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推理效应

逻辑推理效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推理效应

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第1篇

购买推荐

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按照网络营销职位能力要求划分为认知网络营销、树立科学的网络营销观念、分析网络营销环境、分析网上市场、网络营销调研、网络营销战略规划、网站营销策划、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策划、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网络促销策略、网络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组织实施与控制等13个工作项目,进而又将各个工作项目细分为37项工作任务,适合学生阅读。

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项目1 认知网络营销

任务1 理解网络营销

任务2 了解网络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3 无线网络营销

项目2 树立网络营销观念

任务1 认知传统市场营销观念

任务2 认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任务3 认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新发展

项目3 分析网络营销环境

任务1 认知网络营销环境

任务2 分析网络营销微观环境

任务3 分析网络营销宏观环境

项目4 分析网上市场

任务1 认知网上市场

任务2 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

任务3 分析网上市场交易模式

项目5 网络营销调研

任务1 认知网络营销调研

任务2 规划网络营销直接调研

任务3 规划网络营销间接调研——网络营销信息检索

项目6 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任务1 认识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任务2 网络目标市场营销

项目7 网络营销网站策略

任务1 非自有网站网络营销策划

任务2 营销网站建设规划

任务3 网站营销规划

项目8 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任务1 认知网络营销产品

任务2 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策划

任务3 网络营销商品分类与编码

项目9 网络营销定价策略

任务1 认知网络营销定价

任务2 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策划

任务3 网络营销价格调整策划

任务4 网络营销报价策略

项目10 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任务1 认知网络分销渠道

任务2 网络直销策划

任务3 网络间接分销策划

任务4 订单管理系统策划

任务5 支付系统策划

任务6 物流系统策划

项目11 网络促销策略

任务1 认知网络促销策略

任务2 网络广告策划

任务3 网络公共关系策划

任务4 站点销售促进策划

任务5 电子邮件促销策划

任务6 网络人员推销策划

任务7 博客营销策划

项目12 网络营销策划

任务1 网络定制营销策划

任务2 网络体验营销策划

任务3 网络娱乐营销策划

任务4 网络病毒营销策划

任务5 网络口碑营销策划

项目13 网络营销组织、实施与控制

任务1 网络营销组织

任务2 网络营销实施

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第2篇

1.一路奔波而衣衫褴褛的墨子求见公输,受楚王器重的公输并没有摆架子,以貌取人将之拒于门外,足见公输平易近人。

2.公输知道墨子此行的目的是来劝楚王停战,而楚王可以一战的工具正是公输的呕心沥血之作--云梯,他依然大度引见。

3.对于公输来说,云梯是展现公输聪明才智的发明。他受命于楚王精心制作云梯,醉心于发明创造,却并不想挑起战争。

听完学生的观点陈述,我肯定了他们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可贵的逆向思维方式。深入探究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其与少年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和当今时代特征有关。

一、初中生阅读心理与其心理发展特征有关

初中生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发育加速、心理逐步“断乳”、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而阅读本身是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移情效应,即把个人的情感偏好、价值取向投射到文本中的人物身上。《公输》中的墨子是绝对主角,而公输盘只是一个普通匠人,虽有精湛手艺却要听命于人。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从公输盘身上找到了身份的契合与思想的共鸣:忙碌的学习生活却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只能偷偷做白日梦;想脱离父母老师的管束却又不知路在何方。公输盘的境遇与学生们何其相似!学生们对公输盘的认可,对权威的反叛,正是青少年反抗心理的表现。

二、初中生阅读心理与其思维发展特征有关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水平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性,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在个体价值取向和把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寻求结论。学生对公输盘的积极评价,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凡是位高权重却不以貌取人的人是平易近人的-公输是位高权重却不以貌取人的人-公输是平易近人的人。

