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导向 双任务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一、背景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基本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听甚至占据了45%的时间(Rivers,198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氛围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内对话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际商贸和服务人才培养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存在情感障碍、缺乏语言环境、听力输入量不足、传统听力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造成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只要走出课堂,离开教材的标准录音,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就几乎听不懂国际人士说的英语。加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生源的英语基础水平逐年下降,给国际化环境下的商贸和服务人才的国际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12征求意见版)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核心能力即听说能力。近年来,国内英语听力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逐渐被关注,并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二、听力教学研究

1.何为“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

“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即在多元化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设定,在教学资源和环境上,从时空上(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进行“双向”布局的深层次立体混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当前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涵盖教学的各个因素。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还充分涉及了学生的各段校园时间,全力营造浸泡式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效难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增加英语听力输入。

2.基于问题导向的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英语听力的教学问题,根据知网的“英语听力+障碍”模糊匹配主题期刊文献检索,截至2017年10月,获得1207条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搜索结果。期刊文献的相关主题关键词,主要覆盖英语听力、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对策,以及听力教学、策略、障碍因素等元素。根据基于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研究结果,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两大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涉及语音、语调、语流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则涉及情感、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听力技巧等方面。在给出的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和策略,目前还比较缺乏英语听力学科性的综合性整体规划。

3.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

近代国外的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MalleyChamot1990)。国内的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策略教学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王宇2000;杨坚定2003)。所以,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教学的(苏远连2003)。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研究证明其行之有效,相关改革研究近年来曾经掀起热潮(王宇2002;赵丽萍2010),但是针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双任务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高职生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灵活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学校进行了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在传统听力教学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张晓雪,201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移动软件的应用目前基本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很少有学校纳入教学计划来组织实践。所以,线下课堂+线上APP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也给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外实践环境。然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英语类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涵盖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对英语听力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力障碍、焦虑情绪、听力理解认知模式等方面。在给出的问题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独立元素的分区操作,涉及课堂外补充听力输入的具体操作甚少,缺乏英语听力学科的课程综合元素整体设计。综上所述,如何紧密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更好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服务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议题。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1.“两双”式教学改革整体情况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既有英语听力教学的共性问题,也有因为其生源特点而产生的个性问题。其中,紧张焦虑、动机不足、信心缺失等情感障碍问题,和时间、频率、容量、形式等多方面的英语输入不足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方法性缺失的学习机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职学生个性问题。为了充分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培养中存在的情感障碍、输入量不足、学习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当下高职英语听力学科综合设计的空白,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听力课题组基于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的改革实践和完善中,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入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科技新元素摸索出了一套浸泡式覆盖、在多元化课堂教学上执行“双任务”(知识+策略)、在时空上实施(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双向”布局的立体混合式“两双”教学模式。

2.具体改革措施和手段

(1)多元化课堂实训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1982;Ellis,2011),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尝试,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在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添加了简述、复述、讨论的听力理解检验环节,和从输入到输出的交际迁移环节。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增设了模仿、表演、编演环节。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对学生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同时,还增设团队成绩,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英语听力教学载体上,课题组还打造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题材和内容丰富、风格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视频材料辅助,训练学生对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英语语音和语流的感知度和辨识度,建立起英语声音记忆的图式认知和应激机制。(2)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感知、分析、利用的三个阶段中存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对所听到的单词形成认知表象、无法弄清听力内容的关键概念等听力障碍。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解除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机制,课题组开创性地把本科新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策略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教授相关英语听力策略,实施了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方面,课题组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在线上进行英语听力实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流程结构化的设计,和视、听、说多媒体交互训练内容的集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相关主题模块的相关环节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时长和成绩由系统平台进行自动化记录,实现对学生的监控督促和激励,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补充英语听力的输入量,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题组还引入各种侧重于不同功能的免费移动客户端APP。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介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弱项和兴趣爱好选择使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英语听力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线下学习方面,在校园内,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进一步固化学生在英语听说课堂上训练的交际技巧,提高实际交际场景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在校园外,课题组抓住各种省内各种外事机会,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场景下用英语语言服务的学习观摩的社会实践机会,派出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炼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整体效果情况

经过采取教学“双任务”,时空上“双向”布局的“两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输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在容量、内容类型、场景类型、语域类型的有效倍增。同时,课堂内外不同时空的英语听说丰富练习场景,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下参与,降低了情感过滤,增强了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校内,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级别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关赛事中,屡有学生表现优异,创造佳绩。在校外,在涉及英语听说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立体混合时空全覆盖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收效良好。该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2.具体效果

