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第1篇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游憩机会谱(ROS);游憩环境;游憩体验;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中图分类号:X37;X321;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57-06

Constructing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for Global Geopark in Songshan

FANG Shi-ming,YI P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 has been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ol for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and wildernes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goal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settings, activities and rexperiences, the recreational settings wer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ocial environment and administrationt environment. Based on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cept of ROS and taking Songshan Geopark as an example, the setting variables influencing recreation opportunity and the preference i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ettings were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Eight main sett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recreation areas of Songshan Geopark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stinctive settings such as open, semi-open and semi-closed, closed. According to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expected by recreationists,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was constructed.

Key words: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ecreational setting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 geopark of Songshan

游憩机会是在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诞生的一个核心概念,美国林业局《ROS使用者指南》中对游憩机会的定义是游憩者在可供选择的游憩环境中,通过选择所喜爱的游憩活动而获得期望得到的满意体验过程中所行使的真正选择机会。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既是一个概念(Concept)又是一个规划框架(Planning framework)[1],是评判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管理工具[2],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进行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3],游憩环境(Recreational setting)是一个由自然(Biophysical)环境、社会(Social)环境和管理(Managerial)环境三方面耦合演化而成的综合体,游憩机会谱的构建主要取决于这3种环境序列的状况及其相关指标的组合[4],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ROS的实践框架可以简述为,从游客体验和活动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可以准确反映区域游憩机会环境条件的指标体系划分区域游憩环境类型,制定不同游憩环境类型适宜的游憩机会谱,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5]。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游憩资源保护、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协调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很多地质公园、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公共游憩地的规划建设都在沿用传统的开发理念。原有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6]。学术界开始探讨新型的游憩规划管理模式,美国内务部针对人口稠密的滨水区游憩空间管理现状制定出滨水区游憩机会谱(Water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WROS)[7];Butler等[8]建立了适用于旅游系统规划的旅游机会谱(Tourism Opportunities Spectrum,TOS);Hass[9]提出水域游憩机会谱(Water Opportunities Spectrum,WROS);黄向等[10]构建了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hinese Ecotourism Opportunity Spectrum,CECOS)的理论框架,并应用于肇庆市鼎湖山生态旅游规划。如何可持续利用游憩资源,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如何确保游憩资源环境对游憩者的长久吸引力,实现游憩规划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如何应对游憩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为游憩者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产品和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如何协调好游憩环境、活动和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指导游憩规划管理等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本研究试图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领域,在借鉴游憩机会谱理论内涵和应用框架的基础上,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期望构建出一个既迎合游憩者游憩体验需求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地质公园游憩机会谱(Geopark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GROS),为地质公园游憩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是一座以地质构造、地层剖面为主,地质地貌、水体景观为辅,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264.3 km2,包括4个景区(五佛山景区、少室山景区、太室山景区和九龙潭景区)和1个保护区(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区),公园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35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以及岩浆岩活动痕迹,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园区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7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3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这些构造形迹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被地质工作者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加上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人文景观,形成了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考古研究、地学游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立体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胜地[1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凭借“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桂冠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截至2011年12月底,登封市共接待游客768万人次,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8.1%,门票直接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少林寺景区243万人次,收入1.99亿元,与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7.4%、13.7%,中岳庙景区61.8万人次,太室山景区44.3万人次,三皇寨景区13.4万人次,嵩阳书院景区50.9万人次,观星台景区2.3万人次,音乐大典32.7万人次,其他景区共接待游客319.6万人次,巨大的游客量给游憩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游憩环境分析