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已经初步达到了逻辑推理的理论型水平。因此,对学生们看似不合常理的观点不要急于否定,而要认识到他们不仅有拒绝从属地位,反对权威干涉的心理欲求,更有思维发展水平、逻辑推理能力极大提高的现实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固守陈规,尊重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体验。

三、初中生阅读心理与当今的时代特征有关

首先,价值多元中凸显个性标签。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学生们“不走寻常路”,从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跳脱出来,寻求个人独立见解,体验个体价值,把教师对课文常规化的解读,变成对个体思想解放的一种非常体验。

其次,视野开放中彰显个体素质。当今时代造就了青少年更加开放开阔的视野、更为兼容并蓄的态度、更具科学理性的探求。在学习《公输》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公输和墨子丰富独特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他们个人成长的映照。

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第3篇

1前概念的影响

前概念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某种科学概念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认识和观念.中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大多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认识.由于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多是表面的、肤浅的、非本质的,与科学概念相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物理概念构成障碍.

如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概念时,学生之前已经对“物体下落的运动”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受之影响,学生很容易把“自由落体运动”等同于“物体下落的运动”,忽视了“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空气阻力,并不是任意物体从静止的下落都叫自由落体运动.再如学生学习了“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后,受之影响,对变加速运动,也分出了“变加速运动和变减速运动”的错误说法.

如何消除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丰富感性认识,用实验或实践去检验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结论,学生便会感悟什么才是科学概念.另外,教师科学分析物理概念的定义,弄清定义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学生自然会把科学概念与自己头脑中的前概念作对比,再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科学概念.

2用生活概念代替物理概念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自然会联想相同或相似生活概念,往往就用生活概念去理解物理概念,甚至用生活概念代替物理概念.

如学习“功”的概念时,学生已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如“功劳”、“做工”等,学生可能在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了“费了力,就有用,就有功劳”等观念,从而认为只要费了力,就应该做了功.这对形成正确的功的概念产生了严重干扰.

解决的方法是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引入这一概念的意义,如引入“功”的概念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是只是为了反映“施加力”这一效果等,再去分析科学概念的定义,如对“功”的概念,物理概念中强调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位移”,这是生活概念中所没有的.

3用数学代替物理

物理公式或规律表达了物理现象中所涉及的物理量之间在某些条件下的相互制约或依存的数量关系,一般它们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的数学关系,这里的特定条件往往是由实际物理过程决定的,它是包含了物理意义的数学关系.如果脱离了物理意义,只用纯数学的观点去理解物理公式,就会犯张冠李戴,不符合实际的错误,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阻碍思维科学性的发展提高.高中物理公式比初中复杂了,不能认为只要记住公式,会套公式,就能学好高中物理.深刻理解高中物理公式是“物理意义+数学关系”的一个整体,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基础.如学生往往把“a=Fm”、“F=ma”、“m=Fa”当成等价的关系,而且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认为“m与F成正比,与a成反比”.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公式是“数学关系+物理条件+物理意义”的组合,再通过一些例题的分析,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直觉代替逻辑推理

解决物理问题应在分析物理事实、条件和已知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或论证.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经常出现的思维障碍之一是,不顾物理事实条件,没有任何依据,不做任何推理论证,仅凭直觉或想当然,就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

例图1中M、N是两个共轴圆筒的横截面,外筒半径为R,内筒半径比R小很多,可以忽略不计,筒的两端是封闭的,两筒之间抽成真空.两筒以相同的角速度ω绕其中心轴线(图中垂直于纸面)做匀速转动.设从M筒内部可以通过窄缝s(与M筒的轴线平行)不断地向外射出两种不同速率v1和v2的微粒,从s处射出时的初速度的方向都是沿筒的半径方向,微粒到达N筒后就附着在N筒上.如果R、v1和v2都不变,而ω取某一合适的值,则

A.有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都在a处一条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

B.有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都在某一处如b处一条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

C.有可能使微粒落在N筒上的位置分别在某两处如b处和c处与s缝平行的窄条上

D.只要时间足够长,N筒上将到处都落有微粒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容易仅凭直觉想象,猜测而非推理得出错误结论D,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此题中各物理量间大小关系的多种可能,不能有意识地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A、B、C.

