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道运输的含义

管道运输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道运输的含义

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供水 水质安全 二次污染 对策一、引言

供水安全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的体制之中。供水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供水水质在使用中不应该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 即供水在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二是供水系统对遭受突发事故的威胁, 包括事故型供水水质危机有自然灾害、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内源性水质恶化、水厂运行事故和破坏性水质危机( 有人为蓄意破坏或恐怖袭击) 时, 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 即供水在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性。

二、我国城乡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水源日趋受到有机物的污染,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有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供水的格率非常低,说明饮用水水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有可能导致肠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以下问题造成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人民的供水安全才有保障。

(一)有机物对水源的污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的有机化学物的使用,使得水源有较大程度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强,大量水生物的生长,会导致河道堵塞,不利于水体流动,影响了水源的质量。

二)水中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城乡供水虽然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纯净水,水中依然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消毒杀菌只是降低了细菌的比例,水中的这些细菌微生物同样可以对水中造成污染。

(三)给水管材的影响

城乡供水的输水管道也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供水管道一般有金属管道、混凝土管、塑料管材、复合管等。金属管道可能会由于自来水中的氯而发生点解,从而腐蚀生锈污染水质;混凝土管具有强度高、无需防腐处理等优点,但弯道处不易生产必须采用其他材料代替,在该部位往往由于管材不同而导致污染;塑料管材其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等系列优点,但该类管材在使用中可浸出化学物质而将管内水质污染。因此,给水管材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影响到供水的质量。

(四)管道施工污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管道爆破、管道修理、新装管道、事故抢修等情况。这些需要在关闭水闸的情况下进行,非常容易污染管道。

(五)水池和水箱设计的不合理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水池、水箱容积,供水是否方便,将水箱的容积设计较大,这样虽然达到了供水需求,但是水在水箱中停留时间过长,储存的水变为老化水,致使水质恶化。另外就是水箱没有定期进行清理、消毒,有点水箱几年甚至上十年都不清理,细菌数量严重超标,危害着人体身体健康。

三、探索改善供水水质的决策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供水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重视水源安全

2012年初,武汉市发生大规模的供水问题,水中含氯量较大,水的气味较浓,甚至无法进行日常生活,超市中的饮用水也被抢购一空。我们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水源的重视度不够,要做到早预防,早制止,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来水质量,从生产传输和监管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为了保障水源的安全,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还在含水层周围按不同的距离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其中在采水点周围10 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带要求最为严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质渗入地面,违者将被罚以巨款。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也应该重视水源的安全,加大管理力度。

(二)改用合适的管道

管道污染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自来水公司出来的水经过检测达到国家标准,但到居民家中时不合格。如果在输送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前期的监测就等于是无用功了,也就是说从水厂到千家万户的管道成为影响自来水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据了解,日本东京供水局将不锈钢波纹管作为标准用材,表明不锈钢用作自来水输水管道和建筑内给水管道步入了标准化轨道。[2] 因为不锈钢管道的抗腐蚀性强。此外,不锈钢管道的卫生性好,人们可以放心使用。

(三)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城乡供水我们必须加强管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管理的不得当。英国大部分地方的水质很硬,容易滋生水垢。但是在英国家庭和办公室中,很少看到运输的桶装水,人们喜欢随身携带水壶。在家里,滤水壶十分常见。许多英国人用滤水装置,并非不信任自来水的安全性,而是想软化水质,因为因此英国饮用水监察局提醒民众,发现家里自来水变色,应立刻通知自来水公司,并有权索赔。欧盟1998 年出台的《饮用水水质指令》被誉为最严格的自来水标准,最新指标参数高达48 项。但是由于标准严格,政府投入巨大,一些欧盟国家在享受可直饮的高品质自来水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较高的水价。

四、总结

城乡供水安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概念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水源安全。二是要加强运输管理,降低供水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概率。三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供水体系,管理好供水安全。四是要加强全民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万众华.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监测系统与控制对策[J].给水

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第2篇

基本含义:

1、设备有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特种设备、办公设备、运输车辆、仪器仪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专用设备包括矿山专用设备、化工专用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设备、公安消防专用设备等;

2、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内专用机动车辆;

