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13-02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广泛的应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推动的基础上,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突破原有的单一的模式,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进行分析,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主动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的概念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的形式,是互联网不断演进的结果,“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完成思维和模式的创新。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但是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的运用还是具有单一性的,不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载体,要在微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微文化是90年代诞生的,是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类新的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是在微博的发展上兴起的,在微信的广泛应用中变得成熟,实现了与微电影、微小说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可以实现更好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载体是在微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借助微信、微博等作为载体的。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网络技术成熟,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非常普遍,微文化传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个性化,运用人性化的传播理念,使人们对于传播的信息有更加深刻的深刻,改变了文化接收的被动性。
在微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信息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各类生产工具和信息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实现了生活碎片化的趋势。微文化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强,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为文化传播是借助网络的,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导致微文化传播也对会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上的文化形态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冲突,导致学生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侵袭。
因此,高校在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防止互联网的不良影响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微文化传播的动力,运用微文化传播,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的问题,使微文化传播的载体价值可以充分的挖掘出来,让微文化传播发挥出高效信息传播的价值。“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防止内循环模式的进行,应该实现不同媒体的融合,在信息传播中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运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通过新的方式,可以实现自主化的学习,在平时闲暇时间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主要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微文化的传播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实现了大众的实践环节,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所以“互联网+”为微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学生是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成长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为载体,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字化的技术,这种教育的平台符合学生的发展模式,学生在微载体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可以实现一种投入感,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微载体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在进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微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学生在平时用微博和微信的几率是比较高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微博传播的方式,实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学生和老师在微博上实现良性的互动,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在与学生交流后,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微载体还可以实现交互化的学习,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在课堂上居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己获取信息,针对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要求选择课程的内容,完成学习的每个环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建设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度非常重要,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的体验,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有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习中让学生可以体验,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微载体,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一)强化微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使微载体可以更好地融入教育工作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微文化传播的模式实现了很大的变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实现了革新,并且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微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还不能完全的渗透微文化,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采用微载体教学,认为微文化教学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是一种赶时髦的作风。还有一些老师不敢借助微文化进行教学,认为微文化教学会将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带到课堂上来。有的老师对网络技术不熟悉,不善于采用微文化进行教学,导致在运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1.与时俱进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实现革新和发展,随着移动云教学的深入发展,通过运用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居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知识后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借助 “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实现全天候的学习,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出来。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不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在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让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
2.全面布局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环节,若要提高效率,就要运用灵活的思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被带动起来。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平时也不会点击学习,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官方的平台不能进行全面的布局。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可以主动去接受相关的媒体,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微文化,实现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正式教育平台与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的平系起来,建立新的阵地,让学生感受到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平台。
(二)坚持创新的原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1.明确导向,凝聚引领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只有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才能使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微信和微博等,通过大学生常用的媒体和软件进行传播,并且不断完善微文化传播,掌握微文化传播的要领,在对一些国家大事分析中,应该切中要点,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偏激,充分在平台上宣传主流的心声。而且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论坛和QQ群的方式,在这些平台上交流学习的心得,通过微活动的宣传,让学生通过微公益和广告的形式宣传思想政治的先进思想。
2.创新实践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以通过微课堂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先进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开放性,通过协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微载体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互联网的运作下,制定教学的计划,然后强化自主课程的开发,实现平台上的交流与互动,而且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通过开放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在教学中讲述那些深奥难懂的大道理,通过身边的小事贯彻思想政治先进思想,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先进思想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讲述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平时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可以运用微教学平台,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与老师、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四、结语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已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14-119.
