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社区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使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嬗变和扩展,加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

经费不足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因素,是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经费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只能纸上谈兵,文化设施也无法完善和配套。很多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一无资金,二无地盘,三无设施设备的“三无”现象,如:各大小城市建设的小区、家园等占地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上万,室内外建设美观现代,但唯独缺少文体活动场所。一是小区开发商不愿过多投资在他们所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二是社区所属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就构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大困难,致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社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主要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社区建设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有三:规则,网络以及信任。而我国的现实却是:社区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活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夸大,而群众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同时,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远低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而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低下,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工作生活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一种活动形式,往往是被动参加,参与热情不够。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活动团体或者由街道、居委会直接领导,或者仅以爱好、人情为纽带,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水平低下

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以及相应的社区文化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探索性比较强,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作为传统计划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赖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存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从产权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各方面规定里文化行业部门体制结构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文化系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具备了独特的“身份执照”。作为整个计划体制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文化体制承担着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由国家所掌握的资源通过文化行政系统源源不断的流向基层文化单位,以维持文化行业的正常运转,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系统。

四、社会体制改革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冲击

社会体制的改革改变了社区成员的构成,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投靠亲属等方式落户社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彻底的“社区人”。在这些社区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不同的观念、行为方式集中在社区成员生活居住的社区发生碰撞,而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远不能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社会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导致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社区文化建设不相适应,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的“三难”现象,降低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及质量。

五、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区在我国发展不够成熟,人们对社区、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解。谈到社区文化,在属性上大多被理解为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功能上仅仅被看做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是仅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在形式上,社区文化建设被认为是简单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缺乏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本社区社区文化的管理缺乏个性化的部署和总结,从而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六 、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

随着新的社区模式的不断出现,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目前,即使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方,人才问题并没有列入有关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其社区文化工作也是出于一种自发状态,活动的开展和维持主要依靠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或者爱好文艺的社区居民。随着社区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加奇缺的局面,如果社区文化长期缺位社区居民就会失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各种不健康的文化生活诸如迷信活动、赌博等都会充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主义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薄弱,久而久之使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日益降低,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而要向建设为社区居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统揽全局,不断开拓,既立足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又要看到问题未来的发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徐越倩,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2007

[2]娄成武等.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康友.社区文化建设初探——以州市贵池区为例.池州师专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5

[4]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地区 城市建设 区域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4-01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一个城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必然融入其中,通过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思想、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等,这些都离不开吉林的区域文化,如:吉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满汉的四合院、回族的清真寺、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等,这些建筑都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精神所在,而城市建设又是区域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段,吉林市市标――摇橹人,是吉林市文化和艺术的精品,既传承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历史,又展示了吉林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和江城人民“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丰满水电站不但是吉林市标志性建筑而且更是日本侵略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统一。

二、区域文化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注重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区域文化特色,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课题。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定位问题

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如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融入区域文化精髓,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也就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没有明确的、符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而区域文化定位问题同样影响了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规划问题

吉林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东西方文化共存等特点,如何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并不多见,同时在地区城市规划上还没有根据区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如:吉林市所辖的4区5市1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根据各区、市、县的文化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没有在某一区、市、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重点打造。

(三)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特色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烙印,所以在研究城市建设特色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探讨。梳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整体建设环境与城市品质。而吉林市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的重镇,自身的地域文化系统内就包括汉、满、回、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面貌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特色关系,能为吉林市城市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其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方法,用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所以研究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名声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对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制约区域文化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梁林故居被拆事件”,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保护问题的存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区域文化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其祥,陈筱香.论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文化与美学原则实践[J].城市问题,1990(3).

[2]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刘伦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规划优势――赴吉林、黑龙江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几点启示[J].上海人大月刊,

2004(10).

