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安排,自然因素的破坏是进化的结果,人为的破坏会改变自然的安排,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危机。作物品种多样性是一种资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一旦失去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的基础可能就会造成破坏。农作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我们人类所需的食物、药物及多种工业原材料均来自于这种多样性,多样性的维持有助于我们获取食物,会丰富我们的营养,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一旦这种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我们遭受的首要危机就是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不断发出警告,现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食物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种,一旦遇到气候变化或地质变化就可能会减产,而其他的作物我们已很少种植,甚至已经没有种植了,若干年后人类的食物必然匮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专家也断言,作物多样性的减少除了引发粮食危机外,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危机,如导致药物原材料、工业材料的减少,严重的则会引发疾病无药医治的局面;人类的食物过于集中几种食物,导致人类饮食出现均质化的倾向,可能助长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的患病率。农作物的多样性在保持土壤、水资源品质及气候调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物种丰富、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长期战乱与过度开发,现在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已基本丧失,土地贫瘠,土地荒漠化严重。作物多样性对于大气成分调节、地球温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知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是千万年来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作物多样性还像今天一样在减少,有科学家预测,大气层中的氧气总有一天会由于氧化反应而消耗殆尽。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会影响生物链,最终会导致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难以再生。尤其是现在的一些濒危作物种类,如果消失了,我们将失去宝贵的生物资源,对于子孙后代、对于社会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

2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作物的多样性在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探寻其原因,才能够寻找到保护良策。从整体上来看,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也可能会出现变异,在变异中如果能够胜出,有利变异才可以将遗传信息延续下去,有利变异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慢慢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就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也会形成多样化的生物样态。生物如果出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将会被淘汰,直到生存环境改变而消失。当然自然选择过程缓慢,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看出影响。另外,气候的变化、地质条件的改变、降雨量的减少或增多都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人为因素是导致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生物科技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虽然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作物多样化的发展。比如,美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农业及耕作技术,大规模发展基因作物及产业化经营,其作物品种正在不断减少,多样性在丧失,有95%的蔬菜品种已经没有在美国出现过。人类活动对作物多样性的减少负有直接责任,具体表现在:第一,作物品种改良、外来品种的引进或遗传物质的杂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的多样性,但是也使得作物类型简单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品种的丧失。比如,在印尼,过去20年来,已经有1000多个水稻品种丧失,现在75%的水稻来自单一母体,导致了水稻遗传基因的丧失。第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导致了农户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必然会出现单一品种独大的局面,而忽视来对其他品种到培育与种植。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人类的开发,过度的开垦、放牧,不合理的开采,土壤污染及水质污染等,导致了作物品种的减少或没绝。第四,城市化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立,侵占了大量土地,需要在一些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可能会消失。

3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农作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任务。首先,应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不对立,农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矛盾,现代科技可以用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任何地域均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没有一个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所有区域,在一个地域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农作物本地品种,这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根本希望所在,本地物种是在长期耕作中形成的,不能轻易放弃。当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也需要培育种植,需要用现代科技来改造或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现代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耕作方式,比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但是不能废弃传统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方法,需要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上保持高产品种与本地品种的平衡,需要保持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的协调。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持续与传统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强基本农田和农家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存在依赖于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就是要恢复退化的农田生态,恢复农作物多样性生存的环境。可以运用必要的法律、行政或经济手段,强化对基本农业耕地的恢复与管理,防止耕地流失,防止耕地土壤肥力的下降。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强化农田区域内生态系统建设,可以将农田基本布局、水利设施、水资源和其他的林木、草地资源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农作物与其他作物、生物形成合理配置,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农田格局。如果说农田保护是一种宏观格局的农业保护,那么农家保护就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微观保护,是农民在种植生产与管理中进行的就地保护。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与管理在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某一作物品种的去留,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在生态系统继续进化发展,使得该资源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同时,在生态系统内,被保护的种质资源可以与其他生物发生基因交流,能够提供该资源栽培品种的变异机率,从而最大丰富该品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因此,农家保护值得重视,不仅能够为育种、选种及留种提供方法,还可以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持续的保护办法。再次,优化耕作种植模式。当前农作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单一式的种植及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所导致的。在耕作种植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农田作物的资源及种类,将现在的单一作物种植改为复合立体式种植,强化农林牧渔的优化搭配,实现不同作物之间的轮换耕作。尽量采用绿色耕作模式,少用化肥农药,采用生物防虫手段,增强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持。复次,加强农作物多样性的保护技术及监测手段。现代科技为农作物多样性保持提供了条件,需要大力发展物种保护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种质资源监测技术及水土保持技术等。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基因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世界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加速、人类消费水平无约束地提高,带来了森林大量砍伐、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大气CO2浓度不断提高、不少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等等恶果。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三个热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自古至今,野生动植物都是人类重要的药物来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在基因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就更加重要。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激发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实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世界上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据初步统计,中国的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同时,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特有程度高,在3万多种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就有246个,特有种约1.7万种;在600余种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种植1000年以上的就有289种。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据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消失一个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导致物种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

