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定位、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主题设定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本着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适合推向市场、服务社会,在设计中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利于多个情景位面的表达。因此可以结合现今社会提倡的共建文明社会、打造和谐家园的思路。确定短片(实验)以公益类型广告为主体,围绕公益类型确定各个不同范围的题材,如讲文明、讲礼貌、安全知识、科普知识等,可按小组或班级确定不同的题材。公益类的剧本信息收集,设计情景可按舞台剧格式(文字剧本)编写剧本,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整体划分为三个情景时空:古代社会(各种文化)、现代社会(各类文化社会)、异时空(种族、风俗随意)。
(二)分组讨论与集体创意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学生按3至5人一组。首先,学生确定角色造型计划,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归纳,制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按照商业化项目标准进行策划、创意,然后完成实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以“古代社会”(宋朝)为选定的主题:1.展开联想。以文字表述进行构思,先对宋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了解宋朝人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整体造型,归纳总结出其特征。2.设定路线。从宋朝人物造型特征这一中心点出发,设定出若干不同的设计风格线路,让思维充分打开,在各条线路上尽力展开扑捉特征的元素。3.发散思维。将具备宋朝人物特征的多个元素进行新的发散,开发出有趣的元素进行重组,并考虑能否与其他不同的事物结合,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结果,能否转换原有的概念。4.确定主题。经过发散性思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宋朝人物特征的深刻认识,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所选风格尽可能不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5.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互提建议,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6.主题呈现。选取最适合自己且最易于表达的设计风格和视觉元素,绘制出结构概念草图。7.深化主题。选取并确定更多的元素丰富造型,绘制出角色造型设计图。最后对造型进行细化、调整,使造型更加生动、完整。
(三)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案例针对角色设计中的剪影特点、风格处理与制作方法等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参照企业完成项目流程,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开拓设计思维、熟练运用方法、灵活运用技巧。实训前,教师先讲解角色设计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基本要领,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相应的角色概念草图、三视图(五视图)、肢体动作图、表情指示图、口型图等,方案由指导教师检查后,进行制作。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体相互结合。
(四)岗位现场教学例如,在完成“角色概念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我们按需要会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企业角色设计的工作环境与方式,围绕角色概念设计的各个环节,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技术高层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企业制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设计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察课,我们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结合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意设计。严格要求将学生作业的过程记录,通过作业过程记录反映学生创意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实行学习项目阶段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总评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整套角色设定册的分数组成,各占50%。内容包括四个主要角色的设定、结构概念草图的绘制、三视图、表情设计图、动作设计图、色稿、版式编排等。要求:1.剧情及人物性格分析明确、角色体态特征明确;2.人物角色设定草图,结构比例明确合理,设计具有原创性、趣味性,个性化特征明显;3.人物角色设定成稿,线稿、三视图、头部表情图、肢体表情图、角色比例图完整;4.人物设定的标准应用版式合理,画面安排美观。此外,课程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开设角色概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习题与模拟题、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网站建有师生交流园地,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余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专业教师收集各类网络资源,以专业班级QQ群为载体,拓展交流平台,就专业学习安排、信息资料收集、作品点评进行了深度沟通。下一步工作交流将逐步向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转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结语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在开展教学大纲中知识点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平台。
1.物理创新思维的对话
学生:老师,请您谈一谈高中物理中创新思维的过程,好吗?教师:好的。创新思维与普通思维最大的差异就是人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将脑海中已经获得的知识,以科学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来将知识重新分配整合。例如,光的本质的发现过程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光,久而久之人们对光就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人们在经过观察、分析与研究后获知了光的很多几何规律,例如反思规律、折射规律等。当人们摸索到这些规律的时候,不单单要质问光是什么?当无法用逻辑思维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提出了很多关于光的假说。例如,牛顿的微粒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等。其中微粒说形象直观,能够合理的解释光的反射,这是形象思维的运用。电磁说运用了直觉思维,麦克斯韦凭借直觉认定光就是一种电磁波。爱因斯坦也是通过直觉思维提出光具有量子性,然后再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了光子说。所以,学生们在高中物理运用创新思维的时候也是必须要经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的。学生:老师,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够养成创新思维呢?教师: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只要大家能够跟随教师,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探索,就可以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创新思维。学生:是不是只有在形成了创新思维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呢?教师:是的,物理学习中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2.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被已学知识所干扰,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无法理解概念的深层次含义,忽视概念存在的物理意义,难以利用概念来解答实际问题[1]。为了改善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概念的学习中产生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尽量从具体的事例以及实验的演示进行。例如,在进行加速度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一些事物,飞机从跑道上起跑几分钟就可以飞上天空,学生在跑步的时候几秒钟就可以跑完100m的距离。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变速运动,其速度变化的快慢都是不同的,教师就可以在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来引出概念[2]。
2.2在规律教学中培养
为了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同时还要让学生对物理规律建立的过程、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掌握,最为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推理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的掌握物理规律,进而在推导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得出新的物理规律或出现新的见解[3]。
2.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力完善当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突出教师在实验教学引导地位,根据科学的认知规律来优化实验教学程序,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过程中,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做,思路要让学生自己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答,评价要让学生自己做。另外,教师还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来设计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开展“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与步骤,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将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基础知识能力。
