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1篇

1.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结对互动

要更好地开展结对数学教学工作,实现双方学校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和谐有效共享,可以先请乡村学校教师前往结对城市学校旁听教师的讲课活动,观摩城市教师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听课活动结束后,再将城乡双方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展开详细交流。首先由上课的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想法进行详细阐述,加深在场其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再由乡村学校教师对讲课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点评。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观摩学习以及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彼此能够更加了解对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能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形式,以确保结对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搭配”的教学活动中,乡村学校教师通过观摩,可以了解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利用互联网设备设计开宝箱的游戏,且将学生喜爱的小猪佩奇卡通形象与游戏结合起来,瞬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游戏展开深入思考,并踊跃回答多种数字排列方法。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乡村教师能够学会和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教师结对的方式来帮助和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提升与发展。

2.打造数学同步课堂,共享课堂教学资源

城乡结对互动,除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空间壁垒,让城乡学校的学生实现课堂同步学习和互动,真正做到教学共享。这种创新性的结对课堂,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下教育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既能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体会到城市学生的课堂氛围与学习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零距离,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互动交流,乡村学校的学生还能回答城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中,也更有学习热情。例如,在开展“认识公顷”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打造数学同步课堂,乡村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城市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还能与教师进行对话,教师先询问两边的学生,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1cm2、1dm2、1m2的物体分别有哪些呢?双方学生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会说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答案,城乡学生也能通过对方的回答开阔自己的思维。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认识1公顷的合作探究活动,乡村学生在观看城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时,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新颖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乡村学校学生也能更好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3.结对进行教学研讨,提升合作课堂效果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城乡结对互动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与设备,探索更加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数学教学模式,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城乡双方义务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此,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结对教研活动,提升同步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结对教研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开展线上同步教研工作时,首先由双方分别介绍本校该年段数学备课组的日常工作,包括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分配集体备课任务、如何命制过关卷和单元卷、如何开展特色活动、如何共享优质资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结对教师就会对双方的备课工作了解得更加细致深入。这一环节结束后,结对双方备课组教师,再针对单元测试卷的磨卷内容展开交流探讨,包括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这种线上同步研讨的方式,双方学校教师能够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讨活动也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契合教学新常规的工作要求,与会教师能够在研讨过程中,受到良好引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确保结对互动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网络视频技术为两校教师开展教研交流工作,构建了更加顺畅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差距,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4.丰富同步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确保城市学校能够为乡村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帮扶服务,提供支援的学校要从本校学生和被支援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开展同步数学课堂活动前,做好一课三磨工作。要组内进行磨课,其次教研单位内进行磨课,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高质量的同步数学教学活动。这样的互联网+数学同步课堂,能够为双方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同步课堂上,设计辩论式的两校学生互动任务。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动画中融入加减法的问题,请两边的同学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双方学生可以列举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算式列法进行归类,然后请两边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解法,这种解法叫什么,喜欢这种解法的理由。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馈工作。在同步课堂结束后,双方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互动情况。通过课后的交流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后续的同步课堂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5.拓展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结对学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之间还可以利用天天智慧课堂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共享双方学校的优秀直播课例;还可以针对数学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开展网络拓展课程共享活动。通过这两种结对互动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教师在一起观看直播课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工作,积极发表自己对课例的看法,并通过评论区进行留言互动,双方教师在评论留言互动的过程中,也做到了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们在一起观看拓展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钻研和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实践部分,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拓展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实现两校学生之间的更好交流互动,令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

6.组织线上交换课堂,实现两校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城乡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数学交换课堂活动。这种新的线上教学模式,可以让两校教师不走出校门也能参与精彩的教学研讨工作,实现两所学校互利共赢的教学研修效果。例如,在开展六年级数学同步课堂活动时,城市学校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堂关于圆的知识的复习整理课,以“圆形是最美的图形”引出问题,为什么圆形最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形一中同长的特质,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圆形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圆形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为乡村学生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紧接着,由乡村地区教师为学生们上一节“生活中的比”数学课,教师以生活中的照片为主线,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和掌握比不同部分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在两校教师默契的配合下,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也能充分展开互动,学生们有了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思路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城乡学生携手,共享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7.城乡结对话“双减”,开启数学教育新篇章

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之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结对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成了城乡学校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双减”政策之下,城乡教师可以开展双减同步课堂,展示全新的数学教育风采,不断拓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新思路。以“双减”背景下的数学同步课堂“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双方学校的教师首先通过教学研讨,深入把握两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围绕“周长的认识和测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的运用、“有序数、同边相加、平移线段”数学方法的运用等内容,设计趣味化的数学教学方案,学生们在由两校教师共同构建的双减同步课堂中,体会到了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数学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减压力不减效率,减负担不减质量。基于“双减”之下的城乡结对教育活动,还要求教师设计更加有效的同步课堂作业管理模式。双方学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协同备课、中期的协同教学以及后期的协同反思以外,还要充分重视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并且充分落实和完善新的作业反馈策略,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下的同步课堂作业设计。最后,教师还要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做好数学教学“增”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前对学情差异的准确预见和深入分析、主教和辅教在协同备课时做好任务分配、准确预见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只有做好以上“增”的工作,才能确保异地学校学生与教师“身在远,声相近”,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线上同步课堂成效。

8.结语

城乡结对互动离不开双方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学校和教师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空中课堂、线上课堂、牵手课堂,探索更加高效的结对互动教学模式,加快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民收入 通货膨胀率 利率 居民储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43-03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居民储蓄也因此而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6万亿元(如图1)。对于巨额储蓄的存在,各方观点不一。积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方面支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者,可以支持我国反腐败的进程,因为有关学者认为的款项是储蓄的来源之一(张力生,罗永进,2005)。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巨额储蓄的存在也给我国各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储蓄的增加使得居民消费需求下降,迫使政府财政赤字、国家债务连年增加,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伸缩自如,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被削弱,仅能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而根据罗伯特・蒙代尔的政策指派理论,这又使得我国对内的经济调控功能被削弱;另一方面,储蓄的迅速攀升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状况又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不能靠自身结余来补充资本金,而通过发行债券、央行贷款,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不但会造成银行债务的不断积累,而且会造成社会通胀压力。这一系列原因又增大了国有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

