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活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一一、 活动主题
采风归来
二、 活动宗旨
乐于展示,敢于展示。年轻就只有一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走走多看看,流连于巍峨高山,小桥流水,异族风情。趁着年轻何不挥扬画笔,晒出旅行的照片,泼墨山水文章,展现出你特有的精彩生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1日
四、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学楼教室(暂定)
五,活动对象
红棉文学社全体社员
六、活动目的
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给广大社员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展现学生采风的成果,显现我社在美学与文学方面的成绩,通过学生作品的形式促进各方面的交流。
七、活动背景
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出门旅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最好的放松减压方式。
六、活动方式
1、 向会员征集作品,作品形式题材不限,主题为采风归来。
2、社员通过ppt形式播放作品内容并讲解。
2、在展览区设立投票区,会员与社团的干部投票选出获奖作品。
3 、优秀作品将有机会获得荣誉证书及奖品。
七、活动内容
(一)展览流程:展览作品前期安排:1.作品展览策划:由宣传策划部负责2.画展前期宣传工作:由宣传部负责。
(二)作品展览中期筹备工作: 1. 作品收集和安放工作:由编辑部负责
(三)展览结束后续工作: 1.展厅清洁安排 (那个部门事做的少给哪个部门吧) 2.作品送回作者手中以及安放问题。
八、活动策划组
总负责人:
宣传负责人:
组织负责人:
摄影负责人:
其他人员现场临时调动。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二一、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形式,往往凝聚着一个时代人类的最高智慧,代表着文学发展中的最高水平。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首,品味一个接一个时代的诗歌、散文盛宴,才感受到了我们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校园诗歌、散文依然活跃。为了促进校园诗歌、散文的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与鉴赏水平,滋润、激发校园同学们心灵上对诗歌的兴趣和关注。唤醒大学生的创作激情。为寻找我们这个学校的诗歌散文激情而澎湃着。 二、活动的目的: 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同学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关注诗歌、散文;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让同学们能够寻到心中的一方净土,让同学们表达出内心的愿望,本社特意在宣传栏举办一个优秀诗歌、散文创作作品展出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多地接触诗歌、散文,了解诗歌和散文;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对作者们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更努力地创作,为营造我们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作贡献。
三、活动主题:
激扬青春,文学人生。
四、活动的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
五、活动的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九月23号。地点:宣传栏。
六、活动主办方: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院团委
活动承办方:
院社联、二月花文学社
七、活动主要负责人:
黄胜
谢忠荧
八、活动方式:
在宣传栏,把一些优秀诗歌、散文展示出来。
九、经费预算:
作品稿、彩带、胶布
十、活动经费:
15元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二月花文学社
20XX、9、21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三一、成果展示形式:创刊及其必要性
一所学校,校园文化浓郁与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园网络的建设,文化长廊的建设,广播宣传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学社的建设等等。其中文学社的成立,对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文学社团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校本教研的需要。因此,成立惠港中学文学社符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它必将在对外宣传、树立我校品牌形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的目的
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和相互交流的空间,为语文组课程改革提供一块实验园地。
三、文学社的性质
本文学社是由教务处、团委直接主管,语文科组全体成员直接参与,带领文学社干部和社员,团结校内广大文学爱好者,主要从事中学生文学活动与研究的文学艺术团体。
四、成果展示的宗旨
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成长,弘扬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具体形式
(二)开展读书写作活动。
1、每周1周3安排1节读书写作课。
读书写作课的类型:
课外阅读大讲堂:分类阅读课外读物,能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讲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快乐作文小课堂:即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先开展游戏、表演等活动,然后请学生述说活动,要求抓住其中一点说清楚,说具体,最后把活动感受写下来,作为社员日记。
2、每学年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1-2次讲座,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3、根据作品收集情况,每学期举办1-2期社员优秀作品展。
4、组织学生、指导老师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投稿。
(三)开展文学社集体活动。
1、在全校范围内以社团的名义开展写作、辩论、下棋、诗歌朗诵、演讲等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与校外文艺社团或学生社团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四)文学社成果汇报。
关键词:数学活动 高效