2.1 游憩环境类型的初步划分

有关游憩环境类型划分的研究大都是从影响游憩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环境的自然、社会和管理属性,将游憩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型,每个环境类型提供不同的游憩活动和体验。美国国家林业局综合游憩环境、活动和体验,将森林游憩环境分成不同的类型,确立了从城市到原始区域的6个游憩机会序列:原始(Primitive)、半原始无机动车辆(Semi-primitive non-motorized)、半原始有机动车辆(Semi-primitive motorized)、通路的自然区域(Roaded natural)、乡村(Rural)及城市(Urban)[13]。为了加强对人口稠密的滨水区游憩空间管理,美国内务部制定出滨水区游憩机会谱,将水体游憩环境分为以下6类:原始区域(Primitive)、半原始区域(Semi-primitive)、自然乡村区域(Rural natural)、开发的乡村区域(Rural developed)、城郊区域(Suburban)、城市区域(Urban)[14]。肖随丽等[1]借鉴游憩机会谱的分级分类理念,结合分类指标和资源清查结果,将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环境划分为5大类型: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半原始区域。为了更方便有效地进行问卷调查,借鉴已有游憩环境类型划分的成果,结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的现状,初步将其游憩环境划分为开放型、半开放半封闭型和封闭型3大类。

2.2 游憩环境因素的确定

在分析影响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和美国滨水区游憩机会谱(WROS)的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自然、社会和管理环境条件,初步确定了24个环境变量因素,其中包括7个自然环境因素、4个社会环境因素和13个管理环境因素(表1)。

3 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

3.1 问卷设计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数据,期望获得影响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体验的典型环境因子和游憩者在不同环境类型中偏好的游憩活动以及想要得到的游憩体验。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对24个环境变量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偏好程度进行评分,形成“重要程度-偏好程度”量表,重要性程度问卷采用常用的5点李克特量表形式,按重要性程度分值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设计题目选项,受访者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知对各题项作出直观判断,得分越高表明游客认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某项环境变量越重要;偏好程度问卷也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题目选项,其中森林覆盖程度、景观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3个变量按照分值l代表“广泛”,2代表“普遍”,3代表“一般”,4代表“少”,5代表“很少”设计题目选项;其他21个环境变量按照分值l代表“很低”,2代表“低”,3代表“一般”,4代表“高”,5代表“很高”设计题目选项,受访者根据个人对量表中各环境变量的偏好程度作出选择。第二部分是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调查,受访者写出在公园3种不同游憩环境类型中期望参与的游憩活动和获得的游憩体验。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7日,调查对象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出口的游客。正式开展调查之前进行了30份的试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构的严谨性和完备性。采用现场访谈、现场填写和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检查后剔除答案前后矛盾、漏项太多的问卷,最终筛选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84.67%。将收集的数据在Excel表格整理后导入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在进行问卷的数据分析前,有必要检验其信度,确保测量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来分析信度,利用SPSS 16.0软件中Scale模块的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功能分析得出,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3,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600以上,说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

3.2 描述性分析

运用均值和标准差对各环境变量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值反映游憩者对环境变量作用于体验的重要性程度的总体感知情况,标准差则体现离散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变量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程度差异较大,地质遗迹景观和科学普及活动这两项环境变量的得分均值最高,反映了其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性最突出,这也是地质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的重要标志;水体污染程度、独处机会和生物多样性3个环境变量的平均值都小于3,说明这3个变量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性较小。

3.3 因子分析

通过SPSS 16.0软件的因子分析确定影响游憩体验的重要环境因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用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法检验环境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大于0.7则适合做因子分析,KMO抽样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约为0.81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拒绝零假设,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主因子,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提取出影响游憩体验的重要环境因子,作为划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类型的一级指标。根据游憩环境变量因子分析的结果(表3),共提取8个环境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283%,表示8个因子涵盖了原有变量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公园的环境状况。各因子层面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6,表明具有较好可信性,其中F1、F2和F6三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8,具有高度有效性。8个因子可以看作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因子集中解释游憩环境构成的某一核心方面,其中包含2个自然环境因子,1个社会环境因子和5个管理环境因子,这与游憩机会谱理论提出的游憩环境的三维构成理念是一致的。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管理环境因子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与初始的研究设计是相符的。从游客体验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因子可能是游憩体验形成的直接动力,但是管理环境因子更加灵活有效,通过制定游憩体验的管理措施达到提升游憩体验质量的效用。各环境变量对主因子成分的载荷即为其相应的重要性,统计结果选取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6的环境变量进入最终游憩机会环境变量集,剔除生物多样性和独处机会两项环境变量。