已有的储蓄理论将储蓄的变动归因于以下因素:利率效应,如Balassa(1992),Gvlfason(1993),Ogaki,Ostry和Reinhart(1995)等等;经济效应,如Carroll和Weil(1994),King和Levine(1994),Blomstrom,Lipsey和Zejan(1996),Paxson(1996),In和Doucouliagos(1997),Deaton(1997), Vanhoudt(1998)等等;收入效应,如Modigliani(1966),Gupta(1987),Rossi(1988),Edwands(1995),Schmidt-Hebbel和Serven(2000)等等;人口年龄结构效应,如Bosworth,Burtless和Sabellhaus(1991),Deaton&Paxson(1994),Chmidt-Hebbel和Serven(2000)等等,另外还有通货膨胀效应、财富效应和国外储蓄效应等。这些理论主要与各学者所考察国家的情况相适应。具体到我们转型经济国家,则需进行具体分析。对此,本文考虑主要从居民收入、通货膨胀与利率三个角度来考察一下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以期得出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相关解释。

二、理论分析

关于收入增长与储蓄增长的关系,众所周知,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在此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利率与通货膨胀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关系。

(一)利率效应

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学界认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高利率可以使储蓄者增加收入,因而刺激储蓄。但在现代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利率与储蓄的关系并不简单,存在利率对储蓄的相反作用,以至于利率对储蓄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含混不清的。

经济学家们做的大量实证分析似乎也证实了这些观点。在比较典型的实证分析中,伯斯金(Boskin)(1978)、萨莫斯(Summers)(1982)、吉尔法萨(Gylfasa)(1981)、巴拉萨(Balassa)(1989)等人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正的,储蓄的利率弹性在0.3-3.4之间。在赖待(Wright)(1967、1969)、韦伯(Weber)(1970、1975)和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1990)的研究中,发现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负相关的或者是含混不清的。

我国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影响很大,而且是正的影响。如谢平(1993),徐燕(1992)。在徐燕的实证研究中,发现1978-1987年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变动敏感,实际利率变化会导致储蓄额同方向变化。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大。如刘尚希(1992),张文中、田源(1990)。在张文中、田源的实证分析中,发现1979-1987年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的系数小于零但不显著,同期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的系数大于零。张文斌(1991)对同期居民储蓄的研究也发现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较小,相关系数仅0.56,且为负相关。

以上研究虽然针对同一时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但结论有较大差异。这与研究者使用的方法以及数据不同有关。但无论怎样,说明理论界早已意识到我国储蓄并没有十分完全地遵循“利多多储,利少少储,无利不储,负利减储”的简单逻辑。进一步探索储蓄与利率的关系,从理论上给予透彻解释,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通货膨胀效应

如同利率一样,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对于储蓄的影响也是多重的,既可能产生收入效应,也可能产生替代效应,或者,无论哪一种效应均不显著。

大量的实证分析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安格斯・迪登(Angus Deaton)的研究发现英国70年代高储蓄率伴随高通货膨胀率,未预料的通货膨胀对储蓄产生正效应;莫迪利亚尼(1970)年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对几个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储蓄率产生负效应;艾荷利勃(Aghevlib)等(1970)对41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这种关系为不显著的正效应。张文中、田源(1990)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发现1950-1978年间,通货膨胀对储蓄的作用为不显著的负效应,1979-1989年为不显著的正效应。

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较多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会抑制储蓄。普遍的解释是:当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会提取存款抢购实物,形成储蓄存款增长减慢,甚至形成负增长。显然,这种观点与居民提款购买实物,用实物储蓄代替货币储蓄有关。按照我国狭义的储蓄概念,储蓄仅限货币存款,实物储蓄未列入储蓄范畴,货币存款减少自然意味着储蓄的减少。如果按照广义的储蓄定义,上述观点应当改为:通货膨胀会使储蓄的结构发生变化,储蓄总额及储蓄率不受影响。因为,人们提取存款购买的实物,多为耐用消费品,或需要长时间消费的日用消费品之类,这些实物量的增加均属于储蓄的范畴。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比较复杂,取决于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的影响程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多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超过名义收入增长时,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会降低储蓄。当通货膨胀的速度低于名义收入增长,实际收入保持增长,储蓄率可能不变其至提高。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程度,人们将会在较大程度上调整预期,并调整消费和储蓄,使通货膨胀对储蓄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较小。

三、实证分析

在以上理论分析中,主要提及了与本文有关的利率与通货膨胀效应。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引入收入因素,结合通货膨胀与利率效应一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问题进行分析。

(一)比率分析

1.数据选择。本文选取居民收入(Y)、通货膨胀率(Л)和实际存款利率(R)1978年到2009年的历年数据作为影响居民储蓄(S)变动的因素,分别从整体上及分阶段对影响储蓄各因素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1)居民收入(Y),选取国民总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代表变量;

(2)居民储蓄(S),选取历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代表变量;

(3)通货膨胀率(Л),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历年通货膨胀率作为该变量的数值

(4)实际存款利率(R),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代表该变量;

(5)存贷款利差(T),通过一年定期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而得。

2.数据分析。从居民角度来看,收入的作用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条件下,收入的提高会吸引居民储蓄的增加。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存款的增长有利于激励金融部门积极揽储,扩大盈利资金的来源。利率的作用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条件下,存款利率的提高会吸引居民储蓄的增加。而我国实际存款利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显示是波动不定的,而且某些年份还出现过负利率。从这一点来看,存款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存贷利差的扩大有利于激励金融部门积极揽储。据有关学者的观点,相对于存款利率而言,国际上一般通行的银行存贷利差大约是2个百分点,中国的银行保本利差则需要3个百分点(王晓芳,2000)。我国实际存贷利差1999年以前一直低于3个百分点,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大于3个百分点(如表1),如果说利差因素起作用,应该是在1999年以后。而我国居民储蓄在1999年以前及以后却一直在增长,这样看来,我国存贷款利差并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因素不是我国储蓄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图2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居民储蓄增长率的影响也是变化不定的。在通货膨胀高的时候,储蓄增长率有增有减,而在通货膨胀率低的时候,储蓄增长率也是有增有减的。似乎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都不是主要的。

