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97-03
一、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某一标准年龄结构比例上升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按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从老龄化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是自然老龄化,而中国则是政策性老龄化,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的国家。同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达到10.96%,此后安徽省老龄化程度以不同的幅度上升,这预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在1999年正式到来。安徽省老龄化的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发展速度快、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2003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3.22%;2005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4.57%;2008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5.96%,达到979.15万,绝对数字十分巨大。2008年安徽省有9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市人口的15%。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该比例将继续扩大。此外,老龄人口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9年到2008年,安徽省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呈总体上升状态(见图1),1999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7.38%,2005年达到了10.09%,2008年则达到了11.15%,绝对数字达112.6万人。
2.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是指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一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2008年,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老龄人口的扶养比下降,但总体走势仍为逐年上升(见下页图2)。2008年,老龄人口的扶养比达到16.65%。另一方面,安徽省省老龄人口生活来源还是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2005年全省各市老龄人口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大多数,分别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38.34%和45.10%。其次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占到老龄人口的11.91%。而依靠国家保障救助所占比例较低,只占到2.16%。
3.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008年,安徽省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5.96%。安徽省内不同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合肥、芜湖等由于人口输入带来大批年轻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省内流向合肥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4.7%,芜湖市居第二位,达到12.43%。经济正在转型,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淮北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经济正在向其他产业转型,所以外出人口不多。2008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8.57%,而其人口出生率相对高于全省水平。所以在2008年的统计中,老龄化程度为12.26%,成为安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黄山市、六安市、安庆市、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再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外来流动人口较少,造成该地区人们竞争意识小,生存压力不大,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导致其经济比较发达但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全省老龄化水平的地区,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而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巢湖在2008年的统计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 %,成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4.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安徽省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安徽省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安徽省2005年统计年鉴,靠家庭供养的60岁以上老人有36 853人,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9.71%。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
二、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综合的产业,是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3]。老龄产业不仅为老龄人群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益,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老龄产业占GDP比重不大、老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老龄产品供给不足。
1.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快,但老龄产业比重不大。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2005―2009年,每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6.5%。虽然经济一直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老龄产业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几乎不变。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老龄产品种类少,发展层次较低。随着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老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西方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老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达,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除了着重质量优异、方便、实用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符合老龄人特点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住宅市场、老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外商家对老龄产品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创新研发出符合老龄人特点的特种消费品。而目前中国老龄产品主要以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龄专用品开发很少。从芜湖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了解到,老龄用品主要分为老龄生活助用品轮椅、拐杖、升降设备及其他交通和助走器材,专用通讯设备、视听读写用品用具等;老龄营养保健品:营养滋补品、养容保健食品、保健酒类、保健茶、土特产等;老龄生活用品:老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用具、保健用品、绿色环保建材、包装、原材料、半制品等。而大商场中的老龄产品大部分有省外厂商生产,如老龄助用品和保健器材多为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生产;老龄保健营养品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广西等省生产,只有富硒康是由安徽省界首市生产,而富硒康也不是由安徽省自主研发的;老龄服装多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生产。由此可见,安徽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年产品太少,各行各业对老龄产品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老龄产品生产处于初级层次,对老龄人的精神需求产品开发欠缺。
3.老龄产业市场需求大,供给出现不足。张纯元是比较早关注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关系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中国人口的急剧老化,会给未来消费带来重大的变化,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构成市场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必然结果[4]。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 000亿元~8 000亿元,而实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不到1 000亿元 [3]。从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老龄物质产品多由外省生产,本身开发创新的老龄产品极少;此外,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5]。安徽省的17个地市虽都有老年大学,但师资力量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受益的老龄群体狭小,而各地市的老年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很少。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老龄产业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一些公共老年服务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安徽省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老龄扶养比的上升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积极发展,为扶养老龄群体创造经济基础。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目前,中国城市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老龄人的退休金标准也不断增加,2010年2月,养老保险金又不同幅度上调了一些。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结合皖江城镇带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引进资本,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或补贴,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加以辅助与支持,促使老龄企业产业化。
