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近年来中药的发展迅速,特别是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后,中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中药现代化尚无重大突破。这就要药学人员努力从不同方面去分清楚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中药的资源管理,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使中药的现代化升华出一套现代中药理论,让现代化中药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关键词】:中药,传统,现代;区别;联系
1中药的一些概念
1.1中药的概念及定义:中药指的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包括了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民族药及其制品,中草药提取物,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
1.2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指收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成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的总称。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制剂主要以生药粉入药制成的膏、丹、丸、散、汤等。
1.3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传统中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实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适应中药。
现代中药:近现代中药主要指员怨远园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4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中药指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或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砸早猿、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5后现代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包括:(1)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联苯双酯(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双环醇(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小檗碱、麻黄素、伪麻黄碱等;(2)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3)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4)药材代用品: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5)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2区别与联系
传统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躁、配伍反畏、功能、主治和配伍(君、臣、佐、使)等中医属性内涵为特点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以传统中药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制备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两者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2.1区别
2.1.1用药部位:传统中药用药部位以原生药材入药,不讲究药材中的具体成分,或以药材直接服用,或以药材煎煮入药,或以药材粉末制成的粗糙剂入药。而现代中药的用药部位比较讲究,对药材的成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多数中药入药均需弄清楚其有效成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为哪一类。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已从有效成分发展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效部位指有效成分含量占整个入药浸膏50%以上的那一类化合物,如紫草素含量超过紫草提取物50%以上,那么紫草素就为有效部位。有效单体指单体成分含量占提取物90%以上的单一成分,如左旋紫草素在紫草提取物中的含量超过90%,那么提取物中的左旋紫草素则为有效单体,有效单体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方向。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其有效成分是否清楚。
2.1.2药物剂型及制备方法:传统中药制剂主要以膏、汤、散、丸等入药,而现代中药制剂则在汤、散、丸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今中药制剂已与西药制剂相差无几,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凝胶制剂,速溶制剂,缓控释制剂,脂质体,注射剂等等。在制备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仅以煎煮、粉碎过筛加以适当的辅材制成相应的膏、汤、散、丸等粗糙制剂。现代中药制剂则应用先进的科技,以科学合理的制备方法制得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的创新,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中。
2.1.3药物质量:传统中药的质量往往以有效无效作为评价标准,未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稳定性,毒副作用难以判断。人们常在用药中发现:同样的配方及其制剂,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服药,疗效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这均是由于传统中药质量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现代中药的质量从药材一开始就得进行质量控制(指纹图谱),质量不合格的药材不得药用。对整个制剂的研究开发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制备的制剂还得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和国家的其他标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制剂不能作为药品在临床上使用。从上述可看出,两者在质量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是否有质量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4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的历史社会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传统中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中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中药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吸收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制剂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融合。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对每味中药的成分、含量、药理及作用于人体的过程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与传统中药的理论相区别开。
