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民健身的定义

全民健身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民健身的定义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阳;广场舞;兴起;特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改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1]安阳市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积极引进体育健身器材、修建体育场所、培养体育健身人才,为安阳群众体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广场舞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一)广场舞的概念

广场舞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从特点、内容、功能、目的和意义等角度不同角度出发对广场舞的定义进行解释。通过翻阅资料和查找文献,牟顶红在《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认为,广场舞是指人民群众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的、统一的,以健身、自娱、交友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的以舞蹈为载体的健身活动[2]。

(二)广场舞的类型

广场舞蹈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现有的表现形式来说,可分为:(1)原生态广场舞蹈。主要是在农村,广场舞爱好者在传统节日或祭奠祖先时会身穿地方特色的服饰,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大型的广场上跳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舞。(2)加工整理的广场舞。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创新的一类民间舞。(3)创作的新广场舞。通过利用不同种类与特性的舞蹈元素,编导可自由发挥和想象进行编舞。(4)踏歌广场舞蹈。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种中老年人广场舞。是在音乐的高低节奏下踏出自由的舞步,是一套在网络、民间广泛流行的广场健身舞。此舞简捷明了,柔美舒缓,对锻炼身心十分有利。(5)即兴广场舞。“即兴舞蹈”是现代民间舞蹈,没有正式的计划和调度的上升。即兴广场舞只要有音乐,任何人都可以编可以跳。没有统一的动作和组织团体。适应人群范围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运动。

(二)广场舞的特征

特殊性、主题欢快、集体性、因陋就简、自娱性和自发性。

二、安阳广场舞的兴起

(一)安阳的文化背景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古朝之都,甲骨文、《易经》的发源地。以殷墟、红旗渠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最为有名。安阳的历史造就安阳现今的发展,安阳市大学校园崛地而起,广泛传播发展安阳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遗址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快速拉动安阳经济的发展。

(二)安阳举办的大型广场舞表演

安阳广场舞的发展由秧歌舞的引进而发展,2011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在安阳市举办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规格的“全国老年人健身秧歌交流活动”,为全国老年朋友们搭建起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安阳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迎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安阳市第十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500名老人在开幕现场进行太极拳和太极扇表演,首次上千名健身爱好者表演秧歌舞,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2012年安阳汤阴掀起广场舞热潮,城镇居民积极参加比赛,唱响“舞”出美好新生活;2014年春节期间安阳市政府推出“唱响安阳・公益周末百姓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展现出广场舞的魅力舞步;安阳首届广场舞大赛作为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内容,向来自全国的游客展示安阳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2014年8月安阳市“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首先亮相的是大型舞龙、盘鼓表演,随后,12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了太极拳、太极扇表演,场面壮观。抖空竹、柔力球、体育舞蹈、轮滑、健身气功、梅花拳、广场舞……近3000名健身爱好者身着盛装,轮番上阵,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欢乐中原・文明安阳”广场文体展演活动,广场、居民社区、农村文化大院成为广大群众展现才艺、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大舞台;近几年各企事业单位为了宣传企事业文化,曾多次举办广场舞比赛:舞动安阳第二届万达杯广场舞大赛、华强城安阳首届网络广场舞大赛、恒大绿洲社区广场舞表演,健身舞者的欢快的步伐吸引大量的观众前去观看,促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广场舞的锻炼行列中。

三、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舞

安阳市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条例》,推行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修建大量体育场所和设施。广场舞是群体性项目,会影响周边的群众日常生活,安阳市政府便将大部分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建在远离居民小区的交通要道和公园内,对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广场服饰健身舞

统一的健身服装,轻盈的步伐,展现出中老年青春活力。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健身意识增强,健身消费方面的改观,人们意识到服饰在健身运动中的重要性,安阳市政府广场的兴安中老年广场舞的组织者与健身爱好者,身穿统一服装起跳安阳风味“小苹果”;安阳姐妹金东广场舞《原香草》、《草原上的山杏花》;激情广场舞一年时间刮起人数上千最炫“健身风”阵容。