2.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开发老龄产品。老龄产品利润空间仅为10%,而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则会大得多,如流行服装的而利润空间则在60%左右[3]。因此,企业不愿意专门生产针对老龄人群的特殊产品。以2008年为例,全省三人户家庭规模的比例最多,占到29.5%;家庭规模在五人户和六人及六人以上户所占比重最少,仅为8.39%和4.73%。由此可见,三世同堂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因此物质生活在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老龄产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老龄产品的研发,根据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出特色的老龄产品,该老龄产品又可带来相应互补品的消费。如,开发老龄房地产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对小户型房屋的需求,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老年人入住后又会带来老年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3.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关产业政策、经济立法等建议;建立老龄产业信息网络,按照规定编发行业刊物;组织会员研发老年产品,引进、推介国外优质同类产品;开展从业单位、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考察、借鉴先进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根据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等;受政府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委托,承办与老龄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安徽省应尽快成立安徽省老龄产业协会,将“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等。各地市也应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共同促进老龄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4.各地市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老龄产业。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中,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企业,依托这些地区较为成熟老龄产业基础,开拓创新本省的品牌。如合肥、芜湖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今后发展老龄产业的时候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老龄实体产业,在有条件研发老龄产品的企业开发本企业的老龄产品,做到产品专门化、特色化,减少省内不良竞争,而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以采矿业为主的城市,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这些正在或可能变成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在各自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立专门的开发区,发展专门的老龄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内风景名胜地众多,如黄山(黄山市)、九华山(池州市)、天柱山(安庆市),这类城市在推进老龄产业时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开发老龄房地产与老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为主,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养老房屋及方便舒适的旅游产品。各地市旅行社可针对老龄群体推出省内银色旅游,既不耗费太多体力,又能给老龄人带来享受。就芜湖市来看,除一家旅行社推出夕阳红的路线,其他旅行社都没有特别推出银色旅游。
5.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老龄产业科技含量。安徽省内科技机构的数目已从2000年的984个增加到2008年的1 533个,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490.0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 545.40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1 482件增加到2008年的4 346件。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安徽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在这其中,老龄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科技投资,积极研发生产出功能齐全,样式新颖的老龄产品。
关注老龄化社会,加速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龄人的消费需求,提高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龄人的生活,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展老龄产业,可以有力地扩大内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经济周期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应及时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将安徽省建成中部城市中重要老龄产业基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杨宏,谭博.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6,(11):65-75.
[4]张纯元.老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14-1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制度 启示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及成效
由于人口的持续老化,日本大致每隔5年就会对其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难题。在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历次改革中,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2000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日本政府提出提高养老保险金的领取年龄,延迟退休,分阶段逐步将养老保险的领取年龄从原来的60岁提高到65岁,每3年提高1岁,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金在原则上要根据物价的变动而做出相应的修改。
(2)提高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将来固定不变。在日本2004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规定将每月的国民养老金每年提高280日元,一直到2017年要使国民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6900日元;而厚生养老金的保险费率则每年提高0.354%,一直到2017年时保险费率达到18.30%。
(3)调整养老金的支付标准,抑制养老金给付费用的上涨。2004年改革中把“宏观经济浮动率调整机制”作为日本养老保险金支付调整的依据,并确保到2023年时把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维持在50%以上;自2007年4月开始,对于年满30岁却没有子女的女性所领取的“遗属养老金”的期限从原来的无限期的领取改为仅有五年的领取期限。
(4)提高基础年金中国库的负担比例。2004年的养老保险改革将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例从原来的1/3逐步提高到1/2,以减轻个人的国民年金缴费负担。
(5)扩大养老保险金的缴费群体范围。在2000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群体的范围:一是在65岁到69岁的年龄阶段建立职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延长了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龄;二是建立学生的养老保险费补交制度。
通过上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日本养老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不仅有效的抑制了保险支付上涨的负担,均衡了代际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日本人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而且有效的遏制了日本养老金空洞化的发展,并在养老保险改革中对养老保险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与时俱进,健全了养老保险法制基础,从而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健全。
二、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立法先行,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法律可以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础和保证,日本历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改革都是立法先行,虽然我国有关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最早开始于1951年,但我国缺乏专门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对养老保险的规定大多停留在条例和决定的层次。为了适应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把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对象、保险给付条件和基金的投资运营、监督管理等各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二)实施各种配套制度
为了应对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我国应该在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尽快的建立起一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比如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医疗体系、福利体系等,并配套发挥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如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完善当前的老年人保障体制。
(三)鼓励发展企业年金
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不仅有利于企业和职工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个企业的凝聚力,还有助于我国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随着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化,截至2012年底,日本已有近2000万人加入了企业年金,而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经过了8年的发展,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就规模而言,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对企业年金的参与率却不高,企业年金人口参与率仅仅2.1%,我国企业年金占GDP的比重仅有0.76%,企业年金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因而,要采取措施发展我国的企业年金,一方面,政府要用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年金制度,并对建立年金制度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要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激活企业年金市场,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年金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较日本而言相对分立、单一,首先,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严重的影响了社会公平,其次,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实际上仍然是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五)建立老年护理制度
在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越来越长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更健康,相反,由于老年人高龄,身体各部分的机能逐渐丧失,加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对长期的医疗护理的需求就会增加,因而,我国可以吸取日本在护理保险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护理保险,构建和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障体制,形成多层次的老年服务体系,以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
(六)适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法定退休年龄的提高,意味着会相应的增加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会有所缓和。中国较大多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因而,中国应该适时推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
参考文献:
[1]申曙光,魏珍.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体系:挑战与抉择[J].教学与研究,2013.(8).