3、设备通常是一群中大型的机具器材集合体,皆无法拿在手上操作而必须有固定的台座,使用电源之类动力运作而非人力;

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46-01

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企,世界各国对碳排放控制要求日益严苛,在此情况下,人们积极寻找新型燃料来代替传统的重油或柴油燃料。液化天然气燃料凭借其安全、经济、环保等优点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青睐。

一、液化天然气概述

1、液化天然气的含义

天然气在常压下,当冷却至约-162℃时,则由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天然气(英文LiquefiedNaturalGas,简称LNG)。天然气在液化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净化,甲烷纯度更高,不含二氧化碳,硫化物,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液化天然气的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大大方便存储和运输。液化天然气比水轻,重量仅为同体积水的45%。

2、LNG基本特性

LNG的主要成份为甲烷,化学名称为CH4,还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以及氮N2等其他成份组成。临界温度为-82.3℃,临界压力为45.8kg/cm2。沸点为-162.5℃,熔点为-182℃,着火点为650℃。液态密度为0.425T/m3,气态密度为0.718kg/Nm3气态热值9100Kcal/m3,液态热值12000Kcal/kg爆炸范围:上限为15%,下限为5%。华白指数(W)44.94MJ/Nm3。燃烧势(CP)45.18。

3、LNG的优点

LNG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可靠。LNG的燃点比汽油高230℃,比柴油更高;LNG爆炸极限比汽油高2.5-4.7倍;LNG相对密度为0.47左右,汽油为0.7左右,比空气轻,即使稍有泄漏,也将迅速挥发扩散,不至于自燃爆炸或形成遇火爆炸的极限浓度。因此,LNG是一种安全的能源。

(2)清洁环保。根据取样分析对比,LNG作为汽车燃料,比汽油、柴油的综合排放量降低85%左右,其中CO排放减少97%,HC减少70-80%, NOX减少30-40%,CO2减少90%,微粒排放减少40%,噪音减少40%,而且无铅、苯等致癌物质,基本不含硫化物,环保性能非常优越。因此,LNG是一种洁净的能源。

(3)经济高效。LNG液化后体积大约缩小为气态天然气的1/625,其储存成本大约是气态天然气的1/7-1/6,投资省、占地少、储存效率高。此外,LNG携带的冷量可以部分回收利用。

(4)灵活方便。不仅比地下输气管道节省投资,而且方便可靠、风险性小、适应性强。

二、LNG的生产与运输

1、LNG气的生产

LNG是天然气经过净化(脱水、脱烃、脱酸性气体)后,采用节流,膨胀和外加冷源制冷的工艺使甲烷变成液体而形成的。天然气液化系统主要包括天然气的预处理、液化、储存、运输、利用这5个子系统。一般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含甲烷90%以上的天然气,经过“三脱”(即脱水、脱烃、脱酸性气体等)净化处理后,采取先进的膨胀制冷工艺或外部冷源,使甲烷变为-162℃的低温液体。目前天然气液化装置工艺路线主要有3种类型:阶式制冷工艺、混合制冷工艺和膨胀制冷工艺。

2、LNG的运输

用LNG船代替深海和地下长距离管道,可节省大量风险性管道投资,降低运输成本。从输气经济性推算,陆上管道气在3000km左右运距最为经济,超过3500km后,船运液化天然气就占了优势,具有比管道气更好的经济性。

目前,LNG主要有汽车和船舶二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采用的主要设备是低温液化天然气罐车,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了液化天然气低温运输设备。液化天然气储罐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结构,主要采用堆积绝热和真空粉末绝热两种绝热方式,储罐容积分别为30m3、100m3、150m3等。

液化天然气运输大多为定向造船,包船运输,航线和港口比较固定,并要求较为准确的班期,非计划性停泊较少,运费收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有序。LNG运输船是为载运在大气压下沸点为-163℃的大宗LNG货物的专用船舶。这类船目前的标准载货量在13~15万t之间。一般它们的船龄在25~30年。目前从技术上来说,一些发达国家已能设计出16万t,20万t,甚至30万t的LNG船。由于受到港口水深的限制,LNG船的舱容量可能会稳定在十几万t的水平上。随着液化天然气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液化天然气船舶运输能力迅速扩大。

