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人口 生境的破碎化 环境污染 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Q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75-02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并达成了共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此生物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已导致75%的物种灭绝。

Reidh和Miller估计(1989年),鸟、兽两类,1600~1700年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而加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引起的。

由此看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就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 人口迅猛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后,人口的数量就不断增长。在生产力落后时,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延长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

中国在1790年的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到2000年就超过了13亿人口。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二 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的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损失,表现在面积剧烈减少,被改变或被破坏。湿地是被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系统之一。新西兰有90%的湿地从欧洲殖民以来已经损失。美国从1492年以来,几乎100%的自然草地已损失,欧洲的温带森林已经大部分被破坏。利用人造卫星技术可以监测全球森林的损失,估计是170000km2/a(1981~1990年之间)。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今以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危害根源为例,长江上中游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湖泊、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导致调节洪水能力的减弱,无疑是其中的两大重要原因,它们都与生态系统多样的丧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例子也说明,要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性,其关键是科学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化机理。

与自然系统相比,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而言,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还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三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第一,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并与之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第二,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第三,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污染还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一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都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第2篇

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在于可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和自然的参差多态,由此才可能形成人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丰富多样。但是,生物多样性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开发的日益增多。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还在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天敌的强大。这后两个原因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坎特林那岛的两难选择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如岛屿上,如果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常常会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危及本地的生态环境,比如,造成该岛屿上的某些物种濒危或灭绝,这样的教训已经有不少。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南非的马里思岛,当初有人看到这个岛上没有猫,于是把几只猫带到了岛上。但是猫很快繁殖起来并威胁到当地的海鸟。眼见得海鸟一天天少下去,马里思岛上的人们才着急起来,于是采用了以陷阱捕杀和枪杀的方法,猎杀岛上的猫。等到把岛上的猫彻底清除干净时,已用去了19年的时间。但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如一个岛屿上,该保留哪些生物和不该保留哪些生物有时却让人陷入了一种两难陷阱。

眼下,这样一种复杂的事例就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坎特林那岛上(Catalina Island)。由于受到天敌金鹰的威胁,该岛上的像猫一般大小的珍品狐狸已经濒于灭绝。而金鹰也是一种稀有的受到保护的动物。这种情况给环境保护者、生态学家和当地政府出了一道难题,是保护可爱的狐狸还是保护美丽的金鹰?讨论的结果是,猎杀一定数量的金鹰,以减少它对幼狐的捕食,就像南非马里思岛上猎杀猫一样。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把金鹰轰出该岛,但显然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方案,因为飞走的金鹰随时都可以飞回来。

坎特林那岛离南加利福尼亚海岸约20海里,包括六个小岛。狐狸是岛上的“土著”,但其幼子又是金鹰的食物。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要不了十年,岛上的狐狸就会因为金鹰的捕食和疾病而减少90%。

保护生态的多项选择

正因为如此,加利福利亚大学、新墨西哥州大学的一些生态专家提出,如果要拯救狐狸就要猎杀一些美丽的金鹰,以此来控制金鹰对狐狸的捕食。但是,这种做法也可能在法律和政治上都引起麻烦,不仅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而且还会引起环保主义者的抗议与反对。但是,权衡再三,两害相衡取其轻,一些起研究人员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捕杀一些金鹰。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让竞争者赶走金鹰。比如,金鹰也有它的的竞争者――秃鹰,后者的主要食物是鱼,因此对狐狸不会造成伤害。由于秃鹰占据了坎特林那岛的桑塔岛上的地盘,金鹰受到较多牵制,其数量不仅受到限制,而且其捕猎狐狸的行为也自然减少。结果该岛上的珍品狐狸才有可能生存下来。但是,无论怎样努力,秃鹰并不去坎特林那岛的其他几个小岛,也因此那里的狐狸便没有这么幸运了。

同时,政府机构无法组织人捕获和重新安置自由地捕食狐狸的金鹰,而岛土的狐狸对于自身的安全似乎毫不经心,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种族的覆灭将要来临。当然另一个原因便是它们对金鹰的捕杀束手无策,只得任意让金鹰捕食。

