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市区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作为穿越市区的唯一水系—乌鲁木齐河,无疑是本市一项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在保证下游地区供水、灌溉防洪等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河道两岸的滩涂於地,改造主河道,开凿支道,改变原有的渠道骨架,扩大的人工湖面,使其尽可能多的在市区环绕流动,增加空气湿度,同时水流所到之处,可植树造林,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由此,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对乌鲁木齐河珠江路段(风华园)进行了工程试点改造。本次试点改造相当成功,得到了市民及各界的好评。乌河改造工程南起乌拉泊水库分水闸北至东西渠分岔口(大寨闸),全长7537m,本次改造设计过水流量约25m3/s,它是乌河进城市的首段;东渠自大寨闸起,止于展览馆路,全长9313.8m,本次设计流量10m3/s;西渠自大寨闸起,止于展览馆,全长8410.6m,本次设计流量15m3/s;中渠自展览馆附近东西渠汇合点到迎宾路,全长8531.5m,维持现输水流量14m3/s;西北渠是乌河东渠末端分出的一条南北向支渠,它起始
于友好路西北渠管理处,终止于河南东路以北的铁路桥,全长约13547.9m,维持现过水流量约2.5m3/s。
2乌鲁木齐河改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概述
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市区三面均为荒山,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城市。恶劣的环境条件造成乌鲁木齐绿地覆盖率指标低于其他全国大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绿地及荒山绿化的力度,绿化面积有了较大提高,但离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2.2乌鲁木齐河改造的原则
乌河现状每年向下游放水约6000~7000×104m3左右,但水量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其原因主要是给水时间极不均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本次改造把创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景观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相结合,使水资源在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结合乌鲁木齐市防洪总体规划,在保证其下游灌溉、防洪、供水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渠道两岸的余地扩大乌河的水网作用,改善城市生态水环境景观。2)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并与即将实施的“引额济乌”供水工程规划相结合,利用局部扩大或延伸的水面形成绿核、绿心、绿楔与城市园林绿化相协调,让城市有了滨水之感,周边的空气湿润起来,沿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健全我市全面而旺盛的绿色大动脉。3)结合城市环境建设的现状和规划,沿环城的水系和绿地设计有特色的景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根据不同的地势特点,可在渠上建造不同建筑,如在渠面较窄的地方建造绿林、雕像、石碑、石刻,在渠流经人多的地方应建造新疆特色美食馆和民族歌舞基地等。充分考虑枯水期和冬季乌河景观问题,延长乌河系列景观的观赏期,使其成为我市的形象工程。
2.3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
乌鲁木齐河改造工程针对不同地段,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渠道两侧可利用的15~50m范围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同时水体两侧的绿地中多种乔灌木,形成富有季节变化的绿地层次,尤其多种常绿乔木,丰富冬季的景观效果。1)大寨闸段水系改造,增设了5万m2的人工湖面和12万m2的绿化面积,形成了局域水网和水循环圈,不仅为改善城区的小气候提供支撑,还为城区的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2)珠江路的风华园,在剖面布置上以梯形渠、梯形复式断面小跌水渠、陡坡渠、多级大跌水渠等各种形式相连,通过设置缓流池、小跌水、大跌水段等工程设施减缓渠道底坡,使水流变缓、降低流速、增加水深,改善水景,缓流池及大跌水等工程措施本身也可形成人工湖、瀑布和水帘等水面景观,丰富水量内涵。3)苏州路的和平园和和新医路的协和园,在平面布置上宽窄相间,湖渠相联,有条件的渠段,断面尽量扩大,形成较开阔的水面,分别达到0.5万m2和0.3万m2;同时增加绿化面积1.4万m2和0.5万m2;此外还增设了各类园林小品及构筑物,提高了城市生活品质,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使其成为乌河风光带的亮点。4)奇台路至西公园段改造后总水面面积1.8万m2,绿化总面积0.4万m2。通过对现有渠道的扩宽,驳岸线的改造,营造简约明快的亲水空间,设置亲水设施,满足了人们观水、亲水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渠道在非供水季节及枯水期的景观处理,效仿自然做出各种造型,使之在有水时更生动、无水时也自成一景。
2.4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环境效益
首先,乌河改造的实施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自然生态效益,若按照《乌鲁木齐河改造专项规划》实际完成后,乌鲁木齐河总水面面积约276hm2,控制绿地415hm2。其次,改造后开辟了大量的滨水活动空间,滨水景观的塑造延续了城市文脉、并与民风民俗、警世教育、科技宣传结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价值。
3乌鲁木齐河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乌鲁木齐河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1)城市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和管理水平的窗口。2)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无序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功近利,大量水面被侵蚀。使原本老化的渠道破损严重,过水断面严重不足,效益逐年递减。因此,无论从绿化城市形象,美化首府景观,还是缩短乌市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等方面考虑,改造乌鲁木齐河确是十分必要的。3)乌河改造实施后,环城水网在市区内形成多处景观,可以作为新疆面向全国展示其改革开放成果、风俗风貌的窗口,也体现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达到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可推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又必将带动城市文明的进程。
3.2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社会效益
乌河改造后从社会效益来讲,不仅能有效完成城市的分洪任务,而且能有效的疏导、储存分洪时多余的水,使乌河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遍布于城市南北的水网贯穿商住区,其两岸景色怡人,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滨水空间,这些空间因其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种种特点成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乌河沿线上所塑造的重要景观节点成为城市对外展示其形象的重要窗口,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并将拉动城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3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经济效益
3.3.1防洪效益乌市的水源地和几个大型水库皆处在城市的上方,乌河既是一条重要的输水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泄洪通道,对城市的防洪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乌河穿过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如果有洪水突降,水流不畅,给整个城市带来的各项损失,少则几亿元,多则无法估量。
3.3.2绿化灌溉效益由于乌河水网系统设置的不够完善,用于绿化灌溉的水利用率太低,平均约700万m3/a,约占乌河总水量的1/10~1/12,大多数水通过主干渠进入猛进水库和北郊农田。在2005年“引额济乌”工程建成以后,因此而节余的农田灌溉用水将主要用于乌市的绿化灌溉,从而降低自来水绿化灌溉的比例,形成一项可观的经济收益。
3.3.3水产养殖业效益利用乌河上的蓄水点和人工湖,可以适当开展水产养殖,并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今大寨闸段已成为钓鱼爱好者休闲的好去处。
3.3.4地价升值效益工程建成后,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必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可带动地价的攀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3.5增加旅游效益工程实施后,沿渠可以修建各类大型公园、游乐设施、绿地等休闲场所,提供市民娱乐休闲,带动周边商业区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
4结论