教师要通过例题的示范,实验的操作过程等,教会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流程,及怎样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判断要有依据,分析要合乎逻辑”的科学思维方法.

5用特殊代替一般

物理结论或公式一般是在一定条件下得出的,弄清其成立条件往往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忽视其成立条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高中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F=ma,其成立条件有两个:宏观低速;相对惯性参考系.动能定理W合=ΔEk成立条件也有两个:质点;相对惯性参考系.

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左右脑优势类型;三段论推理;信念偏差效应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演绎推理是认知科学领域富于特色的专题,特别是关于三段论推理的研究,形成了若干涉及心理机制与脑机制的理论模型。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给定“前提”推出一个新“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内部的信息加工活动,会受到推理者内外信息,以及主体智能系统运作模式、情绪系统、信念系统、动机系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在认知心理学范式下,研究者一般会为被试提供一系列推理作业,尽可能地记录被试完成推理作业的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由此推断其内部的心理机制。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设计方案不同,所得结果和结论也不同。单在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领域,就积累了许多不同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理论的解释也还不能统一[2-4]。另外,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随时都会受到来自被试教育训练差异的影响,比如胡竹菁的研究发现,当被试对推理形式掌握较好时,就会较少地受到推理内容的误导。而且,在相近情境中,有些被试偏于逻辑思维,有些被试则偏于非逻辑思维[5,6]。

综合近一个世纪的推理心理学机制的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认知理论对人在推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和非逻辑效应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和预测,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前沿技术手段为揭示推理行为的脑机制及对演绎推理的认知理论进行验证和改进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7]。随着实验心理学资料的积累,心理学家已经确认,影响三段论推理的主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前提能够建构的模型数目、前提的内容因素、前提的格式效应以及推理者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涉及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对前提作出的解释等。

过去研究更多从推理作业的特点出发,以材料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够激活被试的情绪色彩和信念冲突等为研究变量,从被试的推理行为推断内部的加工程序,寻求具有普适性的认知理论。但这些研究较少涉及个体风格因素的影响。如果将人们已有的思维特点与对推理的表征方式联系起来,探究其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或许就能够看到同样的认知过程在不同认知风格、不同高级认知结构类型个体中的不同表现。比如,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人的大脑的左右半球,虽然密切联系,但在认知功能上却有明显的分工,或叫作功能偏侧化。心理模型理论认为,推理过程主要发生在左半球。无论是以正常人还是脑损伤病人作为被试,均发现左半球主要执行形式逻辑操作,右半球主要激活与推理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但是,拉夫(Ruff)等人指出前额叶皮层(以右侧前额叶为主)主要负责对空间表征信息进行高级加工和整合,在推理中包含了更多的视空加工过程时,右侧前额叶的激活会明显增强[8]。总之,关于左右半球加工优势的看法分歧明显[9],而半球功能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10],还需采取多角度的研究。从文献检索看,关于推理的心理过程及其与脑半球功能差异的关联性研究尚显不足,还没有很好的证据来说明多种因素的影响机制是否受到不同脑区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区发展水平的影响。

设想,左脑型者、右脑型者和平衡型者,在推理任务中可能会有不同表现,其受信念、情感和逻辑规则影响的情况,可能也会因脑半球优势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其中很可能存在早期推理研究的变量和脑半球功能类型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我们将脑功能优势类型与信念、情绪、逻辑规则结合起来研究三段论推理的影响因素,同时考察被试专业训练背景的影响,这样既考虑了内在的被试者因素,也结合了外在的实验材料性质的因素。