3.4 环境因子偏好程度分析

环境因子是划分游憩环境类型和影响游憩体验的主要因素,不同环境因子的组合构成多样的游憩机会环境类型[15]。环境因子偏好程度分析一方面反映游憩者所偏好的环境组成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分析游憩者期望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参与的游憩活动和获得的游憩体验。从表4可以看出,吸引物作为影响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知名度和辐射力大小的核心游憩资源,普遍倾向于在开放型和半开放半封闭型的环境中游赏,封闭型环境中的需求很小。科学普及包含的2个变量在各环境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游憩者对科学普及活动的需求呈现全谱性分布,偏向于开放型和半开放半封闭型的环境;大多数游憩者更偏向于在开放型的环境中参观地质博物馆,在半开放半封闭型环境中表现为一般需求,在封闭型环境中需求较小。游憩设施中,游憩者对安全防护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通讯设施在不同环境中的偏好程度差异不大,这也说明这3种设施是公园游憩活动必备的基础设施,都具有较高的需求;而餐饮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和住宿设施偏向于开放型一端,表现为普遍需求,在半开放半封闭型和封闭型环境中需求偏小。解说咨询展示游憩者对不同游憩环境中标识牌、导游路标、安全警告牌、科普知识牌和导游解说等信息服务的偏好情况,3个环境变量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均值波动不大,表明游憩者在任何环境中都希望得到较完善的信息服务。可接受的冲击程度偏好反映游憩者对公园环境污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环境类型中的游憩者普遍期望能获得较高的环境质量,通过调查发现,游憩者普遍要求人工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型环境比开发程度低的封闭型环境对污染物的冲击有更强的承受能力。自然性中森林覆盖程度和植被覆盖程度2个环境变量在3种环境类型中的偏好更倾向于封闭型一端,总体呈现由“一般”到近“很丰富”的线性变化。隔绝程度是一个社会因子,反映的是对来自其他游憩者干扰程度的感知,总体上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可进入性包含2个变量,其中道路交通在3类环境中总体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偏向于开放型一端;游憩者期望有较少的使用收费限制,同时对收费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4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4.1 游憩环境类型划分

在上述游憩环境类型初步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游憩者对环境因子偏好程度的总体变化状况,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因子,确定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游憩环境类型分为三大类:开放型(Open)、半开放半封闭型(Semi-open and semi-closed)和封闭型(Closed)。各个游憩环境类型的总体描述如下。

1)开放型。开发程度较高,兼有少量自然性的特点,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可见到的现代景观很多,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都聚集在开放型的环境中。园区和景区有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大门、停车场、标志牌、游客中心、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定期举行大量的科普活动,提供众多观光和娱乐机会,解说系统齐全,游客集中程度很高,游憩活动大多在此类环境中进行。用地类型以公园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为主。地质公园中的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等大部分功能区布局于此。

2)半开放半封闭型。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人工修饰,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和景点,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提供完善的安全警告信息和科普知识,提供少量的游憩活动,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游客集中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独处机会。用地类型以一、二、三级地质遗迹景观用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水域为主,设施供给以安全防护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休息设施为主,一、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3)封闭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主,开发程度很低,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见到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植被,禁止游客进入参观,提供必要的科学考察设施,一般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级保护区置于此类环境中,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域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4.2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根据问卷调查中游憩者在3类不同环境类型中期望的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综合游憩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偏好程度的分析,确定基于环境类型、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3个方面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机会谱(表5)。

参考文献:

[1] 肖随丽,贾黎明,汪 平,等.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46-752.

[2] 黄 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3] 蔡 君.略论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框架体系[J].中国园林,2006(7):73-77.

[4] WESLEY BURNETT G, CONKLIN DAVID G. Inventorying Recreation Potentials on Dispersed Tracts[J]. Joumal of Forestry, 1979,77(3):765-768.

[5] 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28-33.

[6]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6):937-958.

[7] 郑辽吉,刘惠清.城镇滨水区游憩管理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56-1262.

[8] BUTLER R W,WALDBROOK L A. A new planning tool: the tourism opportunity spectrum[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 2(1):4-14.

