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打通家校合作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137-03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Progressive Typ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LI An(Urban Arts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gradually reduc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eaching hours, so consider how to carry ou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the introduction of cutting-edge knowledge 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chieve the maximum uti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ive typ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research conducted a meaningful exploration, for reference and discussion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Internet :.cn
前言
总所周知我国高校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育上一直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也不例外,随着该专业的发展,专业市场、就业形势、就业层次的要求提升,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然要有大的发展,虽然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是没有从本质上实现改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诸如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及考核评价上还远未进行大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设计企业和就业市场急需对口可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就业学生急需学习专业市场所需的专业技能,因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急需打通“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通道。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一)项目改革与研究是本专业的发展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环境设计”随着时代的要求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发展丰富。针对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和任务。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其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专业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考核评价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项目改革与研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发展的需要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理论教学的授课学时,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本专业的前沿性及交叉性,目前更多更新的知识点大量出现,要保证学生对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必须要求对课堂外的教学形式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教学改革探索。
(三)项目改革与研究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根据本校提出的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里讲授课程内容和布置作业练习,以其“个人化” 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与指导,同时作业也缺乏真题实践的训练,往往一个作业好几届学生重复做,缺乏对当前专业市场需求的考虑,缺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虑,更难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项目改革是教学资源优化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采取引进设计一线业师走进课堂,学生走出教室进入企业,教师同业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设计教学及项目实践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结合设计实践的学习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尝试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培养实践设计能力,并且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更好的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接轨,实践与就业的接轨。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设想
(一)改革理念
本项目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优化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用。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提倡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时数逐渐减少,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学习的投入。为此,专业课程也随着发展趋势开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主干课程环境景观设计为例,《环境景观设计Ⅰ》72学时和《环境景观设计Ⅱ》80学时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后分别改为64学时及72学时,同时压缩课内授课时数至总课时的1/3,加大作业实践环节。本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方向重要的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优化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创作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编写合理的教学大纲、安排符合教学培育规律的课程作业,以开放式的、讨论式的、一对一辅导式的教学来打开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做好专业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教学从设计市场需求出发,从实际动手操作的培养要求出发,采取课堂基础理论讲授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作业项目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生产实践,真题真做。确保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避免以往设计理论落实不到位,设计作业阶段进度不好掌握的确点。从而带动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行业信息及最新的专业知识。
(四)教学团队的改革
通过校企合作,虚拟培养班的建立,联系业界有影响的一线设计院合作,做到教师―学生―设计院+教师―学生―教学的互动,建立教师+设计师的双“导师制”教学体系,打通“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渠道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实用和实效性,同时与教师的教学实施“双师型”培养同步进行。