当然,挽救狐狸也还有另外的方式,比如向岛上引进其他金鹰喜爱的食物,如猪。这个方法也并非没有试验过,比如以前已经向岛上引进了一些猪,而小猪和小狐狸都是金鹰所喜爱的食物。这就可以让金鹰选择一部分猪为食物,从而减少对狐狸的危害。但是,岛屿上的生态最容易被外来物种所侵害并造成失衡,因为猪已经对岛上的一些植物和植被造成了危害。因此一些人已经提出把猪重新驱逐出坎特林那岛,而且政府也正在组织人员实施。

这又造成了一个两难如果把岛上的非土著猪赶走,那么金鹰对狐狸的威胁更大,将会导致岛上狐狸种群的衰亡或灭绝,如果不赶走猪,又会造成岛上生态的另一种破坏。而且,也还不知道金鹰对猪的兴趣是否大于狐狸,如果不是,那么狐狸也难逃灭顶之灾。

岛屿是物种灭绝的特殊环境

坎特林那岛的珍品狐狸这次似乎已经是第二次大难了。上一次由于爆发犬温病,导致该岛上的狐狸大量死亡,数量从1200只降到100只,令坎特林那岛管理委员会大伤脑筋。后者不得不捕获一些狐狸来人工孕育狐狸,并向岛上投放了三窝小狐狸,这才慢慢使岛上的野生狐狸增加到250只。而生态专家认为,只有该岛上的野生狐狸达到300只时,岛上的这个珍稀物种才有可能维持下去,否则就有灭绝的危险。因此,如今让狐狸免于灭绝的方法似乎是只有捕杀以狐狸为食的金鹰了。

其实,美国坎特林那岛上的狐狸并不是最为倒霉的濒临灭绝的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2003年11月18日了一份濒危物种红名单,有12259种生物濒临灭绝。这份红名单也指出了什么样的环境和原因容易造成物种的灭绝与减少。其中,岛屿环境是最容易造成物种灭绝的环境之一,因为岛屿一旦引进外来物种就可能造成对当地物种的入侵和攻击,造成本地物种的灭亡,同时,岛屿上资源有限,如果天敌变得强大时,就可能对其食物链下方的物种造成灭绝。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第3篇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意味着使其所有的生态系统、群落和物种,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以牺牲生态和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暂时发展。人类造成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破坏、破碎和退化(包括污染),以及物种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的引入和疾病的加速传播。

1.生境破坏和消失。随着大自然自身的演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过度地从自然界获取土地、木材、食物、药材等,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破坏和消失。生境的破坏和消失被确认为是大多数生物和微生物目前正濒于灭绝所遭受的最直接的威胁。物种大量聚集的热带雨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温带森林也在大面积减少。目前,全球森林由76亿公顷已减少到34.4亿公顷,减少了50%还要多。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更是超过了其他的生态系统。现在地球上有20%的珊瑚礁和35%的红树林丧失。

2.生境破碎。生境破碎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小,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生境破碎使一些中心物种由于不能迁移以觅食、、传播等而难以生存。生境破碎也可以把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群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亚种群,每一亚种群由于受空间的局限而陷入衰落和灭绝的境地。

3.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对保持森林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境破碎,森林边缘的物种构成就会发生改变,使由内部物种占据的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温度、湿度和光照水平的变化使许多物种从片段化的森林中消除。

4.生境退化和污染。人类活动密集的干扰,会使生境中的群落和物种受到影响,而造成生境的退化。例如:珊瑚礁地区频繁的行船和潜水会恶化这个群落。人类释放的杀虫剂、化学品和污水,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污染对水质量、空气质量甚至地区气候的全面影响,不仅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而且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

5.外来物种的引入。由于在新的生境中缺少外来物种的自然捕食者、有害物和寄生虫。所以会打破这一生境的生态平衡,而使物种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某些物种的消失。