2.2联系
2.2.1药材来源:药材的来源不外乎均来自于野生或种植,不论产地如何,只要药材的质量符合质量要求,均可入药。中药材虽有地道之称,但也仅仅是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所以从药材来源的角度说,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实质的区别。
2.2.2物质基础:作为药品应用于临床,不论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其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质基础、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否一致,临床上延胡索应用于止痛,其中起效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这是公认的事实。
中图分类号:R28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85-01
药物的品种与临床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关系很大。各地习用药材的相互流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甚多,造成药材的品种混淆,给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隐患。以下就冬葵子和川贝母的混淆品及伪品的性状及功效应用予以介绍。
1 冬葵子与苘麻子的区别
中国药典收录的冬葵子是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在药材市场上,作为冬葵子入药,有的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oln theophrastii Medic,(A.avicennae Gaertn.)]的干燥成熟种子。《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古代医籍,均将二者分属于二种不同品名的药材。二者在性味功能上也完全不同。但现今市场上药用冬葵子,大多为苘麻的种子。现将二者的性状及功效加以区别。
1.1 性状特征 冬葵子呈扁球状盘形,直径4mm~7mm,外被膜质宿萼,宿萼钟状,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的微带紫色,先端5齿裂,裂片内卷,其外有条状披针形的小苞片3片,果柄细短。果实由分果瓣10~12枚组成,在圆锥形中轴周围排成1轮,分果类扁圆形,直径1.4mm~2.5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具隆起的环向细脉纹。种子肾形,棕黄色或黑褐色。气微,味涩。苘麻子呈三角状肾形,长3.5mm~6mm,宽2.5mm~4.5mm,厚1mm~2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有白色稀疏绒毛,凹陷处有类椭圆形种脐,淡棕色,四周有放射状细纹。种皮坚硬,子叶2枚,重叠折曲,富油性。气微,味淡。
1.2 主要化学成分 冬葵子含多糖、酸性多糖、中性糖、肽聚糖、脂肪油和蛋白质。苘麻子含脂肪油、亚油酸、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
1.3 性味功效 冬葵子:性凉,味甘,涩,归大肠、小肠、膀胱经。清热利尿,消肿。用于尿路感染,尿闭,水肿,口渴。苘麻子性平,味苦,入肝经、大肠经。清热利湿,解毒,退翳。用于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痈肿,目翳,瘰疬。
鉴于以上几方面的区别,虽然二者在药性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临床应用上差别很大,故在经营使用中应严格区别药用,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2 川贝及其伪品区别
2005版中国药典中所收可作川贝母正品应用的为以下多种百合科植物的干燥鳞茎:甘肃贝母(Rritillaria przewalskiiMaxim.);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川贝母(Fcirrhosa D.Don);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药典另列条收载与川贝功效类似还有:伊贝母(百合科伊犁贝母F.pailidiflora Schrenk)和背后疆贝母[karelinii(Fisch)Bak.];太白贝母(F.taipaiensis P.Y.Li)等。云南市场上常见伪品有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L)Kunth)的干燥鳞茎(草贝母);百合科老鸦瓣(Tulipa edulisBaker)光慈菇。对这些品种的性状鉴别如下。
2.1 川贝母性状特征 川贝母主要来源于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卷叶贝母、梭砂贝母,前三者鳞茎根据性状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梭砂贝母的鳞茎习称“炉贝”。松贝:类圆锥形或心形,高0.3cm~0.8cm,直径0.3cm~0.9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外层鳞叶2枚,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状,习称“怀中抱月”。顶端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基部平,微凹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或微甜。青贝:球形略扁或圆锥形,高0.4cm~1.4cm,直径0.4cm~1.6cm。表面黄白色,外层鳞叶两枚,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枚~3枚。质地、断面、气味类松贝。炉贝:长圆锥形,高0.7cm~2.5cm,直径0.5cm~2.5cm,表面类白或浅黄,有的具棕色斑。外层鳞叶两枚,大小相近,状如马牙。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钙钝。质地、断面、气味类松贝。
2.2 川贝母伪品性状特征 光慈菇(老鸦瓣):卵圆锥形,高1.0cm~1.5cm,直径0.8cm~1.0cm,表面粉白或黄白,光滑。单瓣,一侧有一浅纵沟自基部伸向顶端,顶锐尖,底圆平。质硬脆,富粉性,味淡。丽江山慈菇:不规则类圆锥形小块,高1.0cm~1.5cm,直径0.6cm~1.0cm,表面黄白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一侧有一浅纵沟自底伸向顶,顶渐尖,基部有一个座盘中间有一点。质坚难折,断面角质或粉性,气微,味苦而辛麻。
2.3 性味功效 川贝母:味苦、甘、微寒。归心、肺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丽江山慈菇(草贝母):气微,味苦辛麻。散结止痛。治乳腺癌、鼻咽癌、唾腺肿瘤、瘰疬、痛风。光慈菇:气微,味淡。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咽喉痛、瘰疬、痈疥肿毒、蛇虫咬伤。
【关键词】 中风回春丸; 显微鉴别; 刚毛
Abstract:ObjectiveTo identify Pheretima.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Scolopendra, Scorpio.,Bombyx Batryticatus in Zhongfeng Huichun pill.Methods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as adopted.ResultsFive animal durgs seta identical characters clear and easy to be distinguished.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imple,accurate and reliable,may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is preparation.