关键词:手机 互联网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024-01
1 定义
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移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进步,2007年苹果公司了自己的iPhone智能手机,这象征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发展过程。Google以Apache开源许可证授权了Android系统源代码,2008年10月,谷歌了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之后Android系统逐步拓展到平板电脑及移动运用领域,例如数码相机、电视以及游戏机等。以Android系统为智能手机平台及智能终端,不断研发出全新的智能终端系统。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功能,有了性能良好的硬件、软件以及用户基础,用户实现了随时互联互通,用户和内容的应用智能终端功能也更加丰富。
2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当前,移动互联网在智能终端中得到了很多应用,由于智能终端可以通话,还具备了WIFI、手写输入、多点触控、GPS、速度传感器以及NFC等非常发达的功能,所以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以下是具体范例。
移动游戏。智能终端具备了强大的CPU处理能力,而且手机的内置显卡有着非常良好的功能,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显示效果、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游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仅在2011年春季就达到了1.42亿的手机游戏用户。64%的美国智能机用户都下载安装了游戏应用程序,而且每个月玩游戏的时间平均达到了8小时。而且中国盛大游戏的总裁凌海辞职了,开始了和移动互联网游戏相关的创业活动,磊友网站的黄何也开发了HTML5游戏,实现了创业梦,酷6的联合创始人韩坤也离职并且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这些都可以看出移动游戏的发展势头。
移动视频。用户可以借助移动网络以及终端来传送相关的视频内容,这就是移动视频业务。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移动视频业务,不仅能够看到视频流量的迅速增加,而且还对通信网络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如今,国内的爱奇艺、优酷、搜狐等视频网站都开发了智能移动终端,不断赢回自己的客户,获得了较大的装机量。
移动社交。智能手机的快速进步为社交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外国的Face book是业界巨头,它正在移动领域开展密切布局。国内的51、开心网、人人网也正在该领域进行布局。和传统社交应用相比较而言,移动社交体现出了较好的位置性和实时性,可以运用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手机来进行社交,如今已经催生了微信、米聊、陌陌登等移动社交应用程序。
移动广告。移动广告要借助移动媒体传播,这种是付费信息,日常手机收到的广告都是这种移动广告。它较好地支持互动化的网络广告,以移动通信网为载体,具备了网络媒体的全部特点,而且还可以让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接受各种类型的移动广告,它的优势要超过互联网广告。通常可以分为彩信、IVR、彩铃、短信、WAP、流媒体以及游戏广告等。
应用商店。苹果公司在2008年7月推出了自己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这也是新型的软件交易平台。它通过苹果iPhone以及iPod-Touch所具备的庞大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今很多手机用户可以在手机服务中非常娴熟地运用应用程序商店,例如我国的淘宝、京东和苏宁都是手机应用商店的具体范例,它们象征着移动互联网中最新的发展取向。
3 手机媒体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培养和扩大手机用户群体。我国在2012年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5.6亿,可以看出我国的手机用户群体之大,这为我国的手机媒体运用提供较好的基础。考虑到手机密切联系了大众化和人际化的传播方式,因此,社会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手机媒体应用用户的使用体验。营运商要借助科学的营销、市场宣传和免费使用,让手机用户来体验。这样就可以达到大众化传播和人际之间的口碑传播,这样就极大地强化了消费者的宣传力度,从而培养用户群体良好的消费习惯以及扩大潜在用户的手机应用潜力。此外,营销商要不断地优化、整合以及综合运用广告资源,使用全面的推介来为用户提供较好的手机媒体应用产品和程序。
丰富以及完善产品使用体验。当前手机媒体的应用市场很好地密切了内容服务。所以相关运营商和经营商应该不断创新体验式营销平台,为手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功能强大的产品和功能,这样就可以优化和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体验,而且引导用户购买和使用此类应用。
细分和优化产品类型。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时间的碎片状分布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运用这种现状,全面地符合用户的碎片化、差异化要求,这样就需要进一步划分和优化手机媒体应用市场的方向,找到最大相关度最大的产品选择服务,更好地契合用户的运用习惯。
监测和追踪用户评价。要不断监测和追踪手机用户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一直改进完善产品差异化体验的营销方式。此外,还要构建和用户群体实现互动参与式的营销模式,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成为手机媒体应用产品的最忠实使用群体,而且还可以借助人际社会影响来实现更大规模的营销市场。
4 结语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正在经历较快的发展,而且相关的运营商还可以采用各种销售策略来促进它的更快进步。它也将会有更加更快的应用前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引导以及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
[1]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数据时代 高职外语教学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来到了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这些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怎么合理地应用这些相关的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将相关的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将大数据技术渗透到教学中,这必将对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在未来的教学中,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途径将会出现,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的教育领域,它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学必将遭到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该如何开展高职外语教学,如何合理地应用出现的新技术呢?这需要广大教师与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人类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开始超速繁殖,数字化的信息迅速狂增。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着,如今它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的广泛应用促使社会出现了很多新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等。人们在使用这些相关的软件设备时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全球的数据量正在快速地增长,大数据的时代已真正到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洪流中,“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迅速蔓延,成为了各行业的热门话题。大数据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这四个特点。“大数据”是对疯狂增长的信息的生动描述。互联网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大数据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势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益处。手机的便捷,让我们的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内容,微信、微博、QQ这些,也为我们的学生提过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便捷的渠道,已使学生们习惯于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如今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是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将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以微课程的形式出现。这种短小、精致、便捷的微课程,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远程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将远程学习方式带到了学生的生活中。慕课是一种网络开放课程,它让我们的教学来到了“在线”时代。一系列的在线网络课程已经形成,这种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在线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课程资源,方便了他们的学习。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先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或是视频等相关资料进行学习,老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信息,他们只是在课堂上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更真实地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正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变革。信息时代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带给了我们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对于外语学习,我们的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趣、有意义的视听说等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根据自身的特性,学生可以有效控制学习的时间和进度。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学习差异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这些新时代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他们。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也改变了。这些新出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教学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更多的融入课堂。高职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这与高职教育的特征是相符合的。