研究假设:被试脑优势类型可能会对其三段论推理任务的判断成绩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信念偏差效应、情绪效应的抑制上存在差异,即可能存在脑优势类型变量与内容愉悦度变量、信念一致性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南京地区某高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抽取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260名,被试均没有学习过专业的逻辑课程或接受过相关培训。同时平衡了被试的年级分布、文理科教育训练背景的分布,文科生112人、理科生148人。

(二)测评材料与实验设计

测评工具:《智力类型测验:左脑型―右脑型(DILR-Ⅰ)》[11]。该工具用于评定个体的智力类型是偏于左脑型、右脑型,还是平衡型。经检验,该测评工具的结构效度较高,同质性信度系数α=0.728,其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如表1所示。

实验材料:自编的《推理能力测验题本》,题本共有60道三段论推理题目。

实验一:实验自变量包括题目内容激活的愉悦度有三个水平、题目逻辑结论的有效性有两个水平、被试的智力脑优势类型变量有三个水平、被试的专业训练背景有两个水平,构成3×2×3×2混合设计。

实验二:实验自变量包括题目内容与被试的信念一致性有三个水平、题目逻辑结论的有效性有两个水平、被试的智力脑优势类型变量有三个水平、被试的专业训练背景有两个水平,构成3×2×3×2混合设计。

实验中的因变量均为对推理题目结论正误判断的准确率,以判断准确数为其得分。

(三)测试程序

正式实验前,抽取21名被试进行了预实验,以让主试熟悉实验程序和测试时间设定的适当性。正式测评与实验程序:第一步,向被试说明实验的基本程序;第二步,《智力类型测验:左脑型―右脑型》测评,计时10分钟;第三步,前一项测评结束后,请全部被试同时开始做《推理能力测验题本》上的推理题判断,所有被试完成时间约50分钟。完成后,统一收回。

三、结果与分析

(一)被试脑优势类型的确定

剔除测试结果不完整的11份被试材料,有效测试结果249份。根据《智力类型测验:左脑型―右脑型(DILR-Ⅰ)》测试得分,得到每一被试该测验各分量表的得分,并根据测验的总分对被试进行脑优势类型的划分如表2所示。

(二)脑优势类型测验与推理测验分数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被试推理测验的成绩是否与左右脑优势类型有关联,首先按照脑优势类型测验的总分(score)和分量表(F1~F5)的计分方法得到测验总分和五个因子分,然后计算脑优势测验的总分、分量表分与推理测验总分及各类推理题目测验得分的相关,得到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

表3中的数据显示,被试推理测验的成绩与左右脑优势类型测验的相关度不高,脑优势类型测验的总分与推理测验的总分及各类推理测验得分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脑优势类型测验的分量表中,量表3分数与推理测验总分有显著正相关、与“信念不冲突且逻辑有效”的推理测验分数(B1L1)无显著相关、与“信念不冲突且逻辑无效”的推理测验分数(B1L2)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出分量表3的高分者总体上推理成绩较好;在逻辑有效情况下,分量表3的高分和低分都会取得较好推理成绩,显示不出量表3高分者的优势;但当逻辑无效时会总体上造成对推理的干扰,分量表3分数越高,推理成绩也越高,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这是因为分量表3高分者有科学实验偏向,推理中更为理性,受到逻辑无效干扰较少,所以推理成绩较高。量表4得分与消极情绪且逻辑有效类推理得分(E2L1)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显示出有意识清晰性特点的被试较少受到消极情绪的干扰;量表5与信念冲突且逻辑有效类推理得分(B2L1)呈显著负相关,显示出表象活跃型被试容易受信念冲突干扰,影响逻辑判断,使得分数降低。

(三)不同脑优势类型者推理测验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1. 基于脑优势类型测验总分分组的差异比较

对上述表现出来的相关关系作进一步探索。首先,以被试的脑优势类型、所学专业(文科类、理科类)和所在年级三个分组变量,对推理作业成绩作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脑优势类型与专业变量对推理测验总分影响的交互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F=3.241,p=0.041,η2=0.027),如图1所示。图1显示,在右脑优势类型的被试中,专业差异不明显,但在平衡型和左脑型优势类型的被试中,专业差异明显,而且在平衡型个体中,理科学生成绩好于文科学生;在左脑型个体中,文科学生成绩好于理科学生。