(二)交谊舞

交谊舞是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社交性、体育性舞蹈,是一种集交际、健身、艺术、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目前在我国,交谊舞已成为一项健康的业余文体活动。交谊舞的背景是安阳市广场的音乐喷泉,傍晚灯光闪烁,给交谊舞爱好者提供健身条件,人数众多,各个年龄段的群众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跟随音乐、氛围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三)活力四射健身操

现今,广场健身操是一种适合年轻一代的广场舞,它对安阳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价值。由于中国老年广场舞盛行多年,节奏比较缓慢,负荷量较小,40岁以下的群众会感到枯燥,认为浪费时间,对健身、减肥效果不太明显,很少甚至不参加群众体育。广场舞的发展需要满足各个年龄短的需求,活力四色的健身操进入广场,使一大部分年轻人离开房间、远离电脑手机,参与到健身舞的队伍中。

(四)排舞

排舞,又叫排排舞,不分年龄的一种集体舞蹈。2008年8月,排舞作为一项新型大众健身项目引入中国,它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容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即风靡全国。学跳排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受到众多中年人和年轻人的喜爱。

四、结论

一定价值观念上,广场舞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城市的发展。目前广场舞运动的开展更多是自发的、松散的,一方面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广场舞运动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普及,需要充分地调动政府、单位、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鼓励广场舞组织者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培训,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编排具有安阳特色的广场舞,通过网络宣传让中国,让世界了解安阳,了解安阳的风土文化。(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刘传勤

课题编号:yjsxscx2014-03mdjnu群众体育视角下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1995]14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北京:国务院法制办,1995.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 娱乐节目 全民健身

1 前言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全民健身思想等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继央视五套以体育为平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城市之间》播出之后,许多以体育竞技娱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也应运而生,例如:湖南卫视的《奥运向前冲》、《智勇大冲关》节目,安徽卫视的《男生女生向前冲》、中央一套的《墙来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等等,这些娱乐节目的播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同时也强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这些体育竞技娱乐节目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是它们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展现体育魅力,带动全民健身”。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将掀起我国全民健身的热潮。本文立足于传播学和体育学的角度分析体育竞技娱乐节目对促进全民健身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使体育运动深入人心,让人们都体会到体育带给我们的健康和快乐。

2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概述

竞技体育是指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友谊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我们通常说的竞技体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体、技、战、心智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还具有娱乐和观赏性等特点。而电视娱乐节目是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因此竞技体育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既有竞技体育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同时也包含有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性、观赏性以及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为竞技体育娱乐节目下定义: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是以体育为主题,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具有竞技性、对抗性、竞赛性的趣味体育娱乐节目。

3 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特点

3.1参与群体广泛、多元化

3.2明星助阵,影响力强

3.3节目风格、主题多样化

3.4节目内容丰富、惊险刺激

4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 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4.1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年的健身意识

当今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为事业而忙碌,为生活而奔波,为赚钱而不停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忽略了,那就是身体,伴随他们的除了工作就是娱乐。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休闲、放松、娱乐、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广大年轻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唯有健身才能够给他们解压,竞技体育娱乐节目的播出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他们不再窝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而是到户外去锻炼身体,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赚再多的钱不如有个好的身体,不如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4.2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体育的认识

在多数人眼里体育只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疲惫而不是放松,那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给我们带来的是疲劳、枯燥、单调和乏味,这严重的影响了许多人对体育的看法。在体育娱乐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是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体育,看了节目之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原来体育是如此的好玩,还有这么多玩法。

4.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男生女生向前冲》节目中,许多穿着特别服饰的群众来参加节目,他们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体育文化,有的在挑战前还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民间的艺术表演和各门派的武术表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许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却逐渐的消失和被遗忘。而竞技体育娱乐节目此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使那些被大家忽视或者是将要失传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被继承和传播。

4.4促进群众对体育安全性的考虑

许多人通过体育娱乐节目重新认识了体育,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体育锻炼方法,但是不排除有些节目是存在危险性的,在《星跳跃》活动中,由于发生意外伤亡事故而导致节目中止。体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意外,有的节目会对危险项目做出提示,所以观众在看体育娱乐节目的同时也能鉴别哪些是可以效仿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具有群众广泛参与、零门槛、节目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等特点,在全民健生中起到促进青年健身的意识,让人们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提高了人们对体育安全的考虑。娱乐节目的发展,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2建议

