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巨大改善,以及近十几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整个经济消费中更加突出,近年来体育方面的消费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招生人数也创出新高,在高校的两千多万的大学生既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又是各种兴趣爱好者,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兴趣角度看,体育方面的消费将在他们的各种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高等院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师范院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宁夏师范学校共有10个二级学院,30多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全校女大学生占75%以上,所以研究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学校拥有体育设施相对较齐全,这对调查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情况提供了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师范学院9个二级学院女大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期刊网和网络相关资料,比较系统查阅了体育消费方面的相关资料和论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题目,制定调查问卷。在宁夏师范学院9个非体育专业学院各随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55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97.2%。
3.专家访谈法:为了本次研究工作更科学合理,多次向校外专家和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得到有效数据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消费概述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消费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支配课余时间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余暇时间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的增多,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支配课余生活的方式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的女大学生仅仅占9.4%,有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支配存在一定不科学性,有27.1%的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来电脑和手机上网,还有18.5%的女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逛街购物,还有12.3%的女大学生选择休息睡觉,浪费掉很好的课余时间。
(三)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越高,体育消费的次数也就越多,体育消费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率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淡薄,大部分不能感到参加体育运动和一定水平的体育消费对学生个人在心理、生理、价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显示(见表2):每周参加1-2次体育运动的占29.7%,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占13.7%,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的仅占7.7%,还有48.9%(近一半)的女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这也是我院女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金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金额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每学年每人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2%、100-200元占47.7%、200-300元占23.1%、300-400元占12.9%、400元以上仅占4.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部分人每学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下。
(五)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调查发现见表(4):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中有40.2%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娱乐消遣,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消费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意义,还没将体育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意识还是很淡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有12%的女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动机。有30%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动机受到身边同学影响的占6.9%,还有10.9的人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因为交际和学习的需要,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宁夏师范学院女生逐渐对体育的健身和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终身体育习惯。“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强,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参与频率相关性不强,体育消费还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观念真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一定加强。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加强宣传力度,呼吁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名称:我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NXSFYB1651)
参考文献:
广东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著名侨乡,也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拥有最繁华的商埠与特色岭南文化,而且也是中国金融中心之一。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广东,对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众多,市场高度开放且包容性好,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发展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广东省市场酒类总销售额约为200-300亿元,占到全国的1/10以上,位居前茅。
广东酒市目前现状及特点:区域差异缩小市场齐并;酒类品种丰富选择多元;高端利润占主流,中低端普罗大众;渠道细分开始形成。
广东各酒种竞争发展状况:白酒高档占销售额主流,中挡贴牌居多;葡萄酒代购代销转向贴牌销售;进口烈酒上升势强;地产酒不断崛起。
广州酒市概述
广州是中国第三大城市,毗邻港澳,位于珠三角的中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的三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埠及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