脑优势类型与专业变量对信念一致但逻辑无效类推理测验得分影响的交互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F=3.123,p=0.046,η2=0.026),如图2所示。在右脑优势类型的被试中,专业差异不明显,但在平衡型和左脑型优势类型的被试中,专业差异明显,而且在平衡型者中,理科学生成绩好于文科学生;在左脑型者中,文科学生成绩好于理科学生,表现出与推理总分变化一样的趋势。

2. 基于脑优势类型测验分量表得分的分组的差异比较

根据表4中显示的相关,可以看出因子F3、因子F4、因子F5与某些类型的推理测验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为了考察这些因子与推理成绩相关的性质,以及其与其他变量的交互效应,我们用四分位数按三个因子得分,将被试划分为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将三个因子转换为分组变量。具体而言划分如下:

F3:人文艺术偏向、平衡型、科学试验偏向,分别记为1、2、3;

F4:意识模糊不可控型、平衡型、意识清晰可控,分别记为1、2、3;

F5:表象活跃、平衡型、表象模糊型,分别记为1、2、3。

基于F3得分分组的差异性比较:

首先使用基于F3得分的分组变量与被试专业变量结合在一起,以推理测验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F3变量的主效应显著。

然后使用基于F3的分组变量与内容愉悦度变量、逻辑有效性变量对推理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中,发现其主效应显著。在这一分组变量与信念一致性变量、逻辑有效性变量对推理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中也发现其主效应显著。数据显示,随着F3分数的增加,被试的推理成绩随之提高。

使用同样方法考察F4、F5对推理测验得分影响的程度。结果发现:基于F4得分的分组变量与被试所在专业类别的交互作用对推理成绩总分有显著性影响(F=3.840,p=0.023,η2=0.031),如图3所示,在左脑型的清晰意识控制下,文科生的推理成绩好于理科生。采取同样的方法分析F5的作用却未发现显著效应。

然后分别使用基于F4、F5的分组变量与内容愉悦度变量、逻辑有效性变量对推理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中,均未发现显著主效应,及与其他变量的交互效应;在使用基于F4、F5的分组变量与信念一致性变量、逻辑有效性变量对推理成绩影响的方差分析中也未发现主效应显著,但这三个变量的交互效应(信念一致性×逻辑有效性×F4)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F=2.695,p=0.030,η2=0.021),这一交互效应较为复杂,可以用图4来显示。

图4显示,在逻辑有效的条件下,信念无关或信念一致时的推理成绩明显好于信念冲突的情况,而且此时信念冲突对被试推理成绩的干扰明显;在逻辑无效条件下,情况正好相反,信念冲突时的推理成绩明显好于信念无关或信念一致的情况。还有一点,在逻辑无效条件下,信念一致性的三个水平间,总体来说,被试的推理成绩差异性更大,图4的右图中,三条曲线的两两之间的距离大部分被拉大。

四、讨论

(一)脑优势类型对推理作业总成绩的影响

以被试的脑优势类型、所学专业类型(文科类、理科类)和所在年级三个分组变量,对推理作业成绩作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脑优势类型与专业变量对推理测验总分影响的交互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表现为:右脑优势类型者的专业差异不明显,但平衡型者和左脑型者的专业差异明显。在平衡型者中,理科学生成绩好于文科学生,这一结果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平衡型者的智力发展相对比较平衡,一般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任务,也能够较快地适应所在环境的训练和影响。所以平衡者被试的成绩表现出与所在专业训练的匹配性,理科学生在训练中发展了他们的严谨和实证倾向,而且在更多的理化课程中符号性思维得到训练,他们的成绩明显好于文科;文科生在专业训练中也发展了与文科课程适应的智能结构,对于符号化的推理反倒不太适应,造成成绩下降。

