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投融资模式

一、江西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一)公益类项目融资主体缺乏

依据监管政策,监管类融资平台主要解决水利、计划内保障性住房、公路法下的收费公路项目的融资问题,列入名录的土地储备机构解决土地储备的融资需求,监测类融资平台不能申请公益性项目贷款,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加之公益、准公益项目引入社会资本的难度较大,此类项目面临的融资主体缺乏。2014年江西省科学研究、水利、居民服务、教育培训、社保医疗、文体娱乐、公共管理等公益领域获得的贷款份额分别是0.02%、1.18%、0.14%、2.68%、0.74%、0.55%、2.26%,均少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等行业6.07%、19.51%、7.15%的份额。

(二)统筹化运作模式缺乏

2014年江西省融资平台总资产规模大部分低于50亿元,由于整合力度不强、资源注入不够,省、市、县(区)各级平台总资产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全省污水处理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外,鲜有通过省、市域,龙头企业统筹的方式集合多方力量,统筹运作项目融资。

(三)市场化运作模式缺乏

就全省融资平台来看,货币资金普遍偏少,平均仅占总资产的7.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1%;土地使用权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46.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76%,以土地出让收益为主要还款来源及抵押物。而江西省矿产、水资源丰富,是农业大省,而大额矿权、水域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融资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相关产权交易、确认、评估和抵质押登记机构、制度尚未建立。

(四)风险防控机制缺乏

江西省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直接影响了融资空间。有些设区市财政负债超过政府当年可支配财力。全省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没有健全,风险预警和统筹管控能力较弱。

二、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政策建议

(一)就监管政策限制,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

一是引进民营、外资等社会资金,注入土地、矿权、园区、收费权、水域经营权、企业和金融股权等经营性资源,构建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即城市综合运营商,突破监管政策对融资平台为公益类项目融资的限制,构建符合监管要求的,能为城镇化建设各领域项目融资的合格融资主体。

二是省域统筹建设市县项目时,由省、市县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或创建城市开发基金,构建省域统筹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壮大公司、基金实力,统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组建项目投资公司类似于城司,政府对此熟悉但因引入新的资金将会稀释原股东的控制权从而不利于再次引入新的投资者;成立开发基金适合滚动开发,便于再次引入社会资金扩大规模,能以股权投资作为种子资金撬动大额信贷融资,但对市场化运作要求较高。

(二)就融资主体分散,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

一是针对省内融资主体分散的现状,在省级层面,由省直各主管部门牵头,分别打造、整合各行业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市场运作为基石的省级投融资平台,以“统借统还”模式破解全省同质性项目融资难题。

二是构建统筹化运作模式。由省级公司统筹市县项目建设与融资,市县级政府以投资或代建等形式参与建设、融资和还款。大力推广中小企业“四台一会”和龙头企业统筹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贷款这些统筹化融资模式。

(三)就融资资源缺乏,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是创造融资资源。建立公共收费制度,以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收费权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补贴制度,以农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路建设等项目的政府补贴作为融资资源;建立政府购买制度,以政府的项目补偿金,公共领域发展基金,政府偿债基金,政府回购款等作为融资资源;建立资源转化制度,土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后,结余土地的出让收入可作为融资资源,冠名权、矿权、水域经营权、收费权等可作为融资资源;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等的确权、抵押、交易机制,将农村资源转化为融资资源。

二是整合挖掘融资资源。按“以丰补欠”的理念捆绑、组合项目,共同融资,以经营性项目的融资资源解决公益性项目融资难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挖掘、盘活融资资源。

(四)就融资渠道单一,构建多元化筹资模式

一是运用公私合营PPP模式中的PTI、BOT、TOT等融资方式,引导民营、外资资金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二是争取市政债券发行试点,建立城镇化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农业风险基金等,充实项目建设资本金。三是综合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信托、股票、保险资产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资产证券化、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参与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从而达到融资和避险双重目的。

(五)就政府债务风险,构建高位统筹机制

一是建立融资规划机制。科学制定政府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长期投融资规划,对投融资的规模、范围、原则、时序等做出计划。

二是建立高位推进机制。定期召开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市政府参与的城镇化融资专项会议,研究解决省级统筹融资重大事项。

