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玉米生育期需水特点
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不尽一致,受多因素影响,与品种、气候、栽培条件、产量等有关,一般生产100 kg籽粒需水70~100 t,在旺盛生长期中1株玉米24 h需耗水3~7 kg。玉米不同的生育期中需水量不同[1-2]。苗期植株矮小,生长慢,叶片少,需水较少,怕涝不怕旱。同时,为了促使根系深扎,扩大吸收能力,增强抗旱防倒能力,常需蹲苗不浇水措施。拔节后需水增多,特别是抽雄前后30 d内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临界期,如果这时供水不足或不及时,对产量影响很大,即所谓的“卡脖旱、瞎一半”的需水关键期。据试验研究夏播种至出苗需水217.5 m3/hm2,占总需水量的6.11%,日需水量36.45 m3/hm2;出苗至拔节需水556.5 m3/hm2,占总需水量15.63%,日需水量37.05 m3/hm2;拔节至抽穗需水837.0 m3/hm2,占总需水量23.52%,日需水量51.0 m3/hm2;抽穗至灌浆需水994.35 m3/hm2,占总需水量27.94%,日需水量49.8 m3/hm2;灌浆至蜡熟需水685.5 m3/hm2,占总需水量19.26%,日需水量31.2 m3/hm2;蜡熟至收获需水268.5 m3/hm2,占总需水量7.54%,日需水量23.7 m3/hm2。总计需水量为3 559.35 m3/hm2,平均日需水量39.3 m3/hm2。
2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2.1土壤条件
一是土壤水分状况。在其他条件相对一致时,玉米叶片蒸腾和棵间蒸发量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多而越大,因此其耗水量也相应增多。土壤水分含量与叶片蒸腾强度密切相关。叶片蒸腾强度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土壤含水量高,则叶片蒸腾强度大,因而单位叶面积及单株耗水增多,导致总需水量增多。二是土壤含盐量。与一般壤土相比,盐碱地种植玉米耗水量较多,土壤含盐量高,玉米耗水量大。三是土壤质地。在品种、产量水平等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土壤质地,玉米耗水量不相同。土壤保水能力有强弱的差别,黏土透水性差,通气不良,因为其颗粒间隙很小,毛细管作用强,所以降雨或者灌溉后,水分很难渗透,以地表径流方式消耗,成为无效耗水。同时,因为黏土蓄水性强,土壤水分含量大,容易增加耗水量。应当注意中耕,避免土壤发生龟裂失水。沙土地通气、透水性强,由于颗粒间孔隙大,毛细管作用弱,故浇水或降雨很易渗至深处。沙土地持水量少,土壤水分很易通过大孔隙蒸发,保水能力差,耗水量也大。
2.2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其株体大小、单株生产力、株型、吸肥耗水能力、生育期长短、抗旱性等均存在差异,因此耗水量不同。全生育期间一般晚熟品种需水超过800 mm,中熟品种需水500~800 mm,早熟品种需水300~400 mm。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消耗总量也不同,但全生育期内不得少于350 mm。生育期短的品种叶面蒸腾量小,蒸腾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耗水量较少;而生育期长的品种,耗水总量则更多。品种的抗旱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抗旱性强的,消耗水分较少,因为其叶片蒸腾速率较低。相对杂交品种而言,耐旱的农家品种耗水量较少。
2.3产量水平
籽粒产量取决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等,干物质产量是经济产量的基础,要达到干物质产量的累积,提高生物产量向籽粒转化效率,都与水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籽粒产量水平越高,其需水量越大,在产量水平较低时,随产量的提高,对水分的消耗量近似呈直线上升,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耗水量与产量的相关曲线趋于平缓。
2.4栽培措施
一是密度。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同一玉米品种随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增加,则总耗水量也增加。当超过适宜密度,叶片相互重叠严重,致使下部叶片受光少,气孔光调节受限,蒸腾速率大大降低;同时株间环境条件恶化,植株生长不良,耗水量和产量均降低。二是浇水。玉米生育期间耗水量与浇水的次数、数量、方法等密切相关。浇水量较小,次数多,水分集中于表层并未渗透,会加剧地表蒸发,造成土壤板结。旱时浇水有利于提高肥效、增加产量。浇水量越大,次数越多,玉米实际的耗水量越高。在浇水量过大时,易造成水分地表径流,或向土壤深层渗漏,加大农田耗水量,增加无效耗水。三是施肥。增加施肥量可促进植株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利于根系吸水,但同时加剧了植株蒸腾作用,使耗水量增加。肥力较高的土壤地,或者肥料施用量较大时,玉米植株耐旱性增强。四是中耕。中耕除草能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下层土壤水的蒸发,抑制需水量。玉米生育前期中耕效果好,尤其降雨和浇水后及时中耕,可以显著减少棵间土壤蒸发。后期田间覆盖率高,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散失的效果较差。中耕深度方面,与中耕2 cm深相比,5~8 cm深度土壤蒸发量小。
2.5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可以影响玉米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使玉米需水量发生变化。如温度、光照强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力、气压等。相同栽培措施的玉米,其生育期内空气相对湿度小、气温高、风力大、日照时数长、积温量大、光照强度大,均会导致地面蒸发和叶面蒸腾作用增强,使总耗水量增多。降水量多的年份常使耗水量减少。
3及时适量供水对策
3.1选择抗旱品种节水
品种是各项措施中的内因。选择耐旱品种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3]。据观察研究,抗旱品种有以下特征:一是根系发达。因根系发育早、发育快、发育多、范围大、扎的深,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表现出耐旱性。二是叶型有利抗旱。一般叶型较挺直,叶片窄,叶边茸毛多,叶色绿有蜡粉的叶片耐旱性好。三是叶片蒸发水分速率低。叶片细胞紧密而对高温强光反应敏感。在中午强光高温时叶片自然萎缩卷曲,待稍降温和光照较弱时能尽快散叶恢复正常生长。选择有这些特征的品种,在一般旱年能稳产不减产,短期干旱能丰产。
