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1篇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2篇

[摘 要]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要求我国应从强化政府责任,加大

>>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内蒙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房养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的创新 建设完善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 国务院办公厅.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 中国政府网:政务,2011-12-16.

[3] 梁燕君,叶惠丽. 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几点建议[J]. 价格与市场,2009(4).

[4] 杜小平.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J]. 消费导刊,2009(4).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这是上世纪人口发展的两大现象——生育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引发的结果。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林志宗认为,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全球人口出现了平均寿命预期升高以及生育率下降的趋势[1]。这既是人类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同时也使各国政府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按照联合国1982年制定的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即为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生育方面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这必然会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而使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26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

武汉大学的马骁骁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他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在1974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人口增长太快,该政策实施后,生育水平下降,从而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老龄人口迅速增加[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快(见表1)。“六普”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同“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本文由收集整理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进一步加剧。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此外,在2005年超过13亿的总人口中,城市总人口是56 167万人,农村人口是74 471万人。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就尤显突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近8 60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要远高于城市[3]。

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波及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河北省老龄人口呈现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大于城镇老年人口且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河北科技大学的闫露娜等人研究认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形势严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4],但他们未能对河北这个农业人口大省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做专项研究,其他相关文献也鲜有涉及此问题。本文专门就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问题加以系统分析,并提出符合农村现实的养老对策建议。

二、河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河北省既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建国以来,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2年“三普”时,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78%,65岁及以上人口占5.67%,老少比为18.43%;1990年“四普”时0~14岁人口占29.04%,65岁及以上人口占5.81%,老少比为20.01%;2000年“五普”时,0~14岁人口比例降至22.78%,65岁及以上比例升至7.05%,老少比为30.93%。以上数据表明,从2000年起,河北省人口年龄构成已经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统计,2006年底河北省在农村居住及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口为4 926.23万人。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看,2000年河北全省总人口为6 668.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756.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6.33%;农村人口4 912.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67%(农业户口占80.4%)。随着河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2005年、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分别为37.69%、40.25%,推算全省农村人口分别减少为4 268.86万人和4 148.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例分别降至62.31%、59.75%(2007年全国为55.06%)。另据公安户籍统计,2007年末河北省持农业户口的有4 842.7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68.96%。几种统计渠道均显示,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而且这种现状将保持相当一段时期。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做好河北省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至关重要。

三、河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未富先老”问题

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河北省“未富先老”的状况在农村尤为突出。长期以来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计划生育政策及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欠缺,再加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河北省农村的贫困现象很普遍,人均收入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除了耕种土地外几乎没有其他自主收人来源[5]。农村劳动生产率原本低下,土地收益率又极低,因此,当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维持温饱已是十分困难,生活上很难得到其他保障。因而,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成为农村老年人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对河北省农村特困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因病和残疾致贫的人口占近46.7%,几乎达到被调查特困老年人的一半。此外,由于农村许多低收入中青年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相对不足,从而加大了贫困世代传递的可能性。他们无法为家中老人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自己也无法为养老积蓄。

(二)农村劳动力的老化问题

和全国的情况一样,河北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外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流出人口巨大,造成许多地区的所谓“空心村”现象,在“空心村”里,许多家庭房空门关或者很少有人。青壮年大多出去了,剩下的多半是妇女、儿童、老人,现在很多妇女也出去了,农活主要由一些“年老的留守人员”负担。人口流出引起农村空巢家庭问题,青壮年子女不在身边,年迈的父母无人照料,很多流出人员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看。某县调查出有90%的老人需照看孙辈,70%的留守老人依然干农活,45%的老人无积蓄,生活贫困。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空心化及老化的特征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抛荒”的现象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农村劳动力老化带来的严重问题。据有关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村60~65岁间的老人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有60%多,65岁以上还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占21%强[6]。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者的体力衰退导致原本低下的农业生产率进一步下降,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延缓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四、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之道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家庭照顾的养老保障方式仍会继续存在,因此,增加家庭成员的收入显然是提高其保障能力的基本手段。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转移已成定势。因此,在改善农村劳动力工作环境、提高其收入、能力方面,政府应做到: 第一,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力求做到同工同酬; 第二,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如前所述,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生产率就越高,工资收入就越多。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需要加大在农村的教育投入,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培训,这些都是提高农民工增收能力的有效措施。

