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 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达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论文摘要:未来的3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如何承载4亿多老年人群的各种需求,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课题。由于城市老年人口的抚养具有相对较强的社会性,因此,城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更加突出。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就如何面对和把握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二、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对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指出,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长速度可达到3. 28 %,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 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 48亿。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1949~1958年和1962~1973年的两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2021~2050年都要进人老龄行列。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 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 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然高达3.18亿。
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高峰时期,这个即将持续20年的老年人口高峰,使得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保持在40%~50%,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从现在到2030年这20多年时间,是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低抚养比的“人口红利期”,是我们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利时机。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并及时把握这个机遇期。
三、城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
1.老龄人口的高龄化趋势将愈显突出
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1年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 37% ;2021年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 78% ;2051年到2100年,高龄老人将保持在8000一9000万,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 ~30%。齐齐哈尔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大约为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0. 54%,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9. 7%左右。预计2020年时齐齐哈尔市大约将有9万高龄老人,占全部65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的12%,比2000年时要多出6万人左右。
2.劳动力资源由丰富走向短缺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虽然明显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虽然已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但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这一优势将在21世纪20~50年代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等问题。齐齐哈尔市2000年15~34岁人口比重为36. 8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所下降,35~44岁人口比重为18. 50% ,45~59岁人口比重为16. 65%。这些人将在2015年后步人老年,随着新增劳动力的减少,也将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我国高龄老人日益增多,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将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两代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代际人口结构将形成4:2:1的格局。子女负担的加重,很难对老人照顾周到,也很难使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这势必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
4.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
我国正在与发达国家一样经历着人口老龄化,但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准备和保障功能还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
养老保障的负担日益沉重。2004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3 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 %,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长期照顾老人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由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导致的长期失能与残障而需要长期医疗护理。2005年我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为1 270万人,2020年将超过2 000万人,2050年将达到3 800万人。如果再加上生活半自理人群,规模将更加庞大。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 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 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 ~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随着生理的老化,患病的概率大于其他年龄组。据统计,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5倍。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重的上海,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已经占到了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2/3。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也已经接近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2/3,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医疗保障费用的需求将更加突出。
5.人口老龄化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行,以及“人口红利期”的消失,我国将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现象。届时老年人的抚养问题将不断加剧,2000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5. 6个老年人,预计2025年抚养29. 46人,2050年抚养48. 49人,这将导致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老年抚养比由1990年的5. 37%上升到2000年的7. 42% ,10年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这比国家同期增长速度还高出0. 35个百分点。根据预测,到2020年,齐齐哈尔市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17.9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人,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社会负担系数将进一步加大。
6.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增强,这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据预测,目前我国老年人可消费资金约达3 000一4 000亿元,预计2020年老年人潜在市场购买力约为14 000亿元,2050年可达50 000亿元。有经济学者预测,未来十大最有潜力的消费领域中包括老年用品市场。
四、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1.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增强社会承受力
未来30年,我国少儿人口的比重很低,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不算太高,总负担系数较低,但劳动力资源空前充足,并以每年60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期”。随着“人口红利期”过后,社会抚养比上升的“人口亏损”期将会接踵而来。如果我国的经济得不到较快发展,社会将不堪重负。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段关键的准备期,积极调动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国力,以利补亏,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健全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还没有涉及全民,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以国家养老金为基础、职业养老金是主导、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做法,强化社会保险金的收缴力度,完善养老金发放制度,由社会保障机构直接发放基本养老金。要激励各类企业为职工缴纳保险,提高个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对于那些不能享受养老保障、经济贫困的老年人,要通过社会救济制度提供帮助,也可以将其房屋财产投资到城镇产业养老保险公司,以房作价人股,再按照股份领取养老金。在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之前,我们要逐步形成集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于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
3.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严峻的,我们要加快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激励数量众多的集体、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扩大参保面,同时充分发挥商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补充功能,将贫困老人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医疗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4.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是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国家,加之我国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体系还没有健全,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步弱化,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形式。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街道办事处可以组织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到老年人家中提供日常事务服务,也可以开设老年人食堂、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和心理咨询诊疗室,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要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建立不同档次、不同时间段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5.加强老龄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区针对老年人需要的消费品和设施的研发生产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各种产业,例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医疗保健服务业、老龄专用品制造业、老年精神文化娱乐业、老年房地产业等。老年人消费市场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发展老龄产业可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我国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ging residential becomes popular.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is lack.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sidential optimal aging and make the elderly are provided for.
