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现状及成效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7-02

1 县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通过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高产创建、间套种、粮食覆膜种植等重点科技增粮措施实施力度,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等推广覆盖范围,带动了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全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201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9.54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7.45%),比2010年增长4.25万亩,增8.6%。粮食总产量达到11.73万吨,同比增长5%以上(增速居全市第一),比“十一五”末增长2.74万吨、增30.5%。全县粮食总产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

1.2 特色产业培植成效明显

1.2.1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4.84万亩、产量7.02万吨,产值23166万元,产值增长20.5%。其中以无筋豆、冬辣椒为主的订单型冬早蔬菜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河谷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2014年冬早蔬菜种植1.46万亩、产量3.15万吨、产值1015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96%、19.8%、26.8%。

1.2.2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持续加快

全县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4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1%。以“云南六大名鸡”之一的“镇沅瓢鸡”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瓢鸡原种保种场1个、初级保种场1个、乡(镇)育雏孵化场2个、保种示范户200户,种用瓢鸡饲养规模达4万羽以上,瓢鸡保种扩繁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瓢鸡存栏30.05万羽,实现产值2745万元,为瓢鸡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1.2.3优质粮油产业培植取得突破

按照普洱市“3个10万亩”优质稻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由金穗粮油加工公司牵头,2014年在勐大镇建设“软香谷”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1151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100亩,建成优质米、菜籽油2条加工生产线,收购加工稻谷630吨、油菜籽200余吨,综合产值1096万元。有力带动了镇沅本土优质粮油产业迈向产、供、销一体化。

1.2.4加快高端水果产业引入发展

以富农公司(富农果蔬庄园)牵头,筹资引入红阳猕猴桃、蓝莓试验示范种植25亩,待果品品质检测、有机认证达标后,计划2016年开始扩大带动发展,初步规划发展1万亩,积极打造地方特色高端果品产业。

1.2.5积极探索淡水渔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镇沅渔业“生态”、“特色”两大名片,引进今晨山水产科技公司、福建个体老板等,在九甲镇、古城镇发展以虹鳟鱼、台湾金鳅等为主的优质、高效渔业示范养殖,建成示范养殖基地53亩,积极带动县域淡水渔业加快发展。

1.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全县农业基础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4年,各部门争取投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2381.54万元,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07万亩,完成市、县级计划任务的138%。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3亿元,修复水毁工程969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0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1.4 农机化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至2014年末,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54753台(套),同比增长7.56 %;机耕机耙面积17.808万亩,同比增长6%;机收面积8634.6亩,同比增长7.8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8.89万千瓦,同比增6.35%,比“十一五”末增长51.2%。农机化水平达44.6%,比“十一五”末增长5.6个百分点。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果突出

2014年末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6个,同比增31.2%,合作社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8倍。同时不断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提升发展经营能力,完成认定县级示范社18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6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富农果蔬、金玉农业、炳朗农业等庄园有序推进。培育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6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4年县级共投入产业研究与开发科技经费950万元,同比增长9.2%。截止2014年末,全县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优质种业基地3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个、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个。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认真落实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传,强化农资市场源头监管,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生产销售及使用国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鱼用及兽用饲料非法添加药物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等,加大市场“三品一标”用标检查等。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三品一标”认证及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抽测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产业小、散、弱、单现状一直存在

县域农业产业以传统原料型生产居多,且种类繁多、分布较散,产业分布互相交织,相互间发展及竞争激烈,争地、争劳力等矛盾突出,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现象较为普遍,且较热衷于“短、平、快”产业,缺乏长远考虑,各级部门在“规划发展一盘棋”上统一较为困难。农民思想认识提高缓慢,小农意识强,固守传统产业发展观念,不敢放手投入“效益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差距甚远。

2.2 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尚处于弱势

县域涉农产业大多仍以传统的生产原料种植型、初加工型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及配套产业支撑,现有农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农业产业链不长,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迟缓。现有产业和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缺少自主品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机制却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同步推进困难较大。很多适宜产业区仍然缺乏灌溉、交通及保护设施、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农业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及抗灾抗风险能力偏弱,如近年来咖啡、渔业、蔬菜等经常遭受旱灾、低温冷害等影响。