三是建立省域统筹机制。赋予省级公司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质化项目的职能,统筹全省棚户区改造、临空港、城市道路、给排水管网、环境治理等重大同质类项目建设与融资。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宁市城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功能;优化;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务院狠抓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有关部门制定了分工方案和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各项工作正在开展。青海省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美化人居环境,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本文以西宁市城东区为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城东区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区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为青海省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西宁市城东区城区功能完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城东区在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完善城区功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改造难度大

城东区情况特殊,如果采用一刀切政策,不利于城东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利于城区功能的优化和完善。调研发现,由于城东区没有决策规划权,政府统一规划又没能完全结合城东区实际,导致规划不利于城东区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完善。加之,城东区拆迁任务重、难度大,涉及老百姓多,拆迁经费补偿标准低,老百姓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城东区城区改造进度。

另外,城东区排水设施老化,城市管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排水需要。每年汛期都会造成区内部分道路内涝。加之,区内多条“断头路”、主干道“超期服役”等问题严重,城市交通功能和公共基础服务功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不利于城东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功能难以实现

由于城东区长期以房地产项目为投资重点,导致区内缺乏金融、综合超市、物流、大型工业等项目支持,区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区域经济布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以传统经营模式主导的市场和小型个体经济发展为主,缺乏高端商业区,区内缺乏整体商业发展氛围,难以吸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驻。这不利于城东区今后经济的发展,城区经济功能难以持续发挥作用。

(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教育功能难以实现

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东区教育面临部分问题:一是“超大班额”现象严重,70-80多人的超大班较为普遍,杨家庄小学等9所学校最大班额均超过70人;二是教育资源严重紧缺,国家规定:小学标准班45人,以城东区现有的20026人计算,需445个教学班,还差132个教学班,相当于缺4所能容纳30个教学班的学校;三是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困难多,教育用地大量被占用而无建设用地作为补偿,加之征地拆迁资金缺口大,导致规划部门已经规划给教育用地的项目无法正常开工,教育征地拆迁困难成为制约城东区教育功能优化和完善的主要因素。

(四)城市就业功能差

老城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导致大量失地农民无处就业,生活困难,影响城东区社会稳定。

一是缺乏一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城东区现有南小街、康乐十字、团结桥三处自发形成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均属马路露天市场,人员杂多,没有约束手段,给城东区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亟需建设一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二是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仍有个别村委会还没有配备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电脑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个别村的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工作时间没有保障,难以胜任担负的工作。农村劳务经纪人相对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一部分是投亲靠友和自发外出,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

三是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式单一,不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目前,短期技能培训只设置了工艺美术、烹饪、电脑、农家乐、汽车驾驶几个培训科目,缺乏灵活机动的培训方式,不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群众对传统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在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等方面有待改进。

四是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后续产业尚未形成。除王家庄小商品市场外,路家庄、林家崖村原有的市场,房屋租赁等产业因拆迁征用,其余各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土地征用后,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非成套房安置到成套房,失去了原有的商铺、宅院以及租赁房屋等,收入受到影响。

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东区城区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在城东区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完善哪些城区功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分清主次。建议优先考虑关系民生的城市功能,如交通功能、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其次考虑城市发展功能,如经济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城市绿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等。

城区功能的完善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西宁市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主导作用。区政府应该根据城东区经济与空间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城东区城市功能有序完善为目的,协调城区内部的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城区功能优化和完善相适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和引导城区内部功能的优化,达到完善城区功能的目的。

区政府制定的支持城区功能完善的政策,应涉及到政府税收、土地批租及价格、审批手续简化及相应的保障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严格的开发建设管理制度,建立有效实施,消除城区功能完善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形成有利于城区功能有序完善和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支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城市功能完善地域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功能完善程度,要使城东区城市功能在市域空间实现有序完善和优化,就要保证基础设施在城市功能承载空间进行先行完善和优化。

城东区要加强对城市区域空间与周边新建拆迁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中心城市与新建小区间便捷的交通联系网络,完善新建居民小区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心城市与新建空间的基础设施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基础设施配置引导中心城区内部的居住、生产及科研教育等功能在市域空间的有序完善。

建议:一是城东区的城市功能完善中要以交通功能先行完善,充分发挥交通功能的先导作用。二是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看,必须要保证在大型居住区规模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应规模的医院、学校、商业网点、超市、休闲活动中心及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基本需要。