关键词: 老龄化;住宅适老性;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
Key words: aging;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59-04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 20世纪以来世界性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1950-2050 年为人类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年“人口世纪”,前50年为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时期,后50年则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1]。到2025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2亿,这意味着到那时全球的老年人将比年轻人还多[2]。而在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寿命不断增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3]。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很多层面带来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对于人口老龄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持悲观态度的陈斌开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的住房需求在2013年以后成负增长[4],而持乐观态度的杨红旭则认为在未来的15年里住房需求仍将持续旺盛。对此,本文认为不论人口老龄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是挑战还是机遇,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是对住宅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住宅的结构必然需要向适老化方向调整,以使得住宅更加适合老年人的起居生活,同时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此,我国的各大房地产公司已经频频发力。截至2014年,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万达、绿城等企业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家房企开始调整楼盘开发方向,开始建造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适老社区。但目前我国关于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仍然欠缺研究,评价指标的欠缺必然是不利于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的,本文通过对我国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研究来推动我国的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发展。
1 目前国内外住宅适老性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
要对我国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就必须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住宅适老性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国际目前关于住宅适老性的主流理论主要有:通用理论,潜伏性理论以及住宅适应性理论。表1为这三种理论的主要特点。
由表1可以简单归纳:通用理论是从老年人的人格尊严角度出发,潜伏性理论是从前期规划的角度出发,住宅适应性理论是从住宅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本文在编制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时综合考虑了这三种理论,在这样的评价指标指导下,住宅适老化才能向更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此外,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对于评价指标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在表2中列出了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
通过表2对欧美,日韩,中国三者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的对比,更加突显了中国在住宅适老化上的落后。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比如:欧美从老年人尊严角度出发的“通用设计”理念和日韩从前期规划角度出发的“潜伏性设计”理念。此外,由上表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对于住宅的适老性研究基本上都是重视前期规划而忽视评价指标的制定,这就导致了住宅的适老性程度只能由专家进行评估,然而这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又难免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所以建立一个可行、客观且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下显得尤为总要。
2 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
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往往是先建立评价指标,但由于每个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还需要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赋权。本文的评价体系也是先建立评价指标再对其进行赋权,而在赋权方法的选择上,目前主要有:环比评分法、FD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距离最大法、数列分析法等。基于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是新近出现的、缺乏研究经验的,本文选择了主观赋权法中比较偏向客观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能很好地将定性的研究指标转化为定量的研究指标,同时还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客观赋权法过于行而上学的缺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决策方法[6]。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为:分层、确定标度及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求得。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层,得到分层指标后便可以开始层次分析,分析的步骤为:同一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出各自的标度值,由得到的标度值编制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首先表3给出了标度值的计算方法。
按照表3的计算方法将住宅适老性的同层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得出各个层级的评价指标的标度值,得到标度值后便可以开使编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形式见图1,判断矩阵中的 Bi与Bj代表同层次用来对比的两个评价指标。Cij表示与Bj 相比,Bi得到的标度值。
求出每个层级的判断矩阵后,开始进行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I为一次性检验的指标,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该评价指标层次的指标个数。在求出CI后求CR,CR=CI/RI,RI的值见表4,得出的CR值如果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是合理的,否则需要对指标两两对比得出的标度值进行修改,直至修改后再次得到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便可以开始计算每个层级的指标占该层级的权重,Bi的权重。在得到权重后便可以对待评价项目进行适老性评价,首先对项目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打分,打分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的方式进行,再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分层加权,最终得到待评价项目的适老性得分。
3 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的建立
要研究住宅的适老性评价指标就必须从老年人这个主体出发,只有知道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也只有依据这些需求编制的社区适老性评价指标才能真正服务于老人。随着人的身体慢慢衰老,人的体型和外貌会开始变化,体内的各种器官会开始老化,人的免疫系统也会开始慢慢退化,这些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当人们老了退休以后,每天的重心将不再是工作,将从以前的没时间陪家人变成天天围绕着家人,从原来的每天忙忙碌碌变成现在的赋闲在家,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改变。所以当你老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慢慢发生变化,图2列出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在进行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编制时,本文认为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必须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应采取通用设计原则,应避免那种养老院式的模式,本文认为养老院模式会让老人觉得自己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而从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此外,本评价指标的编制还综合考虑了潜伏性理论以及住宅适应性理论,从住宅通用设计,套型空间设计,适老服务配套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编制。同时,本评价指标在指标编制时参考了周燕珉的《老年住宅》[7],陈百泉的《老年住宅与通用设 计》[8]以及常怀生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9]。本文将评价指标分为:类别层、指标层、具体指标层,见表5。
3.2 评价指标的赋权及打分
本文的评价指标来源于实地调研,在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文的评价指标做了实地调研,调研数据见表6,并在调研材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对比打分,从而得到了每个指标的各个标度,见表7,然后对这些标度进行一致性验证,得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为通过,最终算出每一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8。得到权重后,本文编制了具体指标的打分表,见表9。在具体评价一个项目的适老性时,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的方式得到打分,然后对得分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待评价项目的适老性得分。
3.3 住宅适老性的分级
