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农村建设

现代化农村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化农村建设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物流 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

中图分类号:F525 文献识别码:A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状况已取得的明显的成绩,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国家通过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和增强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运输的能力。特别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DSS(商贸企业决策支持系统)、POS(商用销售管理系统)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流通管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初具规模,商品市场监控预测系统初步建立,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流通系统的两个根本转变,流通的成本有所下降,流通的速度有所加快,流通的效率正在稳步提高。

但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仓储设施普遍陈旧,国家对商品流通产业基建和技改投资不足,严重制约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仓储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低,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比较低,商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尽管商品流通领域已实行计算机操作,局部网络数万个,但领导层的现代信息意识比较弱,计算机人员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对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支撑条件和建立技巧掌握者不多;行业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低,利用率更低;连锁经营虽然在我国发展较快,成绩不小,但规范化程度低、素质不齐,管理模式落后;规范化与质量保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亟待加强;由于体制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按照物流客观存在的系统性和相关性去建立商品流通的技术标准。目前,依旧是各部门从各自需要出发制定流通技术标准,给信息流通带来障碍,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商品再加工分割与小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也很薄弱。生产资料营销产品质量保证技术的研究和专职检测机构的健全工作明显落后,与保证商品质量的要求相差甚远。运输能力弱、设备超负荷运转,技术装备落后,吞吐能力不足。农村流通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1.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流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改变,市场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还比较严重,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尚未形成, 企业在跨地区发展中面临着税收、工商登记、重复检查等多方面问题,跨区域发展成本高、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

2.法律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国内流通领域只有一部法律和少数几个条例,即《拍卖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其它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流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流通领域方面许多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

3.市场主体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在中部农村的流通主体中大部分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销售额较小。目前,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资产、销售、利润水平均不到国外零售巨头平均水平的 3%。许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速度、轻效益,重扩张、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由于人才缺乏,使扩张速度超出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 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比较低

商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尽管商品流通领域已实行计算机操作,局部网络数万个,但计算机人员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对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支撑条件和建立技巧掌握者不多;行业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低,利用率更低。目前,依旧是各部门从各自需要出发制定流通技术标准,给信息流通带来障碍,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商品再加工分割与小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也很薄弱。

5. 对流通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流通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无流通论”的影响,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短缺,使生产在经济循环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流通业一直处于从属于生产的末端产业,人们对现代流通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流通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 国家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 债转股、政策性破产等, 但是这些政策只用于工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不能享受。此外,在用水、用电和用地等方面,流通企业也无法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待遇。政策的缺失,使流通企业改革成本较高,退出机制难以建立,成为制约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二、流通现代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领域,还应该包括流通领域的建设。我们在研究欧美的流通体系后发现,我们国家在流通领域里的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农民在流通领域损失掉相当大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在仓储运输上减少损耗哪怕几个百分点,就能让农民受益这几个百分点,那么农民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1.发展流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流通成本很高,由于农村购买力低下,消费分散,农村商业主体规模较小,却又必须能够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全部需要,农村个体商户采购商品时,采购品种很多,但每种商品采购量又相当少,缺乏谈判能力,交易次数、交易费用和采购价格都很高,而远距离采购和落后的物流又使得商户的运输成本提高,农民在有限的收入下购买同一件商品要比城市居民支付更高的价格。另外,农民购物的写照是“家用电器跑县里,柴米油盐赶市集,日用百货找个体”,又增加农民购买的总成本,严重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

2.发展流通现代化,增加农民增收

发展流通现代化,可以减少交易的不平等性造成农民在交易过程中净福利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农民作为生产者获利少。农产品价值链中间环节低下的效率将会影响价值链的上下游,使其得不到健康发展。农民获利少,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

3.发展流通现代化,减少城乡矛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赚钱不等于农民赚钱”。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的长期二元结构社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农产品流通体系产生了利益的变异和错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流转通畅与农民的利益所得没有正相关联系,可能还会转向负相关。发展流通现代化,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减少了城乡矛盾。

4.发展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内需拉动

消费是拉动内需增长的一大要素,中国农村人口占70%比例,应该是拉动内需的强大力量。发展流通现代化,一是让农民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二是买到符合农民质量要求的东西。

三、发展流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以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到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中去,给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发展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加快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开展商业诚信服务

衡量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要有很高的商业信用,要遵守职业道德。推进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提高也会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劣迹斑斑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使他们无处藏身。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在杜绝假货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商业零售业的服务水平,经营的商品品种和价格要立足于满足大多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让老百姓在热情服务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3.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流通技术水平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应对农产品流通中心合理布局,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业态的对接,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同时应抓紧配套工程、公路网络化、城市快速路网、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

4.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

农产品流通加工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因此,应加大力度,把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作为中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流通加工功能,积极引导流通中心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积极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原料采购、运输、销售活动的创新,逐步实现加工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努力开发新产品、系列优质名牌产品。

5.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国有大型流通企业改革步伐,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切实措施, 力争在 5 年~8 年的时间内, 培育出 15 家~20 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培育、扶持、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的同时,要通过发展特许经营、自愿连锁等形式, 提高中小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以本土化经营为特色的企业组织。促进国内流通企业与跨国商业企业的合资合作, 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并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在竞争中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的竞争力。鼓励流通企业开展员工培训, 通过各种方式, 提高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拓宽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功能。最近,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三农”问题,整合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全心全意服务好农民群众。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梁伟.加快实现首都流通现代化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4-7.