【关键词】 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经济上。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城市周边绿地、湿地、河流、湖泊受到很坏的影响。许多地区将湿地改为了建筑用地,造成城市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城市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引起灾害的频发。在现代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工程能够为城市规划指明方向,指导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此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如今、面临飞速化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遭到破坏,地下水枯竭、河流污染、雾霾天气等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环境难题。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 ,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应该受到城市建设的重视,必须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环境良好、生态协调的发展环境。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 , 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 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和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防止污水资源的扩散。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 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促进设备更新,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建立相关回收利用部门,进行深度开发和回收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宜居水平将影响到企业的落户、影响到人才的落户、影响到原有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同时注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展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点,进行环境监测的分析,实现现代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林伟毅 . 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J]. 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关键词 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定义
中图分类号 P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168-06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需水的认识。自然生 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自然生态 系统的需水不能得到满足,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服务的减少,反过来威胁到 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配置要求必须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生 态环境需水研究在理论上属于生态水文学的范畴,在实践上服务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生 态环境需水研究中,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十分重要,它通常包含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研究角度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将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河流各种功 能所需的水量,则可运用功能设定法来计算[1,2]。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是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各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要明确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 定义。然而,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已有研究中出现了 多个相关的概念,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环境需水、环境用水等;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不 同研究中给出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生态用水这一概念,在有的研究中被定义为“人为 补充到生态系统中的水量”[3],而在有的研究中则被定义为“生态系统实际利用 的水量”[4],显然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概念与定义在不同研究中的不一致,给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和水资源配置实践均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研究者普遍认 识。由于迄今为止,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归纳总 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归纳为一个概 念体系,并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作了探讨,希望能对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有所裨益。
1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
1.1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中的相关概念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上,描述其需水的相关概念有枯水流量(Low Flow)、 最小流量(Minimum Flow)、河道内流量(Instream Flow)、环境需水量(Environmenta l Flow Requirements)、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 Flow Requirements)、生态可接受流 量(Ecology Acceptable Flow Regime)和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 Acceptable Flows) 以及补偿流量(Compensation Flow)等等[5]。
随着研究对象从河流拓展到植被、城市、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自然会提出更具概括性的 概念。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表述各类生态系统需水时,相继采用了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环 境需水、环境用水、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术语。而随着对生态环境需水机理研究 的深入以及水资源配置实践的进展,又提出了生态储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等概念[ 3]。
1.2 概念辨析
产生上述诸多相关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服务于水资 源配置,大致应回答几大方面的问题:需水主体是什么?需要多少水?已经用了多少水?还 缺多少水?怎样配置? 正是由于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造成了在“生态”、“环境”、“ 需水”、“用水”、“缺水”、“储水”、“耗水”等关键词选用上的不同。为了明晰各关 键词的具体含义以便在研究中正确使用恰当的概念,需要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辨析。
根据已有研究以及上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将这些关键词分为三组,即“生态与环 境”、“需水、用水与缺水”以及“储水与耗水”,并进行辨析。
1.2.1 生态和环境
生态和环境这两个用词体现了研究对象的差别。生态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生命的 生物有机体构成的生物群落,另一部分是无机环境。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相对比重来看 ,有些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占有较大比重,如植被生态系统;而有些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则 占有较大比重,生物群落相对次要,如河流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在有些 生态系统中水只是供给生物群落生长,依靠生物群落来发挥功能,如植被生态系统;而在有 些生态系统中,水直接发挥功能,如河流生态系统,径流直接发挥维持地下水位、维持栖息 地以及输沙等功能。