(二)协整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入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实际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无一定的规律性,而是变化不定的。在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通货膨胀与利率效应进行协整分析。

1.S、Y、Л和R的平稳性检验。本文利用Dickey&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模型有三种设定模式,选择正确的设定模式十分重要。例如,对一个趋势平稳过程(TSP)来说,如果在单位根检验中选取了含时间趋势的模型设定模式,那么,拒绝单位根的可能性就很小。单整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可知,S、Y、Л和R的水平值均不能在1%(或10%)的水平下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我国1978―2009年度的S、Y、Л和R均可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在1%(或5%)显著性水平下,ADF检验应拒绝接受的假设,故一阶差分是平稳过程,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性。

2.协整检验。单整检验已经说明,S、Y、Л和R都是非平稳序列,进一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以避免虚假回归。通过VAR模型确定滞后阶数K=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因为LR=49.07>41.20(1%显著水平),所以分别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变量S、Л和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为LR=20.9967

S=0.0873+1.3229Y+0.1830π+0.3485R

(0.1224) (0.0597) (0.0826)

通过协整公式可以看出,在整个样本期间(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收入效应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明显且主要的正向关系,利率效应次之,通货膨胀率虽有正向影响,但是影响效果较弱。可以理解为,当通货膨胀处于温和状态时,居民不但不会提出存款用于购物,反而会因为名义收入增长率快于通货膨胀率等原因增加储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货膨胀和利率尽管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利率的影响要强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且实际利率与存贷款之差对储蓄均是正相关。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我国巨额居民储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维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城乡居民及其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储蓄结构。因此需要维持居民收入的适度增长。比如,每年按照上一年的通货膨胀水平适当加一个比例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可以工薪阶层工资的适度增长为标志,乡村居民可以物价提高水平为基准的同时,不断减轻农民经济压力,适当给予补贴或政策优惠;加大支援西部力度,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2.保持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在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维护农民利益,减少收费项目,扩大商品供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减少交通关卡,平衡东西南北物资的调运;居民收入水平维持适度增长,力求不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当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者;维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信誉,严厉打击违规操作,银行资金挪用、偷盗以及相关诈骗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握好宏观调控工具,适度干预市场失灵现象;严格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雪上加霜。通货膨胀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之内,是稳定我国居民储蓄、避免资金大量流出流入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才能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

3.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尽早实现由市场形成利率的机制。让利率的变动来调节储蓄的增减,充分发挥利率对储蓄的正面引导作用,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与应用;同时,完善对社会资金的监测手段,严厉打击社会游资的对市场操纵行为,维护我国市场的正常运行。

4.完善配套体系建设。积极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引进,增加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种类,形成居民资产的多元化,消化巨额储蓄;改善金融机构信贷环境,逐步完善银行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放宽信贷标准,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信贷,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以便消化巨额储蓄,将大量闲置资金进行有效率的合理配置,避免资金的闲置,消化金融机构的潜在经营风险;适当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等公益性事业支出,在带动居民对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从而形成居民收入对储蓄增长的正面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

3.马双.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内生断点分析:1953~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4.杭斌,申春兰.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

5.杭斌,郭香俊.基于习惯形成的预防性储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3)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3篇

一、草原沙化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在利益的趋使下对草原资源实施了过度的利用

早在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就出版了《山羊》一书,该书针对委内瑞拉部分地区所存在的类似于我们中国今天的草原植被破坏问题,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为山羊“澄清了事实”,并反复强调指出,山羊作为地球上的最优秀的和最有益的家畜之一,并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元凶。我国宁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龚伟宏同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较全面地透视了山羊和绵羊的生活习性,指出“山羊嘴部不像绵羊那样有较深的二裂唇,不能紧靠地面采食牧草。而且,山羊喜食草尖嫩叶,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仅为14.6%,而绵羊则高达25.19%。此外,山羊喜攀崖、善游走、耐旱耐粗饲,适应性和生活力比绵羊及牛群更强,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悬崖上的牧草,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荆棘蔓延,并且往往能在人为砍伐的林区、挖垦过的草原和其他动物掠食过的退化草地上,继续生存并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实际上正是山羊具有上述众多可贵的特点,加之人类的趋利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用,才使人们忽视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开垦者和破坏者,进而产生了“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都有大群的山羊”、“山羊破坏草原生态”等片面看法。

诚然,山羊确有喜食幼树嫩枝的特点,对幼树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人类管理不当或管理失控的条件下,任何家畜的放牧,都会破坏幼树的生长、妨碍草地的恢复。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所存在的人为开荒种地、挖甘草、挖黄鼠、抓发菜和铲草皮以及对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无不“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将山羊视为我国草原沙化的根源,实在是一种“歪理邪说”;而对山羊实施“制裁”或者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在消灭山羊的数量方面,无疑是让没有思维能力、没有环保意识、不懂政策的山羊充当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替罪羊”。

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草原虽然从法律上讲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草原实际上已成为该地区每一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免费利用的“公共资源”。在经济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自然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共有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所谓“竞争性”是指在提供给羊群生长的草原面积为既定时,当一个牧民所放养的羊群数量增加时,那么留给其他牧民使用的草原面积就自然减少。“竞争性”特征“迫使”每个牧民不得不增加自己的养羊只数。所谓不具备“排他性”(或简称为“非排他性”)是指几乎不可能对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征收费用,或者说很难用收费的办法来阻止人们过度放牧。

早在18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便认识到在人们完全从“私人动机”出发而自由地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将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甚至浪费;并且过度利用还会达到使任何利用它的人都无法得到多少实际好处的程度。公共资源的利用之所以存在“悲剧”,直接原因在于,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面临着一道类似于“囚犯难题”那样的困境:当总体上大家都有增加利用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时,自己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而其他人不加大利用时,则自己的利益将增加;至于在其他人也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时,自己若不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则自己显然“吃亏”,而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就会“避免损失”。最终后果是每一个能够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将会毫不留情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直至草地上不能再养羊时为止,即出现“纳什均衡”。

