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政策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0月24日是中国传统节气霜降,似乎是为了应景,央行也决定“双降”,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0.25和0.5个百分点。
对于“双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年内多次降准降息确实有些频繁,但基于现实情况,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却也无可厚非。因此这次“双降”所引起的关注度相较前几次有了一定的下降,反倒是央行之后的说明解释表达了更多的新内容。
对于央行的解释,简单说来就是降息要在主要考察CPI的同时参考GDP平减指数。九月份CPI指数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了1.6%的同比增长,而前三季度的GDP平-减指数达到了0.3%,因此这次降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GDP平减指数的影响。
这里提到的GDP平减指数,对于不少人来说还是个全新的词汇。所谓的GDP平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计算公式是: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增长/实际GDP增长。GDP平减指数为负,就意味着其中一项出现了负增长。两项数据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和计算而实际GDP要事先确定一个按固定价格和基数,再来进行计算和统计。以卖包子为例,某包子铺2013年每个包子2元钱,共生产包子50000个,那么该包子铺当年的GDP是10万元。2014年每个包子2.5元,共生产包子51000个,以去年为基数计算2014的GDP增长,那么该店2014年的名义GDP为12.75万,名义GDP增长为0.275%,实际GDP的计算要保持原有2元/个的价格基数不变,因此为10.2万元,实际GDP增长为0.02%。一个国家的经济当然要比卖包子要复杂的多,但道理是相同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两项指数为负,就说明了物价或产量有了一定的下滑,而这两项不管哪项出现下滑,都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因此,此次央行的“双降”,跟通缩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意味着在当前环境下,政府对于维持现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压倒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因此会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
关于通货紧缩的压力,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通常来说,CPI指数和通胀是正相关的关系,CPI保持上涨就说明处于市场处于通胀状态,而为何如今CPI一直上涨,GDP平减指数却出现了负数?这就涉及到GDP平减指数的特征,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比如,我国出口的钢材价格下降,GDP平减指数就会有相应的下降,而由于不属于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跟普通消费者没什么直接关系,所以CPI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可知,在大多数情况下,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不排除出现特殊的情况。
通常在讨论CPI的时候,还会提到另一个指数――PPI。不同于CPI的持续增长,九月份的PPI指数同比下降5.9%,保持了连续43个月的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在持续下跌,其对GDP平减指数的贡献也很可能为负。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国内投资、工业品需求明显放缓……这些因素足以抵消掉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也就可以解释为何CPI和GDP平减指数出现了逆向趋势。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以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为重要手段,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配合、综合推进,确保实现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市里下达给我区的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比年至少下降1.5%。根据年我区污染源动态更新结果,要实现上述四项污染因子的减排目标,今年的化学需氧量(COD)要净削减189.3吨(其中工业0.3吨、生活123吨、养殖66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24万吨以内;氨氮要净削减19.21吨(其中工业0.01吨、生活15吨、养殖4.2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232吨以内;二氧化硫(SO2)要净削减13吨,排放量应控制在857吨以内;氮氧化物要净削减2.8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83吨以内。
三、工作措施
(一)结构减排
1.SO2结构减排关停项目。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排放非电SO2的小企业(炉窑)1家,力争实现SO2削减量约19.38吨,氮氧化物削减量约3.77吨(具体见附件1)。
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2、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实施LNG总体项目,积极推进民用煤改气;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风力发电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耗量。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工程减排
1.COD减排工程治理项目
(1)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实现生活COD削减量约438吨,生活氨氮削减量约75吨(具体见附件2)。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2)大力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督促相关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尽可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具体见附件3)。力争实现工业COD削减量约3吨,工业氨氮削减量约0.15吨,SO2削减量约9吨,氮氧化物削减量约2.3吨。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区经贸局
(3)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大沼气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日本发酵舍零排放的养猪技术,在部分养猪场进行试点试验,达到养猪场废水的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场对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
(4)继续开展土海流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流域沿岸排污单位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危害土海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违法行为,全面完成畜禽养殖场的拆除任务,今年计划拆除养猪场1家,实现畜禽养殖COD削减量约76吨,畜禽养殖氨氮削减量约5.2吨(具体见附件4)。在完成电镀、造纸、印染、皮革等10个省重点行业清查摸底及初步整治的基础上,全面核实各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及总量,督促企业实施废水深度治理回用计划,节水减污。确保土海流域等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笏石镇人民政府
