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环境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16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但经济增长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如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危害到动植物的生存,更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诸多环境问题中,尤其严峻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受到了污染,这无疑是人类健康的直接威胁,因此在环境监测中运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来监测空气质量,以更好的真实的反映空气污染程度,从而在掌握空气质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护理和改善,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一项专业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在监测环境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是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中有效运用的重点,对改善环境污染来说,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1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核心是自动监测仪器的自动监控的实现,是用以采集空气样本并对空气的质量和变化情况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套系统,在空气质量报告和空气质量预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主要由中心计算机室、监测系统实验室、各监测小站等部分组成,基本上能实现自动化采样空气样本、分析和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等功能,从而给各类提供各种空气指数和指标,以反映空气的真实状况。
2 在环境监测中运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需注意问题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和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界认识和接受。为了能顺利运用这套系统以充分发挥这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需注意其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方式对其质量加以控制,此外还需注意其设备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运用必须先建立起一套合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体包括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操作指导书,以及适时的质量记录等。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下,要求技术人员熟悉和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要素的内涵,结合具体工作岗位编制出规范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2.2 在组织上和技术上保障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运用
1)建立具体的分工小组以提供组织上的保障。首先,建立中心控制组。这个小组主要负责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中心控制工作,并且对各监测小站监测仪器的运作情况进行控制和诊断。还负责地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日报和预报等工作。其次,建立运行保障组,负责对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以及各监测小站的例行监测报告工作。再次,建立仪器维修组。负责对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各设备进行维护和及时修理。最后,建立质量控制组。该组负责对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标定和校准等工作。
2)为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运用所需提供的技术保障。这需要吸收和采用熟悉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和法规的监测人员,并且要求他们具备上岗证和良好的素质。另外,需购买稳定性好,能持续运行,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需测试和调试。此外,需采用国家的标准方法作为监测方法。
3)注意标准物质和易耗材料的选取。需以标准气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仪器的标准物质,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需用的β射线测尘仪,应采用标准膜和电子流量为校准物质。在易耗材料的选取方面,一般以过滤膜、气体管路等材料为首选。所选材料在应用前应通过国家相关的测试,以确保对空气质量监测的结果没有影响后才能在合理范围内使用。
4)注意监测仪器的校准。对强制检定仪器进行强制检定,一般以一年为强制检定周期。对于目前还未能通过计量部门检定的仪器需采用自行校准的办法,一般其有效期为一年。另外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仪器使用期间也应做不定期的自校准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还需对设备仪器进行编号和归档管理。
5)注意对数据和报告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对于监测的数据标准,应以国家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对有效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严格遵守原始数据二级审核制度,对于上报的数据需进行三级审核。需对监测数据进行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3 小结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中往往因为一些日常工作的疏忽和小失误而影响监测效果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空气质量和误导环境改善工作。通过建立质量监测系统仪器,提供组织上的保障,提供技术保障,注意标准物质和易耗材料的选取,注意对数据和报告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等方面措施以顺利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的有效运用,对切实提高我国空气质量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仁杰,张荣锁,沈钢,倪士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09,05.
风不仅对建筑外环境有巨大影响,而且对室内环境和室内微气候也有重大影响。空气的进出,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对流传热现象,因此风便成为室内对流热损失的主要因素。由于风的自然变化规律和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风环境,北方地区风与建筑、建筑群环境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冬季冷风直接增加了建筑的采暖能耗,为做好风环境改造设计,必须了解当地风的运动特点,组织好建筑群和单体建筑的冬季防风措施,可在改扩建中通过合理布局、设置风障、改造入口等方法尽量减少建筑的对流热损失,以节约采暖能耗。
关键字:空气质量 风 节能优化 室内环境
一、北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状况
1.室内空气质量定义
室内空气质量是指在某个具体的环境内,空气中某些要素对人群工作、生活的适宜程度,是为反映人民具体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应是一个为大多数室内成员认可的舒适的热湿环境,同时也能够为室内人员提供新鲜宜人、激发活力并且对健康无负面影响的高质量空气,以满足人体舒适和健康的需要 。
近二十年来,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经历了许多变化。最初人们把室内空气质量几乎完全等价为一系列污染物浓度的指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这种纯客观的定义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室内空气质量的内容,于是,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在1989年室内空气质量讨论会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P.O.Fanger提出:质量反映了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如果人们对空气满意,就是高质量;反之,就是低质量。
2.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
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苯、甲醛、氡、氨、SO、CO、NO、PM、CO2等)因其来源不同,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差别较大,对健康的影响各不相同。苯、甲醛、氡、氨等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的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刺激,使人的免疫力下降,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综合作用可使人体的健康受到危害;当CO2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氨类化合物含量也会随之增高,CO浓度增高使室内缺氧,可导致胸闷、气短、头晕、头疼、乏力、疲劳、嗜睡,影响脑力活动能力,降低学习效率,危害健康;SO、CO、NO、PM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外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肺功能产生影响。
二、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
1.自然通风对CO2浓度的影响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即开窗通风。通风本身不能杀 灭病菌,但是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甚至病原体通过空气的流通吹到室外,使室内有害气体或病菌的含量得到稀释和减少,所以通风换气可以间接达到空气消 毒的目的。通风换气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无残留药物,对人体也不会造成伤害, 因此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首选方法。