[2]张翼.人口转型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河北学刊,2012.(3).
(一)老年人力资源的定义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力资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研究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之前,必须先明确老年人力资源的概念。学术界现有定义版本较多,如张存才等(2005)将老年人才定义为年满60岁、身体健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专长、有能力且愿意再从事工作的退休人员;[1]赵根良(2013)认为,老年人力资源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这些定义中主要包括年龄、身体情况、文化(知识、技能)、劳动能力、劳动意愿几个部分,不同定义在组成部分上也有细小区别。
老年人力资源可以按照是否从事劳动、从事的劳动是否有报酬、是否有意愿从事劳动的标准来进行分类:第一类是从事有报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力资源,第二类是从事无报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力资源,第三类是尚未从事任何生产和社会活动但有意愿的老年人力资源,第四类是尚未从事任何生产和社会活动但因各方面原因暂无意愿参与的老年人力资源。[3,4]第三类和第四类老年人力资源是需要重点开发和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
(二)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就业动机的因素
老年人的就业动机到底处于哪一个需求层次,主要受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包括个体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等这些个体素质方面的因素。经济状况比较差时,老年人可能更多的是想通过就业实现自养和减轻家庭负担,相反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会与尊重、自我实现等);老年人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比较高时,其想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意愿也随之增加,从而其就业动机也可能处于比较高的需求层次。
二、老年人力资源需求方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移,企业对劳动需要形式也发生了转变,主要是由以体力劳动需求为主向以专项经验和技术为主转变。
(一)产业需求分布
目前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经济的发展,为老年劳动力创造了需求。[3]老年人常在的就业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专业技术工作、办事人员等。[5]
(二)行业需求分布
老年人力资源其资本优势和开发成本优势在大部分行业中都是很明显的,而一些特殊的行业中对老学者、老专家的需求更为迫切,如财会业、医院、学校(对老教授、老教师的需求)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重点也都集中在这些行业。[6]
(三)职业需求
目前。老年人才需求中比较受欢迎职业包括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会计师、审计师、建筑认证人员、医生、教师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其提供服务的方式,灵活工作也是老年人就业的特点。
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针对前面所提到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障碍,结合老年人力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分析结果,从供求双方和供求环境的角度设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模型(如图所示)。下面将从供给、需求、完善供给环境和供求匹配四个方面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具体开发机制进行阐述。
(一)供给方面
在供给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力资源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质量。
首先,可以利用政府或其他企业机构建立老年大学以及其他类型的老年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提高老年人力资源就业能力。其次,需要建立老年人心理适应培训等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培训,使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6]最后,需要加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机制建设,增强其就业能力。
(二)需求方面
在需求方面,应该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市场的人力供给情况合理设计岗位和薪酬支付方式,从而适应老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
岗位设置。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弹性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场所和休假方式。一般情况下,咨询、社区公益活动和服务性活动、工程企业管理和技术工作、导师、教书育人等工作都是适合老年人力资源的岗位。[5]
薪酬支付。需要充分考虑老年员工的经验、工作稳定性要求、希望获得尊重要求等方面的特征,合理设计薪酬支付方式(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结合),达到鼓励老年员工传授经验的目的。
(三)完善供求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需要营造整个供求环境,主要可以从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两方面进行。
从政府政策法规角度,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2]构建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老年人劳动合同保障、最低工资保证,劳动福利保护等法规)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积极宣传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好处,应加强“老有所为”文化环境的建设,提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2]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养老金风险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因为参与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等)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以及资金运营制度设计中的漏洞或缺陷,造成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额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内生风险。内生风险即在资金筹集的过程中,按照某一项既定规则多个主体筹资时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许多地区还依旧存在着预收保费、用实物缴纳保险费、随意退费等现象。在征收保险费时,征收程序不规范;保费征收主体普遍存在多个开户账号;筹资过程中管理缺乏效率使得基金的收缴存在很大困难,并且周期越长,管理效率越低;为保险费征收的顺利进行,企业和个人可能与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达成一致,降低核定工资的总数额;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在主观上也存在少收、漏收现象。综上,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高费率的形式征收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理性、激励机制不到位,监督缺失、工作困难等原因,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内生风险。这种内生风险本质上是管理风险。
(三)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过程中,运营过程中由于运营安排带来的具体的不确定性风险。外生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费率过高;征收过程中采用社会保险费这种软约束形式。
(四)管理风险。中国养老社会保险模式选择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运营。这一运营,从产权结构看,是公共退休金和私人退休金的混合;从财务运营看,是即收即付运营和积累运营的混合;从给付的刚性看,它是既定给付运营与既定供款运营的结合。这种运营决定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对中国养老保险运营风险的对策