中小学实施规范化办学以来,学生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新课的教学,重点题目的指导全部压缩到每天一节的数学课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受关注,怎样才是真正的高效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笔者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数学活动,高效的数学活动是高效数学课堂的保证。但是,有些操作、探索活动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难度较大,进行起来很费时间。于是有些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压缩了活动的时间,甚至直接舍去,把结论告诉学生,或者进行大量的练习,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试想,这样和以前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那么,怎样做才能既保证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又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保证课堂教学高效顺畅地进行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整个活动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方向是否正确,点拨是否恰当,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教材,明确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活动,并在关键地方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引。
在全等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沿着网格线把一个4×4的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这个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全等图形,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图形的分析能力,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思维灵活性。
在活动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网格纸,进行操作。首先想到将正方形上下或左右对折,即可分割成两个全等的矩形。然后有学生尝试沿着对角线分割,这种想法立刻被其他同学纠正:“不是沿着网格线进行的。”大家继续进行尝试,但不得要领。师环顾四周,感受到学生的迷茫和沉默,启发到: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沿直线分割)。鼓励大家超越常规思维进行思考。恰好此时有一位刘姓同学沿曲线将正方形分割成两部分,他把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但并不完全重合,自语到:“错了,不全等。”师将他的图形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安慰道:“虽然他错了,却可以给大家以启示。”这时,全班同学思维豁然开朗,顺利找出了其他的分割方法。
二、注意课前引导,不打无准备之仗
搞好操作活动,课前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准备工作是保证操作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课堂最后一两分钟是笔者班中的活动准备时间。每当有操作活动,笔者总是在前一天说明需要准备的操作材料、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准备好材料后肯定会按照课本自己先进行尝试,有疑难的话还会相互讨论。新课未上,操作活动已先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学生测量物高、影长,并通过计算得出:“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全部完成,并把整理好的数据在黑板上记录下来,让笔者很是惊喜。
可见,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操作活动的效率,不仅节省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以巩固教学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
三、设计问题串,引导活动顺利进行
对于有的操作活动,我们可以设计问题串,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索,以保证操作活动快速、有序、高效地进行。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时,有这样一个操作活动:把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并展开,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可以说出许多发现。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交流,然后出示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自己发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2.从边的方面观察,有什么发现?
3.从角的方面观察,有什么发现?
4.观察折痕,有什么发现?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整理,从而快速准确地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四、坚持反思,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每次操作活动后,笔者都要反思,记录成功的经验,对不如意的地方进行分析,并加以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数学课堂教学。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图形的旋转,增强感性认识,师在黑板上演示三角形绕形上及形外一点旋转的情景,并画出示意图,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较费时间。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去掉了这一部分内容,直接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画好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探索,这样,不但节省时间,学生利用课本也更容易测量、记录与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笔者在数学活动上的尝试与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兴致勃勃地观察、实验、猜想、交流,不光获得了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被誉为“教育总统”的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有句名言:“当我展望未来时,我认为只有教育才是答案。说到我们与全世界进行竞争的问题,教育还是答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都说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效果在一个人身上的显示与呈现也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过去的应试教育,重速效而轻积累,重短期而轻长期,重结论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学生成才。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希望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沃土。用高效的数学活动,打造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摘 要】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手法,近年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的小组工作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通过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实践,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笔者对小组工作活动方案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小组工作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组活动 设计 游戏 分享