这里令人费解的是,在左脑优势者中,理科学生的推理成绩反而明显低于文科学生的推理成绩。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左脑优势者本身具有分析的、逻辑的、理性的认知优势,他们总体上推理成绩并不差。左脑型者的视觉空间表象加工能力不如右脑优势者,但是如果他们进入到文科类专业学习,这种专业训练恰恰能够对其空间信息加工能力进行补偿性训练,使其在推理过程中左右脑配合得更好,提升了推理成绩,图2所示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解释。

(二)脑优势类型测验分量表倾向对推理的影响

根据表4中显示的相关,可以看出脑优势类型测验的因子F3、因子F4、因子F5与某些类型的推理测验成绩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以推理测验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3变量的主效应显著,随着F3分数的增加,被试的推理成绩随之提高。F3反映的是个体“科学实验与人文艺术偏向”, F3的高分端表现为“科学实验偏向”,对于理性的、逻辑推理的作业更为胜任。在对F4分量表的影响作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与另两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信念一致性×逻辑有效性×F4)(F=2.695,p=0.030

图4显示,在逻辑有效的条件下,信念无关或信念一致时的推理成绩明显好于信念冲突的情况,而且此时信念冲突对被试推理成绩的干扰明显;在逻辑无效条件下,情况正好相反,信念冲突时的推理成绩明显好于信念无关或信念一致的情况。还有一点,在逻辑无效条件下,信念一致性的三个水平之间,被试的推理成绩差异性大部分增大,表现为图4的右图中,三条曲线的距离拉大,反映了演绎推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在刺激材料变量及被试智能变量的交互作用中完成,是一个内外多因素相互制约的认知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被试在实验中,推理作业成绩的高低变化是一个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逻辑有效和逻辑无效等不同作业情境中,不同脑优势类型者的成绩对比存在差异,而且被试的专业训练背景也有明显影响。专业训练的适宜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个体智能的某些缺陷,促进其推理成绩的提升。左右脑半球的功能在推理作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而言,左脑优势者更能胜任分析的、逻辑的、理性的演绎推理任务。

五、结论

脑半球功能的偏侧化对三段论推理具有一定影响。左脑型者具有更明显的“科学实验”倾向,情绪或意识控制能力强,更适应于分析的、逻辑的演绎推理任务。但右脑型者较强的视觉空间加工能力也会促进推理判断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霏,朱莉琪.三段论推理中的个体内在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2007,30:468-470.

[2] 姚志强.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8,31:389-391.

[3] 姚志强.逻辑课程学习对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6-51.

[4] 徐莹莹.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综述研究[J]. 学理论,2012,14:49-50.

[5] 胡竹菁.“心理模型”与“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的实验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362 -364.

[6] 胡竹箐.推理心理学中的逻辑与非逻辑加工的评析[J].心理科学,2002,25:318-321.

[7] 杨群,邱江,张庆林.演绎推理的认知和脑机制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9,32:646- 648.

[8] Ruff , C. , Knauff , M. , Spreer J . Reasoning and working memory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onal processes[J]. Neuropsychologia , 2003,41:1241-1253.

[9] 刘志雅.演绎推理认知神经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0-125.

逻辑推理效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计判断;审计行为主体;动因;能力;心理

审计行为研究是审计研究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审计行为主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审计判断作为审计行为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其绩效直接反映出审计行为的规范程度。审计的行为研究即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相关人员行为的研究,审计相关人员包括审计服务的使用者,审计委员会成员等其他参与者,他们共同受到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的影响。而对审计行为主体的研究即是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研究。

一、审计行为的研究意义

审计行为研究作为审计研究中的一部分,近几年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审计行为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审计理论研究