来自内地各省份地区的各类经商和务工者,更有为数众多的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往来人士,不仅带动了广州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带动了广州地区的酒类市场的飞速发展与繁荣。目前广州酒类消费总量58个亿左右。
由于长期处于沿海及对外贸易的前沿,使得广州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要快于其它同类地区,使得广州市场有着非常高的包容性。如同广州消费群体组成的多元化一样,广州酒市也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广州成就了一批知名酒类品牌,不少的品牌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
深圳酒市概述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敞口,城市社会经济活跃,政务、商务消费力强,消费群体稳定,消费群体中产阶级每年激增,财富膨胀,品牌意识增强,消费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潜力空间巨大,酒类市场年销售额在55亿元以上,且白酒、葡萄酒、洋酒(烈酒)等整体态势依然处于上升周期。
深圳消费者在购买酒考虑的因素分别为:质量28.57%,品牌23.81%,价格14.29%,产地4.76%,口味28.57%。在消费酒水中,啤酒和白酒各占39%,葡萄酒占10%。消费者买酒场所为酒店(酒楼)、夜总会、卡拉OK厅、迪厅和酒吧(以上场所为直接饮用)以及超市、购物中心和连锁便利店(多为家庭聚会或送礼用),餐饮及夜店内酒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
东莞酒市概述
东莞市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据估计,2007年东莞市场酒水销售额将近40亿元。近年来,东莞市白酒市场相对平稳,增长幅度不大,葡萄酒增长加快,平均增长率达30-50%,洋酒平均增长率10%多,整个东莞市场酒水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为15%。作为华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东莞酒店、酒楼林立,商超、卖场众多,批发市场辐射力强。由于东莞的酒店和台湾同胞较多,夜场饮用白酒比较流行。
东莞市场的酒水销量令人刮目相看,东莞市场对于整个广东省乃至华南市场都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样板效应,可以说,做好了东莞市场有助于企业缩短产品在广东市场的导入时间,加快其走向全国的步伐。这也是为什么好多白酒品牌争相进入东莞州市场的重要原因。
佛山酒市概述
佛山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45亿元左右,其中白酒类约32亿元。中档白酒是佛山酒类市场的主力军,从市场销售的情况来看,其市场份额占据了5成以上。因地处省会广州市西南端,长年以来都是广东甚至华南的酒类流通中心之一,尤其是粤东、粤西等部分市县的酒类商品采购中心。
目前佛山主流渠道还是餐饮,有将近一半的酒类商品是在餐饮渠道消费掉的,并且大部分餐饮终端是不收进场费的,但是对品牌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新进不知名品牌欲进驻餐饮终端,难度比较大。受历史原因影响,大流通也是佛山酒市相对活跃的渠道,已办理酒类零售许可证的零售商达17000家之多,覆盖了整个佛山五大区,据当地酒商测算,有将近20%的酒水是通过烟酒行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惠州酒市概述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据估计,惠州市酒水市场容量约有20亿元左右。惠州是洋酒的天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奢侈品在惠州的消费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洋酒消费已经占据了惠州酒类市场将近70%的份额。惠州洋酒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目前洋酒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餐饮、商超以及夜店。在惠州市场,洋酒正是凭借着其高档次品牌形象和时尚元素冲击着国内白酒品牌的市场份额。
汕头酒市概述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汕头有着深厚的商贸底蕴,历史上曾有“百载商埠”的美誉,作为我国率先对外开放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经贸繁荣发达,葡萄酒消费水平较高,同时因其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具有较大份额的洋酒消费,在终端消费场所中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还发挥着洋酒集散地的作用。截止目前,汕头酒类零售企业3000多家,涉市品牌7000多个,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18亿元左右。
汕头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酒类市场,新品进入,尤其是洋酒,需要在融入市场氛围的前提下,加大对夜场的开发与维护力度,有利于快速提升产品销售量和品牌影响力。
中山酒市概述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居住人口235万(其中外来居住人口100万)。中山素为“鱼米之乡”,曾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中山的加工业发达,故商务消费较集中。中山市整个酒类市场总销售额约30亿,当地消费额约12亿元。从宏观来看,单个品牌销售量在减少,但总体销售量在增加。中山市消费水平与内地相比偏高,知名高档酒的销路普遍很好。目前白酒仍是但受本地市场、人口数量的局限性、和营销上跳不出老套路的影响,多年来白酒销量没有大的突破而略见颓势和沉闷。中山市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其他区域市场形态无法复制到中山。由于马爹利、轩尼诗华南总设在中山,所以进口烈酒销售额巨大。
江门酒市概述
江门与中山紧邻,是著名侨乡。作为侨乡,江门经济发展很快,消费者购买力较强,酒水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江门全年白酒消费总额26亿元。
江门属于半封闭市场,消费行为理性,较注重性价比。年轻的消费者乐于接收新鲜事物,因此,随意性购买仍占有一定比例,一定程度促进了酒水的消费,引来不少新酒种、新品牌的进入。目前江门市场上白酒、葡萄酒、洋酒各自的消费人群并无重叠,市场表现尤以葡萄酒最为强势。白酒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高档白酒上,葡萄酒竞争主要体现在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对决。高档白酒和洋酒的消费受季节性影响明显,主要销量集中在中秋和春节两节。从市场前景看,江门消费者注重饮酒健康,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
湛江酒市概述
湛江是广东最南端的城市,是广东人口大市。截止目前,湛江市已获许可证的酒类生产企业53多家,获证酒类批发企业86家,酒类零售企业2835多家,涉市品牌6800多个。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21亿元左右。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高达70余万人,成为白酒消费的主力。湛江消费者多属于理性消费,对品牌的选择专一和品牌忠诚高。受泊来文化的熏陶和面子消费因素影响,洋酒在湛江的消费量很大。高档价位的洋酒在湛江高档酒店、酒楼等场所表现强势,而中档洋酒则被追求现代时尚的年轻消费者普遍接受。由于强势推广和市场的深耕细作,牢牢占据当地酒楼、大排档等餐饮终端。
珠海酒市概述
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珠海地接香港,水连澳门,经济发达,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和便利条件。珠海受港澳酒类消费态势的影响较大,是国内烈酒及进口葡萄酒的集散地之一;白酒市场则受广东省大环境的影响,竞争也较激烈。
据估计,2007年本地市场酒水销售额近16亿元。尽管在市场推广、文化宣传、产品结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容纳性等方面,珠海不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但也有其本土特点:首先,高端白酒在珠海的销量较大,多以运作多年的优秀品牌占主导;其次,进口葡萄酒和洋酒多以政府、商务、宴请居多,但受市场推广不利等因素影响,并无品牌消费意识;第三,葡萄酒的小众消费群体已经建立起来。