[2]张岩.对我国流通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商业研究,2005,14:211-213.

[3]秦群立,张进才.推进河南省流通现代化建设之我见[J].改革与理论,2003,3:25-28.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1.加强农村市场建设

一是引导扶持农产品物流园区创建工作。按照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合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中部长春启动建设1个集大宗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配套、资源流与信息流互动、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东部通化市启动建设1个集特产品和药业为主体的吉林特产品物流园区。在西部白城市启动建设1个集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为主的杂粮杂豆及畜产品物流园区。

二是实施农产品市场提升工程。发展农业部定点市场3家,升级改造国家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45家,重点扶持全省9个市州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每个县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一个,总量控制在40个以内。开展实行场地挂钩、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和完善公共服务等。大力推动质量安全追塑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

三是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以地、县两级批发市场为重点,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50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农产品市场。2011年每个市州完成培育1个市场任务,到“十二五”末,形成完善的“中粮东特西杂”市场区域格局。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一是整合现有省内期货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期货平台。如洮南杂粮杂豆交易市场、长春粮食批发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等,通过期货价格引导现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二是利用现有的“一站通”供求平台,为农民及时发放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利用有形市场建立的电子商务中心,积极推进电子交易方式,使农民的交易高效畅通、减少交易成本。

3.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是新时期开拓农产品市场、宣传推介农产品、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为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促进吉林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新时期农村主导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信贷风险新的变化形式

(一)“偷梁换柱”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是为“三农”服务,贷款用途自然也主要用于解决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三农”用途的贷款从农村信用社取得就相对容易。但部分贷户在高额利润和巨额回报的诱使下,不惜借用“三农”用途的幌子,将从农村信用社取得的“三农”贷款来个“乾坤大挪移”,偷梁换柱使用在了风险较高的国家限制行业或控制产业中,投放在了房地产、煤、焦、铁、电解铝、小水泥等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产业中,使得农业贷款逐步“非农化”,进而增加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使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回的难度变大。

(二)“瞒天过海”

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的开办本来是为解决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额资金的需要,由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取得农村信用社大额信贷支持,使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由多户共同承担,从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由一家几口人、兄弟几人或直系亲属几人组成的所谓的“联保小组”,有的甚至不惜使用拉关系、花钱等不正当手段建立所谓的“联保小组”,瞒天过海,每人都从农村信用社贷到一定数额的贷款后集中由一人使用,累加起来贷款数额相当可观,形成了困扰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垒大户”问题,从而使贷款风险集中化,徒增了信贷风险。

(三)“李代桃僵”

农村信用社按照规定每年会对那些关停倒闭的企业贷款和死亡绝户的个人贷款进行核销处理,这本是农村信用社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账务处理。但部分企业或个人却瞄准了这一块“肥肉”,不惜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通过各种不正当或见不得人的手段,以即将关闭破产的企业名义向农村信用社骗取贷款,借老弱病残的无保户的身份向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更有甚者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也淌起了这趟混水,和上述贷户搞起所谓的“互惠互利”,套用他们的名义为自己取得贷款,并且在这些企业破产前、无保户死亡前还假意替他们向农村信用社按期支付利息以麻痹农村信用社,李代桃僵,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企业破产、无保户死亡,这些贷款随之化为乌有,使这些贷款“悬空”起来。

(四)“混水摸鱼”

评定信用户、建设信用村镇活动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方便农户贷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本应该成熟一户评定一户、成熟一村镇评定一村镇,但部分农村信用社急功近利或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考核任务,不惜降低信用户的评定标准,对农户进行粗枝大叶的调查后,在“底子”不清的情况下,致使部分不合标准达不到规定条件的农户也混水摸鱼,通过入上一定数额的股金,轻易取得了信用户的评定,还有部分信用等级较低的农户也蒙混取得了较高的信用等级,从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贷款的发放承诺。事实上,越是这些不合规定的“信用户”越要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信用社到时只得履行贷款承诺,等农村信用社清收贷款时,这些冒牌的信用户不是负债累累,便是家徒四壁,根本没有能力归还贷款本息,形成了新的不良贷款。