对于前者,研究关注的对象多侧重于生物群落[6],主要考虑依赖于水而生存的动 物、植物、微生物所消耗的水量[7],解决生态问题[8],故研究者多使 用生态需水或生态用水的概念;而对于后者,研究关注的对象则侧重于无机环境,主要考虑 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9],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其水环境[ 10],保护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维持鱼类产卵洄游、保护和创造良好景观等[11] ,此时便倾向于使用环境需水或者环境用水的概念。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者们倾向于将生 态需水(生态用水)与环境需水(环境用水)区分开来[10, 12, 13]。
然而,生态和环境虽然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不可分割;研究对象均为生态系统,只是侧重点 不同。因此在一般的论述中,如不涉及具体的生态系统,通常可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生态 环境用水)[14]。
1.2.2 需水、用水和缺水
需水与用水这两个用语实际上是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反映。需水是从生态系统自身需求的角度 来说的,是生态系统自身固有的属性,虽然可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波动,但相对固定;而用水 则是生态系统实际获得的可供利用的水量,动态多变。对于受人类活动干扰不大的生态系统 来说,尽管用水多变,但从长期来看,用水与需水基本相符;而对于人类开发强度较大的生 态系统来说,用水被大量挤占,需水往往不能满足,二者的差额即是缺水。合理的水资源配 置应保证用水与需水大致相当。
用水的来源包括天然补给和人工补给两个方面。其中人工补给在天然补给不能满足生态系统 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存在[15];人工补给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相对应, 包含在狭义的水资源(人类可控制和分配的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中。
1.2.3 储水与耗水
储水与耗水主要是从生态系统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来区分的。生态系统对获得的水资源,一部 分用于消耗,另一部分则存储起来;前者称为耗水,后者称为储水。从理论上讲,需水包括 储水与耗水两部分;储水的功能是起缓冲作用,为耗水提供来源。而从水量平衡与水资源配 置时间的角度来看,只要满足耗水则可满足生态系统的需求。
以植被生态系统为例,其需水包括土壤水与蒸散两部分[16],前者属于储水,后者 属于耗水。土壤自身并不消耗水,并且在降水时将多余的水资源存储起来,在干旱时供给植 被蒸散之需。一般说来,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并不大,因此在多数研究中,计算植被生态需 水时仅考虑蒸散。然而在人类活动十分强烈的区域,储水也可能被人类掠夺,如过度抽取地 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过度取水导致湖泊萎缩等;在这种情况下,计算需水时不仅要考虑 耗水,还要考虑储水的补足。
1.3 生态环境需水各概念使用建议
通过上文的概念辨析,可以明确生态环境需水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生态系统由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根据其组分之间的不同而有生态(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环境(无机环境)之分。而根据其自身需求与实 际获得的差别又有需水与用水之分。从生态系统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来看,有储水与耗水之分 ;从生态环境用水的来源来看,有人工补给与天然补给之分;需水与用水的差值即是生态缺 水。从而可将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概念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见图1)。
根据已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普遍希望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概括生态环境需水,如宋炳 煜等建议采用生态用水的概念[17]。然而,生态环境需水概念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 生态系统;能科学辨析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内涵[4]。从上述分析来看,生 态环境需水的各相关概念都有其具体含义,在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实践上都具 有各自的意义,它们一起共同区分了广义水资源与狭义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内涵 的差异,这是单一的概念难以实现的。例如河流输沙用水更多地是体现一种 环境功能,此时 采用环境用水比采用生态用水更加贴切。因此,本文建议不必建立单一的统一概念,而是允 许这些概念共存,在研究时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概念。
在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研究和水资源配置的实践操作中,宜根据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概念 。在概念的选择与使用上,本文建议如下:①首先根据研究对象来选择使用“生态”、“环 境”或“生态环境”:如果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生物群落,则可选择使用“生态”一词;如 果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无机环境,则可选择使用“环境”一词;而如果研究对象既要考虑生 物群落,又要考虑无机环境(如以某个区域或流域为研究对象),或者在一般的理论叙述中 ,则选择使用“生态环境”一词;②其次,根据研究内容是考察生态系统自身的需求还是实 际获得的供给,选择使用“需水”或“用水”。而对于生态储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人 工补给与天然补给用水等概念,含义已十分明确,在其使用上一般不存在什么争议。例如, 研究植被时可用植被生态需水概念;研究河流需水时,主要考虑环境因素,则可采用河流环 境需水概念;而研究一个流域时,则需采用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同样,在考察生态系 统实际得到的可供利用的水量时,应采用相应的用水概念。这样一来,在生态环境需水相关 概念的选择与使用上可以较好地达成一致。
2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2.1 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的相关表述
在国外,Covich于1993年提出了生态需水就是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 [18]。Falkenmark将“绿水”(green water)的概念从其他水资源中分离出来, 提醒人们注意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19]。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态需水(Basic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需要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 ,以求最大程度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同时应该考 虑气候、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20]。
在我国,早期的研究中根据研究对象来直接定义。如汤奇成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可统称为 生态用水,它包括绿洲周围植树造林种草所需要水量和保持一定湖泊水面所需水量两方面 [21];贾宝全等则认为: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护 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或组分)所消耗的水分都是生态用水[22]。显然,这样 的定义仅适用于某个或某些生态系统,而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因而缺乏普适性,需 要改进。
真正具有普适性的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是钱正英等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 报告》中提出的。即:“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 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 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23 ]。这一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与支持[24],其研究也多以此定义为基础 [25]。例如:河口区生态系统可根据水盐平衡来确定生态环境需水[26, 27]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输沙部分[1, 28],特别是多沙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2 9],可采用水沙平衡来确定。
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有时难以直接利用这四大平衡原理来确定生态环境需水。另 一方面,从其狭义定义来看,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也需要具体量化。为此,各 研究者不得不依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定义,如“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 相对稳定”[17]、“维持自身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30, 31]等说 法;这些表述大致可归纳为自然地理平衡说法、生态系统稳定说法与其他说法[17] 。