韶关酒市概述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被称之为“广东的山区”。酒类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约有三千多家,没有全国总的经销商,大多为地区级经销商。
整个韶关市酒类年消费额在10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量不足400元。韶关消费有些跟风,注重促销和随赠小礼品的消费者并不多,只要在珠江三角洲看好的品牌,在韶关的走势都比较好。韶关虽然是广东北部的一个不够发达的地区,但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已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10位,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韶关将会在制造业、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不久后的韶关,也是广东酒类消费的主要市场之一,潜力巨大。
潮州酒市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使国民消费与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于此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当下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概述,分析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居民消费需求;财政;税收政策;国家经济
一、前言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居民消费需求来刺激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提升。国内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尚未全面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居民消费需求不高,消费水平偏低,财政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力度,提出新型消费政策改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居民消费能力呈日益上升趋势,财政政策的提出可有效实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目标,税收也因其强制性与覆盖范围广特点发挥特有效果。所以,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应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国情,研究与改进相应政策,以便更好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
税收在政府总体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消费是有效拉动国家经济的根本动力,税收对居民消费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课税会使得居民自身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未能实现长足发展,居民消费类型的减少也从侧面导致商品销售持续性出现一系列问题。税收税率与居民消费总量呈反比。政府采用低税率模式,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局面消费水准有明显效果。总体而言,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对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会产生重大影响力,此类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居民个人收入采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式调整征税起点,可达到降低中低阶层个税征税率要求,中低阶层劳动人民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居民自身可支配资金较为宽裕后,就会进行不同程度消费。另外,对消费征税税率做出调整也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居民如果采用资金银行存储方式,政府可降低银行利率,刺激居民大力进行消费与投资行为。除此之外,政府应用国债发行方式,以此拉动居民消费实现进一步提升带有强烈针对性色彩。因此,税收政策改进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也极具针对性。众所周知,利率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自一九九六年至今,利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基于财政发展过程而言却是在不断上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但政府宏观调控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导向作用,我国名义利率呈下降趋势,但因物价水平今非昔比,利率下降本质也是一种财政扩张表现,并无实质性作用,总体而言依旧处于上涨趋势。此类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给商业银行与企业投资造成资金过剩,政府结款需求开始面临更大压力。从实际政策引导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发展轨迹而言,民间资本投资与管理可实现边际效益获取。财政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拉动作用明显,其财政支出可当做私人消费替代品,此类公众支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可有效推动居民购买力上升,对部分财政支出与公共支出进行替代,互补形式相辅相成。政府投资与民资投资可实现有效协调,信贷导致资金竞争日益加剧,可减少民间投资部门对政府财政扩张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税收政策在刺激居民消费水准等层面已获取一定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开发国民消费潜力的必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消费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国情重点表现在贫富差距大以及消费不均衡等层面,政府税收政策在居民消费调节层面力度仍旧不足。最终使得很多居民有了把钱存进银行的想法,其主要原因为:个人所得税未能发挥应用的效果,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费用扣除范围与实际情况不符,税率政策在设计上存在某些弊端等,种种国内税收政策问题成为业内人士争相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我国当下对财政与税收政策优势发挥不足,即使取得部分成绩,但与预期消费需求效果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国民消费能力不强,整体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消费结构失衡,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悖等方面。政府在税收政策力度上存在欠缺,使得大部分民众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才是一种高尚的理财方式,国内商品消费得到遏制。
2.造成问题的原因此类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能满足大众实际需求,缺乏一定科学合理性,可行性不高。再加上我国经济回升速度较快,财政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限,很难准确适应现代化经济增长要求,不能很好抓住最佳发展机遇。不可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在经济体制层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不断完善,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虽然从根本上实现腾飞,但经济体系在运行中也会掺杂新旧体制下的诸多问题,容易引发一系列矛盾。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背后的诸多问题需相关从业人士共同努力建设和完善。由此可见,税收政策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回升阶段冲突,财政人员对当下国民消费形式与需求认知不全面,使得部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新旧体制交替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不断刺激居民消费实现稳步式增长意义重大。