3.生物多样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面积森林的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和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多样性。水库、高速公路、铁路的建造隔离了原有整个大面积的生境,造成片断化,从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离,降低遗传多样性。

(2)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滥捕乱猎和乱采滥伐。猕猴在50年代因过度捕捉出口,造成种群数量剧减,迄今尚未得到恢复。我国淡水鱼资源由于不断加大捕捞强度和不控制时间,产量急剧下降,种群数量也很难回升。许多传统的中药和经济植物由于长期过量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种群数量急剧缩减,等等。经统计,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有7席,其中北京居第三位。我国每天排放的污水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有机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聚于生物体内,破坏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使物种濒危或灭绝。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赤潮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爆发间隔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广,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估计。

(4)外来物种侵入。40年代,我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喜旱莲子草)植物,由最先的饲料作物变成苏甫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还有“大米草”,过去作为海滩护堤和牧草植物引入国内,现在在江苏、福建等省的沿海海滩蔓延,严重影响贝类等水产品的生产。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可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5)人口膨胀。人与野生动植物争夺生活空间,加大了对生物资源的需求,自1950年以来谷物、鱼类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别增加了40%100%和33%,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上过去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危机,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目前的危机。

(6)全球影响。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中国气候的改变,引起一些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资源的掠夺,比如日本用做卫生筷的木材70%以上来自我国的东北,我国大面积的森林被盲目采伐以换取经济价值,造成生态的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从而有效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联系与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的节日: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时间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各项活动,增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第3篇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物种之间的多样性、物种内部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3个层次①。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来说,生物多样性在这3个层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概念也十分宽泛,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所有生物的总称。农业生物多样性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农业生物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实现多样农业生物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使多样生物与多样环境适应乃至平衡,乃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实质和精髓。传统农业正是巧妙利用了这些关系,合理安排种植制度,积极防虫治病,实行多种经营,从而实现了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种植制度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在西方实验科学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往往把“阴阳”和“五行”思想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中的“五行”学说,主要是阐明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5种最基本元素,这5种元素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们很早就把“五谷”与“五行”相对应,认为麦呈木性,菽呈火性,稷呈土性,麻呈金性,黍呈水性,这“五谷”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这种认识反映在农业生产中,就是要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充分发挥作物互利功效,巧妙避免作物互相妨害。农业系统中多样的生物、复杂的关系②,构成了古代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基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在内,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生物要求不同的生态环境,即使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无疑会形成多样生物与多样环境的生态关系。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迥异,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也会千差万别。古代的人们很早就懂得充分利用多样环境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或轮作,或复种,或间作,或套种。传统农业时期,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多样生物种间关系利用观念,但古人在长期种植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还是总结出了一套技术措施,不仅把作物之间的互害作用控制到最小程度,而且能把互利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陈旉《农书》在总结桑苎间作的经验时说:“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墙篱,仍更疏植桑,令畦垄差阔,其下偏栽苎。因粪苎,即桑亦获肥益矣,是两得之也”。