2.2 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之间的关系
从研究背景来看,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正是在人类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生态系统健康 受损的情况下提出的,研究的目的也正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另一方面,尽管在定义 的表述上有所不同,然而在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保持生态系统健康这一点上,大家的认 识颇为一致[32]。那么,如果借用“生态系统健康”一词,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需水 概念界定有所帮助呢?
Costanza将过去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归纳为动态平衡、没有疾病、多样性或者复杂性、 稳定性或弹性、活力或生长空间、各组分间平衡等说法[33]。而在已有研究中,生 态环境需水被定义为“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17]、“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 [23]、“维持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34] 、“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或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不至于进一步下降”[35]、“维系生态系统功能” [1, 36]等所需要的水。比较这些说法不难看出(见表1),在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中 ,研究者表达的正是“健康”的含义;只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才造成了对“健康”表述的 不同。
生态系统健康定义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活力或生长空间(vigor or scope for growth)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17]没有疾病(absence of disease)[33]
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23]各组分间平衡(balance between system components)[33]维持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34]稳定性或弹性(stability or resilience)[33]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4]动态平衡(homeostasis)[33]
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2]多样性或复杂性(diversity or complexity)[33]
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37]
维持自身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30, 31]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和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8]满足特定的河流系统功能[1]
维系一定生态系统功能[36]
2.3 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通过上述对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已有研究中对 生态环境需水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均是在表达“生态系统健康”的意思。因此, 本文建议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这一表述与Covich的定义 比较相似[18]。事实上,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规范化的概念,它代表了环境管理的 最终愿望[33]。
采用这一定义具有如下优点:
(1)这一定义抓住了现有研究中各种定义的共同本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将现有研究 中的各种说法统一起来。
(2)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 需水机理,由于用水短缺引起的健康问题有不同的表现,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也不同; 这也是造成现有研究中多种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的原因之一。例如对于植被生态系统来说,一 般倾向于从结构方面来描述,因此植被生态需水通常被定义为维持自身生长所需的水量;对 于河流生态系统来说,更易从功能上来衡量其是否健康,因此对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一般定 义为维持其功能所需的水量。而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中关于生态环境需水定义 的各种表述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健康”的含义,只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描述 “健康”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因此,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 ”,可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
(3)有助于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大部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现状 进行生态环境需水的概算工作,而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合理性缺乏评价,因此导致研究成果实 用价值不足。将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为合理确定生态环境 需水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并可以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合理 性进行评价,从而将有力地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4)有助于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成果,对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效果进行评价。生态 环境用水的短缺会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恶化,而生态环境用水配置的目的即是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因此评价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是否合理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来实现。
3 总 结
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讨论。已有研究在概念选择与使用上的不一致 ,主要体现在生态与环境、需水与用水等关键词的使用上。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本文将 其归纳为一个概念体系,并对各概念的使用提出了建议: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生态”、 “环境”或“生态环境”用词的选择,其次根据研究内容是考察生态系统的需求还是实际获 得的供给,确定“需水”或“用水”用词的选择。这样,在概念的使用上可以较好地达成一 致。
通过对生态环境需水定义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已有研究中关于生态环境 需水各种定义的本质是表达“生态系统健康”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生态环境需水定 义为“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采用这一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将现有研究中的 各种说法统一起来;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借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的研究成果来合理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对生态环境用水配置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倪晋仁, 金玲, 赵业安, 刘小勇. 黄河下游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J]. 水利 学报, 2002, (10): 1~7. [Ni Jinren, Jin Ling, Zhao Yean, Liu Xiaoyong. Mini mu m Water Demand for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J]. Jo 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2, (10): 1~7.]