6.物种的灭绝。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一面就是物种的灭绝。一旦某一物种灭绝,其DNA中所蕴藏的特有的遗传信息和其所拥有的特征组合将永远丢失,它的种群将不可能存在,它所生活的群落将变得贫乏,且其所具有的对人类的潜在价值将永远不会被认识。现今由人类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是物种自然更替速度的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例如:20世纪初有野生老虎10万只,现在仅存野生老虎3200-3500只左右。里海虎1950年灭绝。我国特有的华南虎也已多年不见踪迹。

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地处东亚,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范围,加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变化,生物物种的类型十分丰富,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像湿润亚热带和青藏高原就是其它区域所没有的。我国的生态区共有19个,其中陆地生态区12个,淡水生态区6个,海洋生态区1个。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

1.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繁多。目前我国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动物10.45万种,其中许多为我国特有、孑遗种、经济价值高的种。

2.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

3.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因而中国的栽培植物、家养动物丰富程度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4.生态系统丰富多彩。就生态系统来说,中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且每种陆生生态系统都包含多种气候型和土壤型。据统计,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共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16大类,185个类型;草地4大类,56个类型;荒漠7大类,79个类型;湿地、淡水域5个类型;海洋6个大类,30个类型。

5.空间格局繁复多样。中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由不同气候带引起不同的植被类型。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以上特点,说明中国生物多样性在全球所处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1.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物种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就地保护成绩显著,迁地保护得到较大的发展。到2012年底,我国已建立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五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达2407个(其中林业直管2150个),总面积1.45亿公顷。就湿地保护来说,目前全世界有国际重要湿地1886块,中国有41块。我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移地保存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建动物园(动物展区)、野生动物园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234个。

3.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止荒漠化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几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危机: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大、水土严重流失、湿地不断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物种加速灭绝、严重干旱缺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大面积毁林开荒的过程,致使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虽然近几年建造了大量的人工林,但是仍面临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成、过熟林只占森林面积的14.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全球平均数低近10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的1/7。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4.8%,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1%。石漠化土地12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90%的天然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草场沙化严重。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而在当今以人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只有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动和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健全法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条约的加入对我国立法的推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了多个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约和政府间协定。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海洋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国际捕鲸公约》及《中日候鸟协定》、《中澳候鸟协定》等。诸多的公约和国家间的协定,对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进程。

(二)我国物种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比较早的国家,1950­年国家就出台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我国的《宪法》和《刑法》(1979年《刑法》第130条)中对物种的保护也有描述。但随后很长的时间立法工作处于停顿的阶段。党的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防沙治沙法》、《草原法》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律和《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另外,还有大量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在立法的同时,1987年我国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4年在《21世纪议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规范。

(三)我国物种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名列濒危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非常突出。笔者从事多年物种保护的工作,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例进行探讨。

1.立法体系庞杂、立法效力低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立法比较分散,­有专门法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时还有许多“规定”、“办法”和“通知”,­如《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杀、收购、倒卖、走私野生动物活动的通知》等。立法位阶,­有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林业部,­还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林业部、公安部联合的法规,­导致这些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此外,还存在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山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很显然,­我国关于物种保护的立法体系十分庞杂,­立法效力层次较低。同时,各种“规定”、“办法”和“通知”的出现也反映出我国浓厚的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的行政管理色彩。

2.立法目的滞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的环境立法理念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利益优先理念已经体现到立法中。而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还受到经济利益优先理念的制约。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第三条第一款:“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可以看出,­我们保护动物的目的重点落在合理利用而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没有凸显出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3.物种保护的不坚决性。由于立法目的与经济利益妥协,­必然导致法律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应当”、“可以”等比较模糊的词语,在法律责任追究上,措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现行法律对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打击缺乏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

4.物种保护的不全面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的范围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这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妥协性立法,­缺乏物种保护的前瞻性思维,体现了人类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5.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是个很广泛的概念,­但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仅限于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场所,­使得受保护的栖息地概念模糊而且范围有限。

6.执法不力、司法不严。“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传统思想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且立法本身存在缺陷。传统思想和立法缺陷相结合,­使执法不力、司法不严成为目前物种保护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7.执法后期的处理存在盲点。案件查获的各种违法品的处理,在法律上看似规定明确,但由于执法部门繁杂,部门利益无法协调,致使一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大都是行政权自由裁量之下进行“处理”。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执法后续行为,对于保护野生动物很有必要。