(一)规避筹资风险的对策。(1)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与度。养老保险基金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它的筹集主体包括社会全体成员。1)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逐步、平稳地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过程中。在这个逐步吸纳的过程中,行政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运营应该公开化、透明化。他们所领取的养老金应当与当地同期相同条件下的退休人员领取到的平均养老金基本持平。2)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不断发展,它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职工数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职工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数量很大,他们也逐步有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晚年解决后顾之忧。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企业文化,可以更加妥善地处理员工的养老保险和养老待遇问题。(2)健全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模式发展不平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发展最快最好,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较慢。为了缓解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应当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提供优惠措施,例如基金投入免税,企业可在税前缴费等措施来激励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积极性。(3)开展商业养老保险。建设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基础型社会保障层面,参与社会保险的日常管理,为社会保险提供管理、技术上的支持,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二,在成长型社会保障层面,开展团体福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业务,为企业提供适度保障、专业化的管理以及独立运作等服务。第三,在享受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可以发挥最大优势和主导作用,提供丰富的保障产品,提供更高的保障程度和水平。
(二)规避投资风险的对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是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过程中中,系统性风险比如市场购买风险、市场经营风险、货币利率风险等都不能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分散。但是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组合来分散。现阶段,我国养老金通过国外投资来规避国内的系统性风险,比如通过类似QDII2等方式。但是,在国外投资并不是不存在任何风险,在面对国外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要面对较大的汇率变动风险。由此看来,现今可行的长远解决办法就是健全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需要金融市场更加紧迫地推出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入同行业拆借市场等方式来消除风险,这是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一个有效降低流动性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办法。
(三)规避给付风险的对策。(1)降低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为40%―50%,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3远高于这一水平,这一给付标准与我国现行国力的不协调严重违背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中的“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因此,替代率的确定必须全方面考虑同时期的物价水平、养老保险基金水平、同时期当地的平均职工工资水平等因素,有效地控制养老金的增长速度。逐步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与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的比值平稳降低,从而使调整后的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达到国家标准水平。(2)统一养老金的给付标准,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统筹项目。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投资、运营加强协调、管理和监管,提高养老金长期平稳的保值增值的能力。同时,把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到国家预算管理当中,是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3)灵活延迟退休年龄,严格确定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在我国,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每延长一年的退休年龄,每亿元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就会少支出160亿元。由此看来,我们能够借鉴的有效办法就是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从而逐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降低赡养比。对于退休后再就业或者继续工作取得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员,应当及时停止发放养老金。严格审核给付基金和审核统筹项目,形成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制约机制。
(四)规避管理风险的对策。(1)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按照新旧运营给付责任来划分新旧参保人员的给付方法,尽快处理债务的历史遗留问题。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从而有效地防止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的问题,逐步缩小资金缺口。(2)国有资产灵活变现。从资产的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部门进行全面的清查,出售并变现其配套的闲置的资产和设备,从而减轻国家发行国债时带来的资金偿付的压力;从资产的动态分析的角度来看,可以充分考虑到“老人”和“中人”时国有企业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的现阶段的资产设备。同时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交付给基金管理机构。(3)分权制衡。为确保城镇养老保险基金不被贪污和挪用,可慎重考虑分权制衡,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分权制衡其实也就是把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突显出“统账”运营的特点,相关部门派遣专人就养老保险基金加以监督和管理,充分行使统筹账户资产管理权、经营管理权、资产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支付能力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协调代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养老保险为劳动者提供了规避老年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较快,预计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1%,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3%),这势必会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对老龄化的研究始于生育率问题,加里•贝克尔发展了关于生育率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孩子是“耐用消费品”,父母的需求更多地受孩子质量的影响,因此,他从孩子的数量需求与质量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家庭对孩子的需求。此外,其他人口学家还提出了“代际财富转移”理论、“性别角色”理论、“家庭合同”假说、临界值假说等学说研究生育率问题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如鲍思顿等(2005);[1]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李军(2006);[2]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如杜鹏等(2005)。[3]对于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养老保险制度形式的选择。系统地阐述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论是通过生命周期理论、风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世代交叠模型展开的,例如David(2001)[4]通过世代交叠模型论证了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养老保险制度的形式而言,目前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基金累积制及包含现收现付和基金累积的部分累积制。