Key words: Zhongfeng Huichun pill;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Seta
中风回春丸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由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地龙、土鳖虫、伸筋草、川牛膝、蜈蚣、茺蔚子、全蝎、威灵仙、僵蚕、木瓜、金钱白花蛇19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淤、舒筋通络之功效。用于痰淤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口眼歪斜[]。该制剂中地龙、土鳖虫、蜈蚣、全蝎、僵蚕5种动物药均为原粉入药,但其标准中没有根据动物刚毛的显微特征进行鉴别的描述。本实验对中风回春丸中5种动物药刚毛进行了鉴别研究,以期为含动物药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和试药
日本奥林巴斯BX51生物显微镜,Dp70显微数码照相系统;中风回春丸(广州敬修堂股份有限公司,批号G02016)。
2 方法与结果
取成药少许,加水溶去包衣,用乳钵研碎后取少量,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见图1。
2.1 地龙的显微鉴别刚毛浅棕色,完整或碎断,表面光滑,略呈角质状,有的表面可见纵向条纹。一端钝圆,另一端稍尖,中部稍粗,略呈“S”形弯曲。完整者长180~300 μm(252.50±49.21,n=8),毛干直径23~30 μm(27.38±3.81,n=8),不见髓质。
2.2 土鳖虫的显微鉴别刚毛棕黄色,表面具纵向纹理,毛根颜色稍浅,光滑多歪向一侧。根据形态不同分为长刚毛和短刚毛两种,长刚毛长110~210 μm(150.00±48.99,n=6),毛干直径13~20 μm(17.33±2.80,n=6),髓质颜色稍浅,具不规则横隔,髓腔内多可见黑棕色颗粒状物断续填充,髓质直径2~8 μm(5.00±1.90,n=6),髓质指数15~53(20. 56±11.24,n=6)。短刚毛毛体短小如钉角状,长75~90 μm(81.25±7.50,n=4),毛干直径15~18 μm(16.50±1.73,n=4),髓腔具不规则横隔,有的可见黑棕色颗粒状物断续填充。
图1 中风回春丸中动物药刚毛显微特征图(略)
2.3 僵蚕的显微鉴别刚毛浅棕色,多碎断,平直,表面光滑。长250~480 μm(375.64±58. 67,n=6),毛干直径15~38 μm(29.63±7.98,n=6),髓质明显,髓腔内缘呈波浪状弯曲,内可见浅黄素颗粒连续填充,髓质直径15~25 μm(19.79±5.89,n=6),髓质指数48~75(52.70±11.21,n=6)。毛根呈平截状。
2.4 全蝎的显微鉴别刚毛棕黄色,多碎断,平直,表面具纵向条纹。毛根对称收缩呈平截状,基部颜色较毛体浅,呈黄白色。长310~480 μm(389.73±68.71,n=3),毛干直径13~21 μm(15.75±4.67,n=3),髓质不明显。
2.5 蜈蚣的显微鉴别刚毛黄色,毛体较细,平直,表面光滑。长125~140 μm(130.70±10.45,n=5),毛干直径4~8 μm(4.50±3.31,n=5),不见髓质。
3 小结
我国现有药用动物种类较多,一些常用品种的混用及掺伪现象较为严重,这些易于混淆的动物药仅从外观上鉴别比较困难,对于成药中的动物药则更难鉴定。刚毛作为动物体壁的附属物,不仅具有明显的显微特征,而且具有生物学稳定的特性,可用于动物种间的鉴别[2]。通过对中风回春丸中5种动物药表面刚毛的鉴别可知,可根据刚毛的特征对5种动物药进行鉴别。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含动物药中成药的鉴别提供资料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75.
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4-01
药物治疗是当今人类用于缓解、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主要医疗手段。研究了解药物药性、功效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是药物研究的首要目标。多年来,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和大量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体针对单一药物的免疫性越来越强,各类耐药性案例大量出现,旧药效能大大降低。但由于中药来源于品种有限的天然动植物和矿物质,新品种发现难度极大;西药主要依靠化学合成,研发日趋艰难,指望大量疗效好的新类型药物快速出现极不现实,必须充分挖掘发挥现有药物的功效,因此打破中西药之间的屏障,中西药相互为用,取长补短的联用方式已成为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疾病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中西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医药理论体系,中西药联用难度较大,一旦用药不当,则会引起疗效降低,病情加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等后果。通过西药中药化的科学研究,运用中药理论体系来指导中西药的搭配使用,将有效提高中西药临床联用的疗效。
1 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
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用药机理不同。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中药多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更佳的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 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使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中药和西药,其有效成分都是化合物分子,正是这些单一或聚合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决定着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因此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临床医学实践也已证明,西药在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某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关系, 体质差者反应强,体质好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3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西药的中药属性。从现有西药的特性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其吸收转化方法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现有西药的特性也为临床研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西药绝大多数均是化合物单体,其物质分析已达分子水平;药效明确,生物活性已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大部分西药均为临床药物,以此为基础研究确定其中药学的基本特性与内容十分方便。临床研究可以通过先诊断清楚疾病后,选用针对该病的西药,在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又最少的病症中,建立或验证该药最适合用于中医的某个症型和寒热属性以及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要素。临床研究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临床-临床经验-临床理论-反复验证于临床-归纳为药物属性。