古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种某一作物时,特别是连作条件下,容易导致病虫杂草猖獗;实行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有利于控制病虫灾害。如《齐民要术》认为谷子连作就会“莠多而收薄”;麻连作就会有“点、叶夭折之患”;水稻连作就会“草稗俱生,芟亦不死弦”。因此,“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作物种间既有互利关系,也有互抑关系。因此,古人注意到,在安排种植制度时要充分利用互利关系,尽量避免互抑关系。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强调:“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芝麻,扇地两损,而收菲薄”;《农桑辑要》也认为,桑间不宜间作蜀黍,因为“若种蜀黍,其枝叶与桑等,如此丛杂,桑亦不茂”,这是避免作物间互害作用的极好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种类作物间、套种比较合适,相互促进;另一些作物相互抑制,不宜间、套种在一起。对于哪些作物相互促进,哪些作物相互抑制,古人虽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做出归纳和解释,但已经积累了不少事实,总结出了许多经验。《齐民要术》认为谷、黍、稷等作物的前作,都以豆类作物为最好。如“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凡黍稷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次之……种瓜,……良田小豆底佳”,均说明当时人们已对豆类作物作为谷类前作的好处有所认识,并最终将豆谷轮作确立为种植模式之一〔1〕。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代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就是要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实现生物互利作用的最大化、互害作用的最小化。《齐民要术•杂说》曾详细记述了在“灼然良沃”之地中穿插种植瓜、萝卜、茄子、葱、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十种作物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栽培的作物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既有耗地作物,又有养地作物;既有喜阳作物,也有喜阴作物。为了实现多样作物间的互利功效,避免多样作物间的相互妨害,古人总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作物种植制度。

2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虫螟之害的发生,实际上由于环境多变,人类着意利用的作物来不及调整适应,有害于其利用作物的生物潜滋暗长,甚至肆意扩张。从人类利用农作物的角度来看,这些“有害”生物无疑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除环境的影响之外,害虫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每一次有意识的“良种”选育,每一作物品种的增加,尽管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弥补因物种减少而导致的生态位的缺失,但人类的品种选育使农业生物呈种类不断减少的趋势,使得生物种间关系大为简化。种间关系的简化,往往会导致农业微系统生物链松弛,一些有害生物种群迅速膨胀,对其它作物生长构成威胁甚至危害。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外界手段的介入,才能使农业生态经常保持平衡。基于以上的认识,要防止病虫危害,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并使之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更新自我。不要试图彻底消灭某一物种(这恰恰是人类已经犯过并且现在一直在犯的毛病,功利的人类正在消灭自己认为有害的生物物种,一味地单向培育自己认为有益的生物物种,而且愈往后,这种情形愈严重),应该对农业系统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调节,使多样物种之间保持适当的制约和平衡关系。古人从天敌食灭害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开始自觉地运用多样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进行害虫防治。古籍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礼记•郊特牲》的“腊”祭典中有“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深也”的说法;《尔雅•释鸟》载:“蜘蛛吐丝网虫,维螂张臂捕蝉,守宫食互,蝇虎捕蝇”;《南史》记载梁武帝时“范洪胄有田一顷,将秋遇蝗……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间,食虫遂尽而去,莫知何鸟……”;《梦溪笔谈》载:“元丰中,青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稔,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旁不肯’”。#p#分页标题#e#

以上这些记载,还不能说是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真正利用,因为这都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真正有意识地进行生物防治,开展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见于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这是对古人利用蚂蚁去防治柑桔的某些害虫创举的最早记载。对生物相食、寄生现象认识的逐渐深入,促进了人们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自觉性。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多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古人在选育品种时,有意识地培育一些抗虫品种,这些品种被虫吃过之后,能迅速自我修复,如《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气杀蝼蛄谷,“性不畏虫,虫食一苗,更生二苗,虫食二苗,更生四苗,名曰气杀蝼蛄谷。”该书还记载说:“翻眼黄谷,性不畏虫,虫食一苗仍生一苗,虫食二苗仍生二苗。”此外,古人还在利用生物物质循环的原理,把从害虫天敌生物体内提取的有效物质,用在病虫的生物防治上。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有用“莽草”、“以嘉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杀灭害虫的记载。当然,更多的时候,古人利用农业系统多样生物之间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关系,进行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即通过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结合施肥耕作、作物浇灌,营造出适宜作物生长、不利于害虫生存的微观生态,以达到降低虫害的风险或危害的目的。以桑虫的综合防治为例。桑虫防治中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是白眼蜂,古人一度把白眼蜂的多少和蚕桑生产的丰歉联系起来,据《丰宁传》记载“开元中一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通过间作防治桑虫,最早见于《氾胜之书》:“黍、桑当俱生”。选用抗虫桑品种,在我国应用也很早,有记载的可见于《广蚕桑说》:“富阳桑皮紧,虫不能啮,是为佳种”。中耕除草防治桑虫,也频见于宋代的《陈旉农书》:“桑,时时看虫,恐蚀损,每岁六七月间,必锄其下草,免其虫缘上蚀损”。