四、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的确,在信息化、数据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网络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流行。新时代的这些教学模式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越来越流行,他们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然而,信息化的教学似乎只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并没有改变教学质量。因此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改进。要想将这种教育模式作为未来的主流模式,我们需要抓住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核心,而不是摒弃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将数据化、信息化的东西与高职学生的特性结合起来,创建适合他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使学生慢慢摈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忽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抵触传统的课堂,而过分依赖网络,学习上产生一种惰性。
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成了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只有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学生效果。然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他们能否真正意义上地达到自主学习?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地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来到了一个新时代。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大数据必将对高职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我们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如何将新技术与教学合理地应用,这些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静.网络时代的教育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2]杨晓丽.高校网络英语教学:问题、特点及教师角色[J].外语电化教学,2005,(01).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的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占比为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这些数字背后,突显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可以说我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以其便携、便捷、即时、精准、互动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从我们熟知的“微信”到电子商务移动终端,可见“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变化,将让体育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思维产生变革,不断促进校园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下,如何打造为学生服务的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发展的方向。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如何发展是我们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概述
“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就是指移动互联网+高等学校内与体育有关及其影响辐射的教学、训练、竞赛、健身、设施等物质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应包括教学、管理、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学、管理和服务三大核心业务。
完整的“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应包括网络建设、数据融合、服务融合与门户服务四个层面的构架。“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的基础是网络建设,应逐步从现有的有线为主,无线为辅,过渡到无线为主,有线专用,规划并建设覆盖整个学校公共场所和区域的高速无线网热点。数据融合包括感知信息、应用数据等的融合,以及数据存储和支撑软件的融合。服务融合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的目的,也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通过服务融合可以实现多业务平台能力和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提高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能力与服务提供能力。门户服务统一就是对接入门户和业务界面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针对角色授权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展示与服务。概括起来说就是,“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要整合已有的软件、信息等资源,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信息推送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建立云数据库,从而实现全校校园体育数据集中存储和数据安全共享,最终服务于广大师生。
二、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调查
本文在前期调查访谈有关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设计了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于2016年3月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河北省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表1)
(一)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河北省高校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在被调查的河北省高校中网络基础建设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学校占88%,以无线为主、有线专用的学校只有12%,建有高速无线热点并全部覆盖校园整个区域的学校为28%,部分覆盖的学校为38%。由此可见,河北省高校在网络建设方面还停留在有线时代,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非常支持建设高速无线热点,但是面对学生手机网游成瘾等一系列问题时各大高校对建设无线热点都持谨慎态度,怎么解决这一矛盾是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难题。(表2)
2、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调查分析。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变化,河北省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始建立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调查显示,52%的学校建有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但对校园体育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在建有校园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学校中只有15.38%的学校有涉及校园体育方面的模块,关于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更少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石家庄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大学3所学校有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占6%,他们搭建校园体育服务平台的形式主要是WAP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我们又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分别输入“河北-大学”、“大学”和“体育”等关键词搜索得到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4所学校有校园体育的订阅号,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相符。通过问卷调查和关注4所大学校园体育微信订阅号得出,河北省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推送的主要内容为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质测试信息、体育相关的日常管理与通知,由此说明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单一。(图1、图2)