(1)实施多元化课堂实训的效果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采用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变化的活动形式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兴奋感,从而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分散学生紧张焦虑的注意。输入和输出交互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流的听力敏感度和专注度,巩固对英语相关语汇的声音记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引入的小组合作机制,和评分中增设的小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同龄认可感和归属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提高了教学能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实施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的效果课题组打破了高职学生只需英语听力实训,不需要听力策略教学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把适用于本科的英语听力“双任务”教学应用到高职学生上。通过实施高职英语听力的双任务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策略缺失的问题,建立起了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的方向感和信心。(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APP等线上资源,和校园内、社会上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听说资源的立体化整合,充分构建起了高职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环境,很好地弥补了高职学生课堂输入量不足、形式内容单一、难度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并实现和老师、同学、外国人这几种不同对象的真实性多层次的交互输入。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社招;培养模式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快速发展转为内涵发展,就业结构性缺口、产业升级导致的隐性失业、智能制造引发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矛盾凸显。高职百万扩招应运而生,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如何实现社会生源“规模扩招、标准不降、质量不减”的质量型扩招,是中央部署此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生源特点

相较于传统生源,社会生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理论基础薄弱。一方面退役军人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些高中肄业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离校多年,虽然要求具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但知识早已遗忘。生源总体知识体系不足。

(二)学习意愿强烈。社会人士已在社会摸爬滚打,或失业、或待转型、或因岗位所需,相对于传统生源,凸显市场导向,发展诉求强烈,学习意愿更强。而这背后的动因是能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三)行为自主性强。社会生源受家庭羁绊,日常事务繁多,难以脱产全日制学习,且个体学习时间、习惯各不相同;行为自主性强,难以服从统一安排。社会生源的特点及发展诉求无疑会倒逼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颠覆性变化。高职院校应拓宽视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扩招百万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与这项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以“学习者”为中心,办学定位向就业导向型转变,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

三、会计专业背景及现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办于1912年安徽公学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先后总结和凝练出“精核算,善理财,能经营,懂公关”“教学做统一,岗证学一体,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逐渐形成了以校内模拟为主体,以校外行业跟岗实习、“互联网会计工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层次多元,目前社会招生占比超过20%,且未来它在生源中将占据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关乎质量型扩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四、会计专业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在坚持会计专业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改革与创新社招人员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发整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体系,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作用于学习者,质量保障机制贯穿始终。(图2)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工巧匠,引进来、走出去。师资队伍是社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而现实却是: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导致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实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扩招使得原本已经不足的教师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快速有效实现合格教师的补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路径1:师企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社招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我校会计专业大账房公司的先进理念、雄厚的软件开发团队、高水平的会计队伍,采用“师企对接”、校企合作共育“双师”等方式,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稳定的专业教师团队。路径2:区域联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库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同周边的企业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区域联盟,以此构建相应的研究基地,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并以区域联盟作为依托,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智库体系,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以及引进教师等形式,构建交流机制。

(二)解构与重建教学资源,服务日常教学。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学生课堂外知识点的查缺补漏。社招人员基于其行为自主性强、难以集中授课的特点,教学资源库作为其主要学习对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与重建、系统组织与设计,盘活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学习主体的需要。路径1: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务学习者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教学资源库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过程预设和学习指导与服务,让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轻松,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路径2:注重资源呈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者有章可循将所有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活动之间紧密联系、逐步推进,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较差、学习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使学生学习过程有章可循。路径3:资源深度开发、空白开发,对接专业前沿一方面会计专业紧跟财政和税收政策,资源的深度与持续开发非常重要。除了建设新课程资源外,注重对已建资源的扩充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层出不穷,符合现代技能型人才特点的全新课程,如《管理会计》等资源库尚不齐全,进行“边开发、边使用、边完善”的过程性开发,形成系列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传统生源教学以实体课堂为主,翻转课堂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社招人员全脱学习可行性低,更多将采用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教学,线下则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节假日零散时间。为保证这类学习者便利灵活,会计专业对于专业课借助于SPOC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SPOC在线教学彼此都处于探索阶段。路径1: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SPOC信息素养提升SPOC信息素养主要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展开。SPOC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习具备SPOC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学习者的SPOC信息素养在于信息化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者的定期培训。路径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员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理实结合。重视社招人员实操任务的安排和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线上学习完成知识学习和内化、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地选择和参与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统筹设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教师在学校SPOC平台搭建学习资源,组织和引导学习者线上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和社会化软件组建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保证线上学习活动有效有序开展;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并参与师生线上讨论和完成作业与测试。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学习者接受面对面交流和辅导,根据教师或企业导师的实操示范,完成实操任务。