2.4 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投入乏力

县内存在和发展的产业类型众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主导优势产业特点难以显现,加之因县级财力困难,各产业在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方面获得的投入极为有限,除能够保证少数支柱产业及骨干产业培育过程中得到部分资金及项目支持外,其他产业投入上很难面面俱到,多数要依靠企业、合作社或农户等经营主体自身投入来维持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农户投入的主动性,产业推进难度较大。

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质量不佳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总体仍然偏少、组成形式单一(多以大户、合作社为主,缺乏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经纪人组织等其他结构形式),同时单个实力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6 粮食生产结构矛盾开始显现

根据对连续几年农情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因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增多、旱灾频发及种植习惯改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中:出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玉米等旱作种植面积则迅速增加的趋势,这就说明了全县粮食生产总量构成中,饲用粮比重正在进一步加大,口粮比重正在减少。

2.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社会群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更好重视和持续加强。就镇沅情况而言,虽然农业综合执法、农资市场源头监管、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不断推进,但也一直存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机构、设备不足)、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不足(如所谓的“玉米免耕免锄技术”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等情况)、各部门联动监管不够、地方管理制度及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影响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更好提升。

3 对策

3.1 抓好重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当前烤烟、林产、畜牧、矿业四大支株产业优势,在稳控发展,提升规模基础上,继续在优质、高效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积极提升产品商品化率及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和带动引领,实现其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促进生态果蔬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富农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与农户合作发展机制,认准有机生态方向,加大冬早蔬菜、生态水果、林下有机蔬菜、食用菌(含野生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发和精深加工,找准市场定位,争创有机品牌,继续开拓产品外销市场,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3 推动畜禽产业精深加工

继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在确保畜禽养殖存栏率的基础上,下决心走精深加工道路。特别抓好“镇沅瓢鸡”这个条件相对成熟、市场相对看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建成瓢鸡屠宰加工厂、专用饲料加工厂和产品研发中心,实现瓢鸡销一体化,让瓢鸡从“活禽”走上“制品”。

3.4 提升茶叶产业名优声远

坚持“绿色、生态、有机”的道路,持续营造“世界茶王”影响力,叫响镇沅优质名茶,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代茶叶经营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上的作用,培植茶业龙头企业,争取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转变我县茶农、茶企做茶理念,提高镇沅茶叶名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5 扩大优质粮油产业发展

以金穗公司为带动,加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加工原料供给量,扩大加工量,积极拓展县内外粮油产品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通过优质粮油产业带动,加快引导粮油产业户从兼职粮农向专职粮农转变,在实现传统粮油产业增收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3.6 探索打造观光农业

立足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美丽乡村、芳香镇沅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名特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

3.7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烟草等部门项目资源,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地建设及农田水利、农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3.8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积极争取项目资源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全县试点农业庄园、家庭农场、专业示范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培育,增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不断总结经营模式,积累发展经验,创新管理观念,通过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第2篇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对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没有达到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1.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尽快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迫切渴望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我国农业信息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所以,我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从而改善农业经营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主体和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政府部门和信息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可满足农户进行农业信息检索、咨询、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交易等服务需求,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加工等技术信息,这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尽快转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形成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及时将农业技术的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农业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第3篇

山东是农业大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改革发展措施,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既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拥有诸多重要机遇,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导向”战略思想,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着力破解地少水缺的制约;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从数量增长型到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着力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需求;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内在活力,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形成山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真正实现凤凰涅、腾笼换鸟。

我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开新局等重大问题为导向,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产出来”、“管出来”相结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山东农业信息网是我厅主办的山东农业门户网站,是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的窗口,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深入工作研讨、凝聚多方智慧、共谋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计。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注重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够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卫生、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等公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改革手段,运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农转非”的过程,即人口与生活方式两种形式的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城市生活,从而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条件。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人才和市场支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需求市场,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强调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强调了人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中国大多数农民到城镇定居,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再教育机会不断改善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改革,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再就业,从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赢,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途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偏见,切实将“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不健康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居民关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合理有度地开发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设,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滞后,收集处理率不高。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单纯追求GDP,更多关注看得见、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视工程”,而广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严重不适应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2.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发展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014-2015两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连续两次有7个城市入选。农业发展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较少和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3.创新驱动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问题。城镇化建设中交通阻塞、内涝成灾、环境污染、信息分享滞后等问题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技术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配套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于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农民在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点建议