(三)监管减排
1、继续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专项清理整治”活动。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查处一批长期以试生产为名不进行验收的违法建设项目,提高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严格依法执法。加大惩治力度,深化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专项执法,运用整治综合手段,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罚,营造排污单位自觉达标排污的氛围。
3.严格污染减排核查。围绕全面实现我区“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认真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组织好对重点污染源和总量减排项目的核查,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督查,督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尽早投入运行并实现稳定减排。
4.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的跟踪管理。对已安装并联网的污染源,区环保部门要配备专门力量紧密跟踪,实时监督企业排污情况,做到每日一监控、每周一分析、每月一汇总、每季一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责成企业整改到位。
5.严格排污许可证核发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力度,重点加强许可证核发后的监督管理。对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化工、食品、电镀和制药等7个行业,重新全面调整、核定各排污单位排放量,督促所有排污单位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治理、处置污染物,对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6.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污染。按照省经贸委、省环保局印发的《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试行)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运行原则,对“双超”(超浓度标准、超总量指标)、“双有”(使用和排放有害、有毒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循环经济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造势,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减排
1.严格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运营费同处理效果挂钩政策。根据《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污水处理厂出水COD处理合格率符合要求的,按照规定及时支付污水处理运营费用;对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要求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减当月污水处理运营费用2%。连续三个月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要求的,责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收回运营主体的特许经营权。
2.严格实行未完成减排任务的限批政策。工业园区(开发区)未按时建成投运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或未将污水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的,环保部门暂停其区内新建、扩建产生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3.严格新建项目源头把关。新上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区域内通过对原已审批项目的治理实现统筹平衡,对不符合总量减排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环评文件,督促企业采取先进技术工艺,节能减排。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先进、低耗少污的建设项目以及以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要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责任减排
1.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和调度机制,发挥环委会和减排联席会议等作用,定期召开减排会议,解决实际困难,研究减排举措,加大减排资金投入,健全工作责任制,协调、督促、推进减排工作。要认真实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减排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落实,减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将有关考核情况报送组织部门。
2.强化企业减排主体责任。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进行污染减排,通过减排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要自觉主动筹措资金,确保按规定时限完成减排项目。每月要向环保部门报告减排项目进展情况,接受环保部门监督。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排污企业,要予以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停止审批其新建、扩建项目环评文件,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防止“限而不治、关而不停、拖而不管”的现象。
3.强化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共同推进减排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减排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沟通配合,协调联动,强化经常性监督检查,进展情况互相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重大事项共同研究,形成环环相扣、和谐通畅的工作氛围,确保减排政策落到实处、减排项目全面推进、减排成效充分展现。
四、工作机制
(一)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区人民政府将根据全市减排工作总体计划,制定实施本辖区年度减排计划并报市环保局备案。要加大减排项目推进力度,市里重点抓对减排有根本性作用的大项目以及区域性的治理项目,中、小项目由区分级抓,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减排项目推进格局。
(二)强化减排项目调度机制。排污企业每月4日前要向区环保局报告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区环保局每月6日前要汇总本辖区重点污染源和年度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并上报市环保局备案。