(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教师和设计师共同核定的综合评价体系,解决教师片面的以课堂教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引进设计院项目评价体系。以实践表现和实践项目的操作结果给学生评分,做到关注学生平时的设计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课堂教学评价与社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评价的结合。同时加入学生自评环节,可以使学生有思考的接触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钻研问题、探索创新的兴趣和能力,较早确立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我不足以便更好的规划未来。
(一)改革的方法
1.在前期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改经验,进行反复讨论、调研,尽快形成适合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2.精细设计,做好项目改革与实施准备,调整并优化课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提前告知学生学习内容与要求;跟踪分析课程前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探讨一种适合于本课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3.以改革团队为试点,推进改革内容与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全面开展本项目的改革内容与方法,课堂教学改革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做好改革前、实施中、与改革后的材料收集,进行讨论、分析与总结,为改革研究提供充分的支撑材料;
4.注重改革与研究,注重实效性。将团队成员在课改过程中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材料整理,成果梳理,分析与研究,最终汇编成册,为进一步改革与推广做好准备。
(二)改革运行的路径
1.教学改革通过与设计单位签定培养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虚拟班。合作模式随着年级的变化跟进不同的形式,逐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一个动态的、长效的、分阶段的过程;
2.教学改革培养架构:做好一年级的行业普识教育,二、三年级的业师(企业设计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四年级的学生跟教师进企业实现“双导师”制教学。(图1)
3.具体实施计划
(1)一年级: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短学期制推进业师进年级,展开业界能力素养的讲座,进行专业与市场需求的普识教育――以企业与院所参观,业界讲座为重
(2)二年级:推进业师进课堂,提升学生课程设计符合市场项目设计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以业师参与课程教学为侧重;
(3)三、四年级:打破班级建制,组建校企合作虚拟班对接设计企业公司,作业接轨设计项目,展开企业设计师与学院专任教师一对一的长效合作。(图2)
(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效
1.已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前期的改革与研究,2010年《景观设计》课程成为院教改课程,并于2012年验收。
2.学校与学院领导的支撑,课堂教学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骨干力量,并践行于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都有一定的教改经验和社会资源,能够顺利并圆满的完成该项目的改革与研究,实施与推广。
3.成立校企合作环境设计课程虚拟班约30人,确定6家设计单位定向培养,(五人一组),课程老师负责带队,课程作业结合设计项目与设计师一起进行设计指导,着重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期间教师完成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成果、改革自评等内容形成报告,实现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
四、递进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过程掌握
教学方法要结合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如何在压缩的课时里有效的完成理论授课,校企合作引入项目作业的选定和设计院业师的合作培育过程把握,项目改革进一步形成推广项目,需要针对性的进一步深化工作。
(二)构建校企课堂教学团队
培养应用性人才,需要教师个人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同时如何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使这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内容
随着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如何进一步推进“业师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学生进企业”,工作的长效开展,这将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结语
本文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优化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用。项目对递进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讨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纺织业 制造业
一、传统制造业及纺织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传统制造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大多依靠的是传统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劳动效率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等,且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科技社会的日新月异,与新兴制造业的先天优势不同,传统制造业更像以为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中年人,面临着“中年危机”,其自身特点为转型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从行业发展上看,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业具备以下特点: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受政策风向影响较大;制作工艺传统型居多,技术要求较低;产业链自上而下,劳动密集型环节较多;产品类别相对单一,容易进行模仿生产;加工工序相对简单,新增附加值较低。因此,纺织业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转型很难一蹴而就。
二、纺织企业转型案例
我们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来探讨浙江省纺织业的转型之路。这两家企业处于纺织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因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略有差异。
(一)案例一:上游企业的转型方式――技术优化与完善管理并行,为转型发展打通路径
