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兴起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对反思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意图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视角剖析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仅治污成本巨大,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如何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中,解决好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避免生态灾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发展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席卷欧美大陆并波及整个世界的思想文化运动,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而言,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所谓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就是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批判,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阅读”和“解构”,将隐藏在背后的文化机制暴露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其中权力的运用,促使人们对结构产生怀疑和批判进而颠覆它的合法性,[1]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作为一种批判理论而言,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毫不留情地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其局限性在于没有提出一套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改革的方案。

到20世纪80年代,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便屡遭质疑,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则是对后现代主义的重新阐释,这便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科布教授以及他的学生格里芬教授。理论只有反映现实,指导现实才有生命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正是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吸收和批判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方案。这是一种对于自身,对于整个世界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它的出现,对于现代主义不能不说是一次严重的冲击。

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虽然实现了工业化,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他的全球畅销书《濒临失衡的地球》中给我们描绘的悲惨图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证明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增长不同于发展,单纯强调经济指标以及利润而忽视环境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短期内会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我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仅仅囿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和谐共生”。多年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线性的,把现代化简单的理解成了工业化,过高的估计了工业文明对改变世界的积极作用,对工业化的副作用认识不足。在解放初期,甚至把东北工业基地的烟筒林立,浓烟滚滚视为现代化的标志。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提出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思路,其结果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和不计后果的开发。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危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副产品: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音污染困扰着现代生活,极端气候事件、沙漠化、地质灾害的频发,已经让人类领受了大自然的报复,也促使我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

如前所述,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并非只是福音,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怎样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避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研究的课题。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生态后现代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用《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一书的编者的话说就是:“如果说工业文明之后是生态文明,现代之后是后现代的话,那么,生态文明与后现代本来就应该是同一个话题。”[2]既然称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拒斥无疑构成了“生态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内容,在斯普瑞特奈克看来,“在许多深层意义上,现代性并没有实现它所许诺的更好的生活。”它既没像它所许诺的那样带来一个“和平的世界”,也没像它所许诺的那样带来一个“自由的世界”。长久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人民都相信物质生产的持续增长会给人民带来不断增进的福利,也会解决一切由此而生的社会问题。这种“经济增长万能论”给社会带来的问题被愈来愈多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所关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摒弃现代机械世界观,倡导有机整体观,不仅要实现由“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的转变,而且要实现由“我保护自然”向“自然保护我”的转变,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无疑是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的。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它的“托管人”,是大自然的朋友。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恩赐,要始终怀有感激之情。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尖锐。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其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先前政策的纠偏措施也已经展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路径。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就是要从先前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建立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的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在经济发展中彰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注重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的基本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和谐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开发、利用、改造自然,又要保护、尊重、爱惜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每一个人而言,改变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最有效的事。提高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空气、矿山、森林和海洋,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倡导一种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对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乃至构筑我们人类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家园

自1999年以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推进生态工业、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探索。截止到2013年4月,已通过验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个,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生产领域或者说发展工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全国推动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和先导作用[1]。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5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及乳制品、机械深加工及成套设备制造、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等特色产业群体。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如何将生态文明深入到园区各个方面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借鉴我国现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为马鞍山市基于生态文明全面创建生态示范园,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文明、生态工业园和生态文明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层次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1]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能量传递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模拟自然系统,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工业园优势分析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美化生态景观、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优美环境

园区内各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成本,避免了对环境污染,为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2、解决区内居民就业,保障居民生活

园区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区内居民提高了较多的工作岗位,保证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园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3、完善基础设施,保证生活质量

园区配套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污废水和垃圾均能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可满足园区居民、企业员工生活需求,为园区内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

4、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居住水平

园区开发区域一般位于郊区,原有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园区建设统一布局后,将居民集中布置,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三、全面创建生态工业园的建议

1、依托绿色工业

绿色工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强有力的保障,要确保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一是做好绿色招商,有的放矢,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环保节能型项目入区;二是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入区;三是鼓励入区企业开展IOS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四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2、紧抓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涉及绿色校园构建、生态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整合绿色环保、自然生态信息和处理的能力,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融合。一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学校生态绿化,精心打造校园生态文明;二是开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和环保宣传活动,如校企结对手拉手开展环境教育;四是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推广绿色建筑