四、一些认识及建议

(一)对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淡薄。

2.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体制上的缺陷。我国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牵扯部门繁多,管理分散。另外资金投入缺口大。

4.法制上的因素。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

5.观念上的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大部分公众的动物福利观念启蒙晚,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1.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保护地建设体系和野生动植物种及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发展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止沙漠化和荒漠化规划等。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必须强制性地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完善和加强我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问题呼唤新的、卓有成效的法律体系的诞生。必须将经济利益优先的思想转变到生态利益优先上。包括对生态安全战略地位的明确,国家主导责任的定位,以及稳定和持续投入的保证等,以确保我国的资源安全。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在保护机构之间要形成监督机制,明确管理权限与责任。

5.加强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监管,联合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采取高压态势,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境破碎;种群;进化

中图分类号 Q9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47-02

生境破碎正导致许多在育种领域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快速灭绝,生境破碎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的保护需要深入了解种群对生境破碎的反应[1]。理论上认为生境破碎会降低种群内遗传变异,增加种群间遗传分化,影响种群生存力[2]。生境破碎的一个主要后果是由于遗传漂变、近交、基因流下降导致的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但在一定的进化时间框架内,人类活动导致的破碎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种群的进化结果仍是不清楚的[3]。该文对在破碎生境中影响植物种群进化动态的几个因素进行综述。

1 遗传多样性的改变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进化的基础。在破碎过程中,残存的小种群是原来大种群的一部分,因此会导致遗传变异的丧失。破碎化的小生境上维持的种群较小,由于近交,种群越小杂合度的丧失也越快。近交对种群的另一个主要的影响是通过近交衰退降低种群的适合度,这在异交为主的植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遗传变异的下降增加有害等位基因的积累与表达,长期来说,遗传变异的下降能降低物种对环境压力的反应能力,因为适应进化需要一定数量的遗传变异[4]。许多物种表现出对生境破碎的敏感性,如Sorex araneus的破碎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5],生境破碎引起的隔离可以导致种群间的分化,如破碎生境中,Caesalpinia echinata种群间遗传分化加大[6]。但由于破碎的历史长短、繁育系统等原因影响,有些物种并不表现出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如Dalbergia monticola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群之间的差别并不大[7]。

2 近交比例的增加及近交衰退

生境破碎导致的种群分隔和基因流下降,首先导致的结果增加近交,降低种群杂合度和个体平均适合度[8]。近交具有导致种群进化改变的潜力,近交最有可能发生在隔离的小种群中。近交衰退是由近交带来的一个主要后果,许多研究都考虑近交与近交衰退间的关系,当有害隐性基因纯合化后,近交衰退便会发生,当种群中近交经常发生时,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隐性有害基因得以清除,这样近交衰退的程度就很微弱,这个过程称为净化,致死与半致死基因可以立即从种群中清除,而微弱的有害基因很难被清除,近交衰退的程度能在正常种群中维持,但在小的隔离种群中不能维持。另外,近交衰退在植物生活史不同阶段发生的程度也不一样,近交衰退发生状况比较复杂,要完整地衡量植物生活史中的近交衰退常需相当大的精力[9]。即使存在近交,也不一定会带来近交衰退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自交亲和的植物,已经历了遗传瓶颈清除了大多有害等位基因的种群,对近交具有一定的抗性[10]。

3 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是指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的随机变化,它是非定向进化因子,其最终结果是使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固定,导致种群内等位基因的丢失,虽然频率较低的等位基因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较小,但对适应特殊环境却相当重要。当种群间缺少基因流时,遗传漂变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11]。保护遗传学尤其关注那些引起小种群遗传丧失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遗传漂变,遗传漂变在小种群中能够强烈的发生,在一个充分小的种群里,漂变甚至能压过自然选择的作用,最终导致适应性性遗传变异的损失及有害突变的积累[12]。