(五)“金蝉脱壳”

抵债资产是农村信用社清收贷款不能取得现金货币时将贷户的抵押物或贷款人的资产收归农村信用社充抵贷款本金及利息的一种收贷收息的方式。但有部分人却打上了抵债资产的主意,他们处心积虑在贷款时故意将抵押物抬高评估价值取得较高金额的贷款,贷款到期后又恶意不归还,农村信用社只能将抵押物抵作贷款予以清收,这时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远远小于了贷款金额,金蝉脱壳,悬空了部分贷款。更有甚者,贷款人和农村信用社有关人员相互勾结起来将实际价值小或已失去了使用价值的资产抵作贷款,农村信用社收回的一堆废物只能长期挂在会计账上,形成贷款的实际损失。

(六)“借尸还魂”

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也逐渐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一项新兴业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一则农村信用社刚刚开办还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和经验,再则农村信用社为了和其它商业银行抢夺这块市场,在业务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或放宽签发主体资格条件,在没有认真审核要求签发承兑汇票企业的支付汇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在没有对企业提供的担保是否具有资格作实际调查时,就实行敞口签发承兑汇票,结果使部分企业钻了空子,借尸还魂,借签发敞口银行承兑汇票之机,倒逼农村信用社到期垫款,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新一类不良贷款。

(七)“无中生有”

票据贴现业务是商业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的票据行为。由于办理票据贴现能够提前取得利息收入,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完成利息收入任务,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放松了对商业汇票的审查力度,也没有按规定向承兑人进行查询,一方面造成部分人利用假汇票或克隆汇票到农村信用社进行贴现,骗取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形成了信贷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造成部分没有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变相获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使信贷支持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违反了票据贴现资金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八)“暗渡陈仓”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不良贷款的考核越来越严格,为了达到上级要求或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任务,部分农村信用社人员开始在不良贷款上动起了“脑筋”,表面上会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较少,实际上暗渡陈仓,一种是将部分已不良的贷款仍然放在正常贷款中,不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划转和划分;另一种是对不良贷款进行改头换面,对不符合借新还旧五项条件的贷款采取以贷还贷的办法实施倒约换据,这样不良贷款就被“再造”成了正常贷款,其实这类贷款风险也相当大。

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策略思考

(一)努力建设具有农村信用社行业特征的良好的信贷文化。

树立“诚实守信”的信贷文化理念,倡导金融“三铁”精神,营造防范信贷风险人人有责、防范信贷风险从我做起的信贷风险防范氛围,积极开展防范信贷风险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宣扬在防范信贷风险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事迹,从而弘扬正气,唱响信贷风险管理主旋律,用先进的信贷文化增强农村信用社员工防范信贷风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自觉性,靠先进的信贷文化构建防范信贷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人为本,构筑防范信贷风险的思想长堤。

一是要在农村信用社全体人员中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教育,同时要积极开展警示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防范信贷风险意识贯穿于员工的自觉行动中去,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二是要经常和信贷人员进行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引导纠正,增强他们的防腐拒变能力,真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将风险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新法规,特别是风险控制与信贷资产质量有关的基本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素质高了自然就能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内控制度建设,并要严格进行操作,构筑防范信贷风险的防火墙。

一是要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内控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将那些不合时宜、不完备、存在缺陷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特别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新兴贷款业务尤其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业务的内控制度更要进行审慎地建设,确保这些内控制度达到全面、合理、科学、严密、实用。二是要建立信贷风险责任追究制,建立严格、规范、透明、公正、长效的信贷风险责任追究制及其责任认定指标体系,明确贷款管理各环节中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三是要使信贷内控制度从墙上走下来、从纸中走出来,要严格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规范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特别是对于贷前调查制度更要一丝不苟执行,可由两名信贷人员共同调查,实行贷前调查AB制,双人负责、双人签字、相互监督。尤其要对贷款担保人的担保资格、承兑汇票签发人的签发资格、贴现票据的真伪及贸易背景、贷款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抵债资产的价值等进行严格详尽的调查和自身评估,把好信贷风险第一关。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与贷户的沟通联系。

实行定期走访贷户制度,要对信贷户的贷款使用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信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通过采取走访谈心、拉家常、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信贷员在贷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对那些改变贷款用途挪用贷款的问题进行处理纠正,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联保小组”的农户联保贷款可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资产保全措施和补救措施,尽量减少贷款的损失。

(五)制定实施权责利相均衡的信贷奖惩考核机制。

一是要根据现实条件,在综合预测的基础上,合理下达对各基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考核任务,防止因任务过大出现以贷还贷的弄虚作假问题。二是要改变目前对信贷人员片面强调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做法,制定出能够充分体现信贷人员权责利相均衡的奖惩制度,对于贷款管理出色、所放贷款信贷风险较小的信贷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从干部提升、经济奖励等方面正向激励;对于贷款出现风险的信贷员,也要区分责任、分清主客观原因实施处罚,以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责任心。三是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检查监督,抽调懂信贷、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并要对信贷风险情况进行逐笔评估认定,下发信贷风险警示书,促使农村信用社对于贷款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一、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