(四)深化多层次实践体系建设,对接产业链需求。会计专业已建成“一模拟两实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课程实训资源优势,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多类型实训基地;打造“互联网+”会计工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互联网实现真账真做。针对社招人员,在坚持已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改造,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路径1:实训模拟软件升级与扩容,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对已有实训软件的知识更新换代,增加新业态下行业会计的实训软件,随着建设的深入,引进新开发的如税务申报等模拟软件。路径2: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养标准化引进“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理念,对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的内容进行模块切割,针对细分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设定职业技能要求,技能培养模块化、标准化、可视化。路径3: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破会计专业难以大批量入企实习的瓶颈,继续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云平台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动态业务搬进校园、搬到社招人员家里。

(五)构建“科学规范、多元评价”的管评机制,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科学规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是社招人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而强化管评是质量型扩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径1:构建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学校-系部-教研室-辅导员/教师”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从宏观上建立课程管理、资源共享、惩罚奖励等机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建立监督和管理流程,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师生间个性化指导和生生间互动。路径2: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性数据的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且在评价的权重分配上侧重过程评价,给予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总结及展望

高职扩招后生源层次多元化,高职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生源扩张,缓解了招生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规模激增、生源层次多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大融合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发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院校应顺势而为,在坚持和借鉴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员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鹰,刘竺云,李岩,殷甫祥.高职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员问题预判及对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路径———百万扩招背景下[J].江苏商论,2021(02).

[3]王亚玲,郭娟.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招生改革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C;SPOC;在线教育模式;团队构建;开放式在线课程

目前全球的高校课程教学正面临着一个网络全球化以及大数据化的历史性变革。在21世纪的信息化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那么,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部分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限制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此问题在电子信息工程类相关专业中尤为突出。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以满足日益更新的行业技术变革。目前,以团队为建设内容和采用新手段的实施方式,是突破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有效手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如何有效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创团队,成为了国内外高校提高自主学习、深度挖掘的又一重要分支之一。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组建和发展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团队,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发展人才战略的值得进一步深究。本文将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在线自主学习模式下本科生团队构建模式。(1)基于团队建设目标与MOOC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2)cMOOC与xMOOC对团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模式构建关系;(3)基于SPOC模式和SOOC模式与团队构建关系;(4)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团队构建契机。

一在线远程教育模式概述

1948年,路易斯维尔大学开了通过无线电广播为传播形式的远程教育。早期的远程课程主要采用声音和视频的磁带的形式完成的。随着电视网络的推广,网络视频作为远程在线服务,其中麻省理工于2001年提供公开课影响力最大。2007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提供的开放学习行动,并可获得大学学分,使得在线开放式学习进一步推广。2012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元年”开启全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以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弥补传统教学不足。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单一市场需求的变化形式,成为工程问题中重要的突破口。MOOC具有规模大、在线以及开放三大特点。所谓的规模大主要指的是一门MOOC可以实现上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斯坦福的人工智能课程一次提供1.6万学生注册学习[1-4]。所谓,在线指的是通过英特网不分地点时间进行传播;所谓的开放指的是MOOC课程部分对象等级面向所有注册对象开放。伴随着MOOC的推广(我们通常称之为经典形式MOOC),xMOOC和cMOOC也出现在线教育的舞台。前者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后者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关联cMOOC[3]。两种MOOC形式是相辅相存,充分发挥了在不同条件下,满足客体需求的学习模式。与大规模在线课程相对应的是SPOC----SPOC是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的概念,旨在面向小范围的学员开展私有在线课程。与之对应有SOOC,即“小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两者都是在线的小范围的课程,与大规模MOOC正好相互补充[4]。传统教育正面临更在线教育新模式冲击,也在逐步随之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