运用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可以证明上述推论。设某牧区有X户牧民(下文令X=3),由于草地面积一定,则该草地上可养羊的最佳数量就为一个确定的数字(这一最佳量将在下文给予推导),如果羊的数量过多,养羊者所养的每只羊的收益将会因为草地的有限而降低。用数学语言来说即单位羊的收益是养羊数量的减函数。若用R代表一只羊的产出(或毛收益),Q表示三户牧民的总养羊量,q1、q2、q3分别代表三户牧民的个别养羊量,则有:R=f(Q)=f(q1+q2+q3)。再设一只羊的具体收益函数形式是:R=100-Q;单位羊的成本函数是:C=4元;三户牧民的养羊利润分别用P1、P2、P3表示,则由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以,每户牧民的利润函数便分别为:

P1=q1?R-q1?C=q1?[100-(q1+q2+q3]-4? q1

P2=q2?R-q2?C=q2?[100-(q1+q2+q3]-4? q2

P3=q3?R-q3?C=q3?[100-(q1+q2+q3]-4? q3

由上式可以求出三户牧民各自对另两户牧民养羊数量的反应函数,这即:

q1=48-0.5(q2+q3); q2=48-0.5(q1+q3); q3=48-0.5(q1+q2)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设分别为q1*、q2*、q3*)即纳什均衡。将q1*、q2*、q3*代入上述反应函数

中,可得知:q1*=q2*=q3*=24(只),再代入利润函数则可求得三户牧民的均衡利润:P1*=P2*=P3*=576(元) 这表明,当不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每户牧民都从自身利益极大化这一目标出发,那么每户的均衡养羊只数将是24只,均衡利润量是576元。三户牧民的总养羊只数和总利润量则分别为72只和1728元。

然而,若在其它条件(即单位羊的收益函数与成本函数等)不变时,我们放弃该草原为三户牧民所共同拥有的假定,而设其为一户牧民所拥有(或存在一个集体协调机制),且设该草原的养羊总只数为Q,则显然有:总利润函数P=Q?R-Q?C=Q(100-Q)-4Q=96Q-Q2

设:使总利润极大的最佳养羊数为Q*,那么该最佳养羊量必会使总利润函数的导数为0,即:96-2 Q*=0,解得Q*=48(只),代入总利润函数得:P*=2304(元)。

比较两种情况不难发现:既定的草原面积下,三户牧民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独立决定的养羊总量(72只)是大于一户牧民(或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所决策的养羊量(48只)的。而实际上,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或一户牧民所决策的养羊量显然是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众所周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的突破(即草原的过度放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地资源得不到有效恢复,直至出现地表植被消失和草地沙化等问题,从而最终造成草原的实际可能载畜量下降、牧民养羊收益减少。

我国的有关资料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与数量推导。例如,目前我国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 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7.2%,更为严重的是,新疆全境草地现在仍以每年29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至于青海省,退化的草场面积也达到117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2.3%;沙化草地193万公顷;草原植被消亡、土地的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宁夏则有97%的天然草原在退化、和沙化。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产草量和载畜量已经严重下降,在新疆,平均需要1.49公顷(22.35亩)的草地才能承载一只牲畜。

二、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比较

针对我国西部草原地区的过度放牧现象,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下治理方案:

第一,政府干预或者说政府向牧民征收牛羊税。例如,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一次名为“走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中国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学术会议上,华裔加拿大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便呼吁,中国政府应征收牛羊消费税。据他认为,把从牛羊肉消费中征集来的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农牧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另一部分则可用于解决政府帮助农牧民转向其它产业所需要的财政经费来源。不过在我认为,对牛羊征税虽有理论或法律依据(即便国家是向牧民征税,也有依据。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中,草原资源的产权被界定为属于国家所有,作为产权主体,国家显然有权力向牧民征收牧羊税),但是,在我国真正实施征税政策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对牛羊课税的经济学含义即移动牛羊产品的供给曲线,税收的增加将促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均衡点的移动以及牛羊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均衡产量的减少。即使是对牛羊征收消费税,最终后果也可能会加重牧区人民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是将可能导致牧民失去生活的来源。特别是在牧民没有其它就业渠道的前提下,税负的加重无疑会使牧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速度减慢,甚至还会使牧区人民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之中。

具体说,如果消费牛羊产品的消费者是不受宗教和习俗制约的非少数民族人口,那么,牛羊消费税的征收以及客观存在的替代效应将可能改变其对牛羊肉产品的需求,即需求曲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需求曲线将可能变得较为平缓一些或更富有价格弹性这一结果将是:因供给减少所导致的价格上升不仅不能增加牛羊产品提供者的收入,反而会导致牛羊产品提供者(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牛羊肉的消费者是那些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那么,受消费习俗或宗教因素影响,他们对牛羊征税的反应将是不会明显改变其需求曲线斜率,这时,西部少数民族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将是不得不分担更多的税收。至于西部地区牛羊产品的生产者则会因均衡产量的减少而使实际总收益下降。尽管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但是“双退双还”措施在近期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收入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征税不仅会通过加大牛羊生产者的成本、削弱牧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而降低牧民的收入;而且会增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生活费支出;此外,还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此,在不能给牧民提供其它有效的生活来源渠道之前,加征牛羊税对原来就贫困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是不可取的(至于以行政手段禁止牧民养羊更没有道理可言)。

第二,重新界定草原的产权。即明确草原的产权主体,或者允许土地(草原)自由贸易。着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2000年参观江苏企业改制时,曾建议通过“进一步明确土地的产权”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张改革土地(或草原)资源产权的经济学家依据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排,具有节约费用的作用,它能以低费用的方式解决人们在使用稀缺资源(如草地)中的冲突。换言之,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将草地分给牧民私人所有,将会促使牧民充分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过度放牧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然而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均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重大障碍。

