和-0.0003.

 

三、结论和建议

 

虽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依据任何实证工具进行简单的决策,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天津居民消费水平和GDP构成一个相互有长期影响的动态线性系统,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即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不显著。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下,GDP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同向显著而持续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母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居民消费水平对母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对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收入提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公众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预测农一师

Xinjiang Corps Nong Yishi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rends forecast

Chen p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development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e impact of the division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selected from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two indicators , Established a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Nong Yishi the du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hile the use of three project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se two indicators of future value, and ultimately the consumer level Nong Yishi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Key words】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evel of consumptionPer capita incomeForecastNong Yishi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就兵团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5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做以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现状

1.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主体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形态结构、消费层次结构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消费支出结构是基于居民吃、穿、行、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工具、娱乐设施(服务)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我国目前的统计年鉴就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类。

从表1的数据看出:从整体上,各年总消费支出由1997年的4508.68元增长到2006年的7589.20元,后者为前者的1.683倍,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08.76元增长到10023.40元[2],后者为前者的1.853倍。

在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消费支出占有绝大比重,均在73%以上,其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是衣着消费支出,其余消费支出按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排列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费用支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

从而我们得出:衣、食、住、行四方面的消费支出仍是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方面;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于居民住、行两方面消费支出额,说明农一师城镇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水平也同步提高;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农一师城镇居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占有较大比重,这与农一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有关。

表1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

注:表中数据根据1998至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表2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表2是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的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年各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从表中数据看出,各年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额基本保持稳定,食品、服装、交通、杂项等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说稳中有降,家庭设备、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说明人们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质量以及身体状况。

1.2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1.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10年里呈上升的趋势,但幅度不大。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直接的关系:1)影响物价,对居民购买力造成影响;2)影响居民的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购买力下降,与过去相比,同等收入水平缩水。因此,过去10年里,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即表现出的物价上涨有密切关系。

1.2.2 货币购买力指数

通过图2可以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状态,增幅不大。因为居民消费水平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成正比,所以,在农一师在过去的10年里,物价较稳定,居民消费水平也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1.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表1当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图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注:图中灰色线为趋势线

图2 农一师城镇居民货币购买力指数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1.2.4 恩格尔系数

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存在恩格尔系数假象。从表2中的数据看出农一师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0.3792下降至2006年的0.316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至2006年恩格尔系数在29%―38%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农一师人民消费水平出现了恩格尔系数假象,因此,在农一师运用这一标准同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时,要考虑到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在表中具体表现为农一师居民在交通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大,这与农一师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欠发达以及当地城镇居民重视教育以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这两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了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就会相对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假象。

图3农一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分析

2.1 居民消费水平预测模型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若因变量Y受自变量X1、X2的影响,则因变量Y依自变量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 =β0+β1X1+β2X2 (1)

式中,Y为因变量,X1、X2为可控并测量的自变量,β0、β1、β2为待定参数,称为回归系数[4]。

其可通过下面的联立方程得到:

∑Y=nβ0+β1∑X1+β2∑X2

∑X1 Y=β0∑X1+β1∑X21+β2∑X1X2 (2)

∑X2 Y=β0∑X2+β1∑X1X2+β2∑X22

2.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

三点预测法(五项加权平均法):

Xt=a+bt(3)

其中:

b=(T-R)/(n-5)(4)

a=R-(11/3)b(5)

式中,R为数列首部5项加权平均数,T为数列尾部5项加权平均数,n为项数[5]。

注:五项加权平均法中的参数a、b值在直线方程中的解法如公式(4)、(5),因本文所用方程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故解法如上所述。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在农一师的运用

3.1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购买力指数、恩格尔系数等几项,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选取这两项因素作为因变量,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则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如下:

将表中有关资料数据代入公式(2)的三个方程式中:

59.6=10β0+1001.3β1 +74.4β2

5984.4=1001.3β0 +100316β1 +7465.1β2

458=74.4β0 +7465.1β1 +573.6β2

解上述联立方程可得:

β0 =-11.7 , β1 =0.13 , β2=0.63

将参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式(1):

Y =-11.7+0.13X1+0.63X2(6)

表31997年――2006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二元线性回归样本资料计算表

3.2运用三点预测法预测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曲线方程中,一般有三个参数,我们可以按照配合趋势曲线分析中的参数个数将时间序列分为相应的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数,即将农一师城镇居民1997――200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时间序列值,将其划为两组,求各点的加权平均值,再将所得的数值作为趋势线上的坐标点,据以计算趋势方程中的参数值。据此,得表4:

根据表4中的数据,得出n=10,T1=101.4,T2=9,R1=99.4,R2=6.6,将其代入公式(4)、(5)得:a1=97.9,b1=0.4, a2=4.84,b2=0.48;

表4农一师1997――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将a1 、b1、a2、b2的值分别代入公式(3)得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见表5:

表5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表

3.3 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数量预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因此,根据农一师2007――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值,将这两项指标值的预测值代入公式(6):