针对当下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力度,找到最佳方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效果,增长趋势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改当下消费税收政策众所周知,税收政策在居民实际消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可通过改革调整消费税的策略来指引国民消费走向正确方向,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可对减少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慎重考虑,例如取消部分化妆品或烟酒,汽车轮胎生产材料等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并加大对高档家电或电子产品税收力度,也可通过降低某些交通工具商品的消费税,使得商品价格下滑后居民消费欲望增强,例如降低摩托车,电动车等商品的消费税。众所周知,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也伴随着一些失衡现象出现。消费作用随着时展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称为新时期中国三大失衡难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密集型与工业主导产业链的市场格局,表现在一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则会强调出口前景不佳状况下以经济平衡与内需增长为突破点,国内短期危机政策主要采取投资策略,以此保证消费持续增长。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信心下滑趋势,但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消费者消费欲望,还需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当下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并得到很大程度巩固,政策焦点应逐渐从短期刺激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只有增长格局实现平衡才能从内需中获得更大提升。另外,居民消费在整体格局中发挥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使得政府不再片面倚重投资或工业,服务业与消费应及时提上日程,工资与居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提升,可用一种可持续方式加强消费作用。企业产能与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部不平衡现象减少,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可有效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也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再平衡也可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深化政府对教育,社保及卫生等方面的调控,以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社会结构形态,新资源全面应用于增长突出的行业领域,实现服务行业吸引力高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效果。
2.完善个人得税个人所得税调节对居民手中可支配资金造成直接影响,再加上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消费水平呈现参差不齐局面。政府可采用降低中下阶层居民收入税收的方法来缩减贫富差距,从而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对个税征收点进行适当改革,不断创新税收模式,应用综合与分类相辅相成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划分不同消费层次对象,并依照具体情况征收所得税。针对征税对象带有明显投资性特征的群体,在没有消费费用扣掉项目的前提下可应用分类课征举措,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的收入等就是其中典型的表现。倘若属于劳动所得报酬则需应用综合课征,比如项目承包过程中获取的劳务报酬,薪水等,并对费用扣除范围进行适当拓展。重点把个人财产作为主要扣除对象,例如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或购房费用等。另外,在税收政策制定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个人赡养老人及子女不同情况予以仔细考虑,然后以不同税收扣除范围来实现公平公正效果。在执行过程中要对我国中低阶层居民生活状况予以充分考量。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调节超额累积税率,对征税对象要有足够的重视。
3.新增其他税收当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程度不够,社会保障机构在现代社会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工作,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行政职能特色,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个体户或社会团体等考虑在社会保障税缴纳体系范畴内,以此来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目的。不用参保对象需有不同税收计划以供选择,常见税率征收标准为:养老保险征收税为单位缴纳20%,事业保险由单位缴纳1%。医疗保险由单位与个人各自上交3%,基于此方式的税收征收也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变动。
4.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主要针对人群为失业或待岗人员,可有效提升社会困难群体收入与消费水准。因此,深入完善扩大就业各项税收扶持政策是社会大势所趋,部分安置就业企业限制得到适度放宽,政府实行相应政策进行辅助,税收缩减对企业发展负担减轻效果明显。我国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居民收入增加会直接改变消费能力。不断鼓励企业广泛雇佣农民工劳动力进行作业,并将其纳入特殊对象扶持群体中。再配合降低税收利率,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资金扶持等措施。对于自主创业、个体户及困难户群体可以考虑增设其它优惠税种,贯彻执行优惠政策。并定期减免并监察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及经营建设费用等,以此来激励更多居民进行创业,只有居民收入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增长,最终促使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紧密联系,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能有效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应集思广益,利用科学高效的税收手段,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与居民消费水准双向提升,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要具备高度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大众消费习惯来制定合理税收方案,以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宇.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09):23-45.
[2]王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07):33-36.
[3]蒋媛.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05):23-27.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 消费能力与预期 企业转型 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及城市就业近3亿,占我国流动人口90%以上,其中农民工人数已超过2.1亿,已大于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却不容乐观,作为拥有农村户籍却从事非农职业的特殊身份工人,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生活中典型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针对解决农民工一系列问题的社会政策体系亟待构建,本文从反映农民工问题的社会现象入手,讨论农民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挖掘致使这些现象及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政策性建议。2009年寒假我们调查小组针对安徽省阜阳市,巢湖市部分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结合实际交流的形式掌握了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相关信息。