[2]倪晋仁, 崔树彬, 李天宏, 金玲. 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J]. 水利学报, 2002, (9):14~20. [Ni Jinren, Cui Shubin, Li Tianhong, Jin Ling. On Water Demand of Rive r Ecosystem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2, (9): 14~20.]
[3]郑红星, 刘昌明, 丰华丽. 生态需水的理论内涵探讨[J]. 水科学进展, 2004, 15(5 ): 626~633. [Zheng Hongxing, Liu Changming, Feng Huali. On Concepts of Ecolog ical Water Demand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4, 15(5): 626~633.]
[4]杨爱民, 唐克旺, 王浩, 刘小勇. 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J]. 水利学报,2004,?(12): 39~45. [Yang Aimin, Tang Kewang, Wang Hao, Liu Xiaoyong. Theo ry an 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Water Use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 ring, 2004, (12): 39~45.]
[5]杨志峰, 张远.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方法比较[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 3, 18(3): 294~301. [Yang Zhifeng, Zhang Yuan.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Ecolog ical and Environmental Flow in River Channels [J].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 eries A, 2003, 18(3): 294~301.]
[6]许新宜, 杨志峰. 试论生态环境需水量[J]. 中国水利A刊, 2003, (3): 1 2~15. [Xu Xinyi, Yang Zhifeng. General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 ter Demand [J]. China Water ResourcesSeries A, 2003, (3): 12~15.]
[7]刘霞, 王礼先, 张志强.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6) : 58~61. [Liu Xia, Wang Lixian, Zhang Zhiqiang. Progress on EcoenvironmentalWater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1, 15(6): 5 8~61.]
[8]谢新民, 杨小柳.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测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228~229. [Xie Xinmin, Yang Xiaoliu. Theory and Pract ice of Instant Prediction on Water Resources of Drought Period in Demiaridsubh umid Area [M]. Beijing: China WaterPower Press, 1999:228~229.]
[9]杨振怀, 崔宗培, 徐乾清等.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卷)[M]. 北京: 水利电力出 版社, 1990:853. [Yang Zhenhuai, Cui Zongpei, Xu Qianqing et al. Chinese Encycl o pedia on Water Conservancy (Volume 2) [M]. Beijing: China WaterPower Press, 19 90:853.]
[10]王西琴, 张远, 刘昌明. 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J]. 自然资源学 报, 2003,18(2): 240~246. [Wang Xiqin, Zhang Yuan, Liu Changming. A Theoretical Discuss 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of River Course [J]. Jo 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2): 240~246.]
[11]瞿伦强. 论成都的环境用水和水生态环境建设[J]. 四川环境, 1997, 16(1): 51~ 55. [Qu Lunqiang. On Water for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envir onment of Chengdu?[J]. Sichuan Environment, 1997, 16(1): 51~55.]
[12]王西琴, 刘昌明, 杨志峰. 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II)――实践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21(5): 548~552. [Wang Xiqin, Liu Changming, Yang Zh ifeng. Method of Resolving Lowest Environmental Water Demands in River Course (I I):Applica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1, 21(5): 548~552.]
[13]王西琴, 刘昌明, 杨志峰. 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Ⅰ)――理论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21(5): 544~547. [Wang Xiqin, Liu Changming, Yang Zh ifeng. Method of Resolving Lowest Environmental Water Demands in River Course (I ):Theory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1, 21(5): 544~547.]
[14]田英, 杨志峰, 刘静玲, 崔保山.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 003, 23(1): 100~106. [Tian Ying, Yang Zhifeng, Liu Jingling, Cui Baoshan.Preli minary Study on Urban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J]. Acta Scientia e Circumstantiae, 2003, 23(1): 100~106.]
[15]纪永福, 俄有浩, 杨自辉, 安富博. 民勤盆地生态功能类型区划分与生态用水分析[ 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1): 10~15. [Ji Yongfu, E Youhao, Yang Zihui, An Fubo .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al Divisions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in the Minqin Basin [J]. Arid Zone Research, 2008, 25(1): 10~15.]