小组就是众多人组成一个联盟,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在社工领域,小组是社工安排有相似问题的案主共同帮助解决自己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互助得到问题的解决。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为小组的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小组活动的设计。小组活动设计是小组活动开展的指南,不仅要求设计要符合小组活动的目标,并且还要有可操作性。通过对小组工作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对小组工作活动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活动会有明确的目标,小组的工作者参与并指导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情景与小组组员互动达到小组的目标。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感受、体验和内化式的学习(张洪英,2005)。
在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中,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资本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包括行为和语言两个部分,即游戏和分享。那么游戏到底可不可以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呢?行为认知理论认为,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我们可以把游戏看做是模拟的现实,通过游戏规则我们限定了组员的行为,让组员体验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可以重构组员的认知。组员在有了新认知之后就可以改变原先的那种不良认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游戏是可以解决组员问题的。但是如果光游戏而不分享,对于那些认知反应较慢的组员,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则不能体会到这种新认知,所以作为小组工作的带领着,其根本任务就是在分享过程中点明游戏的目标,让组员们去体会,并使其逐渐渗透到组员个人认知和行为当中去。
台湾学者林万亿指出,小组社会工作的活动具有以下功能:提供人际接触、汇集对小组成员有用的资料、通过小组活动中的预演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容许偏差行为、导入小组成员平时深藏的感受以供全体组员的讨论和分享(林万亿,1998)。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小组活动设计的建议
1、明确小组总目标和分目标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的游戏不是小组发展的主体部分,小组的工作人员借助游戏这个媒介来运作小组,让游戏媒介有效地配合小组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要明确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才不至于使小组无目标航行。
发展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称为延迟满足。实验当中,实验者给几名四岁的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后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于是,专家们开始观察,有的孩子马上吃了糖果,而有的孩子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一直等到二十分钟后吃到两颗糖果。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时努力克制自己的小朋友,长大后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可见自控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保持毅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这个实验,让儿童学会如何培养自控能力,增加毅力是儿童小组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在儿童小组活动游戏设计中,为了实现小组活动的总目标,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状况先设置与总目标相契合的分目标。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小组活动总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使小组活动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2、提高小组活动参与度
小组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分为游戏部分和分享部分。小组游戏部分是小组的核心。那么,在小组活动设计中如何才能提高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呢?一般儿童小组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游戏内容比较轻松、活泼并且动作较多,来吸引小组组员的注意力,整个活动过程模式是由“热”到“冷”,再到“热”的过程,即从热身游戏到思考分享,再到鼓励支持并结束。所以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尽量多设计一些轻松、活泼、动作较多的游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小组活动计划要随时修改
虽然,小组社会工作并不像一般娱乐休闲活动那样需要举办许多团队活动,但是,借助游戏这一形式,将小组目标寓于小组游戏之中,不仅能实现小组目标,更能达到增加小组社会工作的趣味性、增加小组对成员的吸引力、激发组员参与的积极性等诸多目标。经过学习与实践,在儿童小组工作中笔者发现,组员的状态对小组的影响很大,如果组员在正式活动之前仍然没法进入状态,我们就不得不添加新的热身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热身游戏一般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与本节活动主题相关)。
4、小组活动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