[4]汤一原,吴迪.城市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加注重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12(25).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河南省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人才科技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河南省文化产业现有的规模与层次,与河南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应,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不相称。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载体。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是河南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为了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2005年以来河南省依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大力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目前,初步形成的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

1、“一核四支点”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20多个,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郑州依托嵩山文化和武术文化建设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聚集发展,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等三大新兴文化产业基地。除郑州之外,河南省其它地市也积极发挥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尤其是开封、洛阳、南阳、安阳等四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上主打历史文化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2、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迅猛发展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和75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村镇,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朱仙木版年画、浚县石雕石刻、淮阳伏羲文化旅游等一批文化亮点凸显,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新乡的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信阳的鸡公山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平顶山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则着力建设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民营文化企业渐成主角

商丘孔家钧窑公司、许昌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集团、河南天乐动画公司、超凡影视制作、小皇后豫剧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多个产业的主力军,投资制作了《清明上河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享誉全国的精品佳作。其中,小樱桃动漫集团,目前是河南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动漫龙头企业,是国内首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动漫企业集团。

4、各类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经典剧目品牌以《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清风亭上》等为代表,现代传媒品牌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等为代表,现场演艺品牌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为代表,文化节庆品牌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花会、信阳茶文化节等为代表,文化旅游品牌以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为代表,工艺美术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动漫品牌以《小樱桃》、《少林海宝》、《独脚乐园》、《东方娃娃》等为代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先进省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严重短缺、品牌意识薄弱以及服务平台不完善等诸多发展瓶颈。

1、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除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外,多数产业集聚区年收入在一亿元以下。特别是河南省特色文化村镇产业集聚区多为中小企业,“竞合”意识淡薄,缺乏整体协同意识,大多分散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企业在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各自为政,缺乏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尚未形成支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河南省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传承创新文化的能力不强;分布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不多,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运用高科技的能力尚显不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

河南省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少之又少。虽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六个大型集团公司已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这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时间不长,在体制、管理、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河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中除了小樱桃、天乐和超凡等几家知名民营文化企业之外,大多数处于弱、小、散的状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像深圳华强文化科技、上海盛大网络、云南映象文化、浙江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集团等大型的全国知名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不完整,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方面,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仍然主要停留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并且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多注重单一文化产业的企业集中发展,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发展引导,导致配套功能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

3、投融资机制不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河南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文化企业或事业型单位,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社会资本很少。银行贷款仍是河南省文化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发展较慢。

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专利发明奖励机制、员工培训制度等都不够完善,自主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制约着文化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同时,缺乏对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部门的智力支撑不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4、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知名品牌匮乏

除了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之外,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中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寥寥无几,这直接影响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河南省虽然是个人口大省,但河南省大多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总量、素质和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名家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和领军人物。河南省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河南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相比,河南省原创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够多,影响力不够大,集聚力不够强,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推进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要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科技厅牵头,国土厅、财政厅、教育厅、金融办等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例会,统筹协调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跨行业渗透融合,引导各县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金融、财政等杠杆作用,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优化工商、税务、土地等服务,注重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投资方向、项目引导、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指导。

2、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宣传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理念,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模式,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核心,以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引进、突破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河南省科技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等平台,争创中原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

加快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力争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产业旗舰。通过放宽准入、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扩大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纽带,强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充分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注重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广泛带动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

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河南省文化厅与商业银行签订意向性综合授信合作协议,支持优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创办“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金融服务中心”,开展银企对接洽谈活动,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快商业银行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增设分支机构,搭建文化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平台,创新金融融资模式。鼓励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设立“集聚区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辅导。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投融资合作,探索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通过质押和变现变为经营资本的方法。省政府设立文化产业集聚区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文化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和示范文化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围绕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5、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构筑中原文化人才高地

一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集聚区联合创建文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鼓励各高校、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力度。二是创新人才引入机制。通过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并且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人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人才、跨界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和组织文化人才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家考察学习,积极参加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河南省文化人才资助、奖励基金,重点奖励文化领军人才、青年英才。

6、整合创新文化资源,塑造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河南省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的关键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才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变。为此,要每年拨出专项文化品牌建设资金,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创新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狠抓传媒出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以及工艺美术等优势领域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挖掘小樱桃、快乐星球、《禅宗少林》、《清明上河园》等现有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祖根文化、宗教文化、汉文化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特色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借助于现代传媒力量扩大品牌影响,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集聚区。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2]周旗.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6).

[3]魏崇周.2002-2009: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2).

[4]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

[5]韩啸.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6).

[6]李艳燕.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现状的统计分析[J].江苏商论,2011(11).

[7]河南文化产业网[OB/OL].http://.

