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育率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心城区 郊区 社区卫生服务 生产函数 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13-04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促进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任务的落实,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1]要求,上海市卫计委于2011~2013年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以下简称示范创建),并于2013年7月12日结束了第三年的示范创建实地评审工作。本文以2013年57家申报示范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及其特点,为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2013年申报示范创建的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另7家资料不全未列入研究对象),中心城区共18家,郊区32家覆盖了上海市17个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上代表了整个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状况(表1)。以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2年卫统1-2表为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为基础,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
1.2.1 模型选择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所关心的一些性质,在经济理论分析和应用中都具有一定意义,是用来预测和分析国家和地区工业系统的一种有效经济数学模型。本研究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效率进行分析,它的基本形式为:Y=ALαKβμ。式中Y是总产出,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决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投入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① 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即“规模经济”[2],指在该规模下,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② α+β
1.2.2 指标选择
本研究中的模型涉及的指标主要有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两部分,资金投入指标主要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用经费支出、社区公共卫生经费补助和医保预付经费、上级补助和其他收入之和(千元),人力资源投入指标选取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名)。本研究对产出的指标选择,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更多地表现为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因此选取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工作量指标,包括门诊人次数、住院床日数、健康档案建立与维护、管理人次数、重点人群保健人次数和预防接种以及生育指导等的人次数。由于不同工作所耗时间与难易度不同,为了准确计算卫生服务量,本研究参照刘亚军等[4]和彭迎春等[5]计算标准服务量的方法,综合权衡服务地点和方式、服务耗时、技术难度与风险几种维度及权重实现不同岗位、不同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数量的统计。如普通门诊人次数作为一个标准工作量,出诊人次数作为2个标准工作量,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作为3个标准工作量,计划免疫人次数作为1个标准工作量等。以标准工作量为单位统计出社区全年的总工作量作为产出量。由于篇幅有限,有关数据不在此罗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采用统计软件Eviews 6.0对生产函数中的未知系数进行拟合,即对模型中Y=ALαKβμ中A、α以及β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OLS)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拟合,并运用Wald检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规模进行统计判断。
2 结果
2.1 上海市中心城区及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对数变换使之线性化,并减少异方差,得到如下模型:
lnY=lnA+αlnL+βlnK+μ。令lnY=Y*,lnA=A*,lnL=L*,lnK=K*,即得:Y*=A*+αL*+βK*+μ。利用Eviews 6.0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
2.1.1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模型
拟合优度R2(R2≤1)是判断拟合优劣的指标,拟合优度越大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6]。此次拟合R2=0.952表明模型拟合程度比较理想,变量lnK、lnL的系数均通过t检验,由此得出满意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lnY=7.778+0.455 lnL+0.350 lnK+μ(表2)。
2.1.2 上海市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模型
拟合优度R2=0.941,提示模型拟合程度比较理想,变量lnK、lnL的系数均通过t检验,由此得出满意的上海市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lnY=6.320+0.728 ln L+0.350 ln K+μ(表3)。
2.2 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规模效应分析
2.2.1 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规模经济效应
由所建立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可知α+β=0.455+0.350=0.805,对α+β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小于1进一步进行Wald检验,结果显示α+β
2.2.2 郊区社区卫生服务规模效应
由所建立的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可知α+β=0.728+0.350,对α+β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等于1进一步进行Wald检验,结果显示α+β=1(F =1.80,P>0.05)。
3 讨论
3.1 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第一要素
上海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程显示,人力资源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产出的贡献大于资金投入的贡献。如中心城区人力资源的边际效益为0.455大于资金的投入边际效益0.350。同样郊区人力资源的边际效益为0.728,而资金的投入效益为0.350。郊区的人力资源对卫生服务产出的影响远远大于资金投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资金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人力资源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卫生服务平均产出将增加0.728%。这反映了卫生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第一要素,其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内提供业务服务的数量和质量[7],与张安等[8]关于我国卫生服务效率探讨的研究结果一致。人力资源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同经济作用也反映出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人才的紧缺状况要比中心城区更严重。在此次创建评审的访谈中,大多数郊区尤其是远郊地区都反映了社区卫生中心存在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尴尬境况。
3.2 切实加强上海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①加强社区卫生各类人才的培养,在开展社区全科医师培训的基础上,加强社区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的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②建立系统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在已形成的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基础上,健全“支援培训”通道、试点探索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③创新用人机制,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体现单位用人和个人工作的自主灵活性,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更多、更方便地开展服务。对柔性流动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④完善社区卫生人才激励措施,实行多元奖励机制。积极创造挂职锻炼岗位,培养业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拓展畅通进修培训途径,借助人才培养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国外培训、国内交流、进修的培养力度。