5.2.1节目内容的创新型

5.2.2增加节目的举办地点

5.2.3增强安全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国务院2011-2-1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彭智,胡科.全民健生与奥运同行-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9(16).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一)体育经济模式概述

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市场主导型指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主体自身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间相互竞争产生的压力和推动力。如美国的“俱乐部+中介机构”模式,具有完善的俱乐部体制、职业联盟体制以及发达的体育中介机构;英国的“消费群+市场体系”模式,具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消费传统和完整的体育市场体系。

政府参与型是相对于市场主导型而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当市场调控失效或政府预期市场可能失效的时候,政府采取措施对体育经济进行宏观干预,对本国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设定目标,并且经常利用多种手段加以引导、调控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组建与运作。如法国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日本的梯度发展战略等。

(二)山东省的体育经济模式分析

山东省体育经济模式不同于发达国家,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之定义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型”。从十一运会的体育经济得到动力来看,政府主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借承办十一运会的机会,全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力争用3至5年时间,每个市、县(市、区)建成1处相应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或健身场地,每个乡镇建成1块球类项目健身场地和1套健身路径,每个行政村建成1套包括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健身设施。

二、山东省十一运会对体育经济的作用

(一)十一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经济的市场拉动

山东省利用十一运会的契机,力争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体育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起以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用品业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设施建设提升新层次,省、市、县(市、区)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社区、乡镇、行政村建有健身场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体育国际交流开创新局面,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活跃,不断开拓新领域,力争承办更多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这些举措对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攀升空间,同时对体育服务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表演业、体育用品业等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十一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经济的联动产业与就业效应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支持,体育产业的成熟和壮大也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带动旅游业、商业、广告业、制造业、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接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1990年,英国在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中的从业人员近50万人,超过农业从业人口;德国休闲服务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人,年营业额高达4000亿马克;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增加了接近10万个就业机会。

山东省充分利用带来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旅游、金融、商贸、通讯、体育等产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济南市今年一季度围绕全运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5.5%,创造就业岗位约100万个。

(三)十一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经济的人文效应

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是体育的主要作用之一,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通过体育运动,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经济的效益分析

(一)十一运会的社会效益

体育经济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类进化、形成和改善社会、协调社会行为、提高社会生活福利等方面。

山东省把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纳入十一运会办赛宗旨,组织实施了“一点三线”全民健身和农村体育工程。全省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工程800多项,17个市、140个县都设有健身中心或健身广场,基本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点、以市级城市为支点的沿海、沿黄和历史文化三条全民健身特色带;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到3.2万个。初步统计,四年来全省全民健身设施增加了4000多万平方米,总量增加了近50%。济南、青岛等城市健身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主要城区基本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同时以“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到整体有规划、月月有活动、周周有项目,推动健身活动更好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今年开展的“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活动,全省共有16万人参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山东省借十一运会之际,在群众体育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符合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把山东省体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十一运会的经济效益

体育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体育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体育比赛门票收入、体育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由于体育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

在济南主赛区专门规划建设了全运村(包括运动员村和媒体村),力争为运动员和媒体记者参赛、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前有奥运会后有亚运会、世博会,又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积极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发全运品牌价值,努力提高市场化办赛程度,在十一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已有16家国内知名骨干企业成为十一运会合作伙伴,赞助资金达6亿元,接近实现预期的市场开发目标;实施全运带动战略,借会造势,借势发展,充分利用十一运会带来的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旅游、金融、商贸、通讯、体育等产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省份,经济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能力单纯靠竞技体育的直接经济效益办全运会,因此,十一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会出现亏损,但间接经济效益必将获得盈利。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是山东省的体育经济模式应该是“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型”。

二是“十一运”对山东省体育的经济表现,在于通过提供体育服务产品,起到拉动市场、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等作用,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第4篇