基于目前市场上适老住宅基本上朝新建方向一边倒的趋势,本文认为在进行住宅适老性的分级时应该将改建和新建的项目区别对待。根据本文对老年人的需求调研,本文发现大多数老人是负担不起新建适老住宅那高昂的费用的,然而由于在既有住宅基础上进行改造的适老住宅模式的成本回收较慢且直接利润较低,所以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区别对待来扶持推动在既有住宅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住宅适老化模式的发展。本文住宅适老性的分级方式为:对项目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依据权重进行加权得到项目最后的总分;依据得到的分数对项目进行评级,评级表见表10;对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见表11。
4 结论
当下的中国已然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社会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10]。社会化养老必然导致住宅适老化的兴起,但目前国内关于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研究仍十分欠缺。本文首先从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出发,为编制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并通过本文的调研和专家的讨论,最终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编制了本文的住宅适老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这一方法将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定量化,这使得评价指标更为客观科学。此外,本评价体系通过对新建和改建项目的区别对待起到了推动既有住宅改建模式的发展,这一点是符合国内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是有利于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的。最后,由于本文的学术水平有限,本评价体系一定存在不完善之处,敬请各位指正。同时,本文希望借此文引起大家对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研究的重视,从而使得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推动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论理[M].人口与开发,1999(1-2).
[2]J.F.Villanverde,D.Krueger. Consumption and Saving over the Life Cycle: How Important are Consumer Durables?[J]. Macroeconomics Dynamics,2011,15(5).
[3]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15.
[4]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
[5]武甲晓,美国养老地产开发经验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6]邓雪,李家铭,曾浩健.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
[7]周燕珉,程晓青,林菊英,等著.老年住宅[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8]陈百泉,刘艳辉.老年住宅与通用设计[J].住区,2004(3).
1 关于老年住区的研究
1.1 对国外老年住区规划研究结果的借鉴
因为老年人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再具备年轻人的健康与活力,所以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有一定的要求,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以作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美国为例,在建设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的老年住宅,主要特点是建造了一个环境好,规模大,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的综合性社区,在心理及生理上都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他们每日的生活充实,身体健康,自然而然的不再依赖儿女,从而减轻儿女的负担。这种建设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在欧洲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也在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并大力推广这一老年社区的大面积建设。
亚洲的许多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日本的老年住宅社区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日本老年社区模式的特色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自理,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在生活上进行关心照顾,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其生活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我们要借鉴这种住宅模式的转变,吸收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色老年住宅的经验。
1.2 国内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选择
在最早的一个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养老,一种是机构养老,但是最近几年,社会和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养老方式,度假养老和异地养老等都被人们热捧。
城市规划的相关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养老的方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居家养老虽然能够很好的保证我国老年人的安全,但是对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却是比较忽视的,同时在经济性上也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养老形式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会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的养老住宅区还是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了解之后,一些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新型的养老住宅形式比如邻居式、分离式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年公寓在很多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都是其他形式住宅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要在保留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老年居住区。
1.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欧洲许多国家将老年住宅选在了风景优美的地区,远离喧嚣,因为这样的环境更适宜晚年生活,让内心更加平静。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老年人进行了解,可以得知居住环境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设置图书馆、医院、护理中心等社区设施,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合理的规划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对老年人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不仅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
2 关于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
国内学者通过地理学方法对城市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较多。柴彦威和刘璇认为可以将时间地理学方法引入对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城市老年居民活动时间分布、活动方式以及时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基础设施配置等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从而探寻城市内部结构与老龄居民活动互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提出城市建设中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各种对策。
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某市50名退休老人的四季休闲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其目的是为揭示大城市的老年人是如何从事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活动的,以及这些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分异规律,从而得到相关科学依据,在大城市中组织与规划休闲空间。另一组专家也运用了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制作了一份某市典型社区中老年人24小时的活动日志,借此描述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动类型是否具有一般时空特征。第三组人员采用的是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的内容为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消费情况,采用问卷的形式,揭示了城市老年人的日常购物行为所具备的空间特征。上述以微观角度研究老年人活动需求的方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便于更好地在规划上组织与引导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场所空间作为休闲活动的载体,成为目前我国急需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某地区各类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活动场所的抽样调查,地理位置近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环境条件要好及有必要的设施。而老年人对休闲活动场所的要求分别是地理位置便利、环境优雅、安全、安静、有充足的休息设施以及良好的景观等。由此可见,老年人最看重休闲场所周围的交通是否便利,周围的环境如何,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建设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空间时,要合理安排交通区位,做到安全性与易识别性兼具,加之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均匀的分散场所,定能够吸引老年人前往。
3 关于道路交通的研究