3.2提高土壤有机质蓄水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是多施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绵软,协调水肥气热,满足玉米对水肥气热的要求,而且养分全、分解慢、肥效长,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玉米生长需要,对促使幼苗早发稳长、中后期健壮生长、防止早衰都有良好的作用。二是秸秆还田。将麦茬、玉米秆切短翻压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快捷方法。三是种绿肥压青。小麦收获后种1茬绿豆或小豆,待开花时翻入土壤作为青绿肥增加有机质。通过施有机肥,深翻地,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以上,土质容重小,蓄水多,蒸发少,保墒好。据测定,含有机质高的土壤,1 m3土可蓄水550 kg,比一般土壤地多10%左右。0~10 cm土壤蒸发量比一般地少16.4%。因此,旱不显旱,涝不显涝,产量稳而高。
3.3旱地玉米用地膜保墒
使用无色透明地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兼有多种优越性能,对于防寒保温、提高地温、防止蒸发、湿润土壤、稳定耕层含水量、疏松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营养状况等都有极为明显的效果,对于减少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抑制杂草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般的耕作条件下,只要盖以普通薄膜,就能够很好地改进作物的环境条件特是根部的生育环境。不仅使玉米根量较多,扎根较深、较广,而且粗壮、结实,吸收能力旺盛。据陕西省2011年首次实施财政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陕北建设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种植面积为1.09万hm2,平地产量达11 776.5 kg/hm2,比对照田增产2 893.5 kg/hm2。定边县40.6 hm2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平均产量14 656.5 kg/hm2,刷新了全国旱地玉米高产纪录;渭北宜君县逾2 666.67 hm2半膜覆盖玉米平均产量12 439.5 kg/hm2。试验表明,进行普通地膜覆盖玉米,根数增加27.6%,株高增加26.5%;叶数增加11.6%,茎粗增加20%,产量增加23.6%。
3.4适时适量灌溉补水
夏玉米在干旱年份只要浇出苗水、发苗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就能实现丰产。据试验,不浇一水的产量只有3 337.5 kg/hm2;只浇拔节水的,产量仅为4 380 kg/hm2;只浇抽穗水的,产量5 017.5 kg/hm2;浇灌浆水的,产量5 505 kg/hm2;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攻粒水的产量为6 757.5 kg/hm2。据调查,浇拔节水一般可增产36%~42%。在大喇叭口到抽雄前,茎叶萎蔫1~2 d,则减产20%左右,萎蔫6~8 d,减产50%左右,即所谓的“卡脖旱”所造成严重的减产,因此注意及时适量浇好抽雄水非常重要。
3.5中耕锄地保持土中水
巧锄地勤中耕是苗期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下控上增根壮苗的主要措施。锄地或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气,促使玉米根系向下深扎,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春玉米苗期锄地,可以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天旱时锄地还起抗旱保墒的作用,雨后锄地又可促进水分蒸发散墒除涝。夏玉米及时锄地,还可消灭杂草、切断土壤毛细管向上蒸发水分。中耕锄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地,不同的苗,不同的时间锄地的作用都不相同,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巧锄。农民对玉米的锄地很讲究,锄地的深度应掌握“头次浅、二次深、三次要适中”、“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一般定苗前宜浅锄,深度4~6 cm。定苗后宜深锄,一般15~20 cm,以便根系深扎。拔节前中耕也要适当深一些,以利夹行培土。这时深中耕虽会切断部分细根,但又促使新根发生和深扎根,扩大吸收营养面积,促进土壤熟化。从纵横2个方向进行深中耕,彻底消灭株间杂草,还有利于蓄水保墒[4]。
玉米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对土壤通气有较高的要求。据试验,玉米苗期土壤通气良好的,单株干重99.4 g,土壤通气不好的,单株干重仅63.1 g。当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为10%~15%时,最适宜玉米生长,含氧量1%时,根系就会停止生长。因此,以根系生长为主的苗期田间管理,多中耕特别重要。既利于提高地温,抗旱保墒,又利于促进土壤通气,调节水肥营养,增强根系吸收肥水的能力。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通气就有肥,通气就有水。玉米苗期过干、过湿对根系生长都不利。夏玉米往往由于土壤过干,缺苗断垄严重,不易保障全苗和发壮苗,影响形成壮株。夏玉米往往由于土壤过湿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叶片发黄,叶鞘紫红,根系发育不良,形成所谓的“苗涝”现象。
3.6增施磷肥促根长用深水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同肥料对作物根系的影响观察看:夏玉米不施磷肥时平均产量2 250 kg/hm2,连续几年施磷后,平均产量达到6 000~9 000 kg/hm2。笔者也对夏玉米进行增施磷肥试验,其结果氮磷配合施用,不但能提高氮肥利用率,还能促进根系发达,根多根长,广泛利用土壤水分,多利用土壤深层水分,节约水费,促进丰产。玉米根系分布的深度,一般在1 m左右,最深的可达2 m,根系重量占全株重量的16%~25%,60%~70%的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中。旱地玉米的根系分布深,水浇地根系分布浅。据试验,拔节期一次施碳酸氢铵1 50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在成熟时有次生根层7层,单株地下鲜根系重1 789 g,平均产量8 325 kg/hm2,比单一施氮肥750 kg/hm2(有次生根层5层)多2层,地下鲜根重1 618 g多171 g,平均产量6 990 kg/hm2,施磷比不施磷增产19.1%。因此,玉米增施磷肥是增加根系数量、增长根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4参考文献
