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47-01

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资源。它具有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仍然是粗放的、外延性的,其中相当部分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造成巨大的压力,结果必然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情势和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有必要在建设与治理的基础上加以维护。

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水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则是水资源得以涵养、保持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资源流失、恶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乱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的排放等,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植被资源等许多方面,而水资源流失和被污染则首当其中。

2 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不容置疑。概括起来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洪水暴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变坏;湿地和水陆交错带破坏严重;近海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全国2 /3的河流受到污染, 300多个大中城市面临缺水,黄河断流1997年发展成为跨年度的现象;渤海海区1998年出现3 000多km2的赤潮,沙尘暴20世纪90年代多次光顾北京城,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出现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我国有2500万hm2天然湿地,这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和被破坏;沼泽、滩涂大量被围垦,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种群渐渐消失。这些都提醒我们,我国的水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体水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足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2 /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续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 维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将达到历史新高,本世纪中水资源最基本的矛盾仍将是水资源短缺及其引起的生态失衡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调剂余地有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节流与开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防治水污染,强化与协调水资源综合管理,解决由水问题带来的生态问题,这将是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我国有过不少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但实施效果较差。这除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本身不完善以外,还与各地区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也与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必要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关于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显不足。

3.2 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饮用水源地已出现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仅这些地区水源地问题有可能加重,即使是水资源较丰沛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较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水源地。我们不仅需要维护现有水体质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3.3 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有必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对缺水的地区进行水源的调入。应当建设必要的调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远不适应西北地区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力争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和国外资金进入该领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设。

3.4 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中带来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建设无不影响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建设项目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特别大,所以这些地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政出多门,不依法办事,漏洞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在贫乏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态下,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将有可能造成这些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法制化。

3.5 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则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区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论证,特别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量的关系研究还很缺乏。如最基本的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研究刚刚起步,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研究和系统的资料;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较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大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有关大专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急需的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必要时可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合理利用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合理的利用人才更是为了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经济增长效率

引言: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研究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虽然很多专家都不断深化对于金融生态环境本质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专家对于经济的增长方式给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研究就比较少见。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与经济增长效率的比较

金融主体产权的维护工作靠的就是完善的法治环境,它能够有力的遏制住金融债务以及信用欺诈的发生,所以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就是法治环境。反映法治环境的指标很多,比如说法律水平的完善、司法系统的公正等等,大部分还是以质量指标的方式存在着,考虑到指标的可量化性,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测试地区的司法公正上来。

首先,由于具有漏洞的法律体系会导致金融生态系统进入到恶性循环的深渊,市场经济的立法精神保障了各个权利主体的权益。金融立法就是应该维护好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一套完善的司法体系防止发生侵权事件。但是现实往往与理想相差很远,政府在金融市场的管制方面往往过分依赖权利,严重的影响了金融市场应有的合理秩序,现阶段的金融市场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阶段了,否则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干扰。

其次,同样的法律之下会生成不同的执法效率。我国对金融生态的法律只有一种,但是却在各个地区上演着不同的执法水平。很多非正式的制度有着其历史积淀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正式约束上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文化而言的非正式约束,在当下的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与经济增长效率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率

首先是要明确好区域金融生态的限制条件,从法律的方面来讲就是要以市场为前提,根据相应的市场规则来完善法律的体系。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达到经济上不能完成的目的,把市场的局限性和失灵性消除在萌芽状态。现阶段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来对金融资产的高配置和良性循环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还应该在法律的执行环节提高效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适当的引入穷籍制度,再加入我们国家的法律特色,对于那些想要逃废债者,限制他们的生活权限,比如说不能够拥有服务行业的享受,不能经营任何企业、不能够参加高档宴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逼迫其还债,起到法律的严肃作用。

(二)加快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

要想改善区域金融的生态环境,最基本的就是应该加大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让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企业能够单独作为市场的主体存在,为了在原则上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就应该适当的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约束机制。另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现有的经济水平,意识到完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不仅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壮大,还能够加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现实数据表明,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金融生态就越平衡,反之则越趋于复杂。所以说,现阶段应该大力加快经济产业的调整工作,并且积极开发自身的创新技术,发展创新经济是维持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加大金融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金融市场的深度主要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经济交易量,从而可以保证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成交量变动不会导致市价的失常波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有深度的市场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值。金融市场的宽度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够使用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即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这两点能够明显的反映出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整体水平是否成熟,外人对于金融发展的直观感受就是这个企业的金融增长量的多少,而其深层次的表现则是结构的发展。就金融发展来讲,想要发展结构,就要加强金融的改革力度,而广度和深度能够保证金融配置的长远效益和安全。所以说,加强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对金融事业的渗透能力以及支持作用起到了“转化投资”的功能。

(四)提倡诚信金融生态理念

首先,应该让各级政府加大对诚信建设的关注度,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此来带动社会信用的发展;其次,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数据库,由政府为数据库的代表,从银行、企业、教育等各个部门收集组织上的经济往来的有效信息,在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之下,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等级;最后,应该把诚信社会作为建设重点,金融生态的环境的改变往往需要依靠在大的改革背景之下,政府部门应该对社会上的企业不诚信经营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严厉打击,要大力支持在不良贷款方面的清收工作,只有优化了投资环境,才能保护好银行对于经济转型的具体工作和投资决心。

(五)把行政干预进行适当的消减

通过上述的文章已经说明了,要加强每个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减少跨行业之间的干预手段,及时的遏制住由于部分干部权力过大引发的经济问题。对于财政紧张的地区,政府要及时干预金融部门原有的行为,加强地方和中央的企业融资行为,由此可见,想要整体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与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就应该加强政府的职能作用,积极摆脱金融的小圈子,走到大的金融体系中来,要把主要的工作重点专业到公共的服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建设安全金融体系的脚步,才能够长久的维持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对于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与经济增长效率提出的建议能够整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还必须要政府和社会本着金融环境改革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并行方式,才能够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越.区域金融差异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D].浙江大

学,2009.

[2]温智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研究:以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第4篇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政策建议

1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 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难以提升

现阶段,环境法治制度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形成严重的打击,生态环境破坏者累教不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现行环境法律处罚力度偏轻,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他们的破坏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职能以及相应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环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细化,由于违法惩罚力度偏轻,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违法环境保护制度气焰,部分企业污水排放并为达到排放标准,这对生态环境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司法手段并未与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结合,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环境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 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普遍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应尚未纳入到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形同虚设,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市场手段不足,难以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要组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公民环境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 建立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显现,西方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并优化了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2.1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经验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环境保护部门基础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态环境制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对应关系,将污染控制的各项制度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进而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 环境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公众参与度极为重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意识觉醒和公众有效参与,充分展现公众的监督的重要作用,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够为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健康权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对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建立我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3.1 源头严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核算制度,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环境效益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要及时叫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产处理、淘汰和推出,修订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促使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最后,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风险民意沟通以及利益诉求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3.2 过程严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企业生产排放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不合理培养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以及行政执法制度,对工业源点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标准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建设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 后果严惩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强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明确环境权益机制,准确确认环境污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使责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通过惩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将这种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社会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2]卢现祥,许晶.不同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比较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2(5).

[3]周迪.论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构--以法国工业分类环境保护制度为例[C].//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