[16]张远, 杨志峰. 黄淮海地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 6(2): 72~75. [Zhang Yuan, Yang Zhifeng. Minimum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 f Forestland in Huanghuaihai Area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 ion, 2002, 16(2): 72~75.]
[17]宋炳煜, 杨. 关于生态用水研究的讨论[J]. 自然资源学报, 200 3, 18(5): 617~ 625. [Song Bingyu, Yang Jie.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Use of Water Research [J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5): 617~625.]
[18]Covich A. Water in Crisis: A Guide to the World's Fresh Water Resources [ A]. In: Peter H.G.(Eds.). Water and Ecosystem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1993:40~55.
[19]Falkenmark M. 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Under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M ]. Pretoria: Conference of SADC Minsters, 1995:23~24.
[20]Gleick P H. Water in Crisis: Paths to Sustainable Water Use [J]. Ecologi cal Applications, 1998, 8(3): 571~579.
[21]汤奇成.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绿洲建设[J]. 自然资源, 1989, (6): 28~34. [Ta ng Qicheng. Water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 of Oasis in Tarim Basin [J]. Reso urces Science, 1989, (6): 28~34.]
[22]贾宝全, 许英勤.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新疆为例[J]. 干旱区地理,1998, 21(2): 8~12. [Jia Baoquan, Xu Yingqin. The Conception of the Ecoenvir o nmental Water Demand and Its Classification in Arid Land:Taking Xinjiang as anExample [J]. Arid Land Geography, 1998, 21(2): 8~12.]
[23]钱正英, 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 北 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Qian Zhengying, Zhang Guangdou. Strategic Resear 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W aterPower Press, 2001]
[24]贾宝全, 张志强, 张红旗, 慈龙骏.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探 索[J]. 生态学报, 2002, 22(10): 1734~1740. [Jia Baoquan, Zhang Zhiqiang, Zhan g Hongqi, Ci Longjun.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Problems and Future Framew ork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Water Us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 22(10): 1734~1740.]
[25]刘桂民, 王根绪. 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J]. 冰川冻土, 2004, 26(5) : 650~656. [Liu Guimin, Wang Genxu. Some Issues of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inthe Arid Regions of China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4, 26 (5): 650~656.]
[26]顾圣华. 长江口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探讨[J]. 水文, 2004, (6): 35~37. [Gu S henghua. Study o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Water Use in the Ya ngtze River Estuary [J]. Hydrology, 2004, (6): 35~37.]
[27]郑建平, 王芳, 华祖林, 褚君达. 海河河口生态需水量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5, 33(5): 518~521. [Zheng Jianping, Wang Fang, Hua Zulin, ChuJu nda. Research on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Haihe River Estuary [J]. Jour nal of H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5, 33(5): 518~521.]
[28]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最小输沙用水总量的初步估算[J]. 泥沙研究, 2003, (2) : 60~64. [Shi Wei, Wang Guangqian. Estimate of the Minimum Water Requirement f or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 rch, 2003, (2): 60~64.]
[29]Luo Huaming, Li Tianhong, Ni Jinren, Wang Yudong. Water Demand for Ecosyst em Protection in Rivers with Hyperconcentrated Sedimentladen Flow [J]. Sci en ce in China Ser. EEngineering & Materials Science, 2004, 47(Supp.I ): 186~198 .
[30]崔保山, 杨志峰.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2): 21 9~224. [Cui Baoshan, Yang Zhifeng. Water Consumpt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As pe ct on Wetlands?[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2, 22(2): 219~224. ]
[31]杨志峰.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Yan g Zhifeng.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32]唐占辉, 马逊风, 盛连喜. 生态用水量估算与植被生态建设[J]. 环境保护, 2004,(9): 31~33. [Tang Zhanhui, Ma Xunfeng, Sheng Lianxi. Estimation of EcologicalWater Consumption and Veget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J]. Environmental P rotection, 2004, (9): 31~33.]
[33]Costanza R, Mageau M. What is a Healthy Ecosystem[J]. Aquatic Ecology,1999, 33: 105~115.
[34]刘昌明. 中国21世纪水供需分析: 生态水利研究[J]. 中国水利, 1999, (10): 18 ~20. [Liu Changming. Supply Demand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in 21st C enturyin China: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1 999, (10): 18~20.]
[35]丰华丽, 王超, 朱光灿.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生态需水的影响分析[J]. 水科学进 展, 2002, 13(6): 757~762. [Feng Huali, Wang Chao, Zhu Guangcan. Effect of LandUse on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River Basin [J]. Advances in Water Sci ence, 2002, 13(6): 757~762.]