[1] 王在德.玉米[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2] 李立科,张航,张润辛,等.在渭北一年一熟的旱地农区改引水灌溉为就地开发[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2):126-129.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生育状况;影响因素
伴随着腹腔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快速提高,诸多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都需要有效确保脏器的完整性,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手术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1]。为了研究在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过程中,腹腔镜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生育结局进行随访,并且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10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A1组与A2组。在A1组53例患者中,具有异位妊娠病史的患者10例。3例患者已经将一侧输卵管切除,7例患者(同侧输卵管妊娠)选择实施保守性手术治疗;在A2组53例患者中,具有异位妊娠病史的患者12例。出现同侧输卵管妊娠的患者8例。A1组与A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2±4.2)岁以及(27.2±3.82)岁;停经时间分别为(45.6±4.9)d以及(46.2±4.6)d;患者手术前血HCG值分别为(1744.2±1461.3)IU/L以及(1558.8±1397.2)IU/L;患者输卵管包块直径分别为(3.3±0.8)cm以及(3.2±0.7)cm。对比A1组与A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针对所有输卵管妊娠患者,主要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以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方式进行麻醉,首先针对患者实施腹腔镜检查,最终做出准确诊断,选择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方法。
针对A1组患者,主要选择保守性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伞端妊娠患者,主要选择在伞端将胚胎组织取出,利用水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冲洗,找到出血点,针对患者选择双极电凝止血的方法;对于壶腹部以及峡部妊娠的患者,将其积血吸净,将病灶有效暴露,找到患者胚囊在患者输卵a管中着床的位置,顺着患者输卵管表面肿胀薄弱程度最严重的位置线性切开(纵向),直至患者输卵管的管腔,将妊娠物有效暴露,在患者妊娠物以及输卵管之间利用冲洗器进行反复冲洗分离(正压冲洗),直至患者妊娠物绝大部分被剥离后,将其取出,避免对患者妊娠组织造成搔刮以及挤压。对于创面出血较少的患者,可以选择一边进行冲洗一边对患者实施双极电凝止血;针对出血活跃的患者,首先将双极与患者妊娠段腹侧贴近,并且针对患者输卵管系膜内血管实施电凝止血,之后观察患者创面出血的情况,对患者实施止血。如果患者的输卵管出现了破裂的情况,并且出血情况严重时,可以首先针对患者输卵管系膜内血管进行电凝,之后将妊娠物取出[2]。
针对A2组患者,钳夹患者患侧的输卵管,从患者伞端开始对患者的输卵管的系膜依次进行凝切,直至患者近宫角的位置,将患者的输卵管大部分切除,在胶袋中放置并取出[3]。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本次实验数据的研究与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利用Logistic完成本次实验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A1组与A2组患者完成手术后再次妊娠的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2~3年的随访发现,两组之间出现再次宫内妊娠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输卵管切除术同对患者实施保守性手术完成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有所相似,患者对侧输卵管的情况对患者是否能够再次妊娠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能够得出,患者宫内妊娠同患者输卵管是否通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得出,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的准确结果便是,患者完成保守性手术后,其患侧输卵管是否通畅对患者生育功能的恢复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采用腹腔镜保守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体现了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临床再次宫内妊娠的概率较高。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应该在早期对其实施腹腔镜保守手术,能够成功改善患者完成手术后的生育功能,针对需要将生育功能保留的异位妊娠患者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符爱珍,张颖,廖靖.腹腔镜保守手术对输卵管妊娠并存输卵管病变患者术后生育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2(25):225-226.
关键词:玉米;环境条件;生长发育特点
1 玉米生长发育特点
1.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幼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
1.2穗期阶段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形成茎秆敦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
1.3花粒期阶段
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称为花粒期。玉米抽雄、散粉时,所有叶片均已展开,植株已经定长。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营养体的增长基本停止,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阶段,出现了玉米一生的第三个转折点。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粒重,达到丰产。