在小组活动中,参与游戏的过程尤其是参与竞赛性的游戏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所以对所设计的活动进行模拟、事先操作和预期活动结果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言分享过程中,如何使每位不同性格的组员都表达感想呢?这也是要提前设计好的。一般的方法是由一位组员开始轮流表达,这样可以使不善于表达的组员表达自己。在这样的轮流表达过程中,小组社工要学会协调局势。对于过分表达的组员,说到无关紧要的内容时,小组社工要利用总结和回应的方法及时打断。例如小组社工可以说:“×××说的非常好,那么旁边的组员怎么想呢?”这样就均衡每位组员的表达机会。在每位组员表达时,小组工作者要及时记录,最后给予总结性归纳,而尽量少做一一回应,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对具有同一问题的组员有一定了解。
三、结语
小组活动的设计是小组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游戏和分享来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作为一名小组社工应该具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不仅要设计出符合服务对象特点的活动,而且要反复琢磨、模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还需要强调的是,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项与人有关的工作,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变数,这是事先无法预测的,如果一味地遵循既定的方案,会抹杀了小组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对小组动力的自然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赵芳,2005)。所以,活动设计方案只是计划和参考,并不是不可变更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英 . 小组社会工作: 理论与实践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 林万亿 . 团体工作: 理论与技巧 [M].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模式,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或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作者简介:王俊峰,男,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邮编:314200。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艰巨挑战。自我省2006年启动高中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模块教学实践,在开始的两年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
一是课时少而分散,学生缺少直观体验,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美术课程设置是高—隔周1节美术鉴赏课,高二隔周1节美术选修,高中阶段累计美术课时在21个小时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又要进行选修模块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佳,艺术的魅力未得到充分彰显,对学生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学生美术学科基础不足,学生技能水平差异明显。由于种种原因,进入高中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美术知识架构,对视觉语言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基本技能匮乏,更难以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掌握了自己信赖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儿童时期的视觉表达方式,而与其身心成长相适应的视觉表达技能又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对技法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如何使学生在鉴赏课的学习中能够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如何使学生的技法学习得到明确的目标引领,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又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学会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如何减少或消除学生对美术技法教学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掌握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如何克服实际困难,使每名学生拥有公平的体验创作快乐与成功的机会?这些是笔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无法回避又必须设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于2009年开始了模块整合式教学的探索。模块整合式教学是以汤姆·安德森的“为生活而艺术”理论为指导,旨在打破课程设置中鉴赏与技法学习相分离的模块学习状况,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鉴赏活动,发现主题,整合其他模块的相关内容,用视觉语言表达主题、阐释意义的美术教学。它的侧重点,从理解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艺术来理解生活上,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艺术能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以在2009-2010学年进行的“点亮星空发现自我”主题创作活动(以下简称“点亮星空”主题活动)为例,阐释模块整合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在模块中找节点,解构、重组教学内容
把握内容的本质,以主题鉴赏为起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解构与重组。对教材内容按照表现主题、表达的意义、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进行解构,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批评的方法寻找新的视角,找到各个部分之间新的联系。围绕学生在主题鉴赏中生成的视角对解构的元素进行重组,通过重新组合生成新的主题和意义,并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来源。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意在探讨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之间的关系。梵高的《星空》在《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中被用来阐述“情感的投射”的问题。为了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这一主题,我将鉴赏《星空》与拼图、指纹结合起来。用指纹引领学生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以拼图“融合个性”,表达“集体与合作”的力量。同时,将《绘画》模块中有关绘画中“形与色彩”的教学融入主题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解绘画中“形与色彩”与运用“形与色彩”表达意义的整合。(图1为“点亮星空”主题教学结构图)