三、LNG的主要应用

1、LNG在城市燃气管网的应用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蓬勃开展,全国性的天然气利用热已经掀起。天然气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佳能源,在我国城市气源的选择中已被高度重视,大力推广天然气已成为我国的能源政策。利用高压,将天然气体积缩小约250倍(CNG)进行运输,然后将其降压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城市的天然气气源问题。

液化天然气(LNG)运输灵活、储存效率高,用作城市输配气系统扩容、调峰等方面,与地下储气库、储气柜等其他方式相比更具优势,并且具有建设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受外部影响因素小等优点。与压缩天然气(CNG)相比,LNG则具有储存效率高,续驶里程长,储瓶压力低、重量轻、数量小,建站不受供气管网的限制等优点。

2、LNG在汽车上的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环保已经成了生活的主题,而汽车尾气污染作为主要污染源应进行大力治理。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液态天然气其重量仅为同体积水的45%,而同量气态天然气的体积则为液态天然气的600倍。天然气经过液化处理后得以除去其中大量的杂质,甲烷的总体含量颇高,所以LNG在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的污染物远低于CNG,更加符合当今环保的理念,可以作为车用燃料广泛推广,是理想的车用清洁能源。LNG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有以下优点:

(1)行程远1kg的LNG可以代替1.25kg的柴油。

(2)性价比高与CNG和LPG相比,LNG不仅具有储存能量大、压力低、噪音小、清洁、环保等优势,而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抗暴、稳定性强,燃烧热值高)和相对便宜的优点,因此LNG汽车燃料的性能与价格比高。

(3)LNG冷量可以回收,可取代汽车空调。

(4)加注方便CNG加气时间长,如需加快加气,则要高性能压缩机,这意味着高能耗、高噪音、高投资及高运行费用,而LNG的加注时间和常规燃料差不多。

3、LNG在船舶上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在利用LNG燃料作为船舶动力时,主要采用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形式,即在船舶现有柴油机的基础上,增加一套LNG供气系统和LNG-柴油双燃料喷射系统,以实现单纯柴油和油气双燃料两种运行模式。其基本的原理是在燃料的输送管道或空气的进气管上接入LNG气体,当柴油机吸气时,将一定量的LNG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吸入到气缸内,由雾化柴油、空气、LNG一起燃烧产生能量,或者是空气和LNG两者一起燃烧产生能量。

4、LNG发电

LNG发电是技术比较成熟的一种,而要提高天然气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必须考虑LNG冷量利用,否则,发电系统与利用普通天然气的系统一样,大量LNG冷量被浪费。利用LNG冷能发电主要是利用LNG的低温冷能使工质液化,然后工质经加热气化再在汽轮机中膨胀作功带动发电机发电。采用以丙烷为工作流体和天然气直接驱动透平膨胀机的兰金混合循环。丙烷液体吸收海水热量气化,高压蒸汽驱动丙烷透平膨胀机发电,随后在丙烷冷凝器中放热被冷凝。;同时,高压LNG吸热气化,驱动天然气透平膨胀机发电。LNG发电的方式:

(1)常规蒸汽发电利用天然气在锅炉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发电热效率低只有38%左右,目前已很少使用;

(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利用天然气在燃气轮机中直接燃烧做功,是燃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再利用燃气轮机产生的高温尾气,通过余热锅炉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此时为双循环,即联合循环发电。

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

前言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道路网系统的合理规划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路网系统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的交通状况,关系到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更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 城市道路网系统的含义

城市道路网系统是指在城市中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所有道路、交叉口、广场以及停车设施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而城市道路网是一种网状结构,由道路和交叉口组成。城市道路网系统是交通活动的场所,其合理与否关系到城市基本功能的发挥。城市道路网具有结构特征,只有其内部各要素合理地连接并稳定地组成一定的形态才能使城市道路网的功能整体发挥。

2 城市道路网系统的地位与功能

城市交通对于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城市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纽带,使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使人流和物流得以畅通。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能否通畅运行。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城市道路是骨架,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的主脉,道路网系统能否合理布局意义重大,其地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交通运输功能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都依赖于城市交通,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人们不仅仅要求能够到达目的地,而且对交通运输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基本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需要一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燃油,这些都需要城市的交通运输来提供,同样,生产出来的商品需要销售,这也需要依托城市交通运输。