鉴于河北省在经济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当务之急。我国当前农村老龄人口所面临的诸如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想要着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及社会福利水平,根本解决农村老龄人口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着力点应该围绕“三农”问题展开。据报道,河北省老龄人口近1 000万,占到人口总数的13.5%。结合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前应响应党的十提出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以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今后的重要工作目标。这就需要加强河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及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通过科技下乡,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7]。建立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化体系和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的高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通过大力发展河北省乡镇企业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在推行减免农业农民税费的惠民政策的同时,拓宽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建立并普及河北省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此外,需消除农产品流通环节中运输及市场准入环节中中存在的种种关卡。只有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解决好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二)政府需要加大投入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考虑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负担能力,河北省农村的社会保障可以采取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路径,以医疗和养老保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统一、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的养老提供社会支持。在提高社会保障的补助比例上,可以采取高于城市的比例,适当降低农村的个人养老成本,这也是符合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能力较低这一现实国情的。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4篇

一、老龄化现状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1.我国老龄化总体趋势。中国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达到1.78和1.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3.33%和8.92%。老龄抚养比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已从2000年10%上升至2010年11.9%,2013年13.1%。与此相对应,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比从2000年30.3%上升至2010年32.5%,2013年33.3%。经济区域划分看,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一般越严重,如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老龄化历年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分别达到9.81%和10.17%。但南部沿海老龄化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仅为7.4%;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老龄化,2007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全国领先,高达10.22%和10.27%。东部沿海老龄化近年来大幅下降,从2003年11.99%,下降到2007年11.36%,再下降到2012年10.17%。经济区域划分看,老年抚养比经历了与老龄化类似变化趋势。北部沿海地区老年抚养比基本稳定,从2003年11.96%到2012年13.19%。南部沿海老年抚养比一直较低,从2003年11.97%下降到2012年9.73%,全国最低。长江中游和大西南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从2003年11.48%和12%,上升到2007年14.03和13.99%,以及2012年14.22%和14.56%。东部沿海老年抚养比出现大幅下降,从2003年全国最高16.6%,下降到2007年15.14%,再到2012年13.09%。1.劳动力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流动,打破地区原有“自然人口”结构,改变流入地和流出地老龄化程度。劳动力迁入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出现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南部沿海、东部沿海经济区;劳动力迁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力,如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大西南地区。省际层面看,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劳动力流入大省老龄化出现大幅度下降,江西、河南、贵州、安徽、湖北、四川等劳动力流出大省老龄化出现不等程度上升。城乡层面看,劳动力“乡—城”流动,加剧了我国城乡间老龄化差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中非户籍流动人口从2000年1.4亿增加到2010年2.6亿。与此对应,我国城市和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9.7%和10.9%,上升2010年11.7%和15.0%,农村比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多提高2.1个百分点。由于城乡分割的遗留问题,劳动力城乡流动将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改革压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极不完善,既存在严重“碎片化”,又凸显城乡分割特征。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约56.2%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参加3项以上的只有22.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35.6%、31.3%、12.3%和8.0%。针对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提高其社保覆盖率和社保水平是必然趋势。根据2O00和2010年的人口城市化情况,结合微观数据(如CHIP)发现,近年来非户籍人口参保率出现快速上升。

二、我国工业企业现状与企业社保缴费压力

1.我国工业企业总体特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240.91万个,占企业单位总数29.46%;工业企业从业人数13950.8万人,占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49.11%。此外,2013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达21068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7%,工业是我国企业单位的重要形式。其中,采掘业89072个、制造业2251194个、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68817个,分别占工业企业总数3.70%、93.45%和2.86%。三大产业分别带动就业1034.9万人、12434.8万人、481.1万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分别为7.42%、89.13%和3.45%。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从业人员数,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2.我国制造业的地区特征。分地区看,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企业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总数16.2%、15.4%、13.4%和8.1%,共占据53.1%的比重;其次,河南(4.5%)、河北(4.2%)、福建(3.8%)、辽宁(3.7%)、上海(3.5%)、安徽(3.2%)、湖北(2.7%)、湖南(2.7%)、四川(2.1%),共占据30.3%比重。从就业带动视角看,制造企业较多地区从业人员往往越多。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9.57%、12.87%、16.57%和9.57%,共占据了48.57%的比重。我国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数量极少,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带动能力较弱。3.企业社保缴费压力。社会保险作为重要的公共物品,主要有两种提供途径:政府直接提供———充足的财政投入为支撑;政府强制其它主体提供———主要出资者为个人或企业而非政府。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偏向于后者,即企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出资者。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加上历史转轨成本等带来的社保基金严重缺口问题,学术界对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划分问题争议颇多。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相比发达经济体,我国企业的社保缴费率偏高。如邓大松和刘昌平(2002)、刘鑫宏(2009)、封进和张素蓉(2012)等,认为我国社保企业缴费率过高,缴费负担过重,明显超过了其缴费承受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我国工业企业社保适度缴费水平在20%~30%之间。而中国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率平均为33.3%~34.8%,即便与OECD国家相比,亦属较高水平。很多情况下企业并不能将社保缴费完全转嫁给员工。较高缴费率基础上,逐年提高的缴费基数无疑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雪上加霜。