企业A主营染色和印花业务,属于中间产品加工行业,企业规模中等,且近几年营业额也在稳步上升。对于这样一家发展情况还算不错的加工企业而言,也同样经历过一段十分艰难的转型历程。2011年企业计划构建新厂房到2014年厂房建成,共投资了近2亿元,这其中半数来自银行贷款,企业偿债压力陡然增加,财务费用支出显著上升。建设新厂房的同时,企业投入资金对加工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淘汰能效低的设备,提升了加工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设备的升级也对工人的劳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替代,单位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企业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由内转型,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员工关怀、加大员工激励力度等手段,大幅提升了员工劳动生产率,企业迈出了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作为加工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过大的转型举措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问题,资金链是企业的根基,企业很难承受住资金链断裂的后果。因此,对于处于上游制造行业的企业而言,转型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规模和承受风险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案例二:下游企业的转型方式――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与渠道资源,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企业B主营西服制作业务,属于纺织业下游的服装制造行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欧美市场是其主要阵地。近两年,这家企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企业销售额呈下降趋势。而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服装行业的兴起带来的市场挤占以及欧盟、南美地区局势不稳定。经过对企业内外发展环境的全面考虑后,该企业确定了未来的转型方向――走高端定制的高附加值路线。企业已经和高校及软件公司合力研发了一套个性化西装定制系统,西装的订制流程已实现全自动化,提升了服装定制的便捷性。同时,在营销渠道上,企业聘请了国外专业的营销人员和顶级设计师,并创新利益激励机制,通过利润分享的模式进行合作,为企业拓展国外市场。
对于这一类偏下游的制造业企业而言,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着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还需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动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而高端定制是中高档服装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同时,针对企业自身在设计、营销上的瓶颈,积极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和人才,通过利润分享等多种模式开展合作,整体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发展新思路
通过这两家企业转型路径探讨,我们发现,找到发展方向比转型本身更为重要,这对于传统纺织业产业集群同样适用。据国外学者统计,一个产业集群从出现到成熟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产业集群的出现,虽有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长期形成的自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提供间接的公共服务,引导、规范了产业集群发展。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趋于成熟。
此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更倾向于实现产业升级。Humphrey和Schmitz将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与集群四层次升级模式结合起来,分析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前景,提出了对应于四种不同治理类型的价值链,集群的嵌入方式也有四种:市场嵌入、网络嵌入、准层级嵌入和层级嵌入。在Humphrey和Schmitz看来,除准层级嵌入这一方式适合发展中国家之外,其他三种均不适合。什么是准层级嵌入方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地位进行区分,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附属物,服务于大企业并受管制于大企业;大企业统筹生产商品的全部过程,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去。
国内,这种产业升级方式正日渐兴起。从近些年企业并购浪潮中就能看出,集群内部大企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主要市场占比和核心技术也都不断汇集于大企业。但这种升级方式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桎梏――难以实F集群的功能升级,即所谓的价值链环节锁定。而现阶段,打破这种锁定的手段就是向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迈进。
四、主要政策建议
近年来,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对各级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视野,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中小学校应该担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的重任,加强特色建设,避免“千校一面、万生一模”,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一、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才应该负责创新人才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如何明确自身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定位,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和策略方法,如何与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有效对接,这一切都显得格外重要,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在“分数至上”根深蒂固的今天,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和执行,无疑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自我革命和发展的绝好机会,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通中学可以在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特色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模式。
当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如,需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考试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对称性;需要突破现有教育制度藩篱,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需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为考试而教”的理念,鼓励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探究、对话,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激发兴趣,在学习中多体验、感悟,少被动接受;在教育评价上应该多元化,对于有特长的高素质学生,不应仅限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上等。这些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外推性、强制性和决定性特征,借助、依赖着政府的力量颁发一系列政策纲要或是权威专家学者对于创新人才的解读说明,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与逻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便被规约成机械线性的,而非自在、自主、自愿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行为。还有,很多学校借“创新人才培养”的东风,穿新鞋走老路,表面看大张旗鼓,实则无实质性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观念上更新、制度上突破。
