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实训;技能鉴定;方案

《电工技术实训》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机电应用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应用范围极广。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新时期,我们不得不对教学进行改革,采用活跃的教学思想、开拓创新意识,提出电工技术实训与技能鉴定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案,该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从安装、维修、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探寻工学合理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系列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推动工学合理结合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忽视。实训教学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改革教学方也是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必然进行的改革。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具体操作性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具有职业定向性、职业技术同步性等特点,这要求高职教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的办学反战,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促进高职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等方面密切结合,面向全社会、市场办学。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案中教学体系与技能鉴定严重脱节,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职业需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参与校外辅导应对考试。电工技术实训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可以借鉴其它实训课程改革的优秀经验,以职业技能为主训练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针对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理念,把技能鉴定工作纳入电工专业学生实训教学中,把国建对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职位要求引入电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参考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基本参数,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真实人物,制定相应的教学项目。将整个实训课程划分为基础、应用、综合、生产、顶岗实训技能实训这五个部分,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确保电工技术实训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合理接轨,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相关要求。

2加大电工技术专业建设,确保技能鉴定有效开展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必须立足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方案,加强电工技术专业基本建设力度,采用内部实训与校外实训合理结合的方式,制定一套完整地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力度,改革并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把教学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之上。因此,高职院校对电工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国家已有的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规范的职业标准和大纲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制定精细化的时间技能测试标准,将学生掌握电工技术实践技能予以量化。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完善电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因加大电工技术实训室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企业常用的电器元件引进实训室教学课程,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高仿真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信息。

3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竞技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核心为培养职业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连接高校教育和就职岗位的一座桥梁,必须将职业技能奠定纳入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电工类学生参与维修电工为代表的多项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从而获得学历与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存在抵触、厌学的情绪。如果教学中一味采用单向灌输的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竞赛也是一种教学,谁都可以通过努力、尝试获得成功。开展技能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表现、认可的心理,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研究,如:将技能大赛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竞赛训练中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依据国家各时期制定的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学校开展一系列技能大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赛,培训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电工专业的实训教学必须紧跟大赛步伐,设计一些与国家大赛有关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组团参赛,实验室全天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技能力。

4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实训与技能鉴定提供支持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素质,才能保障开展的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合理融合。高校可定期安排电工技术专业教师定期进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学习。从教师角度来说,深入企业实践提升其所教教课的认识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帮助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考评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可高薪聘请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专家、讲学或兼职老师,从而提升本专业教师的科技能力及服务水平。高校开设可观的条件,将企业优秀的电工技术工作人员吸引至学校,承担学生的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工作,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配备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改革教学方法、重构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基础,是促进电工技术实训与技能鉴定结合不可替代的人群。

5结束语

总之,电工是一种高危行业,受到国家广泛重视的特殊工种。电工行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求学习电工专业的学生掌握较强的时间操作能力,培养可以将理论与技能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促使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建华.电工技术实训与技能鉴定结合方案研究[J].电子制作,2013,9(2):144.

[2]黄小龙.电工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东方教育,2013,13(7):33,35.

[3]杨扬.基于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J].价值工程,2013,37(31):279-279,280.

[4]陈静,刘兵.《电工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3):310-312,320.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目前高职电工技术教材存在理论知识篇幅过大,整体实践知识面较窄,实用性的例题不多,大多注重的是对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特别是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这个行业如今所使用的新技术知之甚少,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要求脱节。本文根据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特点,结合电工上岗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引入新知识点,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并将原有验证性实训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转变,同时在实训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一、目前我院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明确

目前我院使用的电工技术教材,涉及内容较多,并且理论知识推导较多;因此,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注重在原理的推导演变,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学生的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电工技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导致其在进入高校后学习本课程时非常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再者,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愿意动手,结果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二)教学方法落后且考核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教学模式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教学互动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能将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要求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学习本门课程。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没有创新。考核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而缺乏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技能培训进行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内容相结合的改革方法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一门技术,学校除了建立足够的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以外,如何将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和电工上岗证或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结合,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变为实用的专业技能,也可以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能参加等级鉴定,获得相应的电工证,为今后工作拓宽路子。具体的结合方法如下(表1):