关键词:碳排放;配额;面板数据模型;价格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6日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础,合理的一个现货价格对于繁荣碳交易市场、有效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格运行机制的分析、为政府确定排放配额供给量、供给分配方式、分配时机等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减排企业与投资机构,提供了投资决策信息,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决策者构建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碳交易作为新的事物,且一直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早,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学者们对欧美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erek W.Bunn和Carlo Fezzi(2007)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AR)模型,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英国市场上的电、天然气、碳价的每日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Rita Sousa等(2014)采用小波分析法,发现煤炭价格引导碳排放价格变动,碳排放价格引导电价变动,碳价波动与经济发展一致。Alberola等(2008)等检验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试验期(2005~2007)内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与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部门生产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合规位置,指出EUA的价格变化不仅反映了能源价格、极端气候事件,还反映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三大生产部门(冶炼、造纸、钢铁)的工业经济生产活动。Mansanet Bataller等(2011)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第二阶段 EUA价格影响不显著,但对EUA与二级市场CER的价差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还包括Rita Sousa等(2014)、Atsalakis(2016)、Luis A等(2016)。我国学者对国外碳交易下现货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如魏一鸣等(2008)采用协整理论研究了EU ETS碳价格和能源价格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关系,发现能源价格与第一阶段碳期货的关系较弱,与第二阶段碳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指出能源价格变化是推动第二阶段碳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王双英等(2011)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碳交易的量和碳交易的价格和石油价格的关系,发现石油价格和碳交易的量和价格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交易市场――深圳碳交易市场开始交易。随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湖北等碳交易试点市场陆续开市。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宣布:“2017年中国开始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平稳发展,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本文将以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配额交易价格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其价格运行影响因素,以使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碳交易现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价格的因素与机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主要包括配额政策(配额数量、分配方式、跨期储备制度等)、碳减排技术、碳税政策、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等。
(一)供给方面因素
1、配额政策因素。一级市场上的配额供给情况与供给方式将对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高低与波动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政府当期发放的配额总量,当期核证减排量的供给、政府配额存储池中的数量、配额的分配方式(免费、出售、混合)等因素,都将对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与波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碳减排技术因素。碳减排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减排成本,当企业面临比较高的减排成本时,可能就会选择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当企业减排技术成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时,企业将减少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购买,相应影响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
3、碳税政策因素。碳税政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在许多国家被实践。碳税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对排放企业的减排技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排放量,并进一步影响对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
4、其他减排履约机制项目供给情况。《京都议定书》包括了国际碳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减排机制,在JI与CDM机制下,减排项目的数量,开发减排项目的技术将对碳配额交易市场的供给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
(二)需求方面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水平、金融市场以及气候因素等。
关键词:财政教育投入 减贫 门槛特征 政策启示
一、 增加财政教育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进而具有扶贫作用
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通过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实物资本更多的作用在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过教育投入提高的人力资本更多的作用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伴随的是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等,扩大了经济增长的内涵,更多的是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内容。因此,教育投入就更多的为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所重视,相关研究也非常之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教育投入对经济和社会的这种促进作用,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P.E.Petrakis etc(2002)研究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则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在国内,如陈霞(2010)利用 1994-2009 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大于专任教师投入数量的作用。