建设绿色建筑不仅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可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增加环境舒适度。一是制定奖励办法和行动方案,激励与促进园区内绿色建筑的建设;二是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小区、绿色节能建筑等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三是关注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4、建设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主要标志是健全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4]。一是做好社区环境卫生长效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社区环境整洁干净;二是做好垃圾分类,提高废物利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三是做好社区绿化,点线面相结合,打造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宜居社区;四是创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倡废旧物品再利用。

四、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保障措施建议

1、加强领导和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需要园区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议园区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创建和工作小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提供政策、资金和制度支持。

2、做好全面规划

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只考虑工业部分,还涉及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建议园区在生态工业的基础上要做好区域生态文明规划,将生态工业和生态文明家园有效结合起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科学、有序创建生态文明家园。

3、引导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家园涉及区内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争取公众广泛支持与参与,为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建议采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居民听证、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公众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强化生态文明宣传

建议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采用专栏、专题节目、专题活动、新闻报道、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在园区内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各个社会层面,对居民、企业员工开展全方位的生动、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生态文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佳.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7,(3):66-71

[2]赵英民.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N].中国环境报,2012.03.24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 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话题成为最热门话题之一,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强烈而迫切。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同党的十报告一脉相承。“生态文明”也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热词。

安徽代表团在《关于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的议案》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更要有试点经验和板块突破,建议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据介绍,滁州是安徽的东大门,西接中西部地区,东邻长三角,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和生态环境兼具多样性和典型性特点。

在安徽代表团小组审议中,六安市市长毕小彬代表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建议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扶持政策。池州市市长赵馨群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国家出台差别化政策,对于生态建设领域和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上的优惠,“用利益导向推动生态建设,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这一话题也在贵州代表团引发热议。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代表建议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治理石漠化、沙漠化,同时强化环境执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代表针对贵州生态脆弱的实际,建议中央预算安排考虑贵州的情况,加大支持力度。

在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中,承德市市长赵风楼代表说,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代表建议,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来自广东团的王如松代表希望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宪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要让享有美好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还是有必要将相关内容写入宪法。”今年65岁的王如松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已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数十年。在他看来,入宪是转变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治理生态恶化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口号是生态,行动是经济。干部考核主要看经济成绩”。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王如松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是免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权写入宪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他看来,环境权入宪是国家保障人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包含环境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受害者维权,有利于单行法中对环境权进一步细化,使公民正当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王如松表示,在他领衔、陈敏等代表附议的《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议案》中,建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后增加:“人人都有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到3月11日大会规定的议案截止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01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393件,监督方面的5件,其他方面的3件。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提案成一大热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表示,“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吴青早在当广东省人大代表时,便对土壤污染问题作过深入调研。她向记者列举了近日互联网上被关注的“中国癌症村地图”,来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环保公益人士制作的图表中,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这说明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何等严重。”吴青解释说,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后,被植物或者动物、禽类吸收,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在议案调研中,吴青遇到很多困难:相关土壤污染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土壤污染产生的危害情况无法了解得更详细、深入。她从环保部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等文件中感受到环保现状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分散而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吴青认为,宪法、侵权责任法、刑法、农业法、环保法、土地管理法等主要保护的是农业用土壤污染防治,均未全面覆盖各类用地保护,特别是法律责任方面,规定明显不足。

据悉,环保部已于2012年初启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的起草工作。在议案中,吴青等代表建议建立土壤污染标准、污染风险评估、污染检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公众参与等制度,明确土壤污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减排手段”与“空气质量改善”严重脱节,建议各级政府建立PM2.5监测、评价及考核的具体规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