二基于团队建设目标与MOOC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

目前,针对本科生专业化团队的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本科团队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构建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相同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构建相应团队。1993年,乔恩•卡曾巴赫在《团队的智慧——创造绩优组织》中提出:“团队可以采用队员的技能互补,实现一个共同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那么,在高校里构建本科生的团队就需要不同知识背景学生,共同去构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是大学单一专业和单一课程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自主学习不同知识和不同知识背景形成自主互补构建,共同实现目标。MOOC作为一个远程大规模教育平台可以低成本为团队构建必要目标提供知识储备。不用采用基础集中化构建知识体系而完成团队的建设。那么这个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应用型的研究方向。虽然,高校中构建的团队,团队功能不一样,但是整体的构建目标是一致的,即在通过团队建设实现团队目标和培养人才。基于我国MOOC课程开放式平台,团队可依照既定发展目标,规划出团队学习培养计划。在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课程学习,阶段性测试和选拔,最终筛选出符合团队建设目标的队员,从而完成团队建设目标的学习MOOC体系构建。以本科生的“双创”团队将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孵化。通常,在课前,团队学习目标和规划资料,让队员了解知识点,通过在线学习,组织分组讨论,然后完成线下验收等环节。这样团队的领导者可以根据团队的目标、学生的基础、项目的需求,自由设置课程和调控课程进度,而且地点和时间相对灵活,只需要在关键节点和评价系统下就可以完成团队的整体目标构建。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团队是将个体利益和目标与整体利益和目标相统一,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整体工作的团体。

三cMOOC与xMOOC对团队自主学习与开放式模式构建关系

cMOOC是教师根据单个独立的课程,利用线上平台的多元化传播方式,进行个性化方式课程。那么,团队领导者可以借助cMOOC这种独立开放课程的方式进行远程组织团队建设。一个本科生的团队可以雇请毕业的队员形成顾问组,对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独立的课程与技术支持。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技术、知识水平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cMOOC有各自的课程内容,团队组建人可以根据团队需要在团队网上进行组织和实施,利用网络平台的多样化,队员可以根自己的条件或喜好,进行自由选择和自主构建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在既定目标之外,但是对团队成员的培养是关联的。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其强调个体行为受环境刺激学习而决定,即学习是外界机理与行为反应关联的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强调的是视频演示、实践测试等传统方式反复强化的过程。这种方式适合于团队结合自身发展目标,规划队员通过在线课程网站进行开放式课程资源学习。这种学习机制有利于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构建团队目标化监控与信息反馈。例如,构建一个本科生电子竞赛创新团队,该团队主体目标是要实现各种电子电路的制作,实现团队协作完成具体技术攻关。那么团队队员的训练过程,需要通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构建,反复检测电路板指标以及完成练习情况,实现团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足够的练习。那么这个模式是相对单一,没有向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构建那么宽泛,问题也很具体,解决构建问题方式也很明确。

四基于SPOC模式和SOOC模式与团队构建关系

SPOC是哈佛大学为代表提出的“后MOOC时代”,它主要开展线上规模小范围的课程,针对小范围的学生准入条件进行审批。那么,这一范围的限定适合团队基本初期建设与队员培训。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SPOC可以大大降低团队教师早期投入成本。传统模式下,团队培训采用的“导生制”和“导师制”,即为学长带学弟,导师带学生的传统传帮带模式。最后是学生每年更换,但是导师还是继续重复的过程,这给传统团队教学模式下增加人力成本。那么,团队如何高效率建立小规模的SPOC,有利于队员的培训,降低培训与管理成本。针对西南交通大学萃思团队建设,部分采用了这种构建模式。团队将电子设计竞赛的内部培训分为低中高三等级,其培训对象分别对应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其中,SPOC模式培训主要应用该团队大三学生,通过团队多年积累的硬件开发环境以及软件标准化进行继承,通过逐年修订和丰富SPOC课程内容,达到团队知识更新与培训的目的。例如,团队中建立了FPGA与单片机控制硬件平台以及无人机自动控制软件控制平台,这两个平台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在线教育的模式掌握团队核心技术。通过结合线下实战演练,团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组件规模和数量可观的队员数量。总之,SPOC模式下构建主要强调课程创建、培训的创造性、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促进学习者在人-机-人的团队交互网络下激发深度学习,结合线下实践模式,形成高层次团队构建。