2.自然通风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自然风的流动一般没有规律,因此可以使人产生新鲜感,只有达到一定的风速时人才会产生爽。
环境风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人体的热舒适:
第一,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如果皮肤潮湿而排汗的散热率低于100%,增加气流速度对排汗效率的影响大于对对流加热的影响。因此,气流速度的中间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同时,较高的气流速度可减少由于皮肤发湿而产生的主观不适感;
第二,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气流速度的增加加大了空气的蒸发力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所以,在任何温度下,气流速度均有一个最佳值,等于此值时空气运动产生最高的散热力,低于此值就会因为排汗效率低而产生不舒适及造成增热,超过此值即造成对流加热或冷却效果。
三、促进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1.自然通风的形式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温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 而进行的通风换气,它利用自然条件而不依靠设备系统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 是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手段。风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自然通风作为被动式降温方法,其优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自然通风的限制条件-得热量和空气湿度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 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 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成熟。
3.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与措施
造成自然通风的动力因素(风压和热压)在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并存的,从建筑降温的角度来看,利用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效果较为显著。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压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各地区室外风环境的详细情况。
由于自然风变化的幅度较大,在不同季节,不同风速、风向的情况下,建筑可以利用可调节的门窗、百叶、遮阳板、挑檐等建筑构件作为导风板,通过精心的设计,采取合适的建筑构造形式来调节室内气流的分布。这样在夏季和过渡季就可以将室外风流引入室内,已达到降温和净化空气的目的。而在冬季也可以在保证基本换气次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通风量,以减小室内的热损失。
总结
自然通风作为夏季被动式降温的主要方法,能够降低人对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制冷能耗,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污染 治理 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
判断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污染物在空气中成分的多少,决定着空气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好坏。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空气污染物的研究控制其在空气中的比重,判断空气污染指数,寻找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保证人类健康。
由于有些城市的企业对工业发达的追求,对污染物的负面影响理解不够,预防不利,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我们通过对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其他空气污染物以及空气质量的污染指数进行分析,找出对空气污染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控制其在空气中的比列,从而达到治理空气污染的目的。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本文是通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来分析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当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二、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是从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而来的。1904年Charls Spearman提出这种方法用来解决智力测验得分的统计,这是因子分析的起点。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相似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影响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变量,并用这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相似)关系。这里,这少数几个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被称为因子。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因子分析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主因子分析法。
三、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根据空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这五个指标。
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化工、炼油、硫酸厂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人为产生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是: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
可吸入漂浮物是指悬浮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将常规检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等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3.2.收集数据
3.3 进行分析
R程序:x
fact
fact$scores
各地区的因子得分:
Cumulative Var为累积方差贡献率,由结果可知前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5%,所以可选取前两个因子。
因子模型为:
x1=-0.873f1+0.318f2+ε1
x2=-0.254f1+0.748f2+ ε2
x3=-0.136f1+0.525f2+ ε3
x4=0.721f1-0.527f2+ ε4
x5=0.979f1-0.189f2+ ε5
公因子f1在x1,x4,x5上的载荷比较大,公因子f2在x2上的载荷比较大。
3.4 综合评价
通过数据和分析可知,越是发达地区的污染反而没有欠发达地区严重,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和环境问题。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森林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通过环境质量评价是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换将质量的污染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
四、建议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
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领导必须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学会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管理人员相关知信行现状
管理人员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的知晓情况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调查中,知道应加强自然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人员较高,达到84.21%;但是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仅占到38.60%;知道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最低,仅占8.77%。对于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不足50%。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年龄因素与相关卫生知识的得分高低之间有关系。31~40岁年龄组段和20~30岁年龄组段的得高分的人数较>40岁年龄组多。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因素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得分的高低没有关系。对卫生管理工作态度的调查情况经过问卷调查,有77.19%的人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管理工作。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8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卫生行政监督等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本单位的卫生状况以及其他状况。63.16%的人认为每半年以内应该有1~2次的卫生监督指导。87.72%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领导很重视卫生工作,会定期巡查,但只有80.70%的单位会因管理得当而进行奖励。对卫生管理工作行为的调查情况调查问卷显示,有89.47%的人会主动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时,有84.21%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5.26%的人会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紧急情况时,有82.46%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1.75%会自己独立处理。关于了解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途径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老板交代”途径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仅5.26%,一方面可能是老板不重视相关卫生工作,也可能是老板不了解相关的工作,所以不能予以规范性的指导。通过自己定期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占14.04%,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培训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最高为80.70%,说明当前情况下,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是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讨论