我国污染物防治目前实行的是属地控制,但现在出现的综合性污染、复合型污染则是由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按行政区防控大气污染的方式不尽理想。3月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如何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建议,由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主要责任部门牵头,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通盘研究、规划。同时,对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所有方面与预期目标作出全面安排,其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要有刚性的量化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在这次两会上也重点关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认为,防治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谢晓尧建议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构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适度超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依法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委员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空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制定单行的环境损害赔偿法,明确环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救济途径等基本制度。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损害与公民的私益损害,列入赔偿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龙认为,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已刻不容缓。徐龙说,1987年制定、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存在6方面不足:立法理念上,过于依赖行政手段,缺乏从源头、全过程控制大气污染的理念;重要制度及标准缺失,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建立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问责条款;机动车污染监管不够得力;法律责任部分多为刑事责任,过于单一、僵化,实施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治污有待加强。徐龙认为,现行大气污染法缺乏治污信息公开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信息监测及公布手段单一、渠道狭窄、僵化,无法有效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记者看到,徐龙等代表在《关于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后附上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草案,共8章137条,而现行大气污染法仅7章66条。该议案主要修改内容为: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建立政府环境问责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建议:将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中涉及环保的相关职能合并在一起,赋予大环保部更多职能与权限;之后,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让相关政策真正落地。

有评论认为,虽然环保部门一路从环保局升格到环保总局,直到环保部,但一直以来,环保部门是缺乏强硬执法手段的“软衙门”,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正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必要授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让环保部门成为对污染企业拿得出强力反制手段的“硬衙门”。环保部门的确应被授予更大的权力。 另一方面应该发挥公众监督污染、监督监督者的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应该“松绑”,让民间力量通过诉讼、索赔,对污染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

联防联控跨省水污染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7月27日上午,82岁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掉在北京的重要活动,乘飞机赶赴贵阳。

此前一天,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和高级代表安瓦尔·乔杜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战略规划署署长汉斯·道维勒,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秘书长康拉德·奥托·齐默曼相继从不同的地方启程,目的地都指向同一个城市——贵阳。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际组织官员,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第八届泛珠三角省会(首府)城市市长,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科研机构代表,知名企业家,金融界人士,媒体负责人及国际友人等1200余名海内外嘉宾先后来到林城贵阳。

一时之间,贵阳群贤毕至,名家云集。

吸引他们云集此处的,是7月26日至28日在这里举行的全球首个绿色发展千人大会——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爽爽贵阳,由此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绿色转型的时代呼唤

“本次大会关于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出席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开幕式时说。

与此同时,施罗德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20年后,我们的儿孙所生活的地球,会不会充盈着不断扩张的大城市、资源争夺战以及环境灾难?”

施罗德此言,并非杞人忧天。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80多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93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在资源能源、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将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在施罗德看来,要应对这些挑战,避免我们“正迎头赶上的工业进程转化成一场无法控制的危机”,就必须坚持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生态现代化。

“应对挑战,需要全球同心协力和精诚合作。”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和高级代表安瓦尔·乔杜里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战略规划署署长汉斯·道维勒进一步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实现生态的社会、生态的文明。”

在国际合作中,施罗德非常看重中国的作用。他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将在生态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施罗德对欧洲与中国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他说:“欧洲和中国能够而且必须更紧密地合作。欧洲提供改革创新,中国生产,进而掌握技术。”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出席会议时,同样表达了对绿色转型的关注。他认为,全球环境恶化正在危及全人类,严重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走包容性增长之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此前,6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近13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6万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组织机构的代表参会。会议昭示了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强调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

此次会议,是全球首个回应“里约+20”峰会的绿色发展千人大会,是一次跨越地域、学科和专业的大会,同时也是一次凝聚智慧、力量和行动的盛会。会议关于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与联合国“里约+20”峰会的成果与精神形成呼应,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了前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同时也为人类勾勒出一幅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如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秘书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所说:“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生态文明的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生态文明的国际讲坛

从7月26日到28日,短短3天,30余场论坛和活动成功举办,1200余名嘉宾参会,330余人发表演讲——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一个向世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转型,呼吁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讲坛。

在这个大讲坛上,与会各方各抒己见,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包容性增长等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新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就业、绿色金融、智能城市、生态教育等具有前瞻性、趋势性的问题展开积极探讨,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3天中,各种睿智的思想和先进的理念在这里交相辉映,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令与会者流连忘返——

生态保护科技创新论坛提出:科技创新是促进生态保护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发挥科技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支撑生态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论坛呼吁:只有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只有改变传统的加工模式,才能更好地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圈保护区论坛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环保任务,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新生物圈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创“平等、包容、绿色”的未来。