3.3 完善管理运行模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
本研究通过揭示当前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模特点,为政府合理规划与发展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了依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心城区卫生服务生产函数模型的两个弹性系数之和小于1(α+β
去年上海在浦东、闸北等10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试点,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对家庭医生制实施过程中的人员设置、服务内容、契约方式、补偿机制、绩效考核等环节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在全市范围推行将会促进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EB/OL]. (2011-1-13)[2013-10-6]. http:///jws/s3581r/201101/8c4e8f5c8af3451987fc09c89c0856ad.shtml.
[2] Mankiw 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Stamford: Thomson Learning, 2008: 210-212.
[3] 哈尔·R.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M]. 上海: 上海人民版社, 2009: 42-56.
[4] 刘亚军, 刘钢. 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标准服务量变化影响[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 5(4): 291-292.
[5] 彭迎春, 苏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7): 2127-2134.
[6] 孙敬水. 中级计量经济学[M]. 上海: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9: 58-59.
[7] 汪震, 陈任, 杨正夫. 我国社区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22): 2449-2451.
各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普遍存在,属于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的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和差异问题,应该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生产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控制策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山东省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是对整体地区旅游行业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了解和认识到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域旅游经济优化方案,避免地区之间出现旅游恶意竞争问题,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行业实力差距,缩小旅游收入差距。
二、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简介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旅游发展重点省份,从2001年初期开始,山东省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不断加快,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也开始同步增长,网络统计数据表明,山东省的旅游经济收入已经占据全国旅游经济收入的21%左右,山东省的整体旅游经济收入已经长期稳居全国第四,总体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平稳。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地区地理位置、旅游服务、区域交通和旅游景点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内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存在,因此,应该准确把握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发展规律,鼓励各市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优势,广泛开展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促进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进步与发展,为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竞争发展实力的提升发挥重要支持作用[1]。
三、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演变分析
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同时受到来自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在发展演变,各地区政府的旅游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都会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2007年,山东省借助奥运会和全运会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了省内的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发展,不仅仅对拉动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山东省各市之间旅游经济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整体的旅游经济发展事态良好[2]。
(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差异分析
国内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各市之间存在的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可以发现,青岛和济南、烟台都是山东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前三位城市,旅游行业发展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支柱。尤其是青岛市,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旅游城市,整体的青岛旅游经济发展实力以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山东省内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济南市与烟台市整体市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岛和烟台都是第一批开放城市,所以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上获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聚集地[3]。
(三)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带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都要好于内陆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青岛作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领先者,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地区已经逐步成为了山东地区的“黄金海岸旅游地带”,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首发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开放程度较大,旅游经济投资和融资优势明显。同时,旅游经济不断发展,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也在不断出现,很多内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也为整体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4]。
四、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发展对策
(一)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山东省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行业发展优势,广泛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开发新形式旅游产品,同时结合针对性明显的旅游行业发展策略,防止出现区域之间的旅游行业恶意竞争以及低水平开发循环、消耗旅游资源。各地区政府也应该突破各地区的行政局限,避免因为地方保护政策束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多元旅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山东省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省内旅游资源自由交流,制定旅游营销宣传联合实施计划[5]。