(二)开辟第二课堂内容与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积极开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竞赛,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家用电器维修活动, 开辟第二课堂,弥补实训教学不足,活动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电工技术课程改革得以有效实施

1、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如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等。使教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而且辐射到知识与人交流、形体与视觉交流,语言与思考交流,使传统(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知识的洗礼。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关于电工技术技术应用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除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精品试卷、习题库外,还提供了相关元器件应用资料、趣味制作项目和电路仿真软件资料等课程资源。正是由于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预习、答疑、自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晦涩难懂知识的理解能力。

2、项目或模块驱动教学法

结合电工技能考证和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进行了合理地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将我院所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电路基础、变压器、电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变流技术。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每个模块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成技能目标,再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例如机电专业,强调“机电结合,以机为本,以电为用”。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学生常见的简单集成芯片的选用而不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因此可淡化“模拟电子”模块中的复杂电路结构分析,结合“电机与控制”模块,强化各种芯片的功能、选型及在简单控制电路中的应用。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哪些专业应理解哪个领域的应用及特点,哪些技术应掌握哪个学科模块的基本原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激励教学法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同时增加新的任务,鼓励他去探索、分析,让学生觉得老师承认和重视他的学习成果;而对哪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该和他一起探讨,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激励他,让学生觉得老师也很重视他,没有受到鄙视,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改革方法的推广及意义

改革后的《电工技术》课程先在我院电子电力系学生中试行。通过一年多的试点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们实现了五大转变:学生由“不懂电、怕电”转变到愿意学电,并能迅速适应电工技术技能岗位;使教师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使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到“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地点转变;使教学设计从“以教材为本”到“以培养目标为本”的中心转变;使教材内容从“教材为主”到“技能应用为主”的本质转变。

四、结束语

总之,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出发,我们对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环境、模式等设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但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研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变化。对于我们高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永远向前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05).

[2]廖江.浅谈电工技术教学改革[J].应用技术,2009,(23):113-115.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多重维度;专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143-02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要紧密贴近生产实际,增加企业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加强专业岗位实训”等要求,并结合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和工程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有益的探索。

自动化专业原有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未能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简单,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多重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辽宁省具有石油化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的区域特点,通过广泛深入地对辽宁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仪器仪表行业的调研,掌握企业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企业行业对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了自动化专业的三大核心能力为熟练掌握PLC编程与自动控制系统集成能力、熟练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调试与应用能力和熟练掌握单片机开发与智能检测仪器设计能力。

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运行”模式。所有课程围绕并服务于核心技能培养,强化核心技能培养。提出了“时间维度”、“专业职业能力维度”和“实践教学环境优化维度”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2按照认识深化和专业能力逐步提高,确立专业职业能力维度21按四个层次开展专业能力训练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加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训练,把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将专业能力训练分为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应用开发能力训练、行业实践四个层次。

加强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操作能力,并获得中级职业资格。

推进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突出工程应用开发能力训练,重视与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系统工程训练和仿真模拟训练。

重视行业实践,结合行业背景,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强化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解,设立“双导师”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2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实施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的理念。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实施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从独立学习转向团队协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PLC与变频器实训中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PBL),教师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分析设计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发仿真实验,扩展实验内容,解决课内实践时间有限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从方案的论证和确定、软硬件的设计、系统实物的制作和调试等全部过程。如利用美国TI公司的MSP-EXP430G2口袋开发板和Proteus仿真软件设计制作温度控制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构成立体化教学载体,建设实验中心信息化教学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及学生反馈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

3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时间维度

31建设突出技能训练和符合工程实际的四级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相适应,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四级层次的能力训练的要求,提出了专业基础级实践课程、专业能力级实践课程、专业应用级实践课程和行业实践级实践课程四级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专业基础级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测量、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路CAD、MATLAB仿真等课程;专业能力级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化工测量仪表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虚拟仪器实验、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PLC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等课程;专业应用级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化工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智能仪表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行业实践级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生产实习、专业实习。

32按时间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在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先学基础、再学技能、最后综合应用,充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宽泛到专业的认知规律,形成递进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安排也与之相适应,大一开设公共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级课程,大三开设专业能力级课,大四上学期开设专业应用级课程。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时间维度,同时将人文社科实践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