3、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由表3得知,影响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使用校园移动服务平台的因素中信息更新是否及时是最重要因素,排名第一位,其次是系统的操作性和体育信息的内容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除此之外,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大学生比较看重的因素。(表3)
从表4调查结果看,影响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资金经费的投入、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基础滞后、校园体育本身发展滞后、实质等。(表4)
(二)河北省大学生基于移动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情况调查分析
1、河北省大学生拥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调查分析。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上网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随之发生着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全部拥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其种类如表5所示。通过在线调查问卷填写的来源也足以证明河北省大学生基本都拥有智能手机。(图3、表5)
2、河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途径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途径中,以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之选。(表6)
3、河北省大学生从智能移动设备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分析。由表7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河北省大学生在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获取体育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80.8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社交软件,排名第一,可见像微信、QQ等以其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块、影响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青睐。手机APP排名第二,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及手机APP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可与喜爱。(表7)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体育信息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分析
由表10分析来看,河北省大学生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体育信息对他们参与体育的态度及其对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有一定影响,其影响一般的占第一位,影响较大的占第二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结合表8和表9分析,目前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的目的和内容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体育新闻和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这三类信息上,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表8、表9、表10)
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顶层设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互联网+高等学校内与体育有关及其影响辐射的教学、训练、竞赛、健身、设施等物质活动和文化现象的总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应包括教学、管理、生活、娱乐等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学、管理和服务三大核心业务。高校校园体育移动互联网建设应站在整个学校“大盘”的角度考虑,无论是硬件平台和运维系统,还是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都要服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二)加强大学生的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引导,优化和完善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在加强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引导的基础上,把校园体育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优化和完善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从平台的自身建设入手,整合包括感知信息、应用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服务融合实现多业务平台能力和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提高校园体育移动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能力与服务提供能力。
(三)加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提高应用APP类软件的开发和微信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学生比较青睐微信和移动体育APP应用软件等特点,着力打造符合各个高校特色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体育APP应用类软件,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当今大学生普遍利用智能移动设备通过无线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应充分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校园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并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建立“智慧型”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充分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掀起“智能”体育锻炼的热潮。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s:///.
0引言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微观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已深深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宏观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撑。随着人类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计算机病毒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负资产,对人类的危害也日益增大。本文从互联网用户的微观视角,探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其防范策略,为用户维护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参考。1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媒体、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络支付等等,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办公、教育、理财、购物、聊天、娱乐等需求。随着4G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无时不网络、无处不网络”即将成为现实。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应用涉及用户的账号密码、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对互联网用户至关重要。2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与危害
2.1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等基本特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2.1.1技术水平更高,破坏能力更强
计算机病毒出现三十多年来,病毒制造技术始终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在各个时期都融入了最新的编程技术。目前,模块化技术、加壳加密技术、反调试技术、内核级HOOK技术、ROOTKIT技术等最新技术都已被病毒所应用[1-2]。基于这些技术制造的病毒功能更加强大,对抗反病毒技术的能力更强,破坏能力更强。比如,病毒应用ROOTKIT技术可以深入系统内核,与杀毒软件抢夺系统驱动的控制权,使杀毒软件失效,而病毒自身为所欲为,对被感染用户危害极大。
2.1.2传播途径更多,危害范围更广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软盘等存储介质以感染文件的方式传播,传播途径单一,影响范围有限。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存储设备、网络下载与浏览、电子邮件、局域网、文件共享、即时通信工具、第三方软件漏洞等都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至2012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感染率分别为85.5%、70.51%、60%、48.87%、45.07%[3-7]。感染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调查结果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范围之广。