中成药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精粹。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上,也发挥着较大作用。随着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与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中成药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稳步发展。本文试图根据中成药临床使用效果,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
【关键词】
中成药;使用效果;质量;把控;前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制剂。在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西医和西药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医药由于见效慢,生产费时费力,应用不便慢慢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现代医学药品,主要是西药,新药研发难度日益加大,毒副作用也难以把控。因此医药研发的视角转回到传统中医药的研发。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区别,正确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探讨的基础上,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
1 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制剂成品。除了中成药之外,中药还包括传统中药材。中药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还有特定药效功能的酒。中成药是一旦药方确定,那么在药物成分以及药量上都有固定的标准,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的,有丸、膏、丹、散等不同成品制剂。传统中草药则是按副抓的草药,需要根据病情和自身特征,自己熬制而成的。
中医相对就有西医,那么中药就和西药相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西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它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常见的西药有青霉素、止痛片、阿司匹林等。
中西医虽然都是帮助人们接触病痛,恢复健康,但是它们的医学原理有很大不同,因此中药与西药也存在差别。首先从最基础的药学成分来讲,中药大都是由动、植物和部分矿物质进过现代工艺加工的活性物质群构成,而西药主要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其次,通过药品构成成分和医学原理可以得知,西药追求见效快,治标,中药要从根本上解决病症,见效较慢,治本。中、西药各有差异,只是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好病症对症下药,急性病用西药控制,慢性病就用中药调理。总的来说,西药是各个击破,直达病灶;中药是要整体调理,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2 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在临床使用上,中成药也发挥着较大作用,但是,关于中成药的普及度和适应病症、治疗效果等问题缺乏系统的临床调查。因此笔者对本地区多家医院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基本资料情况的收集,随机选取本地医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1月这11个月中药的出库数量,使用中药制剂的病人情况以及使用人数,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共计使用样本800个,男480例,女320例,平均年龄40岁。
本次样本分析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如果对于问卷中回答不准确之处需再次进行核实。调查主要内容是:医院是否采用中药制剂,有的话,主要是什么方面的药物;使用的中成药剂型是什么,对中成药使用的建议与看法;自己所在医院中成药使用的效果如何。本次主要是调查了本地8家医院,基础的中药种类100多种,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回收70份,数据都有效,总体有效率达87.5%。
通过调查显示,本地8家医院基本上都在使用中成药,但相对于医药的应用范围来说,中成药使用比例明显偏低,没有一家医院开设有专门的中药房。目前医院的中成药主要用来治疗传染性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等,对心血管疾病等应用较少。中成药虽然目前应用范围较窄,但是在各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对传染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最好,相对来说泌尿系统和皮肤病效果一般。
目前,从部分医院的临床使用结果来看,中药的发展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为了促进中医药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质取胜,在质量和药效上下功夫。
3 中成药质量严格把控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制成,传统中药没有严格的限制。以往中成药大都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对于如何辨认药品质量则显得十分困难。只能从形状、颜色、味道上进行初步把握。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提高药品提高,发挥药品药效,必须从基础做起。
1)控制中药材质量。从中药材的生产源头进行严格监控,到药材的栽重、加工和制作等配套环节都进行严格监控,进而规范药材质量。
2)中药成分测量方法研究。为了确保中药的优良度,必须尽量测定量的标准,使之符合中医药理论内质要求。现有的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高效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法和裂解气相色谱法等其他方法。
3)中成药质量方法新研究。中成药的质按基本都局限在药材的组织结构显微鉴定和某味药材中某种单一有效成分的薄层色谱斑点定性上,这个定性必须对中成药中每味药做出定性鉴定,而且要判断每味药之间量比关系与处方的关系。中成药质量方法新研究的代表是色谱峰值定比法,用此方法可以很好控制中成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成药制剂一旦药方确定,那么在药物成分以及药量上都有固定的标准。因此成药制剂没有传统中草药的煎剂方药来得灵活,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成药的制作和质量检测还存在很多未确定因素,因此要使得中成药制剂同西药现代化生产还有待发展。
4 中成药发展前景
现代医学药品研发难度日益加大,毒副作用也难以把控,医药研发的视角转回到传统中医药的研发。现有医药市场数据显示,中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行业稳步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区别,正确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探讨的基础上,并且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推广中成药的使用,促使中药现代化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凯红.中成药临床使用现状探讨[J].海南医学,200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