既然“禁止牧民养羊”的行政干预办法、“征收牛羊税”办法以及“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在解决西部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或不可取,或在近期内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我们提出“人口迁移或减少牧区人口数量”的对策主张。

实际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口过多。按联合国沙漠会议规定,干旱区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人口的临界指标为7人,半干旱区为20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诸省区的情况如何呢?大多数地区的人口都超过了此临界指标。以宁夏为例,目前,其山区人口较1950年代初期增长了250万,人口超过临界指标2.3—2.4倍。必须看到的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没有完成的传统社会或落后地区,过多的人口数量或过快的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草地的过度放牧,因为,在工业化不发达的前提下,草原地区的人民只有依靠增加牛羊放牧数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目前宁夏山区的牛羊数量较1950年代初便增长了274%,牲畜超载2.3倍。(9)可见,草原牲畜放牧的超载,首要原因是草原上人口数量的超载。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考虑的对策就应该是设法减少西部牧区的人口总量,而不能象现在一些地区那样简单地“消灭山羊或不允许牧民养羊”。而且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牧民的减少或牧区人口的转移其实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必然规律,人口的转移不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三、牧区人口转移或城市化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进

人口迁移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制下进行:一是在政府的

计划安排下进行“移民”。 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落后地区的农牧民向发达地区或城市流动。 从我国实践来看,政府组织的“移民”具体包括两种移法,(1)政府象转移三峡库区移民那样转移西部牧区的牧民;(2)政府出面(或组织农牧民)建立小城镇来实现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很显然,由政府出面组织象三峡移民那样的西部人口大转移是不切实际的或难以进行的;至于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的方式来发展“小城镇”进而实现人口的转移,虽然愿望非常美好,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城镇建设与繁荣的前提是工业化的发展,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陷入“有城无市”或城镇“人气不足”窘境之中。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已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又返回农村的现象明显表明,进入“人为造就出来的小城镇”的农民若不能享受到现代工业化所带来的较为稳定的就业、收入、社会保障、舒适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实际收益或好处”,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安心于小城镇生活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空间转移”应主要市场机制来进行,而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当然,让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表示政府在人口迁移上的完全“不作为”,以市场的力量来转移人口要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问题上应该贯彻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具体说来,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不应该放在动员或组织农牧民“建造小城镇”上,而应该放在改革目前农牧民进“城”所客观存在的“门槛”限制问题上(如消除户籍管制等)。

不过,消除过高的进城门槛、让农牧民自主选择迁移方向或目标,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安与顾虑,其中,最大的担忧是农牧民将因此大量涌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拥挤、就业的紧张、社会治安的混乱、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所谓的“城市病”问题。诚然,农牧民进城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上述诸多“城市病”,但是我们 认为,不允许农牧民进城所导致的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均衡发展(或城市化滞后)所引起的种种“农村病”问题则更为严重。笔者在“慎对广义小城镇”和“不允许农民进城的负效应不容忽视”等文中,将只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而不允许农民进入“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农村病”问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1)在行政手段推动下加速进行的小城镇(尤其是乡村集镇)建设,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粗放式利用;(2)小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甚至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3)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仅依赖小城镇的发展而没有现代城市供给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既不可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可能使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或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4)小城镇建设在扩大国内最终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上没有明显的效果;(5)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农民改变其传统的行为方式、实现其个人角色转换乃至个人现代化等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农民进城后所可能造成的“城市病”问题,从根本上讲只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城市政府:第一,切实通过深化自身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来提高政府的运营效率;第二,将工作重心由现在的“管理国有企业”转移到“管理城市”方面来,那么,所谓的“城市病”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众多人口超百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有效管理下,不是都没有出现灾难性后果吗?甚至连规模不经济现象也没有出现;而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不是也没有出现规模负效应问题吗?王小鲁、夏小林对城市的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的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城市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明显上升,在150万-200万人之间,城市的净收益规模达到最大。因此,以为降低农牧民进入中小城市的门槛后就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城市病”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是没有依据的。(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病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城市政府管理不力或者说严重与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而不在于放松人口进城限制本身上。)

对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第4篇

1.建立0-6岁早期教育的体系

综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儿童早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前教育普及和职能的扩大,起始年龄的向前延伸,无一不表明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发展中的作用.《纲要》将0-6岁儿童的教育内容纳入五个领域,这不仅意味着学前教育机构将按照《纲要》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发生着质的变化,体现了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

2.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编纂的教材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牢固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纲要》精神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逻辑顺序建构教材,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将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学前教育的理念.

3.实现领域内容的整合和共生

本着尊重幼儿生命个体的精神,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整合的观念建构课程,提供幼儿需要的经验内容,着眼与幼儿最基本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获得最基本的发展;同时又顾及幼儿各自经验的扩展和特殊能力的需要,近可能地体现启蒙性和广泛性,自主性与提高性的;同时,将来自于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合理地有效地吸纳到教师的预设内容中去.试图建立一种使人性,智性同社会相互协调的新教材.

4.注重开启幼儿多元智能

我们将理智地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提供既兼顾幼儿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幼儿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容许不同幼儿共同学习的内容,在差异性和全面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将五个发展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之中,开启幼儿的多元智能.

二.编写特点

依据《纲要》中划分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整合活动"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的系列教材,在选择和组合教材的内容方面,我们遵循两个线索:其一是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将幼儿的学习置于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实景中,通过培养幼儿的各种智能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二是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领域内容与一体,积累相关的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以整合的主题为活动线索:将托,小,中,大五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按各年龄发展的阶段序和知识的逻辑序有机结合,以整合的主题形式呈现.教师用书及幼儿用书按四个年龄段划分,其中教师用书每年龄段分上,下两册;小,中,大班每学期的幼儿用书为五册(学习手册三本,操作手册两本),托班幼儿用书为四册(学习手册两本,操作手册两本).

2以趣味性,操作性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据年幼儿童知识和经验是通过自身与客观世界的交互过程中自我建构的原理,我们在教材的内容选编和幼儿操作材料的,突出趣味性和操作性,鼓励幼儿手脑并用,看说结合.