[9] HASS G E. On the water front-vital judical ruling addresses visitor capacity[J].Parks and Recreation,2004,39(9):106-113.

[10] 黄 向,保继刚,沃尔・杰弗里.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6,26(5):629-634.

[11] LIER H N,TAYLOR P D.New Challenges in Recreation and Tourism Planning.Development i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D[M].Amsterdam:Elsevier Scienee Publishers,1993.

[12] 郑泰森.嵩山世界地质公园[EB/OL].http:///ShowNews.aspx?typeid=24&newsid=NEWS00000000731, 2009-01-09.

[13] DRIVER B L, BROWN P J, STANKEY G H, et al. The ROS planning system: Evolution, basic concepts, and research needed[J]. Leisure Sciences,1987,9(3):201-20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遇意识;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化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各个国家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成为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以下是中国学界近期研究进展及其要点。

一、关于跨越发展的特征和内涵问题

对于跨越发展的特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的协调性。跨越发展不仅注重数量的增长,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即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转变发展方式与消费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跨越发展主张经济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不危及赖以持续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强调在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同时,进一步的发展不是损害而是有利于下一代人的利益,以达到现代与未来的统一。跨越发展着眼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使发展获得了无限的潜力。

第三,发展的超常性。跨越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善于打破常规,不能按部就班,应具备超过常规和常态的发展性质。

第四,发展的非均衡性。非平衡性往往是自然界和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跨越发展正是一种以突破牵动全局、以重点带动一般、最终实现全面进步的发展,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并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发展中追求“好”与“快”的统一。“好”是“快”的前提,“好”中求“快”,把握发展节奏和步伐,能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于跨越发展的内涵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所谓跨越发展,是指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发展中不再依循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而是力争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来推动自己的发展,以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跨越,较快地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研究的推进,一些有学者强调,为了全面把握中国的跨越发展问题,必须实现研究方法论的转换:一是相比较而言,由于对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不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那么充分,有许多问题没有展开,还有待于向纵深层次推进和拓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的社会条件和现实途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二是研究还基本上集中在对二者各自独立的探讨上,对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跨越性的关系、二者的内在结构和复合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以及结合的条件和途径,二者结合的社会根据、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系统研究还很少。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跨越性与生态文明的独立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不是太多,这一方面亟须加强。

二、中国实施跨越发展具有客观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依据。经济跨越发展的实践依据在于它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它是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升华。国际国内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某一阶段条件成熟、环境有利,国民经济完全可以在某一阶段获得跨越发展。从理论上说,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正是它以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指导,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在先进生产力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相对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再仅仅采取循序渐进、自我成熟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的新质生产力的引入,改变诸要素相互联结的常态,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跃迁。因此生产力跨越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另有学者联系马克思的思想认为,马克思设想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形态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就突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变成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学界的见解可以归纳为:

第一,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技术引进,超越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以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求得经济的发展。

第二,体制不健全,经验不足,管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经济体制,科学的管理方法,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发挥制度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结构改善的潜力大,可以通过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且价廉,也是一种优势,并将长期存在,有利于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积累,加快经济发展。

三、关于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社会条件

经济跨越发展作为相对落后国家的特殊的经济超常增长,它的实现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一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可为我们发展经济提供一个持久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二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西方各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三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四是新技术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五是良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出现。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途径和条件在于:一是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方面看,生产力要素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既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标志,也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三是中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来实现工业化。有学者特别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本身就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思路。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曾经历过一个高资源消耗、重污染排放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对于今天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而言,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复这条路。我们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寻找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即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的道路。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更加注重人自身心智水平的开掘,而非一味地消耗物质、能源;人类自我心智的开发,又无外乎偏重干感性的文化,以及偏重于理性的科学,而注入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要素,必然会带来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校利.先进生产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J].兰州学刊,2008(2).

2、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

3、王孔雀.关于文化生产力概念、特征和现实道路简述[J].生产力研究,2010(2).

4、蔡武成.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创造跨越式发展新业绩[J].生态经济,2008(5).

5、王孔雀.走中国式的跨越发展道路[J].前沿,2007(3).

6、李黎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0(1).

7、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人的规定性[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