现阶段,发展新农业就是推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志的新农业模式,应当具有科学化、企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内涵及特征。[1]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科技落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社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新农业建设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农业发展必须以现代科技体系为支撑

我国新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2]所以,现代新农业建设始终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具体讲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电气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农业优良品种,积极研制、引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污染肥料及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新技术化特征,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空前高度。由于大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生物、计算机、信息、激光、遥感、原子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并配合科学管理手段与经营方法,很好地推动了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进新农业和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及创新。

(二)发展新农业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

首先,新农业建设要求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存在内在矛盾,不利于使用、推广机器和农业新技术,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可以扩大农业规模,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使农业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制度平台上进行市场化运作,达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3]其次,发展新农业要求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正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甚至成为国际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条件,加速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标准化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指标,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再次,发展新农业要求采取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目前农业现代化国家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提供各类服务,很好适应了农业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新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道路,不断壮大农业社会化组织,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经营风险。

(三)新农业发展应当追求生态化和低碳化模式

现代化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单产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的非持续性增强。正在兴起的现代生态农业较好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生态农业后,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兴起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也应受到重视。低碳农业是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到发展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4]低碳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可以提高农业固碳功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和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5]不论是发展生态农业还是发展低碳农业,均要求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推广秸秆还田,扩大绿肥、农家肥等有机肥种植,利用生物的食物链原理防治作物病虫害,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沼气等农业生产新能源,减轻污染,改善农业生态。所以,鉴于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未来新农业发展目标必然体现其生态化和低碳化,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

(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演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逐渐演化为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高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6]因此,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同时,农村是农业信息化的依托,是实施信息农业建设的主阵地,而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实施信息农业的重要主体,我国在发展信息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各类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农村水质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防治、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信息农业建设过程实际也是实现新三农全面信息化的过程,必然推动新三农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根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二、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

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包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我国新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农村这块主阵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乃至成败,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必须同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新农村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会加快农村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在中国广大农村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大量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特征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不但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兴起,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今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强,农村工业会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农民的收入会不断提高,起到以工促农的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又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广大农村地区崛起的新城镇,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为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二)通过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现代化奠定基础

新农村建设及其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速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步伐。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通过完善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各项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和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其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不但有利于农民群众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农民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消费、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塑造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一代农民队伍。再次,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问题,通过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迅速改变农村在文化、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落后局面,为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农业自身的封闭体系,转变的契机在于投入并使用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是改变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8]81-82那么,我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落后农村向农村现代化转变,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应当具备多元化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培养大批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生产经营者确立新的经营理念。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的各类知识、技术、信息越来越复杂,农业现代化建设涉及的产业和环节越来越多,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和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作为经营现代农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及时掌握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本领。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成果需要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其文化、技术、能力等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民,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5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这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70%以上受过职业培训的水平相差甚远。[10]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推进,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对农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民不仅要有知识、懂技术,而且还要懂经营管理,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勇于和善于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游戏规则进行生产经营及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在市场经营中的盈利能力。总之,为了更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技巧、能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现代化。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转变为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只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11]6-8因此,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但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需要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自觉参与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适应市场多变的环境,及时进行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向的调整,提高驾驭市场、利用市场以增加收益的技巧与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时,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农民面临着非农就业的形势和机会,农民的收入逐渐实现多渠道和多元化,农民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还要适时掌握农业经营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给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积极转变农村办学理念,创新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农村基础教育应尽快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变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各有所学,学有所用,既要满足一部分农村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也要培养大批志在农村就业,承担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型劳动力,引导部分青年在农村创业和就业。事实上,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就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

四、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从本质上说就是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深层次问题。[12]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新三农,尽快形成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位一体与协同推进体系。

(一)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追求农业现代化,还要追求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反过来,如果没有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不会得到持续发展。[13]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因而,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且农业顺利发展也是新农村和新农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其他两个现代化。同时,农业现代化目标也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国传统农村会逐渐演变为现代农村,这个演变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作为农业现代化推动者的广大农民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高,一代新型农民会随之成长。因此,积极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新三农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加快新农村、新农民建设事业和实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

(二)加快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民成长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农村现代化,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为实现农业和农民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首先,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交通、通讯、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条件,这些同样也是新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因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的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与城市居民接近,为新型农民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其次,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可以直接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和经验等多方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收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再次,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充分发挥产业和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可以吸收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城镇对周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支持,促进新农业持续发展和新型农民队伍快速成长。

(三)塑造新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积累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