二、“农民工队伍”现状
近几年,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达1.45亿,比2008年净增49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是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大。据统计,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661元,城镇居民为11234元,而到2009年,城乡收入差已超过1.2万,巨大的生活水平差距来源于收入差距过大,部分农村资源禀赋的匮乏或其开发能力的缺失使该地区工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非常困难,外出打工成为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城乡社会资源发展不均衡。以医疗资源为例,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过多集中于大城市,农村的医疗水平要低得多。首先表现在专业人才的欠缺,在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4%,职业医师40万,护士师17万,分别仅占城市相应资源的1/2和1/8 。另外表现在医疗设施数量有限,质量落后。集中的社会资源吸引大量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打工潮”。
三、农民工就业权利的缺失
(一)现象简述
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民工就业经历了“农民工返乡潮”到“用工荒”的复杂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众多出口产业缩减生产,大批裁员,大量农民工只好提前返乡,随着国内及国际经济的逐渐复苏,工厂恢复生产,又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2.“用工荒”与“ 技工荒”并存,农民工与企业对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二)对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
从表面上来看,”用工荒”和”技工荒”似乎表示劳动力供给不足,可目前看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并未改观。据统计,我国现存的9.5亿农村户籍人口中,有5.3亿劳动年龄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两大部分,非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2亿,其中有1亿左右剩余劳动力有待转入其他非农产业。由此可见,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压力将始终很大,对“佣工荒”,“ 技工荒”等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讲,在目前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民工作为城市特殊的就业人群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具有低待遇,低收入要求,低文化水平的特性,身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待遇被长期低压。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多为80,90后,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拥有更高地学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具备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有全新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他们要求更加体面,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和收入。这与企业的“低劳动成本”原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对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供给有减少的趋势。
2.农民工劳动力与企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但根据问卷调查统计, 所调查外出农民工81.1%在外是建筑工人或街头小贩,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73%,68.3%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普遍不高,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稀缺,难以满足企业对工人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即难以为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条件,这就造成熟练技工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技工荒”。
3.农民工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状态解释了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所经历的“返乡潮”。金融危机来袭,农民工因其所处的特殊就业状态,在裁员大潮中首当其冲。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大约7000万农民工中,因企业关停裁员,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关的因素返乡的农民工为1200万,占返乡农民工的17.1%。
(三)政策性建议及问题的解决对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1.改善农民工劳动素质。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利用国家财政作用对农民工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提高其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满足企业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素质一起升级,将价格优势发展为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新的可持续的比较优势,企业的生机和发展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率,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待遇问题,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
2.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关键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保障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地位与稳定性。
四、农民工经济权利及社会权利的缺失
(一)现象概述
1.收入低,与城市正规产业工人收入差距大。调查问卷中显示,67.6%的农民工工资1000元以上,虽然从绝对数字上来看工资水平达到了其打工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但现实是,高达83.8%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法定的8小时。18.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大量企业通过计件工资等手段加大劳动强度,用超时劳动掩盖低工资率,这是农民工高工资的主要原因。若以小时工资计算,所调查的农民工平均工资约为0.53$/h,远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0.8$/h,而世界最高工资国家德国是30$/h,泰国也达到了2$/h ,中国农民工作为全世界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人群体,工资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81.9%的被调查农民工表示工资有被拖欠的经历。