既然增加教育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贫困发生以及减轻贫困程度。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教育对减贫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反贫能力,从而发挥其消除贫困,改变个体生存状态和国家整体实力的作用。因此,增加低收入群体或者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也可以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如Sen. A.(1976)认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均面临反贫困问题,在政府的反贫困工作中,要充分重视财政教育投入的作用。缪尔达尔(1992)认为,反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应该是教育扶贫,政府应该在教育扶贫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大财政教育扶贫支出。国内的相关研究,如肖唯楚(2012)基于对教育扶贫资金各项投入与脱贫数和返贫数的回归分析,得出扶贫资金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与脱贫数的增加及其返贫数的减少显著相关的结论。通过对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数与脱贫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接受基础教育、高中职高教育、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与返贫数都呈负相关。林毅夫(2005)认为,通过教育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政府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教育投入。
二、 财政教育投入的扶贫作用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
一些学者对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教育投入资源,提高扶贫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而对扶贫的作用,均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
空间外溢是指,某些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很高,但是由于人才外流等原因,高的财政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存量做出的贡献,其好处被其他地区获取了,称为空间外溢的负效应,这些具有负效应的地区主要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者是偏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相反,某些地区虽然财政教育投入不高,但是如果这些地区是人才的主要流入地,那么这些地区就获取了其他地区较高的财政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好处。
门槛特征是指,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以及减贫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单调递增作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教育经费投入范围内,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可能存在某些临界值,在这一临界值之前,财政教育投入的减贫效果作用很大,如果财政教育投入超过某一临界值,财政教育投入的减贫作用可能就显著减少了。这一临界值,就被认为是财政教育投入减贫作用的门槛值。
一些学者对财政教育投入以及其他财政投入作用的空间外溢性和门槛效应进行了研究。张淑翠(2012)利用2001-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发现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对于教育年限没有达到门槛值的地区,增加教育年限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于教育年限已经大大超过门槛值的发达地区,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扩大收入差距。邓宏亮,黄太洋(2013)利用2000-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门槛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经济发展中教育投入效应存在空间外溢性特征和门槛特征,并计算了具体的门槛值。杨友才,赖敏晖(201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认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我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大多时候已经超过了门槛值,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
三、主要的政策启示
很多文献研究已经证明了财政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以及减贫作用,具有空间外溢性和门槛特征,这一研究结论具有非常明显和重要的政策含义。
1.空间外溢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因这种空间外溢性受损,而经济发达地区因这种空间外溢性受益。因此,国家层面的财政教育投入应该向落后地区倾斜,因为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失了的,如果这些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达地区是持平的,而实际上,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是要远远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无疑对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雪上加霜。相应的,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作为主要的人才流入地,已经是人才济济了,再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高等人才过多,就业压力增强。同时,这种空间外溢性的存在,其实是落后地区反而补贴了经济发达地区,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被称为高等教育小省,也就是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大,但是浙江省的人才并不缺乏,因为其他省份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省份培养的人才会流入到浙江省。也就是说其实是发达地区的省份搭了便车,落后地区反而补贴了发达地区,基于这样一个隐含的事实,是否可以尝试由发达地区的省份适当的给予落后地区的省份一些教育投入,当然,要由中央政府加以协调。
对省级财政来说,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存在着正的空间外溢效应,因此,高等教育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因为这些地区并不缺少高等教育人才,其他地区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会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些地区,因此,教育经费可以向中小学倾斜,以及向本省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对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一方面要争取国家的财政教育投入向本地区倾斜,同时也要加大本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力度,比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力度要更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政府为了增加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会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这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因为存在这种空间外溢性其效果要打折扣。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其他办法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可以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各种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要比增加该地区的财政教育投入效果更好。同时,为了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去中西部以及落后的农村就业,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例如浙江省2006年开始,通过由浙江农林大学委托培养的方式,向浙江省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招