从目前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来看,各种审计理论结构都把审计准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审计准则是由审计假设或审计本质推导得出,这是典型的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但是逻辑推理并不能保证其结果的正确性,因为逻辑推理的结果的正确性,还受其起点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活动规律难以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导出。很明显审计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之一也必然受这些人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审计准则进行研究时必须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逻辑推理。作为审计主体的行为约束体系的审计准则的导出,必然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作为审计主体行为准则的审计准则,如果不考虑审计主体行为的规律,就不可能很好地对主体行为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作用,这样的审计准则必然难以同审计人员的行为规律相吻合,其结果就会导致按审计准则指导之下的审计活动难以有效地达到审计目标。而开展审计行为研究对上述问题的明晰显然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审计执业效率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审计业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的决策,而在作出这一系列决策的过程中,不同的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所作出的职业判断也是不同的。作为审计行为科学,主要研究审计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规律,一方面约束各行为主体按照自身的行为规律去进行审计判断并进行审计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协调自身与其他各行为主体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的关系,提高集体判断质量,最大程度地提高审计执业效率。

(三)有利于完善审计工作质量

1.审计行为科学的研究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信息提供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事实上存在重大错误的情况下,却认为其公允表达,并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一种可能性。审计人员应控制审计风险,使其保持在适当的程度。这既有赖于审计人员强化审计风险意识,采取有力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也有赖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规范行为及其有效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便是这种所依赖内容的具体表现。

2.审计行为科学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优化审计程序和方法,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职业道德,明确法律责任,从而多角度地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

鉴于审计主体行为研究是审计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审计判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审计判断绩效和审计主体动因、审计主体心理、审计主体能力的关系表达为:审计判断绩效

=f(动因,心理,能力)。下面将对其逐一进行阐述。

二、审计行为主体的动因视角分析

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有其产生的基础,基础之一是内在需要,之二是外在影响。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是有其特定的目标的,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未能得到实现,便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就构成了某种个体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审计行为主体动因进行分析。

(一)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1.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古典经济学经典假设之一,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中,“经济人”的假设与“理性”的假设通常是密切联系的,即经济理性观念或理性的经济人。

理性的经济人包括两层含义,即理性意识和理性能力。经济人主观上都有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愿望,称为理性意识,而理性能力,则是经济人客观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能力。

审计人是理性的经济个体。在一个完整的审计活动中的关系人――所有人、管理人、审计人中,他们都追求着各自的利益。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也必然要使自身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是个人的经济财富最大化,即个人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现值量最大化;二是与未来的现金流入相关的风险最小化。审计人员其实就在这种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中选择相应的审计策略,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但审计人员的这种权衡与选择在短期中和长期中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从短期上看,管理人要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和审计人“合谋”,共同对付所有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审计人可以不对管理人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审查,甚至完全予以信赖,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成本;而从长期上看,一个理性的审计人员应该珍视自己的声誉,较好地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但实际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注册会计师参与舞弊、欺诈的现象屡见不鲜。就连美国这样一个高度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近两年来也发生了诸如“安然”与“安达信”事件。从这些事件来看,审计人员并没有保持独立性。究其原因就是审计人员无法从长远的角度考量自己的个人效用,只是从短期着眼,即审计人员的理性是有限的。

2.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现实意义

研究审计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要求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从法律规范上,建立健全独立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尽量减少法律、规范的漏洞;从制度建设上,培育和发展独立的公平的审计市场,推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与审计业务分离;从组织设计上,推广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和有限合伙制度,将审计人员的荣辱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信息不对称假设

1.信息不对称假设是经济学的另一个经典假设,它也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息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着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审计的三个关系人当中,就所有人与管理人这一对关系而言,有关企业管理人经营能力、经营工作努力程度的信息是呈不对称分布的,企业股东不知道,而企业经营者则非常清楚,是其私人信息。在所有人与审计人这一对关系中,有关审计人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努力程度的信息是呈不对称分布的,企业股东不知道,而审计人则清楚,是其私人信息。