二、在教材中找层次,整合教学目标
从教材教学目标走入,以在鉴赏中理解“意义”为基础目标;以用视觉语言阐释“意义”为行动目标;以在学生心中确立“自信、自尊、自省、群体、合作”为情感目标。通过系列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立美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美育的间接功能。三大目标的实现融于主题活动始终。(图2为模块整合式教学目标阶梯实现过程)
关于“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教学目标整合的具体做法是:
1.知识目标:鉴赏《星空》,了解梵高的艺术成就,理解《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以及线条中所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理解《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观察自己指纹形的特点,理解色彩的明度对比原理和空间混合原理。
2.技能目标:熟练运用格子放大法解决造型问题;分析指纹规律,理解、掌握线描造型法,并能运用线描方法将指纹与色彩分布相结合;学会运用色彩的对比和空间混合原理分解原作品色彩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指纹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审视自身;通过合作完成指纹拼图,体会合作的重要,感受集体的力量,审视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情感目标这一总目标为引领,整合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步生成活动主题所宣示的“意义”。
三、在综合中找载体,关联教学形态
综合,是指美术鉴赏与批评同其他选修模块相融合,与学生的体验与意义生成相结合;教学形态上,它打破了美术鉴赏、技法学习相互分离的僵局,使鉴赏教学、技法学习、艺术创作三者有机融合,形成有机的模块整合式教学体系。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实施包括以下环节:
1.准备材料
教师准备白云笔、调色碟、广告色、印泥、白纸、白卡纸、《星空》印刷图、尺子、双面胶、编号卡、塑料桶等。
2.鉴赏《星空》,介绍指纹拼图的活动方案
教师介绍梵高的艺术成就,讨论梵高作品的艺术特点。讨论《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及线条中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讨论《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介绍“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活动方案(图3)。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做拼图。拼图游戏是大家都熟悉的,制造商将印好的图片按一定的形状切碎,消费者购回后细心地将打乱的图片碎片耐心拼合后,即会得到独具韵味的完整画面。
将由30厘米×39厘米的《星空》印刷品分割成的1170块1厘米见方的方形小卡片分给学生,每人一块。学生各自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小色卡放大绘制到30厘米×30厘米的白纸板上,重新拼合将其组成12米×9米的巨幅画。但创意还不够足,因为复制的卡片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没有自己的元素。每个人性格不同,相貌也不同,但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个性特征是很难描绘出来的,例如,相貌特征就无法转化到卡片上。不过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指纹印下来,截取其中的1平方厘米,用铅笔将其如实描绘到大纸板上;再将其与得到的《星空》小色卡的色彩纹样相结合,运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手法与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既保留了画面的颜色,又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融入画中,使学生自己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3.指纹采样
发白纸,学生印制自己的指纹。—般要求学生印制自己拇指的指纹,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印制,允许学生换其他手指。在纸张空白处写上姓名、班级、学号。
4.指纹放大
指纹采集好后放大复印。
5.手绘指纹
发放白卡纸(边长为30厘米的方形卡纸)、指纹复印件,学生用等比例放大法手绘。学生没有美术基础,造型能力不足,所以采用网格放大法绘制指纹。(图4)
6.作业任务一
分发《星空》印刷品裁好的局部小色卡,要求学生将色卡颜色分布情况与指纹图相结合,完成线描稿。
(注意事项:小色卡【图5】1厘米见方,易丢。为此,教师把小色卡贴在大纸上编号【图6】,记录学生名字、学号、班级,便于完成后拼和以及学生寻找自己的作品。为防止小色卡丢失,登记后,学生不上课时以班为单位装袋由教师保管。)
7.作业任务二
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色彩对比与空间混合原理,自主调色,绘制作品。
四、在全面中找生长,生成教学意义
这里的全面,指的是拓宽美术教学的视野,使美术教学不局限于鉴赏与技法的学习,而是通过美术学习生成希望表达的主题,并以此引领艺术创作,学会用视觉方法表达主题。或者说,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表达。这样,美术学习就与学生自身紧密联系在—起,不再是分散的、相互脱离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美术教学真正得到生长,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机的教学体系。“点亮星空”是从美术鉴赏中生成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的具体内容就是“自我与集体”。主题的来源都是学生熟悉的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与利用,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在鉴赏的同时,联系自身进行深度思考,进而通过作品的绘制,充分理解原作对艺术语言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美术教学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而是真正成为审视自身与世界的窗口,从而促进身心发展。 主题教学的评价是模块整合式教学意义生成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检验欣赏学习成果,享受成就感,重新审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最后的反思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作品展示
此次组织的“主题活动”参与人数多,易于聚集成“势”。作品(图7)由于采用拼图形式,面积较大,同时运用了色彩对比手法对原作进行了色彩解构,要实现色彩的空间混合必须在较大空间展示,所以,笔者选择在体育馆篮球场地展示作品。通过展览,使学生充分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2.交流创作体会
创作过程的回顾与创作体会的交流采取两种形式:—是在展览现场开讨论会,面对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回顾创作过程,讨论的时间为15至20分钟;二是将自己的体会、梦想、心愿写在彩纸上,折成纸鹤展示于作品上方,成为作品的—部分,并作为放飞梦想的方式。
3.拍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