1995年6月,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全民身体素质,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我国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分别明确了21世纪末及至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1995年8月,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法中第二章,社会体育第十一条中写道,国家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普遍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国民进行体质监测。给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范围给出明确指示的同时,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则是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并且政策的早于《中华人民共和体育法》颁布的2年之前,即1993年12月,国家体委就已经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并于1994年正式实施,用以规范、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先后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更为明确。在2011年,原国家体委于1993年12月4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不再生效,同年10月9日,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予以公布,并于11月9日起于全国施行。自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职责明晰,直接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工更为明确,奖惩以及晋升制度更为严格,各行其责。

2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研究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总结,国内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中的指导多以义务指导为主,有偿为辅等特征方面。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作出了研究:1999年李树怡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一文,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2000年,吴峰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回顾》、2005年何学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6年陈立农发表于西安体育学报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研究、肖莲花的《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与2008年秦丽莉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这些文献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域——对省市、西南、中南、珠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进行宏观研究的学者提供文献支撑,是此类研究所需借鉴与对比的有效依据。

3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研究

2002年,谭延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2012年全彦秀的《试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促进》、2014年殷宏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三篇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健身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即陶冶了群众的情操,又促使群众之间增进友谊,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树立道德新风,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献及相关培训资料的解读,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宏观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领域。

4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相关的研究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最早发表了成果的是2002年倪同云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从全国8个省的地级市抽取300名国家认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3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限划分、培训方法,其为社会服务的情况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统计数据,经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条件与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总结分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必须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的建议。2003年戴俭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一文着重研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给出的职业划分依据,“介绍了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依据、定义、等级划分、职业功能等具体内容,提出实施《标准》的对策和建议”[9]。2006年李相如的文章:《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从《制度》和《标准》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系统,其区别在于工作性质是否为义务,是否进入国家的劳动管理体系,得出结论为无偿服务为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为主流,并认为“建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2007年,于善旭的文章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现的宗旨与地位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解决的现实需求问题上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的构想2011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于善旭对我国自1993年至2011年在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制度规章的众多研究加以总结阐述,详细分析了自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实施中进行了的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做法,和富有智慧的能动创造,在工作中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工作发展的一些新的形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持续向前发展态势的同时,凸显出该制度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生机与活力。

5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

全民健身的定义范文第5篇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对我国路跑运动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跑成为社会风尚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中宏观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有关政策的推动,中观原因主要是当今新媒体的出现,微观原因主要是个人对路跑运动的愉快体验;同时提出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我国路跑运动的发展,推动路跑运动人口的增加,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推动路跑产业发展。

关键词:

路跑运动;符号互动理论;马拉松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全民健身运动的步伐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精品赛事的火爆程度来看,人们对优秀的“路跑”赛事的需求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并且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从路跑热兴起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长期坚持路跑的人群并不多,更多的是一时兴起的“路跑发烧友”,而这些人群并不足以支持路跑行业相关产品的消费以及拉动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笔者结合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对路跑赛事蔚然成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我国路跑赛事以及路跑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相关概念界定

1.1路跑采用现在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的定义,路跑顾名思义就是在路上进行跑步,以健身强体为主题,并将其他文化融入到跑步活动中。

1.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墨1973年所著的《人与社会》一书,作为一种社会学流派,它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体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生成与变迁。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模式与结构。其基本观点包括: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自身行为的建构者;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等。

2路跑热的宏观原因分析

2.1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路跑运动,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在国外,马拉松运动因为入门门槛低、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在多年前早已是一项十分受大众热爱的体育项目。1897年,城市马拉松赛从美国波士顿萌芽,如今城市马拉松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滋生了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马拉松赛事,例如伦敦马拉松赛、纽约马拉松赛、日本东京马拉松赛等等。随后在国内也涌现了一批成功的马拉松赛事,例如北京、上海、厦门、大连马拉松赛等等,其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据第20届上海国际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预报名总数126789人,其中全程马拉松48399人、半程马拉松45073人、10公里20927人、健身跑12390人。由于跑步名额供不应求,组委会也首次采用了抽签报名的国际通用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路跑运动作为一项城市文化活动将体育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展示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在大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城市品牌。因此各大城市争相举办路跑赛事。