(三)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是城市功能有序完善的重要保障对策。其主要工作包括:区政府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编制或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使之与城东区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协调,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调控和管理;充分利用城东区现有存量土地,对城东区城区、城市边缘范围内的杂乱不规则的地块,由区政府从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不要一味搞商品楼开发,应优先考虑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用地,如教育、医疗、科技馆、休闲广场、绿化、停车场等;要建立严格的土地供给制度,对引进项目的土地供给数量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区政府应制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项目的土地供给数量标准。

在对曹家寨等片区的拆迁和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不能简单“一拆了事”,必须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才能保证地区的长治久安。

建议:一是按人均5平方米铺面进行补偿,作为生计口粮,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保证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二是在曹家寨片区拆迁过程中预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建设用地。

(四)有序完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城区功能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城东区实际,建议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仓储物流业和清真产业。

一是打造中心商务区。在城区核心区内部,通过行政、居住、生产、科研教育等功能不断向空间有序转移;商贸、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第三产业在城区核心区进一步空间集聚,在核心区内部形成具有完善现代功能的中心商务区,城东区核心商务区主要布局在“一轴、两心、三带、六区”附近区域;其中“一轴、两心”将以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三带”以生态功能为主。城东区核心商务区的形成,将会在城东区内部形成“双中心”的空间结构,是城东区内部商业最为集中和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空间地域。

二是打造现代仓储物流业。利用城东区拥有火车站和飞机场的优势,通过“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和西宁火车站改造及飞机场扩建的机遇,西宁市城区内的大部分仓储用地高度集中于西宁站(老火车站)以东地域,现代仓储物流功能向郊区转移是城市功能扩散的必然趋势,也是西宁市城区功能调整与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城东区应该重点考虑城市仓储物流功能的优化和完善,做大做强仓储物流业。此外,建议在郊区合理位置建设一个大型综合的蔬菜瓜果批发基地,缓解菜篮子问题。

三是打造清真产业园区。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是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沟通国内外清真市场,集产业设计、研发、生产、集散、贸易、认证等采购与供应融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清真产业园区的成功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城东区未来经济发展情况,建设好清真产业园区,将会更好的发挥城东区的经济功能。

(五)进一步优化教育功能

大量城东区居民为了孩子求学搬到西区居住,原因是“城东区找不到一所好学校”。 因此,完善城东区的教育功能势在必行。

建议:一是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提高教育基础建设水平。结合城东区城区建设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城东区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建议省、市各部门对城东区在生均公用经费、农民工子女奖补资金拨付方面充分考虑城东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实际,对城东区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以缓解城东区教育经费压力。同时,下放招聘录用教师的权限,以利于各区县根据教师空编情况及时补充正式在编教师。

二是大力实施校舍危旧房改造工程,及时处理校舍建设纠纷问题。尽快完成东方小学、韵家口小学、北小街小学、富强巷小学“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杨家庄小学、长青小学、中庄小学C级危房加固改造工程进程,保质保量完成校舍改造。建议相关部门重新合理规划林家崖逸夫小学迁建项目教育用地,使城东区能尽快实施该项目,以解决周边居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

三是保障教育用地和建设资金。建议用周家泉小学北侧预留的教育用地置换市政道路占用该校的部分,一方面化解学校操场较小的困难,另一方面可以推进该校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建议上级部门在中庄逸夫小学、北小街小学、周家泉小学扩建项目、滨河路小学新建项目教育用地的征地拆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六)强化就业功能的完善

完善就业功能,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依托城东区就业培训中心,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对城乡各类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的短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议侧重于促进农村失地农民就业的汽车驾驶员、“农家乐”服务员、手工编织、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创业培训时要侧重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主动与青海民族大学密切合作,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培训工作。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另一方面,结合新村建设,指导各村培育发展宾馆、商铺、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市场等产业。建议重点做好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工作,同时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建议建立区政府、职能局、镇社区三级联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信息系统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实时采集和网格监控,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检查执法网。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办项目“青海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14005)”的阶段性成果及西宁市城东区政协项目“关于如何抓住地区大拆大建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3]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商务印书馆,2013.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 就地城镇化 丹东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方向。当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会有相当大的人口比例留在农村。而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可以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实现这个目标是一项综合系统工作。作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丹东,有着建设美丽乡村的天然优势,我们要根据丹东自身特点,以“美丽乡村”的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近年来,丹东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64个乡村实施了村镇道路、供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已有18个镇、村喜获省级“宜居示范乡镇”和“宜居示范村”称号。但由于丹东市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地域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制约了丹东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促进丹东市城镇化发展,帮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我们尝试给出可以践行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投入,保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满足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先决条件。丹东市农村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就要建设等同于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此,应强化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安排固定的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乡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资金的使用上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引领作用。按照就近(距离城市近)就优(村镇地理位置和财政实力好),先郊区、县镇,后乡村的原则,统一规划和逐次延伸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市与郊区、县镇、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要根据县(市)区财政实力和现实条件,合理分配辐射和承载城镇化建设份额(如东港市份额比例可以大些),形成以强带弱,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局面。切忌只唯上、不唯实,贪大求全,运动式造城的政绩观和工作态势。