2. 农民工及其家属消费水平低。据统计,农民工人均消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5到1/4。所调查农民工月消费水平400元以下的占到81.1%,而所调查家属月消费低于300元的占67.6%。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连续大幅下降,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国内消费率仅为48.6%,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消费率分别为80%和74%,内需不振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支出占我国政府总支出远远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下分析将得出,调节收入分配以提高农民工消费水平,加大政府投入以填补农村社保问题的巨大缺口,是拉动内需的潜力股。
(二)对现象产生深层原因的分析
1.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不同步是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业化速度远远快于城市化速度,作为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民工收入即农民工工资并没有随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有明显上涨,城乡户籍制度的阻碍即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使农民工难以享受到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始终处于高工作强度,低收入水平的状态。因此,当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人均3000$GDP消费水平的时候,中国的主体居民―9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只有不到700$。另外,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缺乏最基本的话语权,工会等维权组织及必要的法律保护。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在平等协商中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很难为自己争取到合理地工资水平。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低效率。税收是调节一次分配失衡导致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的税收来源主要是在生产环节而非消费环节征收的增值税,因此,地方政府可能会更加重视工业的发展,更愿意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注入以生产为目的的企业,而不注重主要针对劳动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容易导致税收调节的失效。
(三)政策性建议
1.以政府的力量设立工会或其它非营利组织,提高农民工的利益博弈能力和维权意识。
2.在扩大农民工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上,首先加大政府干预初次分配的力度,税收调节是主要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基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同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酬薪的提高幅度;其次,加大调节次级分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
3.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强调政府作用。首先在公共财政方面,在城市设立公办学校,用财政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来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安全预期,从而释放其消费能力。其次,从制度安排上打破城乡的分隔限制,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振国,邓华宁. 《中国人口流动”两极分化”》.《望》,2010
[2]王健君《城镇化:后危机中国新动力》.《望》,2010
[3]张辉《求解”收入倍增”困局》.《望》,2010
[4]王健《城市化-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报告》,2010
[5]盛来运,王冉,闫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转就业的影响》.《中国消息报》,2009
[6]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10
[7]丁业震 《理顺扩大内需三种关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国情国力》2010
[8]周柏春,孔凡瑜.《我国民生财政的进路选择》.《改革与开放》,2010;2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市场营销机会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过度为过剩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源是稀缺的,过剩永远是相对,无限商机也蕴藏在这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谁能独具慧眼发现机会,领先一步利用机会,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因此,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实,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竞争的重心之一,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又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不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市场营销管理;不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便没有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
要真正做好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就必须掌握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在市场营销学研究领域中,市场是以消费的需求为中心形成的市场。从生产观念到推销观念,再到营销观念,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是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原来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明确地指出企业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足以说明“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已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来讲,企业的顾客市场可分为五类: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经销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消费者市场,是消费者为了个人或家庭集体消费而购买,他们为自身消费购买商品和劳务,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居民消费,是企业顾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就没有理由不关注消费者市场,也即居民消费。同时,居民消费,作为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之一,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不断的变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其影响力愈加强大。