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团队构建契机

团队初期建设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将会花费团队创立者非常多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线信息资源浪潮掀起后,在大学课堂、在线论坛、在线社区以及在线讨论组等多种灵活在线教学模式得到推广,这些模式不但被国内企业和高校所采纳,而且可以发展为一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先后展开了实践相关探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团队建设也在不断尝试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整合。线上资源整合了社交网络的连通性,实现各个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和先进技术在线集合,团队可以根据需求获取知识和技能。线下模式可以采用局域搭建网络服务平台,结合导生制和导师制传统团队建设欧式相结合的团体性教育模式,从而构建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管理的综合模式构建团队。总之,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通识性、易传播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每个新生团队成员成为生态系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根据团队目标自主学习相应专业知识知识背景,同时也兼顾团队目标与属性。充分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两线资源”,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团队的构建是可行的,而且团队的构建有利于本科生创新模式实现传统高等教学模式向创新高等教学模式的转变。

六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本科电子设计竞赛相关创新创业团队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初探,分析了在线课程MOOC、cMOOC、xMOOC、SPOC等对团队构建模式关系与影响。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强调了供给侧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通过团队成员在线自主学习模式,构建团队目标,结合线上线下管理模式共同实现团队的构建。当然,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在线教育模式下本科生创新团队的构建,该研究部分已经在高校中采用,并且相关数据分析有利于,高校针对未来MOOC的建设的新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等.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85-88.

[2]厉兰洁.cMOOCs与xMOOCs的比较研究[J].远程教育,2015,37-41.

[3]祝智庭.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11).

[4]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2):9-12.

[5]李忠建,周丽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108-110.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赛”融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流程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涉外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1]该课程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知识的运用。[2]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对国际贸易相关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使得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后,学生才能上岗。因此,本文将从“课赛”融通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析,通过课程与竞赛的相互融通,培养出符合企业即战性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重心仍然是理论知识,主要教授学生认识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加上现在高校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属于“校到校”模式,教师自身也没有关于外贸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也会导致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在互联网时代,外贸业务发展迅速,现有教材上的知识也跟不上现实外贸业务的变化,学生单从课本上学习进出口业务的流程,便不足以应对在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问题。1.2教学方法单一,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相关概念都较为抽象,仅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的结合具体化。以湖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共48个学时,课上大多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虽然会分组轮流展示案例,但学生在课堂上的总体参与度并不高。学完理论知识后,在下一个学期会安排实践学习,学生运用SIMTRADE平台进行上机操作,模拟进出口业务。学生在该平台上操作时,仅根据系统提示的步骤进行业务操作,与真实的外贸活动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实践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外贸业务流程,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之SIMTRADE平台更新缓慢,随着新的贸易术语的出现以及国际惯例的修订,平台里的内容并不具有时效性。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1.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也就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高,其内容具有局限性,不能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加上学生大多是通过考前复习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考试成绩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改革考核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迫切的。如何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首要目标。本文认为,将“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当中,是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课赛”融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课赛”,指的是构建服务于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将各类知识竞赛嵌入课程教学中,以竞赛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是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赛”是指POCIB(PracticeforOp-erationalCompetenceinInter-nationalBusiness)即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课赛”融通是指把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中,根据竞赛设计教学与实践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POCIB大赛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对于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课程建设以及推动构建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把学科竞赛项目融入学生的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1“课赛”融通,以竞赛为核心,调整教学内容。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赛内容主要有: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过程,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环节的英文函电写作技巧;主要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细节和运用;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商定;进出口商的价格核算、成本控制和扩大利润的方法;进出口业务履约基本技巧;主要进出口单据的缮制与运用。[3]可以看出前三个部分的内容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相关,特别是买卖合同的磋商以及贸易术语的运用,这都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将大赛内容与课程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将竞赛内容更好地纳入“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进出口贸易准备、进出口合同的签订、进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出口贸易善后。每个模块都有对应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实训内容。具体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3.2“课赛”融通,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来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试工来开展课程,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利用线上的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在每个学习任务中,可以先利用慕课,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之后,在线下课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认为的难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最后再通过实训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分组进行模拟比赛,按照POCIB大赛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之间进行情景模拟,还原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过程,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打分。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了解外贸交易的过程,发现外贸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以为参加大赛做准备,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3.3“课赛”融通,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教学的真实效果以及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结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是非常有意义的。总成绩(100%)=平时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由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构成。线上考核成绩占35%:在慕课上,每个内容模块都会有对应的学习任务,老师在网站上相应的学习视频以及测验,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视频学习成绩占15%,测验成绩占10%,讨论成绩占10%。线下考核成绩占45%:平时到课情况与课堂参与度占5%,小组作业成绩占15%,每个组内的成员成绩相同,实训成绩占15%,按照学生的完成度由实训系统打分;积极参与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占10%。