[36]夏军, 郑冬燕, 刘青娥.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估算的几个问题研讨[J]. 水文, 2 002, 22(5): 12~17. [Xia Jun, Zheng Dongyan, Liu Qinge. Study on Evaluation o f Ecowater Demand in Northwest China [J]. Hydrology, 2002, 22(5): 12~17.]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凸显,节能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探究室内、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观内涵的方法策略,并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联,覆盖了人类室内与室外的所有活动空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思想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因此,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生态人居环境,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求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观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观念,是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观念,其概念与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指导。同时,生态文明观是由密切联系的一系列生态观念所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观、生态科技观、生态价值观等,其内涵涉及到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与开发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和修复已被破坏与污染的生态环境、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核心思想在于尊重自然,实现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针对自然环境变化以及日趋明显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意识薄弱等现实问题,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以维系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从功能和审美两大方面对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生态文明观念尊重并有效利用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功能的实用性与绿色环保的审美观念。同时,基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重视与地域文化之间、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重意义,强调地域性文化的应用与传承,探索符合地域特征和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设计思路。
生态文明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一种新的提法,但就其本质,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思想中早有体现。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都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同样,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自然及保护自然,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态文明的观念可谓渊源久远。然而,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设计带来方便的同时,一些环境设计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能否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的视角进行反思并指导设计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室内环境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合理的室内空间结构与构造能为室内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创造出宜人舒适的空间环境,减省室内装饰工程的内容以及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要营造生态、环保、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首先得从外部围合空间———即建筑方面入手。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室外环境设计
1.景观形式的合理规划。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占地情况,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并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带和一些建筑余留空地,更好地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营建。比如,合理安排设计环节中出现的小块空地,既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又可在这小块空地上进行绿化设计作为点缀,对周围的小环境、小气候的形成可起到微调的作用。在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尽量在保持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运用山石、水体、各种植被的层次及季相变化,为人们营造一个更贴近自然、亲近自然的环境。
2.尊重场地和栖息者的自然属性。在景观规划中,应首先有效利用基地现有的自然条件,如基地的地形、水体、植被等,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改造造成基地自然面貌、微气候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景观设计时,可从保持整体的自然景观原貌、保护生态湿地系统、维护滨水景观的自然形态、修复城市绿地系统、保留和利用现有植被资源等方面入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进行设计。同时,必须保证原有环境的生物链及其中动植物的正常生存,并使它们自然的栖息地得到保留。景观设计环节中,必须对基地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整体规划,保证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并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为它们提供合适的生存空间,充分体现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
3.创造具有地域精神的景观空间环境。提倡地方主义和新地域主义,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与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环境条件相关联,反映地方特色与生态理念。在设计时,应从场地的地域特征出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地方传统材料,营造传统乡土景观意象,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及内容,打造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乡土新景观,创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及地方文脉的回归与传承。
综上所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贯彻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实质,构建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每个环境艺术工作者的思考与践行。