(二)加快旅游产品升级
不断提升山东省各区域内部旅游产品的地区特色,扩大地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快地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发挥各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青岛的旅游经济发展带头力量,打造沿海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展疗养、休闲、游轮、海岛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发挥“黄金旅游地带”的优势作用,深入挖掘山东省交通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开展新型旅游项目,扩大对旅游消费人群的吸引力,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旅游联锁,构建民俗、文化和休闲等多类型旅游产品。
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利用当地的环境、自然、人文资源向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服务,在满足游客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以目标地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满足游客探索式旅游的心理需求。但是在这种旅游形式中,因为涉及到社区的人文服务和人文活动形式的现实展现问题,是一种“人对人”的旅游服务方式,与传统的“人对景”的旅游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对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从此不断与社区旅游和社区发展等理论相融合。在《生态旅游》一书中,杨桂华提出这样的观点,她认为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中应该包括社区管理这一范畴,并且社区生态旅游的假如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庄军、赖庆奎等人则认为,生态旅游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也周边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基础的,认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未来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这一时期诞生的,因为社区旅游本身顺应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发展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人文环境因素的猎奇需求,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参与式、探索式的旅游实践形式。所以这种旅游形式一经开发就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社区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旅游活动中来,不同地区的独特社区文化和人文环境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让旅游活动不再只局限于环境优美的郊外。
3.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3.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其对旅游管理的影响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都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内部,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管理目标。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主要实践者,向游客展示当地的社区生态文化,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实现,同时也从中获益。由此可见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诉求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
3.2社区生态旅游的外部影响因素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包括有旅游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外部环境。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虽然当地居民的地位因为自身独特旅游形式而极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区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游客的需求对其影响还是基础性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其自身的组织形式、实现形式和管理形式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会受到游客需求的影响,会呈现出一种顺应游客需求发展的趋势。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机构和社会基层之间的一种积极交流方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4.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4.1社区居民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
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全新的定位将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居民基本上处于旅游活动的主体地位,其对社区文化的展示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景观”.但是目前在我国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传统的旅游活动思想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进,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忽视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将社区中的旧建筑和旧物件当作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景观,歪曲了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本质。出来。
4.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旅游业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之前,具有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区域往往都因为与外界的相对封闭,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形式,但是随着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思想和文化,导致当地独特社区文化存在的基础动摇,独特的社区生态文化形式开始进入退化道路。
5.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
5.1净化旅游市场,为社区生态旅游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环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净化,能够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在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活动中净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必然选项。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受国民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性进步,旅游热将会逐渐降温,人们的旅游需求会逐渐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形态。所以对旅游市场的净化是一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监管,做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活动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对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的教育,让消费者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独特的社区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证社区生态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5.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其运作效益,所以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在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些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分配,是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