二、强化产城一体,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广开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旅游业,鼓励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应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整合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要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扎实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东港的前阳镇等均实现了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的良好态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园区和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但让农民成了庄稼地里的工人,其不断放大的观光旅游功能也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开辟了新渠道。一些旅游度假资源丰富的乡镇则通过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以特色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凤城的大梨树村、东汤镇、宽甸的河口村、青山沟镇等都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度假经济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缘、资源、环境、文化优势,促进资源加工、特色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才能帮助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

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和壮大村镇企业及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过渡。需要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据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对自然村落进行整理,使村落布局更加集中、合理,节约土地,方便基础设施配套。可在一些试点村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而农业龙头企业和涉农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解除了留乡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经过土地流转,分散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既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又帮助农民获得了红利,促进了农民的身份转换,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东市土地流转面积仅达28万亩,发展空间巨大。

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步伐,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的服务保障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户籍改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谋划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加快消除原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让在小城镇居住的农民,在求学、参军、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能够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让农民愿进城、能进城、能安居、能乐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城镇聚集。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镇建设规划、认知、思考、体会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abstract 】 :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engaged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since the job of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w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began,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zhao xuegang some thinking and problem of comments.

【 key words 】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gnitive, thinking, experience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村镇人口逐渐向城镇靠拢,可见优良的城镇规划建设必然会促进一方地域的经济发展。所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戒骄戒躁,理清思路,认真思考善于总结。

一、对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建设规划关系的认知

顾名思义城乡一体化既是让村镇像城市一样实现城市化的功能,是城市与乡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合为一体,互相协调、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过程。它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城乡平等,均衡发展。

而城镇建设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启动农村市场的必然要求,做好城镇建设规划有利于加快村镇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民素质现代化;有利于城乡信息交流和平台的共享;有利于带动村镇经济更快和城市接轨;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思考

在明白了优良的城镇建设规划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展的重要性后,城镇建设规划引起了人们的更高的重视,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思考总结如下:

1、首先城镇建设规划必须符合当地城市发展的要求。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发展企业时必须注重成本投资和环境保护理念,不可违反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当地的人文风情,确保城镇建设朝着当地城市需求的方向好好发展。

2、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中心镇重点建设。顾名思义中心镇就是这个地域最繁华最具代表性行的城镇,所以在进行城镇规划建设时,重点建设中心镇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不能把中心镇建的临近县城,也不能建的太远离县城,必须分布均匀,便于居民进行生活和活动,方可促进一方城镇的发展;二要将中心镇建在能带动整个城镇经济发展的地方,经济上能起到辐射作用,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三要建设的交通便利,因为民众生产生活方便,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增加外来投资。

3、城镇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城乡居民的主体作用。任何建设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广大民众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在城镇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必须突出城乡民众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落后一点的城镇在建设规划时,更要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建设规划自己的家园,明白自己是建设的主体,不要坐、等、靠、固步自封,被动行事。

4、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可以运用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现今许多地域采用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解决规划占地问题,个人思考认为可以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具体形式是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也可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征用法进行城镇建设,并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立城市化的城镇居民点。

5、在城镇建设规划时对旧村改造应当有条不紊、有理、有序。城镇建设中经常会遇到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它是统筹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及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其次在人们认知了它的重要性后,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力度的进行规划,以达到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又保留了原始民风民俗的文化风情,进而汇聚成一股移风易俗、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凝聚力,规划利国利民的城镇建设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6、城镇建设规划要摸索新路子、勇于创新。在城镇规划时地域、风情、人文、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城镇建设规划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相同,所以在规划发展中要大胆创新,探索出新路子,吸取成功案例,积累经验,创造新模式。此外,城镇建设规划也要有一个富有超前意识、组织能力较强、对城镇建设规划有丰富经验的领军人来正确领导规划建设,在工作上才会少走弯路,在遇到难题时才会有新突破,进而才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体会