2.2 公用基础设施的载体

在城市发展中,各种管道如何埋设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下水道、通讯、燃气、电力等管道和电缆的安装,这些都是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须的,而城市道路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将管道顺利铺设到各个市政机关单位、企业和民宅中。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时需要预留各种电缆和管道埋设的空间。

2.3 城市历史、文化的镜子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城市道路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很多城市的道路都是历史沿用下来的,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观,所以这就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加强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道路上如何安排各种建筑以及公用设施则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人文情怀的体现。

2.4 环境保护功能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发展速度迅猛,城市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但是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因此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我国在发展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而城市道路是进行城市通风,增加城市绿化带和净化空气,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一环。

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可以使公共交通更加发达,真正实现了绿色出行,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除此之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合理也会使居民、工业等区域合理设置,减少了噪音污染和光污染,为人们营造了一种宜居的环境。

3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式

城市道路网布局首先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道路规划布局时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城市的自然地形、交通运输、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各个城市各有其特点,因此在进行道路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总体来说,我国的城市道路布局有三种形式:方格网式、放射环形和自由式。

方格网式又称为棋盘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道路网布局形式,如北京、西安以及其他古城像洛阳、南京等都采取这种形式,在地形平坦的城市较为常见。它的优点是街道布局较为规整,有利于辨别方向和布置建筑物,缺点是对角线方向之间联系不便,虽然有些城市设置了一些放射干线,但是还是会增加市中心的交通量。

环形放射式道路多用于大城市,布局呈蜘蛛网状。放射干线有利于市中心与郊区的联系,但是会导致市中心交通压力过大,环形干线使得市区和郊区相联系,但是可能会引起城市沿着环形发展,使城市不自觉的向外扩张。在国际上很多城市都采用这种环形放射式道路,如东京、莫斯科等,它们还建成了很多外环的高速路以利于车流和人流的疏散。

自由式道路的布局受自然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往往顺地形来布置道路和建筑物等,缺点是不易辨别方向,建筑物布置困难,用地分散,如果布局合理的话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我国山区和丘陵城市采用这种布局形式的较多,如重庆、青岛。目前国外的新城也都用自由式布局。

除此之外有些城市采取混合式的布局方式。

4 实例分析――以福州为例

福州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沿闽江向东发展,沿福夏路向南发展,北部发展新店新区,南部发展盖山新区,西部发展新建新区和金山新区,东部发展鼓山新区。所以在规划时要遵循几个原则:各大区之间的交通应是便利快捷的;尽量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合理设计特有的西北―东南轴的交通线路。

把六一路设为南北快速交通干道,工业路-国货路设为东西快速交通干道,这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快速干道的中间路段都是处在旧城的中心区,建立互通式大型立交困难较大,除重要交叉口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外,为了既能减少拆迁量,又能保证直行车辆快速通过,节约投资,其余大部分均可采用简单立交即快速干道方向采用架起的桥梁,让直行车辆无阻碍的通过,其左转车可以在桥下通过,桥下采用红绿灯控制的平交道口形式。

中环是快速路,要处理好三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矛盾问题。中环应建成汽车专用道路,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保证中环行车的快速。其次,中环路宽度要合理。最后是解决环路的合理交通运距问题。

5 结语

进行城市道路系统网的规划要充分考虑道路等级、道路网密度和基本结构形式等多种因素,同时要兼顾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使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徐循初.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J].城市交通,2006(1).

管道运输的含义范文第5篇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证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大力节油

2000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在最后一刻被迫放弃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7月下旬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对苏丹的经济制裁,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石油的开采成效很可能遭受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的海外油气田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一些专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在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调研不够,动作迟缓,各自为政,谋略欠缺,错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建议政府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协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以减少内耗,降低成本,集体作战,提高效率;同时,对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4.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经济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燃料替代

(1)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参考文献

[1]WorldEnergyAssessment.UNDP,UNDESA,WEC,2004

[2]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4(3)

[3]China’sWorldwideQuestforEnergySecurity.IEA,2000

[4]WorldEnergyOutlook2004.IEA,2004

[5]周凤起.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2001(5)

[6]EricaStreckerDowns.中国寻求能源安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