3以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建构课程:根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学习理论,我们倡导以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建构课程,重视家庭,社区和幼儿教育机构间的互动,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建构课程;重视师生间的共生和互动,为幼儿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综上是我们编纂本教材的基本思想想法,力图使《纲要》精神得到全面,正确的反映.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方案

一课程理念: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B>课程改革过程和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幼儿主体建构,确立科学合理的以幼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以《B>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对2-6岁儿童发展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从一期到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10年历程,尝试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在寻找适合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具体操作策略.

1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始终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B>课程的建构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发展"四个字,即"怎样发展","如何看待发展","如何有效发展".说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进行幼儿教育的问题.20__年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反复多次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B>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在建构B>课程时,努力把握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考虑社会进步;汲取心理学,教育学多种理论的合理内核,由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内外分离走向内外结合;由重自然发展,或环境教育决定走向重相互作用.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依据"0-3岁儿童是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和"我们的大纲必须符合幼儿(3-6岁)发展的大纲"的思想本课程.主题从"我"(幼儿)——"小小的我","长大的我","了不起的我"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至多,由表及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拓展,深入,体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幼儿早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全面性——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体性——所有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性的幼儿都应享有每天的优质教育.

差异性——尊重有遗传携带和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个体特征.

持续性——所有影响幼儿的活动,都应对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坚决的作用.

努力使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走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整合的学前教育理念.

2努力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共生:

当今,整合在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学前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B>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B>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B>课程应该而且必须从提高幼儿基本素质出发,关注各种因素间的互动与渗透,反映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有鉴于此,本课程的整合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手段——幼儿发展系统的有机,有序,有效的整合,而非简单,笼统,盲目的堆砌.

教育观念——价值观,哲学观,儿童观,合理吸纳各流派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

活动目标——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活动内容——五大领域,三个方面(共同生活,表达表现,探索世界)

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家长,教师,保育员,幼儿,社会有关成员.

财力资源:信息,材料,自然领域,社会领域

教育方法,手段——游戏,运动,教学,生活,区域活动,集体,小组,个别,讨论,交流等.

我们试图通过围绕幼儿生活的核心经验选择主题,活动,使各领域及领域间得以有机整合."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的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努力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感性经验,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形成对幼儿的全面综合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关注来自于幼儿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或合理地有效地吸到教师的预设活动之中,或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为幼儿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中寻找平衡点.

本课程的主题内容是通过五大领域的各类活动得以反映,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考虑到全国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的不同,在主题活动计划表中,凡打上*的活动内容,均有一定的拓展性,使用者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

3注重多元文化影响,开启幼儿多元智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地球村概念的形成,使得教育的国界和种族的分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在这样的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优质的早期教育课程理应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海纳世界多元文化起积极的作用.椐此,优秀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三只小猪,七色花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国粹京剧等),体现我国地方特点,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等)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初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经验.

多元智能理论还给予我们启示:"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但是除了个别的奇特个体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以多种智能组合运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儿童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加德纳)因此,《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强调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共同学习的经验.在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全面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两端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将《纲要》中提出的五大领域与幼儿的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起来,置幼儿的学习于一个有意义的丰富的生活实景中.

二课程框架: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依据20__年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和《B>工作规程》建构的.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幼儿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三方面因素,形成了三根撑起本课程基本框架的龙骨,按照五大领域的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强调在执行新课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一些刻板的观念:

其一;以星期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唯一时间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将幼儿看作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强调规格化,标准化,忽略了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其二:彻底打破单学科的体系,力图使班级两位教师单学科的分工状况成为历史.强调通过两位教师的共同执行主题活动,提高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其三:关注幼儿个体需求与发展,突出区域活动在个别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努力体现B>教育活动的游戏化,个别化.

其四:本课程主题内容的安排,原则上体现了幼儿发展心理序和知识结构逻辑序的,但这个序在执行中不是一层不变的,最合理的序是最适应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的,所以教师在运用中还得要从实际出发.

本课程是以主题为核心构建的,它主要由主题说明与目标,主题活动计划表,活动进程一栏,活动和活动评价五部分组成.

1.主题说明与目标

是对该主题作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主要说明了该主题对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及主题实施的预期目标.但主题目标不完全等同于幼儿的发展目标.

2.主题活动计划表

它是有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进程,活动形式,重点领域,幼儿用书,配套材料等七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作了概要的提示,可以帮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该活动的实施安排,形成对该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给教师运用本课程时做参考,教师在运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

3.主题活动进程一览

介绍某一内容在B>一日生活多个环节中的主要实施建议,以体现B>课程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是B>与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建的思想.凡是打有*的,表示该活动还提供详细的操作过程.

4.活动:

为使用者提供了活动的详细操作步骤.但它不是封闭的,不可改变的;活动只是为方便大家的使用提供具体的参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特点,有选择的使用.尤其是建议与提示,留给了使用者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5.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手段.目的有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使用说明:

在使用本课程方案时,请关注如下方面:

1.尽管全国各地有许多同仁参与我们的教材编写,但是在实施本课程方案时,仍要充分考虑使用者所处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特点,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完善,发展本课程方案.凡在活动名称旁打*的地方,既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活动操作过程,同时也表示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有选择地使用.

2.课程方案提供的具体活动进程一览,是为了强调B>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思想,突出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亲子活动,社会(社区)活动,混龄活动,混班活动,参观活动等在B>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进程一览仅是提供使用者在开展某一活动时的参考进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不同的活动切入口,达到同样的教育目的.

3.鉴于"0--3"岁儿童和"3--6"岁儿童在身心发展和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托班教材的内容选择,活动类型,活动方式等都与小,中,大班不同,强调教育形式的个别化,游戏化,实景化.请在使用托班课程方案时,准确把握和理解编写者的意图,牢牢把握2-3岁托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托儿教育幼儿化"的倾向.

4.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实施个别化教学,我们除了编制一部分与带*活动内容相配套的各年龄班幼儿的操作材料,还了一部分拓展主题内容的操作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中使用.