3农业经营中的生物多样性运用

如果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以及虫害生物防治,是对微观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巧妙利用,那么农业多种经营便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植物作为生态多样性中的一类生物,必然要参与大农业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同其它种类的生物自然会存在着生克关系。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不断实践,努力尝试,摸索出了今天看来依然有效的生物多样性利用方式———农业多种经营。古人不仅利用着植物间的互利关系,他们还注意到植物与动物间的互利作用,并加以利用。《越绝书》中曾提到:“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滨海之民,独以鸟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古人注意到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可作为原始稻田,用来播种水稻(不是插秧),因为那些麋鹿吃剩的叶子草根等物,都被麋鹿踩踏在泥里了,使得水和土呈粘糊状,在这种熟化程度好土壤里种植水稻,产量极高。在放牧制度安排中,古人也对生物多样性多有利用。古代草原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游牧方式:游牧者每到一个草场,总是先牧马,再牧牛,继而放羊。因为从觅食习惯上讲,山羊与绵羊吃草,都是把草株的底部完全切断,而马与牛吃草则牙齿截断草株的位置较高一些。这样一来,马与牛吃过的草地,羊依然能获得草食;但羊先吃过之后,马与牛就无草可吃了。这种生物间多样的觅食习性,为马牛羊的互利共生提供了可能,也为牧民合理安排畜牧制度提供了依据。“桑基鱼塘”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栽桑养蚕养鱼的多种经营方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将低洼之田再挖深成“塘”,取挖出之泥覆盖四周成“基”,基上种桑,塘里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样不但能获得“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还能收到极好的生态效益。因为在这种多样生态中,桑、蚕、鱼、泥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可扬长避短,又能趋利避害。今天看来,“桑基鱼塘”无疑是我国古代生态多样性利用的典范。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第4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以及省会发展生产的重要环境。在长期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科技进步速度飞快,人们对环境与空间的利用也逐渐趋于成熟。当人们以为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任意控制时,环境的日渐恶化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灾害频发。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土流失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样化,流失面积也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质区域都有分布。我国已针对水土流失现象展开了全面的预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

经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hm2。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后出现的又一土地恶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现会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续不断发展,就会形成沙尘暴。当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是致使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是环境生态几桶、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极不对称。主要竹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东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紊乱,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占有比例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愈加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大部分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人文的共同发展,严重可导致水旱灾害,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森林的防风效益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大量的研究表明,林区或森林附近地段的日温差小,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经过蒸腾作用,有林区可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空气湿度15%~20%,因此,平原农区的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吸收、固定C0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CO2。森林既能固定CO2,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CO2。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三、小结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进行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通过森林所具备的功能来平衡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所产生的影响无法立刻消除,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要根据其发展现状及实际需要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及恢复,通过森林培育来恢复其所具备的生态功能,以此来促使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有效恢复,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在持续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的需要。

1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避免,但是在实际中,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负面因素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其主要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样化,流失面积也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质区域都有分布。我国已针对水土流失现象展开了全面的预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

1.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经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hm2。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后出现的又一土地恶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现会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续不断发展,就会形成沙尘暴。当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是致使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

1.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是环境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极不对称。主要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东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1.4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在实际中具有极好的防风固沙的效果,风沙在经过森林时因树叶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沙粒经由树叶的阻隔可以避免其随风侵蚀土壤,并且森林还可以使风调转风向。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在森林覆盖的区域,其区域内通常会形成较为良好小气候,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在有森林的区域,其周边气候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冬季及夏季的时候,在低温及高温的控制上森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在有大片森林覆盖的区域,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空气质量,并增加空气湿度。因此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2.4吸收、固定CO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二氧化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3结论

森林培育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其在实际中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及恢复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功能。因此在实际中相关单位必须要对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重视起来,加强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中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孔繁辉.试论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学与财富,2016(4):201.

[2]吕陆海.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