三、测算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

1.已有研究常用测算思路。第一步,确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首先,假设企业增加值已知,采用某种生产函数估计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设定每个劳动者的报酬等于其劳动的边际产出,则劳动者报酬占企业产出的份额E等于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测算,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已有相关研究往往基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但2009年及以前年份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本年折旧2个指标,2009年以后则没有;其二,以往研究在计算生产税净额时,主要采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以及本年应交增值税三项加总,并未扣除管理费中的非生产税项目和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使得计算的生产税净额偏高;其三,以往研究在计算企业盈余时,主要直接用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代替,也有不妥之处。2.不同地区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测算。劳动力成本和利润水平,是制约企业缴费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水平不同的企业,即便相同的缴费率和缴费额也意味着不同的财务压力。但粗略地估算劳动者报酬和企业盈余,会导致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的测算存在严重误差。本文将通过统计年鉴数据,折算出不同地区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进而通过相对数作为测算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基础。根据已有经验,不同地区企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0%,营业盈余比重为10%~30%,应是较为合理区间。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280356亿元,总资本形成率为47.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分别占资本形成总额96%和4%。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预算资金22305亿元。由此计算的2013年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1%,而基于以上方法计算的各地区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差异却较大。不同地区企业增加值中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比重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比重,如图所1示。测算结果看,我国企业30%的法定缴费率,已超过大多数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仅有上海42%、浙江41.7%、江苏38.1%、山东38%、四川35.8%、江西33.8%、黑龙江33.4%等省份的企业有能力履行30%缴费率。经济较发达的北京和天津,其最大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也仅有26%和23.8%。经济落后地区企业最大社保缴费能力极低,如青海1.6%、云南8.8%、内蒙9%、宁夏9.1%、新疆9.1%。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保法定缴费率偏高。当前社保政策下,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其社保缴费负担越重,如贵州79.4%、海南76.5%、新疆71.1%、云南70.3%。此外,北京的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也高达58.1%,广东为47.2%,是少数几个经济发达但社保缴费负担过重的省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保缴费负担,如上海36.5%、浙江33.3%、江苏32.8%、山东29%。对此,郑功成(2015)也给出了解释,东部沿海部分省区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地,人口相对年轻,使得企业实际缴费率偏低;中西部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因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使得实际缴费率偏高。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第5篇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1.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趋势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1.27亿,是城市0.77亿的1.69倍,农村老龄化水平15.4%,是城市6.67%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1.9%,是城市11.2%的2.8倍。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同时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农村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2.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人口老龄化更严重,就农村地区相比而言,我国东部地区老龄化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有加快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人均生产总值还很低,同时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该现象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量的耕地被荒废,农村中的基础设施无人兴建、无人修理,整个村庄的发展失去了活力。201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69亿人,部分地区呈现“种田没壮劳力,村庄‘空心化’”的局面。劳动人口年轻化所占比例降低,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下降,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

2.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产生阻力。社会财富是由生产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上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再者,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影响农业从业人员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程度。现今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农业对机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对新鲜事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缺乏操作机械技术,这些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3.人口老龄化增加家庭和政府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农村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保障设置了客观障碍,农民的医疗保险大多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看病难,看不起”的状况,因病返贫的农户也不在少数。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 倍,可想而知,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医疗卫生支出将会越来越大,将会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压力。不仅仅是家庭负担加重,政府机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农村地区以前大多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现今是由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最终形成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积累金越多,国家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经济建设投入,刺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必然导致国家将大量的国民收入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将大量的财政收入应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服务,严重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也会影响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社会用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将加重,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这种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1.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要快于城镇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普遍不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以便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后或在各地区间流动时仍能够享受到统一的服务;其次要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地区经济水平是制约养老保障的根本性因素,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壮大农民的经济实力以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2.建立规范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救助体系。老年保障事业存在严重城乡不平等,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广,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扩大农村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大力发展乡村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重要内容,纳入村镇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通过体制改革、机构改造、资源重组等多种形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采取普遍保障原则,合理选择与当地农民医疗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