四.操作策略:

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自98年拉开帷幕以来,至今已步入了地七个年头.这些年来,由二期课改所带来全新的理念,整合的课程,多元的互动,全面的开放,正以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当我们的教师放开紧拽着孩子的手,惊叹"孩子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时,也为由教改实践所带来的许多两难问题而"无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彷徨,困惑.一些教师感叹到: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现在越来越不会做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在于我们对谁是教育的"中心"和教育的"出发点"在哪儿的看法上.

"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反映二期课改中心思想和突破性口号的提出,直接地对我们以往和现在自身的教育行为产生质疑,对我们原有教育中心的确立和评价的标准进行反思.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力图尝试从根本上对B>围绕课程转,教师围着教材转,幼儿围着老师原地团团转的"教学法则"进行改革.改变惯常的以学科为主的思路,将B>的一日活动各环节看作是满足和发展幼儿多样化需要的途径,打破B>的围墙,将机构教育,家庭,社会(社区)资源有效地整合;将教育内容,要求与每个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发生在其身边鲜活的事件相关联;将幼儿的学习置于一个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满足和发展幼儿多样化需要的教育至少应该具有:

活动的参与性——教师不是活动的唯一者.教师,幼儿,家长,社会有关成员可以共同参与B>的活动."爸爸妈妈做一天老师","牙科医生来我园".

活动类型的多样性——教学活动仅是B>多样化活动之一.游戏,运动,生活,亲子,混龄,混班,区域活动等都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样式."自助型活动自助午茶,午餐","混龄体育活动".

活动结构的可变性——任何活动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有结构但不是僵化的,教师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即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序,又充分考虑幼儿群体及不同个体即时的各种需求.

活动内容的生成性——教师根据各类活动的预期目标,选择内容开展活动,但在各类活动进行中,对幼儿感兴趣的,即时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补充,吸纳到教师的预设内容之中."下雨了—霉雨季节—踩雨水—听雨声—雨水哪里去了—盛雨水—瓶口大小与多少关系—容量守恒".

活动方式的选择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体现自我决定与参与决策的乐趣,为不同幼儿潜能的展露提供了条件与机会."区域活动形式等".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课程实施依内容的不同采用全班,小组,个别,亲子,混龄,混班等形式,满足幼儿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小组—自由结伴,兴趣结伴,任务结伴".

活动时空的开放性——B>一日的活动有安排,但不是唯安排.

活动评价的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幼儿贴标签,排名次,而是促进在其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推动进一步的发展.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在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系统知识教育到重生活教育,从重集体教育到关注个性化教育,从静态教育到动态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B>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反映了时代精神.《多元整合》的内容以具有核心概念的主题为线索,将五大领域内容加以整合,建立了全面发展的课程构架.运用的当今全新的教育理论,全面地,细致地考虑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平衡的课程方案,一套使人性,智性与社会相协调的新教材.我们恳切希望全国幼教同行在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课程内容,让我们编写组的全体工作者及时分享大家的宝贵经验和体会.

五.内容,时间,教师安排

《多元整合B>活动课程》是以教育部颁布的《B>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主题的形式将五大领域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的一个超领域课程.本课程与以往分学科建构的课程不一样,它试图反映幼儿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双主体"的思想.为便于广大教师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本课程,特作如下几方面说明:

内容安排

本课程每册(小,中,大班)有四个核心主题,每个核心主题包含20多个具体的活动安排.原则上教师可依据课程目录提供的内容顺序,依次作出每月,每周的活动安排.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如:对于大班"我生活的环境"主题,农村和城市B>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本课程在这方面就给不同地区的教师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时间安排

通常,一个核心主题能够满足教师一个月的保教活动内容需要,每册内容则可提供教师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由于各地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不一,体验不同,教师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忌一刀切,每个内容进行时间的长短应视本班幼儿实际掌握的情况和兴趣而定.如:大班"了不起的我"主题可以进行一个月,也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教学安排

两位教师分学科教学的安排应成为历史.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师要学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因此,两位教师应共同备课,共同,安排教学活动.

附:上海市某B>使用本套教材的二个主题计划(月,周)进程表,仅供参考.

我上B>啦主题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预设日期:20__.9.1-20__.9.28

目标:

1.了解,熟悉B>的生活,有上B>的自豪感.

2.认识B>里的人,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3.享受与同伴分享食物,游戏的乐趣.

4.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课程

活动内容安排(预设)

学习

我上B>——我的B>,B>象我家,B>里做游戏,老师我爱你,五颜六色的菜

能干宝宝——爸爸的大口袋,自己动手,自己吃香喷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别的礼物

开心乐园——快乐宝宝,好朋友,宝宝玩水,亲亲好朋友

游戏

美工区——小纸人,什锦菜,快乐小车

探索区——神奇水世界,拼拼玩玩

生活区——给娃娃喂食,苹果树

运动

1.小兔送蘑菇2.小花鹿3.跳进圆圈

生活

1.做个笑娃 娃2.吃饭

环境创设

创设温馨的家庭式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尽早融入集体生活.

分批带领幼儿参观B>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摸摸,玩玩不同的玩具.

家长工作

提供新生入园准备细则,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尽早适应B>的集体生活.

2.亲子游艺活动"B>真开心".3.推出家教文章,引导家长关注家园联系栏.

反思与调整:

第1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1-04.9.3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能高兴来园,并愿意和老师打招呼.

是否会自由选择玩具.

种类

小社会

区角游戏

角色游戏

材料

拖拉玩具,大串珠,娃娃家餐具等.

运动

要求

愿意和同伴一起玩.

喜欢模仿他人的运动动作

内容

小铃铛

开火车

小铃铛

生活

要求

学习使用餐具,尝试独立进餐.

熟悉盥洗环境.

内容

吃饭不要喂2.悄悄话

学习

个别

观察XX幼儿情绪是否稳定找出其哭闹的主要原因

分组与

集体

我的B>

玩具商店

哥哥姐姐本领大

特色

活动

亲子游艺

好孩子

小电影

观察与总结:

第2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6-04.9.10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能愉快来园,愿意自选玩具.