收定向培养涉农专业的本科生,定向培养生按期毕业后,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期限为5年。这样的政策设计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到欠发达地区或者农村就业,提高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些政策设计都比单纯的提高落后的财政教育投入效果更好。
3.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减贫作用具有门槛值,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教育投入资源,中央财政的财政教育投入要对各个地区加以权衡,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的区域分配,确保经济均衡增长与教育投入效率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缪尔达尔. 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2]邓宏亮,黄太洋.经济发展中教育投入效应的空间计量与门槛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3:25-31
[3]杨有才,赖敏晖.我国最优政府财政支出规模[J].经济科学,2009,2:34-43
[4]肖唯楚.关于财政教育扶贫投入效率的实证研究――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C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9:13-18
[5]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1):58-63
[6]王锡桐.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6(10):5-8
1月6日,国务院召开2016年首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根据2015年国务院督查情况,对落实重点政策成效较明显的20个地市、20个县区,实行“免督查”。
一个月后,《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下称通报)公布,受表扬的40个市、县见诸报端,其中,铜陵是2016年安徽省唯一获“免督查”的地级市。
“安徽省铜陵市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第一名,2015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40%,实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171项,完成投资157亿元。”在《通报》中,铜陵凭借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典型做法,被点名表扬。
为什么是铜陵“免督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铜陵做了什么?“免督查”对铜陵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决策》记者来到有着“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江城铜陵,聚焦其免督样本。
优化升级主动作为
“督察不仅要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还要把好的典型经验拎出来,推广给其他省市做示范。”铜陵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的董磊,向《决策》介绍了铜陵免督察的背景。据了解,在向国务院督查组推荐典型经验时,安徽省财政厅及发改委不约而同选择了铜陵。
两大核心职能部门的推荐是对铜陵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的肯定,也正是这种主动作为让铜陵收获了“免督察”。
放到铜陵发展的肌理中,这种主动作为的逻辑将更加清晰。“铜陵因铜而名,因矿而兴,是一座依托铜矿资源开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然而,曾令人引以为荣的铜矿资源却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可采资源趋于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铜陵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坦言。
另一个方面,从铜陵的产业结构来看,呈现“二三一”格局,即一产小、二产重、三产弱。工业一业独大、比重过大的局面,使得铜陵对能源需求大,加之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
尤其在宏观经济下行和自身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当下,找到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抓手,铜陵必须主动作为。2013年,铜陵先后入列第二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为铜陵优化升级插上了“助力器”。
不同于第一批20个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由相关部委指定,铜陵进入示范队列经过了层层筛选,从申报、到初审、再到答辩,每一个环节都是铜陵为谋求优化升级付出的努力。
“这是铜陵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具含金量的政策平台,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为铜陵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铜陵市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决策》。
平台有了,下一步怎么做则是对铜陵施政者更大的考验。
“铜陵紧密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将节能减排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将循环经济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在双示范市的建设上达成共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共识的凝聚为铜陵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双示范“善”作为
“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有两个硬性指标,一是节能,二是减排。如果这两个指标完成不了,当年的示范市考核将被一票否决。”铜陵市经信委节能办许朝文坦言,创建的前两年压力很大。
压力即动力。在各方努力下,铜陵交出一份出色答卷:2014年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评中获优秀等次;2015年铜陵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在“十二五”原定目标任务基础上再下降了20%以上,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增长15%以上。
如此骄人成绩是如何做到的?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功不可没。