现收现付制是各国最初采用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体系出现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转变,对于这种改革是否合理,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改革的研究包括Feldstein(1996)、[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0)[6]等,反对改革的包括Verbon(1988)、[7]巴尔(2003)[8]等。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现有文献很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蔡昉等(2003)[9]直接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康传坤等(2014)[10]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最优养老金缴费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性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构成的。其中,2015年以前,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2009年开始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2011年开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而来的;2015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组成。在补充性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被提及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认识的加深,其发展十分迅速,到201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达到9425.14亿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提供的资助,“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利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分别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合计缴费率为28%。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养老金亏空问题严重,根据财政部2014年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2014年养老保险费收入17554亿元,支出19117亿元,结余为负1563亿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空,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欠账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使得缴纳养老保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其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差,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的资金应该进行有效的投资,并且其收益率要高于通货膨胀,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很难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有较为稳定的较高的收益率。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得本就不够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脆弱,那么,人口老龄化究竟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养老金的需求增加;其二,养老金供给相对减少,老龄化也意味着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来说越来越少,缴费人数也会越来越少,养老金的供给减少;其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养老金支付的数额,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了双重压力,使其难以为继,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变革。然而,不幸的是,已有的改革实践证明,尚无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世界各国究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这都是值得研究、了解的问题。
四、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21世纪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对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情况及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人口老龄化现象最早出现于发达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1850年欧洲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此后,欧美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北欧国家瑞典于1882年、挪威于189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30年英国、德国几乎同时迈入老龄化的门槛,美国也于194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此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家还包括瑞士、荷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等十几个国家。1960年,世界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6%,而发达国家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5%,人口老龄化已成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以中国为例,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预计2050年将达到31%。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主要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李通屏对此做出了归纳总结,主要措施如下:其一,开源节流,改革传统的养老金计划;其二,延迟退休,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工作;其三,鼓励迁移,增加移民劳动力供给;其四,鼓励生育,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其五,积极老龄化,减轻老年照顾的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同,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最早出现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立阶段(1889年德国建立《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扩张与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三是调整与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目前,按照国家主导的程度与方式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型(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福利国家型(如英联邦国家和瑞典、挪威等西北欧国家)、部分储蓄型(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完全储蓄型(如智利等南美国家)。养老保险的上述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尚无一种模式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多的国家采用多支柱式的养老保险框架,以更多地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地减少其弊端。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对各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困扰,各国都试图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以期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成功的,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探索当中。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