是否愿意和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种类

区角活动

小社会

小社会

区角活动

科常室

材料

娃娃,餐具,大串珠等

运动

要求

愿意跟着老师学做模仿动作.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

内容

小动物

小动物

小火车

小动物

小火车

生活

要求

愿意自己动手吃饭.

学习正确漱口的方法.

内容

吃饭不要喂

2.情景表演:漱口

学习

个别

观察XX幼儿在群体中活动的情绪表现,行为,语言表现

分组与

集体

高高兴兴上B>

可爱的小动物

大家一起玩

我的B>

哥哥姐姐的画

特色

活动

好宝宝

图形宝宝找家

找颜色

能干的小手

吹泡泡

观察与总结:

第3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小一班日期:04.9.13-04.9.17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是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

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

种类

区角活动

小社会

小社会

区角活动

科常室

材料

大串珠,娃娃,餐具等

运动

要求

愿意和教师一起做模仿动作.

练习跑的动作.

内容

鱼儿游

找宝贝

鱼儿游

找宝贝

鱼儿游

生活

要求

愿意自己吃饭,知道进餐时身体靠紧桌子.

学习擦脸的方法.

内容

情景表演:擦脸

说说:今天吃什么

学习

个别

提醒,鼓励XX幼儿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观察XX幼儿与同伴一起活动时的行为表现.

分组与

集体

我上B>

送玩具回家

我的朋友在哪里

你和我,我和你

大家一起玩

特色

活动

吹泡泡

数字宝宝

盥洗室里谁在哭

香香的大米饭

喂娃娃

观察与总结:

了不起的我主题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20__.10.8-11.13

目标:

学会关心,爱护,帮助周围的人,体验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的快乐.

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课程

预设活动

学习

我长大啦——我长大啦,到敬老院去,我做哥哥啦,画自己

我能干——马戏团里的狮子,今天我来做爸爸,荤蔬菜认识,兰兰爱劳动,小

鬼当家,不倒娃娃,小螃蟹找工作

我快乐——街头采访队,我的生日,学做,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游戏

生活区:和面做饼

探索区:小小食品检验员,纸娃娃

益智区:小鬼当家

运动

集体:小小运动员

分散:我的小脚本领大,踢毽

生活

卫生保洁员,帮弟弟妹妹叠小被,地上真干净,我是小帮手

环境创设

收集相关资料,布置"了不起的我"主题主题墙面

利用社区环境,让幼儿学习体验与人沟通,相处.

家长工作

了解培养幼儿社会性能力的重要性.

家园共同完成幼儿成长纪念册.

调整:

P119我们想知道,我们都是木头人.

第6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0.8—10.10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构造意图.

与同伴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棋类游戏,图书

种类

美工区

益智区

运动

目标

感受身体运动中的变化,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内容

踢毽

(手眼协调)

踢毽

(手眼协调)

生活

目标

鼓励幼儿有谦让小班弟妹的行为.

内容

混龄活动:与弟弟妹妹一起做蛋糕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国庆节的夜晚

启蒙

快乐的旅行

特色

乐园

观察与总结:

第7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教师:郭静日期:10.11—10.15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构造意图.

与同伴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棋类游戏,图书

种 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在肢体运动中增强自信心.

锻炼手眼协调动作.

内容

球儿滚滚

(连续拍球)

小脚本领大

(跨跳)

登高

(四肢协调)

踢毽

(球儿跟我走)

小脚本领大

(跨跳)

生活

目标

体验帮助弟弟妹妹的自豪感.

内容

混龄活动:帮弟弟妹妹整理小被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我做哥哥了

我能行

弟弟妹妹整理衣服

画自己

我长大啦

特色

恐龙去哪里1

恐龙去哪里2

思维训练

破5减1

观察与总结:

第8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教师:郭静日期:10.8—10.10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活动时的专注与责任意识.

活动时相互之间的交往.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益智玩具,编织材料

种类

结构区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能跟上音乐节奏学做武术操,练习肩部投掷动作.

内容

球儿跟我走

毛毛虫

(弯腰爬)

小勇士

(追逐跑)

灌篮高手

(肩上投掷)

球儿跟我走

生活

目标

学会正确漱口方;法保持地面干洁.

内容

卫生保洁员

学习

个别

分组与

集体

马戏团的狮子

画自己

朋友来跳舞

爷爷奶奶

的节日

去敬老院

特色

观察与总结:

第9周逐日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0.25—10.29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对游戏规则的掌握.

能否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材料提供

小社会用具,构造积木,编织材料

种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智能区

运动

目标

1.掌握武术操的正确要领.

2.锻炼交替走.

内容

拍球

(连续拍)

攀登

(四肢协调性)

过桥

(交替走)

风火轮

(行进跳)

蹬梯

(双替走)

生活

目标

知道节约用水,洗好手在水池里甩一甩.

内容

地上真干净;谈话:水的用途.

学习

个别

我的小脚本领大(2)

分组与

集体

兰兰爱劳动

小鬼当家

我来做爸爸

我们都是木头人

特色

破5减(1)

太阳能

破5减(2)

天和地

售货员

观察与总结:

第10周活动计划

班级:大一班日期:11.1-11.5

星期

名称

课程

游戏

观察要点

游戏中的交往,是否有主人的意识.

交流时的语言.

材料提供

小社会玩具,编织材料,拼图.

种类

结构游戏

小社会

美工区

科常室

编织

运动

目标

有节奏地做武术操动作.

锻炼四肢着地爬.

内容

小侦察兵

(四肢着地爬)

小勇士

(追逐跑)

勇敢者的道路

(四肢着地爬)

小侦察兵

(四肢着地爬)

跳一跳

(原地向上跳)

生活

目标

能正确使用洗手液.

内容

小手真干净.

学习

个别

娃娃糕饼店

分组与

集体

我的生日

猜数字

我是能干的小帮手

街头采访队

特色

节日的新装1

宇宙

节日的新装2

太空

破5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