二、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基,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最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无论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高度看,从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从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难以跟得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淡化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家长、社会观念滞后反映的是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对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爱好、创造意识,不能把学生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突破教育机制体制,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三、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1.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陕西师大附中“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顺应了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就是让学生进入高校或走上社会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反对教育的短视行为,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过分看重分数,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失去活力。坚持做到不死读呆记、不死抠硬压、不拔苗助长,使学生的基础要牢固,思维要发散,兴趣要广泛,学习要自觉,个性要张扬,心理要健康,行为要规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21 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也真正体现了我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素养上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为高等级学校输送合格而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的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消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2.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0 年初,我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3.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应该在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的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勇于超越,具有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 年底,我校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师附英中学校。陕师附英中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冲击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近2000 余所海外大学。陕西师大附中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全部实行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品味,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渠道,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尊重学生兴趣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4.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节。我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改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培养之中。目前我校有30 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等。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艺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生,并吸收进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知名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名人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我校在社团及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承担活动中的各种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 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商务谈判,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5.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种特质,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注意点,并根据注意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地矫正,避免创新行为误入歧途。
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情境设置式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适应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一、基于“双元属性”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该文件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同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我国正式拉开现代学徒制全国试点的大幕,201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热潮。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一)“现代”之于“传统”的“现代”属性
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最明显的是体现出“四变”,赋予了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培养目标之变。传统学徒制培养的是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二是师徒关系之变。传统学徒制往往是一师带一徒或一师带多徒,现代学徒制倡导一师带多徒或多师带多徒,是对“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的延伸和拓展;三是培养方式之变。传统学徒制大多采用手工作坊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二级学院、订单班等多样化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现“学生―学徒―员工”的一体化培养;四是培养保障之变。传统学徒制局限于师傅与徒弟的约定形式,师徒关系一结束则意味着学徒制关系的终结;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等构成了多方利益相关体,在国家体制保障的前提下互动互赢,有了更多的权益保障。