【参考文献】
[1]庞永红.屈健.当代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文艺研究,2011,02.
一
新闻摄影、文献摄影、风光摄影等都是我们直面生态环境的可以选择的表达方式。
新闻摄影以其网络覆盖面宽、触角敏感而担负着每时每刻关注和传达我们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变化的重大责任。
人们不仅需要了解各种自然或者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灾难,也需要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恢复、物种的灭绝;不仅应该直面恶劣的生存现象,传达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信息,而且也应该及时掌握生态科学研究、生态建设、环保技术最新进展,尤其是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或者沦丧所造成的生存环境与质量的变化;我们不但应该密切关注眼前正在发生的灾难,也应该跟踪关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还应该追溯和反思其发生的原因(比如象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近期一再肆虐京城、北方各省区并多年危害大西北的沙尘暴)。
事实上,一张或几张照片的摄影,人们比较容易也比较愿意做,更需要耐力、智力和勇气的深度摄影报道却少有成功之作。这的确需要摄影人的自觉与牺牲。
文献摄影具有更灵活时间性,也更需智慧和耐力。它可以对一个范围(区域)某人、某事、某些物种跟踪记录,以揭示出环境保护意识与人和其它生物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献摄影的阶段性成果完全可以作为报道摄影或者小的图片故事出现。中国云南摄影爱好者为滇金丝猴及其生物多样性,坚持数年自费跟踪记录、研究、呼吁的努力,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个体成功的范例,其生态保护方面的意义与其摄影方面的文献价值同样不可或缺。而尤金・史密斯的《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堪称这方面的传世佳作。他因和当地因工厂排污而遭受水银中毒危害的村民共同生活、抗争,而招致工厂派来的打手毒打,为此卧床数月。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他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常觉得自己想做个象牙塔里的艺术家,不过我忍不住要找人说话,因此我必须要放弃那座象牙塔,也为此我当了记者――一个摄影记者。但是我从此便永远挣扎在新闻记者记录事实和艺术家经常不苟同的两种态度之间。我主要关心的是诚实,最要紧的是对自己要诚实。”
风光摄影曾经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最先恢复生机、繁荣发展的摄影门类,人们善意地认为可以通过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来增强全国人民热爱山水的情怀。然而,我们大多数风光摄影是否能在这种陶情冶志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风光摄影作品美是否真的等于山水田园美?进而等于自然环境质量高?事实上,优美的光影可以揭示江河的雄浑、沙丘线条的性感,却同样可以遮蔽甚至美化水土流失的严重、沙漠化的危害。
或许,安塞尔・亚当斯在20世纪初对此的认识更深刻一点,他穷20余年时间乐此不疲地游摄在美国西部山川,以大量举世无双的美国西部风光摄影图片,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为西部森林资源保护和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保护、立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安塞尔・亚当斯说:“爱德华・韦斯顿也对我提出过忠告,劝我不要‘揽事’太多。但是我绝不赞赏象牙塔似的态度,我宁愿我的工作能够有助于使人类相互影响和活动的世界得以发展,或者至少与之共存。”
二
今天,许许多多的照片正在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照片的方式、视角和以往的行为 。曾几何时,我们的工业生产和建设是伴随着有毒有害物质、水和气的大量排放而发展的;农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以围湖造田、开山造田、弃牧(场)垦田来实现的……
由于我们人为地一再失误,大自然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报复着我们。如仅仅内蒙古就有1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戈壁,而与北京最近的南马场沙丘距天安门广场的直线距离区区不足72公里,并且以4-5米/每年的速度东移。
当今人类已经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影像只是一种纪录和传达。这些影像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生活的宁静与生机,艺术的奇巧与魅力;也同样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愚昧、贪婪和破坏性。
摄影被发明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观看和记录容易消失的事物,因而照片中的现实“真实”与否就成了一个判断标准。就此而言,对摄影是否艺术的争论相应地归结为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对立,而所谓艺术摄影或者摄影的艺术性无非是就其观看方式来看:那些艺术摄影照片把现实弄得让人们感觉不那么熟悉了,仅此而已。
记录摄影和艺术摄影常常势不两立。人们似乎常常对作为“客观记录”者的摄影师与作为“独具慧眼”者的摄影师之间的差别十分在乎,这种差别又常常被误认为对作为“记录”的摄影和作为“艺术”的摄影的人为割裂。事实上,无论是“记录”也好,“艺术”亦罢,没有感受怎么可能会有“打动”?说到这里就不能不再一次提到安塞尔・亚当斯和尤金・史密斯。前者深谙风光摄影,影像气势恢宏;后者尤精文献摄影,情感细腻哀婉。尽管他们的摄影对象和内容的主要部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摄影却都成为历史经典。当我们凝视亚当斯的西部影像,体味其中所传达的黑白韵律、山川峻拔、森林繁茂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同时体味到作者对山林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呢?当我们一再与尤金・史密斯相逢,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的那份纪录和抗争的责任呢?
三
而今在中国摄影界,“责任”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今已经有不少人在抱怨中国摄影界“责任”谈得太多了,果真如此吗?那么“责任”到底该不该讲?摄影到底需不需要“责任”?这仅仅只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吗?反对谈“责任”的人无非是想说“责任”只应该是职业摄影师的事,对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不需要去考虑。
假如他们“纯粹”是“玩”摄影――只是在家中拍拍孩子和老人、拍拍自己以自娱,并不损害他人、他物倒也罢;但是如果我们走向社会、走入自然,只要我们在地球上活动,就必然要涉及到人、自然、环境、生物链一类行为,就不得不考虑我们对地球所负有的“责任”,摄影又安能例外?君不见有摄影师为了拍摄白鹭而以鞭炮“催鹭起舞”,甚至当作创作经验来介绍。有的摄影师为独家占有题材而在四川攀枝花拍完并蒂苏铁之后将之连根砍去。有人为了拍野生动物,邀集众人满山驱赶……凡此种种,事情似乎都不大,但反映出的是我们不少人不懂得尊重自然,不懂得尊重生态,缺乏广泛的生命伦理道德,这已经是导致我们这个地球生态急剧恶化的致命根源。
由此可见,摄影人面对“责任”似乎无法回避。
人在与自然抗争时,其实常常是在与自己、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愚昧和贪婪抗争,人类的对手往往就是人类自己。摄影有义务和责任把人类的“另一面”反映出来。1998年的抗洪救灾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当我们了解到我们为抵御洪水而堆入长江的泥石沙料又将长江中下游河床垫高60-70厘米时,我们在大水过后是否有过反映?对此又作何感想?环境保护思想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应该更尊重科学?假如要创造就意味着要破坏,或者“不破不立”,那么今后我们将如何评价我们的创造抑或破坏及其孰是孰非?摄影人及其摄影难道不需要对此做出观察、记录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