6.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湘西地区 大学生 体育旅游 市场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119-03
体育旅游以体育项目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流等各种服务。首先,它具有规模大的特点。因为它不仅仅是体育旅游,或单一的娱乐活动,而是健身、娱乐、休闲、交流为一体。其次,它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它吸引了许多行业部门的参与,如交通业、传媒业、旅游业、餐饮业、通讯业、建筑业、广告业等。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这里自然风光奇秀,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拥有众多著名旅游景区。例如这里不仅有着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还有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素有“最佳旅游处”之称,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具有很大的体育旅游市场潜力。据此,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与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为相关部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情况提供信息,为促进湘西地区体育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湘西高校所有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吉首大学、吉首师范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广播电视大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外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获取文献资料,查阅了体育旅游、以及体育产业等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年鉴类、著作类、期刊类的著作和期刊,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确定调查问卷的框架。按照社会学原理设计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湘西地区四所高校发放问卷,每个高校发放问卷500份,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9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35%,其中男生1015人,女生952人。
1.2.3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操作环境下,利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研究科学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旅游的性别特征的分析
从表1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男性中参与过旅游的为1087人,占总人数的55.26%;女性参与过旅游的为880人,占总人数的44.73%,经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参与旅游人数的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性别特征的分析
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参与旅游时,往往会因为性别不同,选择体育旅游的方式也不同。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967人中,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651人,占参与过旅游人数的33%。其中,男生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375人,占总体的人数的57.3%;女生参与过体育旅游的有278人,占总人数42.6%,男女之间相差14.7%,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态度情况分析
由表3的统计数据可知,参与过体育旅游的学生中,有518人,占总数的79.7%,表示喜欢体育旅游;选择无所谓的学生有100人,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15.3%,排在第二位;最后是不喜欢体育旅游的学生,仅有33人,占到了总人数的5.2%。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湘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体育旅游市场基础,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体育旅游之后,接受了这种旅游的方式。因此在湘西地区,我们更要把在校大学生作为拓展体育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体育旅游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仅要巩固现有的体育旅游爱好者,还要挖掘潜在的参与体育旅游的学生。
2.4影响湘西地区大学生体育旅游的行为动因因素
对体育而言,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体育行为。表4表明,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动机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其参与体育旅游动机排在首位的是为了休闲健身,有242人次选择了该项;其次选择调节情绪的学生仅次于休闲健身,有232人次,居于次位;然后选择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的学生有145人次,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得是选择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有126人次;回归自然选项被选中的次数居于所有选项的第5位,有123人次;以下依次为社会交际、追求时尚、体验刺激、其他选项。以上数据表明:在湘西地区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统计中,前5位选项次数较高,特别是“休闲健身”和“调节情绪”选项,这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是以休闲健身为主,而调节情绪和回归自然等旅游动机与其他动机比较而言层次性较高,这就表示湘西地区大学生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将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以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将进一步说明对湘西地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我们需加大对大学生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2.5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内容情况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时,所喜爱的体育旅游的项目有差别,不同性别的人,参与体育旅游时,所选择的体育旅游项目也不同。体育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活动多种多样,其参与的主要类型有漂流、登山、野外定向、探险等拓展型体育旅游,还有观看体育赛事的赛事节庆体育旅游。大学生是比较喜欢独立自主、自由开放的,他们喜欢跌宕起伏的比赛情节和喧嚣、活跃的赛场气氛,喜欢刺激性的运动,喜欢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表5数据显示,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所选内容排在首位的是休闲健身型,有307人次选择了该项;其次选择参与观光型的有239人次,排名第二;参与竞赛节庆型的有166人次,排名第三;而选择参与拓展型的有60人次,居于末位。以上数据表明参与拓展型体育旅游的人数最少,主要是由于拓展型体育旅游需要参与者有很好的体力、毅力、智力,而且拓展型体育旅游消费较高。而参与休闲健身型的人数几乎占到一半,说明大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健康问题也引起了重视。参与观光型体育旅游的人数占到参与本次体育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特别是湘西地区特有的一些民俗风情和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受旅游者所喜爱。因此,在湘西地区应开发一些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旅游项目多样化的需求。
2.6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次数情况
由表6的统计数据可知,湘西地区大学生参加体育旅游选择每年参与1次的有18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8.1%;选择每年参与2-5次的有37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7.45%;而选择每年参与5次以上的有9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3%。由以上数据可知湘西地区大学生每年参与体育旅游2-5次的体育旅游者最多,这充分说明湘西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而每年参与1次的体育旅游者也较多,因此在湘西地区,我们要加强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知识的了解,提高体育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挖掘潜在的客源,以此来拓宽体育旅游业发展空间。