4“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改革时,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4.1加强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训平台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训平台,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接触到更为真实的业务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石,因此需要确保实训平台能够及时地更新升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学校现用的SIMTRADE平台时间较为久远,需要进行更新升级,或是选用新的实训平台。4.2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熟知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关的内容,还须知道与竞赛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教师需要知道相关工作岗位的详细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与企业联系密切,教师需要深入企业内部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要参加各种竞赛,来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学校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外部聘用的模式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4]同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和交流会,校内外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与学习,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教学公开课,给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学模范。4.3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新的教学方式需要结合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在线上的教育资源方面,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关的慕课视频内容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一同开发线上视频资源,让学生课前的学习更加完整。在线下的教育资源方面,相关实践项目、案例资源以及竞赛资源也都是需要更新和完善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这就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实践项目与案例资源库。

5总结

“课赛”融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程与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与竞赛的融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积极高度配合,然而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其次,“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对企业和对应岗位深度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需要与企业以及相关从业能力大赛的组织者一起探讨,分析出岗位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可以设立教学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对应的主讲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课赛融通”,才能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健.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6):44-50,71.

[2]唐俏,赖红波,罗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践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3):291-296.

[3]陈辉.基于SIMTRADE实训平台与POCIB大赛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7-130.

[4]何燕君.“课证赛”三融通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电子商务,2019(6):82-83.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混合式培养

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归根到底就要从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做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教育部于2013年10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5月27日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1]随着标准的,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培训越来越多,各种研究层出不穷。

一、农村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概况

为全面了解目前贵州省农村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随机选取了省内不同地区的292名中学教师为样本,分别就教师个人情况、所在学校软硬件建设、教师教学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调研样本变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1.学校硬件设备及软件环境建设

对于学校硬件设备及软件环境建设的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学校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教育资源库或电子图书馆建设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不清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向,部分教师能感受到学校硬件设备方面投入的数量变化,但配备还有所欠缺甚至非常欠缺;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情况不太理想,多为校园广播、未建有校园网,“校校通”、“班班通”均未完全实现,基本没有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学校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仍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未建设教育资源库或者电子图书馆,基本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在拥有的教育资源、同步教学软件中的媒体素材还有待增加。

出F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环境建设及资源分配均衡有待进一步实现;二是很多教师仍处于“等、靠、要”的资源获取手段;三是部分教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基本知识

对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基本知识的调查,主要从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及学校相关激励措施、教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了解等几部分。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工作开展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但很多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处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层面上,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有近50%教师大概了解,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大多数样本学校对教师教学中使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未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结合调查结果及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包括:一是相关部门的宣传或要求仍不到位;二是农村条件相对较弱、信息闭塞,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教育动态;三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没有了解教育动态的习惯;四是激励措施不到位或不当。

3.教师对常规教学软件的操作应用

对于常规教学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常用的办公软件、教学课件制作演示软件、浏览工具、引擎大部分教师都能初步使用,但未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对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影音制作等相关软件,多数教师不会操作;对简单的电脑系统维护常识初步了解,多数教师能基本操作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大多处于学习阶段,即正在学习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但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除了继续加大力度、均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外,新一轮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也迫在眉睫。为了全面减缓教师所面临的工学矛盾和培训机构工作强度,应将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结合起来,实施混合式培养模式。

二、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来源于国际教育界对美国的E-learning实践进行的深入反思,在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得到广泛传播源于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的介绍。

1.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Driscoll曾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式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可以是“基于Web技术的结合或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2]。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数字化教学模式,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互补,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克服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不足,又体现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既发挥教师监控、启发、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可见,混合式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李克东教授总结了两重要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基础: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和施拉姆(W.Schramm)的媒体选择定律。前者在教育改革上带来了重要思想,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在感官上给人体带来巨大的提升,如摄影摄像如同视觉的延伸、广播电影电视如同听觉的延伸,计算机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如同人体大脑的延伸……同时可见,各种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延伸的方向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可以进行互补以达到人体感官的整体平衡。媒体选择定律通常用以下公式表达:

预期选择概率[5]

从公式可得到的启示:选择媒体并非随心所欲进行,要根据可能得到的报酬(如教学效果)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材料设备费用和消耗时间等)为指向。混合式培养本质上就是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进行互补,期待付出最小代价而取得最大报酬。