(二)“新型”之于“普遍”的“五双”属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遍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将“五双”属性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一是“双主体”,指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管理、教育、考核学生,实现紧密合作、协同育人;二是“范”,指学校培养学生既要符合学校办学规范,也要符合企业用人规范;三是“双场所”,指学校把职业教育的场所从学校搬到了企业,让学生可以同时共享到学校传统学习环境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四是“双导师”,指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都成了学生的导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拜师”学习专业技能,又可以同时在企业里“拜师”学习实践技能;五是“双身份”,指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招生即招工”,既是学校的学生,又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员工。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上述“双元属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基础上形成的校企合作的递进模式。
二、基于“三维度”的现代学徒制运行困境和原因分析
2015年教育部遴选确定了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制定实施意见、下发试点通知等推进地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方案布局。然而在各个试点单位推行与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却陷入了运行不畅的困境:
一是企业培育热情不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扩大学校影响力,高职院校热衷于探索现代学徒制,主动对接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却很少有企业主动上门。虽有部分企业为了缓和“用工荒”主动上门,当涉及到校企成本分担、学生三年学制、就业岗位设置、学生就业约束等具体问题悬而未决,无法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因此目前还处于探索磋商阶段,还未形成实质性进展。另据统计,全国160多家试点企业承诺投入的资金仅占项目总资金的22%,说明企业并没有真正认可学生即员工,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就业稳定率不高。《人民日报》有报道指出,济南职业学院与济南二机床集团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2015届12名毕业生只有4名最终经过考核进入企业就业,2016届24名毕业生除了2名身体原因没有进入企业就业,其余全部实现毕业即在该企业就业,然而入职一年后学生全部离职。三是具体政策可操作性不高。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则、标准,这意味着落地政策还不多。很多试点院校在实践“专业+企业”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时,在校企育人分工、师资队伍配置、学生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上遭遇瓶颈,很容易让企业陷入“买服务”或“给场地”的怪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科学发展,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维度”来分析。
(一)从校企合作的冷热度来看
作为现代学徒制最大利益方的企业来说,缺乏与院校合作的热情,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入产出因素。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为三年,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价值追求的市场主体,三年一周期既不能马上解决“用工荒”的急切需求,又不能享受到政府优惠补助,显然成本投入大于产出,降低了企业积极性;二是离职风险因素。现代学徒制的理想局面是毕业生成为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但目前高成本、低利用率、高离职率等因素陷入“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导致了培养过程中多数是学校主导、企业配合,不乏出现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不系统及人才质量不高等现象。
(二)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来看
人才培养的最佳状态是院校培养的人才契合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这里的“契合度”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企业契合度。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主体是广大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几乎是从零开始,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或者企业师傅带学生(徒)的过程中,只能从基层最一线的岗位学起,对于一些高技术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行业契合度。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多是高职院校与个别企业点对点的合作,培养的是符合部分合作企业“适销对路”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形成校行合作点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意味着这类“适销对路”的人才并非能适用于其他企业或整个行业。
(三)从政府行业的支持度来看
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是现代学徒制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现代学徒制,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因大政策的过于宽泛而缺乏可行的制度安排,使得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无明确制度可依、无专项投入可用、无具体政策扶持等瓶颈问题。此外,行业没有对试点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尚未依据行业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这显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效发展。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选择
现代学徒制的建立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主体,行业为助推,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互利共赢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之路向纵深发展。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良性、长效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兴“工匠”之风。改变社会上“技术工人地位低”的认识误区,借着“大国工匠”逐渐在社会盛行的契机,挖掘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元素,赋以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内涵,让现代学徒制获得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更大的认同。二是要提供服务保障。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职责,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教育、人社、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服务机制,在国家、地方层面分别设立现代学徒制管理中心,专门沟通和协调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益保障,通过牵头组织校企接洽会、成立现代学徒制服务对接中心等宣传推广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让企业主动走进学校。三是要提供制度保障。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工作过程中,困扰校企合作最首要的问题在于无制度可循。政府应在逐步探索与调研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校企培养经费分配制度、校企权利义务职责、校企合作风险防控制度、培养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建构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来规范和厘清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四是要提供经费保障。政府要落地优惠税收、专项补贴等相关的经费保障措施,让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顶岗培训、就业孵化等各个环节中享受相应的资金支持,如山东省给试点院校配以专项项目资金,给企业“师带徒”予以相应的奖励,大大激发了该省院校、企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增加政府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项投入,给予学生一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补贴,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积极发挥校企的“双主体”作用