2.7湘西地区大学生每年用于体育旅游方面的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指在参加体育旅游中的经济支出,适量的体育消费是进行体育旅游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也是衡量体育旅游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表7表明:湘西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选择每年消费在200元以下的有20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91%;选择每年体育旅游消费在200-500元之间的有4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6.67%;而选择每年体育旅游消费在500元以上,只占1.38%。由以上数据可知湘西地区大学生体育旅游消费主要是200-500元之间。这表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体育价值观进步,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改变了以往通常仅将储蓄用于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另外,由于高校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而湘西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人文旅游资源较丰富,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用和实践,是当前乡村旅游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国外文献尚未有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但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非常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导入,根据赖斌(2009)的研究,国外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基于机制创新的瑞典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PREO)、基于技术创新的尼泊尔可再生能源消费模式(PREC)、基于产业创新的塞浦路斯多用途树木种植模式(PRMT)三种模式[2]。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的范式归纳。周凌燕、和军(2006)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贾红风、李云霞(2009)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云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及对策[4];罗信远(2009)分析了五类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5];严澍(2009)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进而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建设性思路[6]。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均有一般性的发展模式[7];“主体―驱动―乡村”三位一体的MDR具有中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特色性 [8];从资源基础和特色,主要有农家乐型、乡村休闲园型、观光农园型、采摘果园型、产品加工型、景区依托型、综合型等[9]。
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2.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通过在前期减少资源消耗,在中端减少废物产生,在末端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物质闭环型经济模式。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形态上,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有效路径。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一次性消费,促进产品多次消费与多次利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顺应着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其一脉相承。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相对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是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特征的高级生态经济形态,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一个分支,可率先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和旅游消费的生态化。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经济。旅游循环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都是人们对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探寻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结果。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接受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理想化色彩。从“3R”扩展到“6R”;从原来的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扩展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生态还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形式。
2.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
图1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6R原则
再思考原则。颠覆传统的先污染和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考模式,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考模式。从战略高度定位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从理念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制定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章和制度,从社会法理层面、社会精神层面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保障问题,系统地解决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支撑、技术支撑和法理支撑。
减量化原则。在前期,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的土地占有、资源消耗、基础设施投入;在中期,尽可能较少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后期,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压力,使资源使用效益、经济产出效益最大化。
再利用原则。多次使用和多种方式使用物质原材料和物品,防止原材料和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环节形成相互利用的原材料供应链,使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废弃物成为旅游生产生活的新原料。
再循环原则。注重末端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将 “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封闭式的可循环、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再修复原则。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旅游活动污染或者破坏的生态旅游环境,要通过人工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从环境经营和环境运营的角度,促进环境再生和系统再造。
再整合原则。从景区内部系统整合角度,要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闲置资源和“错置”资源进行重组,通过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使用顺序的调整,盘活资源,实现功能性整合;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循环经济农业中的一个环节,使旅游业与乡村农业、乡村林业、乡村畜牧业形成一个完整区域循环经济链。
3.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概况