2 玉米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温度
温度是玉米生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与玉米生长快慢、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玉米正常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 ℃,在10 ℃~40 ℃范围内,温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反之,生长速度愈慢。通常以10 ℃作为玉米生物学零度,高于10 ℃的温度才是有效温度。玉米生育期间的有效积温与生育期关系密切。生长期间的温度较高,达到品种所需有效积温的天数少,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
玉米种子在6 ℃~7 ℃时开始发芽,速度极慢,且易霉烂;28 ℃~35 ℃发芽最适宜;据观察,温度10 ℃~12 ℃时,播种后18~20 d出苗,20 ℃时仅需要5~6 d。春玉米遇0.5 ℃~5 ℃低温,都对生长带来抑制作用,严重时使幼苗致死。土壤温度20 ℃~24 ℃最适于玉米根系生长建成,低于4.5 ℃根系生长基本停止;高于35 ℃,生长速度亦显著降低。温度也影响侧根粗度,温度越高,侧根越细。
茎生长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茎生长最适温度为24 ℃~28 ℃,低于12 ℃生长停止,12 ℃以上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高于32 ℃时生长速度降低。温度高,茎生长快,节间细长,机械组织欠发达,秆细弱,易折倒。
温度与出叶速度关系密切。茎生长点处在10 ℃以下时,叶片伸展速度极慢,在12 ℃~26 ℃范围内,各叶伸出速度与温度呈直线关系,31 ℃~32 ℃时出叶最快,温度再升高,出叶速度反而减慢。
玉米开花散粉期间的适宜平均日温为26 ℃~27 ℃。温度高于32 ℃,空气相对湿度接近30%,土壤相对湿度低于70%时,雌穗吐丝缓慢,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拖长,花期不能很好吻合,雄穗开花持续期缩短,花丝、花粉生活力降低,受精不良,秃顶缺粒。
玉米子粒形成与灌浆的最适日平均温度为22 ℃~24 ℃,低于16 ℃,灌浆速度减慢,粒重降低,成熟期推迟。
2.2光照
玉米属短日照作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发育较快,长日照条件下发育缓慢。一般在每天8~9 h光照条件下发育提前,生育期缩短;在长日照(18 h以上)下,发育滞后,成熟期略有推迟。早熟品种对光照周期反应较弱,晚熟品种反应较强。
光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通过有机物质的合成、供应量而影响植株的生育状况。在较强光照下,合成较多的光合产物,供各器官生长发育,茎秆粗壮坚实,叶片肥厚挺拔;在弱光照下,光合产物较少,茎细弱,坚韧度低,叶薄易披。光质与玉米的光合作用及器官发育有密切关系。在红光下,光合作用强度大、效率高;在紫光下,光合强度弱、效率低。一般长波光对穗分化发育有抑制作用,短波光有促进作用。日照时数对玉米产量有明显影响,日照时数充足,玉米容易获得高产。
2.3水分
水是玉米进行生命活动需要量最多的物质,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水与玉米器官建成有密切关系。土壤表层疏松,底墒充足,可促进根系生长,根量大,入土深;相反,土壤表层水分过多,通气状况不良,则抑制根系发育,根量少,入土浅。水分过多,茎叶生长快,茎嫩秆长,叶薄易披,坚韧性差,容易倒伏。干旱缺水,则抑制玉米正常生长,茎秆矮,叶片小,光合速率低,干物质积累少。水分供应适宜,植株的输导、光合性能正常,生长发育速度适中,利于高产抗倒。
2.4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是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条件之一,对产量形成有很大影响。用氮、磷作种肥的玉米,根系干物重比对照增加37%;肥料种类、用量及施肥时期对玉米生长有显著的影响。氮、磷、钾肥用量足、比例适当时,植株生长正常,粗壮坚韧。缺氮或缺磷时,植株矮小,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低。氮、磷充足,钾肥缺乏时,茎秆基部节间易裂易折。
地理科学,它除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外,还具有开放性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广阔的空间范围。所以,地理学习过程不提倡将学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去探究发现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还可在走入生活、关注社会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接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提出了本学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对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中知识与生活相悖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现象,指导构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统一的理论课程,意义重大。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着特征。“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可见《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学习过程要求不单单呈现给学生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更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获取直接经验。
二、乡土地理教材的开设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
首先这是由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决定的。
1、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注重了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它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是由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的。乡土教材编写为了体现这些理念,已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了以下特征:
1、将促进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重点放在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
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而乡土地理内容编制时则遵循了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3、将案例教学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教材实施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1、新理念促使教师构建了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材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驾驭地理教学的瓶颈,他们已不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几点一线的狭小空间,而是向书外,向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构建了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是吸收了先进的理念,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
2、调整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师这时则会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关键词】英语听力;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1-01
1)2012年度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复合型人才英语听力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复合型人才英语听力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L-2013-1387)
3)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英语视角下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研究》,项目编号:2013-QN-520)
听力能力在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处于薄弱环节,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本文简要分析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克服英语听力中的障碍从而提高英语听力。
1.影响听力提高的因素
1.1 语音因素
语音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根据语言认知理论,言语构建在提高人们听力的过程中起基础作用。很多英语学习者因为自身发音不准确而影响听力,没有重视语音的重要性,错误发音甚至不会发音,因此在听到单词的正确发音也无法辨别。另外听力中的语音变化也阻碍学习者的听力理解,如:单词的重音、语句重音、音的省略、同化、连读、省音、失去爆破、浊化等。学习者语音基础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以连读为例,英语口语中的连读是很常见的,词与词连读后会出现语音重组问题,从而造成误听,影响听者对整个语段的有效理解,对此要格外注意。
1.2 词汇和语法因素
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若没能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即使在听的过程中能模仿出听到的声音,也无法把它与其所代表的词汇联系起来,影响听力整体理解水平。语法也如此,它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有声材料,使我们正确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者与承受者以及虚拟、事实等情况。英汉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如英语复合句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有时放在句首,有时倒装,而汉语通常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语序,例如:What do you think I should do about the pair of shoes I bought yesterday?(对于我昨天买的这双鞋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只有听者的语法和逻辑认定能力参与了对语音知识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1.3 母语因素
由于受母语的负干扰,学习者过分依赖母语的辅助作用,一听到或看到英语,学生的思维还定在汉语和英语的转换上,作为无意识思维层面存在的母语思维始终存在于二语学习中。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因为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许多英语句子并不对
等于汉语句子。这样在听力课上,由于语音材料播放较快,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一句的汉语翻译时,材料已经转到下一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的效果。
1.4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忽视,都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从而听力理解产生障碍。在听力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十分熟悉,那么听起来就比较容易,如果听力材料中含有有关英美等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方面文化背景知识,若学生不了解,即使材料中无任何生词, 学生也很难理解其含义。
1.5 心理因素