[8]王乾厚.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问题及措施

一、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科学规划的建设方案

一开始对于农村电网的建设就缺乏一种“规划”的思想,也由于在农网的建设中各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设思路,对于建设方案的制定更是“随心所欲”。故而,使用这样的方案,既不科学,又不系统,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的电网中总是会出现“低电压”“卡脖子”及线损高等问题。这不但影响广大居民的正常用电和安全用电,也不利于相关部门的管理。

2.缺少对工程物资管理的统一管控

建设中物资使用到的物资都是由工程管理人员提报的,但由于对于其没有统一的管控,各级管理员自行提报,就会出现重报、多报、错报等等问题。这样购买来的物资,可能五花八门,规格型号不一,产品技术水平差异大,有的还会出现安装工艺不一致,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一个,就是对物资的验收管理,没有做到不合格的物品不能入库的要求,使得所选的物资鱼龙混杂,影响施工的质量。

3.缺少统一的技术工艺

由于我们在建设之初,就忽略了技术工艺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对于施工中所用到的技术,施工人员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施工安装,施工安装工艺参差不齐,给工程建设质量埋下隐患。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施工技术的现状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工艺质量管理不严,重进度轻工艺。可知以此给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是相当多的而且无法预知,严重影响电网的质量。

二、加强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1.做好施工前方案的科学规划

一个科学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1明确低压台区设计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程规定,要有统一的建设思路,确保规划符合标准和规范。

1.2要分析归纳农村低压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像“卡脖子”“低电压”及重过载、频繁停电等问题,并针对此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并只制定出预防措施。保证制定出的方案高效、准确。

1.3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规划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切忌“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做到是要进行实地的考察,要明确什么样的地方适合什么样的规划;在实地环境里,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并进行分析及解决;在实际的环境里,会有别的什么影响因素,并做好预防。

1.4当方案被初次设计出来,最好再进行审核即即供电所立项、客服中心审核、市公司审批。最后得出的方案,才是能够投入使用的。

2.做好统一的物资管理

首先,各级管理员对于施工材料要有统一的意见:明确统一的规格型式,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的安装形式等等,对农网台区的设备材料进行规范、统一,全部选用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规定的标准物料,优化、简化设备选型,尽量推广应用简便、快捷、易操作的材料及工具。

其次,要有统一的设备采购:设备材料采购由省、市电力公司统一公开招标。明确过程计划于物资采购的关系,按照公司给出的物资计划进行采购。

最后,要最好对物资的管理:加强对物资材料的进库、出库、使用及存储等等管理,做好各种统计台账和单据。要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使用及结存,防止材料的流失。成立一个物资监察小组,其任务是对物资的质量进行验收查收,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质量。

3.做好技术工艺的标准化

首先,我们要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农网建设施工、运维检修等环节相关技术标准,在结合实际的施工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并把他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确保在整施工工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标准的统一。

其次,定期的开展优秀工程的评选活动,总结出每一优秀工程的亮点和独特经验做法,并把他的优势向施工人员进行推广和学习,促进各项工程工艺水平同步提升。

最后,经过这一系列制定出的建设方案,并不能投入使用,还要进行再一次的审查,最好是设置多级验收,各级明确自己的验收职责,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以此确保证建设的质量。

4.做好施工的安全管理

首先,做好现场安全管控工作。要知道,施工过程中所存在最大的安全隐患就在现场的施工中。如何做好现场的安全管理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条例执行、要规范的使用现场的安全设施、对一些事故多发的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小组。

其次,企业要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要严格按照到岗到位标准执行自己的职责所在。要时刻监督施工现场的工作组织、安全措施及检修作业情况,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叫停,并监督其问题的顺利解决。

最后,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凡是要参与这样的工作,就得在公司安质部进行备案,并具有进网作业相关资质和手续。在相关人员上岗前,要做好相关岗前培训的工作,要确保他们的能力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有一个具有专业资格和能力的人担任负责人,且一直要在现场指挥工作,不能。

5.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开展标准化作业培训。对参与电网建设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要把强化技术标准最为准则,并且落实到实处。企业可以采用“即学即做”的培训方式,要让施工人员既能熟练的掌握技术原理,又能够把理论原理运用到实际。

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要加强管理,建立鼓励机制。要知道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建立员工培训中心,实行统一的管理,根据员工的各自特性,开展相应的培训。

建立人才储备库。我们知道做农网建设要求专业性比较强。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从外界招收优秀的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关键岗位后备人才的培养。当然,也就避免不了“优胜略汰”。以此,来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的充足储备。