以上是自己对城镇建设规划的一点思考建议,下面简要论述自己工作中遇到问题的体会总结:

1、对于上述提到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因为种种综合原因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与阻力,所以我们在从事城乡建设规划工作时,发现问题要及时正确快速的解决,不推不拖,主动积极提出改善的措施与方法,处理过程中要善于对当地居民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抵触情绪,减少矛盾激化。处理问题要及时。

2、对于重要的建设在遇到问题时,一要抓紧,二要手腕硬,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处理问题时必须狠抓不懈,坚决不能放松,必须一抓到底。二要手腕硬,首先要耐心的动之用情,晓之以理,在占理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无效,那么就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对那些违章的建筑,要做到该罚的罚、该拆除的必须拆除,而且要彻底,干净利落,决不能拖泥带水,给城乡建设规划的长远利益留下后遗症,此外若遇到一些纠纷户胡搅蛮,无理取闹,概不理他,按照规划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顾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也不要迫于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镇建设发展工作的进展。

3、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要立足于长远利益,及时解决生产及生活废水增加问题,避免水体污染问题,以及工业废气排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垃圾围村的现象。首先,必须完善城镇规划中涉及排污线路的部分,污水的排放是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生活和生产污水,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排污设施,通过排污管道流入污水的最终处理地,改变居民原来出门倾倒污水的陋习,保证水源的清洁卫生。其次,对排气量超标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坚决予以抵制,目前某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吸引外来企业的目的,对上门来的企业来之不拒,这也是导致城镇重工业污染的原因之一,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牺牲了广大居民的健康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总之,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有了好的环境城镇才会显得生机勃勃、盎然一新。

结论:城镇建设规划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创新,工作中善于思考,多做总结体会,积累经验,才能为城镇建设发展创造必胜的前提条件,进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尽自身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董艳艳,张明义;对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第5期

海山;蒙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优化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城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因地制宜产城互动聚人气

瓮安是一个资源大县,其中磷矿、煤矿是瓮安的优势矿产。根据最新的勘测数据,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达30亿吨以上,居亚洲第一,煤储量超过10亿吨。磷煤资源形成优势组合,在贵州县市中只有瓮安县。位于雍阳城市核心区和猴场古邑区中间地带的瓮安经济开发区内,瓮安县依托资源优势,留足了产业发展壮大的空间,确定了以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三个一体化”发展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带动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转移,实现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和产业融合,让优势产业与宜居城市和谐共荣。经开区内,作为“黔中经济区规划”和“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重要产业园之一的瓮安产业园区,是与福泉产业园区共同被列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

我国最大的缓控释肥供应商金正大公司和中国复合肥行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芭田公司先后入驻园区。目前第一期项目已投入生产,成为瓮安加快转变磷化工产业发展方式的新样板。园区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入驻企业已达105个,建成投产项目75个,产业项目投资109.9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创税11.64亿元,直接就业人数6000余人。在农民工创业园科技孵化服务中心,瓮安给具有一定技术及资金实力的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农民工可在创业园内租用政府建设的标准厂房,免交第一年租金,政府给予创业奖励,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人才培训,目前已入驻生产服装、玩具、家具、管材的企业20余家。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1万人左右。一边是园区科学规划,一边是职教蓬勃兴起。一个投资2.5亿元、占地373亩,可容纳12000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瓮安职校落户经开区内,已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为产业园区增添了无限活力。学校围绕“四化同步”目标,与园区企业“联姻”,为园区企业“订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同时园区企业为职校提供就业平台,实现校企双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经开区,记者见到的还有城镇化建设与之协调发展。一个集仓储、物流、商贸、餐饮、酒店、办公、商住为一体的麒龙摩尔城一期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180余户商家入住。二期已列入省重点打造的100个城市综合体之一,正在全力推进建设。

二、以人为本农民变身新市民

在经济开发区马鞍山安置区,70多岁的农民莫泽礼一家一年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还把空余的住房出租出去,老人每个月除获得房租外还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告别了农耕生活,养老也不用愁。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瓮安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人口户籍转化自由化,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