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听力焦虑主要体现在心情紧张,缺乏自信,心理素质差。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心理素质好、充满自信,那么在听音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听力理解率极高。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通常学生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心理障碍。在听力中,学习者的情绪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从而产生恐惧心理,精神高度紧张,造成思维僵硬,一旦在某个地方卡壳就溃不成军,只好放弃,也就谈不上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
了解了上述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我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逐步提高英语听的能力。笔者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实践看,如下对策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听力能力。
2.提高英语听力的对策
2.1 强化语音教学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其本质的物质外壳是语音,语调。语音方面,主要是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英语教育水平差异很大,一些学习者的发音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花时间给学生正音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有声资源如收音机、录音机、MP3等跟读,掌握发音要领,尽量模仿;在听力教学中要注意话语中语音的知识,如:因素辨别、句子重音和语调。让学生了解一些语音知识,包括音标的读法、音节的划分、单词的重读与弱读、音的同化、音的连读、失去爆破和语调等等。
2.2 巩固词汇和语法
词汇方面,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言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学习英语不记单词是不行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哪怕是听到一个生词,他们都要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整段材料的理解。拼音文字的最大优越性就是词汇的读音与拼写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特点,会读的单词自然会拼,按读音记忆的单词也不易遗忘。所以,我们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及听力所必需的词汇,做到音、形、义相结合。除了要求学生花大力气记忆单词外,还要给学生讲解构词规律,比如前缀、后缀、复合词等,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同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所学词汇。
语法方面,很多学生掌握语法知识不是很牢固,所以仍然可以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就一些重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2.3 克服母语干扰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克服以汉语为母语的干扰,有意识地培养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充分利用英汉语共同之处,积极发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英语学习是学得和习得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学得或习得受语言环境影响很大。
2.4 有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提高听力,就要了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做为学生,要有意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语言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要进行详细介绍外,还应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将文化教学贯穿到英语教学中去。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有关人文、地理、历史、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王佐良先生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途径之一, 就是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 如电视、录象片、录音带、电影、报纸、杂志、书。”
2.5 培养学生自信心
良好的心态是提高听力水平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在听说训练中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平和、轻松的心理氛围。实践证明:听力理解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积极参与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语法、词汇、常识等)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解码。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集中而情绪又不过度紧张的心情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
提高听觉器官接受声音信息的灵敏度,达到理想的听音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者听力能力的提高与其学习状态、词汇量,语音、及其对英美文化、习俗的了解及教学模式都有极大的关系。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操练和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 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2].
[2]丁爱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