2.1.3牟取经济利益,产业化特征突显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表现出逐利性特征,以远程控制他人计算机、窃取个人隐私信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木马病毒、间谍软件增长迅速。尤其是出现了Zeus、Spyeye、Citade等被称为“网银大盗”的木马黑客工具包,并在互联网黑市上被大肆销售,不法分子利用这些工具包入侵各类网站和个人计算机,窃取被感染用户的网银账户等信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形成了以牟利为目的的木马病毒的生产、销售和实施犯罪的地下黑色产业链。对互联网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于新峰李岚: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
2.1.4移动互联井喷,防病毒面临挑战
2009年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发放3G牌照以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3G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各种互联应用如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迅速延伸至移动互联网络。与此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木马、病毒、恶意软件也迅速增长。同PC感染病毒类似,网页浏览、电脑连接、网络聊天、存储介质、电子邮件等成为智能手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如今,4G网络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4G以其超越百兆的带宽优势,必将推动移动互联应用又一个发展,智能手机也将成为计算机病毒的“新宠儿”。目前,因主流移动操作系统仍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机制,且很多用户对手机感染病毒认识不足,疏于防范,移动互联网将成为计算机病毒肆虐的又一重要区域,用户网络信息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2.2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严重危害
2.2.1影响计算机或手机正常运行。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破坏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破坏用户数据资料等。对智能手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造成手机死机、关机、删除用户资料、向外发送垃圾短信或邮件、恶意拨打电话、窃取用户个人隐私、消耗资费与流量等方面[8]。
2.2.2危害互联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
计算机病毒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干扰破坏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网络拥塞、服务中断、信息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如,2009年5月19日,因暴风影音网站DNS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发生故障,致使电信运营商递归DNS服务器收到大量异常请求而引发拥塞,造成江苏、河北、山西、广西、浙江等省发生网络拥堵和大面积网络瘫痪[9]。此外,计算机病毒也被广泛用于国家间带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的网络间谍或破坏活动,甚至作为未来网络战的重要武器。
2.2.3危害用户个人隐私和网络财产安全。
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以逐利为目的,突出表现为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等病毒窃取用户个人隐私、网络账号密码、盗取用户网上资金等。基于互联和移动互联网络的聊天工具、网游、网银、炒股、网络支付等账号都已成为它们的攻击目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上半年,全国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在遭受安全事件的人群中,13.1%的人重要资料或联系人信息丢失,8.8%的人遭受了经济损失。在遭受经济损失的人群中,人均损失509.2元,全国因信息安全遭受的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这些统计数据警醒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财产安全。3互联网时代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
3.1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筑牢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3.1.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公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欧美国家非常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美国政府于2010年4月启动“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教育对象涵盖全国所有互联网用户,旨在提高全体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2014年2月,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以应对。
3.1.2每个公民都应关注网络安全风险,自觉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病毒的严重危害和历年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提醒我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潜在的安全风险,即用户计算机可能因感染病毒或遭受网络攻击,致使个人隐私泄漏、重要资料被窃取、网上财产被盗等。调查表明,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乏技术手段,而是由于用户安全意识淡薄,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不到位及网络使用不当所致。因此,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是确保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学习和应用反病毒知识,预防和阻断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与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3.2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努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3.2.1及时修补系统或软件漏洞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首要措施。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报告表明,“未修补网络(系统)安全漏洞”是导致我国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及时修补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降低病毒感染风险至关重要。互联网用户应养成良好习惯,及时安装操作系统漏洞补丁,及时升级应用软件,尤其是各种常用软件如即时通信工具、下载工具、播放器软件等。
3.2.2安装反病毒软件是防范病毒入侵的重要保障。
目前,主流防病毒产品大都采用了行为分析检测、虚拟机脱壳、预加载、云安全等最新技术,软件功能也日益丰富,除具有查杀毒这一基本功能,还整合了实时监控、防火墙、U盘扫描等功能,实现了对计算机系统的实时、全面、立体防护。互联网用户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开启实时监控、防火墙等功能就能有效防范病毒感染和网络攻击。
3.2.3防范U盘病毒、设置密码保护、做好数据备份是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
移动存储设备(U盘、移动硬盘等)多年来一直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预防U盘病毒感染与传播应关闭操作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并养成打开U盘前先扫描杀毒的习惯;设置密码保护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应为操作系统管理员账户及电子邮箱、网银、即时通信工具等不同的互联网应用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并定期修改。密码设置不宜简单,建议采用由多位数字、字母和特殊字符组合成的复杂密码,使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从病毒与反病毒攻防博弈的视角看,互联网世界没有绝对安全,合理的防范措施可以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但不能完全杜绝安全风险。因此,为防止数据资料丢失或被恶意破坏,做好数据备份非常必要。通常可用移动存储设备或刻录光盘进行数据备份。
3.3安全理性上网,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至2012年,网络下载或浏览连续五年占据我国计算机病毒传播主要途径的首位。因此,自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能够显著降低计算机病毒感染风险。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理性访问WEB站点。不浏览非官方、非正规网站,特别是游戏网站和低俗网站。这些网站大多是病毒、木马的宿主,若访问则极易感染木马等病毒;重视软件下载的安全防范。下载软件应尽可能到官方网站或大型专业网站,下载后务必先查杀病毒再安装。不随意下载安装可疑插件;谨慎使用通信工具。收到陌生电子邮件不要打开,应直接删除。不要打开即时通信工具里的不明网络链接或窗口,不接收由即时通信工具传来的可疑文件;警惕网络钓鱼等诈骗活动。不轻信莫名的网上中奖信息,不在网上泄漏个人重要资料等。4结语
在互联网应用深入而广泛的时代,为避免成为计算机病毒的受害者,需要主观意识上加强警惕,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及时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打补丁,堵住安全漏洞;安装防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强化安全保障;重视密码保护、U盘防毒、数据备份;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防范措施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障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