本次调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82.64%,明显高于《珠海市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行为调查》报道的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60.21%[1]。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比如,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仅占8.77%、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的仅占38.60%。这样提示我们,还要加强干预,进一步完善管理相对人员的卫生知识。在本次调查中,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1~40岁年龄组段的高分率较其他年龄组高。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组的人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卫生知识更加能够不断学习、全面掌握。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工作年限、现从事工作类别5个因素均不是相关卫生知识高分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量偏小,也可能因为宾馆、酒店的卫生管理工作并不受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专业性限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不断地学习,都可以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卫生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宾馆、餐厅的效果。这样更加提示我们,对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后续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更新卫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了解规范的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途径,有75.44%的人认为,可以从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来获得,且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与《泰州市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得出的52.4%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开展的卫生知识培训是获取相关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的结论相似[2]。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提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卫生行为的监测[3]。对于卫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需要紧急处理卫生管理遇到的问题时,大部分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仅有少数会自己独立处理,制订相关制度或解决遇到的卫生问题。说明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自限和自主处理的积极性都不高,往往卫生行政监督相关指导意见都是直接传达给高管而不是老板本人,这样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甚至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掌握了一定的卫生知识不一定就能形成相应的卫生行为[4]。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卫生知识水平,更要从政策、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促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作者:周婧炜 许小燕
关键词:掺配区除尘 湿式就地除尘 空气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01-01
卷烟厂制丝车间掺配区主要进行烟丝的掺配、加香加料等工作,由于物料转接点较多,易造成车间大量扬尘;而目前在卷烟厂制丝车间掺配区的设计中,很少关注环境扬尘的控制,造成掺配区空气质量较差。不仅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还易造成安全事故。
由于掺配区设备密集,现场空间较小,转接点多且分散,若使用传统干法除尘技术对各个扬尘点进行环境除尘,除尘器需集中布置在除尘房内,此类系统应用在掺配区时,系统管道复杂,管道较长,造成系统能耗较高;另外除尘风需要外排,增加了车间空调系统负荷,进一步增加了系统能耗。而且一台除尘器一般连接多个除尘点,造成各除尘点风量不易匹配和不能分工艺段启停;有些点除尘风量较小,达不到有效控尘的目的;有些点除尘风量过大,造成抽烟丝现象,造成原料和能源的浪费[1]。
针对以上问题,漯河卷烟厂联合徐州众凯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出适合掺配区环境除尘的湿式就地除尘系统。该系统选用节流式除尘器,就近放置在掺配区内,处理后的空气车间内排放。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仪器:风速仪、温湿度仪、防爆型粉尘采样器(IFC-2)、电子天平(ESJ182-4)。
1.2 节流式除尘器简介
区别于传统的湿式除尘设备,节流式除尘器采用了节流交换的原理。利用节流板与液面之间窄小的缝隙对气流形成节流,在节流板两侧形成压差,液面出现自然扭曲。当气流通过节流板与液面之间窄小的缝隙时,气流通道急剧变小,气流速度急剧升高,对节流板下方扭曲的液面形成强烈冲击,并将一部分液体从液面剥离,形成水幕。在此过程中气液之间形成强烈碰撞凝聚,完成热质交换[2]。节流式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结构简洁易维护等优点,其外形结构见图1。
1.3 方法
系统经过安装、调试及后期改造完毕后,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实验检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检测系统开机时和停机时车间的空气质量情况和制品的工艺参数,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检测报告。
(1)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车间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2)漯河卷烟厂质量管理部组织工艺检测人员对除尘技术应用前后两个月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环境温湿度由控制系统采集数据,叶(梗)丝含水率、结构、填充值由人工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系统运行前后车间空气粉尘浓度对比
由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车间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数据显示掺配区空气粉尘浓度(总尘)为0.67 mg/m3,而根据漯河环保局的检测数据,在未安装该系统前掺配区的粉尘浓度达到5 mg/m3,车间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2 系统运行前后车间空气温湿度对比
由检测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应用前后温度平均差值为0.03 ℃,标准偏差平均值为0.01 ℃;相对湿度平均差值0.05%,标准偏差平均差值为0.01%。温湿度相差甚微,说明该系统应用前后对所在区域的环境温湿度影响很小。
2.3 系统运行前后制品工艺参数对比
由检测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应用前后叶丝含水率平均值上升0.01%,梗丝含水率平均值下降了0.03%;叶丝和梗丝填充值平均值下降了0.03 cm3/g和0.02 cm3/g;叶丝和梗丝的整丝率和破碎率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均在0.05%内。由以上分析说明除尘技术应用前后对所在区域制品物理质量指标影响很小。
2.4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漯河卷烟厂掺配区采用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后与干法集中除尘对比,年节约成本约33万元。制丝车间掺配区除尘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共投入各项费用为44.5万,一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漯河卷烟厂掺配区应用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后有效改善了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节约了能源,减低了物料损耗,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产品的美誉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验证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在烟草行业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湿式就地除尘系统不仅适应于制丝线掺配区除尘,在卷烟生产很多工艺或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过程中该技术都将有很好的应用,例如排潮尾气处理、切丝机熄灭磨刀火花、丝束成型机丝束飞花处理等。该项技术的研发为卷烟厂提供了一种新型除尘模式,为其他行业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