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要共同制定校企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秉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原则来规范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通过“四个联合”全方位、精准化协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联合构建现代学徒制办学实体。任何的办学模式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办学实体来实现,现代学徒制同样也需要通过成立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学院、二级学院(系部)、大师工作室等有效载体来具体实践。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二级学院温州设计学院设立“大师工作室”,引进国际、国内大师,依托大师所在企业的职业需求、大师自身精湛的技能、大师面对面的“师带徒”模式以及大师群体的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推进现代学徒制长效化发展;还与温州奥珀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二级学院“温州家具学院”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二是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好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根据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独有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各环节培养的特定标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融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等道德元素,凸显品德与修养、专注与忠诚,平衡学校专业实践与企业多岗位实践的比例,建立校内“训研创”一体化与校外“学做创”一体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机制,切实形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联合开发定制课程。要彻底走出学校独立开发课程、企业辅助参与的误区,在满足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结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方向,与行业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群搭建系统课程框架,校企共同量身定做专业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专业知识、技能实训和顶岗实践三环节的课程方案,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和可执行性。四是联合打造高质量“师傅”队伍。双导师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双导师制要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打通纯理论或纯实践传授的局限,建立校企双导师的互聘共用、双向学习、双向研发、双向挂职、带薪培训等灵活?C制。就高校教师而言,要定期“下企业”,了解最新的企业行情动态和用工需求,在企业真实岗位上提升“双师”素质,并将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实现学校教师“理论的实践化”;就企业师傅而言,要定期“进高校”,深化理论体系,加强研发能力,将企业师傅的理论与技术提升作为其工作业绩考核的因素,实现师傅“实践的理论化”。
(三)积极发挥行业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 晚报 年会 发展 影响力
今年8月18日,是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讲话发表两周年的日子。在纪念与回顾的日子里,8月18日-21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1届年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走转改”大型采风活动在郑州举行。中国晚报界率先在国内成立“中国晚报协会新媒体发展委员会”,并正式《中国晚协媒体融合郑州宣言》。
一、优化“纸媒”,做强“指媒”,创新建设传播平台,媒体正在走向“融变”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中国晚报协会会长任欢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部分省会城市党报社长、总编,河南十八省辖市党报社长、总编与会。特邀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及全国部分高校新闻学院的院长和学者教授,以及部分新兴媒体的创始人、总编辑参加大会。
本着“整合共享资源、助推转型融合、携手创新发展”的原则,中国晚协189家会员单位发出《中国晚协媒体融合郑州宣言》:引导舆论,坚守阵地;开放互联,融合创新;创建平台,整合资源;技术驱动,整体转型;创新机制,互利共赢。
中国晚报协会新媒体发展委员会的宗旨是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共同携手,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重点项目为抓手、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实现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播的转变,巩固思想舆论的主阵地,共同构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
在嘉宾发言中,高善罡高度评价了会议举行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新媒体也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平台。要深入贯彻落实“8・18”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同时要加强晚报新媒体队伍建设,探索出先进经验,争取走在媒体融合的前列。
中国晚协会长任欢迎说,历经30年发展的中国晚协完成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了中国晚报界的辉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希望从今年开始,晚报更要再次回到新的起点,从头做起,从融合转变发展做起,向新的高峰攀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二、新媒体带来思想碰撞共话转型发展
与会者认为,2016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年。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在这个与信息靠得最近的传媒行业不断上演。
8月19日,年会举行了报业挺进“深融”时代高峰论坛,来自国内晚报及新老媒体的百余媒体大咖共话融变。共同探讨信息传播变革新理念,打造全新传播体系,创新全新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今日头条、APUS、映客、“孵投帮”共创空间、上海联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等几位颇具特色的新媒体代表的发言,更给论坛带来了头脑风暴,产生了触动。