4满足不同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环境优化维度

41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标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以“综合性”、“先进性”、“真实性”和“可开发性”为目标,依据专业技术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大力开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立了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控制过程实验教学中心。

该实验教学中心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环境特征上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运行特征上实现产、学、研、教、做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重点打造了“工程技术基础训练实验平台”、“专业技能与能力训练实验平台”和“综合应用与开发实验平台”三个实验平台。工程技术基础训练实验平台,保证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所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原理等基本实验原理和基本技能。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中、高级电工等重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平台设置了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电工技能考核等模块;专业技能与能力训练实验平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置了化工测量仪表应用技术、虚拟仪器应用技术、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等模块;综合应用与开发实验平台,突出面向工程的,具有行业特色、学科优势的工程实践,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增加专业间的知识渗透,使学生保持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包括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实训、PLC与变频器实训和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模块。

4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坚持校企协同育人

利用区位优势,以行业为背景,彰显石油化工行业特色,与专业对口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完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人才创新机制。以工程案例为驱动使学生校外实习更有保障,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也更具有针对性,聘请企业一线的人员任兼职指导教师。

通过多年建设,合作成效日益凸显,既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融入企业,实现其社会价值,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使得本专业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所培养人才在相关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多重维度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围绕并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强化核心技能培养。通过掌握企业(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企业(行业)对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四级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和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紧密结合。贯穿课程的系统性实际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工程实际,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侯丽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42-143.

[2]刘燕,徐本连,等建立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推进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6):168-170.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第4篇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不足的认识的加深,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呼声愈来愈高,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实际需要出发的课程模式和体系的改革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重视。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5年开始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尝试课程改革的实践,目前课程改革已初见端倪。

更新观念,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

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准则,而培养目标则决定了培养的模式,因为培养模式等等都是围绕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展开的。对目标的误读会造成模式的偏离,所以,只有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可以正确选择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 的定位上,我们根据毕业生的职业面向进行了分层,以“主要为……也可以从事……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以从事……等工作”的句式,清晰准确具体的表达,为课程实施确立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运用从工作分析到课程分析的开发方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主干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科学构架能力本位的课程结构。

整合课程,综合化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综合化加强的趋势,使得生产一线的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各种学科理论,需要各学科知识的协作才能解决。因此,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必须反映综合化这一特征。实施“综合化”课程也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是人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综合化课程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揉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作融合课程,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种是合并数门相临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我们主要采取后一种形式综合化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工作页。如,《电工综合》课程以国家规划教材《电工基础》为主,整合了《物理》、《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工技能训练》等多门学科;《电子综合》课程则整合了《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仿真》和《电子整机》,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根据设计的项目或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在突出项目或工作任务与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兼顾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的相关性。

如《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读》章节,电工综合课改小组将《电子元器件》教材中R、L、C相关内容与《电工基础》中相关理论合二为一,将电阻、电感、电容的外观、识读、检测和相关计算按模块进行理实合一教学,做到教、学、做合一,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又如《电子综合》课程,课改小组首先按照电子产品的项目模块调整原有的电子线路课程,在模拟电路部分设置了充电器、功率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函数发生器等四个项目,数字电路部分设置了三人表决器、数字钟等多个项目,学生在产品的组装和调试中,自然接触学会使用各种仪器仪表;各项目又分多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现成的实验板供学生学习(实验板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无法通过实验等解决的问题,则运用电脑软件(multisim 2001)通过电子仿真实验操作运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综合的职业能力。综合课程实施以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为切入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中职生专业理论学习学习力薄弱的现状,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能力。

传统教育因为注重“专业化”“门类化”课程,学生视野相对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综合课程的实施,提供给学生较为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同时,也消除了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对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由过多的推演深化逐步转入加强实施性教学内容,并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助于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形成综合能力,实现整体优化,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发展个性,模块化课程结构

传统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技能培养单一。“统一化”的课程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个性及创造力发展。鉴于此,学校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技能出发,尽可能开设多样的课程,除了基础性的通用知识实行必修外,我们开设了家用电器、视听技术、维修电工三个专门化培养方向,其中视听技术方向限选《音响设备》和《彩色电视机》两门课程;家用电器方向限选《家用电器》和《制冷技术》两门课程;维修电工方向限选《电力拖动》和《照明电路》两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这样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模块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灵活性。学习过程中,模块可自由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随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如职业能力转变,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等组合模块课程的学习材料,调整教学内容,使教育系统的产出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