2.2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路跑群体的认同感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并且由国务院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该条例于2009年8月30日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效果十分显著,这一点在由上海体育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团体承担的、上海市体育局制定的《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简称“300指数”)中就可以得到佐证。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6573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71万人,2014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0.4%,有四成左右市民表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促进体育产业化,该规划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逐一细化,并且提出了主要任务和措施。体育文化产业从原来的禁止外商进入成为了鼓励外商进入的一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一年,智美通过竞标拿下了广州马拉松的承办权,接下来2012年拿下了杭州马拉松,在第三年拿下了一些世界其他的路跑项目在中国的运营权。著名社会学家唐纳利和扬将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体育中得出结论:成为一名严格的运动员所需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或事件,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的人或一群人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人们由此逐渐认同自己是运动员。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体育群体或亚文化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同样的,路跑运动的蔚然成风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跑团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了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即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人们由此逐渐认同健身运动的必要性和路跑运动的益处。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的路跑群体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

2.3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路跑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件)颁布,2014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赛事,培育多元主体。体育赛事资源大力开放,社会大众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大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从而也进一步带动了路跑运动的发展。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作为一种传播符号,迅速被周围的人所感知,人们对当前的社会情境自动地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积极举办路跑赛事,推动路跑产业发展。这些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然而要使得人际间的这种互动与行为变成稳定的模式与结构,直至路跑赛事成为众所周知、老少皆宜的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完美现代体育竞赛,则还需要有关政策的不断推动与支持、引导。

3路跑热的中观原因分析

经过对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相关新媒体的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从2011年微信诞生,到2013年国内微信用户量达到4亿之多,中国城市跑步运动在2013年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路跑爱好者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上传播自己的跑步心得和体验,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求,而这些心得与体验就是人际交往间最重要的符号,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路跑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平台。‘晒健康、晒体型’,通过路跑来体现身材、健康状况,把参与的过程用互联网晒出去,是一种参与,使参与者们得到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例如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北京负责人毛大庆关于热爱上马拉松的讲话,就曾在在微信圈中被热爱跑步者热捧。再比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多年前的著作《我在跑步时会讲些什么》再次热销,其跑步的理念也多被转载。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种微信上朋友间长期的互动与传播,就像是对路跑运动的一种“二次营销”,其他以前未曾参与过路跑运动的人们获得了有关路跑的相关知识,并与这些路跑爱好者建立了联系,受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成为跑团中的一名成员,并且在与跑团成员互动时重复地肯定和再肯定他们使路跑运动爱好者实现了自我认同。符号互动理论丰富了当代路跑运动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路跑爱好者们通过新媒体的巨大连通与集聚作用,将个人的跑步运动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圈。

4路跑热的微观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80、90后的新宠,他们把跑步当做一项运动,一种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方式与手段。在对几位资深跑步爱好者的深入调查与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热爱且坚持跑步的人更多的是把跑步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单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已无法满足这些路跑爱好者,他们在每一次长距离的路跑运动中,在这种毫无约束感的环境下通过跑步与自我身体进行对话,把路跑运动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以获得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存在在社会中的意义,跑友们从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磨练、自我提升,培养的更多的是一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酣畅淋漓感。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作为自身行为的独立建构者,总是趋向于寻找个体心灵以及自我超越的途径,笔者认为这正是路跑运动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结束语

深厚的群众基础、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构成了路跑热的宏观原因;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是路跑热的中观原因;个人体验以及独立人格的构建是路跑运动不断升温的微观原因。这三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宏观方面的原因是路跑热的基础条件,宏观政策以及环境的发展影响着中观因素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微观方面个人的体验,同时为增强路跑的群众基础服务;个人从路跑运动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是路跑运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受中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引导。所以三者构成了互动关系,成为促进路跑运动不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大原因中所包含的所有影响因素,才有可能持续培养人们对路跑运动的热情,从而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需求,最终有效促进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路跑”运动的城市体育文化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6):27-28.

[2]陈林华,王跃,李荣日.城市国际体育赛事网络联系度研究———以上海六大品牌赛事为样本[J].中国体育科技,2015(1):51-53.

[3]陆晨.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形象契合的研究———以上海三大品牌体育赛事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4]李刚.对厦门马拉松赛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年报,2012(6):178-179.

[5]李停停.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37-39.

[6]李铁.基于PDCA模型的马拉松运动医疗救护工作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