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掌权居民消费特点和规律,为市场营销机会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考察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从侧面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是联合国划分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近年来以改善住、行条件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由消费升级带动的高成长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很大关系。它拓宽了企业发展的空间,也扩大了市场化投资的空间,进而支撑了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目前的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对于企业来讲,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十分重要,是挖掘市场营销机会核心而永恒的主题。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中不同商品或劳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包括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医疗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文娱教育消费和其他消费等八个支出子项。随着我国一般商品和资源的市场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5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56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5年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3.78倍。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也有较大的改变,具体数据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吃穿用三项支出仍然是主要支出,但比例大幅度下降;文化娱乐、交通与通信、居住三项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特别要指出的是文化和娱乐支出超过衣着支出成为第二大支出。这都初步说明城镇消费从小康向富裕过渡,居民越来越偏重文娱、环境、健康等提高生活质量因素的消费。
从表2 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消费绝大部分用在食品与住房上,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基本解决食宿问题,是一种低消费水平。但是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农村居民的吃穿用住四项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由1990年的83.20%下降至2005年的64.28%,而医疗、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三项服务性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由1990年的15.66%上升至2005年的26.15%。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引用恩格尔系数予以说明。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如今,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我国农村居民一直处在温饱水平;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基本在47%上下浮动,达到小康。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早于农村居民家庭4年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度,2000年以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在37%上下浮动,达到富裕。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出现:城乡差距过大, 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的基本相同到2005年的相差8.8,平均相差7.4。
图1选用的数据虽然比较粗糙,但也可明显看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曲线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曲线平坦,证明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较慢,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快。
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综合起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快。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虽有所下降,但下降的不是很快。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甚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消费层次难以提高,必然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于稳定,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食品和衣着支出比重趋于下降,但幅度不大,这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较慢。
三、我国居民消费趋势的变化
(一)数据分析
1.模型的建立与概述
鉴于城镇和农村消费结构差别较大,根据经
2.分析
我们选取中国1992年~2003年12年间的数据建立模型,模型通过了所有的统计检验,因而该模型是适当的。该模型计算的图表较多,转换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医疗、交通和通讯、文娱、居住4项消费性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反映了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正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耐用消费品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其中交通与通讯的弹性系数最大,这与人们追求信息化和城市生活快节奏相吻合;文娱的增长快,反映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并有更多的精神娱乐需求;医疗保健系数较大,这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高医疗福利过渡到国家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制相关;居住消费支出比例有较快的增加,与我国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体制的转变有关,也是居民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的体现。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娱、其他4项消费性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其中,交通和通讯的弹性系数最高,为1.938,甚至比城镇居民的系数高0.055,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更多的交通和信息;居住弹性却远低于城镇,这和城镇住房制度有关,而且农村一般是自建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其吃、穿、用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随着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都会减少吃、穿、用的消费。
(二)经济理论分析
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研究,不同的社会学科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了大量分析,成果颇多。我们仅从经济学的角度,选择两项影响较大的经济理论来说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