西部生态文明实现路径论坛强调: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东部地区“创新创建、实验示范”的建设经验,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新产业论坛认为:以包容性开放为带动,实现资本与高新产业的绿色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高新区必须走“产城一体化”之路,推进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是高新区发展的价值所在。

低碳发展与新能源革命论坛呼吁:可持续性能源燃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带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倡导低碳发展,推进新能源革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要将低碳发展与新能源革命进行到底。

3天中,会议所分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技术和经验,充满智慧的结晶,领时代之先——

丹麦近年来在部分城市推行“零碳”项目,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降低居民能耗支出,同时,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采用智能动态能源体系使能源消耗与能源生产高效互动。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在2015年实现碳减排25%的目标,在2029年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丹麦115户家庭参与“零碳家庭”项目1年后,家庭用电节约了25%,用水节约了45%。在丹麦松德堡市,“零碳社区”项目实施5 年来,全市成功减少18%的碳排放。

德国从10年前就开始逐步淘汰核能,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研发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增加了3倍。环保技术的使用和新型产品的生产,极大地增强了德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示出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增长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瑞典致力于创造“人人都参与回收”的社会,其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堪称世界典范。瑞典人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习垃圾分类,每个市民家门口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要焚烧的、不可回收的垃圾;另一个装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瑞典平均每人每年产生1吨垃圾,其中,48%的垃圾回收到塑料厂、玻璃厂等工厂;3%的垃圾直接拉到填埋;49%的垃圾,大部分用于生产生物燃气,其余则进行发酵堆肥或送到垃圾焚烧场进行焚烧,焚烧后的热量用来发电,尘渣用来制造建材。

“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屡创第一: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率先《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制定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还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并通过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设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贵阳全市GDP增长了1.18倍,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市民幸福指数2011年达到89.19,实现了发展、环保与民生的“多赢”,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经济落后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战略规划署署长汉斯·道维勒高度评价说:“贵阳正通过一场全方位的生态实践,在全人类面前进行着具有样板意义的生态教育。”

天津在滨海新区推动中新生态城建设,并制定了国内首个绿色建筑技术管理规定,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其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标,比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高。这使中新生态城所有建筑100%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这个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同时也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为国内外其他城市提供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本。

3天中,思想与理念相互碰撞,实践与经验相互交流,最终凝结成《2012贵阳共识》。

《共识》高度评价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7月23日发表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转变,走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识》呼吁,要把绿色转型作为促进增长的首要选择,在无限的发展和有限的资源、资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永续利用、永续发展;把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在加速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中推动民生改善,努力实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社会福利平等;运用新的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推进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使绿色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每一环节;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分工、合作体系,找出一条有效应对全球气候暖化、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路子。

贵阳与世界的绿色对话

从2009年到2012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年一届如期举办。

会议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贵阳这座中国西南省会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国际视野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如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所说:“四年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讨论越来越深入。”从2009的“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到2010年的“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2011年的“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和挑战”,再到本届会议的“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会议主题不断深化,内容日趋丰富,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持续关注、深入思索和不断探索。

与此同时,会议的影响力从中国辐射世界,并不断增强。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向2009年会议致贺,并先后三次对办好2010年、2011年及2012年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分别在2011年、2012年发来贺信。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2009年、2010年两度出席会议,2011年发表视频演讲。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以及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分别于2011年、2012年参会并发表重要演讲。

走过4年时光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朝着长期性、制度性、品牌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为官、产、学、金、媒、民各方搭建起一个国际对话的高端平台。会议发表的《贵阳共识》,诠释了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觉醒,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变革热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随后,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深入、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重大理念和关键举措,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集中展现了总书记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永续的伟大情怀和强烈担当。学习领会的重要讲话,更加激发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认识更加深刻清醒。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保护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必须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更加坚定自觉。指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生态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做好环保工作,需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关心和投入。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保战线的同志更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气,敢于亮剑,出重拳用铁腕,全力实施新《环境保护法》,依法严厉惩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做到零容忍、全覆盖,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献计出力。