校企合作,改进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国家课程永远无法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进和更新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不断扩张,专业也走向更加精深,社会对技能人才型的需求呈现动态的、发展的和变化的趋势。如何合理科学地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

我们与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翰林泰科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LG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产学关系,并成立了“电子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由“电子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电子专业的建设。学校定期召开“电子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例会,共同研讨专业教学内容,及时淘汰或更新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并对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修正、完善和优化。课改小组的教师利用参加企业展示会、产品会、展览会等各种机会了解收集电子技术发展的动向和市场/行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电子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与“电子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共同商讨修订相应课程内容和实训内容等,使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尽可能与市场/行业“接轨”,教学呈动态执行的状态。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实践

《电子技术》是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理解领会理论比较困难。因此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中职专业技术方向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以技能为目标,设计出能把理论、实践相互融合为一体的课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能实现“为做而学,为学而教,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做学教三统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 该教学模式集“教、学、做”于一体,实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同时让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并能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是目前最佳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之一。

一、简析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2]该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一般采用分段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技能衔接不上或出现不连贯等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重视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如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反馈、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等,教学内容抽象难理解,而课堂上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与分析电路原理,将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望而生畏,待到操作实训时,学生失去兴趣,实训操作过程草草应付。

二、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理实一体化所说的“理”是指理论教学,所说的“实”即“实践教学”,其重点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其核心是让学生“动”起来,在这种模式下要着重凸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格局,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该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实用性高,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完善理实一体课堂

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相脱节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枯燥气氛。一体化教学保证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确立一体化学习目标

教学一体化秉持着,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教学理念。[4]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采用教师为主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与知识探索,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训练的目标。同时一体化教学必须将生产实践所需技能引入课堂教学当中,让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融合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实际就业所需的操作技能。在就业技能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笔者学校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以岗位对电子技术人才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求为出发点,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实践制作项目中去,让学生在实践制作中既增强了专业技能,又培养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

3.改变单一的实训设备,建设一体化综合教室

一体化综合教室,引进各类教学设备,既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又要具备实训操作所需设备的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笔者学校,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建设了一体化综合教室,该教室既配备了讲台、黑板、投影仪等传统教学所需设备,又配置了电路板生产流水线、电子模拟平台、电子制作平台、电路检测仪表等设备,力争为电子技术课堂打造成接近实际生产环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

4.冲破教师能力限度,培养一体化教师团队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有一支专门的教师团队,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与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组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师的定位,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满足专业的教学与技能的传承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结构,达到理论型与技术型教师相互转化,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多年的教学中经过不断摸索与尝试,逐步在理论教学上加入实践环节,在实践训练中补充理论知识,同时采用提问、演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如在滤波电路的教学,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首先,设置悬念“如何让整流后输出波形变平缓?”引导学生进行电路仿真,比较加与不加滤波电容为LED供电的仿真效果。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整流滤波电路的组装,并为LED灯板供电。通过实操锻炼了学生操作能力,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顺势进行电路波形的仿真演示,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滤波电路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此时的学生是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效果比起硬生生的理论授课效果明显好很多。为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次提出思考“滤波电容容量选择是否对输出波形有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电路仿真得出结果。最后笔者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实训效果分析与知识点小结。

笔者在滤波电路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提出问题、模拟仿真、实际操作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理论与技能更好的合成一体。

又如讲解“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时,组织学生采用仿真实训,进行输入输出波形的比较,通过输出波形失真的现象,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接下来三极管静态工作点调试部分的学习做准备。

再如学习“多谐振荡电路原理分析”时,笔者事先搭好电路,为学生展示该电路的功能,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原理的学习。接着通过设置:“发光二极管亮,但不闪烁”、“一个发光二极管闪烁”等故障。让学生带着故障现象,对电路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学生通过对故障的检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由教学实例可见,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遵循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原则,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开展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开发学生学习思维,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实训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5]该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的结合一起,即能很好的完成理论教学,又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但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只做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最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煜宇,张灵芝.《网络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李红.会计教学中“双体互促”教学模式的建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夏章建,蔡志勇.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