老龄化社会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老龄群体的交通安全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中国应重视人口老龄化社会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研究人员从城市角度较全面的研究了如何解决老龄社会的城市交通问题。首先,介绍了美国针对老年人出行特点所制定的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立法等方面的改善交通措施,接着对国内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注重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3)建立安全、便利的步行交通环境;(4)强化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意识;(5)建立针对老年驾驶员的培训和审验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供求矛盾、保障体系不完全、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就此论述了商业保险金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
1.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减少了人均GDP的数量,也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口增加相结合,自然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表现在:①工作人口负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生产出的经济资源提出了挑战,也势必造成人口跨代之间的收人再分配和跨代之间的不平等。②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养老金的支付水平越来越高.领取年限越来越长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压力;③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各种逃税、避税以及缩短缴费年限的手段逐渐增加;④税基统计的人为缩小和管理监督领域成本不断增长。
大量老龄人口的存在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多数老年人不能通过当前的经济产出来满足老年后的生活支出,只能通过年轻时的储蓄、家庭的转移支付或者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来取得资金来源。不管今天的老年人以什么渠道获得资金来源,老年人消费的是现在工作的人所生产但不消费的产品,或者说,老年人始终依赖于其随后的两三代人提供劳动力去生产出他们要消费的物品。因此,这种依靠两代人之间契约运行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已经到达了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和面临崩溃的边缘。
2.中国养老保障的保险能力:供不应求。
首先,从覆盖面看政府养老保险的供求矛盾。从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险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次,从资金收支平衡看养老保险的供求矛盾。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几十年以后都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3.非政府养老保险的滞后发展。
首先,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滞后发展;其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滞后发展。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看,目前个人自愿性的补充养老保险主要体现在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发展_L。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市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到2002年,从保费收人占GDP的比重看,西欧是8.31%,北美是8.8%,日本是11.07%,而我国只有3%。从人均拥有保费收人看可,西欧是巧42.4美元,北美是3084美元,日本是3507.5美元,而我国只有237.6元。从寿险在这些方面的相关指标看,中国同样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寿险的保费收人占GDP的比重,西欧是5.25%,北美是4.30%,日本是8.85%,而我国只有2.2%。人均拥有的寿险保费收人,西欧是974美元,北美是1508.6美元,日本是2806.4美元,而我国只有177.0元。
4.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严峻挑战两亿进城农民工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是在高流动性就业格局当中,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二、商业保险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
1.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是商业保险的首要作用。
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老龄化的冲击下,该养老保险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眼下,在全球范围内老龄化步伐加快、赡养比普遍提高,并同时存在失业率上升、提前退休、金融风险等诸多因素,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过去赖以运转的税收收人面临巨大的资金敞口。然而,属于商业保险经营范畴的企业年金、团体养老保险、个人年金等,兼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体现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国民福利的功能,以及商业保险遵循的权力和义务相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就此而言,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作用毋庸置疑。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不断丰富养老保障体系的内涵,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保障和服务功能,使养老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保险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尚未覆盖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并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精算、年金化发放、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还可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方式;商业保险可以为企业养老金计划发起、运营、给付提供全程服务,成为企业养老保障的重要承担者;商业保险可以通过提供保障程度更高的养老保险产品,有效弥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的不足。同时,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不仅可为金融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金融体系健康运行,而且可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过商业保险,还可有效解决现有体制下养老保障可携带性不强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
2.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金支出将快速增加。目前,企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女工生育五大法定保险的工资计缴比例,全国平均达29.5%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每给职工发放1元工资,要开支1.30元。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企业缴费在25%为经济警界线,29%以上为极限。在此高位上,造成企业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和更新改造发展能力被削弱,进而导致国家经济下滑。因此,现阶段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在既不能再增加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压力,又要积极应对今后人口老龄高峰压力的现实状态下,国家必须采取诸如税收政策等措施合理调节国家、企业、个人的保障能力和责任,使养老保障“三支柱”协调推进,促进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年金的发展,实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3.商业保险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是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自1980年代以后,受基本养老金支出压力、经济波动、预期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影响,全球养老保险制度进人了一个改革探索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大多数国家都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反思和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特点:①是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国家不再单独承担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责任,更多地倾向于国家、企业、个人和家庭共同承担责任,多数国家实施了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商业保险金在整个“三支柱”养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是进行调整性改革,主要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基数、缴费时间、工作年限和养老金计发办法等进行调整,以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稳健运行。③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领域中的作用。引人社会自治的公共管理,由私营管理、商业保险机构承担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营。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强其他养老保障方式的吸引力。④是注重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趋向于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人员、统一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提升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已经成为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共识。顺应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实践,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