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是坐落在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园内一家焦化企业。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泰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蒸汽输送给园区其他企业,形成了由泰富为纽带的热能梯级利用。
“泰富年可利用焦炉煤气量3.7亿立方左右,年蒸汽产量200万吨左右。其中煤气量50%企业自用燃机发电,50%外供周边企业;蒸汽77%自用发电,23%外供周边企业。”许朝文介绍说,2015年泰富公司通过供热实现盈利2215万元,周边企业也因此享受到更安全、更便宜的煤气和蒸汽。
工业园区热能梯级利用只是五大典型示范项目之一,除此之外,滨江老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升级工程、千亿铜产业链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中心城区水环境及湿地整治恢复项目、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都是铜陵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中打出的“硬招式”。
“不仅是在全盘布局上抓重点,控制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能耗也是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许朝文表示,在铜陵全市的能耗占比中,二产能耗占比高达80%以上,其中70%以上的能耗来自32家(含枞阳)年耗能在30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下降了,铜陵市的总能耗也就下来了。
确实,牵住了“牛鼻子”,方能一子落,全盘活。与此同时,铜陵创新制定出“12345”节能管理制度,即项目管理“一套体系”、项目用能“二维控制”、项目能评“三级审批”、项目准入“四色区分”、项目全程“五步监管”,环环相扣,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
以减排为核心的“三市联创”、以产业升级为契机的“源头控制”、以产业链接为纽带的“空间整合”和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点面结合”,在双示范市的建设中,铜陵务实与创新并重,走出了极具特色的铜陵模式。
“顶层有设计、实施有计划、推进有体系、协调有机制、考核有办法”,铜陵在抓住双示范市政策机遇上彰显了“善”作为的智慧与“能”作为的执行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铜陵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扎扎实实推进双示范市创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务院“免督查”的殊荣才花落铜陵。
免督与自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靠各县区、各部门,而县区和部门落实情况如何,则需要靠督查工作去督办、跟进、问效。”铜陵市委督查室主任吴爱林告诉《决策》,自2013年以来,铜陵高度重视督查在打通政策落实“最先和最后一公里”中的作用,将督查作为保证各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主要抓手。
如果说铜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工作为免督查埋下了种子,铜陵市级层面的督查工作,则是确保铜陵“免督”开花结果的“守护者”。
据铜陵市政府督查室负责人介绍,2015年市政府督查室累计编发《铜陵政务督查》123期,相对于全年249个工作日,平均每2天发一期政务督查,而每一期政务督查即市政府督查室开展的一项督查。在吴爱林的桌上,记者同样看到厚达544页的《铜陵督查》2015年汇编本。督查之频繁可见一斑。
督查工作越来越繁重的同时,也愈加规范。2013年,铜陵对《铜陵市大督查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修订,推动了督查工作由督查部门“单兵种”作战向党政部门“大兵团”上阵的转变,各级督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重复督查、交叉督查等问题得以缓解。
为确保督查工作的专业性,铜陵在督查中进一步形成2+X的工作机制,即督查主要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两部门牵头,而具体到各项督查,则是涉及到哪个领域,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参与。
“免督查是激励,也是压力。虽然国务院对铜陵免督查,但市级层面的督查不能松懈,必须加大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铜陵在下一次大督查中,依然走在前面。”吴爱林如是说。
勤政者有奖
奖惩分明促勤政有为,对于免督查城市来说,免督查不仅是一次来自国务院的表扬,更是“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正如铜陵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说,“‘免督查’,铜陵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根据《通报》,除了不纳入2016年国务院大督查范围外,免督查城市将在今年享受到国家在资金上对其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财政沉淀资金奖励及发行企业债券“直通车机制”四大激励政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四大支持政策已经落实到铜陵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分别结合自身部门职能,对于支持政策的利用进行了谋划。
“中央财政提前调度资金和沉淀资金的奖励是落到我们财政局,3月份的时候,5亿元的超调资金就已经到市财政了。这5亿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包括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及实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董磊向《决策》介绍说。
铜陵还在谋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基金,作为绿色发展的种子基金。“2016年是铜陵节能减排示范市的收官之年。三年的示范期即将结束,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却任重而道远。”董磊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市民层面,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超前谋划,一旦有了这基金,就能够聚集更多社会资金。
小杠杆撬动的是绿色大发展。在四大支持政策中,同样将对铜陵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撬动作用的,还有企业债的“直通车”机制。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部分企业申请企业债券“直通车”机制的通知》,其中对企业债“直通车”机制做了详细说明:大督查表彰的40个市、县的企业在申报企业债时,不再需要通过省发改委转报;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加快和简化审核类”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技术评估和审核工作。
“4月26日,铜陵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铜发集团)向国家发改委正式申报15亿元非公开发行绿色债券,是安徽省首支申报的绿色债券,同时也是全国20个享受‘直通车’政策城市和政府投融资平台申报绿色债券的第一单。”铜陵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倪培军认为“直通车”机制省去了很多中间很多环节,为企业申报企业债节省大量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机制为铜陵申报绿色债券提供了最佳机遇。
本次铜发集团申报的债券期限为7年,募集资金拟投向15个绿色项目建设,所有项目均属于国家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重点支持的十二类绿色项目。“绿色债券若能成功发行,将为铜陵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铜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