被誉为互联网行业“独角兽”的今日头条据称目前已有超过5.3亿用户,每天活跃用户达到5500万。其总编辑夏勇说,今日头条要做“最懂你的信息平台”,今天,读者阅读行为已转移到移动客户端,将过去的“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目前信息传播迎来了拐点,诞生了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信息分发模式,它的优势是在海量信息背景下,大幅提升信息和人的匹配效率,精准且个性化。媒体传播的介质变化很快,也许几年后,手机将不再是主要的介质,但是,“今日头条”的本质不是客户端,而是一种“信息到人”的解决方案,就算介质发生变化,这种解决方案依然可以执行下去。
从零起步,两年收获9.2亿用户,企业成立不到一年就获得上亿美元融资,2016年6月单月盈利突破1亿元人民币……APUS创始人兼CEO李涛现场和大家分享了APUS的海外扩张之路,APUS有强大的新闻阅读和推送产品,可以对各类目标用户进行无缝隙的新闻覆盖、精准投放,他们期待未来可以更多地和传统媒体合作,把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创新技术送到海外,提升中国影响力。
移动直播平台中,映客是一匹黑马,成立很短时间内用户数量达到1.3亿,日活突破1500万,多次成为App store免费榜社交榜双榜冠军。迎合需求创新直播,成效显著。映客视频直播CEO奉佑生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了创业经历,坦言直播对于传统媒体不是冲击,而是平台和工具,可以跟平面媒体融合为直播+,可以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提供有力的传播渠道。他说,专业内容生产者的出现和面对也是映客在探索的课题和正在尝试的过程。奉佑生说,现在的直播正从UGC(用户生产内容)往PGC(专业生产内容)转移,未来6个月,直播平台将会倾斜大量资源扶持、支持专业内容生产者,而传统媒体是优质内容生产者,两者具有无限嫁接的可能性。
新媒体人的新思路与创业热情感染了与会者,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说,“内容为王”其“内容”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这包括内容生产的效率更高、流程更科学、把关能力增强;表现形式更灵活,比如从文字、图片,发展到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等等。传统媒体发展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刘海陵认为,转型发展最终是要实现“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覆盖到哪里”,要完成党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就必须先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传统媒体转型,建议将重建用户连接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推进,通过传播渠道再造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在传统媒体近年来“断崖式下滑”惊呼不断的情况下,近来国内不少广告主却纷纷登上《深圳晚报》头版打广告,《深圳晚报》头版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创意广告正成为“深晚”一个发光的品牌。“越是传统媒体的,越是互联网需要的。”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丁时照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观点:“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更需要好的新闻策划,好的烧脑创意,需要让头版优势呈现和多平台传播。他认为,如果说互联网是火药桶,传统媒体就是雷管,传统媒体要做的事就是用内容引爆网络,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两者间如果形成良好的‘互相策应’,就是要能够制造出优秀的新闻‘爆品’”。他认为,当下,传统媒体人更应该深耕自身的专业领域,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思维推动转型,对外确立新指标,对内确立新考核,对专业重新定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前行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从《扬子晚报》最新打造的注意力转换系统谈起,分享了从聚集注意力破题,向提升传播率发力。他认为,注意力稀缺已成为传播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如何抢夺人们的眼球,成了一切问题的首要、关键。相信只要运用适当的手段,就可以在一种预设的场景之下最大程度地改变这种短缺的注意力供给。不否认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回归到对人性的研究,我们的媒体和新闻要成为通晓人性的大师。
近年来,郑州报业集团实现收入、资产和利润“三个翻番”,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在全国率先推进党报、都市报、网站和新媒体的实质性融合。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石大东从“实施一个战略”“走好一个路径”“推进一个融合”“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实施一个战略,就是‘宣传全媒体发展多元化’战略;走好一个路径,就是做强以党报为旗帜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做大以都市报为龙头的IP资源平台,做活以新媒体为先锋的融媒集群,做优以文创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链条,用主业引领副业,用副业反哺主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
上海联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副总裁王小书、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孵投帮”众创空间总顾问刘千桂,今晚报社全媒体技术总监、天津市今晚网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洪波,神州优车集团公关部高级媒介总监郭弋炜等人的演讲,让现场听众对“互联网+”背景下媒体发展前景与趋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央视著名主持人古兵主持本次论坛。
三、坚守、融合与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两年前的2014年8月18日,发表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作为中原地区首家实现媒体融合的融媒品牌,郑州报业集团融媒集群“新闻超市”投入试运行近一个月来,受到国内传媒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议焦点。年会举行期间,百名社长总编参观了郑州报业集团的“融媒超市”,先进技术、多媒体融合、全兵种作战的指挥部让人耳目一新。这是郑州报业集团投入上千万元倾力打造的“海”“陆”“空”全方位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
郑报融媒“新闻超市”是新闻生产、传播的“中枢”,融媒大厅最显眼的18块高清液晶大屏上,国内媒体刊发的热点新闻,众多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正在关注的热点话题等一目了然,吸引了与会的社长、总编驻足观看。
新闻超市实现“三个统一”“三个转变”,和信息发现、舆情研判、采访指挥、新闻传播、新闻反馈五大功能……一条新闻采写后进入新闻超市,不再是单一媒介传播,而是从传统端转向移动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移动新媒体“五位一体”,受众面明显扩大……
目前郑州报业集团推进一个融合,旗下的党报(《郑州日报》)、都市报(《郑州晚报》)、网络(中原网)及地铁报、社区报、手机报全部打通;打破在不在编、有没有职级的身份壁垒,打破档案管理、绩效考评、工资发放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了集团层面的郑报融媒集群指挥中心,实行统一身份、统一指挥、统一考核的“三个统一”;实现记者从单一型向全媒体全技能型,工作重心从以报纸为主向做精报纸、做活新媒体,工作时序从夜班为主向以白班为主的“三个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在郑报融媒“新闻超市”直播间,社长、总编辑对以音频、视频、HS、VR等新技术为手段的多媒体内容生产与分发渠道表示赞同:“郑报融媒采编平台先进、有效、实用,在人员的融合、考核的融合、发稿平台和舆情监控平台建设上有创新,是真正的融媒体。”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任欢迎说:“在郑报融媒大厅已经看不出传统媒体的痕迹,就像新媒体技术公司的新闻生产车间一样,很先进,很高端。”
任欢迎为郑报融媒总结了三个特点:首先,外形上的改变,意味着理念的超前;其次,硬件软件超前;第三,实践中也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