Y =-11.7+0.13X1+0.63X2

则得出如下农一师城镇居民未来五年消费水平预测值(图3)。

3.4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发展趋势预测结论

通过图3的数量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6.09上升到2011年的9.39。其中2008年较2007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幅较大,这是因为受到2007年、2008年两年里全国消费品市场物价迅速上涨因素的影响,2008年后增幅相对较稳定;同时受现行市场物价上涨因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未来5年内,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未来5年内,农一师消费市场物价会继续上涨,从而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影响,居民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表象上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实质上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与过去相比,农一师城镇居民同等收入的水平就会缩水[6]。

图32007――2011年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趋势预测图

注:图中黑色线为趋势线

4.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策

通过以上预测结果,得知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因此,控制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为提升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4.1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

首先是通过增加师城镇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其次是提高师城镇职工工资水平。要通过完善工会制度,尊重职工权利,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完善劳动法规来建立正常的工资机制。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通过加强教育普及率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一师居民文化素质,促进一师城镇居民就业。

4.2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

一是完善社保体系。通过加大城镇居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二是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力度,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三是加强市场调控。完善市场物价监测体系,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投放及期货交易制度,加强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等综合调控力度,稳定市场物价。

4.3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一师城镇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师商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通过完善师社会信用体系,改善消费信贷的管理和考核方法,加大金融创新,降低信贷门槛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从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建立健全师城镇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每3―5个居民点应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城镇居民集中提供计生、公安、民政、社保、农技、医疗、文化、商业服务,改善城镇的消费环境,方便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7]。

4.4突出重点领域,增加消费亮点

要重点突出发展师交通通讯、汽车、住房、旅游、文化娱乐、保健休闲等消费领域,促进农一师城镇居民消费的健康快速增长。

4.5加强科学引导,提倡合理消费

农一师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教育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逐步引导城镇居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新疆兵团农一师新疆阿拉尔市统计年鉴》[J].农一师阿拉尔市统计局,2004.

[2]《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J].阿克苏市统计局,2000-2007.

[3]许邱泽,《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M].消费经济.2006:16.

[4]谢为安,《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8-130.

[5]孙文生,《统计学原理》[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王一铭,《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预测》[M].时代经贸2007:11-12.

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虽然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大幅改变,但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今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稳增长压力巨大。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速都有较大幅度的放缓。CPI、PPI等指标增速屡创新低,显示出国内外需求低迷,通胀率持续走低并面临通缩风险,投资、出口、消费等方面都说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整体经济下行风险都进一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尤其是在大型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央行的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居民借贷需求。本文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居民的消费波动和消费行为的改变为研究主线,目的在于分析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影响居民消费习惯变动的深层原因,最终通过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经济下行;居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习惯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及中国经济的现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根据供需理论和消费者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是理性的,理性的消费者为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自然会调整消费结构,实现在既定成本下的最大效用,而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当然,这也会涉及到中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的消费状况造成影响;根据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通过市场机制济增长中促进价格价值关系和供求关系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消费者消费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其增长方式仍不合理,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在拉动经的作用仍然不显著,“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储蓄和低消费”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然而在总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出口贸易则容易受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投资和出口应该以消费为基本点,因为消费决定了投资和出口。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使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保持高的消费率与经济发展的初衷相一致。而且各项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GDP,CPI,PPI等指标屡创新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无疑给中国的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居民的消费习惯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中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及变化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一直偏低。

自1995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率一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而且中国的居民消费还呈现出水平低的特征,同时具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其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居民消费偏重于温饱型,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例偏低,在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的今天,居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而精神文化消费却相对不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一直保持着较高消费水平,相比之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较低。今年来,居民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消费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消费比例的降低和发展型消费及享受型消费比例的提高。城镇居民居住、交通支出成为新的消费重点。现在有很大一批人想改变目前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大城市,掀起了一阵购房热。目前商品房的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方便了日常出行,汽车消费成为了城镇居民的新的消费增长形势。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点。其次,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适应相应的市场经济状态,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根据我的相关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家庭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作为一种家庭储蓄。也即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支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子女投入的教育费用也在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在一方面说明了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医疗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居民的相关医疗支出增加。目前“看病贵、看病难”是制约居民医疗消费增长的一个主要问题。近来,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通信行业的发展,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具体表现。所以通过增加通信消费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需求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就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总体来说,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以相应的新知识技术带动新的消费行业的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1.人均收入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易知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都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即随着居民收入的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上升;而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减少,居民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居民对精神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与支出相应增加。

2.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经济是其基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差距较大,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消费信贷在中国城市有着较完善的消费型金融服务,而目前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的数量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信贷需求。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至今尚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的消费型业务需求。农民所需要的消费性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信贷和农村信用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主体不能满足农村大众的需求。此外,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难以使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相关的消费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没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消费性信贷需求。

四、建议与对策

1、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国家政策规定来提高中低阶层收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基本工资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度,最终实现国内需求的转型。

3、建立健全消费信贷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的信贷体系,开展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服务业务,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业务,使消费信贷走向农村,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增加消费信贷资金。扩大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李凌,《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2]田凤喜,郝立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