宁波滕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浙东沿海平原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12公里,景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滕头村凭借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环境优势,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2010 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入选乡村案例,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1 年,滕头景区共接待游客 136 万人次,门票收入 3520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 1.52 亿元。2012年滕头村接待人数达130人次,旅游门票收入为32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13700万元。滕头村通过不断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农村为灵魂、园林生态为背景、现代村庄为舞台,参观、考察、旅游、学生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生态旅游格局。
3.2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图2 滕头村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整体模式
滕头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为核心方向,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生态林业和生态工业为支撑,以生态养殖为辅助,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发展格局。林业与旅游,农业与旅游业,养殖与旅游业形成小循环产业系统,小循环通过能量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个方面相互依存,形成大循环经济系统。在整体的运营模式中,小循环与大循环之间能量相互传递,小循环为大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展也提供必要的物质能量,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3.2.1乡村生态农业
在90年代中期,滕头村便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家禽――沼――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以绿色种植为基础,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开渠、挖河、修路、构筑暗灌暗排、沟渠纵横的地下系统,实现农田的水利化和园林化;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创建了农作物培养中心, 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组织实施蔬菜、蓄牧、水产、水果、花卉、水稻等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形成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10]。
3.2.2乡村生态旅游
滕头村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全生态旅游格局。建设了以生态宴会和生态餐厅为依托的生态餐饮;以东方恬园生态酒店为支撑的生态住宿;以太阳能等新能源为支撑的路灯系统;以生态化和仿生态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就地取材为原则的生态盆景、生态花艺工艺品体系;以生态世博展览馆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体验项目。(见表1)
3.2.3乡村生态社区
滕头村向太阳要能量,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太阳工程”,村里的126户10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分户热水管,假日酒店安装了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社区以及景区内部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工程每年为滕头村节约用电6万千瓦。滕头村在主干道路上,安装了“风光能”环保灯,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储电。建造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该检测站可提供实时数据,随时了解村里空气质量的变化。村里统一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建造了三座三星级以上节能环保厕所,每年可节约用水上万吨[11]。
滕头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屋”试验区。投资近三千万元,建造了滕头生态屋,向游客传达滕头人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屋”的建设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全屋净水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废弃建材应用等多项生态节能技术,成为村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典范之作。 “生态屋”全楼景观绿化利用现有的河水灌溉草坪,多余的水会通过地表和管道流入河道,喷雾可以降低温度、净化环境、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生态屋”主楼安装了4组总功率为4000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大量的光能通过它们转化为电能,传输到一楼机房的蓄电池贮存起来[12]。
3.2.4乡村生态林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滕头村租赁了大片荒山荒田,种植了大规格的苗木,并依托园林公司实现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开发公司和园林苗圃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滕头村对苗木的利用是多元化的,在苗木的培育期,做苗木培育试验观赏;在苗木中期,做成苗木工艺品,设置盆景大观园,进行销售和参观;在大型林园中,种植各种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海进行旅游开发;在高山林地进行竹、林、果、山林立体开发: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桔种桃,林子内培育花卉养殖,并进行土鸡的放养,土鸡供游客使用。花卉与苗木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处理系统成为供应苗木和花卉的废料。滕头村的林业形成了一条生态产生链,既园林景观销售、园林盆景观赏和销售、园林内生态花卉种植以及生态放养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2.5乡村生态养殖
滕头村以河堤为基础实现立体的生态养殖。河提是果和花卉,在河道两岸种植果树,果树下是大面积的向日葵、薰衣草等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河道水面上空是果蔬长廊,在两岸架设方形钢制架,夏天栽种各种蔓性瓜类;春天种植各种藤类花卉,秋季种植三角梅、喇叭花;冬季种植常春藤、忍冬;在河道水中进行水鸭的养殖,水鸭用于旅游表演,不能表演的鸭子用于游客食材;水中养鱼,放养各种鱼、虾、蟹,开展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参与性活动。再者河道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为全村景观绿化与生态农业提供水源,同时通过河道两岸的水草和湿地对处理之后的废水和污水进行再次的净化和回收,与林业、生态农业形成循环经济系统。
3.2.6乡村生态工业
滕头村发展工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滕头村对环境污染性工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业企业在滕头村落户的话,要经过环境保护委员会审定,不管企业效益多好,如果环境不达标,禁止落户。从2001年初,滕头村开始兴建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滕头村对工业项目坚持“精挑细选”,相继引进了机械、电子器材、建材装潢、印刷包装等60多家企业,到目前为止,至今没有一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滕头村工业园区对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有着成熟的处理方案。对可再生物质资源进行全面回收,对废纸类、塑料橡胶类、废金融类和废家电家具类进行综合化分类处理;对不可回收类进行无害化处理。滕头发展乡村工业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是工业不可缺少,但工业决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破坏生态,不能影响社区生活。
3.3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目前滕头村存在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发展腹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需要在发展理理念、投资力度、建设速度以及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提升。淘汰和外迁内部老化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重点设置循环型、生态型、创意型的旅游项目,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占用,整合区域旅游空间,形成生态产业集群;运用各种媒体,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度、榜样感化、利益约束等手段,对各层次的民众和游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大对滕头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土地和道路、规划等门票收费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破解政策与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