信息不对称分布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合乎逻辑的延伸。信息不对称分布是以现代经济学研究为基础的重要假设。如果信息是对称分布的,那么,人们进行交易时的成本必定为零,人的行为的外部性也会被全部内在化,人们也无法搭便车,激励与约束问题不复存在,自然会计也无存在之必要,从而基于会计基础上的审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审计人员之所以舞弊,根源其实就在于所有人、管理人、审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信息不对称假设的现实意义

研究审计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假设,要求在审计的委托关系框架中,强化所有者(委托者)对审计师(受托者)的监督与约束,减少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要将审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权切实赋予所有者,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上市公司中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实际上由管理层掌控的局面。

三、审计行为主体的能力视角分析

审计主体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是决定审计判断绩效的重要因素。审计职业标准对审计师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实务中,对于复杂的任务一般也由有较多经验的审计人员承担,一般认为有经验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知识有效地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

(一)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

大量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与新手之间无论是在知识结构、知识的组织方式方面,还是判断绩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不同任务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就能够检验出二者的差别。曾有学者通过变化实验任务、增加实验任务对不同知识的需求,对专家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研究表明:

在一般任务中,如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需要的知识都是一般领域的知识,有经验者和新手都具备,二者的判断没有根本性的差别;而在分析性复核任务中,有经验者的判断绩效要好于新手。Frederick就通过记忆测试的方法直接检验了这种知识效应,如有经验的审计师在记忆内部控制的成绩要优于学生。

(二)行业审计专家效应

除审计专业领域的经验外,行业特殊知识也确实有助于提高审计专家的判断绩效。如具有生产、批发或零售存货经验的审计人员,在辨析与存货相关的错报时表现的更优秀。因此,现在许多跨国会计事务所越来越青睐并开始培养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不但具备一般审计领域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与特定行业或特定客户相关的知识。

四、审计行为主体的心理学视角分析

(一)审计行为主体判断过程中的启发式捷径与偏差

卡尼曼在有关决策过程的 “启发式捷径”中说明:当涉及对经济和概率的判断时,从总体上说人们常常不能完整地分析这一形势。因而,决策主体的判断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捷径或某种启发诱因,使得实际决策有可能系统性地偏离理性的逻辑预测。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审计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经济假设。

根据启发式方法和偏误的观点,人们在作出判断时往往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判断方式,但由于它往往忽视事件的基准概率和先验概率的影响,就可能出现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主要有三种: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越常出现;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会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锚定和调整法是指以最初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二)审计行为心理过程分析

基于上述审计主体在判断过程中的启发式捷径与偏差,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审计行为过程中各阶段的审计心理因素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与分析。研究心理因素对审计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个体行为是怎样受到他的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态度、价值观等心理过程及特性的影响。审计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审计实践过程中的动态反映,审计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计认识过程

审计认识过程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与审计工作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反映在审计工作中,首先是通过感觉将审计资料的初步特征反映到人的大脑中;然后用大脑中早已存在的审计原则和标准进行衡量、对照和检验,经过分析、判断抓住其本质性的东西,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审计情感过程

审计情感过程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反映出来的一种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相联系的是情绪,情绪是较强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消极的情绪则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意志过程

审计意志过程是审计人员在一定审计职业理想的激励下,有意识地对行为和心理进行调节,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能动性表现。

(三)审计行为主体心理学分析的现实意义

研究心理因素对审计行为的影响就是通过探索人的心理活动提高审计主体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心理素质,从而对审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审计职业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良好的审计人际关系,形成坚毅豁达、成熟稳定、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且能采取社会所需要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应对,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能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正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以充沛的精力、满腔的热情、顽强的意志达到审计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 赵保卿.审计行为科学[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4] 温思美,姜凌.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述评[J].学术研究,2002(11).

[5] 贾建明.行为经济学和决策指定――2002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评论之一[J].中外管理导报,2002(10).

[6] 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J].审计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