4 种群间基因流的改变

基因流作为一种进化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理论预测适当大小的基因流能有效防止遗传漂变,防止局部的、方向性选择的多样化效应,基因流尤其对小种群的进化具有强烈的影响[13]。植物种群间基因流主要表现为花粉、种子的扩散,是直接影响种群生存的最重要的过程,影响着种群间的遗传分化[14]。生境破碎限制了很多物种种群间的基因流,改变了基因流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分布格局。但也有研究显示,生境破碎增大了种群间的基因流,如同未破碎化的种群相比,Acer saccharum片断化种群间的基因流增加了[15]。种群间基因流在物种的微进化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当一个物种限定于一个缺乏外界基因流的小种群中时,它的遗传特征受遗传漂变及近交的影响非常强烈[16]。

5 小种群的局部灭绝

由于生境的破碎与丧失,一方面,致使植物适生空间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并使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加大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原先大面积的种群,在生境破碎日益严重的今天都有退变为小种群的危险,而小种群的生存又面临极大的遗传风险,更易受到环境波动、灾害和遗传多样性等随机因素的影响,灭绝概率较高。小种群常常面临拓殖新生境可能性的减小及病虫害暴发可能性增加的趋势[17]。

6 结语

生境破碎是当前自然环境的一个普遍现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对野生种群进行监测,进行种群生存力的分析,对数量下降的种群进行必要的人为干涉,以将其从受威胁状态中挽救出来,长期监测工作十分必要,分析种群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里的变化情况,充分了解种群在破碎生境中的进化动态,为种群的保护提供指导。

7 参考文献

[1] EZARD T H G,TRAVIS J M J.The impact of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on genetic drift and fixation time[J].Oikos,2006,114(2):367-375.

[2] BACLES C F E,LOWE A J,ENNOS R A.Genetic effects of chronic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ree species:the case of Sorbus aucuparia in a deforested Scottish landscape[J].Molecular Ecology,2004,13(3):573-584.

[3] GIBBS J P.Demography versu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wild population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1):15-20.

[4] VANDEPITTE K,JACQUEMYN H,ROLDAN-RUIZ I,et al.Landscape genetics of the self-compatible forest herb Geum urbanum:effects of habitat age,fragmentation and local environment[J].Molecular Ecology,2007,16(19):4171-4179.

[5] WHITE T A,SEARLE J B.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ize:island populations of the common shrew,Sorex araneus[J].Molecular Ecology,2007,16(10):2005-2016.

[6] CARDOSO S R S.High levels of genetic structuring as a result of popu-lation fragmentation in the tropical tree species Caesalpinia echinata Lam[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5(14):1047-1057.

[7] ANDRIANOELINA O,FAVREAU B,RAMAMONJISOA L,et al.Small effect of fragmentation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Dalbergia monticola,an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of the eastern forest of Madagascar,detected by chloroplast and nuclear microsatellites[J].Annals of Botany,2009,104(6):1231-1242.

[8] 沈泽昊,吉成均.景观遗传学原理及其在生境片断化遗传效应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10,30(18):5066-5076.

[9] TAMAKI I,ISHIDA K,SETSUKO S,et al.Interpopulation variation in mating system and late-stage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Magnolia stellata[J].Molecular Ecology,2009,18(11):2365-2374.

[10] KRAMER A T,ISON J L,ASHLEY M V,et al.The paradox of forest fragmentation genetics[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2(4):878-885.

[11] CHANG C S,CHOI D,KIM H,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mating system of the threatened plant Kirengeshoma palmate(Saxifragaceae)in Korea[J].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07,120(1):149-156.

[12] WILLI Y,BUSKIRK J V,SCHMID B,et al.Genetic isolation of fragme-nted populations is exacerbated by drift and selec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2007,20(2):534-542.

[13] ELLSTRAND N C,DEVLIN B,MARSHALL D L.Gene flow by pollen into small populations:Data from experimental and natural stands of wild radish[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89, 86(22):9044-9047.

[14] BOHRER G I L,NATHAN R A N,VOLIS S.Effects of long-distance dispersal for metapopulation survival and genetic structure at ecological time and spatial scales[J].Journal of Ecology,2005,93(5):1029-1040.

[15] 李静,叶万辉,葛学军.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的遗传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A02):193-199.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一、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20xx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二、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