2.4在习题教学中培养
在高中物理习题解答的过程中解题的思想方法通常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单单要善于总结规律,而且要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加以灵活运用。高中物理的习题教学要冲破传统的大量习题练习,以便让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利用各种思维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将学生从死板的思维模式中释放出来,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形式的题目的时候就能够利用创新思维来进行解决[5]。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规物理习题,从中挖掘多种的解题方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题多解。例如,一个进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最初两个连续8s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分为为s1=35m,s2=78m,请计算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大小。当教师列出习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思索,并且选择两位学生同时在黑板上演算不同的写法,进而可以让学生首先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而后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解法的逻辑思维来创新。
3结束语
高中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给学生,将自由探索、无限创新的空间留给学生,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史花斌.高中物理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3,(35):156.
[2]黎东波,胡晓龙.论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及相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36-38+45.
[3]高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创新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1):3.
[4]覃任营.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01):117.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途径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最早是由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提出来的,意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从古至今,社会之所以发展,人类之所以进步,都是因为“创新”的存在。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另一个时代,是社会前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将思维赋予创新性,并且付诸于行动的能力。如果说创新思维是社会发展的原料,那么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容纳所有创新思维的转化炉,它将所有创新思维注入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将思维转化成实践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社会需求
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严重。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为了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很多学校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他们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却没有说明“如何去创新”、“创新在哪里”。确实,创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对于大学生来说,授予其创新的内涵和价值,不如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养成。
面对现在的社会情况,有人就调侃说:“这个社会最缺什么?――人才。这个社会最不缺什么‘人才’。”每年不断增加的困难就业大学生人数其实并不是在警示着高校扩招的危险,而是在呼喊着创新人才的匮乏,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有了发展那些所谓专业内的精英人才才有一展身手的地方。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
再次,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
最后,要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教育。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增加对新鲜事物的捕捉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意识教育,是从思想上让学生养成一个创新意识的习惯,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突破自我,敢于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第二,加强创新思维力。着重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身边的事物观察起,从小到大,将思维发散,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把现有的知识转变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概念,因此对于创新来说,累积的知识就是创新最好的原料。创新能力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在社会缺少的人才标准,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http://.cn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6)
[4]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06)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新思维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以旧引新,启发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数学概念之问的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已学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找准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并不十分难,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1)10+7;(2)8+2;(3)3+6;(4)8+9(尝试题)。学生很快完成(1)至(3)题,第(4)题被难住了,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前3题你是怎样想的?第l题如果让你拿小棒,你该怎样拿?那么8+9该怎样摆小棒呢?”让学生用小捧摆一摆后,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推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学生很快悟出进位加法要怎样算才会算得又对又快。
二、创设情境,引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和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才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探究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的左边有6个,右边有5个,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2)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边数,小明排第6个,从后边数小明排第5个,小明站的这一行有几个人?(3)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边有6个,后边的人数和前边的人数同样多,小明站的这一行有几个人?并让学生通过想、画、议,各自说明道理,找出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提出几道有关位置与顺序的问题,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对新知识巩固并及时反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去思考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动手操作,启迪创新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进而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探究问题的意识。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我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盖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l平方厘米”“l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摆,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且促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体会。
四、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因为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思考的,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然后提问:“如果求一个长方形操场或者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操作中,学生的思维随之展开。通过动手、动脑、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即: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促进了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合作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线、以合作为手段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皮尺、卷尺、细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