2.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是考虑到学习者工作情况和现实条件,综合了学员的学习需求、学员的学习特征、学员的起点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其重要理念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纪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受训者为中心,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工具或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目标、内容和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交流共享,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员进行实践应用,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6]。

混合式培养模式不仅仅是网络环境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是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的结合。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不同要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

(1)教师主导与学员主体的“双主”地位

无论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还是传统环境下面对面的集中面授,都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学员主体”的教学理论指导原则。除组织管理之外,教师不能过多干预学员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对学习活动环节进行设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上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学习成效、学习过后的实践及应用。

(2)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信息传递通道的设计

混合式培养模式包括网络及面授,两大信息传递通道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和设施的条件,如何利用这两大通道来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促进学员的学习。

结合中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混合式培养的内涵,构建了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混合式培养模式,见图1。

三、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实施

该模式主要是以学习任务、主题或者问题为基础,学员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学习资源,使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线上学习让教师能更及时地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导,减少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使学习更加灵活;线下面对面的学习解决了学员线上学习时出现的孤独感,加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整个混合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得到在线专家的实时指导和帮助。

1.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主要的行为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员的实际情况将主要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问题,或者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学员接收到学习任务后,自主查阅下载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教师的主导下,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网络分组,以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开展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进行学员间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学员的自我反思。

网络研修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会使得网络研修无法开展下去。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合理的研修规划、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教师的网络研修得到落实。此外,设立网络专家组以便可以实现专家实时指导和评价。

2.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的开设主要是为了给教师和学员提供一个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教师对学员的情况能够很好地进行掌控,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合,能减少学员相对在线学习存在的孤独感,有利于加深师生感情。在传统课堂中,学员主要行为是依据在线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实时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当然,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有时候也需要组织学员进行合作讨论,这时候的讨论和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是不一样的,网络环境下的讨论是针对理论知识内容,而传统课堂环境下的讨论是关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两种环境的小组成员有可能不一样。制作成品时,学员之间可以每人完成一个,也可以小组完成一个,这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主导的作用,并检测学员所完成的成果。最后教师针对学员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学员们也要进行评价。课程结束后,为了诊断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和学员都要进行反思,并写出反思报告,制定行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改进教学行为。

3.学员的混合学习实施

在混合式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学员的混合学习,这种学习与线上的自主学习有所区别。学员的混合学习是综合了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实施共包括分析、设计、实施、评估四个阶段。

(1)分析

分析是实施学员混合学习的前期工作,共包括需求分析、学员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环境分析等。学习需求是期望达到的状态与目前的状态之间的差距,混合学习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填补这个“差值”,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员的起点行为、学习特征及风格,以此进行混合学习。教学内容是填补学习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开展线上学习、哪些适合线下学习、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对混合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7],它是学习者实施混合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环境分析是分析设备条件是否达到实施混合学习的要求。

(2)设计

混合学习贯穿于整个混合式培养过程中,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这种混合学习的结果主要是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明确学习需求后,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的结果,把适合线上学习的部分制作成有关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这个过程一定要围绕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相关教学问题展开。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包括线上和线下采用的教学策略,O计制定有关评价表,包括学员的自我评价表及教师对学员的评价表,以此实施混合学习。

(3)实施

根据设计步骤,学员的混合学习实施融合了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课前和课中的学习过程实施主要在教师主导、专家指导作用下,围绕有关学习任务而展开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线下实现教师与学员面对面进行实时交流,主要活动包括学员的实践操作、制作成品、讨论合作、评价反思等活动,与之对应的教师行为主要是实时指导、成果检测、主导及评价反思,在整个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专家的指导,见图2。

(4)评估

评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任何设计都离不开评估,可以通过评估来实现诊断、反馈、定向、鉴定等功能。学员的混合学习评估包括学习资源评估、学习效果评估和学习实施评估。

实际上,混合式培养模式不单只是集中学习和网络研修相结合,本质上还包含了线上的理论和线下的实践相结合、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而设定的主题研修和自主选学相结合、通过专家组的引领和受训教师团队协作相结合、针对受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而开展的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学教师,故以上提出的混合式培养模式仅针对于中学教师。混合式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效果也有所改善,我们应该立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大背景,明晰培训的重难点,找出问题所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传统课堂的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更为有效的培养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函[2014]7号)[S].2014-5-30.

[2] Driscoll,M.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Z].(2002).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5] W.Schramm.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Z].19,(1954).

[6] 黄威荣,李顺美,李兴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