结束语:目前,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技术、经验也日渐成熟,但还是存在着问题,威胁着广大居民的正常用电。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去解决,从而真正的达到我们农网低压台区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晓宁,刘挺.借政府之力 推进电网建设法治化管理[J]. 农村电工. 2016(09)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当前问题,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在这个新生事物日益繁杂的时代,文化,这个本身内涵就相当丰富的词汇衍生出许多含义。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其分支,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一种衍生,也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文化领域的反应。当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时,不应只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个体单独进行讨论,还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好实现两者的融合共建。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两者在共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学校发展和社区服务的视角,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访谈资料,对当前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干部以及普通社区居民。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以及文献的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为校园与社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对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了解途径

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认识上,社区干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了解度要高于社区普通居民。只有对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活动方案以促进社区建设。社区干部作为社区工作的决策者,在两者融合共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在这之前对两者不了解,而后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较为浅层地了解。这也反映出社区工作者在决策上的不足:没有让社区居民这一活动主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换言之,居民还没有真正地从中受益,或者说,只是一小部分人从中受益。

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了解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途径都是以报刊等舆论媒体渠道为主;社区干部相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更容易通过学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校及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学校、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很大一部分只是在假期里建立一个实践基地,进行短期宣传,这一时期过去之后,学校、学生似乎就撤出了原本应该由两者共同演绎的舞台。显然想要通过这种做法回收一个长期的效应是不可能的。

(二)居民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

社区干部肯定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联系,而社区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部分居民之所以认为社区文化可以离开校园文化单独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校园文化还未展现出她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进步的作用。社区居民和社区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忽视不同的社区成员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这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困境。作为管理者,社区干部看不到二者的联系,缺少对校园文化作用的了解,没有积极将校园文化纳入其管理中。而有的居民虽然认识到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其不是管理者无法参与社区文化的管理。这就不难解释两者融合进程比较缓慢的情况。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以前那些简单粗糙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吸引其加入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讨论校园文化是否已经参与进社区文化这一问题上,社区干部相比社区居民更多地给出肯定答案。身兼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身份的社区干部,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两者融合共建的情况,而只进行简单参与的社区居民未必能够主动去了解。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前的社区活动过于单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区文化独立发展,而没有与校园文化很好的融合,这反过来又导致居民对文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娱乐、锻炼身体这一表层上。

(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供给和需求出现矛盾。其中,社区干部更多关注文化供需矛盾以及社区人才的匮乏。文化供需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不够。调查采访发现,社区文化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具有朝气的年轻人由于平时多忙于上学或上班,无暇顾及社区里的一些活动,参与甚少。这制约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一位居民还道出了另一原因,即“社区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有时想进行一些活动,却不知如何提建议”。这引发了文化供需的矛盾,也折射出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当下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社区文化人才的匮乏。

虽然大部分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宣传或加入社区文化的管理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其中社区干部的积极性高于普通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仍认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是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区干部作为管理者,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有着决策权,而居民只是简单参与。这就要求居民不应只是被动参与,还要求社区干部在决策时要听取民众的声音。

(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

当前,相当一部分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认识到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相补充与融合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校园文化进社区,携手社区文化发展的比较晚,有相当的社区居民和干部还没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急需加快融合的步伐,以达到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同时完善自身发展。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途径上,社区干部更乐于文艺活动以及板报宣传,而不是组织学习形式;而社区居民虽然也乐于文艺活动和板报宣传,但他们更加推崇组织对两者进行学习。普通居民由于只是社区文化参与者,对于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内涵比较模糊,因此需要加强对二者的了解。

二、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和谐共建对策探讨

为推进校园和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必须解决两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两者融合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建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携手社区文化的主体,首先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络、业余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将不同才艺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融入过程中不应做被动的接受者,应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建立社区宣传队伍,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本社区的年轻力量加入;改变不合理管理机制,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组织居民对校园和社区文化进行学习。

(三)促进校园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利用课余和假期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将校园文化带入社区。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课堂进入社区。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实社区发展。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学习借鉴有效的融合共建举措。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大赛。如可在网络组织、举办“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携手,共建和谐论坛”,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有关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一些职能部门,以为两者的融合共建提供指导。

结 语

在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共建中,社区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弥补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不足;而复杂的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文化,推动社区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进社区;而社区居民在该过程中也应当提高自身对于两种文化融合共建的重要性的认知,主动参与建设。两者共同致力于推进两种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浅议[J].管理参考,2008.

[2]陈光军.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互动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