1.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工作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信息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各级政府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切实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一是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闲置的人力资源投身新型服务产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谋生技能;二是切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理,消除城乡两种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人公意识,使其真正享受城镇化的各种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关形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通过走基层、勤调研等形式掌握基层居民的民声所需,切实解决大众关注的基本问题,树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各种类型培养渠道,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农业以及新型职业的应用技巧,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对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措施,为其创业、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城乡协调谋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重点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系统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分区分类管理,促进双方良性发展。优化城乡环境,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实现城市建设的人口、经济和环境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三是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农业资源现象的查处力度。四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步伐,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凸显农业多功能特征。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第5篇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From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rural basic facilitie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constitutes a system of assessment index to evaluate comprehensively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ith entropy method. The assessment result will help local government to allocate resource rationally and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水平;熵权

Key words: agriculture;modernization level;Entropy method

中图分类号:F327;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19-03

0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一系列惠农措施推动下,我国夏粮连续六年增产,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将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科技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和生产效率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减缓城市就业压力的关键,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不同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评估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地区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估。采用的方法包括数据包络法[1-2]、层次分析法[3]、综合指数法[4]以及灰色关联度法[5]等。这些赋权方法大多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在由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时,专家组对各分目标之间的比较、评分存在较大工作量。为降低评价时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偏差,本文利用从热力学引申而来的熵权法对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估。

1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

(1)样本。

本文尝试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评估样本分别为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济宁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洲市、和荷泽市17个地级市。

(2)指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对各地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从三个层面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率方面,选择了9个具体的主要指标。这三个层面的9个主要具体指标分别如下:

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标,包括:

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2) 农村通车率;

3) 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

②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指标,主要反映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发展水平,包括:

1) 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

2) 每公顷用电量;

3) 每公顷机械动力;

4) 有效灌溉比例。

③农业生产效率指标,主要反映各地市耕地的产出效率和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包括:

1) 耕地产出率;

2) 劳动生产率。

(3)分析方法。

熵权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所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熵权法在评价指标权重时减少了评价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对综合指标的贡献程度。作为一种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各指标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其权数。熵原本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最先由Shannon C・E・引入信息论,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而熵则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研究对象由n个样本单位组成,反映样本质量的评价指标有m个,分别为xi(i=1,2,…,m),并测出原始数据。设实际测出的原始数据矩阵为:

R′=(r′ij)m×ni=1,2,…,m;j=1,2,…,n

其中:r′ij是第j个样本在第i个指标上的得分。对R′进行标准化,消除指标间不同单位、不同度量的影响,以便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得分矩阵。标准化方法一般有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等。考虑标准化后的数据rij受r′ij、min│r′ij│和max│r′ij│的影响,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设原是数据矩阵为R′=(r′ij)m×n,标准化后的矩阵为R=(rij)m×n,则具体的标准化公式为:

2分析结果及说明

本文利用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各地市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得到2007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列。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指标值,对各地市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17个地市的综合评分及其在全省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列。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市包括淄博、烟台、枣庄、威海、以及莱芜市等,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学化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在全省处于较好水平。而东营、临沂、滨州、聊城和荷泽5个市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则在全省处于较差水平,其中,滨州市虽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方面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则远低于全省其他地市,导致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无论是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以及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这5个地区在全省17个地市中均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3政策建议

通过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区之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东部和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都远高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完善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其现代化水平。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全省农业的均衡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差的地区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地方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对农业现代化的全部投入,因而需要对这些地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拓宽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并加大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建设,为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提供资金支持。

(2)以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

农业现代化水平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难以通过自身力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反过来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又会进一步阻碍农业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因而地方政府应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途径,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村机械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3)促进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产业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还体现在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理念等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械和电气等现代化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而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将农业硬件条件的改善和软件的进步相结合,否则,农业现代化将无法进入依赖自身条件发展壮大的可持续增长轨道。

4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的必经之路。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拓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融资渠道,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设施,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现代化在解决农村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此外,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硬件设施的先进,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进步,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冰阳、陈小彦:《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95-96。

[2]郭冰阳:《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DEA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30-32。

[3]曾利彬:《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4):1634-1635。

[4]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